收藏 分销(赏)

必修四哲学思维导图.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39229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4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四哲学思维导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必修四哲学思维导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必修四哲学思维导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必修四哲学思维导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必修四哲学思维导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哲学1、产生: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起源: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1)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2)真正哲学的任务: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人生,用睿智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美好生活的向导(哲学的概论)2、哲学的功能(1)本义:哲学史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关系

2、: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的含义区别: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具体科学领域的规律和奥秘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联系:具体哲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局限性:只是猜测,没有科学根据。把物质归结于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把物质归结

3、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思想武器。(1)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1、存在决定思维:唯物主义(2)基本形态第二课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一、 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1)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

4、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于2、思维决定存在: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务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2)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思维能够认识存在:可知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不可知论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 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3)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况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2、把握了时代的脉搏3、总结和概况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一、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1)哲学可以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 哲学可以预见未来、指明方向,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2、真正哲学史社会变革的先导(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6、生物进化论(3)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产生的历史条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2、基本特征(1)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2)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毛泽东思想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1、物质的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的物质性一、世界是物质的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

7、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2、世界的物质性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特征:无条件、永恒的、绝对的运动和物质的关系:A、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1、物质和运动二、物质是运动的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性质的相对稳定、位置或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静止的特征: 有条件、暂时的、相对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运动和静止1、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

8、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特征:三、运动是有规律的3、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1、物质的概念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结论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生理基础看:意

9、识是人脑的机能一、意识的含义3、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1、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二、意识的作用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秘2、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世界观: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世界观: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

10、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 含义: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 原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3、 怎样做:(1)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

11、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2、特征: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3、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形式)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想,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物质的概念1、物质的概念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实践观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 特征:反复性: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无限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上升性: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类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真

13、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3、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二、真理观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观:联系是普遍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普遍性条件性:客观性多样性联系是有条件的世界观: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14、。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联系的特征世界观: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原理(世界观):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原理(世界观):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 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15、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系统的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 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1、发展的普通性(1)自然界是发展的(2)人类

16、社会是发展的(3)人的认识是发展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2、发展的实质:发展就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2)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世界观: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

17、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论: 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 发展的途径: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 区别: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是一种渐近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就

18、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的原则。2、发展的状态: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 含义: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表现: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2) 关系: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19、,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3) 方法论: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1、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 普遍性:含义: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我们要敢于承认、分析和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 特殊性:含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略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关系:原理: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

20、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B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既要在矛盾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含义: 两点论指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指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把握住矛盾主要方面,抓

21、住主流。 关系: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 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 主次矛盾:含义: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2) 矛盾的主次方面:含义: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关系:两者是对立统

22、一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方法论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 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2) 重要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3)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 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 特点:(1)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23、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 实质:“扬弃”一、辩证否定观第十课 创新意识和社会步(1) 内涵:辩证法对于现存的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了否定;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是从它暂时性方面去理解的;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2)方法论: 树立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破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立 1、辩证法二、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2、

24、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1) 区别: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2) 联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消极的阻碍作用。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社会发展的规律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

25、建筑的矛盾运动,是贯彻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决 定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的实现途径: 在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解决中实现。 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强大动力)。1、 世界观:人民群众的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26、(世界观)二、 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1) 内容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 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3) 要求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 价值的含义: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2、 人的价值: (1)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

27、活动满足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 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 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价值和价值观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1、 含义: 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2、 特征:(

28、1)社会历史性含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意义: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2)主体差异性:人们的社会地位、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3、 要求(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 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2)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

29、立场上,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决定 反作用(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 含义 特征 方法论 1、唯物论2、价值观: (1)价值和价值观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含义 特征 要求 (2)发展观: 普遍性 实质 趋势

30、 状态(4)树立创新意识: 辩证否定观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创新的作用3、辩证法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2)真理观: 含义 特征: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方法论: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1)联系观:含义 特征 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3)矛盾观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辩证唯物主义二、历史唯物主义1、 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决定 反作用 (2)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人生观: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1)根本途径(2)客观条件(3)主观条件2、实践认识论(1)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