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传统村落适应性评价体系及提升对策——以重庆地区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91962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村落适应性评价体系及提升对策——以重庆地区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传统村落适应性评价体系及提升对策——以重庆地区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传统村落适应性评价体系及提升对策——以重庆地区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0摘要:快速的城镇化给传统村落保护带来了多重困扰,我国传统村落面临村落主体衰败和文化价值损失的双重压力。传统村落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展示出应对外界扰动的能力,保证了村落系统稳定和文化延续,适应性可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新的着力点。通过明确传统村落适应性的内涵,构建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重庆地区传统村落作研究实例,探索传统村落适应性水平差异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适应性策略,增强传统村落面对外界扰动时的适应能力,以期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适应性;适应性评价;重庆地区Abstract:The rapid urbanization has brought multiple distur

2、bances to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and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are facing dual pressures of declining village entities and the loss of cultural value.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demonstrated their ability to cope with external disturbances during their historical evolution,ensuring

3、 the stability and cultural continuity of the village system.Adaptability can serve as a new focu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This article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daptabilit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constructs an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and uses traditional vil

4、lages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in the adaptability level of traditional villages.Targeted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face of external disturbance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5、.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s;cultural adaptability;adaptability evaluation;the Chongqing region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戴 彦,平 楠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or the Adaptabilit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DAI Yan,PING Nan引言我国乡村聚落为一个可自循环的系统,与外界进行缓慢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积累形成了一批传统文化村落。随着

6、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与城乡关系调整政策,乡村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3.89%,属于高水平阶段。作为一种特殊的乡村类型,传统村落面临着村落结构的整体性破坏和地域性特征的普遍性文明侵袭双重压力1。整体而言,传统村落面临数量减少、质量衰退的困境。第三次中国古村镇大会展示了一组数据:近15年来传统村落数量减少了90多万个,并以日均1.6个的速度在递减。从个体层面上看,由于城乡比较利益驱动下城市的“虹吸效应”、城郊融合、搬迁撤并的“聚合效应”,我国乡村地区呈现持续消极、人口流失、产业衰落、生态支撑水平下降等现象。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也面临危机,体现在物

7、质文化空间衰败破损、非物质文化遗产销声匿迹、传统特色产业失去市场竞争力。对传统村落蕴含的文化适应性挖掘和提炼为传统村落保护困境提供出路,是进一步提升城乡稳定性、可塑性,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因此本文以适应性为导向构建传统村落评价体系,有助于增强传统村落应对潜在风险的能力,实现城镇化背景下村落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间的动态平衡。文章编号:1674-4144(2024)002-0080-07 DOI:10.19924/ki.1674-4144.2024.002.010戴 彦,平 楠:传统村落适应性评价体系及提升对策以重庆地区为例传统村落适应性评价体系及提升对策以重庆地区为例基金项

8、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乡村收缩背景下西南山地历史村镇价值减损与精明保护研究”(项目编号:52078073)。作者简介:戴 彦,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博士;平 楠,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81Vol.38 No.02 2024CHINA ANCIENT CITY2024年 第38卷 第02期需求,避免村落出现建设性破坏。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情况是评选、评价传统村落重要的量化指标。社会组织是传统村落文化的依托主体。村民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人,也是村落发展保护的主体和参与者。传统村落多聚族而居,血缘关系和宗族制度成为维持村落社会的纽带12,这种社会网络关系在外界干扰下具有伸缩性

9、13;传统村落拥有以村长、乡绅为主的治理主体和族谱村规等治理规范,提升了村落自组织水平,有利于推进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大量独特的宗族、民俗方言的延续,既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也是文化遗产延续的保证。经济产业是传统村落文化的发展保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扩散,为文化保护工作提供资金支持。经济适应性贯穿系统的始末,是推动村庄发展与变革的主要因素。传统村落往往具有高于其他村落的地理优势或资源禀赋,能够形成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形成特色产业保证村落在产业体系中具有独特性。在面对时代变化和经济波动时,比普通村落有更稳定的产业结构、丰厚的资源基础和充足的劳动力,保证村落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传统村落蕴

10、含的丰富文化可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实现传统村落文化与经济、发展与保护的双赢。2 传统村落适应性的评价体系构建2.1 适应性评价的因子与指标传统村落的适应性评价指标因子参考了适应性评价14、传统村落历史价值评价、保护情况、文化活力、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评价,在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下,形成3大准则层,9大指标层的适应性评价体系(表1)。2.1.1 空间环境空间环境适应性表现在工程韧性、空间宜居和空间保存3个方面:(1)传统村落由于建筑老化易侵蚀、保护方法难选择、受灾区难到达、救灾人员难组织15,灾害救援难度高于一般乡村。工程韧性是村落抵御灾害、保持空间环境稳定的能力,可通过主要灾害发生

11、频率、防灾设施的完善度、村落格局保存程度衡量。(2)一个理想的聚落是能够方便获取不同的物品、服务,并与其他的人接触的中心地区1。建材坚固、功能合理的建筑既满足居民现代生活需求,又实现了建筑承载的历史信息、价值的活态传承。村落交通便利通达程度直接影响村落内部与外界各种信息与物质的交流交换。可通过建筑功能利用度、公服设1 传统村落适应性的研究基础与概念内涵1.1 研究基础21世纪初历史文化保护运动兴起,各种保护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但主体脆弱性和“输血式”保护的不持久性问题突出。部分学者开始寻找可持续的内在能力,将适应性引入到历史文化保护范畴。传统村落面临的风险具有内外双重、急缓并存的特点:城镇化发

12、展与乡村内在衰败;物质载体受灾2和经济产业衰败的突发危机;社会结构松散和文化内涵消逝的慢性损伤。当前研究有两种尺度:区域范围内的适应性水平格局3,以及出于保护规划需求对单个村落定制化评估4。研究焦点可分为区域景观、历史建筑的村落空间系统5;民族和谐、乡建共同体的村落社会系统6以及乡村产业发展系统7。基于上述系统提出了空间管制、韧性管理、价值重塑、规划实践等提升策略89。但当前研究多是对乡村共性的描述,忽略了传统村落各子系统适应性与历史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传统村落文化适应性急需明确和深化,以期为指导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借鉴。1.2 概念内涵传统村落为中国社会习惯中所称的“古村落”,2012年传

13、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讨论研究改称为“传统村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那些在物质空间、社会结构以及经济产业方面具有高适应性水平的村落更容易延续发展,形成具有深厚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10。传统村落具有稳定性、适应性11、多样性、协调性和自组织性的特点,面对时代变化,传统村落相比普通村落,展示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因此本文将传统村落适应性定义为:传统村落作为一种具有文化属性的乡村系统,在自然环境改变、城镇化发展、生产要素流动等扰动下,保证传统村落自身的稳定,即保持原有的空间格局、社会结构和产业体系,维系社会、经济、生态的动态平衡以适应现代发展,同时能保证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受损(抵御)、内涵不变异

14、(转化),仍然保持高活力(适应)的能力。1.3 系统构成空间环境是传统村落文化的物质载体。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产生于人与聚落空间的互动中,空间是文化形成和延续的物质载体,同时物质环境空间是构建社会与经济系统的硬件保障设施。“天人合一”的选址布局、建筑材料选择和防灾设施建设,使得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防灾能力,有利于村落抵御外界在物质空间上的损害,提供稳定的文化延续环境。而传统村落空间宜居性和功能适应性能够满足村民现代生活的82戴 彦,平 楠:传统村落适应性评价体系及提升对策以重庆地区为例施完善度、村镇交通可达度对空间宜居度进行评价。(3)空间保存情况是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不变异的直接体现。参考传统村落价

15、值评价指标,选择空间肌理完整度从村落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历史环境要素丰富度从数量与类型上反映环境风貌的保存程度,丰富度越高其脆弱性等级越小,传统建筑留存度体现了个体层面保存情况。2.1.2 社会组织社会适应性表现在社会结构、自组织水平、文化传承3个方面:(1)在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过程中,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常住人口尤其是青年劳动力减少的现象,损害了传统村落地缘关系的稳定性,族谱家谱、村志村规的缺失,还会影响宗族文化的延续,村落开发利益不均,破坏和谐的邻里关系。用地缘关系延续度、宗族体系延续度、邻里关系和谐度衡量村落社会结构。(2)村落保护需要村组织和村民共同参与。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

16、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入选名录的村落必须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而保护规划的编制内容及村组织执行落实情况直接关系到不同村落保护工作的实施。村民对村落遗产价值认知和参与渠道影响村民的参与程度。用组织模式丰富度、保护规划制定及实施情况、村民对村落遗产价值认知衡量村落自组织水平。(3)文化传承是文化客体与传承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通过非遗类型的多少来反映文化传承客体的多样性与丰富程度,传承人的数量和年龄对传承活力有影响,传承活动的活力可以从举办活动的频次和规模体现。从非物质文化丰富度、文化传承人和文化传承活动3个因子进行评价。2.1.3 经济产业经济适应性表现在村落发展基础、发展水平、文化产业发展3个方面:

17、(1)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转型,对生态资源依赖型村落的产业基础产生巨大损害。城市化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乡村就业机会缺乏、就业条件恶劣,难以留住和引进人才,直接削弱了产业发展基础。选择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基础、劳动力水平评价产业基础。(2)村庄年GDP总值是直接反映村落发展情况的数据,能够在本地就业并满足日常开销是促进从业者能够长期、持续地进行稳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动力。地理因素不再是影响村落经济发展的唯一要素,信息化时代更看重村镇产业结构体系所表1 传统村落适应性综合评价83Vol.38 No.02 2024CHINA ANCIENT CITY2024年 第38卷 第02期处的

18、位置。选择村年GDP总值、村民主要收入、市场区位评价村落发展水平。(3)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是传统村落特有的经济优势。传统民俗活动相关的仪式、传承人、活动场地等与村落及其周边环境的依存程度影响到村落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传统村落知名度、村落内旅游景区等级和数量可以反映旅游业发展情况。文化保护资金的投入有利于避免村落在开发过程中对文化资源的损害。选择文化发展潜力、旅游业发展情况、文化遗产保护投入评价文化产业发展情况。2.2 适应性评价的模型与方法定量指标首先采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不同量纲之间的差异,其次按照指标特征划分评分区间,并对不同指标的量程进行赋分。定性指标根据各指标内涵进行量度,并划

19、分5个等级:极好、很好、较好、一般、较差。所有指标处理后分值在0,1之间,具有可比性。指标权重计算,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研究参照T L萨蒂(T L Satty)提出的19标度法进行因子权重值的计算,构建判断矩阵,并运用方根法来对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特征向量进行求解。在咨询相关专家及政府技术负责人员的基础上,构建指标的因子权重判断矩阵。在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合格后,最终求得主观适应性评价因子权重。为增强权重合理性,本文同时采用客观权重计算法熵权法得出客观权重。最终的因子权重取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两种方法的平均值(表2)。根据各项数值得分和权重计算结果,采用加权求和的方式得出各评价单元

20、的适应性得分,计算式为:式中M为传统村落文化适应性指数,si为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指数,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3 传统村落适应性的评价实证研究3.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重庆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聚落特色,但区域的变动如“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三峡库区等大型工程建设和快速城镇化导致了重庆各区在经济上、文化上、空间上的巨大差异。结合重庆规划政策中的区域划分和学者对重庆传统村落特征分区,本文将重庆市划分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和主城区3个区域。本文分别选择各区的传统村落共10个,研究不同区域环境下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适应性表现及其原因。为提高本研究评价指标的适

21、用性,均采用开源数据,利用ArcGIS 10.2操作平台,构建重庆市传统村落适应性评价基础数据库,具体数据来源见表3。3.2 适应性评价结果与分析3.2.1 整体呈“橄榄型”结构10个传统村落文化适应性得分呈现“橄榄型”分布,即高适应性和低适应性得分村落少,大部分村落为中适应性水平。村落得分及排序见图1。根据自然断点法对村落进行分级,即高水平(77.5),中水表2 传统村落文化适应性评价因子权重计算84戴 彦,平 楠:传统村落适应性评价体系及提升对策以重庆地区为例平(57),低水平(05)。(1)高适应性:新建村、河湾村。二者均为民族村寨类型,文化资源丰富,名气大,村落自身的文化遗产成系统,保

22、护完整传承有活力,村民保护意识、政府开发意识强,并且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容易形成区域产业链开发。(2)中适应性:椒园村、方斗村、小银村、安镇村、东岩村。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单系统得分很高其他系统得分低,例如椒园村和方斗村,这类村落面临系统失衡,需要进行平衡。另一种是3个系统得分都处于中间水平,例如安镇村,这类村庄进行了一定的文化保护和村庄发展,但由于资源本底的限制或缺少合理的规划保护,需要进行提升。(3)低适应性:凤阳村、龙溪村、大田村。三者虽然进入了名录,但开发保护都不到位。三峡库区建设直接导致凤阳村域大面积缩水,社会关系断裂,产业失去发展基础。凤阳村和大田村均是主城区周边村落,受到城镇化影响大

23、,尽管有良好的区位和发展条件,但村落文化损失严重,人口流失,空心化,村落产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发展动力。3.2.2 空间环境适应性均衡空间环境系统得分差异不大,得分1.742.61,极表3 传统村落文化适应性评价数据来源图1 传统村落适应性评价结果差0.87,整体水平中等,平均值为2.09。重庆地区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村落公服配套的完善,提高了村落空间适应性水平。其中方斗村得分最高(2.61),村落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内,村落较少地对环境进行改造,采用当地树木作为建筑材料,实现了村落与环境的高协调性。凤阳村得分最低(1.74),表现为山水格局难延续、沿江风貌损失、生活设施建设落

24、后。从指标层来看,生活便利得分差异最大(0.611.37)。方斗村得分最高,政府通过奖补、房屋入股等措施,对传统建筑进行排危加固包装、硬化入户便道、美化村民庭院,打造“一户一景”,既保护了传统村落,又能满足群众居住需要。工程适应性得分普遍较低,是因为重庆地区地形和自然气候复杂,自然灾害类型多且频繁,传统村落多位于偏远山区,防灾能力弱。3.2.3 社会结构适应性整体偏低社会文化系统的得分差异最大,得分1.032.93,极差1.90,整体水平中等,平均值2.07。其中河湾村得分最高,村落是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三者的集合,形成了稳定的村落社会结构和传承主体。龙溪村得分最低,随着龙溪古镇的发展

25、,龙溪村内部人得分得分得分得分村落村落村落村落2.52.01.51.00.50.03.02.52.01.51.00.50.03.02.52.01.51.00.50.03.53.02.52.01.51.00.50.085Vol.38 No.02 2024CHINA ANCIENT CITY2024年 第38卷 第02期口向镇区流动,村内陷入空壳式静态保护状态,直接损害了村落的社会结构基础,导致文化传承与自组织缺少村民主体。从指标层来看,文化传承得分差异大(2.00.47)。河湾村得分最高,村落在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中找到了平衡点,建立了完整的村民参与机制,对村民进行土家族传统文化技艺的培训,提高其

26、接待游客与营销的能力,实现了村落年轻人对文化的传承。龙溪村最低,除了人口流失导致文化传承断代,红色文化遗产缺少传承方式也是龙溪村文化传承堪忧的主要因素。社会结构得分和自组织水平出现协同性。宗族体系的血缘关系是最稳定的社会结构,保证村落人口稳定。并且村民将村落视作宗族的物质体现,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例如安镇村,宗族中的大家长既是文化传承人也是组织人,有利于村落保护工作的展开。3.2.4 经济系统分异度大经济产业系统的得分差异很大,得分0.832.59,极差1.76,整体水平最低,平均值1.94。小银村发展最好,随着龚滩古镇搬迁至此,小银村获得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可发展旅游业,也得到了充

27、分的资金支持,可以实现发展愿景。大田村发展最差,虽处于主城区范围,但没有抓住良好的区位优势,反而受到城市虹吸效应影响,导致人口流失和村落衰败,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历史资源条件一般,没有申请过其他项目支持,资金缺口很大。从指标层来看,文化产业得分差异大(0.331.50),最好的是小银村,村落遗址遗迹丰富,旅游配套设施完整,旅游品牌影响力大。2017年底,获评最受网民喜爱十大古镇。全年接待游客181.97万人次,同比增长17.05%,旅游收入超5亿元,同比增长13.74%,成为酉阳旅游经济增速最快、产业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景区,是酉阳县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之一。大田村2007年入选了旅游贫困村,这是

28、因为历史资源条件一般,没有市级以上的历史文物保护点,难以申请保护开发资金,文化产业开发缺少动力。3.3 传统村落适应性水平差异机制分析3.3.1 空间环境:功能需求更新城镇化发展下村落功能急需调整。当面对自然环境改变、大型工程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外界环境改变时,传统村落的工程适应性水平体现为能否主动适应外界变化,通过对村落合理规划,能有效避免村落价值的损失。例如凤阳村原本是交通要道和重要码头,有渝东门户之称,但随着三峡库区修建,凤阳村没有主动作出调整,导致村落空间被毁、村落居民迁徙、原有职能转移,凤阳村失去原有动力整体处于后退状态。同样面对大型水电设施建设,龚滩古镇采用异地保护策略搬迁至文化同

29、源地小银村,实现了物质文化的传承和村落的延续。3.3.2 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变化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社会网络解体。城镇化对于村落社会结构的稳定有双重破坏:一方面是人口大规模外迁,以血缘、地缘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开始解体,逐渐形成以“业缘”“趣缘”为主导的社会网络关系;另一方面外部力量以强势话语权置换了差序格局社会结构中村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瓦解了传统村落共同体的社会关系基础。不同村落类型社会结构稳定性水平不一样,少数民族村寨或庄园型传统村落,宗族体系保存完整,基于血缘关系的社会关系更加牢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保护意识也更强烈。面对人口流失和结构异化有更强的包容能力。新农村建设下组织方式变化。乡村组织

30、主体从宗族长辈或乡绅主导发展为政府主导,集中行政管理力量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制度保障。但是政府刚性的营建割裂了社区发展的内在适应性,随之而来的是乡村社区的同质化。出于政绩和干部任期等多种原因考量,政府更注重期限内的硬件建设,而忽视社区生活空间内生机制建设。同时在村庄制定规划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工作存在较严重的脱节,村里没有看到最终成型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文本,也没有办法按照规划内容进行保护实施。3.3.3 经济产业:生产方式变革城镇化发展下传统产业衰败。传统村落多以传统农业为主,存在农业基础受损、产业前景受限、资源转化能力弱的困境,对就业的吸引力愈发变弱,导致人

31、口外流。而劳动力的缺失导致农业用途的用地面积减少,进一步损害农业生产力,无人无产的局面让传统经济难以维持部分传统村落的生存发展。村落夯实传统产业是吸引劳动力回流的重要因素。小南海镇空心化严重,但13年后村落科技赋能农业、开发观光农业,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懂电商、会营销年轻人返乡,实现了传统产业回春。区域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现代交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行政区位变化、村镇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能否利用好区域条件将决定村落发展水平。例如椒园村所在乡镇走马镇是历史文化名镇,有着集聚效应和名牌效应,椒园村积极融入区域产业体系,实现经济提升。与周边村落统筹发展是自身发展条件不足的村落的新

32、路径,例如河湾村与后溪86戴 彦,平 楠:传统村落适应性评价体系及提升对策以重庆地区为例村相邻,河湾村以渔业文化为基础发展产业,后溪村提供住宿接待,为河湾村的旅游发展助力,两个村实现差异化发展和共赢。4 传统村落适应性提升策略4.1 区域层面:全域动态保护科学研判,区域联动保护,打破单个村落保护局限。通过适应性指标体系对区域内传统村落进行评估,制定不同时间、不同目标的保护格局。重点施策,分批次分重点保护,高适应性水平注意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和文化异化,可作为各区域的核心,发挥其带头作用,带动周边村落共同发展,或作为文化保护示范点。中适应性水平需要限制开发强度,对文化空间进行植入和重构,通过文化再

33、造恢复整体文化氛围和活力。低适应性水平需要提高村落的稳健性和适应性,可适当放弃不合理的旅游开发方式,专注文化保护。动态维护,确保村落适应性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搭建动态监督系统,确保政策跟进、规划落地、人员到位。4.2 村落层面:全时感知提升4.2.1 空间适应性:落实规划内容积极申报名号,明确保护内容。名号申报有利于提高传统村落的保护级别和资金分配。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增大保护覆盖面,增加保护规划实施评估,完善保护规划的执行程序和组织,明确保护职责。制定防灾规划,提升人居环境。根据村落基础和发展目标制定防灾规划,提升工程适应性。完善配套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高村落生活便利度。创新保护方式,增加村民

34、积极性。根据物质遗产现状制定不同的保护方式,如活化利用、静态保护、数字展示等。4.2.2 社会适应性:稳固社会结构完善符合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社会运行构架,以应对政策环境变化与市场发展规律带来的扰动冲击。注重公众参与,为健全社会适应性提供有效的反馈机制。强化文化同源体,重构乡村社会网络。通过族谱、同源文化挖掘恢复血缘关系,吸引外出村民返乡助力家乡发展,重构乡村血缘地缘的社会网络。4.2.3 经济适应性:创新产业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内生发展。在研判区域发展条件和村落发展基础上,科学规范生产经营、合理规划耕地用途、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做到地尽其用。区域联动发展,创新产业模式。输血式保护不是长

35、久之计,重要的是内生性保护,传统村落通过与周边有一定产业规模和产业政策的村落联动发展,互利共生,统筹协调,实现区域联动。用好文化资源,打造品牌效应。对自身特色进行挖掘,提炼出能够象征村落形象的文化符号,结合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利用网络信息的推广,打造文化旅游品牌。5 结语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但当前保护工作多是基于村落价值评价后的“输血式”保护,忽略了传统村落作为适应性系统在面对扰动时的内在适应力。为此本文拓展了传统村落适应性内涵,创新了传统村落的保护方式、评价体系,为传统村落适应性评估提供了方法,可以为未来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参考文献:1234567891011 12 13

36、 1415马航.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传统聚落规划的再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1):102-107.曹洪斌.历史街巷消防安全适应性研究 J.中国住宅设施,2018(12):35-36,15.朱媛媛,汪紫薇,顾江,等.基于“乡土 生态”系统韧性的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空间格局优化研究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为例 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7):1700-1717.冯璐.平遥木瓜古村落韧性系统的解析与重构 J.山西建筑,2021,47(22):30-33,48.唐芃,沈旸.特集丁蜀实践:小城镇建筑遗产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 J.建筑学报,2021(5):1-7.张泉.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关

37、系分析J.中国名城,2023,37(1):10-15.李晓颖,孙聪.基于旅游适应性提升的历史文化名村漆桥村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研究 J.中国名城,2023,37(11):88-95.徐可颖,李剑.历史商业地区的适应性改造及其文化延续对常州篦箕巷地区城市改造及景观设计的思考 J.中国园林,2007(12):52-57.宋绍杭,张扬,徐鑫.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中多元功能空间适应性方法探索以青街畲族自治乡为例 J.规划师,2011,27(5):32-36.曹昌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及对策 J.中国名城,2011,25(3):20-30.刘旻.创造与延续历史建筑适应性再生概念的界定 J.建筑学报,2011(5):31-35.张松.作为人居形式的传统村落及其整体性保护 J.城市规划学刊,2017(2):44-49.张茸.韧性理论视角下川南传统村落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9.吴桂宁,姚蕴芳.历史街区适应性评价与策略研究综述 J.建筑与文化,2020(2):59-60.石朋亮.传统村落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研究 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1.责任编辑:张吉明收稿邮箱:在线投稿: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