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上海海事大学版(研14级仅供后生参考)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903)2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53)23.多科学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1161)34.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1595)45.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1292)56.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707)67.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86)6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 (857)69.怎样正确的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1
2、509)710.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诸如气候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 (881)811.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 (1232)912.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并述一,两个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718)1013.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1160)1014.论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的重要性 (677)1115.通过生物克隆技术的研究如何理解科学家的道德约束 (1451)1116.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789)121.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90
3、3)答: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对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对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认识。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发展的另一种形态。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统一。 (一)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自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研究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以此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科学。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生态科学主张以
4、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二)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2生态自然观的特
5、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三)生态自然观的意义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辩证关系:(1)生态文明是指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它有助
6、于实现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持续、健康地搞好现代化建设,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生态自然观强调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3)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
7、它是一种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其在自然观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具体考察和分析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提出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人与自然和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的理论精华来指导实践活动。 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自然观,科学地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对当代中国和谐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中大的现实指导意义。2. 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53)网上找的: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
8、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
9、推动力。书上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有其自身的矛盾运动。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不同观点和不同学派的相互争论、科学的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学科的不断分化与综合的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继承与创新是科学技术内部矛盾运动的重要方面。它反映了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性,是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在代际之间的延伸所必须,也是科学技术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几千年来,从马车变成了轿车、火车、飞机;从煤油灯变成了白炽灯、霓虹灯、节能灯;从海角天涯变成了近在咫尺
10、、视频聊天、鼠标一点尽知天下事。这些科学皆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3. 多科学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1161)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型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
11、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种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法。方法论意义:1.它追求的是片面的深刻之后整体的融合,是单科独立发展与多科学术对话相结合。多学科方法通过相互解释与集体研究消除了片面与偏见,吸收了深刻与启发意义,实现了高等教育各个学科观点之间的融合。2.体现了学术宽容与学术规范,发挥了专家见识与集体智慧。学术研究有多元化的权力,有多学科的观点,对不同学科观点不同学者要有学术宽容。多学科研究方法允许各个学科的
12、富有启发意义的偏见。每位作者可以突出各自领域中在广义的研究方法和观点方面的长处。比如,多媒体编创是一项包括选题策划、脚本文案编写、整体形象设计和多媒体编著技术等工作在内的设计和创作活动,是一门综合了媒体传播学、文学,编辑学、美学、影视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艺术,因此它需要有多种学科专业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多学科专业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课程要求,实现课程目标,而且体现了对学生具备多学科综合素质的过程培养。如化学与物理学的交叉形成了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形成了生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与生物学交叉形成了生物物理学等。这些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大大地推动了
13、科学进步,因此学科交叉研究体现了科学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 此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也可以相互结合发展,形成新的交叉边缘学科,如演化金融学就是近年来兴起的介于生物学和金融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演化证券学则是介于生物学和证券学之间的交叉学科。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二十世纪最后的三十年间里,取得了大量的里程碑式的科学业绩,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从曾被认为仅是一门编程的单一课程扩展到包括从抽象的算法分析、形式化语法等等,到更具体的主题如编程语言、程序设计、软件和硬件的一门独立学科。而以计算机科学与许多学科诸如电子工程、数学、经济学和语言学等等联系密切。这些学科之间有明显的交叉领域,因此产生了许多新的交叉
14、学科:人工智能、电子商务、计算机图形学等等。4. 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1595)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
15、义制度下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科学技术异化的表现:1、科学技术异化对自然地作用主要表现为生态危机。 在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过程中,人们从自然界索取大量的原料和燃料,同时把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严重破坏了地球上自然资源体系。早期空调的发明和使用本是为使人类生活空间更加清凉,最终却异化为使人类共同生活在更热的环境中的一个原因。日本福岛突发的核泄漏、核辐射也给民众造成极大的恐慌,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 2、科学技术异化对人的作用主要表现
16、在人的精神和行为世界发生了异化。 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在信息化社会里,电话、传真、手机、电子邮件、电脑、网络等现代化通信工具像凶猛的洪水铺天盖地般涌入人们的生活,人类对这些电子产品产生了强烈的依附感,繁杂的信息容易使人麻木,细腻的感情变成信息后也常常为人所忽视。人类渐渐地成为了信息的奴隶。这时信息作为主体的异己力量与主体对立起来,信息控制着人的感觉、思想和行动。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机器大生产的同时却失去了人类的主体性,现代机器大工业中自动化生产技术虽然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却剥夺了工人的主体意识,由工人操作支配机器变成了机器操作支配工人,工人成为机器的零件盒奴隶。随着技术的发展
17、,作为客体性的异己力量的技术逐渐吞没着人的主体性,使人的行为失去主动性和目的性。 3、科学技术异化表现出的不确定性 转基因技术可谓是21世纪的尖端技术之一,目前利用该技术培育的农作物很多,但是当微生物进入自然界和人体之后所产生的长远后果,人类现在却不得而知。人工智能的进化理论的提出和智能机器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类的某些行为可能被机器所替代,如果机器有了人类的智慧,人的存在就越来越微不足道 了。一些人工智能机器人可能会模拟人类的特征进行犯罪行为。如无人驾驶汽车的失控,家居机器人和秘书机器人的恶意失灵,这些离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近了,人工智能是否会发动机器革命引发热议。现阶段,要想摆脱人的异化:第一
18、,必须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人与社会之间是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个人活动会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会影响个人的活动。在个人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会避免人与人之间的恶性竞争,促进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第二,必须建立合理、公平的社会制度,合理、公平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正如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所说:“社会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的成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以及他们所是的那种人。”第三,必须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唯有如此,才能使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拜物教现象中的人们不至于失去作为主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摆脱自然的异化:第一,人类要遵循和平、公平、公正
19、,造福于人类共同家园的原则,树立科学技术是不应该被用于征服和统治包括各种生物在内的自然界这一目的的。科学应该是用来使人类与自然的节奏协调,使其有规律的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用的理念。第二,要限制人口过度膨胀,人口过多的压力必将转化为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第三,改进工业化机械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5. 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1029)答:只要能够时刻牢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人类最大限度地带来快乐幸福”这个大方向就能够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了。有了这个社会发展前进的总体方向,一旦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损害或可能损害到社会的整体幸福时,我们就要坚决禁止发展和使用
20、这样的科学技术,反之,有利或更有利于社会整体幸福的,我们就不断的支持这样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其健康、持续的运行离不开社会环境、战略政策、体系制度和法律措施等的保证。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一)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 在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体化、科学技术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的新形势下,为抢占高技术这个制高点,必须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以保证科学技术社会运行中经济、政
21、治、文化、教育等因 素的协同作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研发(活动)简称R&D:是指为增进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包括三类研究。保障研发活动是通过建立国家创新系统实现的。衡量指标主要有:R&D总资金、R&D/GDP、R&D增长率/GNP增长率、R&D/国家财政总支出等。(二)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 国家的科学技术决策机构通过应用资金、市场、政策法律、社会创新组织等杠杆作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以保障和规范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1.科学奖励制度。由于科学家的职业特点、科学劳动的
22、复杂性、科学发现和科学成果的公有性等,使 科学贡献的同行和社会承认及相应的奖励显得特别重要。科学奖励系统的实质是对科学家独创性贡献和科 学能力的承认。在知识生产的社会活动中,知识生产者始终处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2.技术专利制度。技术因其知识的专有性而注重技术发明的专利权。专利法和专利制度是技术创新成 果的权益及其有序扩散和转化的保障。与此同时,对技术成果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便成了技术社会承认 的最重要依据。 3.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科学技术的创新活动中,产学研的结合非常关键。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 目标是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它应包括科技过程的各个环节和科技服务的各个方面。科
23、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完善是科技社会运行体制化建设的新的重要组成部分。6. 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707)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科技伦理道德
24、体现科技工作者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的价值观念包括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社会观及科学观。其中科学家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其从事科学活动的灵魂,决定着科学家的科学良心和道德理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那些实际上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这种人生观贯穿于他整个科学创新活动的过程与行为之中。科技伦理道德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科学精神是人类在科学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套价值观念体系。一旦形成,它又成为支配和统帅我们进行科学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的灵魂,并且作为人类最珍贵的“无形资产”、作为象征和展现科学事业内在意义的东西而不断留存下来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的运用,在
25、极大地改变着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世界,影响着科技工作者的伦理道德。现如今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等卑劣的行为屡见不子鲜,迫使我们深思如何构建科技工作者的伦理道德。在国家已经出台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的环境下作为科学技术活动的主要载体科技工作者还应该尝试从自身做起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7.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86)相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相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来源于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的作用不断增长的现实,在制度创新上表现为由科学共同体、技术共同体向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转变的过程。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一体化特点
26、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提出的基础。1.从发展动力上,主要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来推动;2.从发展资源上,通过新技术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3.从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点上,主要以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竞争优势,以此来发展自己的综合竞争力;4.对外依赖程度低; 不同:1.指导思想不同。中国:(1)在创新精神培育方面,要通过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发展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推崇创新、尊重创新的氛围,形成一个有序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现由学习文化向创新文化的转变。(2)在科技投入方面,要通过有效的科技投入政策的实施,实现从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全面兼顾、突出重点的转变,有部门使用为主向共享创新
27、资源转变。(3)在加快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要通过有效的人才政策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4)在自主创新方面,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工作的首位,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活动的主动权。(5)在创新产出方面,要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的应用主体,促进优势产业发展,有效增加创新产出。2.具体目标不同。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即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8.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
28、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 (857)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具体地说,它是由一系列资助或从事R&D活动并将其成果转化为商品,以及推动和影响新技术扩散的机构和组织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特定国情,决定了中国不能够选择资源型或者依赖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要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将增强自主创新
29、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建设。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
30、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9. 怎样正确的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
31、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1509)答:(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更加需要我们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人与自然关系应是二元论,而不是一元论。提倡并遵从以为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二元论是马克 思主义实践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前
32、提必须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 对人类社会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第二,人类与自然关系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主人就是人类自身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把 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以统治者自居,而忘记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界的婴儿。仆人 就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面对自然的侵害逆来顺受。这个层面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人与自然应是共同前进的伙伴关系,是共同发展的朋友关系。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 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只有这样,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来光明。第三,人类与自然关系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人类在
33、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 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 人类应爱护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更好地创造美好的生活,倡导并 树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类最大美德的观念。(二)人与自然的矛盾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
34、们面临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 (二)资源方面的挑战 (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 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 2)大气污染严重 (3)土地污染严重 (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 (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不仅指自然生态、还包括经济和社会方面。自然持续性要求经济发展要与自然承受能力相
35、协调;经济持续性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社会持续性强调社会公平是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2)公平性原则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两个方面。代际公平强调在发展问题上要足够公正的对待后人,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代内公平强调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别的国家的发展为代价,特别要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求。(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着眼的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发展,而是全人类的发展。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
36、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 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首先,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然观和科学的发展观,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认识前提。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它的具体表现。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人类的发展难以持续,表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观是不可取的。传统的发展观只注重GNP的增长,其严重后果是环境急剧恶化,资源日趋短缺,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建立
37、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自然观。其次,通过发展和依靠科学技术的途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全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相关。另一方面,科技也有调节和改善环境的作用。随着人类生态自然观的建立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完善和拓展人工自然,就可以减少人工自然对环境的破坏,从而为调节、确保自然界的动态平衡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再次,通过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建立完善的社会制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条件。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问题与社会关系及人类活动方式的不合理有关。因此,社会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人与自然发展的真正实现只能伴之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改变才有可能。
38、要对生产的长远自然后果和社会影响进行有利于人类的调节,单靠认识是不够的,这需要通过社会变革。“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把环境问题纳入整个社会问题的总体框架之中。10. 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诸如气候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 (881)所谓全球性问题,是指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诸如,战争与和平、南北关系、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
39、口爆炸、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和信仰危机等。 这些问题包括以下特征:第一、全球性。第二、综合性。第三、挑战性。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全球治理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所以对全球治理的前景不能抱过分乐观的态度。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各民族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极不平等的地位严重制约着全球治理目标的实现。富国与穷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程度和综合国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也极不相同,它们在全球治理的价值目标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二、是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冷战结束后它加紧奉行单边主义的国际战略对公正而有效的全球治理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三、是目前已有的国际
40、治理规制一方面还远远不尽完善另一方面也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四、是全球治理的三类主体都没有足够的普遍性权威用以调节和约束各种国际性行为。五、是各主权国家、全球公民社会和国际组织各有自己极不相同的利益和价值很难在一些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上达成共识。六、是全球治理机制自身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管理的不足、合理性的不足、协调性的不足、服从性的不足和民主性不足等。这些问题是解决全球问题的重点处理对象。在目前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全球环境问题的“公共性”决定了他们的解决需要多边的联合行动需要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全球协调和规划,这就是“全球治理”。全球治理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合作的动力它可以绕过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安全观、利益
41、观在解决其全球环境问题上所设置的障碍通过全球治理所体现的多元化于分散化和跨国联系网络的密集来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加强国际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国际机制第二、主权国家应采取积极措施控制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全球环境问题第三、重视跨国公司在解决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全球环境问题中的提出技术标准、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方面作用第四、加强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在解决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全球环境问题中的作用。11. 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 (1232)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
42、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在人类文明进程当中逐步发展形成的。科学精神源于近代科学的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与实证传统,它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内涵不断丰富。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科学精神倡导不懈追求真理的信念和捍卫真理的勇气。科学精神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学术自由,用继承与批判的态度不断丰富发展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精神鼓励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鼓励知识的创造性
43、应用,尊重已有认识,崇尚理性质疑。科学精神不承认有任何亘古不变的教条,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科学精神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求对任何人所作的研究、陈述、见解和论断进行实证和逻辑的检验。科学精神强调客观验证和逻辑论证相结合的严谨的方法,科学理论必须经受实验、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检验。 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倡导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崇尚理性质疑,恪守严谨缜密的方法,坚持平等自由探索的原则,强调科学技术要服务于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福祉。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科学精神曾经引导人类摆脱愚昧、迷信和教条。倡导摆脱神权、迷信和专制的欧洲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来源于科学的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所倡导的崇尚理性、注重实证和唯
44、物主义在推动欧洲国家由封建社会向宪政社会过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学精神对科技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精神是科学事业的灵魂。科学活动是人的活动,人是科学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无所谓科学,而人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这里的人当然是科学探索者,是科学家。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探索中,逐步培养了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塑造了高贵的品格。这些情操、意志、品格及科学家的行为特征就是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没有这种科学家的内在的科学精神,就没有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其次,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的保障。当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后,科学家的探索活动是在科学共同体内进行的,每一个科学家都
45、从属于某一个科学共同体。在科学探索对象日益广泛化、复杂化的条件下,“民间科学家”的活动很难在科学上有所发现。科学共同体的活动是现在科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但这种形式的活动是在科学制度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的。而这些制度化的价值观和规范就是科学精神。最后,科学精神推定科学革命。在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精神不仅使科学摆脱了来自自身以为的束缚(比如神学)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科学内部因素的变化从而推动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古典科学到近代科学、再到现代科学,每一次科学革命的成功都可以说是科学精神的胜利。因为科学精神的核心之一就是创新,科学革命推动了科学的革命和创新。12. 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
46、地位和作用如何?并述一、两个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718)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1)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属于实践活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它既是接收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有事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因此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科学家说的推论都应具有客观性。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观察并非消极的、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观察对象
47、的全面性。(2)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中。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和经济的。因此,科学实验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的客观性。牛顿,通过对一个苹果的思考,观察,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牛顿发现太阳的引力与它巨大的质量密切相关。牛顿进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凡物体都有吸引力,这就是经典力学中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就是通过从实际出发,经过科学的观察和实验,在科学研究中创造一个又
48、一个成果,这就说明了观察和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本杰明富兰克林,他注意观察自然现象,研究科学问题。他从实践出发,从事科学实验和观察,在电学上解答了“电为何物”的问题,将不同状态下的电称为“正电”和“负电”,提出了电学中的“一流论”,在大气电学方面揭示了雷电现象的本质,被誉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类似科学家: 1.弗莱明与青霉素,弗莱明在伦敦大学讲解细菌学,无意中发现霉菌有杀菌作用; 2.爱迪生,爱迪生孵小鸡,仔细观察,在他发明了电报之后,又开始搞电话实验。他发现传话器里的 膜板能够随着说话声音引起相应震动,就仔细观察,并且在笔记本上做了详细记录。由此,一个“会说话 的机器”做成了; 3.居里夫人,对沥青铀矿进行分离和分析,终于在 1898 年 7 月和 12 月先后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 4.本杰明富兰克林,他注意观察自然现象,研究科学问题他从实践出发,从事科学实验和观察,在 电学上解答了“电为何物”的问题,将不同状态下的电称为“正电”和“负电”,提出了电学中的“一流 论”,在大气电学方面揭示了雷电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