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202212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及其国际比较研究”(19ZDA173)。作者简介:黄健英,女,蒙古族,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馥遥,女,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2023 年 3 月第 45 卷第 2 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Mar.2023Vol.45No2DOI:1013393/jcnki16726219202302007引用格式:黄健英,韩馥遥基于 Citespa
2、ce 的民族村寨研究脉络及热点趋势分析 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5(2):4048本栏目特约主持人:黄健英教授主持人话语:村寨作为承载人们生产生活的聚落形态,具有鲜明的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载体。随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的发布和实施,村寨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多重功能得到重新认识和挖掘,成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和要素,参与到乡村经济发展之中,以村寨文化为基础的乡村多种业态快速发展,其中尤以文旅融合发展最具生命力。本期本栏目推出的三篇文章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民族村寨文化
3、资源的挖掘整理、村寨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分析,以及文旅融合发展的机制、路径等,为民族村寨产业振兴提供了实践范例和理论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3 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民族村寨作为民族地区农村的缩影,是研究和观察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样本,对其历史文化蕴涵的挖掘和整理、对现实发展状态的叙事和发现,在彰显村寨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通过创造性转化,赋予
4、民族村寨新的时代内涵和发展动力。文旅融合发展不仅可以创新和容纳多种业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还是承续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村寨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充分挖掘村寨的生态、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价值,共同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基于 Citespace 的民族村寨研究脉络及热点趋势分析黄健英,韩馥遥(中央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本文以 20002021 年 CNKI 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借助 Citespace(583)对民族村寨研究的历年发文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和关键词等
5、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相关知识图谱,旨在厘清民族村寨研究脉络、挖掘研究热点,找出研究现状的不足,拓展未来研究方向和内容。分析发现:2000 年以来,有关民族村寨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且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虽已形成少量稳定合作的研究团体,但大部分学者之间的联系较弱;高校是民族村寨研究的主力,且多为西南地区的民族类高校,研究机构间基本呈独立研究状态,缺乏学术合作。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鼓励学者们跨机构、跨领域合作,进一步加强各研究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民族村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通过保护性开发利用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
6、村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中图分类号:G 9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219(2023)0200400904一、引言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使分布于不同地域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根据所在地区的环境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居住格局和建筑风貌,村寨是其重要表现形式。村寨作为各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古朴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学者们的关注和热爱。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古村寨在民族地区脱贫和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意义。从 2000 年国务院成立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9 年 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的出台、2012 年关于
7、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发布,再到 2017 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持续为民族村寨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一个个深度贫困的民族村寨逐渐变成旅游胜地,民族村寨文化资源得到挖掘、开发利用和保护。学术界对民族村寨的发展历程、利用和保护、村寨旅游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本文主要针对 20002021 年关于民族村寨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厘清民族村寨研究脉络与各关键时期的研究热点,以期为民族村寨研究提供参考,找出研究现状的不足,拓展相关研究,服务于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与处理(一)研究方法Citesp
8、ace 软件是美国德雷埃尔大学华裔教授陈超美开发的一款对科学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的系统与工具,通过特殊算法将大量的文献数据转化为科学知识图谱,展现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热点和前沿趋势。本文借助 Citespace(583)软件对20002021 年民族村寨研究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和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在知识图谱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进行阅读、梳理与分析。(二)数据来源本文以具有权威性的 CNKI 中国学术期刊作为数据来源总库,并以“民族”+“村寨”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到相关研究文献。为了提高结论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将文献来源限定为“北大核心”和“CSSCI”,将文献发表时间范围设为
9、20002021 年,共检索出622 篇文献。经过人工再次筛选,删去会议报告、新闻报道等相关度较低的文献,最后得到有效样本586 篇,并以 reforks 格式导入 CiteSpace(583)进行分析处理,检索时间为 2022 年 12 月 1 日。三、民族村寨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一)发文量的分析从2000 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开始,民族村寨研究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20002007 年处于民族村寨研究的萌芽阶段,有效发文量共计 46 篇。从2007 年开始,民族村寨研究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082009 年有较小回落。2009 年 9 月,国家民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少数
10、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正式开始在民族地区进行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因此 20092010 年论文发表量再次迅速增长。2012 年国家民委发布了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再次出现拐点,此后一直处于逐年上升的发文态势。2017 年 3 月,国家民委下发 关于命名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有 717 个村寨被列入名单,因此 2017 年达到近20 年发文量的峰值。图 120002021 年民族村寨研究论文发表量通过对发文量波动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出近二十年发文量具有以下特点:20002007 年是民族村寨研究的 起 步 阶 段
11、,20072014 年 是 迅 速 增 长 阶 段,20142021 年研究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虽然发文量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发文量的动态变化主要受政策热点的影响。(二)发文作者的分析论文作者是研究的主体,对某一研究领域作者的发文量和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把握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和合作关系网络。将586 篇文献进行专业数据转换操作后,导入 Citespace 软件,将 Year Per Slice 设为1,在“Node Types”中选择“author”,“Pruning”中选择“Path finder”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生成发文作者共引聚类知识图谱(如
12、图 2 所示)。图谱中共形成节点 433 个,连线 220 条,网络密度为 00024。不同作者之间的连线代表着合作关系,颜色越深则合作越为紧密。14图 220002021 年民族村寨研究发文者合作图谱从图 2 可以看出,已形成一些合作较稳定的团队,如以李忠斌、罗永常、李军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以陈志永、李乐京、杨桂华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以吴建国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以殷红梅、李瑞为核心的研究团队等。但大多数作者还是以单独的点或者两点一线的形式分布,发文量也较少,这表明本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根据 Price 定律,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为 m=0749(nmax为该领域最高发文量),因此得
13、出发文量达到 4 篇及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根据统计,发文量在 4 篇及以上的学者共有 26 位(如图 3 所示),他们分别是李忠斌、陈志永、罗永常、李军、王汝辉、殷红梅、杨桂华、曹务坤、马东艳、周真刚、肖青、吴建国、钟洁、李乐京、廖军华、肖琼、田敏、邓辉、陈炜、郑甘甜、文晓国、吴忠军、明庆忠、李瑞、杨洋、杨春娥。图 320002021 年民族村寨研究核心作者若以第一作者为限定条件,发文量处于前 4 位的作者分别是李忠斌 11 篇、罗永常 8 篇、王汝辉 8 篇、陈志永 7 篇,是该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四位学者,为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忠斌致力于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研究
14、,提出了“固本扩边”理论1,并认为民族特色村寨以保护传承为根本目的,以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为发展途径,因此对特色村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思考。如民族村寨建设过程中专项资金使用路径、参与主体的权责和利益问题2、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研究等。并且对特色村寨遴选资质、少数民族村寨的发展和特色村寨建设创建了评价指标体系3,以期民族特色村寨合理开发和高质量发展。罗永常侧重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从参与性发展理念和社会性的旅游发展观出发4,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政策选择、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商品市场和发展动力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探讨了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社区增权理论等多理论场域下,如何实
15、现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6。王汝辉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学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认为民族村寨开发模式应以旅游开发为主7,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内生困境和治理路径作了大量分析,重视和关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村寨居民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例,探讨了民族村寨居民参与旅游的必要性、人力资本产权特性以及村寨游客偏好等多方面的问题8。24陈志永聚焦于贵州的民族村寨研究,如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朗德上寨、朗德苗寨,从旅游地理学和经济社会学的角度关注村寨居民的权利和利益,因此对民族村寨居民的旅游增权感知、旅游增权的空间分异9,以及村寨居民的组织演进和集体行动等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认为民族
16、村寨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各参与主体的积极行动10。(三)研究机构的分析对发文机构的文献数进行统计(如表 1 所示),我们发现研究机构以高校为核心主力,大多集中于四川、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高校,以民族类院校为主。表 120002021 年民族村寨研究机构发文量统计表(前 10)序号研究机构发文量序号研究机构发文量1云南大学596四川大学282中南民族大学507贵州师范大学223西南民族大学328贵州财经大学234凯里学院269四川师范大学165中央民族大学2510桂林理工大学16通过 Citespace(583)对二级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如图 4 所示),可以看出各节点分布较为分散,发文量较多
17、的高校相关学院之间基本没有合作,研究过程基本独立。研究影响力排在前 5 位的机构分别是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图 420002021 年民族村寨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四)来源期刊的分析对民族村寨研究载文量排名前十的来源期刊进行统计,从图 5 可以看出,由贵州省民族研究院主办的 贵州民族研究 载文量最多,高达 88 篇。排名前五位来源期刊的载文量均为 25 篇以上,说明民族村寨研究相关论文为近年贵州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黑龙江民族丛刊 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的重点刊文方向之一。
18、从期刊类型来看,载文量前十的期刊中,主要载刊于人文社科类,其中民族学类专刊占到了 70%。图 520002021 年民族村寨研究来源期刊统计图(前 10)四、研究热点内容及趋势分析关键词是一篇论文核心思想的体现,代表着文章的主题。在某一研究领域内,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代表着该领域的热点话题,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也蕴含着该研究领域热点之间的内在关系。(一)民族村寨研究的热点利用 Citespace(583)将文献导入后,“YearsPer Slice”设为“1”,“Team Source”中勾选“Ti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s、Keywords Plus”,“Term T
19、ype”选择“Burst Terms”,算法选择“Thresholds”,(c,cc,ccv)均设为 0。“Node Types”选择“Keyword”,“Prun-ning”选择“Pathfinder”。然后运行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处理,形成民族村寨发展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图 6)、关键词聚类(图 7)分布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每个十字节点都代表着一个关键词,十字节点的大小代表着关键词出现频率的高低,节点越大越具有学术影响力。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着该领域各关键词的联系密切程度。对关键词进行频数和中心性的统计,表 2 提取了出现频数最高的前 20 个关键词,为民族村寨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图 62
20、0002021 年民族村寨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34图 720002021 年民族村寨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表220002021 年民族村寨发展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表(前20)序号关键词频数 中心性 序号关键词频数 中心性1民族村寨13506311旅游扶贫160022旅游开发3001612民族旅游120083少数民族2802213村寨110034民族文化2701714发展110025民族地区2401715侗族110086社区参与2400516贵州110037特色村寨2201017乡村旅游90068旅游1900818黔东南90099乡村振兴1800519侗族村寨900610保护1600720桃坪羌寨800
21、5若将中心性大于 01(包含 01)的关键词认定为该领域的研究核心,除去检索主题词“民族村寨”,结果表明“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特色村寨”等关键词具有较强影响力,对其他关键词有带领、辐射作用。(二)民族村寨研究的主要内容1聚类#1、#2、#4,标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地区”民族和区域是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和文化载体,两者缺一不可,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村寨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和民族特色。由于村寨基本处于乡村,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民族村寨表现的尤为突出,各民族在村寨的聚居程度较高,村寨聚居着一个或几个民族。村寨的建筑和风貌体现着区域和民族的双重特征,彰显着中华
22、民族历史演进中不同区域的民族利用所在区域的环境、资源,结合当时的技术条件而形成的村寨聚落特点,包含着丰富的自然和民族历史文化意涵。田敏认为民族村寨作为民族文化的原生地,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展示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微缩景观,也相应的成为了关于民族地区研究的热点11。邓辉提出民族村寨发展应以生态为本、文化为魂、产业支撑、社区参与,文化遗产型的特色村寨发展应选择追求村寨整体协同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2。陈剑从民族文化产业创新的角度聚焦特色村寨的高质量发展,认为特色村寨能让一个富有文化特色的乡村保留文化根脉的同时,把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特色村寨的发展既为民族文
23、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凸显民族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13。2聚类#3、#6、#7、#9,标签“旅游开发、村寨旅游、旅游扶贫、旅游”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热的持续升温,44民族地区因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雄伟壮丽的山水风光,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快速发展。民族村寨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民族村寨在民族地区扶贫、乡村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李忠斌认为民族村寨的本质是民族地区最为落后的农村,其经济发展的滞后惯性较一般民族而言更为突出。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及一系列针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政策,提高了民族村寨居民的生活
24、水平,改善了民族村寨整体贫困的状况14。董法尧认为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村寨整体贫困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15。但是,随着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推进,社会学、民族学、旅游学和经济学者们开始注意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也带来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诸如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互动关系、民族村寨社区的利益分配问题等。3聚类#10、#15、#16、#17、#18,标签“空间生产、感知、农村环保、互动、文化变迁”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关于外部空间,另一类关于内部主体。学者们对外部空间问题多关注于民族村寨的传统文化变迁、空间的分异、重构和生态环境方面。民族村寨的公共空
25、间作为村民参与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众多学者较为关注的话题。吴其付以桃坪羌寨为研究对象,指出村寨旅游将会带来新的公共空间的出现和社会秩序的重建,而在这个过程中村民应融入村寨公共空间,才能真正体现出民族文化特色16。陈志永通过对村寨居民旅游增权感知进行问卷调查,得出民族村寨居民如果能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行动,打破不平衡的权力关系,保障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将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17。孙九霞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分析框架,通过黔东南村寨的田野调查,认为民族村寨空间景观是旅游吸引的核心要素,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8。吴忠军认为通过对民族村寨的文化空间重构,为民族文化的现代生存和健康发
26、展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以提升民族的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19。而民族村寨的居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其社区参与、互动情况及居民对村寨旅游开发中的意识与感知也成为民族村寨发展研究的一大热点。龚娜从居民感知角度探讨了居民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影响,发现村寨居民对旅游发展呈正向作用,因此要关注村寨居民在旅游规划中的参与性,培养和提高居民文化自豪感与文化传承意识20。4聚类#5、#8、#12、#14,标签“侗族、傣族、侗族村寨、彝族村寨”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以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和各民族村寨建筑风貌,在民族特色村寨名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生活居住于这一地区的侗族、瑶族、苗族、彝族和傣族等民族村
27、寨具有代表性,也是民族村寨研究者重点研究的区域。侗族主要分布于湖南、贵州,傣族主要分布于云南,而彝族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2014 年,国家民委首次对 340 个村寨予以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和四川共计 194 个村寨被列入名单,占总数的 57%。2017 年,国家民委发布了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全国共有 717 个村寨命名挂牌。以侗族、傣族、彝族为主的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和广西的村寨数量占总数的 53%。例如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龚娜20、徐燕2122 等学者都对肇兴侗寨进
28、行了田野调查,并就相关问题进行研究。5聚类#11,标签“乡村振兴”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是继精准扶贫后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重要举措,为民族地区农村发展、民族特色村寨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学者们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村寨发展的实际困境、模式选择及未来路径。李忠斌探讨了处于城镇化继续深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双重背景下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路径,认为村寨镇化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的23。康涛以四川省阿坝州民族特色村寨为例,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特色村寨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认为村民责任、政府职责、社会责任的履行是关键24。钟洁针对当前西部地区民
29、族村寨发展面临的乡村衰落问题,得出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可以促进西部民族村寨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振兴25。6聚类#13,标签“指标体系”在民族村寨研究中,国内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是定性分析法,但也有学者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民族村寨开发的过程、结果和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叶春从社区参与视角出发,从环境、资源、经济、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了由 25 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对贵州黔东南朗德上寨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估,为其他民族村寨的社区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26。李杰构建了包括投入水平、产业选择、建设进度、建设达标率、投资效率 5 个一级指标的三层评价体系,对民族54村
30、寨建设实施过程、建设完成阶段进行评价,帮助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完成建设目标27。尚前浪以云南西双版纳景来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包括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结果三个方面 25 个指标的分析体系,对旅游发展前后当地生计变化过程和表现进行剖析,发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促进了社区生计的转变和家庭旅游生计策略的从无到有28。(三)民族村寨发展研究的演变路径分析在控制面板(Control Panel)中选择“Burstness”,依次点击“refresh”“view”,就形成了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如图 8 所示)。关键词突现是指出现频次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加或者使用频次明显增长。“Begin”和“End”分别代表关键
31、词开始爆发和结束爆发的年份,“Strength”代表突现的强度,数值越大,该关键词的热点度越高。图 820002021 年民族村寨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由关键词突现图谱可清晰地观察到 2000 年以来民族村寨研究热点主题的演变路径。2004 年,随着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现代化”成为了该年度的热点关键词,民族村寨也面临着在保护特色和传统的同时,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逐步融入现代化的问题。2008 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学者们对大到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模式,具体到民族村寨村落发展模式的探讨。2012 年,随着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年)的实施,民族村寨旅游得到进一步发展,旅
32、游扶贫也成为 20142017 年的热点研究内容。2017 年,国家民委命名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一步引发了学界对特色村寨的关注与讨论。2018 年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由此“乡村振兴”成为20182021 年民族村寨研究强度最大的关键词,也是今后关于民族村寨发展研究的宏观背景和热点趋势。五、民族村寨研究评述与展望(一)民族村寨研究评述通过前文的梳理可以发现,研究者们以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现代化等国家战略和政策为宏观背景,聚焦民族村寨发展的多个层面,在进行理论思考的同时,研究具有鲜明的问题取向。研究内容涉及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村寨聚落和
33、空间的规划、村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村寨治理、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共享等。1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受到外部的冲击,民族文化开始消逝在现代大众的视野,学者倡导复兴民族村寨文化,挖掘民族文物资源。随着民族村寨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学者开始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复兴对民族村寨开发的正向作用,建议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培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发挥民族文化在村寨开发中的积极作用。随着民族村寨的多元式开发,多主体的介入,由于过度市场化,出现了村寨传统文化失真和扭曲的现象,“村寨民族文化保护”成为重点研究主题,学者们一致认为民族旅游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应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村寨文化的前提下适
34、度开发,在村寨开发中传承民族文化,实现经济与文化双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学者倡导民族文化向产业化转型,构建文化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民族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对于民族村寨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推动民族村寨文化的数字化建设与保护成为学界需要思考的问题。2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关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学者认为我国主要有政府主导、企业主导、社区主导、多元主导等多种模式。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是助力民族地区摆脱贫困最有效的手段,也是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的关键。村寨旅游发展中要把作为主体的村寨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与诉求作为关注的重点,探
35、索民族村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以促进村寨居民增收与增权为出发点,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与矛盾,构建民族村寨发展共同体。重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防止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通过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实现不同区域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使游客与村寨居民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机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为有效的途径。3民族村寨的治理民族村寨治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谁治理”64“治理什么”“怎么治理”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治理主体,学者从认为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开始向多元主体共治观念转变,包括乡村精英、非政府组织、自发的民间组织等新型治理主体。关于治理内容和治理路径,学者认为社
36、区参与是民族村寨旅游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大力提高居民参与治理和发展的能力,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脱贫攻坚视角下,学界聚焦于民族村寨贫困与反贫困治理困境,应从产权制度化、提高旅游扶贫认识、实行差异化治理模式、各治理主体协同治理四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29。从现有的村寨治理研究看,研究视角大多以个案为主,整体宏观研究不足。因民族村寨大多存在特殊的禁忌习惯与宗族制度,民间法(习惯法)在民族村寨广泛存在,民间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冲突不容忽视。学者普遍认为民间法仍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应当尊重民族村寨固有的社会规范体系,将民间法作为补充手段,利用民间法资源来弥补国家调控手段30,给予民间法发展空
37、间,综合加强对民族村寨的法制建设。4聚落景观与空间规划学者们关于民族村寨聚落空间特征的研究,包括空间结构、空间形态、分布特征等方面。我国民族村寨大多分布于中西部地区的高原山地等地形地貌区域,因而具有空间形态的独特性。学者发现民族村寨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功能与审美特征都与当地自然环境、气候特征、特色文化和传统习俗息息相关。例如,侗族以水稻耕作和渔猎为生,侗族村寨常坐落于依山傍水之地,又因侗族历史上屡遭战乱而四处迁徙,侗族村寨以“据高凭险”为选址依据;苗族聚居的朗德上寨依据代代沿袭的“苗岭风水学”采用聚族而居的形式,表达民族的凝聚力。随着时代的创新发展与民众审美意识的提高,民族村寨不再是简单
38、满足生存需要的生活生产空间,学者认为提高民族村寨的景观艺术性和空间规划的科学性至关重要。民族村寨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尊重自然及地域文化的生态美、根据原始聚落打造意境美、与现代技术的融合美,民族村寨景观建设要立足民族文化保护角度,创新健康的空间规划机制。但是,现有研究多关注村寨表面建筑结构和分布特征分析,缺少民族村寨景观演化过程和演化规律的分析。(二)新时代民族村寨研究展望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民族村寨是民族地区农村的缩影,其发展和治理水平反映着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现代化的
39、水平和进程。民族村寨研究在承续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进行理论创新。首先,乡村振兴战略是民族村寨未来发展的依据和目标,根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结合民族村寨建设的“村庄建设、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的任务,进行综合研究,推进一批高水平民族村寨示范村建设,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实践案例。第二,民族村寨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集生产生活方式、聚落建筑等为一体的村寨文化,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仍是今后民族村寨研究的重要议题。第三,生活在村寨中
40、的各民族人民是村寨的主体,村寨的发展要离不开当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村寨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幸福感获得感作为根本目标,在村寨产业发展中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实现共同富裕。最后,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研究中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拓展研究视野,丰富研究内容,完善研究体系,形成稳定的研究队伍,服务于民族村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需要。参考文献:1李忠斌,李军,文晓国固本扩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理论探讨 J 民族研究,2016(1)2李忠斌,李军,文晓国特色村寨建设中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参与主体权责研究 J 青海民族研究,2016(1)3李忠斌,郑甘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41、广西民族研究,2013(3)4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03(2)5罗永常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J 旅游学刊,2006(10)6罗永常文化经济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J 思想战线,2006(4)7王汝辉,幸岭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变迁:来自新制度经济学的阐释 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例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王汝辉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的民族村寨居民参与旅游的必要性研究 J 旅游论坛,2009(4)9陈志永,王化伟,毛进民族村寨居民与旅游经济增权感知空间分异 J 商业研究,2011(3)10 陈志永,刘锋社会转型背景下
42、村寨集体行动何以可能 堂安侗寨村民自组织能力的社会人类学考察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5)11 田敏,邓小艳近十年国内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述评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2 邓辉生态家园:文化遗产型特色民族村寨发展的有效模式 基于武陵山区彭家寨的调查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13 陈剑,李忠斌,罗永常特色村寨民族文化产业业态创新与高质量发展J 广西民族研究,2020(4)74 14 李忠斌,郑甘甜特色村寨建设、民族文化旅游与反贫困路径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2015(1)15 董法尧,陈红玲,李如跃,等西南民族地区民族
43、村寨旅游扶贫路径转向研究 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J山海经,2016(3)16 吴其付旅游发展与公共空间的变迁 以阿坝州理县桃坪羌族为例J旅游论坛,2011(4)17 陈志永,杨桂华,陈继军,李乐京少数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对旅游增权感知的空间分异研究 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热带地理,2011(2)18 孙九霞,苏静多重逻辑下民族旅游村寨的空间生产 以岜沙社区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9 吴忠军,代猛,吴思睿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变迁与空间重构 基于平等侗寨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2017(3)20 龚娜少数民族与旅游:居民凝视与感知探析 以贵州肇兴、堂安侗
44、寨为例 J 贵州民族研究,2018(1)21 徐燕,陆仙梅,吴再英,等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社区参与研究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肇兴侗寨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1 22 徐燕,石秀莲不同旅游开发阶段民族村寨民族文化保护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贵州省肇兴侗寨和三宝侗寨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15)23 李忠斌,陈剑村寨镇化: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路径选择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24 康涛,周真刚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以四川省阿坝州民族特色村寨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25 钟洁,皮方於西部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促进
45、乡村全面振兴的逻辑与路径 J 民族学刊,2020,(5)26 叶春,李渊妮,陈志永社区参与视角下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J 生态经济,2009(9)27 李杰,苏丹丹,李忠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2016(5)28 尚前浪,陈刚,明庆忠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对社区和家庭生计变迁影响J 社会科学家,2018(7)29 李达反思与行动:近十年国内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治理哲学 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5)30 张小川,郭剑平民族习惯法变迁与民族地区纠纷的解决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村寨为例 J人民论坛,2014(32)31 黄勇,黄晓贵州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乡
46、村振兴路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9(7)32 蒋彬,李超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回顾与反思 基于民族学与文化学 CSSCI 期刊(20172018 年版)载文的可视化分析J 民族学刊,2019(2)33 卢世菊,张咪基于 Citespace的国内近10 年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8)责任编辑:都春屏(上接第 34 页)目前,宜昌屈原文化形成了内容生产、文化传承、文化产业、文化传播、文化教育的系列转化路径,屈原文化传承、转化、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屈原文化传承发展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宜昌这种“高战略”“多路径”“全系统”“强力度”推动中华优秀名人文
47、化创造性转化的做法,在全国都十分罕见,其成效也令人鼓舞和赞叹。当前,屈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还受到屈原文化秉性、外在竞争性、转化顺畅性、可接受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屈原文化的内在秉性是创造性转化的前提,外在竞争性是创造性转化的外因,转化机制的顺畅性是核心,转化的可接受性是目标,共同构成屈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要素体系。新时期,要不断优化宜昌屈原文化转化的方向、目标和措施,夯实屈原文化转化的路径,推动屈原文化的指导性变迁,促成屈原文化的当代建构,引导屈原文化融入宜昌城市发展的大局。未来要持续做优“宜昌屈原文化汇聚中心和传播策源地”,不断汇聚和优化屈原文化转化的因素,推动屈原文化的现代性建构,集中
48、打造基于城市场景的屈原文化新生态,积极推动屈原文化与市场文明、城市治理和个人修身的融合,让屈原文化成为城市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强大、不竭的精神动力!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 人民日报,20221026(001)2章采烈论历史名人级差及其效应中国名人名胜资源的旅游价值J旅游学刊,1994(4)3李钊,彭邦本,龚珍秦蜀守李冰考 兼谈历史名人文化价值的当代转换 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4李金来,蒋建华名人文化的文旅融合路径探析 以抚州汤显祖为例 J 社会科学家,202
49、2(8)5沈艾娥我国历史名人文化产业发展初探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6于立志毛泽东妙评历史人物M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53 7张婷婷,刘亚庆从屈原精神中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 西陵区绿萝路小学打造屈原文化综述N 三峡商报,2022 04 08(A5)8魏杰文化经济学 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20:222 9褚斌杰,陈平原屈原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8 10 宜昌市建设局,宜昌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宜昌城市化研究葛洲坝集团公司彩印厂,2002:14 11 宜昌市统计局宜昌统计年鉴 202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65 责任编辑:刘自兵8
50、4Wisdomology is to focus on the self-value of scholars,which is manifested by the fight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of ministers in the monarch-minister relationship Therefore,the thought of“retirement”in Wisdomology lays a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for the retreat of unfulfilled scholars to the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