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行业标准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of Cement Grouting Used for Hdraulic StructuresSL62-94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工程技术咨询中心同意单位:中国水利部、电力工业部网页制作:中水科信息网1994-05-21公布1994-10-01实施中国水利部、电力工业部相关颁发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L62-94通知水建1994246号 为推进水利水电工程水泥灌浆技术进步,提升水泥灌浆施工质量,水利部委托原水工程咨询中心,对原水利电力部部标准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DJ210-83进行了
2、修订。该规范修订送审稿已经过审查,现同意为行业标准,编号为SL62-94,自一九九四年十月一日起实施,原规范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水利部、电力部负责解释,水利电力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目 次1 总则2 灌浆材料、制浆和灌浆设备3 坝基岩石灌浆4 水工隧洞灌浆5 混凝土坝接缝灌浆6 完工资料和工程验收附录A 灌浆工程压水试验附加说明条文说明1 总 则1.0.1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是水利水电工程水泥灌浆施工技术准则。1.0.2 本规范适适用于、级水工建筑物基岩灌浆、水工隧洞灌浆和混凝土坝接缝灌浆工程。、级水工建筑物灌浆工程可参考使用。1.0.3 下列灌浆工程在施工前或施工
3、早期应进行现场灌浆试验: (1) 、级水工建筑物基岩帷幕灌浆; (2)地质条件复杂地域或有特殊要求、级水工建筑物基岩固结灌浆和水工隧洞固结灌浆。1.0.4 施工前,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应向施工单位提供灌浆设计文件并进行技术交底。1.0.4.1 基岩和水工隧洞灌浆工程设计文件应包含下列内容: (1)工程设计图和设计说明书; (2)灌浆地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3)灌浆试验汇报及相关资料; (4)灌浆施工技术要求; (5)灌浆质量检验方法和质量标准; (6)初步设计阶段灌浆施工组织设计。1.0.4.2 混凝土坝接缝灌浆工程设计文件应包含下列内容: (1)坝体结构和灌浆设计说明书; (2)接缝灌
4、浆分区和灌浆系统设计图; (3)坝块混凝土应达成温度值和测定温度方法,混凝土坝接缝设计张开度、增开度限值; (4)灌浆施工技术要求; (5)灌浆质量检验方法和质量标准; (6)初步设计阶段灌浆施工组织设计。1.0.5 施工单位应做好下列工作: (1)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根据灌浆施工技术要求施工; (2)建立质量体系,全方面实施质量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3)制订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保护方法,文明施工;在廊道和井洞内作业应有良好通风方法; (4)对从事灌浆施工人员应进行技术培训,考评不合格者不得上岗。1.0.6 灌浆工程所用风、水、电应设置专用管路和线路。1.0.7 已完成灌浆或正在灌浆地域,其
5、周围30m以内不得进行爆破作业。如必需进行爆破作业,应采取减震和防震方法,并应取得设计或建设、监理部门同意。1.0.8 对灌浆工程中各类钻孔应分类统一编号;对施工情况必需如实、正确地统计;对资料必需立即整理,绘制成图表;单元工程结束后,应立即进行质量检验和验收。 灌浆工程宜使用测记灌浆压力、注入率等施工参数自动统计仪。1.0.9 设计和施工单位应对灌浆资料立即分析,对灌浆施工技术立即总结,不停优化设计和施工。2 灌浆材料、制浆和灌浆设备2.1 灌浆材料和浆液2.1.1 灌浆工程所采取水泥品种,应依据灌浆目标和环境水侵蚀作用等由设计确定。通常情况下,应采取一般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大坝水泥。当有耐酸
6、或其它要求时,可用抗酸水泥或其它类特种水泥。 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灌浆时,应得到设计许可。灌浆浆液水灰比不宜稀于1:1(重量比,以下同)。2.1.2 回填灌浆所用水泥标号不应低于325号。帷幕和固结灌浆所用水泥标号不应低于425号。坝体接缝灌浆所用水泥标号不应低于525号。 帷幕灌浆和坝体接缝灌浆,对水泥细度要求为经过80m方孔筛筛余量不宜大于5%;当坝体接缝张开度小于0.5mm时,对水泥细度要求为经过71m方孔筛筛余量不宜大于2%。 钢衬接触灌浆对水泥标号和细度要求可参考坝体接缝灌浆对应要求。2.1.3 灌浆用水泥必需符合质量标准,不得使用受潮结块水泥。采取细水泥时,应严格
7、防潮和缩短存放时间。2.1.4 灌浆用水应符合拌制水工混凝土用水要求。2.1.5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通常使用纯水泥浆液。在特殊地质条件下或有特殊要求时,依据需要,经过现场灌浆试验论证,可使用下列类型浆液: (1)细水泥浆液:系指干磨水泥浆液、湿磨水泥浆液和超细水泥浆液; (2)稳定浆液:系指掺有少许稳定剂,析水率小于5%水泥浆液; (3)混合浆液:系指掺有掺合料水泥浆液; (4)膏状浆液:系指塑性屈服强度大于20Pa混合浆液。2.1.6 依据灌浆需要,可在水泥浆液中掺入下列掺合料: (1)砂:应为质地坚硬天然砂或人工砂,粒径不宜大于2.5mm,细度模数不宜大于2.O,SO3含量宜小于1%,含泥
8、量不宜大于3%,有机物含量不宜大于3%; (2)粘性土:塑性指数不宜小于14,粘粒(粒径小于0.005mm)含量不宜低于25%,含砂量不宜大于5%,有机物含量不宜大于3%; (3)粉煤灰:应为精选粉煤灰,不宜粗于同时使用水泥,烧失量宜小于8%,SO3含量宜小于3%; (4)水玻璃:模数宜为2.43.0,浓度宜为3045波美度; (5)其它掺合料。2.1.7 依据灌浆需要,可在水泥浆液中加入下列外加剂: (1)速凝剂:水玻璃、氯化钙、三乙醇胺等; (2)减水剂:荼系高效减水剂、木质素磺酸盐类减水剂等; (3)稳定剂:膨润土及其它高塑性粘土等; (4)其它外加剂。 全部外加剂凡能溶于水应以水溶液状
9、态加入。2.1.8 各类浆液掺入掺合料和加入外加剂种类及其掺加量应经过室内浆材试验和现场灌浆试验确定。2.1.9 纯水泥浆液通常可不再进行室内试验。其它类型浆液应依据工程需要,有选择地进行下列各项性能试验: (1)掺合料细度和颗分曲线; (2)浆液流动性或流变参数; (3)浆液沉降稳定性; (4)浆液凝结时间; (5)结石容重、强度、弹性模量和渗透性; (6)其它。2.2 制浆2.2.1 制浆材料必需称量,称量误差应小于5%。水泥等固相材料宜采取重量称量法。2.2.2 各类浆液必需搅拌均匀并测定浆液密度。2.2.3 纯水泥浆液搅拌时问,使用一般搅拌机时,应不少于3min;使用高速搅拌机时,宜不
10、少于30s。浆液在使用前应过筛,自制备至用完时间宜小于4h。2.2.4 拌制细水泥浆液和稳定浆液应加入减水剂和采取高速搅拌机。高速搅拌机搅拌转速应大于1200r/min。搅拌时间宜经过试验确定。细水泥浆液自制备至用完时间宜小于2h。2.2.5 集中制浆站宜制备水灰比为O.5:1纯水泥浆液。输送浆液流速宜为1.42.0m/s。各灌浆地点应测定来浆密度,调制使用。2.2.6 严寒季节施工应做好机房和灌浆管路防寒保暖工作。炎热季节施工应采取防热和防晒方法。浆液温度应保持在540之间。若用热水制浆,水温不得超出40。2.3 灌浆设备和机具2.3.1 搅拌机转速和拌和能力应分别和所搅拌浆液类型和灌浆泵排
11、浆量相适应,并应能确保均匀、连续地拌制浆液。2.3.2 灌浆泵性能应和浆液类型、浓度相适应,许可工作压力应大于最大灌浆压力1.5倍,并应有足够排浆量和稳定工作性能。 灌注纯水泥浆液应采取多缸柱塞式灌浆泵。2.3.3 灌浆管路应确保浆液流动通畅,并应能承受1.5倍最大灌浆压力。2.3.4 灌浆泵和灌浆孔口处均应安设压力表。使用压力宜在压力表最大标值1/43/4之间。压力表应常常进行检定,不合格和已损坏压力表严禁使用。压力表和管路之间应设有隔浆装置。2.3.5 灌浆塞应和采取灌浆方法、方法、灌浆压力及地质条件相适应。胶塞(球)应含有良好膨胀性和耐压性能,在最大灌浆压力下能可靠地封闭灌浆孔段,而且易
12、于安装和卸除。2.3.6 灌浆压力大于3MPa时,应配制和采取下列灌浆设备和机具: (1)高压灌浆泵,其压力摆动范围小于灌浆压力20%; (2)耐蚀灌浆阀门; (3)钢丝编织胶管; (4)大量程压力表,其最大标值宜为最大灌浆压力2.02.5倍; (5)孔口封闭器或专用高压灌浆塞。2.3.7 集中制浆站制浆能力应满足灌浆高峰期全部机组用浆需要。制浆站应配置除尘设备,当浆液需掺入掺合料或加入外加剂时,应增设对应设备。2.3.8 全部灌浆设备应注意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并应有备用量。3 坝基岩石灌浆3.1 通常要求3.1.1 蓄水前应完成蓄水早期最低库水位以下帷幕灌浆及其质量检验和验收工作。
13、蓄水后,帷幕灌浆应在库水位低于孔口高程时施工。3.1.2 同一地段基岩灌浆必需按先固结灌浆后帷幕灌浆次序进行。3.1.3 帷幕灌浆必需按分序加密标准进行。 由三排孔组成帷幕,应优异行边排孔灌浆,然后进行中排孔灌浆。边排孔宜分为三序施工,中排孔可分为二序或三序施工。 由两排孔组成帷幕,宜优异行下游排孔灌浆,然后进行上游排孔灌浆。每排孔宜分为三序施工。 单排帷幕灌浆孔应分为三序施工。3.1.4 帷幕灌浆采取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时,一个坝段或一个单元工程内,后序排上第一序孔宜在前序排上最终次序孔在岩石中均灌完15m后再开始钻进。 同一排上相邻两个次序孔之间,和后序排上第一次序孔和其对应部位前序排上最终
14、次序孔之间,在岩石中钻孔灌浆间隔高差不得小于15m。3.1.5 帷幕后主排水孔和扬压力观察孔必需在对应部位帷幕灌浆检验合格后,方可开始钻进。3.1.6 施工中不得在帷幕线上进行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灌浆试验。3.1.7 固结灌浆宜在有混凝土覆盖情况下进行。钻孔灌浆必需在对应部位混凝土达成50%设计强度后,方可开始。3.1.8 固结灌浆应按分序加密标准进行,可分为二序或三序施工。3.1.9 安排总体工程进度时,对固结灌浆施工时间应作合理安排。3.1.10 工程必需时应安设抬动监测装置。灌浆过程中应常常观察和统计,严禁抬动值超出设计要求。3.2 钻孔3.2.1 帷幕灌浆孔宜采取回转式钻机和金刚石钻头或硬
15、质合金钻头钻进;固结灌浆孔可采取各式合宜钻机和钻头钻进。3.2.2 帷幕灌浆钻孔位置和设计位置偏差不得大于10cm。因故变更孔位时,应取得设计同意。实际孔位应有统计;孔深应符合设计要求。3.2.3 帷幕灌浆孔宜选择较小孔径,钻孔孔壁应平直完整。3.2.4 帷幕灌浆钻孔必需确保孔向正确。钻机安装必需平正稳固;钻孔宜埋设孔口管;钻机立轴和孔口管方向必需和设计孔向一致;钻进应采取较长粗径钻具并合适地控制钻进压力。3.2.5 帷幕灌浆孔应进行孔斜测量,发觉偏斜超出要求应立即纠正或采取补救方法。3.2.6 垂直或顶角小于5帷幕灌浆孔,其孔底偏差值不得大于表3.2.6中要求。表3.2.6 钻孔孔底最大许可
16、偏差值孔深(m)2030405060最大许可偏差值(m)0.250.500.801.151.50 孔深大于60m时,孔底最大许可偏差值应依据工程实际情况并考虑帷幕排数具体确定,通常不宜大于孔距。3.2.7 顶角大于5斜孔,孔底最大许可偏差值可依据实际情况按表3.2.6中要求合适放宽,方位角偏差值不宜大于5。3.2.8 钻孔偏差不符合3.2.6和3.2.7条要求时,应结合该部位灌浆资料和质量检验情况进行全方面分析,如确定对帷幕灌浆质量有影响时,应采取补救方法。3.2.9 钻灌浆孔时应对岩层、岩性和孔内多种情况进行具体统计。3.2.10 钻孔遇有洞穴、塌孔或掉块难以钻进时,可优异行灌浆处理,以后继
17、续钻进。如发觉集中漏水,应查明漏水部位、漏水量和漏水原因,经处理后,再行钻进。3.2.11 钻进结束等候灌浆或灌浆结束等候钻进时,孔口均应堵盖,妥加保护。3.3 钻孔冲洗、裂隙冲洗和压水试验3.3.1 灌浆孔(段)在灌浆前应进行钻孔冲洗,孔内沉积厚度不得超出20cm。3.3.2 帷幕灌浆孔(段)在灌浆前宜采取压力水进行裂隙冲洗,直至回水清净时止。冲洗压力可为灌浆压力80%,该值若大于1MPa时,采取1MPa。3.3.3 在岩溶、断层、大裂隙等地质条件复杂地域,帷幕灌浆孔(段)是否需要进行裂隙冲洗和怎样冲洗,应经过现场灌浆试验或由设计确定。3.3.4 无地下水位资料时,一个单元工程内帷幕灌浆开始
18、前,能够利用先导孔测定一次地下水位,作为该单元内代表。稳定标准为:每5min测读一次孔内水位,当水位下降速度连续两次均小于5cm/min时,可认为稳定,以最终观察值作为地下水位值。3.3.5 帷幕灌浆采取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时,先导孔应自上而下分段进行压水试验,各次序灌浆孔各灌浆段在灌浆前宜进行简易压水。 压水试验应在裂隙冲洗后进行,采取五点法或单点法,按附录A实施。 简易压水可在裂隙冲洗后或结合裂隙冲洗进行。压力可为灌浆压力80%,该值若大于1MPa时,采取1MPa。压水20min,每5min测读一次压入流量,取最终流量值作为计算流量,其结果仍以透水率表示,按附录A中公式(A1)计算。3.3.
19、6 帷幕灌浆采取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先导孔仍应自上而下分段进行压水试验。各次序灌浆孔在灌浆前全孔应进行一次钻孔冲洗和裂隙冲洗。除孔底段外,各灌浆段在灌浆前可不进行裂隙冲洗和简易压水。3.3.7 固结灌浆孔应采取压力水进行裂隙冲洗,直至回水清净时止。冲洗压力可为灌浆压力80%,该值若大于1MPa时,采取1MPa。 地质条件复杂、多孔串通和设计对裂隙冲洗有特殊要求时,冲洗方法宜经过现场灌浆试验或由设计确定。3.3.8 固结灌浆孔灌浆前压水试验应在裂隙冲洗后进行,采取单点法,按附录A实施。试验孔数不宜少于总孔数5%。3.3.9 在岩溶泥质充填物和遇水性能易恶化岩层中,灌浆前可不进行裂隙冲洗和简易压
20、水,也宜少做或不做压水试验。3.4 灌浆方法和灌浆方法3.4.1 灌浆孔基岩段长小于6m时,可采取全孔一次灌浆法;大于6m时,可采取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综合灌浆法或孔口封闭灌浆法。3.4.2 基岩灌浆方法有循环式和纯压式两种。帷幕灌浆应优先采取循环式,射浆管距孔底不得大于50cm;浅孔固结灌浆可采取纯压式。3.4.3 帷幕灌浆段长度宜采取56m,特殊情况下可合适缩减或加长,但不得大于10m。3.4.4 进行帷幕灌浆时,坝体混凝土和基岩接触段应先行单独灌浆并应待凝,接触段在岩石中长度不得大于2m。3.4.5 采取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时: (1)灌浆塞应塞在已灌段段底以上0.5m
21、处,以防漏灌; (2)孔口无涌水孔段,灌浆结束后可不待凝。但在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条件复杂地域则宜待凝,待凝时间应依据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确定。3.4.6 采取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灌浆段长度因故超出10m,对该段宜采取补救方法。3.4.7 帷幕灌浆孔各灌浆段,不管透水率大小均应按技术要求进行灌浆。3.4.8 固结灌浆孔相互串浆时,可采取群孔并联灌注,孔数不宜多于3个,并应控制压力,预防混凝土面或岩石面抬动。3.5 灌浆压力和浆液变换3.5.1 灌浆压力宜经过灌浆试验确定,也可经过公式计算或依据经验先行确定,以后在灌浆施工过程中调整确定。3.5.2 采取循环式灌浆,压力表应安装在孔口回浆管路上;采
22、取纯压式灌浆,压力表应安装在孔口进浆管路上。压力读数宜读压力表指针摆动中值,当灌浆压力为5MPa或大于5MPa时,也可读峰值。压力表指针摆动范围应小于灌浆压力20%,摆动幅度宜做统计。3.5.3 灌浆应立即达成设计压力,但注入率大时应分级升压。3.5.4 灌浆浆液浓度应由稀到浓,逐层变换。帷幕灌浆浆液水灰比可采取5:1、3:1、2:1、1:1、0.8:1、0.6:1、0.5:1等七个比级。开灌水灰比可采取5:1。3.5.5 帷幕灌浆浆液变换: (1)当灌浆压力保持不变,注入率连续降低时,或当注入率不变而压力连续升高时,不得改变水灰比。 (2)当某一比级浆液注入量已达300L以上或灌注时间已达1
23、h,而灌浆压力和注入率均无改变或改变不显著时,应改浓一级。 (3)当注入率大于30L/min时,可依据具体情况越级变浓。3.5.6 灌浆过程中,灌浆压力或注入率忽然改变较大时,应立即查明原因,采取对应方法处理。3.5.7 固结灌浆浆液比级和变换,可参考帷幕灌浆要求依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3.5.8 灌注细水泥浆液,可采取水灰比为2:1、1:1、0.6:1,或1:1、0.8:1、0.6:1三个比级。3.5.9 灌注稳定浆液、混合浆液、膏状浆液,比级宜少,其配比和变换方法应经过室内浆材试验和现场灌浆试验确定。3.5.10 灌浆过程中应定时测记浆液密度,必需时应测记浆液温度。灌注稳定浆液时还应测记浆液
24、粘度。3.6 灌浆结束标准和封孔方法3.6.1 帷幕灌浆采取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时,在要求压力下,当注入率小于0.4L/min时,继续灌注60min;或小于1L/min时,继续灌注90min,灌浆能够结束。 采取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继续灌注时间可对应地降低为30min和60min,灌浆能够结束。3.6.2 固结灌浆,在要求压力下,当注入率小于0.4L/min时,继续灌注30min,灌浆能够结束。3.6.3 帷幕灌浆采取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时,灌浆孔封孔应采取“分段压力灌浆封孔法”;采取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时,应采取“置换和压力灌浆封孔法”或“压力灌浆封孔法”。3.6.4 固结灌浆孔封孔应采取“机械压
25、浆封孔法”或“压力灌浆封孔法”。3.7 孔口封闭灌浆法3.7.1 孔口封闭灌浆法适适用于最大灌浆压力大于3MPa帷幕灌浆工程,小于3MPa帷幕灌浆工程可参考应用。3.7.2 钻孔孔径宜为60mm左右。3.7.3 孔口管必需镶铸牢实,埋入岩石深度随使用最大灌浆压力而定。最大灌浆压力为5MPa时,埋入深度不宜小于2m。3.7.4 孔口封闭器应含有以下性能:在灌浆过程中,灌浆管可在孔口封闭器中心部位灵活地转动和升降,且不漏浆。3.7.5 灌浆必需采取循环式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方法。各灌浆段灌浆时必需下入灌浆管,管口距段底不得大于50cm。3.7.6 灌浆管外径和钻孔孔径之差不宜大于20mm,若用钻杆作为
26、灌浆管,应采取平接头连接。3.7.7 孔口管段以下35个灌浆段,段长宜短,压力递增宜快,段长和对应灌浆压力应经过现场灌浆试验确定。再往下各灌浆段段长宜为5m,灌浆压力可提升到设计最大灌浆压力。3.7.8 先导孔和灌浆孔内各灌浆段钻孔冲洗、裂隙冲洗、压水试验或简易压水,可参考本规范3.3节内相关内容,依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3.7.9 灌浆宜立即达成设计压力。但在灌浆过程中必需注意控制压力,压力和注入率必需相适应,在56MPa灌浆压力下,注入率宜小于10L/min。3.7.10 灌浆浆液比级和变换可按本规范3.5.4条和3.5.5条实施。3.7.11 灌浆过程中应常常转动和上下活动灌浆管,回浆管宜
27、有15L/min以上回浆量,以防灌浆管在孔内被水泥浆凝住。3.7.12 灌浆应同时满足下述两个条件后,方可结束: (1)在设计压力下,注入率小于1L/min时,延续灌注时间不少于90min。 (2)灌浆全过程中,在设计压力下灌浆时间不少于120min。3.7.13 每段灌浆结束后可不待凝。3.7.14 帷幕灌浆孔封孔应采取“置换和压力灌浆封孔法”。3.8 特殊情况处理3.8.1 灌浆过程中,发觉冒浆 漏浆,应依据具体情况采取嵌缝、表面封堵、低压、浓浆、限流、限量、间歇灌浆等方法进行处理。3.8.2 帷幕灌浆过程中发生串浆时,如串浆孔含有灌浆条件,能够同时进行灌浆。应一泵灌一孔。不然应将串浆孔用
28、塞塞住,持灌浆孔灌浆结束后。串浆孔并行扫孔、冲洗,以后继续钻进和灌浆。3.8.3 灌浆工作必需连续进行,若因故中止,可根据下述标准进行处理: (1)应及早恢复灌浆。不然应立即冲洗钻孔,以后恢复灌浆。若无法冲洗或冲洗无效,则应进行扫孔,以后恢复灌浆。 (2)恢复灌浆时,应使用开灌比级水泥浆进行灌注。如注入率和中止前相近,即可改用中止前比级水泥浆继续灌注;如注入率较中止前降低较多,则浆液应逐层加浓继续灌注。 (3)恢复灌浆后,如注入率较中止前降低很多,且在短时间内停止吸浆,应采取补救方法。3.8.4 孔口有涌水灌浆孔段,在灌浆前应测记涌水压力和涌水量,依据涌水情况,可选择下列方法综合处理: (1)
29、自上而下分段灌浆; (2)短段长; (3)高灌浆压力; (4)浓浆结束; (5)屏浆; (6)闭浆; (7)纯压式灌浆; (8)速凝浆液; (9)待凝; (10)压力灌浆封孔。3.8.5 灌浆段注入量大,灌浆难于结束时,可选择下列方法处理: (1)低压、浓浆、限流、限量、间歇灌浆; (2)浆液中掺加速凝剂; (3)灌注稳定浆液或混合浆液。 该段经处理后仍应扫孔,重新依据技术要求进行灌浆,直至3.8.6 灌浆过程中如回浆变浓,宜换用相同水灰比新浆进行灌注,若效果不显著,延续灌注30min。即可停止灌注。3.8.7 在岩溶地域溶洞灌浆,应先查明溶洞充填类型和规模,以后采取对应方法处理。 (1)溶洞
30、内无充填物时。依据溶洞大小,可采取泵入高流态混凝土、投入碎石再灌注水泥砂浆、灌注混合浆液等方法。待凝后,扫孔,再灌水泥浆。 (2)溶洞内有充填物时,依据充填物类型、性能和充填程度,可采取高压灌浆、高压喷射灌浆等方法。灌浆注入量大时,可参考本规范3.8.5条进行处理。3.9 工程质量检验3.9.1 帷幕灌浆质量检验应以检验孔压水试验结果为主,结合对完工资料和测试结果分析,综合评定。3.9.2 帷幕灌浆检验孔应在下述部位部署: (1)帷幕中心线上; (2)岩石破碎、断层、大孔隙等地质条件复杂部位; (3)注入量大孔段周围; (4)钻孔偏斜过大、灌浆情况不正常和经分析资料认为对帷幕灌浆质量有影响部位
31、。3.9.3 帷幕灌浆检验孔数量宜为灌浆孔总数10%。一个坝段或一个单元工程内,最少应部署一个检验孔。3.9.4 帷幕灌浆检验孔压水试验应在该部位灌浆结束14d后进行。3.9.5 帷幕灌浆检验孔应自上而下分段卡塞进行压水试验,试验采取五点法或单点法,按附录A实施。3.9.6 帷幕灌浆检验孔压水试验结束后,按技术要求进行灌浆和封孔。3.9.7 帷幕灌浆检验孔应采取岩芯,计算取得率并加以描述。3.9.8 帷幕灌浆质量压水试验检验,坝体混凝土和基岩接触段及其下一段合格率应为100%;再以下各段合格率应在90%以上,不合格段透水率值不超出设计要求值100%,且不集中,灌浆质量可认为合格。不然应由建设单
32、位会同设计、施工单位约定处理方案。3.9.9 对帷幕灌浆孔封孔质量宜进行抽样检验。3.9.10 固结灌浆质量检验宜采取测量岩体波速或静弹性模量方法。岩体波速或静弹性模量改善程度应符合设计要求。3.9.11 固结灌浆质量检验也可采取单点压水试验方法,按附录A实施。检验孔数量不宜少于灌浆孔总数5%。检验结束后,应按技术要求进行灌浆和封孔。3.9.12 固结灌浆质量压水试验检验、岩体波速检验、静弹性模量检验应分别在灌浆结束37、14、28d后进行。3.9.13 固结灌浆质量压水试验检验,孔段合格率应在80%以上,不合格孔段透水率值不超出设计要求值50%,且不集中,灌浆质量可认为合格。不然应由建设单位
33、会同设计、施工单位约定处理方案。4 水工隧洞灌浆4.1 通常要求4.1.1 水工隧洞混凝土衬砌段灌浆,应按先回填灌浆后固结灌浆次序进行。回填灌浆应在衬砌混凝土达成70%设计强度后进行。固结灌浆宜在该部位回填灌浆结束7d后进行。4.1.2 水工隧洞钢板衬砌段各类灌浆次序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钢衬接触灌浆应在衬砌混凝土浇筑结束60d后进行。4.1.3 灌浆结束时,有往外流浆或往上返浆灌浆孔应闭浆待凝。4.1.4 必需时应安设变形监测装置,进行观察和统计。4.2 回填灌浆4.2.1 回填灌浆孔,在素混凝土衬砌中宜采取直接钻设方法;在钢筋混凝土衬砌中应采取从预埋管中钻孔方法。钻孔孔径不宜小于38mm,孔深
34、宜进入岩石10cm,并宜测记混凝土厚度和空腔尺寸。4.2.2 遇有围岩塌陷、溶洞、超挖较大等特殊情况时,应在该部位预埋灌浆管,其数量不应少于2个,位置在现场确定。4.2.3 顶拱回填灌浆应分成区段进行,每区段长度不宜大于50m,区段端部必需封堵严密。4.2.4 回填灌浆前应对衬砌混凝土施工缝和混凝土缺点等进行全方面检验,对可能漏浆部位应立即处理。4.2.5 回填灌浆宜分为两个次序进行,后序孔应包含顶孔。4.2.6 回填灌浆施工应自较低一端开始,向较高一端推进。同一区段内同一次序孔可全部或部分钻出后,再进行灌浆。也可单孔分序钻进和灌浆。4.2.7 回填灌浆,一序孔可灌注水灰比为O.6(或0.5)
35、:1水泥浆,二序孔可灌注1:1和0.6(或0.5):1两个比级水泥浆。空隙大部位应灌注水泥砂浆,掺砂量不宜大于水泥重量200%。4.2.8 回填灌浆压力应视混凝土衬砌厚度和配筋情况等确定。通常在素混凝土衬砌中可采取0.20.3MPa;钢筋混凝土衬砌中可采取0.30.5MPa。4.2.9 回填灌浆,在要求压力下,灌浆孔停止吸浆,延续灌注5min即可结束。4.2.10 回填灌浆质量检验应在该部位灌浆结束7d后进行。检验孔应部署在脱空较大、串浆孔集中和灌浆情况异常部位,其数量宜为灌浆孔总数5%。4.2.11 回填灌浆质量检验可采取钻孔注浆法,即向孔内注入水灰比2:1浆液,在要求压力下,初始10min
36、内注入量不超出10L认为合格。4.2.12 灌浆孔灌浆和检验孔检验结束后,应使用水泥砂浆将钻孔封填密实,孔口压抹齐平。4.3 固结灌浆4.3.1 固结灌浆孔可采取风钻或其它型式钻机钻孔,终孔直径不宜小于38mm,孔位、孔向和孔深应满足设计要求。4.3.2 固结灌浆孔钻孔结束后应进行钻孔冲洗,冲净孔内岩粉、杂质。4.3.3 固结灌浆孔在灌浆前应用压力水进行裂隙冲洗,直至回水清净时止。冲洗压力可为灌浆压力80%,若该值大于1MPa时,采取1MPa。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时,是否需要冲洗和怎样冲洗,宜经过现场试验确定。4.3.4 固结灌浆孔压水试验应在裂隙冲洗后进行,试验孔数不宜少于总孔数5%。压
37、水试验采取单点法,按附录A实施。4.3.5 固结灌浆应按环间分序、环内加密标准进行。环间宜分为两个次序,地质条件不良地段可分为三个次序。4.3.6 固结灌浆宜采取单孔灌浆方法,但在注入量较小地段,同一环上灌浆孔可并联灌浆,孔数宜为2个,孔位宜保持对称。4.3.7 固结灌浆孔基岩段长小于6m时,可全孔一次灌浆。当地质条件不良或有特殊要求时,可分段灌浆。4.3.8 固结灌浆浆液比级和变换可参考本规范3.5.4条和3.5.5条要求,依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注入量大孔段应灌注水泥砂浆。4.3.9 固结灌浆在要求压力下,灌浆孔段注入率小于0.4L/min时,延续30min,即可结束。4.3.10 固结灌浆
38、压力大于3MPa工程,灌浆孔应分段进行灌浆。灌浆孔内灌浆段划分、对应灌浆压力使用和灌浆工艺选择应经过现场灌浆试验确定。4.3.11 固结灌浆质量检验方法和标准应视工程具体情况和灌浆目标而定。通常情况下应进行压水试验检验,试验采取单点法,按附录A实施。要求测定弹性模量地段,应进行岩体波速或静弹性模量测试检验。4.3.12 固结灌浆质量压水试验检验宜在该部位灌浆结束37d后进行,检验孔数量不宜少于灌浆孔总数5%。孔段合格率应在80%以上,不合格孔段透水率值不超出设计要求值50%,且不集中,灌浆质量可认为合格。4.3.13 岩体波速和静弹性模量测试,应分别在该部位灌浆结束14d和28d后进行。其孔位
39、部署、测试仪器确实定、测试方法、合格指标和工程合格标准,均应依据设计要求实施。4.3.14 灌浆孔灌浆和检验孔检验结束后,应排除钻孔内积水和污物,采取压力灌浆法或机械压浆法进行封孔,并将孔口抹平。4.4 钢衬接触灌浆4.4.1 钢衬接触灌浆孔位置宜在现场经锤击检验确定。每一个独立脱空区布孔不应少于2个,最低处和最高处全部应布孔。4.4.2 在钢衬上钻灌浆孔宜采取磁座电钻,孔径不宜小于12mm。每孔宜测记钢衬和混凝土之间间隙尺寸。4.4.3 钢衬接触灌浆也可在钢衬上预留灌浆孔,孔内宜有丝扣,在该孔处钢衬外侧应衬焊加强钢板。4.4.4 在钢衬加劲环上应设置连通孔,方便于浆液串通。孔径不宜小于16m
40、m。4.4.5 灌浆前应用风检验缝隙串通情况,吹除空隙内污物和积水。风压必需小于灌浆压力。4.4.6 灌浆压力必需以控制钢衬变形不超出设计要求值为准。可依据钢衬壁厚、脱空面积大小和脱空程度等实际情况确定,通常不宜大于0.1MPa。4.4.7 钢衬接触灌浆浆液水灰比可采取1:1、0.8:1、O.6(或O.5):1三个比级,必需时可加入减水剂。应尽可能多灌注较浓级浆液。4.4.8 灌浆应自低处孔开始,并在灌浆过程中敲击震动钢衬,待各高处孔分别排出浓浆后,依次将其孔口阀门关闭。同时应统计各孔排出浆量和浓度。4.4.9 在要求压力下,灌浆孔停止吸浆,延续灌注5min,即可结束。4.4.10 灌浆短管和
41、钢衬间可采取丝扣连接,也可焊接。灌浆结束后用丝堵加焊或焊补法封孔。焊后用砂轮磨平。4.4.11 灌浆结束714d后采取锤击法进行灌浆质量检验,脱空范围和程度应满足设计要求。5 混凝土坝接缝灌浆5.1 通常要求5.1.1 蓄水前应完成蓄水早期最低库水位以下各灌区接缝灌浆及其验收工作。蓄水后,各灌区接缝灌浆应在库水位低于灌区底部高程时进行。5.1.2 混凝土坝接缝灌浆施工次序应遵守下列标准: (1)接缝灌浆应按高程自下而上分层进行; (2)拱坝横缝灌浆宜从大坝中部向两岸推进。重力坝纵缝灌浆宜从下游向上游推进,或先灌上游第一道纵缝后,再从下游向上游顺次灌浆。当现有横缝灌浆又有纵缝灌浆时,施工次序应按
42、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3)处于陡坡基岩上坝段,施工次序可另行要求。5.1.3 各灌区需符合下列条件,方可进行灌浆: (1)灌区两侧坝块混凝土温度必需达成设计要求值; (2)灌区两侧坝块混凝土龄期应多于6个月。在采取有效方法情况下,也不得少于4个月; (3)除顶层外,灌区上部宜有9m厚混凝土压重,且其温度应达成设计要求值; (4)接缝张开度不宜小于0.5mm; (5)灌区密封,管路和缝面通畅。5.1.4 在混凝土坝体内应依据接缝灌浆需要埋设一定数量测温计和测缝计。5.1.5 同一高程纵缝(或横缝)灌区,一个灌区灌浆结束,间歇3d后,其相邻纵缝(或横缝)灌区方可开始灌浆。若相邻灌区已含有灌浆条件,
43、可采取同时灌浆方法,也可采取逐区连续灌浆方法。连续灌浆应在前一灌区灌浆结束后,8h内开始后一灌区灌浆,不然仍应间歇3d后进行灌浆。5.1.6 同一坝缝,下一层灌区灌浆结束,间歇14d后,上一层灌区才可开始灌浆。若上、下层灌区均已含有灌浆条件,可采取连续灌浆方法,但上、下层灌区灌浆间隔时间不得超出4h,不然仍应间歇14d后进行。5.1.7 为了方便施工、处理事故和灌浆质量取样检验,宜在合适部位设置廊道和预留平台。5.2 灌浆系统部署5.2.1 接缝灌浆系统应分区部署,每个灌区高度以912m为宜,面积以200300m2为宜。5.2.2 灌浆系统部署标准: (1)浆液应能自下而上均匀地灌注到整个缝面
44、; (2)灌浆管路和出浆设施和缝面应通畅; (3)灌浆管路应顺直、通畅、少设弯头; (4)同一灌区进、回浆管和排气管管口宜集中。5.2.3 每个灌区灌浆系统,通常由进浆管、回浆管、升浆管或水平支管、出浆盒、排气槽、排气管和止浆片组成。 灌浆升浆管路和出浆设施形成应优先采取塑料拔管方法,也可采取预埋管和出浆盒方法。 灌区排气系统形成,可采取埋设排气槽和排气管方法,也可采取塑料拔管方法。5.2.4 采取塑料拔管方法时,升浆管间距宜为1.5m。升浆管顶部宜终止在排气槽以下0.51.0m处。5.2.5 采取预埋管和出浆盒方法时,出浆盒呈梅花形部署,每盒担负灌浆面积宜为5m2。灌区顶部一排出浆盒距排气槽
45、宜为0.51.0m。纵缝灌区底部一排出浆盒可合适加密。纵缝出浆盒应部署在先浇块键槽倒坡面上。5.3 灌浆管路和部件加工和安装5.3.1 灌浆管路和部件加工应按设计图纸进行。加工完成后,应逐件清点检验,合格后方可运输现场安装。5.3.2 灌浆管路应尽可能避免穿过缝面,不然必需采取可靠过缝方法。5.3.3 采取塑抖拔管方法时,拔管应用软管,充气24h后检验,无漏气现象时,方可使用。拔管封头宜采取热压模具加工成圆锥形,充气接头应用压紧联结方法。5.3.4 采取预埋塑料管方法时,埋管应用聚乙烯硬管,外露管口段宜换用铁管。塑料管间连接可用焊接法、套接法或粘接法,连接后应进行受力和漏水检验。管上开孔应使用
46、电钻,钻后应将管内渣屑清除洁净。5.3.5 采取预埋铁管方法时,进、回浆管转弯处应用弯管机加工或用弯管接头连接。进浆管和升浆管或水平支管连接应用三通,均不得焊接。管上开孔使用电钻,钻后应将管内渣屑清除洁净。5.3.6 止浆片、出浆盒及其盖板、排气槽及其盖板材质、规格、加工、安装均应符合设计要求。5.3.7 升浆管路采取塑料拔管方法时应遵守下列要求: (1)灌浆管路应全部埋设在后浇块中,只有在形成一个封闭灌区后,才可改变成筑块前后次序; (2)先浇块缝面上预埋竖直向半圆木条,应在上、下浇筑层间保持平直、连续; (3)后浇块安设塑料软管应顺直地稳固在先浇块半圆槽内。充气后应和进浆管三通或升浆孔洞连接紧密; (4)拔管时机应依据塑料软管材质、混凝土状态和气温等条件,经过现场试验确定。通常情况下,宜待后浇块混凝土终凝后相机放气拔出,5.3.8 采取预埋管和出浆盒方法时,应遵守下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