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规范.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36652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6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关键改变(六)-11-06sun12_文章起源阅2224转59转藏到我图书馆微信分享: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关键改变(六)-07-17 21:40|(分类:砼)第 9 章 结构构件基础要求9.1 板分成三部分(I) 基础要求;()结构配筋;()板柱结构(I) 基础要求9.1.1相关计算标准,无改变9.1.2现浇混凝土板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1板跨厚比:钢筋混凝土单向板小于30,双向板小于40;无梁支承有柱帽板小于35,无梁支承无柱帽板小于30。预应力板可合适增加;当板荷载、跨度较大时宜合适减小。(新增内容)2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厚度不应小于表9.1.2

2、要求数值。9.1.5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体积空心率不宜大于50%。 采取箱型内孔时,顶板厚度不应小于肋间净距1/15 且不应小于50mm。当底板配置受力钢筋时,其厚度不应小于50mm。内孔间肋宽和内孔高度比不宜小于1/4,且肋宽不应小于6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80mm。 采取管型内孔时,孔顶、孔底板厚均不应小于40mm,肋宽和内孔径之比不宜小于1/5,且肋宽不应小于5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60mm。为节省材料,减轻自重及减小地震作用,现浇空心楼板应用逐步增多。为确保其受力性能,依据多年工程经验,提出了空心楼板体积空心率限值。并对箱体内摸及芯管内摸楼板基础结构尺寸作出要求。现浇空心楼板设计

3、,详见现行标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CECS175:(II) 结构配筋9.1.8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现浇板区域,应在板表面双向配置防裂结构钢筋。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0,间距不宜大于200mm。防裂结构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部署,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和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要求搭接或在周围构件中锚固。楼板平面瓶颈部位宜合适增加板厚和配筋。沿板洞边、凹角部位宜加配防裂结构钢筋,并采取可靠锚固方法。其它条文内容无改变9.1.9混凝土厚板及卧置于地基上基础筏板,当板厚度大于2m 时,除应沿板上、下表面部署纵、横方向钢筋外,尚宜在板厚度不超出1m 范围内设置和板面平行结构钢筋网片,网片钢筋直径不宜

4、小于12mm,纵横方向间距不宜大于200mm。9.1.10 当混凝土板厚度大于150mm 时,对板无支承边端部,宜设置U形结构钢筋并和板顶、板底钢筋搭接,搭接长度不宜小于U形结构钢筋直径15倍且不宜小于200mm;也可采取板面、板底钢筋分别向下、上弯折搭接形式。(III) 板柱结构9.1.11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时,应符合下列结构要求:1 板厚度不应小于200mm;2 按计算所需箍筋及对应架立钢筋应配置在和45冲切破坏锥面相交范围内,且从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向外分布长度不应小于1.5h0;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且应做成封闭式,间距不应大于h0/3 ,且不应大于100mm

5、;3 按计算所需弯起钢筋弯起角度可依据板厚度在3045之间选择;弯起钢筋倾斜段应和冲切破坏锥面相交(图9.1.9 b),其交点应在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以外(1/22/3)h范围内。弯起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且每一方向不宜少于3 根。(图无改变,略)9.1.12 板柱节点可采取带柱帽或托板结构形式。板柱节点形状、尺寸应包容45冲切破坏锥体,并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要求。 柱帽高度不应小于板厚度h;托板厚度不应小于h/4。柱帽或托板在平面两个方向上尺寸均不宜小于同方向上柱截面宽度b和4h和(图9.1.12)。9.2 梁分成三部分(I) 纵向钢筋;( )横向钢筋;( )局部配筋(I) 纵向配筋

6、 除9.2.1条中要求“1伸入梁支座范围内钢筋不应少于两根。”(02规范梁宽大于100mm时两根;小于100mm时可为1根)之外,基础上无改变。(II) 横向配筋 内容未作修订(III) 局部配筋9.2.15 当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 且配置表层钢筋网片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表层钢筋宜采取焊接网片,其直径不宜大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网片应配置在梁底和梁侧,梁侧网片钢筋应延伸至梁高2/3处;2 两个方向上表层网片钢筋截面积均不应小于对应混凝土保护层(图9.2.15 阴影部分)面积1。本条参考欧洲规范EN1992-1-1: 相关要求,为控制裂缝宽度和预防表层混凝土碎裂,坠落,

7、提出了厚保护层混凝土梁配置表层分布钢筋(蒙皮钢筋)结构要求。表层分布钢筋应采取有效定位方法,并宜采取焊接网片。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从表层分布钢筋算起。9.3 柱、梁柱节点及牛腿(I)柱9.3.1柱中纵向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5%;2柱中纵向钢筋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且不宜大于300mm;3偏心受压柱截面高度大于600mm 时,在柱侧面上应设置直径大于10mm 纵向结构钢筋(02规范是1016mm),并对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4圆柱中纵向钢筋不宜少于8 根,不应少于6根;且宜沿周围均匀部署;5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侧面

8、上纵向受力钢筋和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注:水平浇筑预制柱,纵向钢筋最小净间距可按本规范第9.2.1 条相关梁相关要求取用。9.3.2柱中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最大直径;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 及构件截面短边尺寸,且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钢筋最小直径;3柱及其它受压构件中周围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对圆柱中箍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8.3.1 条要求锚固长度,且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箍筋直径;4当柱截面短边尺寸大于400mm 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柱截面短边尺寸

9、小于400mm 但各边纵向钢筋多于4 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5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0d,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02规范此处d为箍筋直径)6在配有螺旋式或焊接环式箍筋柱中,如在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中考虑间接钢筋作用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80mm 及dcor/5,且不宜小于40mm,dcor为按箍筋内表面确定关键截面直径。9.3.3相关I形截面柱基础和02规范同。(II) 梁柱节点9.3.4 梁纵向钢筋在框架中间层端节点锚固应符合下列要求。1 梁上部纵向钢

10、筋伸入节点锚固: 1) 当采取直线锚固形式时,不应小于la,且应伸过柱中心线。伸过长度不宜小于5d,d为梁上部纵向钢筋直径;2) 当柱截面尺寸不足时,梁上部纵向钢筋可采取本规范第8.3.3 条钢筋端部加机械锚头锚固方法。梁上部纵向钢筋宜伸至柱外侧纵筋内边,包含机械锚头在内水平投影锚固长度不应小于0.4lab(图9.3.4a);3) 梁上部纵向钢筋也可采取90弯折锚固方法,此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节点对边并向节点内弯折,其包含弯弧在内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ab,弯折钢筋在弯折平面内包含弯弧段投影长度不应小于15d(图9.3.4b)。2 框架梁下部纵向钢筋在端节点处锚固: 1) 当计算中充足

11、利用该钢筋抗拉强度时,钢筋锚固方法及长度应和上部钢筋要求相同; 2)当计算中不利用该钢筋强度或仅利用该钢筋抗压强度时,伸入节点锚固长度应分别符合本规范第9.3.5 条中间节点梁下部纵向钢筋锚固要求。9.3.5框架中间层中间节点或连续梁中间支座,梁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节点或支座。梁下部纵向钢筋应符合下列锚固要求:1 当计算中不利用该钢筋强度时,其伸入节点或支座锚固长度对带肋钢筋大于12d,对光面钢筋大于15d,d为钢筋最大直径;2 当计算中充足利用钢筋抗压强度时,钢筋应按受压钢筋锚固在中间节点或中间支座内,其直线锚固长度不应小于0.7la;3 当计算中充足利用钢筋抗拉强度时,钢筋可采取直线方法锚固

12、在节点或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受拉锚固长度la(图9.3.5a);4 当柱截面尺寸不足时,也可采取本规范第9.3.4 条第1款要求钢筋端部加锚头机械锚固方法,也可采取90弯折锚固方法;5 钢筋也可在节点或支座外梁中弯矩较小处设置搭接接头,搭接长度起始点至节点或支座边缘距离不应小于1.5h0。(去掉了梁钢筋在节点中弯折锚固做法。)9.3.6 柱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层中间节点或端节点,接头应设在节点区以外。柱纵向钢筋在顶层中节点锚固应符合下列要求:1 柱纵向钢筋应伸至柱顶,且自梁底算起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2当截面尺寸不足时,可采取90弯折锚固方法。此时,包含弯弧在内钢筋垂直投影锚固长度不应小

13、于0.5lab,在弯折平面内包含弯弧段水平投影长度不宜小于12d(图9.3.6a);3 当截面尺寸不足时,也可采取带锚头机械锚固方法。此时,包含锚头在内竖向锚固长度不应小于0.5lab(图9.3.6b)。 4 当柱顶有现浇楼板且板厚大于100mm时(02规范为80),柱纵向钢筋也可向外弯折,弯折后水平投影长度不宜小于12d。9.3.7顶层端节点柱外侧纵向钢筋可弯入梁内作梁上部纵向钢筋;也可将梁上部纵向钢筋和柱外侧纵向钢筋在节点及周围部位搭接,搭接可采取下列方法:1搭接接头可沿顶层端节点外侧及梁端顶部部署,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5lab(图9.3.7a)。其中,伸入梁内柱外侧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其

14、全部面积65% ;梁宽范围以外柱外侧钢筋宜沿节点顶部伸至柱内边锚固。当柱钢筋在柱顶第一层时,钢筋伸至柱内边后宜向下弯折大于8d后截断(图9.3.7a);当柱纵向钢筋在柱顶第二层时,可不向下弯折,d为柱纵向钢筋直径。梁宽范围以外柱外侧纵向钢筋也可伸入现浇板内,其长度和伸入梁内柱纵向钢筋相同;2当柱外侧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1.2 %时,伸入梁内柱纵向钢筋应满足上述要求且宜分两批截断,截断点之间距离不宜小于20d,d为柱外侧纵向钢筋直径。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节点外侧并向下弯至梁下边缘高度位置截断。3搭接接头也可沿节点外侧直线部署(图9.3.7b),此时,搭接长度自柱顶算起不应小于1.7lab。当上部梁

15、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1.2 %时,弯入柱外侧梁上部纵向钢筋应满足以上要求搭接长度,且宜分两批截断,其截断点之间距离不宜小于20d,d为梁上部纵向钢筋直径;4当梁截面高度较大,梁、柱钢筋相对较小,从梁底算起直线搭接长度未延伸至柱顶即已满足1.5lab要求时,应将搭接长度延伸至柱顶并满足搭接长度1.7lab要求;或从梁底算起弯折搭接长度未延伸至柱内侧边缘即已满足1.5lab要求时,其弯折后包含弯弧在内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柱纵向钢筋直径;5柱内侧纵向钢筋锚固应符合本规范9.3.6 条相关顶层中节点要求。9.3.8和9.3.9条基础无改变,略。(III) 牛 腿 共4条,和02规范几乎没有改变

16、。 只是沿牛腿顶部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宜采取HRB400级或HRB500级热轧带肋钢筋,提升延性和高强度。 弯起钢筋宜采取HRB400级或HRB500级热轧带肋钢筋。9.4 墙9.4.1 竖向构件截面长边、短边(厚度)比值大于4时,宜按墙要求进行设计。 墙厚度不宜小于140mm;对剪力墙结构尚不宜小于层高1/25,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尚不宜小于层高1/20。 当采取预制板时,支承墙厚度应满足墙内竖向钢筋贯通要求。9.4.5对于高度小于10m且不超出3层房屋墙,其厚度不应小于120mm ,其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5。 其它条文内容未变,有所合并、次序调整。9.5叠合构件新增了竖向叠

17、合构件内容(I)水平叠合构件 将无支撑叠合梁板具体计算方法由正文挪到附录H,设计、计算方法和要求和02规范10.6.210.6.13没有改变,只是对钢筋混凝土叠合构件采取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采取荷载效应标准组合。9.5.2叠合混凝土梁、板应符合下列要求。1叠合梁叠合层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1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02规范是不应低于C20)。预制梁箍筋应全部伸入叠合层,且各肢伸入叠合层直线段长度不宜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预制梁顶面应做成凹凸差大于6mm 粗糙面;2叠合板叠合层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40mm(新增),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02规范是不应低于C2

18、0)。预制板表面应做成凹凸差大于4mm 粗糙面。承受较大荷载叠合板,宜在预制底板上设置伸入叠合层结构钢筋。9.5.3在现有结构楼板、屋盖上浇筑混凝土叠合层受弯构件,应按本规范9.5.2 条要求进行界面处理,并按本规范第3.3 节、3.7 节相关要求进行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计算。(II)竖向叠合构件9.5.4由预制构件及后浇混凝土成形叠合柱和墙,应按施工阶段及使用阶段工况分别进行预制构件及整体结构计算。9.5.5在现有柱周围或墙侧面浇筑混凝土而成形竖向叠合构件,应考虑承载历史和施工支顶情况,并本规范第3.3节、第3.7 节要求标准进行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承载力计算。9.5.6依靠现有结构竖向叠合柱、

19、墙在使用阶段承载力计算中,应依据实测结果考虑现有构件部分几何参数改变影响。 竖向叠合柱、墙现有构件部分混凝土、钢筋强度设计值按本规范第3.7.3条确定;后浇混凝土部分混凝土、钢筋强度应按本规范第4 章确定乘以强度利用折减系数确定,但宜考虑施工时支顶实际情况合适调整。9.5.7柱外二次浇筑混凝土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现有柱强度。粗糙结合面凹凸差不应小于6mm,并宜经过植筋、焊接等方法设置界面结构钢筋。后浇层中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且大于柱内对应箍筋直径,箍筋间距应和柱内相同。 墙外二次浇筑混凝土层厚度大于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20、现有墙强度。粗糙结合面凹凸差应大于4mm,并宜经过植筋、焊接等方法设置界面结构钢筋。后浇层中竖向、水平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且大于墙中对应钢筋直径。9.6装配式结构(新增节)9.6.1装配式、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各类预制构件及连接结构应按下列标准进行设计: 1应在结构方案和传力路径中确定预制构件部署及连接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结构分析和构件及连接设计; 2预制构件设计应满足建筑使用功效,并符合标准化要求; 3预制构件连接宜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处,且宜便于施工;结构构件之间连接结构应满足结构传输内力要求; 4各类预制构件及其连接结构应按从生产、施工到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不利工况进行验算,对预制

21、非承重构件尚应符合本规范第9.6.8 条要求。9.6.2预制混凝土构件在生产、施工过程中应按实际工况荷载、计算简图、混凝土实体强度进行施工阶段验算。验算时应将构件自重乘以对应动力系数:对脱膜、翻转、吊装、运输时可取1.5,临时固定时可取1.2。注:动力系数尚可依据具体情况合适增减。9.6.3装配式、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各类预制构件连接结构,应便于构件安装,且符合结构内力传输要求。装配整体式结构对计算时不考虑传输内力连接,也应有可靠固定方法。9.6.4装配整体式结构中框架梁纵向受力钢筋和柱、墙中竖向受力钢筋宜采取机械连接、焊接等形式;板、墙等构件中受力钢筋可采取搭接连接形式;混凝土接合面应进行

22、粗糙处理或做成齿槽;拼接处应采取强度等级不低于预制构件混凝土灌缝。装配整体式结构梁柱节点处,柱纵向钢筋应贯穿节点;梁纵向钢筋应满足本规范第9.3 节锚固要求。 当柱采取装配式榫式接头时,接头周围区段内截面轴心受压承载力宜为该截面计算所需承载力1.31.5倍。此时,可采取在接头及其周围区段混凝土内采取加设横向钢筋网、提升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设置附加纵向钢筋等方法。9.6.5采取预制板装配整体式楼盖、屋盖应采取下列结构方法。 1预制板侧应为双齿边;拼缝上口宽度大于30mm;空心板端孔中应有堵头,深度不少于60mm;拼缝中应浇灌强度等级不低于C30 细石混凝土; 2预制板端宜伸出锚固钢筋相互连接,并

23、宜和板支承结构(圈梁、梁顶或墙顶)伸出钢筋及板端拼缝中设置通长钢筋连结。9.6.6整体性要求较高装配整体式楼盖、屋盖,应采取预制构件加现浇叠合层形式;或在预制板侧设置配筋混凝土后浇带,并在板端设置负弯矩钢筋、板周围沿拼缝设置拉接钢筋和支座连接。9.6.7装配整体式结构中预制承重墙板沿周围设置连接钢筋应和支承结构及相邻墙板相互连接,并浇筑混凝土和周围楼盖、墙体连成整体。9.6.8非承重预制构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和支承结构之间宜采取柔性连接方法; 2在框架内镶嵌或采取焊接连接时,应考虑其对框架抗侧移刚度影响; 3外挂板和主体结构连接结构应含有一定变形适应性。9.7预埋件及连接件9.7.1受力

24、预埋件锚板宜采取Q235、Q345级钢,锚板厚度应依据受力情况计算确定,且不宜小于锚筋直径60%。受拉和受弯预埋件锚板厚度尚宜大于b/8,b为锚筋间距。 受力预埋件锚筋应采取HRB400或HPB300钢筋,不应采取冷加工钢筋。 直锚筋和锚板应采取T 形焊接。当锚筋直径小于20mm 时宜采取压力埋弧焊;当锚筋直径大于20mm 时宜采取穿孔塞焊。当采取手工焊时,焊缝高度不宜小于6mm 和0.5d(HPB300 级钢筋)或0.6d(HRB400 级钢筋),d为锚筋直径。9.7.29.7.4综合了02规范相关条目,内容没有改变。9.7.5预制构件宜采取内埋式螺母、内埋式吊杆或预留吊装孔,并采取配套专用

25、吊具实现吊装,也可采取吊环吊装。 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杆设计和结构,应满足起吊方便和吊装安全要求。专用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杆及配套吊具,应依据对应产品标准和应用技术要求选择。9.7.6吊环应采取HPB300级钢筋制作,锚入混凝土长度不应小于30d并应焊接或绑扎在钢筋骨架上,d为吊环钢筋直径。在构件自重标准值作用下,每个吊环按二个截面计算吊环应力不应大于65N/mm2;当在一个构件上设有四个吊环时,应按三个吊环进行计算。9.7.7 混凝土预制构件吊装设施位置应能确保构件在吊装、运输过程中平稳受力。设置预埋件、吊环、吊装孔及多种内埋式预留吊具时,应对构件在该处承受吊装荷载作用效应进行承载力验算,并

26、应采取对应结构方法,避免吊点处混凝土局部破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关键改变(七)-11-06sun12_文章起源阅1395转47转藏到我图书馆微信分享: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关键改变(七)-07-18 20:47|(分类:砼)第 10 章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 由02规范 6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计算要求修订而成10.1.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除应依据设计情况进行承载力计算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外,尚应对施工阶段进行验算。此条为强条10.1.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应计入预应力作用效应;对超静定结构,对应次弯矩、次剪力及次轴力应参与组累计算。 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当预

27、应力作用效应对结构有利时,预应力作用分项系数p应取1.0,不利时p应取1.2;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预应力作用分项系数p应取1.0。对参与组合预应力作用效应项,当预应力作用效应对承载力有利时,结构关键性系数0应取1.0;当预应力作用效应对承载力不利时,结构关键性系数0应按本规范第3.3.2 条确定。10.1.3 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con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消除应力钢丝、钢绞线 con0.75fptk (10.1.3-1) 2 中强度预应力钢丝 con0.70fptk (10.1.3-2) 3 预应力螺纹钢筋 con0.85fpyk (10.1.3-3) 消除应力钢丝、钢绞线、中强度预应力钢丝

28、张拉控制应力值不应小于0.4 fptk;预应力螺纹钢筋张拉应力控制值不宜小于0.5 fpyk。 当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上述张拉控制应力限值可对应提升0.05 fptk 或0.05 fpyk: 1)要求提升构件在施工阶段抗裂性能而在使用阶段受压区内设置预应力筋; 2)要求部分抵消因为应力松弛、摩擦、钢筋分批张拉和预应力筋和张拉台座之间温差等原因产生预应力损失。本条基础未做修改,除将表(02规范)6.3.1改成文字描述,删掉了热处理钢筋。另外,增加了中强度预应力钢丝及预应力螺纹钢筋张拉控制应力限值。10.1.4 施加预应力时,所需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应经计算确定,但不宜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75

29、%。注:当张拉预应力筋是为预防混凝土早期出现收缩裂缝时,可不受上述限制,但应符合局部受压承载力要求。 10.1.5次弯矩计算,10.1.6混凝土法向应力pc及预应力筋应力pe、p0计算,10.1.7预加力偏心ep0、epn计算等内容无改变。只是将02规范“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协力”改称“预加力”,简练易懂。10.1.8对许可出现裂缝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及连续梁,在重力荷载作用下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可考虑内力重分布,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要求。当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大于0.1 且小于0.3 时,其任一跨内支座截面最大负弯矩设计值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且调幅幅度不宜超出重力荷

30、载下弯矩设计值20。 10.1.9先张法预应力传输长度,10.1.10传输长度内计算要求,10.1.11施工阶段混凝土预拉及预压应力,10.1.12最小配筋率,和10.1.13条基础上无改变。 10.1.1410.1.16 为新增加相关无粘结预应力构件设计要求10.1.14 无粘结预应力矩形截面受弯构件,在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设计值pu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对于不少于3 跨连续梁、连续单向板及连续双向板,p取值不应小于50N/mm2。 无粘接预应力筋应力设计值pu尚应符合下列条件: pufpy (10.1.14-4)翼缘在受压区T 形、I 形截面受弯构件,当受压区高度大于翼

31、缘高度时,综合配筋特征值p可按下式计算: 此次修订采取了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2相关表示式,其以综合配筋指标p为关键参数,考虑了跨高比改变影响。10.1.15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受拉区,纵向一般钢筋截面面积As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单向板: As0.002bh (10.1.15-1) 纵向一般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 2 梁 As应取下列两式计算结果较大值: 纵向受拉一般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4mm,且宜均匀分布在梁受拉边缘。 对按一级裂缝控制等级设计梁,当无粘结预应力筋负担大于75%弯矩设计值时,纵向受拉一般钢筋面积应满足承载力计

32、算和公式(10.1.15-3)要求。10.1.16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柱结构中双向平板,其纵向一般钢筋截面面积As及其分布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柱边负弯矩区,每一方向上纵向一般钢筋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列要求: As0.00075hl (10.1.16-1) 式中:l平行于计算纵向受力钢筋方向上板跨度; h板厚度。由上式确定纵向一般钢筋,应分布在各离柱边1.5h板宽范围内。每一方向最少应设置4 根直径大于16mm 钢筋。纵向钢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外伸出柱边长度最少为支座每一边净跨1/6。在承载力计算中考虑纵向一般钢筋作用时,其伸出柱边长度应按计算确定,并应符合本规范第8.3 节对锚固长度要

33、求; 2 在荷载标准组合下,当正弯矩区每一方向上抗裂验算边缘混凝土法向拉应力满足下列要求时,正弯矩区可仅按结构配置纵向一般钢筋: ck-pc0.4ftk (10.1.16-2) 3 在荷载标准组合下,当正弯矩区每一个方向上抗裂验算边缘混凝土法向拉应力超出0.4ftk且小于1.0ftk时,纵向一般钢筋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列要求: AsNtk/0.5fy (10.1.16-3) 式中:Ntk在荷载标准组合下构件混凝土未开裂截面受拉区协力;fy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当fy 大于360 N/mm2时,取360 N/mm2。 纵向一般钢筋应均匀分布在板受拉区内,并应靠近受拉边缘通长部署。 4 在平板边缘和拐角

34、处,应设置暗圈梁或设置钢筋混凝土边梁。暗圈梁纵向钢筋直径不不应小于12mm,且不应少于4 根;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注: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现浇双向平板区域内,应按本规范第9.1.8 条配置一般结构钢筋网。10.1.17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MuMcr (10.1.17) 式中: Mu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本规范公式(6.2.10-1)、(6.2.11-2)或公式(6.2.14)计算,但应取等号,并将M 以Mu替换;Mcr构件正截面开裂弯矩值,按本规范公式(7.2.3-6)计算。10.2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表10.2.1

35、“预应力损失值”中增加了中强度预应力钢丝、预应力螺纹钢筋项次。10.2.2 此条比02规范删掉了锥塞式锚具(钢丝束钢质锥形锚具等) 10.2.3相关曲线预应力筋l1计算无改变。10.2.4 预应力筋和孔道壁之间摩擦引发预应力损失值l2,宜按下列公式计算:当(kx+)小于0.3 时,l2可按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l2=(x+)con (10.2.4-2)注:当采取夹片式群锚体系时,在con中宜扣除锚口摩擦损失。式中:x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孔道长度,可近似取该段孔道在纵轴上投影长度(m);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各部分切线夹角之和(rad); k考虑孔道每米长度局部偏差摩擦系数,按表10.2.4

36、采取; 预应力筋和孔道壁之间摩擦系数,按表10.2.4 采取。在公式(10.2.4-1)中,对按抛物线、圆弧曲线改变空间曲线及可分段后叠加广义空间曲线,夹角之和可按下列近似公式计算:抛物线、圆弧曲线:广义空间曲线:式中:v、h按抛物线、圆弧曲线改变空间曲线预应力筋在竖直向、水平向投影所形成抛物线、圆弧曲线弯转角;v、h广义空间曲线预应力筋在竖直向、水平向投影所形成份段曲线弯转角增量。10.2.5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发受拉区和受压区纵向预应力筋预应力损失值l5、l5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1 通常情况 先张法构件 后张法构件 符号解释及其它要求无改变。 10.2.6分批张拉影响,10.2.7损失值组

37、合均无改变。10.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要求10.3.1 先张法预应力筋之间净间距不宜小于其公称直径2.5倍和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1.25 倍,且应符合下列要求:预应力钢丝,不应小于15mm;三股钢绞线,不应小于20mm;七股钢绞线,不应小于25mm。注:当混凝土振捣密实性含有可靠确保时,净间距可放宽至最大粗骨料粒径1.0 倍。 10.3.210.3.5没什么改变。10.3.6 后张法预应力筋所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等形式和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要求。10.3.7 后张法预应力筋采取预留孔道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预制构件孔道之间水平净间距不宜小于50mm,且不宜小于粗骨料粒径1.25 倍;孔道

38、至构件边缘净间距不宜小于30mm,且不宜小于孔道直径二分之一; 2 现浇混凝土梁中,预留孔道在竖直方向净间距不应小于孔道外径,水平方向净间距不宜小于1.5 倍孔道外径,且不应小于粗骨料粒径1.25倍;从孔道外壁至构件边缘净间距,梁底不宜小于50mm,梁侧不宜小于40mm;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梁,上述净间距分别不宜小于70mm 和50mm; 3 预留孔道内径宜比预应力束外径及需穿过孔道连接器外径大615mm;且孔道截面积宜为穿入预应力束截面积3.04.0 倍; 4 当有可靠经验并能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时,预应力筋孔道可水平并列贴紧部署,但并排数量不应超出2 束; 5 在构件两端及曲线孔道高点应设置灌

39、浆孔或排气兼泌水孔,其孔距不宜大于20m; 6 凡制作时需要预先起拱构件,预留孔道宜随构件同时起拱; 7 在现浇楼板中采取扁形锚固体系时,穿过每个预留孔道预应力筋数量宜为35 根;在常见荷载情况下,孔道在水平方向净间距不应超出8倍板厚及1.5m 中较大值。10.3.8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端部锚固区,应按下列要求配置间接钢筋: 1 采取一般垫板时,应按本规范第6.6 节要求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并配置间接钢筋,其体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5%,垫板刚性扩散角应取45;2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时,局部压力设计值对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取1.2 倍张拉控制力,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取1.2 倍张拉控制

40、力和 (fptk/Ap) 中较大值; 3 当采取整体铸造垫板时,其局部受压区设计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4 在局部受压间接钢筋配置区以外,在构件端部长度l大于截面重心线上部或下部预应力筋协力点至邻近边缘距离e 3 倍、但小于构件端部截面高度h 1.2 倍,高度为2 e 附加配筋区范围内,应均匀配置附加防劈裂箍筋或网片(图10.3.8),配筋面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且体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5%。 5 当构件端部预应力筋需集中部署在截面下部或集中部署在上部和下部时,应在构件端部0.2h 范围内设置附加竖向防端面裂缝结构钢筋(图10.3.8),其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列公式要求: 式中:Ts锚固端端面拉力;

41、P作用在构件端部截面重心线上部或下部预应力筋协力设计值,可按本条第2 款要求确定; e截面重心线上部或下部预应力筋协力点至截面近边缘距离; h构件端部截面高度。 当e 大于0.2h 时,可依据实际情况合适配置结构钢筋。竖向防端面裂缝钢筋宜靠近端面配置,可采取焊接钢筋网、封闭式箍筋或其它形式,且宜采取带肋钢筋。 当端部截面上部和下部全部有预应力筋时,附加竖向钢筋总截面面积应按上部和下部预应力协力分别计算较大值采取。 在构件端面横向也应按上述方法计算抗端面裂缝钢筋,并和上述竖向钢筋形成网片筋配置。 10.3.9无改变10.3.10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当采取曲线预应力束时,其曲率半径rp宜按

42、下列公式确定,但不宜小于4m: 式中:P预应力束协力设计值,可按本规范第10.3.8 条第2 款要求确定; rp预应力束曲率半径(m); dp预应力束孔道外径;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当验算张拉阶段曲率半径时,可取和施工阶段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fcu 对应抗压强度设计值 fc,按本规范表4.1.4-1 以线性内插法确定。 对于折线配筋构件,在预应力束弯折处曲率半径可合适减小。当曲率半径rp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可在曲线预应力束弯折处内侧设置钢筋网片或螺旋筋。10.3.11 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当沿构件凹面部署曲线预应力束时(图10.3.11),应进行防崩裂设计。当曲率半径rp满足下列公式要求时,可仅配置结构U 形插筋。当不满足时,每单肢U 形插筋截面面积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P预应力筋协力设计值,可按本规范第10.3.8 条第2 款要求确定; 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或和施工张拉阶段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cu对应抗拉强度设计值ft,按本规范表4.1.4-2 以线性内插法确定; cp预应力筋孔道净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Asv1每单肢插筋截面面积; svU 形插筋间距; fyvU 形插筋抗拉强度设计值,按本规范表4.2.3-1 采取,当大于360N/mm2时取360N/mm2;le实际锚固长度。 U形插筋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