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L** 文档编号:236349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亳州二中2017级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试卷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題(本題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鲁僖公九年,齐国召集诸侯盟国开会,订立葵丘之约,以周天子名义宣布了如下五个条款:“毋雍泉(不能截流、筑坝或造储水池),毋讫籴(不能将粮食囤积居奇),毋易树子(不能随便更换太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上述条款表明各国诸侯A. 拥戴周天子B. 积极推行宗法制C. 反对分封制D. 彼此能和平共处【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中“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的规定都是要维护宗法等级关系,故B项正确。当时处于春秋争霸,周王室衰微,诸侯做大,材料即齐国称霸的

2、表现,不选A项。“反对分封制”、“彼此能和平共处”的说法在题干中没有体现,不选CD两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详解】2.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这种变化反映出A. 平民阶级逐渐觉醒B. 儒学成为了主流思想C. 私学取代官方教育D. 政治新秩序构建完成【答案】A【解析】【详解】由商周时期学在官府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办和百家争鸣(包括了士人、小土地私有者,小手工业和农民等多阶级阶层都有自己的代表),可知平民阶级逐渐觉醒并争取发声,A项正确;儒学成为

3、了主流思想开始于汉武帝时期,B项不符合史实;古代中国官方教育占主流,C项错误;思想上百家争鸣不能证明新的政治秩序构建已经完成,D项错误。3.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B. 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C.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 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来看,统治者所采取措施均是围绕如何维护自己的

4、统治,即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或皇权。故答案为D项。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是统治者确立政治制度的核心或出发点,是这些制度的客观影响,排除A项;维护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和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均是为维护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些是措施和手段,不是核心或最终目的,排除BC项。4.秦朝建立了完备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A. 内容、范围不断扩大B. 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C. 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D. 首要任务是加强官吏管理【

5、答案】B【解析】监察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A;材料反映了皇帝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察、监督,限制各级官员的权力,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故B正确;监察对象、任务不能反映监察制度的实质,排除CD。5.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和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着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A. 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B. 战争导致经济衰落C. 农业经济相对发达D. 盐铁官营阻碍进程【答案】D【解析】A项“始终”说法过于绝对;汉代的对外战争虽然频繁,但却并没有导致经济的衰退,故B项错误;农业的发达能够为商业与城市化提供原料和动力而不会使其遭到窒息,故C项错

6、误;盐铁官营等经济统制政策对于商业的打击是很致命的,更使得城市化进程被大大延缓,故D项正确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文中说:这一制度在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靑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开始正式人仕。地方政府的一切官史,几乎全由此項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贵族政府,我们叫做“读书人政府或“士人政府”。文中“正式人仕”要经过以下谁的推选A. 三公B. 宰相C. 郡守D. 刺史【答案】C【解析】由“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结合所学知识

7、可知符合汉代察举制的选官特征,即由地方官推荐后经中央选拔才可为官,故本题答案选C项;AB是中央官员;D项是西汉主要负责监察的官员。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解读“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结合所学可知是由地方长官向中央举荐官员的察举制。7.有学者统计13711904年间14562名进士,根据他们曾祖父、祖父、父亲的中举和入仕情况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其中,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即前三代中最高只出过生员的家庭)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这表明当时A. 世家大族垄断着政治权力B. 社会发展严重倒退C. 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D. 选官

8、制度亟需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出身平民的进士所占比例比较高,这表明当时科举制可以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世家大族的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状况,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需要改革,故D项排除。8.宋神宗曾说:“东南利国之大,商舶亦居其一焉。”元代的统治者也清楚地认识到,“有市舶司的勾当,是国家大得济的勾当。”材料说明宋元时期统治者A. 发展海外贸易实现其政治目的B. 认识到海外贸易的重要性C. 认为收取关税污辱国格D. 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答案】

9、B【解析】由“东南利国之大,商舶亦居其一焉”和“市舶司的勾当,是国家大得济的勾当”可以分析出宋元统治者都认识到了海外贸易的重要性,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海外贸易主要是为了增加国家财富;C项材料“污辱国格”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是历朝历代的基本政策。9.牙行是中国古代和近代市场中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评定商品质量、价格的居间行商。据万历扬州府志记载:牙行“俗之经纪,皆官为給帖,凡鱼盐豆谷,觅车雇船骡马之类,非经纪关说则不得行”。材料反映了A. 政府通过牙行管理商业,统制市场B. 牙行经济实力雄厚C. 明朝开始出现牙行制度D. 牙行经营范围的广泛【答案】A【解析】由“

10、俗之经纪,皆官为給帖,凡鱼盐豆谷,觅车雇船骡马之类,非经纪关说则不得行”可以看出牙行是拿政府的官贴的,是帮助政府管理统制市场的,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中的“经济实力雄厚”材料没有体现;C项不选,材料没有说明牙行是明朝出现的;D项错误,牙行是买卖方的居间行商,自己没有经营。10.某思想家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材料中的思想家强调A. 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B. 知行合一是获取天理的关键C. “格物致知”才能求得天理D. 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该思想家对“知”的理解,可以看出这位思想认为

11、“不假外求”,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所以排出C选项。再根据“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可以确定A选项正确。B选项材料没有涉及“行”的部分;D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到体现。11.明淸时期,不少地区出现了永佃制。佃户经地主许可,也可以转让佃权。当土地转租时,耕地农民既要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交纳“小租”。结果,就出现了“一田二主”、“一田二租”的复杂的租佃关系。材料主要反映了A. 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B. 佃农获得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C. 局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 主佃之间人身依附关系加强【答案】A【解析】由“佃户经地主许可,也可以转让佃权。当土地转租时,耕地农民既要要向土地所

12、有者交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交纳“小租”可以看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与佃农的经营权逐渐分离,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错误,佃农要向“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交纳“小租”可以看出佃农只是经营权;C项不选,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D项错误,人身依附关系是进一步松弛的。12.黄宗羲认为,一个人出来当官,做君主的臣子,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这番话表明黄宗義主张A. 平等的君臣关系B. 臣子与君主持相同意见C. 否定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D. 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答案】A【

13、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做臣子“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可以看出黄宗羲主张君臣之间是“师友”的平等关系,反映了黄宗羲主张君臣关系的平等。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君臣关系的平等,而非持相同的观点。故B项错误;黄宗羲否定君主专制,但是并没有否定君主制,故C项错误;黄宗羲的主张仍属于儒家思想,并未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故D项错误。13.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征收的正规关税是相当低的,约在值百抽二和值百抽四之间,但海关官吏经常索取一倍于此的钱财勒索高达三、四倍的事件也非罕见。这种状况A. 有效维护了中国的自然经济B. 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C. 有利于缓解清廷

14、的财政负担D. 妨碍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说,海关官吏违背正常关税税率,经常索取一倍到三、四倍钱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官员的腐败妨碍了中外的正常交流,D项正确;海关官员的勒索不能维护自然经济、与抵御外来侵略无关、也不会把勒索来的钱财交财政,ABC项错误。14.1860年,清王朝设立“扶夷局”。次年年初,清政府将“扶夷局”改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国事务由“夷务”改称“洋务”。这反映了A.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B.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C.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D. 清政府逐渐接受近代外交规则【答案】D【解析】【详解】将“扶夷局”改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5、”,用“洋务”取代“夷务”,体现了清政府在外交观念上的转变,逐渐接受了近代外交规则,选项D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B;选项C错在“共识”,洋务运动只是部分地主阶级的运动,而非社会共识,排除C。15.蒋廷黻指出:“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平。”下列不平等条约内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B. 惩办“首祸诸臣”C. 领事裁判权D. 准许华工出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蒋廷黻”指出鸦片战争一定程度上的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平”即认为当时的中国人的

16、完全不懂国际公法。根据所学可知,领事裁判权即在一国家内,对于这个国家来说的外国人在当地犯罪,可以不接受这个国家的法律审判,而这个审判的权力,归属于外国派来的领事官(外交官),这是破坏国家司法主权的表现。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中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正是当时中国人缺乏“法制”观念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所学可知,“在华设厂”属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资本输出方式;惩办“首祸诸臣”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条款,强调的是清政府要负责镇压人民反抗;准许华工出国是北京条约的内容,会造成中国劳动力的流失。以上不平等条约的条款都与材料中“法制”无关,排除。【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

17、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16.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共同点是( )A.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C.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知识点是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的相关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的转变,协定关税和在华设厂分别适应了这两段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求,故

18、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适用于协定关税,因此A选项表述片面,故A选项错误;“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适用于在华设厂,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此项仅仅适用于协定关税,故C选项错误。17.维新变法期间,有官员斥责康有为利用圣人谋私利,讥笑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况今之公羊学,又非汉之公羊学也。汉之公羊学尊汉,今之公羊学尊夷。”并轻蔑地宜称:“其言即可用,其人必不可用。”这可以用来说明A. 维新派照搬了西方的政治学说B. 变法遭到朝廷官员一致反对C. 维新派利用儒家思想托古改制D. 维新改革

19、和中国实际状况相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有官员斥责康有为利用圣人谋私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可以用以说明康有为托古改制宣传维新变法,C项正确;维新派没有照搬西方学说,A项不符合史实;变法并没有遭到所有官员的反对,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中顽固派官员反对康有为的变法,不能用以说明维新改革与中国实际相悖,D项错误。18.日本帝国主义割占台湾初期一直由武官实施军事统治。1898年,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公布了匪徒刑罚令,把反日的台湾民众一律当作土匪来处置。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 清政府丧失维护统治的能力B. 日本侵略台湾蓄谋已久C. 台湾人民具有强烈的反殖民精神D. 日本实行依法治台

20、策略【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把反日的台湾民众一律当作土匪来处置”说明台湾人民不甘心作亡国奴,具有强烈的反殖民精神,故选C;材料没有清政府的统治状况,排除A;材料反映日本已经将台湾变为其殖民地,排除B;材料表明日本对台湾野蛮的殖民统治,排除D。19.有学者指出,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晚清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其中,“反西化”是指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提出了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的方案,因此太平天国运动不是反西化,故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

21、口号,实行盲目的排外政策,体现了反西化的特征,故选B项;戊戌变法时学习西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企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不是反西化,故排除C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仿效西方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也不是反西化,故排除D项。20.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状况表明A. 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 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22、【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叙述上看,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的地位,杭州的货物运到广州表明长途贩运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中国的外贸市场不是主动开辟的;B选项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21.据统计,18651894年中国共有商办新式企业139家,创业总资本约455万两,其中上海有29家,广东有95家,从资本数量来看,上海为244.5万两,广东为184.2万两。这表明当时A. 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B. 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C. 新式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D. 广东是全国经济贸易的中心【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1865-1894年中

23、国共有商办新式企业139家,创业总资本约455万两,其中上海有29家,广东有95家,从资本数量来看,上海为244.5万两,广东为184.2万两”的描述中可以分析出,1865-1894年中国新式企业大多分布自上海、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其他地区比较少,这反映出新式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故C正确;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战后,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故B错误; 材料没提供可比较的参照物,无法体现出广东是全国经济贸易的中心,故D错误。2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国民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

24、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 革命比建国更重要B. 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建设没有任何成效C.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D. 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辛亥革命并未带来和平与秩序,而是失序与混乱,这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旧政权旧制度,但建立预期的和平和秩序的新制度更难,选项D正确;选项A表述错误,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选项C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23.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

25、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B. 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C. 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D. 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答案】D【解析】【详解】辛亥革命前后,民众把“排满”放在第一位,反映出当时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主要是因为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欺骗,使民众把矛头指向了清政府,故答案为D项。辛亥革命前后,列强侵华程度没有加剧,排除A项;早在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救亡意识就已经兴起,排除B项;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就主张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C项。【点睛】晚清预备立宪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了社

26、会的方方面面,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预备立宪的直接后果是,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24.“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种名目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报刊。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社会形态。”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 甲午战争的刺激B. 辛亥革命的影响C. 五四运动的推动D. 国民大革命的开展【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社会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

27、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新观念新思想的传播,故B正确;甲午战争后仍然是清朝统治,故A排除;五四运动之前中国已经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C排除;国民大革命开展于1924年,不符合题意,故D排除。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孔丘反对门人冉求为季氏征课重税,要求统治者“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和“使民以时”,后来概括为“时使薄敛”。政治家管仲提出:“沟渎遂(通)于隘,障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战国晚期的荀况主张:“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农夫莫不朴力而寡能矣。”商鞅指出,“民无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摘编自

28、葛金芳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材料二 冯桂芬曾言:“然则,居今日而言裕国,宜何从?曰:仍无逾于农桑之常说,而佐以树茶开矿而已。上海一口,贸易岁四五千万,而丝茶为大宗。诸夷以开矿为常政,不闻滋事。且夷书有云:中国地多遗利。设我不开,而彼开之,坐视其捆载而去,将若之何!”梁启超指出,“衣食之原”的大小,“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力为界”。“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以富者之财,贫者之力,合而用之,以取无量之财于地。”在中西文明的碰撞冲突之中,他们开始用一种世界眼光来看待这一切的变化,这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摘编自冯桂芬筹国用议,叶世昌梁启超的经济思想(1)根

29、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富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冯桂芬、梁启超等人富国思想的新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作用。【答案】(1)思想:轻徭薄赋;发展农商,兴修水利,藏富于民;主张节俭。原因:小农经济兴起;统治者赋役沉重,民众不堪重负;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影响。(2)内涵:劝课茶桑,扩大出口;鼓励开矿,维护利权;主张采用机器生产代替人力,以工立国;实行保富政策,鼓励富人投资新式企业。评析:冲击了落后的自然经济,有利于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方式;有利于推动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体现了初步民族意识,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掠夺;是对中国传

30、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却无法真正实现。【解析】(1)第一小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富国思想,根据材料一“孔丘反对门人冉求为季氏征课重税,要求统治者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和使民以时,后来概括为时使薄敛”“沟渎遂(通)于隘,障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等信息可从轻徭薄赋、发展农商、兴修水利、藏富于民、主张节俭等方面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关于富国思想产生的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小农经济兴起)、政府政策(统治者赋役沉重,民众不堪重负)

31、、思想(民本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概括。(2)第一小问,关于冯桂芬、梁启超等人富国思想的新内涵,根据材料二“仍无逾于农桑之常说,而佐以树茶开矿而已上海一口,贸易岁四五千万,而丝茶为大宗。”可概括为劝课茶桑,扩大出口;根据材料二“诸夷以开矿为常政,不闻滋事”可概括为鼓励开矿,维护利权;根据材料二“凡欲加力莫如机器”“他日必以工立国”可概括为主张采用机器生产代替人力,以工立国;根据材料二“以富者之财,贫者之力,合而用之,以取无量之财于地”可概括为实行保富政策,鼓励富人投资新式企业。第二小问,关于评析冯桂芬、梁启超等人富国思想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冲击自然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清政

32、府调整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外来经济侵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却无法真正实现)等方面分析即可。点睛:材料解析题的四步解题方法: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如抓住本题 “富国思想、原因”“新内涵、评析”等相关设问要求。第二步,读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孔丘反对门人冉求为季氏征课重税,要求统治者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和使民以时,后来概括为时使薄敛” 仍无逾于农桑之常说,而佐以树茶开矿而已上海一口,贸易岁四五千万,而丝茶为大宗。”等,紧扣设问要求。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抓住

33、教材中关于百家争鸣、早期维新思想的相关内容,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材料即可解决。第四步,提炼答案,分点作答,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后得出的。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历史时期人物活动或主张春秋战国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晚清时期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34、)【答案】【示例】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该论题必须观点正确、明确;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材料叙述了中国不同阶段知识分子的追求,可从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影响,知识分子对时代引领等角度拟定论题;“论证”需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知识分子的活动等角度分析。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道光十年(1830年),魏源在陶澍支持下,创淮北票盐,票盐的优越性逐渐被实践所证明。随后,河东、两浙、福建都相继改

35、行票盐。清代本来纲商(成批运销大量货物的商人)具有购销食盐的特权,照理应该按引行盐,交纳盐税。但随着情况的变化,持有窝根(领引贩盐,有固定的销售区,国家给予凭单)的纲商,只作为中间商,将窝根转租与运商,盐的成本增加,因而魏源主张无论任何人,只要照章纳税,就可量力认票提盐,到指定州县贩卖,一定程度调动了盐商的积极性。为了达到既不影响国家收入,又减轻盐课的目的,魏源以现有盐课总数摊入现行额引,计算出每引盐课量,作为定额一成不变,并尽量压低盐在流通中的不合理开销。魏源认为,舍贵就贱既然是人之常情,那么,降低盐价势必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非减价曷以敌私?非轻本曷以减价?非裁废昌以轻本?非变法曷以裁货

36、?”摘编自宋银桂周巧燕魏源与两淮盐政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魏源两淮盐政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源两淮盐政改革的影响。【答案】(1)内容:创建两淮票盐;废除专商;轻课裁费,降低成本;减价放私。(2)影响:废除官商垄断,提高了盐商积极性;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盐课税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了老百姓的生活负担。【解析】(1)根据材料“魏源在陶澍支持下,创淮北票盐,票盐的优越性逐渐被实践所证明”可概括为创建两淮票盐;根据材料“魏源主张无论任何人,只要照章纳税,就可量力认票提盐,到指定州县贩卖”可概括为废除专商;根据材料“魏源以现有盐课总数摊入现行额引,计算出每引盐课量

37、,作为定额一成不变,并尽量压低盐在流通中的不合理开销”可概括为轻课裁费,降低成本;根据材料“降低盐价势必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可概括为减价放私。(2)关于魏源两淮盐政改革的影响,根据材料“魏源主张无论任何人,只要照章纳税,就可量力认票提盐,到指定州县贩卖,一定程度调动了盐商的积极性”可知是废除官商垄断,提高了盐商的积极性;根据材料“为了达到既不影响国家收入,又减轻盐课的目的”可知是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盐课税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根据材料“魏源认为,舍贵就贱既然是人之常情,那么,降低盐价势必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可知是减轻了老百姓的生活负担。点睛:本题引用魏源两淮盐政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内容”“影响”,难度相对简单。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魏源在陶澍支持下,创淮北票盐,票盐的优越性逐渐被实践所证明”“魏源主张无论任何人,只要照章纳税,就可量力认票提盐,到指定州县贩卖”等,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概括归纳即可。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 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1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育培训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