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西北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总报告.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35861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31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北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总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西北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总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西北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总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西北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总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西北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总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西北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农业大学目 录项目摘要第一章 项目的意义、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西北地区生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2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需求与紧迫性分析1.3 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1.4 宁夏的区域特点和优势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 2.1 指导思想2.2基本原则2.3 建设目标第三章 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建设分区和总体方案 3.1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背景3.2 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分区3.3 生态与现代农业分区发展方向和建设要点3.4 西北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方案第四章 关键建设领域及主

2、要内容4.1草地生态及现代畜牧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 4.2绿洲灌溉农田生态系统与农业生产能力建设 4.3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体系建设4.4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体系建设 4.5生态经济林业体系建设(包括植被及自然保护区建设)4.6湿地生态保护及水产养殖业开发体系建设 4.7西部特色农业及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4.8现代农业科技保障与管理机制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4.9省域生态和现代农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4.10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经济与社会统筹体系建设第五章 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区)建设的组织经营模式和保证措施 5.1 组织经营模式5.2 保证措施第六章 项目经费预算与实施计划第七章 项目预期结果与效益分

3、析第八章 项目风险分析第九章 组织领导附件1:规划指标附件2:规划重点工程项目表附件3:生态与现代农业功能分区图 第一章 项目的意义、必要性和紧迫性1.1 西北地区生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1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已经对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构成重大威胁(1)水资源严重短缺,未来发展形势严峻。具体表现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西北地区大多地处温带半干旱区,植被覆盖度低,降水稀少,分布不均,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加之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下降,致使水资源总量日益减少。随着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农业用水将进一步被工业和城镇用水挤占;同

4、时强烈的土壤侵蚀导致河道淤积、水利控制难度增加,使水资源利用率明显下降,加之存在着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水体污染加剧等问题,未来西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必将成为制约该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2)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系统脆弱。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度低、地貌沟壑纵横、暴雨集中,导致土壤侵蚀范围广强度大,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尤以西北黄土高原区为甚,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km2,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70%。仅陕西和甘肃两省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就达13亿,占黄河泥沙总量的80%。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的表土被剥蚀,土地资源被切割破坏,土地更加贫瘠,农业生产能力下降。(3)土地沙漠化加剧,威胁农

5、牧交错带的区域生态安全。由于历史上长期的滥垦滥伐、毁草(林)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导致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化降低,西北地区尤其是农牧交错带的沙漠化面积呈加剧扩大趋势。目前,西北地区现有沙漠化土地130万km2,并且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推进。其中宁夏中部位于毛乌素沙地和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干旱风沙区是沙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干旱多风的气候条件常形成严重的沙尘暴,仅在2000年的3月4月份,西北地区就发生了9次沙尘暴,其强度达到了历年最严重的程度,直接影响到长江流域。(4)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趋重,直接影响到区域粮食安全问题。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危及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西

6、北干旱地区盐渍化面积已达200多万hm2,占全国盐渍化土地的1/3以上,而且主要分布在传统高产灌溉区。宁夏引黄灌区因毛灌溉额过高,致使灌区12个市县耕地面积中,轻、中、重盐渍化面积占41.5%,尤以银北地区(含银川市郊区)最为严重,盐渍化面积高达64%。清水河中下游平原和引黄新灌区也发生或潜在土壤盐渍化威胁。(5)农业水土环境污染加剧,正逐渐成为西部地区新的生态环境问题。西北地区的农业水土环境污染主要为工业废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用水剧增,污水的排放也随之大量增加,加之今年来东部地区一些高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成本的工业有逐渐向西部转移的趋势,西部地区农业

7、生态系统的外源污染正在加速扩大。在宁夏全区36.2万个工业企业中,60%70%属于技术落后类型,资源利用率低,致使排污量的绝对量、万元产值量及单位产品量均高于全国水平,更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1.1.2农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全国平均及中东部地区比较,差距较大(1)农民收入水平低而不稳。这在西北地区五省区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2001年,西北五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16.3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国内最高水平相比,2001年上海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西北各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的3.6倍。由此可以看出,西北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仍然很大。(2)农

8、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西北地区的农业科技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旱区寒区农业研究领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积累,某些技术领域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由于西北地域广阔、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新的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困难重重,资金和服务网络与当地农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显得明显不足,造成现代农业科学研究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相对脱节。此外,目前多数科技成果,单项技术居多,配套技术较少,难以对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形成综合生产力。(3)生产经营规模狭小、生产经营观念陈旧。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小生产”与大市场日趋突出的矛盾,市场发育滞后已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这种情况在西北地区

9、农村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西北一些省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狭小,自给性大,造成了农产品批量小,商品率低,农户进入市场力量单薄,形不成规模效益等结果。加之由于农工商分离,农业生产者利益流失过多,农民获利微薄等其它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削弱了西北地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后劲,造成了不利的影响。(4)农业产业化起步晚,与国内国际市场的接轨要求相差较远。西北地区广大农村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再加上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不够,适应市场需要的各种专业性中介组织发育滞后,致使小生产与大市场衔接出现困难,不能在信息、技术、资金扶持、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等方面为农户排忧解难。市场信息滞

10、后和农户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对农村商品生产以及对外开放形成极大阻力,影响了西北农村经济集约化、商品化、市场化进程。1.2西北省域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需求与紧迫性分析1.2.1进行生态和现代农业建设是西北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首先,西北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保证条件。西北地区目前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因此,必须采取坚决的措施,抑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努力维护和提高农业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其次,发展现代农业是生态建设成果能够得到持续的基础。西

11、北地区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地区性人口激增和掠夺式开发造成的,是滥垦、滥牧和滥樵,广种薄收和粗放经营的结果。因此,西北的生态建设问题,实质是个农业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应当寓于农业经济建设之中,迫切需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建设。1.2.2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客观上要求尽快进行生态建设与对传统农业的改造长期以来,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导致森林锐减、草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次生盐碱化加重,对西北地区自身发展和中下游地区的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各种突发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接连不断,如沙尘暴、黄河断流、洪涝灾害等问

12、题,都危及到人民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安全,迫使全社会反思,深刻认识到传统农业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因此,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把保护和全面建设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同时把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作为最关键的战略举措,走出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建设之路。1.2.3农业生产能力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农村贫困面大,迫切需要国家对西北地区生态和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战略性的支持农业是西部基础产业,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和生态的双重安全。而在当前,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十分落后、农村贫困面大,人们看到更多的还是传统农业的深深烙印,有的甚至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状态

13、。不发达农业生产背景、落后的经济技术水平,造就了西部贫困的农民,并使西部地区陷入了“贫困人口增加资源环境破坏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贫困,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它直接威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成为制约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1.2.4 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面临新的国内国际形势的需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如何满足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产品数量增长和质量改善的迫切需求;如何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西北地区的农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是西北地区农业发展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问题。面对新的形势,迫切需要现代农业建设。

14、现代农业是在现代科技支撑下的、高资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是贸工农一体,产业化经营和高经济效益的商品性农业。加速现代农业建设,是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先选择。综上所述,国民经济与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迫切需要西部地区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不仅是西部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需求,也是区域生态-经济安全的客观需要,更是二十一世纪我国农业面对WTO挑战所必须采取的战略对策。1.3 西北省域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1.3.1 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是西北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

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建设现代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产业基础,是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的基本内容,也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西部地区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众多,从根本上制约了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西部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的生成与发展问题,是当前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目前东西差距、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两极分化格局事实上已经形成,发展西部,特别是发展西部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只有建设现代农业,使落后的西部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使西部地区广大农民富裕起来,才能最终实现小康社

16、会的宏伟目标。1.3.2 西北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的整体格局目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现状日趋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而且还会通过大气环流和江河的水分循环,影响我国中、东部江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堪称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心腹之患”。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将对国家生态安全构成威胁。现代农业建设,是一种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现代农业模式。既有利于改善西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同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达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使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成果得以持续和稳定,最终发挥我

17、国生态安全的屏障作用。1.3.3 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建设必将在西部整体发展中起到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现代农业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在求实,二在行动。一方面,不能急于求成,要采取“非均衡、渐进式”的发展方式,在部分地方、产业先行探索。另一方面,积极试验,总结经验,稳步发展。应从试验示范入手,不断创造积累建设西部现代农业的经验。在西北建设一个有超前意义的和实验型的“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建成集科技样板、生态典型、产业化一体的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区,既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又能提供引进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实验场所,还可以为整个西北乃至西部地区生态与农业建

18、设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带动西北及整个西部的农业现代化,保障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与国民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1.4 宁夏的区域特点和优势1.4.1宁夏的自然条件与区域特点宁夏地处东部季风区域与西北干旱区域的交汇地带,自然条件具有显著的过渡性、多样性特征。全区地形地貌差异明显,可分为三个具有显著代表性特征的地貌格局单元:即宁南黄土丘陵沟壑区、中部位于毛乌素沙地和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干旱风沙区和北部宁夏平原引黄灌区。南部黄土丘陵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山高沟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水平低,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中部干旱风沙区干旱少雨、沙化严重,是我区主要放牧区。这一地区草原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功

19、能脆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加上长期过牧、滥垦、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致使草原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草原退化速度,导致沙尘暴频繁发生;北部宁夏平原引黄灌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得引黄灌溉之利,素有“塞上江南”之称,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国家商品粮基地。但由于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大水漫灌、排水不畅等原因,土壤盐渍化现象严重。1.4.2社会经济现状和区域特点第一,地域小、人口少。宁夏地处祖国大西北的东北部,面积5.18万平方公里,仅为全国国土面积的0.54%,是西部地区面积的1.91%;总人口56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0.44%,其中回族人口占1/3,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是著名的回族之乡。

20、第二,经济发展滞后。2001年宁夏GDP为298.38亿元,虽然比1980年的15.96亿元净增282.42亿元,但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0.35%下降到2001年的0.31%。1980年宁夏人均GDP为433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仅为27元,居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第13位,而2001年人均GDP为534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03元,居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第24位,居西部12省(直辖市、自治区)第5位,居西北5省区第3位。第三,农民人均收入低。2001年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1823元, 居西部12省(直辖市、自治区)第5位,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从以上分析

21、可以看出,宁夏兼有干旱和半干旱两种气候类型;兼有沙化、盐渍化、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水土流失、高标准灌溉农田等多种生态类型;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有代表性,是西北的一个缩影。此外,面积小和交通方便也有利于项目的管理和较小的资金需要量。因此,选择宁夏为西北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具有现实可行性。第二章 生态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2.1指导思想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必须做到“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依据宁夏生态建设与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现有优势,从区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立足于生态环境改善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

22、提高,坚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农林牧协调发展,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把农业发展同农业生态、资源、环境的改善统一起来,促进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切实为宁夏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现代农业技术和产业体系的建立在科学规划、示范引导、难点攻关、科技服务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与技术保障。2.2 基本原则2.2.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区建设,统筹区域发展通过制定科学的规划和切实可行的科技行动,使农民尽快受益。规划特别注意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重建的结合,并根据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调整品种结构、产业结构,并使

23、生态与现代农业规划在其他各级规划的制定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在项目的布局和构成上,应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和主要问题,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区建设,分步实施,走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之路,为西北地区的生态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典型模式和科技保障。2.2.2综合治理,模式带动,技术集成,整体提高,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瞄准对宁夏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大利用价值的新技术,对生产力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推进作用的特色样板,按照研究、开发、示范三个层次开展科技攻关。在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现代农业技术的基础上,把这些技术通过不同的典型示范区进行组装配套、集成优化,以科学技术是第一

24、生产力的示范效应推动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快速发展。根据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力同步提高的要求,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把大规模大区域大工程综合开发与小流域小单元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2.2.3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将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2.2.4坚持农、工、贸、技一体化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统

25、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宁夏的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以特色农产品为先导,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引导和依靠工商企业和科技单位的介入和支撑,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带动和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中化及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努力推动农业深度开发与第二、三产业发展协调并举,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密切配合,把项目区建设成农业基础稳固,产业体系结构合理,技术含量高,运行机制先进,能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优势和特色,具有较大示范效应的新型农业开发区。2.3建设目标(1)近期目标:从2004 -2010年,初步建立起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具有宁夏特点的新型现代农

26、业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基地,健全完善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基本遏制项目覆盖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盐渍化。初步建立各个分区区域生态治理模式和现代农业示范工程。(2)中远期目标:从2010-2020年,实现先进技术成果推广转化率和高新技术覆盖率分别达到8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生产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引黄灌区绝大部分农田实现节水灌溉和农田林网化,“三化”草地得到基本控制,并逐步构建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和生态网络体系,全区适宜治理的水

27、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区域得到有效整治和控制,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大部分地区开始形成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山川秀美的基本格局。第三章 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分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地区和沙漠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呈现明显的过渡性、复杂性和严酷性,生态环境具有分异明显、类型多样、本底脆弱、退化严重等特点,在西北地区极具代表性。按照区域生态特点、生态主导功能和农业特色及其发展方向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把宁夏划分为干旱带贺兰山山地林草保护区、干旱带宁北平原灌溉绿洲综合农业区、干旱带宁中台地与山间平原草畜区、半干旱带宁南黄土丘陵雨养农牧林区和半

28、湿润带六盘山山地水源涵养林区等五个生态和现代农业建设区。3.1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背景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上中游地区。面积51800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54%。2002年末人口5715376人,人口密度110人/km2。总人口中,回族占34.8%;农业人口占70.5%。宁夏跨东部季风区域和西北干旱区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域,北部被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漠环绕,南部插入黄土高原,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地区和沙漠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图1),自然条件呈现明显的过渡性、复杂性和严酷性,生态环境具有分异明显、类型多样、本底脆弱、退化严重等特点。3.1.1自然资

29、源与环境分异明显区内由南向北,降水递减,热量递增,自然地理要素纬向变化显著,地域呈现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森林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分布态势。自然地理要素尤其是降水量的纬向变化,在盐池县南部和同心、海原二县中部梯度值最大,使NESW走向、斜贯自治区中部的麻黄山北缘罗山南麓同心王团海原关桥、干盐池一线(大致与黄土丘陵北界和35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吻合)成为宁夏境内一条重要的自然分界线。该线以北属西北干旱区域,光热丰富,降水稀少,冬寒夏热,春秋短促,主要气候指标为:年日照时数3000h左右,年太阳总辐射57006100MJ/m2,年均温89,10C积温30003500C,年降水量300mm以下

30、。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土壤以灰钙土为主。该线以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域,降水较多,热量不足,长冬无夏,春图1 宁夏地理区位图秋相连,主要气候指标为:年日照时数22002800h左右,年太阳总辐射49005700MJ/m2,年均温47C,10C积温2000C左右,年降水量300700mm,大部分地区在400mm以上。河流较多,且水量较大,矿化度较小,径流量变化较小。植被以干草原和森林草原为主,土壤以黑垆土和黄绵土为主。在自然地理要素水平分异格局的基础上,六盘山、贺兰山、黄河对宁夏水热资源的再分配和区域的进一步分异起着主导作用。六盘山、贺兰山山体庞大,并与东南季风斜交,形成宁夏南北的“低温多雨”中心

31、和独立的山地生态系统。黄河多年平均年过境径流量317亿m3,两岸平原得其灌溉之利,形成干旱区特有的绿洲生态系统。3.1.2 农业自然资源类型多样宁夏农业自然资源类型多样(如表1)。草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面积207万ha,占自治区总面积的40%,自南而北,挨次分布着草甸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草原面积最大。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主体,面积140万ha,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7%。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田、水浇地、川旱地、坡旱地、园地分别占7.6%、21.5%、18.1%、49.9%、2.9%。表1 宁夏自然植被分类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森林针叶林山地耐寒中生常绿针叶林山地适温中生常绿针叶林阔叶林山

32、地适温中生落叶阔叶林河漫滩适温落叶阔叶林灌丛落叶灌丛山地耐寒中生落叶灌丛山地及山前平原适温中生落叶灌丛山地适温旱生落叶灌丛沙地适温落叶灌丛盐地潜水落叶灌丛草甸草甸山地耐寒中生草甸亚高山中生草甸山地适温中生草甸河漫滩适温中生草甸低地盐生草甸低地沼泽化草甸草原及草原带沙生植被草原草甸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带沙生植被半灌木沙生植被小半灌木沙生植被旱中生杂类草沙生植被根茎禾草沙生植被一年生草本沙生植被荒漠荒漠超旱生小灌木、小半灌木荒漠超旱生灌木荒漠强旱生杂类草荒漠沼泽和水生植被沼泽草木沼泽水生植被沉水植被浮水植被挺水植被注:引自宁夏植被3.1.3 资源环境本底脆弱宁夏是水资源最匮乏的省区之一,主要水资

33、源指标远低于全国,也低于西北各省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表2),即便按国家分配的40亿m3可耗用黄河水资源计算,水资源总量也只有42亿m3,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0.15%,人均、亩均占有量仍然只有全国的33.7%和15.7%。银川平原和卫宁平原地下水丰富,但90%左右是通过引黄渠系渗漏和田间灌溉入渗补给的,是由黄河水转化维系的,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实质上是黄河水的重复利用。表2 宁夏与部分省区水资源比较省区面积km2人口(万人)河川径流量亿m3径流深mm水资源总量亿m3产水数万m3/akm2人均水资源m3/人宁夏518005729.71 18.7 11.73 2.26205陕西2058003674422

34、.00 207.0 443.00 21.531206甘肃4056002539273.00 65.6 280.00 6.91080青海717200529621.00 85.6 630.00 8.7811909新疆16631001905830.00 50.5 866.00 5.214546内蒙古11433002379369.00 32.1 499.00 4.362098注:1、面积和水资源引自中国国土资源概况 2、人口引自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在气候干旱,水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全区土地类型中,干旱土地占64.1%,半干旱土地占27.0%,半湿润土地占8.9%;作为自然植被主体的草原植被,旱生生态学特

35、征显著,植被覆盖度一般为3060%,每公顷鲜草产量7502250kg;森林覆盖率6.37%,天然林仅分布在六盘山、贺兰山、罗山的部分地段。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洪涝、冰雹、霜冻、低温冷害、干热风等气象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河岸坍塌等地质灾害,鼠、虫等生物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危害重。3.1.4资源环境退化严重宁夏荒漠化土地面积高达296万ha,占自治区总面积的57.1%。导致土地荒漠化的过程,一是南部黄土丘陵区的水土流失,二是中部干旱带的土地沙化,三是北部引黄灌区的土壤盐渍化。荒漠化土地中,水土流失区面积208.28万ha(表3),占70.4%;沙化土地面积76.77万ha(表4),占

36、25.9%;盐渍化土地面积10.85万ha(表5),占3.7%。此外,自然植被退化也十分严重,约97%的天然草场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表3 分区水土流失面积分区面积(km2)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面积%面积%面积%面积%面积%6813.90902.1313.2454.386.72494.936.62962.4943.56231.15883.8914.23211.1251.52136.1434.34424.53378.0276.4634.9914.4411.499.33358.362232.1966.5530.6715.8595.517.7合计20827.914280.1520.64205.4

37、520.25706.0227.43904.6518.72731.6413.1注:引自宁夏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报告。表中分区为原报告中水土流失区的分区。表4 沙化土地面积县名沙化土地面积(km2)占县面积%占总沙化土地面积%微度轻度中度重度小计陶乐60.467.7106.987.8322.836.14.20灵武518.1128.2386.6441.51474.440.319.20利通区40.610.40.251.25.20.67中卫108.0156.666.4385.9716.915.29.34中宁10.710.34.925.91.20.34盐池2031.11221.7886.8309.0444

38、8.665.757.95同心347.9104.9101.55.4559.77.97.29灌区腹地77.777.71.01合计3065.51730.41568.91312.47677.2100注:引自宁夏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报告。表5引黄灌区土壤盐渍化面积分区县名盐渍化面积(万亩)占耕地轻度中度重度小计面积%银北地区惠农9.503.402.6415.5470.83平罗20.3713.164.8038.3351.85陶乐2.491.300.714.553.72小计32.3617.868.1558.3756银川地区贺兰9.979.264.1723.433.08银川郊区11.099.214.6924.

39、9943.1永宁4.843.753.4712.0618.45小计25.922.2212.3360.4531.14银南地区青铜峡3.672.561.667.8913.17灵武8.841.049.8821.5利通区4.990.730.135.8511.26中宁8.892.290.4911.6724.17中卫5.532.061.068.657.68小计31.928.683.3443.9413.79合计90.1848.7623.82162.7626.38注:引自宁夏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报告。综上所述,宁夏虽然仅占全国国土面积0.54%,但基本包容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绝大部分的生态系统,集中了我国西北地区的

40、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可以说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一个“微缩模型”。典型而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既说明了宁夏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更显示了把宁夏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省域示范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2 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分区3.2.1分区原则与依据()相似性与差异性 主要考虑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农业资源条件、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现状等的相似性与区域差异性。()充分考虑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密切相关的指标 在选用分区指标时,应重点考虑与农业生态和生态功能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指标,如降水、植被类型、干湿状况、地貌单元界线、土地利用等;同时也要将一些关键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分区依据。()与

41、西部区域类型相对应,宁夏特点与西部普遍问题相结合 为了保持自然综合体等级系统和层次序列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宁夏省域分区应与全国自然区划特别是西部区域类型相对应。由于贺兰山山地和银川平原、卫宁平原在全国自然区划中分属于内蒙古高原西部区和河套灌区,因而将其分开并列。分区方案中把350mm年降水量等值线作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界线,一是考虑实地标志的明显性,因为35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大致与黄土丘陵北界及干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吻合;二是300mm和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十分靠近,最短距离不到16km,大体可代表雨养农业区的北界。3.2.2分区方案依据上述原则和依据,按照区域生态特点、主导生态功能、突

42、出生态问题和农业生产特色及其发展方向,把宁夏划分为个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区(表6、图2)。表6 宁夏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分区及其与全国自然区划中的关系中国自然区划宁夏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分区自然区域自然带自然区西北干旱区域干旱中温 带内蒙古高原西部区干旱带贺兰山山地林草保护区干旱带宁中台地山间平原草畜区河套灌区干旱带宁北平原灌溉绿洲综合农业区东部季风区域暖温带黄土高原 区半干旱带宁南黄土丘陵雨养农牧林区半湿润带六盘山山地水源涵养林区图2宁夏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分区图3.3 生态与现代农业分区发展方向和建设要点3.3.1干旱带贺兰山山地林草保护区() 1)资源环境概况该区位于自治区西北宁蒙交界的贺兰山区

43、,面积2070km2,占自治区总面积的4.0%,属西北干旱区域干旱中温带的内蒙古高原西部区。以龟头沟哈不梁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南段,海拔3000m以上山峰连绵不断,主峰3556m,为宁夏最高峰。年降水量442mm,年均温-0.7,年太阳总辐射6119MJ/m2,日照时数2023h,是宁夏北部“低温多雨”中心。植被具有温带干旱区山地植被组合的特点和规律,垂直带谱为:海拔15001800阴坡和15002000m阳坡为草原和旱生灌丛带,18002000m阴坡和20002400m阳坡为灰榆疏林带,20003100m阴坡为针叶林带(20002200m为油松林亚带,22002400m为油松、云杉混交林亚

44、带,24003100m为青海云杉林亚带),24003000m阳坡为落叶阔叶林与中生灌丛带,3000m以上阳坡和3100m以上阴坡为高山灌丛和寒中生草甸带。北段,山体低缓破碎,海拔一般2000m左右,植被为旱生灌丛和荒漠草原。2)主要生态问题及发展方向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植被破坏引发的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山洪,以及北段的土地沙化等。贺兰山作为荒漠草原与荒漠、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界线之一;作为温带干旱区典型山地生态系统和银川平原的生态屏障,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灌溉绿洲的重要作用。国务院1982年确定其为水源涵养林区,1988年批准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任务

45、是保护和恢复植被,促进森林资源的再生、积累,达到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绿洲生态系统的目的,主要措施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禁牧,同时要处理好与采矿业的关系。3.3.2干旱带宁北平原灌溉绿洲综合农业区() 1)资源环境概况宁北平原指银川平原和卫宁平原,包括银川、石嘴山和吴忠3市的黄河两岸平原地区,面积9608km2,占自治区总面积的18.5%。2002年末人口3170810人,占总人口的55.5%。在全国自然区划中,属西北干旱区域干旱中温带的河套灌区。年降水量200mm左右;年均温89,0积温37034041,无霜期149161天。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自然植被有荒漠草原、荒漠、草甸、沼泽等。土壤主要有灌淤土、灰钙土、潮土、盐碱土等。由于黄河蜿蜒于平原之上,得其灌溉之利,该区水、土、光、热等农业自然资源组合极佳。自秦汉开渠引黄灌溉以来,逐渐形成了著名的灌溉绿洲,素有“塞上江南”之誉,是宁夏和全国的农业精华之地,主产小麦、玉米、水稻,农区牧业和水产养殖发展很快。2002年水产品总量48576t,人均8.5kg,居西北各省区之首,外销率在80%以上。区内地貌可分为冲湖积平原、洪积平原和洪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