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城市发展史—南京2.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35634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发展史—南京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城市发展史—南京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城市发展史—南京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城市发展史—南京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城市发展史—南京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 国 矿 业 大 学城市发展史课程论文一 南京市概况南京,江苏省省会,地处华东区域长江下游,北临淮安市,东接常州,南靠安徽和浙江,西连安徽。南京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南京历史源远流长,原始村落在6000年前就逐步形成。有“十朝之都”的美誉,与长安、洛阳、燕京合称 “中国四大古都”。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线距离150公里,中部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公里。南面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南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温

2、度15.4C,春季风和日丽;梅雨时节阴雨绵绵;夏季炎热;秋天干燥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南京共辖11个市辖区,2个县鼓楼,白下,玄武,秦淮,建邺,下关,雨花台,栖霞、浦口、江宁、六合区、高淳县、溧水县。全市总面积6600k,其中市区面积4730.74k,江南八区总面积782.75K。人口700万左右。关于南京的交通分布,其中铁路有:京沪铁路、宁芜铁路(南京-芜湖)、宁启铁路、宁西铁路(南京-西安)以及宁合铁路(南京-合肥);公路有:宁沪、宁滁、宁连、宁通、宁合、宁马、宁高、宁靖盐、宁淮、宁蚌、宁常、宁杭等高等级公路呈放射状通往本省及周边省市;城市道路有:南京快速路井字加外环系统中内环线已闭合;主

3、城“经六纬九”主干路系统基本建成,次干路与支路系统逐步完善;跨江通道有:南京现有四座跨江通道,分别为南京长江大桥、长江二桥、长江三桥和南京长江隧道,长江四桥在建中。地铁道路有:南京地铁1号线,1号线南延线,2号线、2号线东延线;二 南京历史文化简介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自公元229年东吴建都南京始,历经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等十个朝代,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 楚置金陵邑(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472年) 2 六朝古都(公元229年公元558年)3 杨吴都城 4 明太祖建都应天,定为南京5 太平天国的天京6 民

4、国首都三 南京城市发展因素南京发展的三大参变因素:王权+商业+工业。3.1 王权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在它集聚、生成以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朝着一定的方向定型的具体过程中,总是要受控于一些具体的力量。现在,人们将分散和集中作为区别村落和城市的基本特征,但集中不仅是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简单聚拢,更重要的在于集体力量的凝结和统一意志的形成,而这种状态是在王权的驯服下才得以实现的。王权制度形成以后,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具体说来,就是为了对内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外进行防御或攻击,有必要建立一个力量据点。在这种动机下,统治者以强制的手段将长期以来处于相互分离、各自为政的社会因子

5、、社会权力动员起来并束集在由城墙封围而成的“城市”这么一个大容器中,形成以政治、军事或宗教为核心元素的城堡,控制着辖区之内的社会组织并对其活动发出统一的号令。这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次大发展时典型的社会运动现象,是城市形成的直接促动因素。3.2 商业战争和贸易,城市以这么两种寻常和不寻常的接触方式大大扩展了对外社会交流的领域。如果说在开始的时候城市的对外关系主要是战争的话,象柏拉图在他的法律篇中所说的那样,每座城市与其他各城市之间都处在自然的战争状态,那么,商业贸易逐渐取而代之,成为城市对外关系的主流,变为城市的基本标准和固有活力,是挡不住的历史潮流。商业作为革命性因素全面渗入城市之后,对城市旧有的

6、体系首先予以否定和消解,然后在新的原则基础上重组。从性质上来讲,城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政治中心变为经济中心,由少数人的统治工具变为大众谋求金钱与利润的场所。对外关系由封闭对抗转为开放交流,内部秩序特征从追求永恒的静态形式转为追求功利效益的动态运行和新陈代谢。具体表现为:其一,市场无孔不入的扩大与多元化。凡是能够赚钱的地方都有市场的滋生繁荣,并且林林总总,有形与无形,它们综合在一起,象城市的触角,远近不等地伸出,在城市与辐射地区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关系。其二,商业性城市中心的形成。中心往往是权威的位置,城市中心历来为神权和君权所把持,商业立足城市中心充分表明自己左右城市的走向的强大实力。其三,街

7、道规划和土地划分强调土地的利用率,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商业活动的需要,并提高土地价格。在这个目标下产生的标准化、单元化的棋盘格式规划,是商业城市典型的功利主义平面。地形、景观、人的活动和需要等因素被置于次要的地位。其四,城市突破城墙随机发展,失去人为塑造的形态。其五,空间和时间一样是金钱,高密度的开发造成普遍的拥挤,以至于公园、绿地等休憩场地的丧失。其六,城市建设不追求永久的形式,在资金流动周转的催促下,城市更新的速度加快。其七,自由、竞争、流动、周转等动态作用缺乏统一的规范,城市相应显得杂乱无序。其八,城市新的建筑类型及新的功能要素大量增加,以支持新的城市目的。比如功利性建筑类型和数量比重的加大

8、并占据更为主要的地段,交通运输等流通设施在手段和技术上都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3.3工业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工业革命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从根本上说,后来出现的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也使得生产力飞跃。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如同农业革命一样,工业革命也引起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变迁。3.4文化除了最远古

9、的时代,城市文明出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城市通过文化辐射、殖民扩张、地域联国家的统一或分裂等进行交流,包括经济贸易、科学技术、建筑风格、制度法规、生活形态等,并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某种城市体系(如汉帝国的城市体系、欧洲中世纪的汉萨同盟、前苏联时代的社会主义城市体系)等。四 南京规划4.1“东吴建邺城规划格局”东吴建邺城是南京都城规划之源。公元229年东吴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9月迁都建业,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南京地区建都。都城位于鸡笼山之南,东凭钟山,西连石头城,北依后湖,南近秦淮,城周20里19步。都城形制虽受周礼影响,但融合山丘环保,河湖萦绕散步的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

10、城的巧妙结合。4.2“明朝应天府城”规划格局明朝的南京城初步奠定了今天南京城市的格局。明朝的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有宫城、皇城、都城及外郭四道城垣,可分为6大功能区;都城以外3功能区,东部以孝陵卫核心的陵墓区;南部为厩牧寺庙区;西部为商贾云集的繁华市区的外延区;都城以内三大综合区,东部为政治活动综合区,南部为经济活动综合区;北部为城防区,包括驻军卫所、教场、军事仓库等分区。4.3民国时期首都计划民国时期在南京建都共23年,在此期间,有关南京市的都市计划有七次。1929年12月首都计划正式由国民政府公布。1930年后,南京城市建设执行的基本是首都计划的调整计划。该计划将城市划分为中央政治区、

11、市行政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文化教育区共六个部分。该计划功能分区规划直接影响着南京城市的分区发展,特别是居住分区、大型公建设施布局仍然影响着今天城市的布局:所确定的中山北路、中山东路、中山路“Z”字形干道网体系成为南京主城的骨架,目前主城的主干路系统以此为基础建设而成。4.4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1981-2000)该规划是建国后南京第一部得到国家正式批准的具有法规性的城市总体规划文件。规划目标:把南京建设成为文明、洁净、美丽的园林化城市;定位:两个中心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科技、文化上成为国际活动中心之一;三个基地以电子仪表、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材料工业为主的现代化工业基

12、地,科研教育基地及外贸出口基地。以圈层式城镇群体的布局构架进行规划建设。以市区为主体,围绕市区由内向外,把市域分为各具功能又相互联系的五个圈层,即中心圈层市区、蔬菜、副食品基地和风景游览区、沿江3个卫星城、3个县城和两浦地区、大片农田、山林和远郊小城镇,这种布局被概括为”市-郊-城-乡-镇”。4.5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1-2010)1990年代以来,国家进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时期,该规划在1980版规划基础上,以区域协调发展的视野,在都市圈范围内,思考解决南京的保护(控制)与发展问题。规划地域范围分为3个层次:城市规划区市域范围;都市圈规划修编的重点地域,构筑形成“以长江为依托,以主城及

13、外围城镇为主体,以绿色生态空间相间隔,以便捷的交通相联系的高度城市化地区”。主城指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的地域,要以内涵发展为主,强化金融、贸易、科技、信息、服务职能,通过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改善道路交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质量,保护古都特色。城市性质: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规划范围:市域都市发展区主城三个层次。市域城镇体系:市域空间发展格局强调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字型发展轴的构想,即长江两岸沿江束状交通走廊是市域城镇的主发展轴,市域南北向德交通干线为城镇的次发展轴。市域城镇形成主城新市区(3个)新城(7个)

14、重点镇(13个)一般镇(41个)五个等级结构,发挥各级城镇不同区域服务中心的作用。都市发展区布局:规划提出构筑“以长江为主轴,以主城为核心,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都市发展区空间格局”。除主城外,在3个新市区要加快培育次区域中心,形成多中心格局,共同承担南京区域中心职能。主城用地功能优化:通过优化用地功能结构,提升主城整体品质,进一步保持和发扬主城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空间特色。老城强调环境品质的提升和历史文化特色体现;新区强调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多元化就业机会提供五 南京现行规划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 :城市性质 :由“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15、”调整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国家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基于南京的历史文化、科技教育、综合交通等方面在全国的现实优势和长期以来表现出来的在全国较高的综合竞争力 。)规划区范围:南京市行政区域规划层次:市域:南京市全部行政区域范围;都市区:包括六城区、雨花台区、栖霞区、江宁区、浦口区全部和六合区大部,以及溧水拓塘地区,是南京高度城市化地区。中心城区:由主城和东山、仙林、江北三个副城共同组成。5.1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是国家五大都市圈之一(从2006年第一次发布都市圈评价指数至今,排名前5名的都市圈一直未有变化,分别是上海、广州、首都、杭州和南京五大都市圈1),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二2,是江苏省

16、委、省政府提出着重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由于驱车往来只需1个多小时,故又被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城市概念,而是一个被发达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起来的城市群落。其实质是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一个经济区域带,在这个区域带里,大家共同发展,共同做强做大,即以一个城市为龙头来带动一大批城市及周围城镇发展。“南京都市圈”源于国家计委一份关于中国大都市圈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提出:南京可以联合安徽几个城市和扬州、镇江、共同构造一个长江中下游大都市圈。报告认为,以南京为中心的都市圈地区具有相对完整的大工业体系,这里距上海有一定距离,又与安徽的经济

17、往来密切,从人口、地理位置和经济总量等方面都具备形成大都市的条件。南京都市圈是一个跨省城市群,地跨苏皖两省。南京都市圈在吸收部分江苏城市外,又纳入部分安徽城市,是因为安徽东部城市在地缘、人文、方言以及经济联系上和南京有很大的关联度。在江苏,与南京都市圈相对应的是苏锡常都市圈,苏锡常是江苏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因在语言上通行上海话(吴侬软语),苏锡常都市圈与上海的关联度很大。5.2 构筑一日生活圈和一小时通勤圈加强轨道交通向都市圈城市的延伸:规划新增六条南京都市区通往南部两县以及周围城镇的都市圈快速轨道交通线。分别是:宁高线,禄口-高淳;宁马线,铜井-马鞍山;宁和线,桥林-和县;宁滁县,林场-

18、滁州;宁仪线,仙林-仪征;宁句线,汤山-句容。 加强南京机场、铁路枢纽与周边城市高快速路网的衔接:扬州、镇江、句容方向:S243高速/城际轨道Z1线;滁州、天长方向:宁滁、宁连-高速三环;都市圈快速轨道交通线/城际轨道+城市轨道;合肥、巢湖方向:宁合、宁巢+联三高速;都市圈快速轨道交通线/城际轨道+城市轨道;芜湖、马鞍山、宣城、溧阳方向:宁马、宁宣+联三高速、宁杭;快轨/城际轨道+城市轨道5.3城镇空间结构构建“两带一轴”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沿江两带-沿江发展的江北城镇发展带和江南城镇发展带; 沿路一轴-沿宁连-宁高高速公路走廊形成的南北向城镇发展轴。 南京今后的城镇、工厂、园区等将主要在这“

19、两带一轴”上建设。 5.4市域城镇结构城镇结构:“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中心城:由主城、东山副城、仙林副城和浦口副城构成。 新城:8个,分别是汤山、板桥、禄口、滨江、桥林、永阳、淳溪、龙潭。新市镇:34个,包括竹镇、马集、冶山、程桥、八百桥、横梁、马鞍、龙袍、葛塘;汤泉、永宁、星甸、石桥、乌江;江心洲;八卦洲;谷里、横溪、湖熟、淳化、秣陵;拓塘、和凤、石湫、洪蓝、白马、东屏、晶桥;漆桥、阳江、砖城、固城、东坝、桠溪。 5.5市域城镇发展策略北部:主城内京沪铁路以北的部分,该地区结合下关车站搬迁和纬一路以北土地功能调整,提升下关幕燕滨江城市形象。老城:位于明城墙范围内的部分,实施以

20、优化功能和提升品质为主的控制人口和控制建设强度的“双控”策略。东部:主城内明城墙以东、京沪铁路以南的部分,该地区以钟山风景区为主体,文化教育、高品质住区和风景名胜去协调发展的社区。南部:主城内宁芜公路以东、外秦淮河与新秦淮河之间的部分,该地区加快推进南站周边地区土地在开发,提升南部地区综合服务功能。河西:规划河西新城区部分,该片区加快中部功能的完善和中心功能提升,有序推进南部地区的开发建设。中心城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新尧、栖霞镇、栖霞开发区和麒麟地区纳入到仙林副城,在产业发展上,重点打造形成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南京市重要的科教研发、高新产业、物流产业基地。近期重点加

21、快南站和禄口机场之间城镇发展轴的建设。大厂、雄州纳入到江北副城,在产业发展上,重点打造形成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南京市重要的科教研发、高新产业、物流产业基地。上坊地区纳入到东山副城,在产业发展上,重点打造形成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南京市重要的科教研发、高新产业、物流产业基地。近期重点加快南站和禄口机场之间城镇发展轴的建设。5.6规划空间结构未来南京将构建以主城为核心,以放射性交通走廊为发展轴,以生态空间为绿楔,“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现代都市区空间格局。也就是说,未来的南京将呈现绿地与交通通道相嵌、更加适宜人居的状态。 南京将会有多个城市中心或者副中心

22、,每个城市中心将会有多条交通通道呈放射状通向城市外围,各条交通通道之间,将会根据具体的生态及地理情况打造生态绿地。“一带五轴”城镇布局:“一带”指江北沿江城镇发展带,主要布局有江北副城、桥林新城和预留龙宝新城。“五轴”是指江南以主城为核心形成的五个放射性的城镇发展轴:沿江东部发展轴主要布局有仙林副城和龙潭新城;沪宁城镇发展轴布局有仙林副城和汤山新城;宁杭城镇发展轴布局有东山副城预留湖熟新城和淳化新市镇;宁高城镇发展轴布局有东山副城、禄口新城;宁芜城镇发展轴不具有板桥新城、滨江新城。六 三副城规划6.1仙林副城规划仙林副城范围:北到长江,南到沪宁高速和京沪高铁,西至绕城高速,东到市界、312国道

23、和七乡河,总用地面积约166平方千米。 功能定位:长三角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南京都市圈东部区域服务中心;南京都市区高品质宜居新城。 仙林副城空间布局结构采用核、三轴;一环、五心、六组团。6.2东山副城规划规划范围:位于南京主城区以南。北到秦淮新河和外秦淮河,东到宁杭高速和上坊地区,南到绕越高速,西到宁丹路及江宁区行政界线。空间布局结构为1核2区3园4带8片:1核凤凰港-杨家圩地区;2区河定桥城市中央商务区、府前城市政务区; 3园土山国际商务园、上坊研发及主题商务园、九龙湖研发商务园;4带秦淮河城市公共生活景观带、南百九城市开敞空间景观带、牛首山河生态休闲景观带、新秦淮文

24、化休闲景观带;8片上坊片区、土山机场片区、老城片区、中心片区、三山片区、科学园片区、九龙湖片区、康后片区。6.3江北副城规划规划范围:江北副城在长江北岸,东北至金江公路和宁启铁路,西南到长江三桥连接线,西北到宁连高速公路,和宁启铁路,总面积约357平方公里。功能地位: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先导区和综合服务中心;南京市相对独立、功能完善、滨江特色鲜明的江北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规划“两心、两片、一轴、八廊、七组团”“两心”浦口中心和雄州中心; “两片”分别为浦口片区和六合片区; “一轴”复合功能轴,主要由浦珠路和江北大道共同组成的复合轴; “八廊”八条城市绿廊,高旺河隔离廊道、城南河景观廊道、七里河景观廊道、中央绿道、龙王山隔离廊道、 大厂隔离廊道、滁河景观廊道和灵岩山生态廊道; “七组团”浦口中心组团、雄州组团、长芦组团、大厂组团、高新组团、江浦组团、三桥组团七个城市功能组团。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