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学生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研究_孔苏.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5391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学生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研究_孔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校学生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研究_孔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校学生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研究_孔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57 2023年第1期高校学生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研究孔 苏 周志军摘 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学业评价是高校教育教学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对学生学业水平给予客观评价既是优化教学设计的需要,又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 A 大学学生在校期间各类原始学业成绩,设计评价学生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模式,构建量化评价模型和提出质性评价策略,对高校及时有效实施学业评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关键词:学业评价;综合评价模式;量化模型;质性策略学业评价是高校教学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对衡量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作用。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指出,“严

2、格学业标准,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当前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业评价存在认知误区,简单将其理解为课程成绩评定,或与教学评价或课程评价混淆。由学业评价构建的一整套评价体系又称为“学业评价模式”,其中包括“综合学业评价模式”。这是以客观的学生成绩和现实表现为依据,对学生学业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既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终结性评价,又能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一、当前高校学业评价模式的弊端(一)评价目标忽视增值内容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缺乏全面认识,教学管理人员侧重于关注学生课程成绩和学分,教师侧重于关注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普遍缺

3、乏关注学生这一评价主体。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中,缺乏明确的学业规划,学习模式大多以被动接受为主,对自身学业评价主动提高的意识不足。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结合程度,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重,知识性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的划分等评价目标均未得到明确的界定1。特别是学生学业成绩反映的学业增值内容还没有被有效重视,增值评价没有成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增值目标也没有成为评价目标。(二)评价体系缺乏灵活性高校对学生给予合理有效的学业评价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该体系需要以符合教育规律和办学实际的评价模式为基础。当前高校在评价模式的选择上普遍采取泰勒的目标导向模式,而实际的评孔 苏 周志军:高校学

4、生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研究作者简介:孔苏,男,安徽淮南人,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杭州 311121);周志军,男,河北石家庄人,信息工程大学教学考评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高等教育评价 (郑州 450000)*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VAA190001);杭州师范大学科研启动项目“教育戏剧促进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研究”(项目编号:4045C50222204149)阶段性成果DOI:10.16391/ki.jyks.2023.01.004孔

5、 苏 周志军:高校学生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研究 58 价体系构成又往往将泰勒模式进行了简化,使得参与评价的主体往往只有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和处于被评价地位的学生。评价体系的模式选择、主体构成、评价过程、评价结论和评价反馈未得到系统化的设计和有效的实施,对学生知识储备、基础能力、基本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等缺乏全面而细化的评价设计。(三)评价模式趋于同质化当前高校普遍采取“以考代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唯一依据,而考核方式大多以笔试为主,考核内容往往紧贴教材内容,题型多以考查学生记忆能力的知识性考核为主,形式单一,内容陈旧2。大部分高校通过引入平时成绩等方式

6、,避免了以往期末考试终结性评价方式主导学业评价,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过程性评价的作用。但在生师比失衡的现实条件下,很多教师难以在有限学时内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难以避免出现教师按照学生到课次数、提交作业的次数等评定平时成绩的现象。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不是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就失去了评价的效果,并对最终的评价结论造成负面影响。(四)评价效果针对性不足以课程考试为主的学业评价模式更多地体现了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延续,难以达到全面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目的。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成绩而学,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偏重于考查书本知识的标准化考试模式,造成了目前严重的“高分低能”现象

7、。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客观了解学生的学业状况,无法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学生不能客观看待自身学业水平,无法分析自身学业缺陷,学业目标不明确3。学生学业状况没有及时反馈到教学过程中,教师便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学生也无法及时获取正向的学业激励。学生完成学业后拿到的最终学业评价往往是无差别的证书和“流水账式”的成绩单,既无量化的评价结果也缺乏质性的评价结论。这样的学业评价机制,造成了学生普遍学习动力不足。在高校低淘汰率的过关性考试面前,“60 分万岁”和顺利取得毕业证书成为大部分学生唯一能够获取的负面激励。二、高校学业评价模式改革的主要思路(一)借鉴国际先进的学业评价模式一是泰勒的目标导向

8、评价模式。目标导向评价模式(或称目标模式、泰勒模式)是美国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RalphW.Tyler)在 1949 年出版的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书中提出的教育评价模式。泰勒模式的基本原理围绕 4 个问题展开: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4。其实施过程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作为教育评价领域的第一个完整理论模型,泰勒模式在教育评价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为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一种预定式教育评价模式,它的局限性在于过于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非预定因素对教育过程的影响5。我国

9、的教育评价理论和高校通行的评价模式广受泰勒模式的影响。二是决策导向评价模式(CIPP 评价模式)。在对泰勒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反思的基础上,美国教育专家斯塔弗尔比姆(D.L.Stufflebeam)于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教育改革运动中提出决策导向评价模式。他认为,教育评价不应局限于确定教育活动达成目标的程度,而应为教育管理者或评价者提供有用信息,以做出正确决策6。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构成了 CIPP 评价模式的基本步骤。CIP

10、P 评价模式强调评价活动贯穿于教育活动实施的全过程,凸显形成性评价的作用,突破泰勒目标导向模式的局限性。但该模式实施步骤复杂,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实施成本高,主要强调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缺乏价值判断,其适用范围和评价的可行性存在一定争议。三是 CSE 评价模式。CSE 评价模式是以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价研究中心(CenterforStudyofEvaluation)命名的一种评价模式,该中心自 20 世纪 60年代后期以来始终在研究和推广这一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更加务实,在美国得到广泛运用。这种评价模式分为 4 个阶段:需求评估阶段,核心是确定教育目标;计划选择阶段,目的是对各种

11、备选计划进行评价以 59 2023年第1期确定满足教育需求的计划;形成性评价阶段,主要确定教育实施过程是否与计划一致,了解计划在教育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以进行进一步修正;总结性评价阶段,重点是对教育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和相应的判断7。CSE 评价模式侧重于对教师和教学过程的评价。四是应答评价模式。该模式由美国学者斯塔克(R.E.Stake)在 1973年提出,强调评价应以所有教育参与者,如教师、学生、家长和评价方等关注的问题为出发点,对大多数人的期望做出应答,以保证教育活动满足社会需要,真正产生效益。此种评价模式以被评价者为中心,关注现实问题,有利于被评价者明确自身发展优势与劣势,评价效度较高,不

12、排斥量化的研究方法,促进了教育评价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结合。其采取的自然观察法、座谈法、访谈法等自然主义评价方法虽然有利于收集有效信息,但适用范围较小,评价结果信度相对较低,在实施层面也存在评价成本较高的问题8。此模式不适宜广泛采用,却值得在采取质性评价研究的过程中加以借鉴。五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它是由美国教育和心理学家斯克里芬(M.Scriven)在 1967年针对目标导向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的,主张把评价的侧重点由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计划实际的效应9。由于没有完善的评价程序,该模式不适宜在实践中组织实施。此 外,在 美 国 学 者 库 巴 和 林 肯(E.G.Guba&Y.S.Lincoln)

13、提出的以响应式建构主义为核心的“第四代评价理论”的支撑下,美国评价基金委员会 2001年提出了以“认知、观察、解释”为要素的“评估三角形”10。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伯克利评价和评估研究(BerkeleyEvaluation&AssessmentResearch,简称为BEAR)系统的评估框架和由“构建、评定、观察、解释”四个要素构成的“正方形评定”框架11。这些评价模式侧重点虽然各有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第一,评价是一个过程,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第二,评价过程主要是对信息、数据和证据的收集,只是收集信息的方法和侧重点略有不同。第三,都有调控的因素。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或是其他评价,都是在评

14、价过程中进行调控和完善,评价是个动态推进的过程。第四,都对教育目标与实际效果的差距进行不同程度的考查。(二)构建符合我国高校发展实际的学业评价模式高校学业评价模式的选择和构建不能采取简单的效仿或生搬硬套。评价模式本身无优劣之分,每一种评价模式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探讨符合我国高校发展实际的学业评价模式,才能提高学业评价的科学性。学业评价既要全面、客观、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学业状况,得出符合实际的终结性评价,又要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业目标,自主选择学业规划。2021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发布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15、,这是继 2016 年以来首次发布以来,第二次发布高等教育系列报告。报告延续了从社会需求适应度、培养目标达成度、办学资源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及学生和用户满意度等五个维度评估高等教育的思路,并对本科教育、工程教育、新建本科教育和民办本科教育进行深入解读。其中,我国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教育理念落实不够、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审视等。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对于高校教育质量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报告同时指出,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 55.6%,普通本科在校生规模达 1613 万人,居世界第一,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教育部数据显示,

16、全国高校专任教师规模在 174 万左右。规模化办学、高生师比、低淘汰率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面对的现实状况。在此背景下,高校应逐步改革现行的以考试为主的学业评价模式,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学业评价的诊断、评估、激励与反馈功能,构建与高校办学实际相适应的综合学业评价模式。三、高校综合学业评价模式构建策略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模式既要创新发展也要遵循教育规律。从我国高校单一的以量化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向新型评价模式改革的过程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加强对先进评价模式的研究,又要立足现实国情,研究制定符合高校现实条件的学业评价模式。当前对学业评价模式的研究探讨多处于理论研

17、究层面,缺乏可操作的实践模型。此处结合 A 大学教学实孔 苏 周志军:高校学生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研究 60 践,探讨建立一种以目标导向模式的量化评价方法为基础,部分引入质性评价的综合学业评价模式。基于 A 大学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构建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策略,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多元考试形式等四个方面内容。A 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和岗位任职需要,确立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确定的培养目标,A 大学从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军事基础、身体心理等方面对相关专业人才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提出明确的能力需求;按照不同专业课程的特定需求,确定与之相符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方面,采取形

18、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考核。课程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采取百分制与五分制形式记载,学业等级评定采取综合课内外成绩和学分计算“平均学分绩”的办法,按 A、B、C、D 四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定。现行模式的评价策略和实现方式,对过程性评价有所采用,但评价结果形式单一,缺乏对学生的反馈与激励,缺乏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反馈。改进评价模式,应从学生最为关注的课程成绩和学业进展状况着手。第一,强化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构建科学的形成性评价机制,明确评价目标,规范评价方法,制定评价细则。评价活动从教师评价学生的单向评价,转变为教师评价学生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

19、成绩与终结性考试成绩结合构成课程最终成绩。由于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部分应用了质性评价的方法,这样形成的最终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质性评价的要素。第二,多元化考试形式。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特点,设定与课程特点相适应的考核目标。通过开卷笔试、闭卷笔试、开闭卷结合笔试、论文、报告、机试、口试、实践、综合作业等多种形式来考核学生课程目标完成情况。考试形式的多元化不是目的,核心目标是引导教师和学生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转向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12。在考试命题方面,鼓励教师减少对纯记忆性知识的考查,增加开放性试题和非标准答案试题的比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程考试考查范围不仅限于教材、讲义和课堂讲授内容,

20、拓展到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体系的整体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综合利用前导课程相关基础知识结合本课程内容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改进成绩记录方式。2015年清华大学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为目标,将百分制的成绩记录方式改变为等级制记录,鼓励学生探索新领域,弱化学生对学分绩的追求,该方式对我们是一种有益的启发。成绩记录方式本身无优劣之分,百分制的成绩记录显示出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有其客观性,但学生之间的几分成绩差距有时并不能客观反映学业能力的高下。将百分制与等级制相结合,按百分制评定成绩,以等级制记录成绩是一种相对合理的评价方式。第四,建立学业成绩评价模型,动态反映学生学

21、业进展状况。根据学校成绩管理办法,百分制的等级评定为:90-100 分为优秀,80-89 分为良好,70-79 分为中等,60-69 分为及格,0-59 分为不及格,最小计分单位为 1 分;五分制等级评定为:5 分为满分,4 分以上为优秀,3 分为良好,2 分为中等,1 分为及格,0 分为不及格。在学业成绩评价模型中,对取得不同等级成绩的学生给予学业积分奖励。标准评价模型下,对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优秀(含满分)的课程成绩分别给予 0-4 分的学业积分,假设某专业全期必修课有 m 门课程以百分制记分,用 ai表示学业积分,有 n 门课程以五分制记分,用 aj表示学业积分,则学生实时学业积分

22、记为 y: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一门次课程成绩的等级评定都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业积分,且该积分容易计算,可以直观地反馈给学生。在全期课程修满后,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学业积分理论最大值为 4*(m+n),最小值为m+n。所有学生的最终学业积分数值均介于 m+n 到4*(m+n)的区间范围内,最小差距为 1 分。学业积分很容易根据课程成绩计算出来,可以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及时向学生发布以体现其学业成长路径。以图表方式展现后,学生可以在学习进程中实时观察自身学业状况。此模型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了解学业状况的同时看到成长的空间和可期待的学业成就,属于积极型学业激励。61 2023年第1期在标准评价模型基础上,可以

23、衍生出一个激励型评价模型。对只完成最低教学要求的学生,不给予学业积分奖励。即对仅达到及格的课程成绩学业积分为0,对百分制高于 60 分和五分制达到中等、良好、优秀、满分的课程成绩分别给予最高 4 分的学业积分,不及格的课程成绩同样无法获得学业积分,此处以 ai和 aj分别表示百分制和五分制的原始课程成绩,以 y 表示学业积分:虽然与标准评价模型相比对于单门课程只有 1 分左右的学业积分差距,且全程学业积分的理论最大值仍为 4*(m+n),但理论最小值却变成了 0。学业积分处于 0 到 4*(m+n)的取值区间范围内。在此模式下,虽然理论上 0 分的学业积分也可以达到毕业要求,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

24、度来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从心理上总是期望获得学业成就。相比标准评价模型,在激励型评价模型中每一分的课程成绩进步都会带来学业积分的增长,学生在看到自身学业进展情况时所受到的激励效果更加明显。此模型属于进取型学业激励。对选修课、综合素质评价和各项能力评价等均可依据客观的评价数据建立类似的学业积分模型。按照标准评价模型,将各项学业积分与理论最大值进行对比,可以得到相关的学业评价指数 p。以必修课为例:学业评价指数 p 取值范围介于 0 至 1 之间,综合反映出学生对预定教育目标的完成程度。由于 p 是一个客观的相对值,其取值不受学生所属专业类别、课程类别、课程数量、学时分配等因素的影响。具备这样特

25、性的评价指数既可对同一专业的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业程度进行比较,也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横向对比。四、高校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的评价效果验证为验证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的评价效果,以 A 大学2020 级学生全期课程成绩为样本数据,按照标准评价模型进行分析。首先选择一个专业作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不同学业程度的 3 名学生作为样本 A、样本 B、样本 C。表 1 某专业整体及个别样本信息必修课门次选修课门次必修课学业积分选修课学业积分总学业积分该专业学生整体情况4714-1852-14037-5886-198样本 A471714058198样本 B47189152143样本 C47166438102将样本的全

26、期课程成绩按照标准评价模型计算必修课学业积分和选修课学业积分,并按照成绩产生顺序累加后,可以绘制出以学业积分示意图体现的样本学业发展路径。图 1 标准评价模型学业积分示意图孔 苏 周志军:高校学生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研究 62 由图 1 可以看到,所有学生的学业积分发展路径都处于最低值和理想值所确定的区间内。无论学业发展路径还是最终学业积分都显示出样本 A、样本 B、样本 C 之间学业程度具有明显差别,并且可以通过原始的成绩数据客观计算出样本之间的差别程度,起到对整体学业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的作用。按照激励型评价模型计算出的数据,可以得到不同的学业积分示意图。图 2 激励型评价模型学业积分示意图由图

27、2 可以看出,样本学业积分下限降低到 0,学业积分增长曲线的斜率更小,体现出的激励导向是学生若想取得学业积分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此基础上,对反映不同评价目标的课程成绩、等级评定等评价数据进行合理分类,按照学业评价指数 p 的公式计算出各项评价指数,即可构建出从多角度衡量学生学业状况和能力素质的量化评价体系。综合各类学业评价指数,可以期望获得以雷达图形式表达的综合学业评价示意图。以必修课学业积分理想值 4*(m+n)作为衡量标准,得到样本 A、样本 B、样本 C 的必修课学业评价指数分别为:0.745、0.484、0.34。图 3 综合学业评价示意图在图 3 中,以计算出的必修课学业评价指数

28、作为对样本进行综合评价的成绩指数。将样本全程成绩按照评价目标进行分类后,分别得到反映样本不同方面能力素质的评价指数。从图 3 对样本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样本 A 属于各项能力均衡发展的学生,样本 B 的应用、创新能力较强,样本 C 的身体素质和写作能力突出。在量化评价的同时,可再通过科学合理的质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价值等做出判断。量 63 2023年第1期化评价结果与质性评价结论相结合,即可得出对学生的综合学业评价。按照标准评价模型,对 2019 级和 2020 级全体学生全期 10.7 万条成绩进行统计,分别计算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业评价指数 p,从不同角度观察 p值的均值

29、和标准差变化情况。表 2 2019 级和 2020 级学生总体学业评价指数分布情况统计角度必修课 p均值必修课 p标准差选修课 p均值选修课 p标准差2019 级总体0.55240.11910.68080.08422020 级总体0.52530.11730.70490.082两个年级总体0.53810.11890.69350.0839使用 Z 检验的方法,对学业评价指数 p 值平均数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表 3 年级总体对学业评价指数进行 Z 检验情况比较对象必修课 Z 值选修课 Z 值2019 级总体与 2020 级总体56.3确定显著性水平 a=0.05,Z0.05=1.96,由表 1 和表

30、 2可以看出,2019 级学生总体必修课学业程度优于 2020级,选修课学业程度差于 2020 级,两个年级学生学业程度差异显著。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按照学生总体分类分别进行统计,可以得到如下数据分布。表 4 文科大类和理科大类学生学业评价指数分布情况统计角度必修课 p均值必修课 p标准差选修课 p均值选修课 p标准差2019 级总体0.55240.11910.68080.08422019 级文科大类0.53570.0930.67570.0682019 级理科大类0.56160.13040.68360.09182020 级总体0.52530.11730.70490.08202020 级文科大类

31、0.52160.09900.69290.06892020 级理科大类0.52900.13310.71690.0919表 5 从学生分类对学业评价指数进行 Z 检验情况比较对象必修课 Z 值选修课 Z 值2019 级文科大类与理科大类3.451.472020 级文科大类与理科大类14.68同样以显著性水平 a=0.05,Z0.05=1.96 为标准进行对比,由表 4 和表 5 可以看出,2019 级文科大类学生必修课学业程度优于理科大类学生,且差异显著,选修课学业程度无明显差异;2020 级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调整后,文科大类学生和理科大类学生必修课学业程度无明显差异,理科大类学生选修课学业程度差于

32、文科大类学生,且差异显著。统计数据从客观上印证了大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感受,评价模型的评价效果得到一定程度印证。同时,总体评价数据的统计对于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的改进发挥出重要的反馈作用。对高校学生进行综合学业评价是教育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高校现行的学业评价模式无法全面衡量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水平和成长路径。我们在学习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力图构建一种可操作性更强的评价模型,帮助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业状况,同时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学生在实时了解自身学业发展状态后,既可在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之间做出自主选择,又可获取积极的正向激励。量化评价的设计与实现可以在

33、高校现有评价体系基础上得到快速的优化,质性评价的研究与实施还有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参考文献:1齐天.高校学生质性学业评价研究 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7.2方磊,武瑞婵,王刈禾.高校学业评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11(34):82-85.3白雅娟.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的构建 J.文教资料,2015,06(674):130-132.4RalphW.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7.5陈宇杰.对泰勒目标模式评价的认识与反思 J.考试周刊,2009,08(30):213-214.孔 苏

34、周志军:高校学生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研究 64 6李艳华.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模式选择研究 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7.79 一帆.教育评价的 CSE 模式 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08):64.8张花.第四代评价理论视角下我国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研究 D.济南:山东大学,2010:9.10孙芙蓉,谢利民.美国“评估三角形”研究:框架、设计及应用 J.外国教育研究,2007,03(201):71-75.11于志,蔡敏.“正方形评定”:美国一种新型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 J.外国教育研究,2008,05(215):5-8.12 张薇,于亚娟.高校学业评价的创新: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J.教育探索,2015,04(286):45-48.(责任编辑:黄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