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下载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机杼(zh) 朔气(shu) 复唧唧(j)B可汗(hn) 鞍鞯(jin) 鸣溅溅(jin)C燕山(yn) 金柝(tu) 理云鬓(bn)D胡骑(q) 戎机(rn) 傍地走(bn)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建壮 嘹亮 精神抖擞 喜出忘外B茏罩 澄清 花枝招展 小心冀冀C烘托莅临 恍然大悟 翻来覆去D决别 憔悴 混为一团 各得其所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专家指出,不要在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B当电影2
2、012里每一个微弱的生命不断殊死挣扎时,那种生离死别使人感觉到我们太渺小了,渺小得无与伦比。C犯罪分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持刀劫持人质,被我公安干警当场击毙。D张一山拍戏遭居民大爷臭骂踹车,他尴尬地笑着,低眉顺眼地躲到一边。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街头不法分子多以中老年人为目标,因此,您对与陌生人的搭讪要保持高度的警惕。B由于一至七号“神舟”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强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C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D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从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
3、的信心。5、下列对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风儿清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拟人)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拟人)C水底的鹅卵石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比喻)D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对你微笑。(比喻)6、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集众多优势于一身,深圳作为核心引应当仁不让在大湾区城市群里,深圳经济总量最大,形成湾区经济战略理念早,制度创新优势明显,开放程度高增强核心引功能,深圳有基础同时,深圳是科技创新高地,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恰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目标之一ABCD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
4、其中6句,不得多选)晴空一鹤排云上,_。(刘禹锡秋词(其一)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终古高云簇此城,_。(谭嗣同潼关)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论语雍也)夜发清溪向三峡,_。(李白峨眉山月歌)君问归期未有期,_。(李商隐夜雨寄北)(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句。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中,体现作者对秋天看法与古人不同的句子是: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表明作者身闲志不闲,壮志不移的句子是:_,_。二、文言文阅读。(15分)黄杨(明末清初)李渔黄杨困于天而能自全其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
5、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注释)私:不公道。刻:苛刻。憾:怨恨。茂叔:周敦颐。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笠翁:李渔,号笠翁。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若:比得上)B枝叶较他木加荣(荣:茂盛)C可谓不仁之至(至:极点)D反似德之者(反:反而)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1)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2)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3本文和爱莲说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三、现代文阅读。(30分)1、故乡,是一幅秘藏的圣符,是一座精神的殿堂。儿时的故乡,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苦涩的记忆。冬天,穿着用人力车外胎做成的“皮草鞋”,鞋面用几根皮条串联,双脚常常被冻得僵硬麻木,捂上一层稻草,才会感到暖和一点。夏天,圆月在天时,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的蚊子“亲吻”着肌肤,蚂蟥总是在腿上吃得滚圆缺吃少穿、终年劳累的生活压得我直不起腰背。我曾一次次爬上高高的山冈,久久眺望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诅
7、咒过贫穷的故乡,发誓要找一个幸福快乐的地方。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逃难似地离开了故乡,终于完成了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换。除了探望父母回家小住几天外,我很少回去。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故乡的星光日益陌生。记得有一年,因病修养期间,儿时的玩伴把我接回故乡小住了一段时间;乡亲们用古铜色的脊背,背我走过村前的木桥,张家大妈王家阿婶端来了飘香的饭菜,董家大叔吕家兄弟送来欢声笑语啊,在温馨甜蜜的故乡,我的每个毛孔都自由地舒张,每个细胞都享受着抚爱;我的整个灵魂得到了洗濯,心胸变得澄澈。于是,我发现,尽管我已身为城里人,但对故乡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而且这种留恋深藏心底,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失,反而越来
8、越清晰,越来越深刻。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我的精神家园。我梦想着退休后回归故乡,安享与乡亲们“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正当我为建房选址、设计忙得不亦乐乎时,却传来家乡要筑水库的消息,网上甚至流传出了库区的三维地图。忽然,我有一阵被掏空般的晕眩,一种被连根拔起的痛感。原来,故乡的根已经深深扎入我的心田。我曾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心里却一直茫然:梦还有多久?路还有多远?短暂停留,这才发现,惟有故乡的方向能让我内心踏实,安定。为此,我特地回了趟家乡。一路上我在想,故土难离是国人的传统,安土重迁更是国人的习惯。在乡亲们的
9、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可奇怪的是,乡亲们表现得比我想象中要平静得多。不过,偶尔也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心境: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修改;年 轻人却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天近黄昏,我在村头流连。四周是那样恬静,暖风吹拂发丝,花草散发芬芳,沿着小径,慢慢地、慢慢地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就像暮霭一样越来越浓,直到月华照亮了我的泪眼。故乡是一首诗,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诗。而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而明天,乡亲们也将要搬离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今后,我只能梦回乡关!(有删改)1请从内容和结构上简要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2请结合全文赏析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面对故乡即将被淹
10、的现实,老人和年轻人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境?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文章开始写“我”一次又一次地诅咒故乡,后又写“我”因为故乡建水库即将被淹而痛苦,这样的安排是否矛盾?为什么?2、细水长流蓝雪冰儿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
11、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
12、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
13、。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高兴。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笑说,可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累。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
14、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选文有删改)1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1)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2)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4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四、写作题(40分)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是习以为常后的一种自然。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你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
15、响巨大。关于“习惯”,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体验?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思考?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文体特征鲜明;(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参考答案:一 ACBDDC(1)便引诗情到碧霄何当共剪西窗烛夜阑卧听风吹雨秋风吹散马蹄声学而不思则罔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思君不见下渝州巴山夜雨涨秋池(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二 1A2(1)最值得同情的,是每年长一寸就停止了。(2)黄杨是树中的君子,如果不是略微能穷究事物的道理的李渔,还有谁知道它呢?3写作手法
16、:托物言志。作用:本文用黄杨身处恶劣的环境却能坚韧不拔、自立自强的例子,来衬托作者在乱世中怀才不遇却清高自强的品格。三 1 内容上:交代了自己“逃离”故乡的途径与时间,及成为城里人后对故乡日益陌生,与后文对故乡的留恋不舍形成对比。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诅咒故乡、发誓离开”的情节;引出下文“我重回故乡及心理变化”的叙写。 2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乡亲们与家乡的联系比作脐带。生动形象地表明故乡对于乡亲们来说有难以割舍的关系。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自己不希望也不相信乡亲们会割断与故乡的联系,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不舍与留恋之情。 3 老人:生于故乡、长于故乡,已经习惯了故乡的生活,对搬离之后的
17、未知生活心怀担忧,加之故土难离、安土重迁的情感理念,所以不希望离开。(情感、理念)年轻人: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一颗改变嘉兴贫瘠落后的面貌;二可借此机会,走出乡村,改变现状。(改变故乡、改变自己的机会) 4 这样的安排,体现出“我”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故乡的思念。【答案】1“命好”是指:闺女乖巧孝顺,夫妻恩爱;不跟人闹意见(人缘好)。原因:老刘包容,不争长短;豁达,不计得失。2内容上交待矛盾冲突的起因(或故事发生的背景):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浇地和母亲不理解父亲等情节作铺垫。3“急”这里有“着急、生气”的意思,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不满,突出母亲“视地如命”。“急切”有“迫不及待”的意思,突出母亲内心的兴奋及对父亲言行的认同。4父亲的内心像阳光一样明亮;父亲的言行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周围的人;邻居的回馈、母亲的理解像阳光一样让父亲感到温暖、幸福;进一步升华了“水长流,情长在”的主题。四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