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性实践的协同关系_刘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4131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95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性实践的协同关系_刘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性实践的协同关系_刘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性实践的协同关系_刘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 25 卷 第 1 期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Vol.25No.12023 年 1 月(Social Science Edition)Jan.2023收稿日期:2022 09 09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年度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意识形态生产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研究”(2022EKS004);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课题(2020BJ07);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重点专项课题“上海市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路径研究”(2022 AZ 01

2、B);上海市阳光计划(20YG43)。作者简介:刘伟(1989),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闫曼卿(1998),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问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性实践的协同关系刘伟,闫曼卿(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展现了集文明理念创新、文明结构创新、道路形态创新、实践形式创新于一体的系统性现代化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战略目标与发展路径的统一、文明要素与整

3、体形态的统一、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的统一、党的领导与人民创造的统一、共同价值与文明特色的统一、独立自主与互动发展的统一,以不同维度的价值赋能和协同力量,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彰显马克思主义系统方法论的实践光辉。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系统性实践;协同关系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 055X(2023)01 0008 08doi:10.19366/ki.1009 055X.2023.01.002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性方法论立足于对世界存在的整体性把握,要求以全面的、

4、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系统把握事物全局,统筹协调各种关系。习近平总书记1 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 以系统观念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与推进逻辑,可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集合了不同维度的价值赋能和协同力量,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系统性方法论原则的实践光辉。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性实践的协同关系,是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5、题中应有之义。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战略目标与发展路径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3 指出:“战略和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中国式现代化在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上贯通了战略目标的坚定性和与发展策略灵活性。其中,战略目标是着眼于现代化事业的全局性和长远性顶层规设;发展路径生发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曲折探索中的策略应对。中国共产党对二者统一关系的科学把握与贯彻落地,体现了对马克思系统性思想具有原则高度的实践自觉。第 1 期刘伟 等: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性实践的协同关系9资本主义现代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垄断了人类对现代化表征的全部理解。马克思在 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道:“现代社会就

6、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4 不同于德国古典哲学把人类的现代化进程视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理性从而独断地推演出某种特定现代化形态的唯一普世性,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化道路问题的研究探讨一方面潜含于对资本主义及其特定现代化模式的现实批判之中,另一方面旨归到对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问题的必然性论证之中。也就是说,马克思对现代化道路问题的理论旨归正在于,要在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现实批判中思考超越这种具有垄断性的现代化形态的实践可能。这种可能归根到底要通过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消灭阶级对立并最终达至共产主义来实现。但是,这种在把握一般规律认识基础上对战略目标的总体设定绝

7、不是从先验出发逻辑地演绎出一条固定的现代化道路,绝不是脱离各个国家民族具体实际而“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5 153,“绝不提供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5 153。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的系统性视角下,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的战略前景并非孤立地悬置于观念中,而是要深入具体化的现实路径中去实现。“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 也就是说,从本民族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而这种具体道路的创造也必须在世界历史的总体联系中才能得以完成。因此,战略目标与具体路径在统筹联动中共同促进现代化文

8、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从我国作为后发国家的实际出发,在探索和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人类文明发展道路问题的理论论证和分析方法为智慧源泉,在发展中开创了系统性战略目标与具体性发展路径相统一、长远性全局规划与阶段性系统建设相协调的现代化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条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体战略目标,立足历史条件的动态变化,在战略规划的持续演进和具体道路的科学优化中不断走向成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总结经验、高瞻远瞩,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64 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向全国人民宣告:“今后

9、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7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8,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加速向前迈进,邓小平在重新恢复“四个现代化”战略提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9 概念。进入 21 世纪,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中继续“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10,提出分“三步走”,到 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1 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

10、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凭借对新时代、新矛盾、新形势的准确把握和科学洞见,在战略部署上提出现代化强国建设“两步走”战略安排、统筹协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规划“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阶段深化与总体趋向,全新提出 2035 远景目标。在实践路径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之路,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接力推进中国式小康社会之路,高质量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顶层战略科学引领下正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路径不可逆转地迈入崭新历史阶段。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文明要素与整体形

11、态的统一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向现代方向的范式转变。从文明论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兼顾要素与整体的系统性文明逻辑,超越了单一向度主导的传统文明模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全新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表明,多元一体是人类文明的基本样态,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文明体系进步的标志,人类应该在文明交流融合中实现发展形态的跃升。人类文明发展演进至今,以资本至上的西方现代化文明,曾被长期视为现代文明的模板。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不过是文明的另一名称。”13 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凭借其资本本身的席卷力,不断地把世界范围内条件迥异的民族国家一并纳入资本主义的文明体系。“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5 4041

12、0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 25 卷这种文明形态之所以拥有如此的吸附能力和影响程度,是因为它创造了巨大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在资本增值的逻辑驱使下使得“整个社会只需用较少的劳动时间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遍财富”14,它使人们从旧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资本也因此具备了有力的“文明”证据。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15 然而,在这种所谓的“文明面”的背后,却是赤裸的反文明。资本作为现代文明唯一具有支撑性的核心

13、要素,以强制的野蛮方式统摄着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首先,它制造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把人变成纯粹的“经济动物”,“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 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5 403。其次,它源源不断地制造着人与社会的对抗,“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5 403,人在社会中不是得到对自身关系存在的本质的实现,而是仅仅作为资本交换的附庸才被承认。“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5 403它通过制造个人精神世界的空虚而带来整个社会普遍的价值沦丧。同时,人与自然的对立也成为

14、资本主义文明演绎的必然产物:以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对自然进行破坏式的掠夺以达成资本盈利的目的,也不可避免地会遭到自然的反噬。总而言之,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是一种以资本为单一向度的片面文明,它所有外在的文明制度、文明理念、文明模式都是对其唯一至上的资本逻辑的华丽包装。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为指导,在充分吸收现代文明先进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文明要素与整体形态相统一的独特文明样态。“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6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在自我探索和发展的进程中已经

15、跃升为集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和生态等多个文明要素内在有机谐恰的系统性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单向度文明逻辑的结构性超越,是更高阶段的现代文明新形态。物质文明是人类最基本、最现实的文明要素。中国式现代化在对现有现代化形态的积极扬弃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物质文明建设的独特发展方式,既保证了公有制主导的压舱石地位,又在其他所有制的共同互动中保证了市场活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共同富裕发展之路,通过对资本的合理规约、宏观调控与理性驾驭,克服了资本的反文明劣性和无序扩张天性,破解了西方现代文明无法解构的人与人之间贫富对立、两极分化的资本规定性难题,还原了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和谐关系,开启了地区

16、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可能。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之上,中国式现代化通过马克思历史观和文明观交织的双重视野看到,文明的持存演进必然要实现从要素到整体、由单一向综合的跃进。中国共产党着眼于物质生产力与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各文明要素之间的矛盾张力,在探索中不断提出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五位一体”的文明发展布局,实现了各文明要素共同发展与内在有机化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各文明要素相互促进、彼此协调、动态协作的整体性文明形态,这种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不仅对尚未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文明探索的借鉴意义,同样对受西方中心主义传统禁锢的西方发达国家解决

17、当代社会发展难题具有开拓视野的启示意义。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2。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的统一坚持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光荣传统,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高度有机统一的科学道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不断趋近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历时性写照,这种发展的推进既不依靠抽象理性的自我演绎,也不是人类无为的自然完成,而是需要历史主体主观能动地“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历史主动是在历史自信的支撑下进行历

18、史创造的自觉自为活动。“自信”是“主动”的基础,“主动”反哺“自信”,二者在双向互构的逻辑链条中达至统一,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2。第 1 期刘伟 等: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性实践的协同关系11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历史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被先验地框进概念自我规定的逻辑体系里,历史的真正展开是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的面前”5 403,人类历史是扎根于人现实的感性活动中的开放性存在与连续性发展,历史是“现实的个人”在把握历史规律中不断进行能动创造的过程集合。历史自信是对自我创造的历史过程的价值确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是支撑

19、现代化探索、创造、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历史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性质的深刻认知,源于对中国社会矛盾的敏锐洞察,源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实践,源于对国家治理体制的革命推进,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这份历史自信是在综合把握世情、党情、社情、民情的基础上,对于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集成自信。历史主动是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把握历史规律,在抓住历史机遇中坚定历史选择的自觉实践。历史主动的主体归属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和人类历史解放的关键。“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

20、。”17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主动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身使命,并在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始终保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18 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洞见和自觉把握下不断向前演进,并始终焕发出时代生命力。历史主动与历史自信共同源始于对人类社会历史演进逻辑与普遍发展规律的科学洞见、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正在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的有机统一、相互支撑中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化发展的全新之路。这条

21、新道路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历史自信中走来,在结合新的时代特点的主动转化、创新发展中超越了“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19;从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导的历史自信中走来,在与中国实际国情的主动结合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革命发展道路;从深刻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自信中走来,在对传统社会主义的主动超越中带领落后东方大国跨越性地迈入社会主义社会;从敏锐洞察时代发展大势的历史自信中走来,在抓住历史机遇促成改革开放的主动作为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强领导的历史自信中走来,在主动推进自我革命的光荣传统中引领了伟大社会革命的前进方向;从深入递进式认识现代化本

22、质的历史自信中走来,在与世界现代化图景的开放互动中主动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全新文明格局。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在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的有机统一、联结互动中走向成功,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性实践和具体性展开,在历史生成性的维度上验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命力与创造性,因此必定道路光明、前途远大。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创造的统一历史主体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能动力量。以系统的思维观照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要素,“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20。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与人民自发创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现代化新选择,既依靠于自上而下的集中统一领导,又离不开

23、自下而上的广泛群众根基,实现了上下联动、相互激荡、共同合力的主体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坚强政治保证。无产阶级作为从大工业中生长起来的被锁链彻底束缚的阶级,作为“革命社会主义的天然代表”21,本身就天然蕴含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新的生产关系,代表着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5 385无产阶级的生成逻辑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与生俱来的彻底的革命性与先进性。“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24、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5 410 411但是,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完成不能仅仅依靠力量零散的无产者反抗,只有通过组成先进的政党组织进行全面、正确地集中领导、统一行动,才能达成革命的大联合进而取得斗12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 25 卷争胜利。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历史的淬炼和人民的选择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无产阶级天然的使命诉求决定了党的领导必须是统领性的、全覆盖的,这是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密码。中国共产党以自上而下的全面领导在宏观结构上为国家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与时俱进的整体规划格局和科学长远的顶

25、层设计战略,以其独有的覆盖力、支持力、影响力为人民群众的主动创造和提供了优越的社会环境及广阔的政策空间,通过机遇供给、价值认同、鼓励引导等方式发掘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动作为精神,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生成了巨大的创新发展动能。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胜法宝。作为“唯一具有社会首创能力的阶级”22 515,“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23。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属性决定了人民在整个现代化事业中至上的价值定位,党的

26、领导立场的人民性、领导对象的广泛性和领导内容的全面性决定了中国要探索开辟出一条崭新的现代化新道路,就必须紧紧依靠最广泛的历史主体力量,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集体智慧和创造伟力。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 神圣家族中所指出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2 51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而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民是这一过程的历史主体,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智慧取之于民,创造过程依靠于民,建设成果造福于民。“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

27、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6 在历史前进的每一步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观,始终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始终坚持尊重并调动人民主体意识和首创精神,不断激发人民群众主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广泛而扎实的人民根基中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总而言之,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创造相统一的系统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超脱于传统现代化模式的固化限制并能持续不断应对新形势、新矛盾、新变化的内在密码。正是在先进领导政党和广泛主体力量的紧密结合下,在科学战略指导与人民自觉行动的系统合力下,在有序把控政治方向和战略步骤与深入总结积累实践经验的

28、有机互动中,中国式现代化涌现着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五、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同价值与文明特色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它不仅迥异于其他国家样式趋同的文明类型,而且广泛助力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是集世界民族特殊性和世界历史普遍性于一体的超越型文明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系统性方法论的灵活贯彻与实体呈现。人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价值主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天然价值主线和终极价值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可能在人与现代化二元对立的状态中实现。马克思指出了历史上的现代国家如何把“人是目的”倒转为“人是手段”:“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他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并成为

29、异己力量的玩物。”22 30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正是在于,它在开辟自身文明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突破了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恶性对立的极致争夺关系与价值对抗藩篱,在与其他文明的交叉视域中看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的发展可能性及现实必要性,在民族国家的现代化探索中把超脱于民族国家界限上的“人的彻底解放”作为根本价值旨归,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24。这是对人类普遍命运发展趋势的整体洞见与时代表达。中国共产党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普遍性追求置于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建设的顶层设计之中,开辟出不同文明类型,超越了狭隘局限,谋求共生共存的文明分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

30、代化实践主动与世界一道共同应对人类发展难题,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展望,为已经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开辟了新的文明视野,为仍在探索现代化方向的国家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广泛尊重、普遍认同与现实实践,在中国倡导的主体彰显中呈现出世界普遍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内蕴文明特色的最新时代表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第 1 期刘伟 等: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性实践的协同关系13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 它不是悬置于现实之上的抽象文明形态的空洞指称,而是真切地生成于传统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交融转化的文

31、明实践根基之中、熔铸于伟大建党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文化血脉之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产物,呈现出人类文明史意义上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正是在这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明创生过程中,与时俱进地推出了诸多具有民族文化标识、表征中华文明特性的现代化实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个文明”建设统筹布局、协调推进的文明实践,正是从中华优秀文化和合相生、融通共荣的传统思想中汲取了智慧养料,正是在中国哲学“物无孤立”的整体观与马克思主义系统性方法论的精神契合中历史性生成的。“五位一体”的文明格局以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方法、中华优秀文明传统和社会主义文化特质的整体圆融,为中国式现代化创设了一个内在和

32、谐、永续发展的动力运行系统,在理念引领、价值追寻、文明延续、文化赋能等方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注入先进能量,在广纳先进文明的普遍共性之中凸显了文明形态的中国特色。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共同价值与文明特色的高度统一,共同涵摄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之中,鲜明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指向上的普遍意义和具体路向上的中国特色。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色既归于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又呈现世界意蕴、人类展望;既表达共同价值追求的文明共性,又彰显独特文明形态的中国特性。中国以一种系统性的现代化实践,为人类通往自由解放的共存美好世界开辟了崭新道路。六、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与互动发展的统

33、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生成于资本主义依附体系之外,又发展于世界文明互动图景之中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坚持了世界体系中各种道路共生共存、相互辐射又彼此独立的系统性思维,有力地表明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25。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独立自主性与发展互动性有机统一的系统性实践,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大国复兴并广泛影响世界的现代化堂奥。独立自主、自信有为是中国式现代化挺立于世界现代化舞台的形象特质。自工业革命和全球化历史展开以后,资本主义文明对生产资料的绝对掌控加速席卷全球。西方国家通过打造“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逻辑范式,把众多渴望套用现代化模板的民族国家“纳

34、入”了资本主义文明体系,试图构建一个“中心 边缘”格序的同质化世界图景。但是,正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身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现实倚靠是殖民掠夺、政治奴役、侵略战争等,他们所搭建的现代文明体系也是资本诱导和霸权逻辑主导下的温和而隐蔽的剥削奴役系统。资本主义文明注定无法摆脱其与生俱来的对抗性本质,因为“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26。西方现代化文明的背后“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27。因此,任何对西方文明亦步亦趋的版本照搬和盲目依附都无法真正走上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现代化富强之路。中国成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是依靠先发优势对后发国家的制服,不是通过侵略扩张对他国利

35、益的掠夺,更不是倚赖对“先进”文明样式的简单模仿、妥协拥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理论探索、经验试错和历史检验中独立走出的一条区别于现代化原初模型的、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自主开创现代化新分野的崭新之路。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更新,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崭新飞跃,从“小康社会”到“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递进,我们党领导人民“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6,以独立自主地方式实现了自身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因与其他现代化道路的和谐共存、互动发展而焕发出开放包容的时代生机。不同于以“丛林法则”为内在支撑的西方现代模式,中华民族在文明崛起的过

36、程中始终延续着“和平求睦”“推己及人”“温良谦逊”的文明基因,是追求强而不霸、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崛起,是致力于推动多样现代化文明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崛起。一方面,中国以自身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探索行动拒绝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说教;另一方面,中国在成功开创现代化新道路的进程中仍然能推己及人,以世界所接受的方式影响世界。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其他现代化道路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排他关系,而是互动互鉴的共存发展关系。中国在坚持现代化发展规律统一性的同时,充分尊重文明发14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 25 卷展道路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不以损害他人利益为自

37、身发展的筹码,“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一种文明”28。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功之道也在于,我们始终以平视的心理观照世界,既不仰视也不俯视,以历史前进的逻辑为主线引领,坚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站在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肆虐全球为复杂背景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实践为世界超越“金德尔伯格陷阱”持续注入智慧和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与其他道路模式的正向互动中越走越宽广,并在自己展开新的历史画卷的进程中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独立自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气质,互动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胸襟,中国式现代化以独立自

38、主与互动发展的双向统一成功破解了发展中国家“依附”还是“脱钩”的现代化二元难题,在成就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中打开了世界其他民族探索发展现代化路径的新局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展开,证明了发展中国家有能力摆脱对西方的路径依赖而独立自主地实现现代化,人类也可以不再“系泊于单一的现代化模式”29。七、结语总而言之,人类的现代化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性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的历史性变革,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其持续开拓仍然需要保持战略清醒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自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

39、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指引,以系统思维观照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域,以系统方法协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关系,在坚持战略目标与发展路径、文明要素与整体形态、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党的领导与人民创造、共同价值与文明特色、独立自主与互动发展的有机统一中,以协同效能破解当代中国发展难题,以系统的现代化实践稳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开辟新境界。参考文献:1习近平

4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N 人民日报,2020 11 04(01)2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N 人民日报,2022 10 26(01)3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4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7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3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41、 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 47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9 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8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邓小平年谱(第 4 卷)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496 10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0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5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1 1

42、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87 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8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 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7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72 928第 1 期刘伟 等: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性实践的协同关系15 16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21 07 02(02)17习近平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N

43、 人民日报,2016 05 10(02)18本报评论员 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N 人民日报,2021 02 22(01)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43 20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 J 党建,2013(9):4 6 2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5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29 2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44、2009:515 2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4 24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2 25习近平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13 12 27(02)2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7 2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08 28习近平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

45、 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21 10 26(02)29罗沃萨姆 后殖民性:新现代性的挑战 J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8(3):4,69 83Accurately Grasping the Synergistic elationship of theSystematic Practi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LIU WeiYAN Man-qing(School of Marxism,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Abstract:Chinese modernizatio

46、n is a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ed by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howing a systematic modernization practice that integrates innovation incivilization concept,civilization structure,path form and practice form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sistson the unity of strategic goal

47、and development path,the unity of civilization elements and overall form,the unity of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and historical initiative,the unity of Party leadership and peoplescreation,the unity of common values and civilization characteristics,the unity of independence andinteractive developmen

48、t,which supports the o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oad of Chinesemodernization with the value empowerment and synergy power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and manifeststhe practical glory of Marxisms systemic methodology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newforms ofhuman civilization;systematic practices;synergistic relationships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