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33972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概论笔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比较文学概论讲义孙丹第一章发展论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 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硏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个整体。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 文化与大众文化、文

2、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 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 主义。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 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1、比较文学作为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 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

3、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晩期文 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 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 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 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195

4、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美)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强调“人文主义”。(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961),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荷)佛克马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981),反驳雷马克,强调方法论。()韦斯坦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美)伯恩海默跨世纪的比较文学:是放弃欧洲中心论,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其他话语形式。(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中国之欧洲。第三节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1、中国古代的比

5、较文学研究:与外来文化相接触和具备通识的眼光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先天优势。包括 史记大宛列传、晋代佛经翻译、历代文论,诗与画的比较研究、诗与禅的比较研究等。内容十分丰富,但专业意识极为淡薄。2、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与西方学术大量传入以及深受西方学术影响的专门人才大量出现有密切的关系。梁启超“政治小说”、林纾翻译小说;王国维利用叔本华系统分析红楼梦;鲁迅中西诗歌比较研究;胡适、冰心、许地山中西戏剧研究;茅盾中外神话比较研究;严复、苏曼殊译介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兴起: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最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1924年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的吴宓在东

6、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 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第二个标志是批研究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也相继出现。1931年,傅东华翻译了法国比较文学家 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一文发表,这 是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3、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1)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 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2)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3)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

7、成果,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日趋强 烈。第四节 比较文学在21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发展走向 1、2I世纪文学研究的发展需要一种打破传统界限并具有开阔视野的研究,比较文学正是以其开放性、边 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恰逢其时地成为文学研究中的显学。所以,比较文学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与历史的必 然。2、比较文学的快速发展与当前全球文化的发展态势有关。一方面要努力从他种文化中吸取营养,另方面,又要从他种文化的比照中,认识和克服自己的弱点,尽量将自己的特长贡献于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因此,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当前个十分重要的学科热点(乐黛云跨文化之桥)。3、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碰撞、文化

8、交流过程、都在作自觉或不自觉的比较、鉴别,而比较文学研究在这个过 程中,以其自身独特的方法与思路,让人们既认识了自己本国本民族的文学与文化,又认识了“他 者,他国他民族的文学与文化,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把握世界文学的共同走向与共同规律,这是国别 文学或民族文学研究无法企及的。第五节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1、文化研究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步兴起,尔后扩展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一种学术思潮知识传统。文化 研究提倡跨学科、超学科、反科学的态度,没有一种明确的、属于它自己的方法论。文化研究把文化分析 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文本分析相结合,并加以批判地使用。一般而言,文化研究并

9、非指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研究,而指的是当代非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研究:基 于生产、文本、活生生的文化的研究,具体如种族研究、性别研究、区域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它关注 边缘性的研究领域。文化研究主要描述“文本”和“话语”(即文化实践)在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构成之内产生、插入和运作的方 式,以复制、抗争乃至改造现存的权结构。2、对文化研究的辨析与批评:文化研究不是种审美性的文学批评,而是重在完成其政治使命,即揭开大 众文化形式和实践中意识形态的机制。开放的文化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学科的规定性和自身的一致性,这种 流动性和未完成性正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地方,可是,目前文化研究的发展越来越以新的方式被商品

10、化 和制度化,作为个制度化的场地,它被重新刻上自己一贯反对的那些学术和学科的礼仪。对文化研究一 直毁誉参半:一种充满活力、多地区生长的、多学科的场所和一种寄生现象。3、定位与发展: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伯恩海默报告及其支持者主张比较文学转向文化研究,但反对者认为不能放弃比较文学一向所秉持的对文 学的独特关注和其精英立场,而且文化研究也应植根于对文学文本特别是经典文学的解读上。文化研究包括对文化概念的理论探讨,对文学从文化视角的研究,以及直接指向当代大众文化现象的批判 性分析等等。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文化研究主要是对文学现象和其他话语关系的文化学研究,文化研究有助 于比较文学在高雅的文学的传统之外把那些

11、未曾注意、但有意义的研究对象引入研究的视野,从而将比较 文学研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跨文化语境之下。比较文学借鉴文化研究,意味着放弃文学研究的自主性,但需以对文学性的优先考虑为出发点。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亦可借用。最后,文化研究不一定是比较性质的,文化研究不等同于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也不会被文化研究吞没。第二章本体论第一节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1、比较: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症结之一,字面上容易理解成“比较的文学”,是个“有缺陷的词”;症结之是字面上存在误读可能性:对文学比较。(法)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 忆和

12、印象的拼凑,靠些主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 论证的明晰性。印欧语系下对“比较”产生误读:“文学的比较”2、文学:第一,比较文学作为门学科是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成立自身的学理意义的,即文学研究层面、文学研究 与文化研究的交叉层面。孔子论语先进中,文学指兴办教育分列的四门学科之一,后指“文章博学”。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阅读和写作的知识、铭文或字母表本身、学问、文化的修养等。“大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流变中作为个能指,涵盖过文章博学、学科门类、儒家学说、文献典籍、学术性著作、文学作品种种非审美与审美的文化形态。欧洲文学发展历程中,litetratur

13、e作为能指涵盖过知识、文献、小说、戏剧、传记、诗歌、民间传说、艺术、科学及社会事件之资料内涵,也是具有大文化背景的非常宽泛的概念。在东西方文化发展的深层结构中,文学共同经历了一个从大文学(广义的文学)到纯文学(狭义的文学)之专业化的蜕变历程。第二,准确地讲,比较文学的“文学”既不是指宽泛的“大文学”,也不是指“纯文学”,是指文学研究。第二节比较文学生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1、法国学派: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个事 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强调科学涵义,摆脱美学涵义,把没有事实联系的纯粹美学评价排斥在比较文学研究

14、之外;跨语言研究是他把比较文学区别于国别文学研 究的个重要关键。伽列: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支(文学研究在学理上含文学史、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三个层面。)国际精神关系:指不同语境下作家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文学交流关系。基亚: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法国学派的局限性:第一,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一方面强调了比较文学不同于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其学科的特点在于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在强调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 史的表述下,潜藏着种以法国为中心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第二,从一方面讲,拒绝美学可以表现严谨的学术风格,但也缩小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否定

15、了从美学 高度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没有事实关系的作家、作品进行汇通性价值批评的可能性。2、美国学派: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挑战法国学派。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其他表现领 域的比较。第一,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到文学研究的文学史层面上,在方法论 上崇尚文献学与考据学;而美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到文学研究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层面上,在方法论 上崇尚美学与文学批评。第二,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是跨越两种国家文学以上而完成的,因为比较文学“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 文学研究。第三,雷马克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

16、到其他相关的学科中去,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 识与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硏究视域。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在比较文学定义方面的争议(P69)第三节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主体的介入对双方学理关系的追寻,有着重要的决定性意义),这是比较文这的学科特征之一,而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客体定位。民族文学从是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成立其学科身份的。国别文学是从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来成立其学科身份的。文学研究包含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两个方面。研究主体是指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研究客体指从事学术研 究的学者所研究的对象。2、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梵第

17、根: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伽列: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是国际间作家作品的精神与事实关系。基亚: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雷马克:跨学科韦勒克:平行研究的美学价值关系。日尔蒙斯基: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三种学理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从这三种学理关系来理解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学科界限与学科视域是非常重要的。这三种关系可以转换 为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材料事实关系为研究客体,方法论上与其配套是文献学与考据学;以美学价值 关系为硏究客体,在方法论上与其配套的是理论与批评;以学科交叉关系为硏究客体,在方法论上与其配 套的是科际整合。3、四个跨越:跨民族、

18、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三个规限首先、与文学做比较研究的这个领域必须是个与文学相关的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系统 性。其次,跨学科研究必须是把双向知识汇通后,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与思考中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自恰体系,这个自恰的体系最终呈现在研究成果中。再次,在个民族范围内,没有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文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研究也属于比较文学。(举例可参考第三章视域论的第三节比较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的内容)。在“四个跨越”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最为重要的。第四节 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P85)2、总体文学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总体

19、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 为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随 着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美学 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3、世界文学及其四个层面的理论分析(1)总量上的世界文学(2)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3)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4)歌德理想中世界文学4、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 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

20、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 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 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第五节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1、本体:万物的本源本体论:为万物本源、为哲人的精神寻找安身立命基点的设问与冋答。比较文学的本体:比较视域比较文学的本体论:设问与冋答比较文学的本体,即设问与冋答比较文学学科成立所安身立命的基点是什 么,对此本源做终级意义上本体论追问。2、比较视域:视域在比较文学这里指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研究视野。比:(1)亲近、齐同、并列、相连接。这个意义引申的意义链契合“视域”的内在透视。(2)比较

21、。从这个意义上容易产生对比较文学的误读。钱钟书:事实上,比较不仅在求其同,也在存其异,即所谓“对比文学”。正是在明辨异同的过程中,我们 可能认识中西文学传统各自的特点。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两种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 他相关学科关系之间的内在透视,这种透视是跨越两种及两种以上民族文化知识的内在汇通,也是跨越文 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汇通。因此,“四个跨越”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而跨民族与跨学科 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由于比较视域的展开,使“三种关系”成为比较文学 研究的客体。3、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1)文学比较仅

22、从表面的皮毛对两种文学或其他相关学科进行类比,容易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其结论 过于生硬而简单,并且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的笑话。(2)文学比较不可能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工作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无法追寻到东西方文学结构内部的 共同规律,因此所推出的结论没有普遍性,缺少说服,并且文学比较也缺少比较视域对东西方文学进行 内在汇通的体系化,表现为种结论上的武断与零散。(3)由于文学比较缺少学理上的科学性,它的随意性太大,不仅没有研究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扰乱了比 较文学研究的正常视域。4、比较文学的内质:(1)个本体”与“两个学贯”(2)“三个关系”与“四个跨越”(3)“汇通性”与“体系化”(4)可比性原则及

23、其要求的相对性5、可比性原则(1)要衡量研究主体是否拥有比较视域,是否可能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个本体原则)。(2)研究主体围绕着他所选定的比较文学研究命题,是否尽可能地拥有相关的古今中外学术知识的积累(两个学贯原则)。(3)研究主体能否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内部把握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而不是把“三 个关系”流于表面的比附与拼凑(三个关系原则)。(4)主体的研究视域能否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内部完成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也不是把“四个 跨越”流于表面的类比与拼凑(四个跨越原则)。(5)研究主体能否在自己的研究视域中把围绕命题所积累的东西方知识进行咀嚼、消化、汇通与重

24、组(汇 通性原则)。(6)在研究主体比较视域中汇通的东西方知识形成研究文本后,能否在学术思想上相对体系化,从而构 建自己的一个自恰的新的学术观点(体系化原则)。6、可比性原则的相对性:第一,可比性原则是从那些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学术视域、知识结构及研究 成果中总结出来的,对于初涉比较文学研究者和普通比较文学研究者来说,不可能要求他们完全满足可比 性原则的六个方面。第二,由于比较文学是门具有国际性的主流学科,因此对于不同民族语境下和不同 学术文化背景下推出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可比性原则也表现岀衡量标准的相对性。7、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比较文学的比较确应该是种汇通的学术视域而不是一

25、种外在的 类比方法,但不是说比较文学研究中没有方法论,只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方法论从属于本体论。人文学科研究的四大论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第三章视域论第一节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特征1、地理大发现也是世界文化的大发现,文化的大发现使欧洲人有可能在自身文化之外找到种参照,从而 使更多的文学事实通过种种方式而获得了某种联系。比较文学的学科史使我们确信比较文学研究视域的流动性与联系性,这特点使它不断打破自身的局限,拓展自身的领域。2、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第一,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就超出了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的限域。第二,比较视域不仅要求在不同民族及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对文学现象进行解释与说

26、明,而且运用特定时 期的一切可能的知识来对文学进行研究,这体现了特定时代及其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兴趣。这是比较 文学开放性的重要体现。第三,比较视域的多元性还表现在它走出了欧洲中心的时代,进入了一种在多元文化中进行文学研究,在 多元文化的语境下相互参照,相互解释的时代。4、比较视域的自觉性第一、一般文学研究中对比较视域的运用,通常是作为种文学研究的方法出现的,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 比较视域则是作为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基本本体出现的。第二、比较视域的自觉性除了为文学研究提供多种角度和立场外,它还重视对自身的审视,也就是我们常 说的对可比性机制的检视,通过这种检视,比较视域有力地排除了人们对它的误解

27、和滥用。第二,比较视域的自觉性还体现在它并不固守文学研究。5、比较视域对于当今文学研究的重要性首先,比较视域在今天的文学研究中越来越成为种基本的文学研究立场。其次,有鉴于第一点,今天的任何种文学研究深感有必要从比较视域去理解作为个整体的世界文学,以便在世界文学的整体背景下正确地评估本民族的文学,也以此更有效地推动本民族文学的发展。再次,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向人们说明了世界各国文学间相互借鉴与相互利用的历史事实。第二节比较视域中的文学对话 1、对话平台:文学对话得以进行的某种空间或方式,在日常对话中,对话的平台就是指人们对话的共同话 题。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及文化研究都包含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识、互

28、证、互补,都是种文学及文化为了 更有效地利用另种文学及文化资源来为自身服务。比较视域中的文学研究就在这些共同的平台上进行。2、对话模式研究:互识、互证与互补互识有相互认识和自我认识两种含义,其中自我认识是指通过对象而认识自身,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就包 含着相互认识的意义。文学的对话既发生在同一文化内部,也发生在异质文化之间。通过对话中不同文学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可能实现互补,文化间的共存及相互利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到,特别是文化相对主义的提出,更加明确了这种趋势。3、对话过程:模仿过滤文化阐释新文化样式的创造文化的相遇通过战争、宗教活动、商业活动以及正式文化交往,两种文化相遇后,种文化对另种文化 进行

29、模仿或文化间的互相模仿表明对异己文化的认同,并且希望将异己文化纳入自身,也可以说是接受异 己文化。文化过滤表明的是种文化依据自身的价值标准对另种文化进行的选择性解释。文化传播过程中,阐释并不是对原著的对应复述,也不是照阐释者的观点对原著进行随心所欲的论述,而 是既有一致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阐释的结果是个既不同于原著又不同于阐释者的观点的新的作品。4、文化利用对中西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文化利用是把世界各种文化作为人类共有的资源,不管其中种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如何,在这种总体文化背 景之下,各种文化对之加以利用,以发展自身的文化。文化利用与文化对话是相伴而行的,也经历着从自 觉到不自觉的过程。文化的对话

30、与利用,要经历个漫长的过程,一旦对话者双方有了积极的态度,这种 态度就会像某种观念样,驱使并引导对话者不断寻找一切机会,做出一切努力,去参与对话。欧洲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利用:在相当长时间内,是种随意、想象的情况,特别是在些文学作品中;文 艺复兴时欧洲各国的哲学家、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利用,应被视为自觉地对中国文化的利用。利马窦是较 早地自觉地意识到为西方文化提供关于中国文化的第一手资料的人,也是向西方文化提供如何利用中国文 化资源的策略的人。古代中国文化对印度文化的利用: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渗透与建构。第三节比较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 1、混生一交叉互渗与分类一多维意义链比较文学的学科交叉研究表现为交叉互

31、渗、边缘整合及整体观照三种形态,并以此形成了以文学为中心的 与其他相关学科相连接的多维意义链。东西方古代的不同阶段,虽然文学、哲学、宗教、历史、艺术等这些表述社会行为的话语在某种相对意义 上已分立使用,但是,作为学科的独立系统还远远没有走向自觉,所以基本上是混生未分类的,相互之间 有着原始互渗及多维意义链的交叉关系。这个为“原始”思维所特有的支配这些关联和前关联的原则叫做“互 渗律”。原始思维的互渗律也成为支撑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有效学术理论。2、文学与哲学的互渗:与哲学的理性化与抽象化特点不同的是,文学具有形象化与感性化的特点,文学描述的世界比哲学抽象的 世界更贴近现实生活。柏拉图把理念设定

32、为宇宙的本体,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现象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艺术又是对 现象界的摹仿,因而艺术世界也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摹仿的摹仿”,是不真实的。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说,认为我们感知到的现实世界是真实的,因而对文学持种肯定的态度,认为文学产生于人们摹仿的本能对摹仿的作品感到的快感。我们可以把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跨学科研究中的文学与哲学的交叉互渗一直追寻到古希腊哲人那里,在那 里哲学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是混生互渗的。在东方中国汉语文化景观下,中国哲学与文学的交叉互渗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许多 哲学文本既是文学读本又是文学批评的读本,如论语、孟子、老子和庄子等。在中国传统

33、文 化中,儒、道、释是芸芸众生与知识分子生存的三种方式,儒、道、释在哲学思想中提出观念不仅深深地 融入历代文学创作中,并且儒、释、道在哲学思想中所提出的许多范畴也转换为古代诗学所操用的术语。这种哲学与文学混生未分类的交叉互渗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背景及汇通性 研究的可能性。3、文学与宗教的互渗:希腊精神原型与希伯莱精神原型两者一前后共同构成了西方文明生成发展的两大源头,希腊精神是哲人 的思考,希伯莱精神则是宗教的信仰。欧洲中世纪的哲学就是宗教神学,所以在基督教神学这里,宗教把 哲学与文学统在自身的信仰下发展,宗教、哲学与文学是共生的。在文艺复兴时期,些作家与批评家 仍然

34、摆脱不了宗教的影响。教会认为神学是真理,诗是说谎,应该排斥诗;人文主义者在辩护中提出,神 本身也就是诗,诗也就是神学,所以不应该为神学而排斥诗,人文主义者还把宗教作为文学的护身符,文 学虽然在创作上已经走向表现尘世反抗宗教的旅途,但在意识形态上仍然难以摆脱宗教统治的影响。文学 与宗教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悖立,呈现为差异中的混生状态。一方面,许多作品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以其故 事及教义为内容;另一方面,许多作品的主题又是宗教之外的内容甚至是反宗教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在 西方文学发展上文学对宗教无论是接受还是拒斥,这种交互的关系一直延续到现代。在东方中国,佛教以佛佗所说为“教”,称佛教教义的不同流传为“

35、宗”,两者合称为“宗教”。严格地讲,儒 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并没有在信仰上构想出个来世,以此设立一个具有位格的上帝,而 是据守于现世的道德理性,主张主功、立德、立言。但是我们认为儒家有着从哲学思想中透露出来的相当 的宗教性,所以也把儒家思想认同为宗教。儒、道、释除了释放他们的哲学思想外,作为三种宗教文化形 态已经在最大的外延上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两个方面,反思下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古代文 论的发展历程,有许多文学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批评家及所操用的术语都深受 儒、道、释在哲学宗教层面上的影响。从整体的视域来分析,儒、道、释不仅具有哲学因素、又构成了东

36、方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三大宗教形态。从学理上讲,一位比较文学研究者如果把自己的研究视域在文学与哲学之间,图在两者的差异中透视双 方的共通性,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等于把自己的研究视域跨在文学与宗教之间,或也等于把自己的研究视 域跨在文学、哲学与宗教三者之间。4、文学与心理学的互渗柏拉图:“迷狂说”和“神灵凭附说”亚里士多德:“净化说”孔子:“性习论”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作家由于与生俱来的本能要求得不到满足,于是把在幻想中放纵的情欲和 愿望通过写作转换为现实,因此诗人都是为社会所认可的白日梦者,可以公开发表自己的幻想。精神分析 理论不仅解释了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因,而且影响了作家的创

37、作活动,潜意识也被运用于文学批评中。荣格:集体无意识,即积淀并封闭起来的个民族的以往的记忆,甚至是史前人类的记忆。原型是人类经 验那里积淀而来的基本形式,是从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原始意象,这种原型作为无意识进入作家的创作过 程中,外化为艺术形象,并不断地以本原的形式反复显现在文学艺术的文本中,如“母亲”、“再生”、“精灵”等。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表现为原型批评理论。它不仅避免了把文学艺术创作看作为满足 个人欲望的替代行为,也将文学艺术与整个社会、人类历史联系起来,为比较文学加深和拓宽了研究视域。荣格把艺术阐释为种天赋的动,认为艺术抓住一个人,使他成为它的工具,艺术家不拥有个人自由意

38、志,不是一位寻求实现其个人目的的人,而是个允许艺术通过自己实现艺术目的的人。霍兰德把个人反应当作精神分析的主要对象,因而他主要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切入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认 为放纵欲望的幻想既存在于作者的潜意识中,也存在于读者的潜意识中,而批评家更应该关注读者的心理。5、文学与艺术的互渗:比较文学是把文学放在与艺术同等的学科地位上,使用的狭义的“文学”概念。首先,从某种角度讲,比较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在文学与艺术的差异性中寻找共同的“文心”与“诗心”。(文学的表现载体为语言文字,这与其它艺术不同,但在主题内容上,它们都可以共同歌颂人类个体的生命力,赞美人世间的真善美,反 抗世俗的假丑恶;在审美价值

39、上,都追求内容与形式的自然和谐及独特新颖,不同门类艺术所达到的自身 表现的完美境地都会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二,从历史的反思来看,文学与其他门类艺术之间的关系在它们产生的初期就已经存在。(文学与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影视等门类艺术的跨学科研究。)6、科际整合与比较规限(151)第四节比较文学与国外汉学的异同性1、国外汉学是个综合学科,包括关于中国哲学、历史、语言、文学、科学、艺术等知识范畴的研究。国学:指我国自己传统的学太研究。汉学:狭义指关于汉语文献以及相关文物遗存、文化活动的研究;广义是关于整个中华民族文献典籍、文 化遗存和文化活动的研究。2、国外汉学的历史蕴

40、涵(157)3、国外汉学的学术蕴涵(158):译介学、鉴赏与评价、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国外汉学研究与国内文学研究相比,有以下特点(160)4、比较文学如何借鉴和利用国外汉学我们作为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自然以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比较为重心,而国外汉学在专攻中国文学 的同时也做中外比较,因此它所提供的借鉴是多方面的,下面仅谈几点:第一,梳理中外文化交流史。当今国际间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我们置身其间,理应向世界人民介绍 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明。这就需要了解中国文学外播史,而国外汉学本身就蕴涵着大量有关 中国文学外播史的原始资料,以及与这一客体有关的文化信息。第二,向国外

41、译介中国文学。向外国读者译介中国文学,是在全世界弘扬中华文明的必由之路。外向传播,自然离不开翻译。冋顾中国文学外播史,我们不难看到国外汉学家代代耕耘,其译介之功不可磨灭。借鉴 西方汉学家的做法如何翻译传统术语,如何确定翻译方法,乃至如何深化译介学等,会给我们许多启 发。第三,不断更新文学研究方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译介西方理论演为高潮,为自己的文学研究提供借 鉴。西方汉学家得风气之先,率先做了些移植西方文论用来研究中国文学的尝试,在“洋为中用”方面提供 了不少范例。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第四,积极开展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这项研究不仅有利于所谓“阐发研究”的深化,也有利于我国传统文论 研究的深化。比

42、较诗学的深入开展,可以昭示惟洋是从的谬误,截长补短的途径以及激活传统的方策。第四章学派论第一节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1、法学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法国学派又称“影响研究学派”,戴克斯特第一次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科学地论述文学史上的重大问题,为 此后的法国学派树立了榜样。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学者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上升成为系统的理论,同时,他们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巴尔登斯伯格的学术成就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也为法国学派赢得了世界声誉。第一个系统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是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书中,详细探讨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内 容和方法,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理论。(P165)继承和发展

43、了梵第根的理论,确定法国学派体系的是伽列和基亚。在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背景下,法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开始就强调影响研究,他们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之间的联系,并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法国学派的局限:首先,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同时,对影响的 强调也在另个层面上局限了法国学派的视野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 外。其次,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并不是总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会陷入烦琐考证的泥淖。2、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

44、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则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它的理论依 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个完整的影响研究就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誉舆学。誉舆学是从影响的发送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它包括四个方面:是集团对集团的影响。二是集团对个体的影响。三是个体对集团的影响。四是个体对个体的影响。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指一国文学对异国作家的影响。指个作家对一国众多作家的影响。指个别作家作品之间的影响。第二,渊源学。渊源学是从“接受者”岀发,去追索“发送者”。渊源按其表现形态可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指作家旅居国外时所得到的感受。口头的渊源:是种不见诸文字的渊源。书面的渊源:借助于

45、作家的生平、日记、冋忆、书信等外部佐证的渊源研究。第三,媒介学。可分为三种:个人媒介又可分为三种:“接受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者、“放送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者和第三国中的个人 媒介者。这些媒介者都致于将一国的文学翻译介绍到另一国去。环境媒介则指文学社团、文学沙龙、国际会议、官方的机构以及开放的城市等,他们在各国的文学交流中 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文字媒介史媒介学的研究重点。它主要是指译文。第二节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 1、美国学派的形成及基本主张:美国学派及平行研究强调把没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的文学、文化现象之间的研究,它突出了对文学的本位意 识和审美价值的关注,拓宽了比较文学的领域,但同时也容易

46、导致研究泛化倾向,带上研究者主观印象色 彩。作为个学科,比较文学在20世纪初叶在美国建立起来,但真正的繁荣是在40年代末。1960年,美国比 较文学协会成立。美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列文等。他们在批评法国学 派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韦勒克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危机,他认为:艺术品绝不仅仅是来源和影响的总和,它们是 个整体。只有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综合在起,比较文学研究会像艺术本身样,成为人类 最高价值的保存者和创造者。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为比较文学定义(P174),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比较文学是超出国界 的文学研究;第二,比较文学是跨

47、越学科门类的文学研究,这是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的根本区别所在。美国历史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多元性是该学派得发建立的现实前提,短暂的历史使得美国文学很难具有像欧 洲文学那样巨大的影响,因此美国学者对平行比较的兴趣自然会超过对影响研究的兴趣;美国文化虽然广 受欧洲文化的影响,但它同时又是多元的、兼容并蓄的,因此也更能够在理论层面上平等地关注“欧洲中心”之外的文化。法国学派是实证主义和唯科学主义影响下的产物,而美国学派则基本上是以新批评作为自己 的理论武器的。美国学派实质性的主张在于,使文学研究得以合理地存在的主要依据是文学作品,所有的 研究都必须导致对那个作品的更好的理解,而法国学派关注的只是文学的边缘

48、性问题,是对文学文本的忽 视。美国学派的跨学科研究始终以文学为中心,而法国学派关注作品与政治、宗教等门类的外部联系是把文学 消融在其他学科中了。2、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内涵、理论根据和具体方法:内容: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 比,研究其异同,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 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是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人类社会虽然千差万别,但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情感、心理和思维结构等等却有着许多共通

49、之处,这就 使得反映与表现它们的文学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相似性。平行回现论”:人类存在着“共同想象”,它超越时空,使得毫无借贷关系的文学现象有着相似之处,因此 无需在事实联系之上强行寻找根据(日尔蒙斯基)。平行研究可以是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文体风格、艺术手法及其他形式问题的比较硏究,也可以是作 家作品、文学类型、思潮流派等的比较研究(举例见177179页)。3、平行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一,明确契入点,限定问题范围。第二,透过表面现象,深入辨析同异。第三,突破认知“模子”,实现超越与汇通。第四,坚持文学本位,明确学科界限。第三节俄国学派与历史诗学研究1、民族性的种种诉求:俄国比较文学发展历程通

50、过比较文学的叙述表达民族性诉求,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和用比较视野判断文学问题的传统,最终促成了 比较文学在俄国的形成.1959年,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会“各民族文学的间相互联系和互相影响”:一方面对韦勒克的比较文学的危 机和美国的平行研究进行意识形态式和解读,但不是完全拒绝了解西方比较文学进展;另一方面把俄国 比较文学实证性的诗学研究传统进步缩减为文学关系研究。(两位重要人物:康拉德,阿列克谢耶夫)需要说明的是,苏联比较文学发展历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继承了民族学术遗产。因为学术传统之深厚的影响,民族身份辨认问题在后冷战时代变得更为重要,因而俄国比较文学在20与 21世纪之交超越了经济萧条和政治动荡的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