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五育”关系变迁中的高职劳动教育:愿景与行动_凌新文.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3883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2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育”关系变迁中的高职劳动教育:愿景与行动_凌新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育”关系变迁中的高职劳动教育:愿景与行动_凌新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育”关系变迁中的高职劳动教育:愿景与行动_凌新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第 3 期(总第 434 期)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No 3 2023Total No 434doi:10 3969/j issn 1001-8794 2023 03 011“五育”关系变迁中的高职劳动教育:愿景与行动凌新文(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0)【摘要】高职劳动教育是近些年来因劳动教育从兼容性载体走向相对独立的身份斐变,而在实施类型教育的高职中形成的独立“一育”,并成为高职院校“五育”并举的前提条件。目前,由于理论研究滞后和课程体系缺失等原因,高职劳动教育的实施出现困境。“五育”融合逻辑中的高职劳动教育仍以育人为终极目标,通过劳动教育内容实现交

2、融,但以职业为全程关切的高职课程重心也将使劳动教育的愿景发生改变。基于“五育”融合的高职劳动教育改革及行动,应重点关注高职劳动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设计、课程制度化实施与动态监测、课堂革命及教学评价改革。【关键词】高职教育;劳动教育;五育融合【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23)03-0074-07【收稿日期】2022-10-27【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0 年度研究项目“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为 2020GXJK510【作者简介】凌新文(1965),女,湖北黄冈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

3、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 年 3 月 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在“五育”并举迈入“五育”融合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将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一方面,众多高职院校已经展开了“五育”并举的实践探索,也已形成和积累了一定的劳动教育实施经验;另一方面,高职劳动教育因理论研究和实践框架设计还未取得重大突破,尚未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而“一直未能取得与德智体美 四育 并举的地位”;1 再者,高职

4、“五育”融合中的劳动教育与“五育”并举中的劳动教育显然不是一个样态,其教育形态、内容、组织机制等都将面临交融后的变化。这样一来,高职劳动教育如何与其他“四育”相融合,融合中的劳动教育应该具有怎样的形态及要素关系结构,如何在凸显和提升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成果及这种成果的不可替代性的过程中持续推进高职劳动教育,无疑成为高职院校“五育”关系变迁中劳动教育的重要问题。一、“五育”并举框架中的高职劳动教育及其困境学校教育中“五育”的形成及其制度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系统分析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变迁中高职劳动教育的推进,需要对“五育”并举中的劳动教育进行研究,揭示实际成为当今学校教育实施

5、载体的“五育”所具有的专门性、系统性、严密性、稳定性等特征,作为进一步探索的重要基础。1.从兼容性载体到走向相对独立:劳动教育的身份斐变融合劳动与教育于一体的劳动教育是伴随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要求产生和发展的,但由于历史上劳动教育思想与实践在不同时期的概念、内涵和形态并不完全一致,因而产生了四种形态。具体而言,一是视劳动教育为德育范畴。辞海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把劳动教育视为德育内容,认为劳动教育是培育人们劳动观点、态度与情感的47教育活动。部分学者也认为,劳动教育是德育内容之一,如孙喜亭将劳动教育定义为“树立学生劳动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感情,养成学生的劳动习惯的教育”。2 这些定义均

6、把劳动教育视为德育内容而研究,使劳动教育附属于德育,难免窄化了劳动教育形态。二是视劳动教育为智育范畴。教育大辞典 指出,劳动教育是“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3 杜威认为,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将来职业教育发展做准备的一种活动。这些观点是从智育视角研究劳动教育,注重劳动教育对于个体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追求的是劳动教育的工具价值。三是身兼德育与智育属性的劳动教育。黄济提出,劳动教育包含劳动思想品德培养与劳动技能训练两方面,而“在学校的劳动教育中,常常是二者兼而有之”。4 陈斌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致力于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观的指引下,帮助受教育者习得

7、劳动知识,涵养劳动态度,训练劳动技能。”5 德智双重属性的劳动教育研究是对其内涵的扩展,这使劳动教育的多重价值被发现,提高了劳动教育的地位。四是体现实践属性与综合属性的劳动教育。比如凯兴斯泰纳认为,劳动教育应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用于各科课程之中,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荀禹、朱成科认为,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德、智、体、美四育 都要实践于劳动过程之中”。6 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实践属性的研究是对其本质的回应,而综合属性则是对“五育”融合的探究,推动学校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上述各种劳动教育概念中,将劳动教育归属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其实施形

8、态可以是结构化的课堂形态,也可以是多样化的生活形态;将劳动教育归属智育的目标是传授学生现代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强调劳动认知的培养,其实施有更多的课堂形态,典型特征在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实际上,将劳动作为重要的教育途径、教育载体和教育内容,在抗日战争之前就已存在。1934 年 1月,毛泽东在江西中央苏区提出,要以共产主义教育广大群众,使文化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主张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一直到 2002 年党的十六大,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都是教育必须结合的内容和方式,但劳动教育还没有在制度层面成为学校教育相对独立的“一育”,尽管已经

9、有基础教育学校进行了劳动技术教育或社会实践教育。例如,1997 年有研究提出“基础教育必须坚持 五育 并举”,7 其中的“一育”指的就是劳动技术教育,并强调是通过组织学生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让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一些基础教育学校就“以德育为核心,强调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社会实践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互动、统整、融合,形成五育 并举和谐统一的整体”。8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谈到,“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9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把“五育”上升到国家层

10、面进行论述,“也是第一次将劳动教育纳入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范畴,为人的全面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10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要“坚持五育 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11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及其课程建设进行了新的部署,并提出了新的要求。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修订版正式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五育”并举的育人方式。目前,高职劳动教育已经作为一门核心能力必修课在不少高职院校得以实施,除了传统的有教师组织或指导的校园劳动之外,主要包括劳动理论教

11、学和劳动实践教学,也安排或指定了相关教师,有的高职院校还进行了专业实践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的探索,但离形成与德智体美“四育”并举态势的设想还有一定的差距。2.从理论研究滞后到课程体系缺失: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并举”即一并举起,或者使其以相近力量同等实施、同步推进。“五育”并举的内涵及意义,在于劳动教育可以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等地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育”,而上述的劳动教育相对独立,只是“五育”并举的前提,也即具有成为“五育”一员的可能性或制度环境。劳动教育真正具有“五育”并举资格,还应该具备其他必要的条件。一是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作为“一育”的学科理论、课程教学理论

12、、组织理论等,重点解决劳动教育内容与课程教学及其资源的关系问题、劳动教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的区分和衔接问题。二是相对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健全的课程教学体系结构是形成相对独立教育形态的根本或基石。因此,具有相对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成为劳动教育在实质57上获得“五育”并举资格的关键。在具体的实践中着重将劳动教育涉及的价值观念、情感、能力及习惯的养成,以课程形态呈现出来。在理论上主要是劳动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通过体系化或系统化的课程教学较为完整地表达劳动教育兼具的养成教育、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等多重属性。三是相对完备的师资和教学设施条件。重点是国家和地方的师范教育结构应该有劳动教育师资培养的安排,

13、并且整个学校教育的课程教学分配制度应该有劳动教育的资源配置。当然,教育思想和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教育政策制度环境,也是极其重要的。从新中国教育史上的“三育”、“四育”到“五育”及“各育”的“并举”,都与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思想观念及教育政策制度密不可分。然而,当今的学校劳动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也包括普通本科院校)的劳动教育因理论研究滞后,课程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因理论研究不足导致出现的似是而非的形态及内容的兼容性,常常被当作是融其他“四育”为一体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综合性教育,并没有取得能够与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地位,其学科或课程安排、师资配置、资源分配都处于边缘地带,有的有名无实、形同虚设,有

14、的甚至名实皆无。究其原因,理论上可以追踪到已有零散研究成果中的劳动教育的本质,即通过实践的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地培养学生提升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的育人活动。在此之中,劳动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内容,又是一种教育形式。其中,作为教育内容,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均不可或缺;作为教育形式,劳动教育只是完成各种育人任务的载体,往往被包含于德育和智育的范围之中。这样一来,劳动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也就无需专门建立了。二、“五育”融合逻辑中的高职劳动教育及其愿景“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框架中形成与发展的。这不仅因为“五育”是一个整体,“各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彼此渗透、彼此支撑、彼此

15、促进,还因为劳动教育旨在培育学生思想品德、训练学生劳动技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目标达成形成增益,可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水平育人体系的建构。然而,现行彼此分隔的学科课程教学制度显然难以适应“五育”融合要求,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各育”都将出现新的样态,产生新的目标愿景。1.以育人为终极目标的学校教育制度:劳动教育内容的交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任务。伴随着效率至上的工业社会的出现,学校教育中的班级授课制和学科课程体系得以建立和强化。从逻辑关系或制度理路来看,这一形态结构的学校教育以人的核心素养或整体素质的可分性为理想,把人的培养分成各个学科、科目、专业,通过设计和建

16、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实施相应的教学组织机制,最终达成育人目标。而推进“五育”融合的逻辑,则是在仍然以育人为终极目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的核心素养或整体素质的整体性,将人的培养在现行各个学科、科目、专业的框架中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和教学形态的重构,通过在融合中创造的新的课程教学形态及组织机制,最终达成育人目标。正如马克思所言,“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2 也即劳动蕴含着发展人的价值,唯有劳动才能消除人的片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显然,“五育”融合逻辑中的高职劳动教育实施重点在于与其他“四育”相融合,以及与专业教育的内容

17、进行有价值的重新组合,使它们之间相互贯通。事实上,教育内容决定了教育是否实质性发生。例如,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差异,本质上就是课程内容的不同,学校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以课程内容呈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区别在于教育形态和教育内容存在差异,只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非拥有完整的课程或课程体系。这样一来,基于教育内容的交融,特别是“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生养和教育是家庭的本然功能”,13 校园不是学生永远的栖息地,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等的考虑,本文参照 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4 构建三种课堂或三种场域的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自我劳动课、呵护家人课、家人合作课、

18、劳动理论课、劳动实践课、专业融合课、劳动文化传导课、社会公益课、企业生产课、乡村劳作课。其中,家庭场域的劳动教育包括自我劳动课、呵护家人课和家人合作课等三类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习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体验主动为家庭成员服务、尽己所能帮助亲人,学会与家庭成员一起完成劳动任务等;学校场域中的劳动教育包括劳动理论课、劳动实践课、劳动文化传导课和专业融合课等四类课程;社会场域中的劳动课程,表现形式为社会公益课、乡村劳作课和企业生产课等。三种课堂或三种场域的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安排重在营造处处有劳67动、时时在劳动、人人会劳动的氛围,使劳动教育存在于学生全部生活之中,由此形成一个由三种场域、十类课程构成的立体

19、的、全域式(或全覆盖)的课程网络体系。换言之,“五育”融合逻辑中的高职劳动教育应该以劳动教育必修课的落实为契机,以推进“三教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全面发展所需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在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的目标框架中加以解决,将学生生活的三种场域里所有的劳动类型全部列入劳动教育序列(见图 1)。2.以职业为全程关切的高职课程重心:劳动教育愿景的改变职业教育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一个独特教育类型。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的个性特征和内涵差异就在于对社会职业和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全过程关切,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被称为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原因。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对职业的全程关切且处于高等教育层次,“五

20、育”融合逻辑中的高职劳动教育主要是结合学科与专业开展劳动理论教育和多类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精神,以适应和满足学生处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谋发展”阶段的实际需要,通过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学校劳动、在专业中渗透劳动教育、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完成专业及其他学科教育中的一些内容等方式展开。在这一过程中,劳动教育的目标愿景将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劳动认知、观念、态度的强化与劳动能力的增长,合并起来即劳动素养的提升。作为一个有关劳动观念、态度、能力的复合概念,“劳动素养主要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5 是由不同素养相辅相成

21、、有机联系的整体,属于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价值判断上讲,劳动素养特指与劳动有关的素养,且包括劳动能力,度量个体的相关品质与人类进步、文明增进、世界规律、公共伦理道德是否相符的一种尺度,体现为个体的劳动好恶和良莠状况,即某一个体的劳动素养是健全、优良的,或者缺失、低劣的。其中,劳动观念决定于对世间万物演进特别是劳动创造世界的看法,或者对历史变迁和现代文明的基本观点,具体的判断主要是考察其对劳动价值的认知、理解、接受程度。基于这一分析可见,当今我国高职劳动教育的目标愿景将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具体而言,一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这又是教育的

22、根本问题。2018 年 9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6 这是当今我国教育的根本遵循,也是当代青少年实践人生目标、价值和使命的基本准则。二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观念是关于劳动的价值认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奋斗目的、实现内容和实现途径的价值体现。17 三是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促进形成和巩固、丰富劳动思维的劳动教育,旨在训练或强化一种合作共生的基本意识。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跨越“物种思维”的“类思维”

23、为认知起点,以超越“抽象力”的“集体力”为过程动力,18 将人本主义价值观、绿色发展的自然观、和谐共生的全球观、倡导不同意识形态的和平相处、平等互利,以及不同阶级政党的对话协商、休戚与共,19 有机地融为一体,以实现人类共同追求的和平、安宁、发展、公义、自由的价值目标。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思维的深植,实质也是高职劳动教育的愿景之一。三、基于“五育”融合的高职劳动教育改革及行动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具有促进其他“四育”发展的综合育人功能,高职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光荣,自觉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劳动实践中形成运用学科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加深对理论

24、知77识的理解与掌握,拓展已有理论知识体系,抑或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使肌肉和筋骨受到锻炼,学会感受美的魅力,欣赏美的事物,追寻美的足迹,完成高职教育阶段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尽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因此,基于“五育”融合的高职劳动教育实施,需要全方位的改革和全员的积极行动。1.高职劳动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设计由于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复杂,高职学生面临就业创业和时代发展的巨大压力,对提升核心素养的欲望或预期大幅增长,而且也会在多种情景中去主动实践、体验成功。当学生自主实践获得的预期满足与教师指引或课程安排中的规范化实践对其预期的满足出现差异时,学生就会更倾向自主实践,

25、或者更倾向于规范化实践,而劳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这一规范化实践,把学生培养成为善于生活、学习、工作的“劳动人”,与学校德智体美“四育”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这是目前关于高职劳动教育的一般性的基础理论分析,更是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视角的高职劳动教育价值意义的研究。然而,关于“五育”融合逻辑中的高职劳动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其成果转化的设计,可能远不止于此。一方面,以前文所述的劳动教育内容交融和劳动教育愿景改变研究为基点,需要解决从教育内容交融到课程形态重构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这其中包括哪些内容是可以融合的、谁融合或整合谁、融合后原先的“两育”或“多育”是否还有其形态的存在、未来的学校教育或高职教育是否

26、还需要有相对独立的“几育”的呈现、以劳动教育可以与其他“四育”两两融合为前提的其他“四育”之间是否也可以发生融合或一定范围的交融等,都是“五育”融合逻辑中的高职劳动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问题。另一方面,以目前要求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为基础,如何在选取“五育”融合相关内容之后建立相对完整或完善的课程体系,如何设计“五育”融合逻辑中的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框架,也是基础理论研究所应解决的问题。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五育”融合逻辑中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研究主要是阐明新的逻辑系统中高职劳动教育如何实施的问题,因为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既是一个设计建构的理

27、论问题,也是一个落实推进的现实问题”。20 2018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22 2020 年 7 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规定“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 16 学时”,23 这是当

28、今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行动指南。显然,“五育”融合逻辑中的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应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积极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科学合理地确定劳动教育指标框架,建立并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2.高职劳动教育的课程制度化实施与动态监测把劳动教育列入学校必修课程及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是一种可贵的探索创新,而将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更是一种理念创新和整体的变革。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的观点出发,有研究者提出,当今“劳动教育命题的着眼点就在于培育在体力、脑力上均获得全面发展的人”。24 然而,“五育”融合中

29、的劳动教育与“五育”并举中的劳动教育显然不是一个样态,除了仍然可能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形态、内容、组织机制之外,还会有两两融合与“多育”融合的新形态和机制的出现,甚至其内容也会出现交融后的变化。这样一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框架设计还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尚未建立完整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劳动教育,融合之后既有可能只有内容而不见形态,也有可能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因而需要落实制度化实施,特别是要坚持动态监测和推进性调整。具体来说,一是落实劳动教育内容的课程制度化实施。以劳动教育内容的体系化、模块化、项目化为重点,根据劳动教育即培育和提升核心素养、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特定社会活动的界定,尊重学生群体和个

30、体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建立新时代不同层级类型教育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并按照知识点、技能点、情感性、观念性、生活性的要求,形成各个课程模块和项目。以此为基础,寻求全部课程模块和项目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融合点,在处理好融合形态、机制和方式创新之后,分别在融合形态之中落实所有劳动教育课程模块和项目。二是实行劳动教育实施的动态监测及结果反馈。以教87育管理和评价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基础,根据劳动素养的价值判断原则,建立“五育”融合中劳动教育实施的监测指标系统,动态监测各个劳动教育课程模块和项目的实时状况,并及时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单位和教师。三是推行劳动教育监测结果的合理运用,并及时进行动

31、态调整。从“五育”融合的视角来看,由于劳动教育监测结果的全息性和选择性,其运用也会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既反映劳动教育及其课程实施者、课程接受者、实施情景、条件等情况,也体现相融合的其他教育形态的运行状态,还显示整个学校或院系的课程教学质量水平。动态调整的内容主要是融合形态的改进、组织机制的创新、实施主体和情景的变更。3.高职劳动教育的课堂革命及教学评价改革高职劳动教育建设及其成效不仅决定于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构,还与具体的各类课程的实施,即各类课程的教学策略与课堂改革创新密切相关。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热词“课堂革命”,就是革除现行课堂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弊端,科学合理地创新、创造出符合不同教学目标内

32、容的教学情景及课堂社会结构,形成“从 知识传递 的教学转向知识构建 的教学”,25 从学习共同体延伸到生活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的格局,从有限边界拓展为无限边界的过程及状态。基于“五育”融合的高职劳动教育课堂革命及教学评价改革,一是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态。教学组织形态及机制的创新是课堂革命的重要途径和内容。由于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底色的教育,而劳动本身即劳作和行动,或劳作的行动,是具有一定强度的有序运用手、脑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的过程及状态。这样一来,劳动教育的课程教学将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注重学生的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与德智体美“四育”共同完成学生全面素养的生成与提升。正因如此,劳

33、动教育的教学组织形态(或形式)和机制,就可能因为劳动教育的组织机制或方式(如点缀式劳动教育、渗透式劳动教育、融入式劳动教育、专题式劳动教育、独立式劳动教育),与劳动教育课堂种类或课程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而劳动教育的课堂革命或将从教学组织形态和机制的创新开始,可以根据三种场域的不同类型课程,结合劳动教育不同指标,灵活组织教学形式或教学形态。二是构建科学化的教学及课堂社会结构体系。从理论上讲,要超越对课堂(教室)物理空间的理解,真正认识到课堂是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生命场域,就必须对“五育”中任何一种教育的教学体系和课堂本身的社会结构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全面准确把握某一类型教育的教学体系,科学合

34、理地拓展其课堂的内涵与外延、时间与空间。有研究表明,“教学内容的选择是高职课堂革命的第一关,其本质要求在于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26 可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结构是课堂社会结构之一。此外,教学目标、形式上注重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学校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也是课堂社会结构体系的重要内容。三是实施个性化和生成式的教学策略。作为课堂革命的重要内容,教学策略提升及课堂教学评价创新是高职劳动教育全面落实的关键。强化个性化的劳动教学,以学生差异为基础,关注学生需求,应该成为当前高职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之一。四是完善立体化的教学评价机制。从评价主体维度来看,应坚持多元主体评价。高职劳动教育课程覆

35、盖三个课堂教学,而三个场域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不尽相同,因而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需要构建不同场域、选择不同评价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从评价目标维度来看,应促进教学人员与学生共同发展。高职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不仅应促进学生劳动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还应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发挥有益的作用。从评价方法维度来看,应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劳动教育评价不能只看学生是否取得哪些劳动结果,而应该注重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是否有所收获,应坚持过程性评价,根据高职劳动教育的目标愿景,评价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同时也对劳动成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参考文献】1 姜正国 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教程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36、,2021:24 2 孙喜亭 教育原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0 3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增订全订本)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934 4 黄济 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 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722 5 陈斌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旨趣与逻辑转向 J 大学教育科学,2021(4):6269 6 荀禹,朱成科“实践机理”与“实践机制”:劳动教育理论空间建构探究 J 教育科学研究,2020(11):59 7 魏根印 基础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 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4):70+72 8 以德促教 五育并举:广州市先烈中路小学剪影J

37、师道,2002(6):6597 9 16 21 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N 人民日报,2018-09-11(01)10 朱丽桢,段兆兵 从并举到融合:“五育”融合之源、之难与之序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2):38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 (2019-07-08)2022-10-22 http:/www gov cn/xinwen/2019-07/08/content_5407361 htm 12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

38、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 13 辛治洋,戴红宇 家庭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定位 J 教育实验与研究,2021(6):3441 14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15吴安春,傅海燕 聚焦劳动素养 破解劳动教育难题 EB/OL (2022-05-31)2022-10-05 http:/theorypeople com cn/n1/2022/0531/c40531-32434509 html 17 赵笑蕾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 J 求实,2017(6):412 18 金稚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和生命力开

39、显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0(1):913 19 齐文涛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历史观的理论渊源 J 创造,2019(9):414 20 熊晴,朱德全 理论自洽与实践自觉: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双向形塑 J 课程教材教法,2021(12):109114+121 22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2020-03-26)2022-10-05 http:/www gov 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 htm 23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

40、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EB/OL (2020-07-09)2022-10-05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 html 24 徐海娇,柳海民 遮蔽与祛蔽:劳动的教育意蕴 基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价值澄明J 湖北社会科学,2017(6):1318 25 钟启泉 课堂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 26 壮国桢 高职课堂革命:缘起、路径与保障J 职业技术教育,2019(26):3842Vision and A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LaborEduca

41、tion in the Chang of“Five Education”elationshipLING Xin-wen(Zhongshan Polytechnic,Zhongshan 528400,China)【Abstract】In recent years,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changed rapidly from a compatible carrier to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identity,has formed an independent education in

42、the implementation of typ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d has become a prerequisite for the“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five education”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t present,due tothe lag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he lack of curriculum system,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43、 labor education is in troubleHigher vocational labor education in the logic of“integration of five educations”still takes educating people as the ultimate goal,andrealizes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content of labor education However,the focus of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which takes occupationas t

44、he whole concern,will also change the vision of labor education The reform and a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labor education basedon“f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should focus on the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design of higher vocational labor educa-tion,the implementation and dynamic monitoring of curriculum institutionalization,classroom revolu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re-form【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labor education;integration of five educations(编辑/冀盈)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