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脸”的他者定义:西方...中国面孔的再现偏好及其影响_陈雅莉.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3876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脸”的他者定义:西方...中国面孔的再现偏好及其影响_陈雅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脸”的他者定义:西方...中国面孔的再现偏好及其影响_陈雅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脸”的他者定义:西方...中国面孔的再现偏好及其影响_陈雅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脸”的他者定义:西方时尚文化对中国面孔的再现偏好及其影响 123“中国脸”的他者定义:西方时尚文化对中国面孔的再现偏好及其影响*“The Chinese Face”Defined by“the Other”:the Stereotype of Chinese Faces Represented in Western Fashion Culture and its Influences陈雅莉 吴梦洁*Chen Yali Wu Mengjie摘 要:视觉形象差异是族群差异的重要标识,西方文化中的中国人面孔形象亦是其东方主义宏大叙事中的一个子系统。笔者在分析过去十五年西方时尚场所接纳的十位中国

2、女性模特的面孔特征发现,研究对象的面孔特征与西方文本以及西方人类学界定的中国面孔特征契合度较高。西方主流时尚对中国面孔的定义是一种规范性力量,其不仅逐渐演化为西方时尚场对中国模特面孔的选择传统,而且基于国际时尚话语权的强势地位暗示或倒逼着国内本土时尚界对这种面孔标准的迎合。“他者”定义的中国面孔的被“再现”以及“自定义”的中国面孔的“缺席”极易在国际时尚传播场域中生成鲍德里亚所称的“仿真”的中国形象。国民面孔是国家形象和国族认同的重要视觉组成部分。如何建构和传播中国本土时尚所自定义的面孔“范式”,其不仅关乎时尚产业发展本身,更是增强中国文化吸引力和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举。Abstract:Dist

3、inction of visual facial images is one of essential identifications of national differences.The stereotype of Chinese facial images in Western cultures*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时尚传播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BXW11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主流媒体的百年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9ZDA322)。*作者简介:陈雅莉,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4、研究领域:时尚传播、国家形象传播与传播史研究。吴梦洁,江西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院,教师。124 华夏传播研究(第十辑)contributes to the macro-narrations of the Orientalism.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facial distinctions of the 10 Chinese female models who were or have been popular in the Western high-fashion field for the recent 15 years,and further analyzes

5、the relative influences exerted by the facial standard and preference of Chinese female models of western high-fashion on the Chinese domestic fashion field.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 facial distinctions of the 10 selected Chinese female model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sian facial standard defin

6、ed by the Western anthropology.The facial preference of Chinese female models of western high-fashion,which has developed to be a fashion image standard and tradition of selecting Chinese model,acts as a normalizing power,which push Chinese domestic fashion field to meet the Chinese facial standard

7、defined by western fashion culture.The stereotyped Chinese facial image,which is a simulation,has been produced both by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inese faces defined by“the Other”and the absence of the self-defined in the international fashion communication field.The distinctive national facial im

8、age consists of the national image and identity of one country.Constructing the self-defined Chinese facial paradigm by Chinese domestic fashion culture will contribute to strengthening Chinese cultural appeals and confidence.关键词:西方时尚;中国面孔;刻板再现;时尚话语权Key words:Western fashion;Chinese face;Stereotype

9、representation;Fashion discourse power一、问题缘起当人出现在图像中时,人的面孔往往成为视觉的中心,让-克劳特 施密特(Jean-Claude Schimitt)认为,面孔既是“作为身份符号的脸”,也是“作为表情载体的脸”,亦是“作为再现场所的脸”;而此处所谓的“再现”,“既表示真实意义的摹写,也表示象征意义的替代”;公共空间的“面孔范式”,或遵循着社会文化习俗,或处于作为媒体产物的偶像面孔的主导之下。从绘画到图像印刷,再到影视传播、时尚仪式展演,在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语境下,文化话语强国所偏好的“面孔范式”的国族化,更主导了异域大众对于远距离文化群体的民族

10、身份识别。西方时尚文化中的“中国风”是西方现代文化再现“中国形象”、影响现代中 德 汉斯 贝尔廷:脸的历史,史竞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年,第 5 页;第 2 页。“中国脸”的他者定义:西方时尚文化对中国面孔的再现偏好及其影响 125国自我想象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相对稳定的标准对中国模特面孔进行选择和再现,进而符号化定义“中国脸”。然而,分析国内外涉及时尚传播中形象呈现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大部分文章主要集中于讨论时尚媒介文本对女性或男性形象的呈现及其对个体审美观念、年龄观念或性别意识的影响;研究时尚文化跨国传播中的中国面孔形象呈现及影响的文章极为有限。基

11、于上述背景,本研究致力于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RQ1.西方文本对“中国面孔”的再现有何传统?呈现了何种阶段性特征?RQ2.西方主流时尚文化所刻板再现的“中国面孔”具有何种特征?其对中国本土时尚中的面孔审美标准产生了何种影响?具体而言,(1)本文将通过收集和梳理西方文本涉及中国面孔再现的文字和视觉文本,对 RQ1 进行回答;(2)本文将以西方文本对“中国面孔”再现的主要特征为编码依据,对所收集的西方时尚场所选择的知名中国模特的面孔图像特征进行归类统计,同时通过对国内时尚媒体所生产的“高级脸”这一概念进行分析,以对 RQ2 进行回答。二、西方文本再现“中国面孔”的传统与变迁(13 世纪20 世纪下半

12、叶)西方关于东方叙述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构筑的一套表述体系或话语,“其以某种似是而非的真理性左右着西方关于中国的看法与说法”。视觉形象差异是“我他”族群差异的重要标识,西方文化中的中国人形象亦是其东方主义宏大叙事中的一个子系统:梳理相关文本发现,其大致历经了五个阶段:(1)1317 世纪初:以西方人形貌特征再现中国面孔;(2)17 世纪 20 年代17世纪末:西方的中国面孔出现“我他”之别;(3)18 世纪初18 世纪末:基于对华积极认知和中西审美协商的中国面孔形象再现;(4)18 世纪末20 世纪中:基于经济和政治意图浪漫化再现和刻板丑化中国面孔两类文本共在;(5)20 世纪下半叶:基于西

13、方人类学研究对中国面孔的进一步刻板印象化。Taylor Cole Miller(2016).“The Fashion of Florrick and FLOTUS:On Feminism,Gender Poli-tics,and Quality Television”,Television&New Media,147-164;Juliia Twigg(2017).“Fashion,the media and age:How womens magazines use fashion to negotiate age identities”,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14、 Studies,21(3),pp.334-348;Paolo Volonte(2017).“The thin ideal and the practice of fashion”,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pp.1-19;赵云泽、甘光千:时尚传播与女性政治中国时尚杂志发展历史的一点启示,国际新闻界,2008 年第 10 期;伊丽莎白 威斯辛格:朱迪斯 巴特勒:时尚与操演性,安格内 罗卡莫拉、安妮克 斯莫里克编:时尚的启迪:关键理论家导读,陈涛、李逸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 年,第 385406 页。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问题与领域,东南学术2005

15、年第 1 期。126 华夏传播研究(第十辑)(一)1317 世纪初:以西方人形貌特征再现中国面孔1317 世纪,西方文化中对中国面孔的再现,还是处于以自我为参照的想象之中,因此其视觉特征几乎是翻版欧洲人的面孔和发色,只是在后期开始凸显衣饰的差异。此一阶段再现和传播中国人面孔形象的载体包括:绘制的地图、游记中的插图、历史书籍等。西方文本中较早关于中国人面孔的再现,出现在 13 世纪一幅手绘的西方地理图志埃伯斯托夫地图(Monialium Ebstorfensium mappa mundi)中关于赛里斯(Seres,丝的国度,即中国)的介绍:其在伊甸园的左侧绘制了赛里丝国养蚕的一对农人,特征是黄发

16、白肤裸体,“与伊甸园里裸体的亚当和夏娃相映成趣”。1372 年由克里斯哥(Abraham Cresques)绘制完成的卡塔兰地图中对中国帝王(忽必烈)的面孔形象再现也是几乎复刻欧洲人特征:高鼻金发、卷曲的胡须,且此一形象与 1412 年著名的马可 波罗游记手抄本插图中的忽必烈形象基本一致(以西方人的形貌特征再现忽必烈形象的文献还包括 1522 年的托勒密地图中东亚地图部分的插画)。在女性面孔呈现方面,较早的是 1525 年手抄本马可 波罗游记插画中所再现的做针线活的中国妇女形象,由于游记本身在文字上对中国女性特征的描述非常笼统,所以插画中的中国女性形象不论是面孔肤色还是衣冠也几乎是参照了欧洲的

17、劳动妇女形象。马可 波罗之后的西方史学家或旅行者也开始致力于了解中国女性的形象特征,但是由于“妇女很少露面。如果妇女要外出,就要坐在用丝绸裹得密密实实的轿子里”,“上人家去也看不见她们,除非因好奇她们碰巧在门帘下去看前来的生人”,大部分关于中国妇女的形象特征都是模糊的(唯一可以肯定是以“小脚”为美,贵族服饰多偏爱丝绸珠宝)。因此,在视觉呈现中国妇女面孔时,亦多以西方女性特征为参照:比如,1590 年意大利画家、雕刻家韦切利奥(Cesare Vecellio)出版的世界古今服饰中的关于中国已婚妇女装束的插图和中国贵妇装束的插图;1599 年林舒腾的东方航海志中的中国妇女插图,1626 年司必德(

18、John Speed)的中华帝国地图中的中国妇女图,其所图绘的方曦闽:华夏图志: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视觉形象,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106 页。此地图原件毁于二战期间,复制件为电子文档,现存于斯坦福大学。方曦闽:华夏图志: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视觉形象,第 662 页。方曦闽:华夏图志: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视觉形象,第 106 页。葡 巴洛士:葡萄牙人在华见闻录,王锁英译,澳门:澳门文化司署等,1998 年,第 135页。英 C.R.博克舍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记,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第103104 页。“中国脸”的他者定义:西方时尚文化对中国面孔的再现偏好及其影响 1

19、27中国妇女依旧是面庞立体、高鼻深目。(二)17 世纪 20 年代17 世纪末:西方的中国面孔始出现“我他”之别进入 17 世纪,西方文本中的中国面孔形象虽然在一定范围上依旧延续了前期欧化中国面孔的传统(这一现象即使在 17 世纪末依旧局部存在);但是,从 17 世纪 20 年代开始,部分西方文本中所呈现的中国面孔开始出现“我他”之别,具体而言:一方面,此一时期的东方学家在再现中国人形象时依旧延续着前数百年来欧化中国面孔的传统:比如,在 1660 年荷兰神学家斯皮哲尔的中国文献插图中所呈现的孔子坐像,其依旧保持着卷发、深目、高鼻的西方特征。1667 年吉歇尔的中国图说拉丁文版的中国仕女图中的中

20、国贵族妇女面孔特征也依然如是(唯一的差别是服饰:覆盖全身的中式绣花衣裙)。即便是 17 世纪末,在 1696年德国画家朗特的画作崇祯杀死女儿一图中,崇祯皇帝及公主的面部形象(包括衣冠)也都是依旧保持着西方人的卷发高鼻特征。另一方面,从 17 世纪 20 年代开始,西方文本呈现的中国女性面孔始现“我他”之别:比如,在 1625 年普察斯的皇明一统方舆备览里的中国妇女彩图中就可以发现中国女性的“他者”特征:黑直盘发、上眼睑饱满、眼裂稍小,宽下颌;此一系列特征,在 1655 年出版的曾德昭所著大中国志英译本中的明朝官员插图中被更清晰地呈现为稍塌的鼻根、眼裂小,宽圆下颌,面部更扁平。在中国男性形象呈现

21、方面,1654 年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在伯劳出版的鞑靼战纪德译本插图中所再现的明崇祯皇帝坐像,1655 年出版的中国新图志和同年在伦敦出版的曾德昭的大中国志插图中的崇祯皇帝像,均以黑色的八字直须替代之前所绘中国帝王的卷曲胡须。(三)18 世纪初18 世纪末:基于对华积极认知和中西审美协商的中国面孔形象再现进入 18 世纪,随着来华传教士和外国使团的增加,这些中西跨文化传播的编方曦闽:华夏图志: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视觉形象,第 109110 页。De re litteraria Sinensium commentarius,Lugdunum Batavorum,1660,p.119;转引自方曦闽:华夏

22、图志: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视觉形象,第 98 页。Athanasius Kircher.China Illustrata,translated by Charles D.Van Tuyl,Indian University press,1987,pp.101-102.方曦闽:华夏图志: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视觉形象,第 111 页。此画现藏于荷兰国家博物馆,方曦闽:华夏图志: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视觉形象,第 65 页。方曦闽:华夏图志: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视觉形象,第 110 页。方曦闽:华夏图志: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视觉形象,第 6567 页。128 华夏传播研究(第十辑)码者得以有机会获得包括在中国人物形象在内

23、的诸多中国风物的一手资料。值得注意的是,18 世纪的中国在西方精英群体的眼中是“哲学家的帝国”,西方对中国的向往之情,正如威廉 怀特黑德(William Whitehead,1795)的诗歌所述:“飞到那光的源头去寻找新的力量,飞到东方的王国:勇敢地载上孔子的伦理传遍不列颠的四方。”而西方对华的这一认知与情感也一定程度地被体现在其对中国人形象的再现上。在对中国女性面孔特征的呈现方面,其图像文本和文字文本兼有,且中西审美杂糅:在图像文本方面,法国耶稣会士编辑整理的中国杂纂中就有钱德明等人编译的中国名人肖像,其所绘制的班昭图和武则天像就是西方绘画中的阴影立体画法与中国绘画工笔技巧协商的结果,当然,

24、此时中国女性的面孔特征已然“去欧洲化”,典型的蒙古眼褶、饱满的上眼睑、宽而高的颧骨清晰可见。这些特征在亚历山大编绘的图说中国服饰礼仪的插图中贵妇逗鸟图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在 18 世纪部分欧洲出产的“中国风”仿制瓷上也出现了更贴近中国审美趣味的仕女形象,比如出产于清康熙时期德国烧制的五彩人物故事图瓶、清乾隆时期(约 1740 年)德国烧制的仕女撑伞图盘,其显著面部特征皆是眼裂小、上眼睑饱满,面部稍平。在文字文本,英国使者安德逊在其 1795 年出版的英国使团出使中国记(A Narrative of the British Embassy to China)中叙述到:“与我们的欧洲女士擦胭脂的方

25、法完全不同,因为她们(北京妇女)在嘴唇中间涂上一条最深的红色。她们的眼睛很小,但是非常明亮”。此一阶段关于中国女性的形貌特征及其与西方人对比所呈现的差异,往往被积极地解读和评价,即使是限制女性社交范围的“裹足”,也被赋予了“端庄”和“贤淑”的积极意义。18 世纪西方文本对中国男性面孔的再现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杂糅的审美风格和“哲学家的帝国”这一积极认知,如在弗朗索瓦 布歇绘制的油画中国皇帝上朝中,画面主体所呈现的中国皇帝面孔就兼具东方君主的权威和西方哲学家(父亲般的)慈爱,“展示了欧洲人心目中理想化的东方政治图景”。英 休.昂纳:中国风:遗失在西方 800 年的中国元素,刘爱英、秦红译,北京

26、: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年,第 2324 页。方曦闽:华夏图志: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视觉形象,第 115 页。William Alexander.Picturesqu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dress and manners of the Chinese,London,1814,pl.XL 、两件瓷器现存于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Aeneas Anderson,A Narrative of the British Embassy to China.London,1795,p.108.转引自方曦闽:华夏图志: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视觉形象,第 117 页。英 休

27、 昂纳:中国风:遗失在西方 800 年的中国元素,第 25 页。“中国脸”的他者定义:西方时尚文化对中国面孔的再现偏好及其影响 129(四)18 世纪末20 世纪中:浪漫再现和刻板丑化中国面孔两类文本共在“从 18 世纪最后十年到 1931 年间,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建立在两种强大而又互相矛盾的冲突上。”第一个冲动集中在“经济与宗教的合作上”,即通过“神圣的暴力”让“中国按照美国的精神、政治和文化形象来重塑自我”,同时让中国这个遥远、神秘的市场来“解决本国经济、政治问题”;第二个冲动则“主要体现在恶毒的种族主义上,最终导致 1882 年设立排华法案”,“黄祸恐慌虽然对美国人来说并不是切近的威胁。但

28、是强有力地攫住了他们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以美国大众媒介内容为代表的西方文本对中国人面孔的特征呈现也摇摆不定地服务于其对中国的两种态度和意图:浪漫化中国形象的文本叙事服务于打造一个遥远、神秘的市场,来解决本国经济和政治问题的意图;而刻板丑化中国形象的文本叙事,服务于其采用“神圣的暴力”按照美国的精神重塑中国的意图;两类文本并行不悖且彼此促进。一方面,1931 年美国作家赛珍珠的作品大地(The Good Earth)发表:该作品使中国人“以他们的吃苦耐劳、天性务实以及同无情自然的不懈斗争,走进了美国人的内心深处”,“奠定了此后十年美国关注中国的基调”。此外,时代生活和财富的创始人,亨利 卢斯

29、也是“打造浪漫化中国的主要践行者”,其“努力将文化、历史这些长久性的象征符号运用于中国”,其对中国女性面孔最显著地呈现,就是将宋美龄的头像刊登在 1943 年 3 月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较宽而高的颧骨,典型的柳叶眉和蒙古眼褶,眼裂不大但有神,并配有极具东方风情水墨花鸟画背景。此前华盛顿邮报曾经这样评价过宋美龄的面孔形象,“和照片上一样魅力四射,甚至比照片上还要漂亮”。如此一来,此一阶段中国人的面孔特征在积极的话语与视觉语境的关联作用下,其意义也顺理成章地被导向了积极的一端。另一方面,在 19 世纪美国出现的“黄祸幽灵”的系统性编码中,早前西方文 美 T.克里斯托弗 杰斯普森:美国的中国形象(19

30、311949),姜智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 年,第 13 页。被译成 30 中文字,并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1937 年好莱坞斥资近 300 万,拍成电影,并荣膺奥斯卡奖。Jonathan D.Spence.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New York:W.W.Norton,1990,p.387,转引自 美 T.克里斯托弗 杰斯普森:美国的中国形象(19311949),第 3334 页。蒙古眼褶:内眼角处上眼皮覆盖下眼皮。美 T.克里斯托弗 杰斯普森:美国的中国形象(19311949),第 15 页、扉页插图。转引自 美 T.克里斯托弗 杰斯普森:美国的

31、中国形象(19311949),第 115 页。“黄祸幽灵”中的“黄祸”这一说法可以追溯到版画欧洲各民族,保卫你们的信仰和家园!(1895 年),在这副版画中,用佛像和龙代指黄种人,并宣扬黄种人对于白种人是一种威胁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理论。130 华夏传播研究(第十辑)本所凸显的中国人面孔特征(高颧骨、眼裂小、眼角上扬等)开始在消极的语境下频繁地与危险、阴郁等负面隐喻相关联。比如,在 1913 年的小说傅满洲博士之谜中这样描述到:“高挑、精瘦,猫一样诡秘,肩膀高耸,有着莎士比亚式的眉毛和撒旦一样的面容,尖细的头骨和如猫一般冒着绿光的,充满蛊惑力的吊梢眼。”此后“傅满洲”/“满大人”(Mandari

32、n)这一与西方白人二元对立的负面刻板形象(高颧骨、眼裂小、眼角上扬、八字胡)被系列化地被呈现在以电影、动漫等为代表的各类美国流行文化文本中。(五)20 世纪下半叶:西方人类学研究对中国面孔的进一步刻板印象化溯源西方人类学关于中国面孔特征的观点,我国人类学开拓者李济先生曾经论述到:“从布鲁门巴赫(Blumenbach)开始一直到 1961 年发表了最新申明的威廉 豪厄尔斯(William Howells)教授,在专家的眼中,中国人的人种地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属于蒙古人种”;“现代蒙古人的特征更多的是从他们脸上而不是从身体的其他部位反映出来的。这些特征包括:长着蒙古褶(Mongoloid fold

33、)的杏仁状眼、稍平的前额、多少有些塌的鼻根,以及宽而极高的颧骨。换句话说,与高加索人种或尼格罗人种相比,蒙古人种的脸略显扁平”。西方早期人类学关于中国人种的研究结论,进一步为后期西方的东方面孔叙事和视觉呈现提供了“科学”依据,比如好莱坞最负盛名的中国面孔之一、美国华裔女星刘玉玲就非常贴合此一标准:眼裂小而长,颧骨较高,鼻子有些扁平,下颌骨略宽;其面孔形象还成为 1998 年迪士尼公司的动画片花木兰中木兰形象的原型。而被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MULAN)选为女主角的刘亦菲则具有非常典型的蒙古眼褶和杏仁眼。值得反思的是,从 13 世纪到 20 世纪下半叶,西方文本何以对“中国面孔”出现如此显著再现

34、差异?首先,跨文化交往的密度是文化群体形成“他者”面孔形象的重要的外部条件因素,从 13 世纪到 17 世纪再到 18 世纪,中西跨文化交往的密度由偶发性发展到频繁的使团、传教士来华,也使得西方对中国面孔的建构由凭空想象走向了基于亲历体验基础上的“我他”之别。其次,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群体的自我身份意识和自我文化评价是影响西方文本形成“他者”面孔形象的内部编码因素,18 世纪开始,西方文本对中国面孔的Rohmer,S.The Insidious Dr,Fu Manchu.New York:Robert M.Mc Bride,1913,p.15李济:中国民族的形成,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

35、,第 344 页。后文对模特面孔的编码主要参考此面孔标准依据。“中国脸”的他者定义:西方时尚文化对中国面孔的再现偏好及其影响 131再现就是基于西方文化传统和审美标准与中国面孔本体进行文化协商结果。第三,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结构性关系来看,跨文化的“他者”叙事是实现文化工具性的手段之一。对“中国面孔”的美化或是丑化作为西方“他者叙事”的一部分,既是西方主流文化调整重塑自我意识和形象的结果,也同时服务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第四,伴随着了奴隶贸易、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而形成的西方种族主义是影响“中国面孔”知识生产的宏观语境和意识形态因素。西方种族主义所建构的认知渠道遍及历史学、人种学、法学

36、等等,西方人种学的对于“中国面孔”的知识生产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一意识形态的影响,成为“东方主义”中涉及东方知识和权威论述的一部分。三、“中国脸”的被定义:西方时尚文化刻板再现的中国面孔特征当代中国第一个被国际时尚场所选择的女性模特吕燕,其以单眼皮、蒙古眼褶、眼裂小、高颧骨、宽眼距、宽脸型等与“西方面孔”迥异的特征获得了西方时尚界的青睐。吕燕在访谈中曾说:“他们觉得我很特别,觉得我才是亚洲美女,像仕女图里的仕女。”西方时尚界对吕燕的选择和推崇,使得中国面孔的审美标准在西方主流时尚场域被清晰定义。这种定义是一种规范性力量,其逐渐演化为西方时尚场选择中国模特面孔的时尚传统。所谓时尚传统,“是对时尚

37、正当性的共有理解,其会对时尚物的创意判断产生影响,支配时尚物的概念形成和材料使用,进而定义了决定其质量和符号、经济价值的因素”。吕燕,2000 年世界超级模特大赛亚军。龙竞雄:吕燕:审美也要与国际接轨,新周刊,2001 年 3 月 6 日,http:/ 年 3 月 6 日。Mukti Khaire.“Medium and Message:Glob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production field of Indian fashion”.Organization Studies,2016(6),p.846.选择时段:20062020 年;选择标准:参加

38、四大国际时装周 10 次以上。模特杜鹃:20062011 年间共出席了 11 次世界四大时装周;模特刘雯:20092019 年间共出席了 21 次世界四大时装周;模特奚梦瑶:20062020 年间共出席了 18 次世界四大时装周;模特孙菲菲:20062020 年间共出席了 18 次世界四大时装周;模特李静雯:20062020 年间共出席了 14 次世界四大时装周;模特何穗:20062020 年间共出席了 18 次世界四大时装周;模特雎晓雯:20062020 年间共出席了 19 次世界四大时装周;模特秦舒培:20062020 年间共出席了 19 次世界四大时装周;模特李静雯:20062020 年

39、间共出席了 10 次世界四大时装周;模特贺聪:20062020 年间共出席了 10 次世界四大时装周。132 华夏传播研究(第十辑)表 国际时尚场中的知名中国女性超模的面孔特征特征模特西方文本中所述的中国面孔特征西方人类学界定的中国面孔特征占比 2(左侧全部特征满足为100%)眼裂适中至偏小眼角上扬颧骨宽而高占比1蒙古眼褶上眼睑饱满眼距略宽鼻根稍塌下颌稍宽吕燕100%100%杜 鹃100%100%刘 雯67%75%奚梦瑶67%50%孙菲菲100%100%李静雯100%100%何 穗67%38%雎晓雯100%75%秦舒培67%75%贺 聪100%100%占比 380%80%100%70%80%9

40、0%70%80%分析过去十五年,西方时尚场所接纳的十位中国女性模特的面孔特征发现(见表 1):(1)研究对象的面孔特征与“西方文本中所述的中国面孔特征”(“眼裂适中至偏小”“眼角上扬”“颧骨宽而高”)高度契合:有 60%的研究对象满足全部三项特征,剩余 40%的研究对象满足其中两项特征。(2)研究对象的面孔特征与“西方人类学界定的中国面孔特征”亦契合度较高:有五位研究对象的面孔具有“蒙古眼褶”“上眼睑饱满”“眼距略宽”“鼻根稍塌”“下颌稍宽”全部五项特征,另有两位的面孔具有其中四项特征。(3)50%的研究对象的面孔具有上述全部的八项面孔特征;另外还有 30%具有上述六项特征(仅有 1 人的面孔

41、与西方文化所再现的中国面孔特征契合度较低)。整体而言,全体研究对象的面孔都具有“颧骨宽而高”这一特征,90%的研究对象的面孔具有“眼距略宽”这一特征,80%具有“下颌稍宽”“眼裂适中至偏小”“眼角上扬”“上眼睑饱满”等特征,70%具有“蒙古眼褶”和“鼻根稍塌”此两项特征。西方著名学者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Orientalism)本质上属于一种把西方文化当作正统文化而对亚洲地区文化给予边缘化评价的偏见思维,这种思维所形这张编码表中的人物面孔均以第一次在国际模特舞台亮相时的面孔为准。并以前文第二部分中西方文本中对中国面孔的再现传统作为编码依据:(1)眼部特征:眼裂较小,眼角上扬,蒙古眼褶,眼距宽;

42、(2)鼻部特征:鼻根稍塌;(3)脸型特征:下颌宽阔;(4)颧骨特征:宽而高。“中国脸”的他者定义:西方时尚文化对中国面孔的再现偏好及其影响 133成的支配力量,即文化霸权(Hegemony)。文化霸权的形成与西方中心主义有关,他们普遍把欧美地区的文化特征当作主流,而把非欧美地区的其他类型文化统一纳入非主流文化的范畴,并且简单粗暴地以地域特征进行命名。萨义德认为,“在西方人谈论东方的时候,东方人是并不在场的,而东方主义的出现正是由于东方文化的实际缺席而导致的曲解印象”。2018 年底,杜嘉班纳(Dolce&Gabbana)在即将举行的上海大秀前发布了一条“起筷吃饭”的广告片,片中的主要内容是画外

43、音正在教授一位亚裔女模特如何用筷子吃意大利的传统食物。这位女模特的长相特征是典型的眼距宽、单眼皮、塌鼻梁。据了解,为了更加贴合东方女性的刻板形象,杜嘉班纳还在拍摄时利用妆发特地放大了颧骨、眉毛和眼睛的特质,使其更加贴合西方人眼中中国面孔的刻板印象。广告播出后,最敏感地发出质疑声音的是身处海外的亚裔。继而,国内的时尚工作者也纷纷以发布网络声明的方式拒绝合作,之后更是在社交网络引发了巨大的舆论效应。2019 年 3 月,时尚杂志VOGUE美国版的 Instagram 官方账号发布了一张来自摄影师 James Perolls 的人像作品,人像模特选择的是来自中国高其蓁,并配文称其“有独特的吸引力”:

44、照片在呈现模特面孔时刻意突出了其眼裂小、宽塌鼻梁、扁平化轮廓等刻板特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期刊选择推崇此类照片作为代表性的亚裔面孔进行网络传播,很快引发了国内网友的热议和质疑,许多网友认为,这仅仅再现了西方文化对亚裔面孔的刻板印象,是对普世审美的挑战,具有种族歧视和文化侵略之嫌。分析上述案例,可以发现,“中国面孔”作为西方时尚文化构建“他者”形象的一种路径,其在再现方式上主要有以下特征:首先,在面孔符号选择上,其偏好选择那些可以凸显“我他”区别,放大差异的面孔特征,进而形成“仿真”的中国面孔。其次,在再现方式上,为了贴合西方的“中国面孔”审美标准,不惜选择那些单一的、偶然的、夸张的面孔形象代

45、替中国人整体群像中更有代表性的面孔,以偏概全。第三,在再现语境方面,西方时尚再现的“中国面孔”往往被置于西方“中国风”的文化语境之中,进而生成了一种或与西方现代性相距甚远,或与西方文化对比强烈的“他者”意象。上述网络时尚舆情事件生动地阐明了面孔“范式”与时尚话语权、国家形象、民族意识之间的密切联系。诚然,民族性的意义来源之一在于基于人文、地 美 爱德华 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3 年,第 49 页。美 爱德华 W萨义德:东方学,第 49 页。134 华夏传播研究(第十辑)理、体征等维度的“我他”之别(国族社会性认同的重要来源),但是,民族性的建构还有赖

46、于基于族群文化内部历史记忆、文化经验系统和符号系统所累积的内生身份意识(“主我”)。因此,对民族性的再现和传播不意味着对于这种差别的单向度“再现”和盲目放大。在国际时尚场域中,中国面孔经历了从“缺席”到“在场”,继而到“再现”的过程,然而,这种由“他者”所定义的“中国脸”的再现,必定意味着“自定义”面孔的缺席乔治 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n)认为,这种跨文化的“脸部人类学”范式极易陷入所称的“种族中心主义论调”。“他者”定义的中国面孔的被“再现”以及“自定义”的中国面孔的“缺席”极易在国际时尚传播场域中生成鲍德里亚所称的“仿真”的中国形象。“仿真”是指“在真实或原本

47、缺席的情况下对真实模型的衍生,是一种超级真实(Hyperreal-ity)”;“仿真有时甚至比真实显得更加真实”。国际时尚场对中国模特面孔的选择标准,已日益成为西方时尚编码者再生产和支配中国人视觉形象的重要规范之一。西方主流时尚文化对“中国脸”的定义是一种规范性力量,其不仅逐渐演化为西方时尚场对中国模特面孔的选择传统,而且,基于国际时尚话语权的强势地位从时尚传统和选拔机制层面暗示或倒逼着国内本土时尚界对这种面孔标准的迎合。四、西方时尚所定义的“中国脸”对本土时尚审美的影响2015 年 5 月,网易女人频道的“时尚潮流周报”栏目发布的一篇资讯中国模特不够美?那是你的审美不够高级!,其虽然并未明确

48、阐述“高级脸”的界定标准,但是文中内容主要是通过对进入国际时尚圈的中国名模(刘雯、孙菲菲、何穗、奚梦瑶、秦舒培等)面部特征进行梳理和评价,最终基于“高级脸”与符合大众审美的面孔特征的差别,为“高级脸”的判定设定了模板。2019 年 3 月,Vogue 杂志美国版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中国模特高其蓁的照片,并称赞道:“她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能够打破时尚界审美常规。”然而,这样的内容迅速引起了中国网友的议论,网友“模特经纪王平”在微博上说道:“(对于)VOGUE 官方 Ins 主推的中国脸模特,你们觉得这是高级脸还是 德 汉斯 贝尔廷:脸的历史,第 6 页。Baudrillard,Jean(1

49、983),Simulations,New York:Semiotext,p.2.转引自,英 约翰 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五版),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 230 页。中国模特不够美?那是你的审美不够高级!,“网易女人”,2015 年 05 月 03 日,https:/ 年 05 月 03 日。“中国脸”的他者定义:西方时尚文化对中国面孔的再现偏好及其影响 135外国媒体对中国人长相的刻板印象?.中国模特的审美一直被几个大牌杂志带着走。”中国资深名模、娱乐时尚博主“长腿胡兵”在 2020 年 1 月 7 日发布的微博上说道:“1989 年的模特大赛和如今的中国国

50、际时装周,这三十年,西方审美已经影响国人审美太多,当年的美女们各个拿出来都是颜值气质身材俱佳,每个都可以单挑老港星,是很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美人,现在盲目强调高级脸才是不够美不够自信的遮羞布。”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人对于海外时尚媒体和品牌采用的中国模特的面孔印象都以“高级脸”一言以概之。在使用“高级脸”时,人们多是将印象和认知架构在那些由西方时尚界所推崇的、具有其所定义的“中国脸”特征的中国名模的面孔之上。于是国内的品牌开始慢慢吸纳这些面孔标准,将这些模特面孔与“高级”画等号,并逐渐演变成为一套话语体系。从这之后,活跃在国内外时尚场域的顶级中国名模的容貌,逐渐与中国本土的模特前辈们有了较大的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