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双减”下中学地理课“四导”教学探析_李若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3826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减”下中学地理课“四导”教学探析_李若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双减”下中学地理课“四导”教学探析_李若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师教育2 0 2 3.0 3“双减”政策直击应试教育的功利、短视之要害,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欢迎与支持。但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的责任不是变小了,而是更大了;要求不是变低了,而是更高了。教师的着眼点和教学重点必须从以往只做好课本知识的传授迁移到对学生素养的培育上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我们通过“导学识标,化文为图;导问助学,化图为文;导练致用,图文并举;导思互评,感悟人地”四个环节,积极探析中学地理课的“四导”策略。这不失为“双减”下地理课教学的制胜模式。这样做,教师能在地理课上把“四个第一”交还给学生,即把第一思考时间

2、、第一表达机会、第一体验过程和第一认知反思交给学生,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以此培育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导学识标,化文为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目标。教师可用多种方式将自主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点明学习目标中的重难点,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树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信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目标,既能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又能知道本节课的重难点在哪里,以饱满的精神和浓厚的兴趣进入学习状态。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是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的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教材中很多以文字形式叙述的地理知识蕴藏在地图中。教师如果能让学生把教材中以文

3、字形式叙述的地理知识,一一对应、落实和转化到地图中,地理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大半。例如,在讲黄土高原时,教师可让学生或助学小组充分运用地图,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1.运用地图,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2.运用图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3.研究地图,感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带着这3个自主学习目标去初读教材,反复端详和利用地图,学生既能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又能领会学习的重难点和困惑在哪里,在合作探究中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导问助学,化图为文此环节重在营造“双主共学”的课堂氛围。“双主共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理念,在重视教师

4、在课堂教学变革中主导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更需要关注“学生怎么学”,知道把学生放在何处,知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教师围绕上一环节中的自主学习目标,有层次地设计34个问题,让助学小组带着问题去探究、思考,主动认知和反思;然后,让学会的小组成员代表给全班学生分享自己思考和认知的体验过程,交流自己对新知的“会学”过程,帮助其他同学或组内伙伴更深层次地理解新知。在此环节中,教师多方设计和恰当地引导学生设问,对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新知起着重要作用。设问既要新奇有趣,又要有深度和层次,还要能概括本节课的重难点。例如,在讲天气与气候时,教师可利用多“双

5、减”下中学地理课“四导”教学探析汤阴县扁鹊中学李若红教学探微90DOI:10.16586/ki.41-1033/g4.2023.03.020教师教育2 0 2 3.0 3媒体给学生或助学小组出示3个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1.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特点;2.阅读天气预报卫星云图,观察天气符号的特征及卫星云图,并理解其含义;3.感悟与天气相关诗句、民间谚语的魅力,形成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等观念,滋养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通过助学设问,有层次地把地图中的问题落实到教材文字内容中,引导学生在生生合作、小组助学中去思考、认知、反思,达到化图为文之目的。教师在“双主共学”的互动课堂氛围中,帮

6、助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人文素养,充分体现地理课程对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少年的独特价值。导练致用,图文并举此环节重在创设体验式问题情境。通过以上两个环节,学生基本掌握了课程内容的知识点以后,教师展示给学生或助学小组一定量的有层次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的图文练习,以巩固、提高和拓展新知,使学生达到由学会(懂、会)到会学(熟、巧)的高阶学习阶段,举一反三,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兴趣、发展思维的空间和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促使学生在体验问题情境中合作探究、自主发展。例如,

7、在讲中国的河流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引导学生用绘图工具在绘图纸上画出长江、黄河、黑龙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和塔里木河6条河流,并画出发源山脉和注入海,小组讨论该河流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小组合作并展示)2.让学生用绘图工具在绘图纸上画出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和400mm年等降水量线。(小组合作并展示)区域认知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国家认同感。在讲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教师展示一组图文并茂的生活场景图,设计体验式问题:我国某东西向山脉,山的南坡长着亚热带水果柑橘,山的北坡长着温带水果苹果、梨;山北以旱地为主,山南以水田为主;山北人们以面

8、食为主,山南人们以米饭为主。请问这是我国的哪一座山脉?山南、山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学、展开思考,利用助学小组竞赛,很快探究出:此山脉是我国的秦岭,是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此设问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效果甚佳。导思互评,感悟“人地”此环节重在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核心价值观。此环节是整节课的收官阶段,对人地协调观的培育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应设计一个既联系实际,又能让学生通过整合内化本节课新知的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经过思考后用地理语言来表述。教师通过学

9、生的表述、体验、展示过程来判断教学成果的好坏,或通过其他助学小组对此学生的表述是否满意来评价学生学习成效,让学生通过互评达到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深度、理解高度和拓展宽度的要求。人地协调观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的观念,滋养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讲中国的气候时,教师抛给学生一个升华课题的问题,引导学生深思后互评:同学们,近几年沙尘暴、雾霾、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频繁发生,说明我们的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气候。作为新时代的追梦少年,你们如何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让气候造福人类?学生讨论后回答:低碳出行、“三废”控制、根治排污源、植树造林等。这样就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好的小习惯,就是环保大业绩,全民共参与,祖国更美丽,继而为美丽的中国梦增光添彩。实践证明,“双减”背景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四导”策略,建立师生地理课堂学习共同体,提升学生的地理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合作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达到学有所问、学有所能、学中悟理的目标。这样,从根本上改变了单一的地理课堂形态,形成了民主、开放、多元、共生的地理教学环境,既有效培育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交流合作能力、评价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高阶能力,还使“双减”政策在地理教学中落地生根。(责编马孟贤)教学探微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