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解冻”思潮后的苏联动画的艺术表现与浪漫主义美学_王禹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3704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冻”思潮后的苏联动画的艺术表现与浪漫主义美学_王禹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解冻”思潮后的苏联动画的艺术表现与浪漫主义美学_王禹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解冻”思潮后的苏联动画的艺术表现与浪漫主义美学_王禹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20大众文艺一、引言俄罗斯动画艺术的萌芽始于二十世纪初的苏联,作为近代产生的基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视像艺术革命在前卫艺术家的觉醒与吸纳中东进的产物,这一技术与艺术的流派在苏联时期的浪潮中不断摸索前行、寻求突破,经历过寻路阶段的曲折,亦收获过黄金时期的硕果,最终形成了格调独特、或可沉郁稳重却不失想象力、或可精美而诡秘的艺术特色,在世界艺术绘卷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下独属于苏联时代的印迹。经历着二战后的文化内部分裂的苏联,自1953年赫鲁晓夫开始执政后逐渐从斯大林时代的高压政治环境中挣脱出来,多个思想文化领域同步步入短暂的“解冻”期,焕发出具有崭新意义的生命力;在这一特殊的时代环境下成长出来的文

2、化思潮的前途命运究竟如何,在当时社会之中是难以判别的,但是其被赋予的特殊的时代色彩已然决定了其独特的发展方式与短暂的发展阶段。经历了20世纪前半叶的成长成熟的苏联动画艺术亦在此时步入转型阶段,自现实主义的框架中跳脱出来,将笔调与风格重新拗转向“人”的情感表达、社会批判与人性追求。自其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中,可以窥见19世纪俄国文学艺术领域恣意生发的诗意的浪漫主义美学与现代艺术革命之成就相互融合的文化基调。二、“解冻”思潮影响下的苏联动画创作题材中的浪漫主义探索斯大林时代落幕后的苏联文化界随着政治拘束的逐渐放开与“解冻”风潮的席卷而来不断发生着迅疾的变革与转型。在文学与艺术的多个领域,全新的思

3、想焦点与技术手法不断改变着创作的方式与风向,文艺创作者于其作品中倾注的艺术追求亦获得了相对丰润的土壤与成长空间。这一过程可谓是在对于前一时代的不断反思中完成的。针对贯彻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初期与整个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批判始终催生着当时苏联文艺界内部不断产生的辩论。文学家、艺术家们并未因文化发展中影响久远的社会风潮导向与为之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刻影响而放弃浪漫主义深藏的潜力。“浪漫主义”是否始终伴随着苏联时期的文化创作而未曾消弭,是否可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达成并行不悖的、有机的融合,文化工作者们对此众说纷纭。因此,在这短暂的破冰期,针对浪漫主义的艺术表达仍然具有试探

4、性与实验性。苏联动画界在“解冻”时期之初便迎来了一项重要的任务1954年的“动画片生产计划”。据1954年第三期苏联电影艺术杂志报道,苏联文化部不久前通过了“关于扩大动画电影联合制片厂生产计划的决议”,1954年,该厂将要生产的影多达片二十部,较之去年还要多十部左右。1计划规定其内容当为儿童设置现代童话题材的影片,这成了导致1950年前后童话题材的苏联儿童动画取得众多可喜成果的原因之一。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重新着眼于国内外的民间传说与文学经典,如由列夫阿达曼诺夫(Lev Atamanov)创作的一举于戛纳电影节、贝尔格莱德电影节及威尼斯电影节等多项国际性影视盛会中夺得大奖的金羚羊(,1954)与

5、冰雪女王(,1957)。前者选择了印度神话作为题材进行改编,而后者则选择了安徒生创作的一则家喻户晓的童话加以尽情描绘。于这些作品中,源自质朴、梦幻的童话传说世界的浪漫情怀与抒情格调恣意涌现出来,主人“解冻”思潮后的苏联动画的艺术表现与浪漫主义美学王禹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 100091)摘要:回首在现代艺术发展史与俄罗斯文化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的苏联时代动画产业的发展与成熟,可窥见其艺术表现及创作手法始终在曲折前行中完成着创新;而在作为历史转折点的20世纪五十年代至苏联解体期间的数十年内,其主旨与美学倾向则进一步完成了与斯大林时代的文艺创作导向迥然不同的转变。文章将从创作题材与艺术表达手法

6、两方面,简要探讨与总结在五十年代“解冻”思潮后苏联动画的艺术表现力与其中凝结的浪漫主义美学呼求。关键词:苏联动画;浪漫主义;现代艺术;创作表达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28(2023)04-0220-03文化综合221大众文艺公善良而纯粹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分的描摹,不断强调主人公的主体思想精神在全部故事脉络与内容中展现出的主导性与主观能动性,呈现出挣脱完全束缚思想发展的纯现实主义表达的、极具想象与创造的魅力的艺术珍品。在这些改编自国外经典的作品中,同样彰显着俄罗斯民族本身的文化特色与传统美学:如金羚羊中,主人公男孩寻找金羚羊的过程作为文化符号的艺术化体现所映

7、射出的是来源于俄罗斯宗教信仰的奇数崇拜,这象征着“终极与完备”的3的文化准则在这一作品的情节安排与角色设计的编排中反复出现。2同时期涌现出的其他以西伯利亚民间故事作为蓝本改编的动画创作,在经典的选材与融入民俗元素的设计中,鲜明的民族意识正旺盛地生长着。然而这一时期的动画创作并未于童话传说故事改编的范畴内止步不前;与此同时,来到六十年代后的苏联文坛随着勃列日涅夫的上台再次迎来严密的管控与审查,相对而言受到拘束较少的绘画与影视界则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不断转型。尽管“解冻”时期在客观上落下帷幕,其影响力却在文艺界刻下了鲜明的烙印。在难以消却的政治压力与铁幕阴霾之下,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兼容

8、性的讨论从未止息:1966年,苏联作家协会和世界文学研究所联合组织召开了一个题为“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迫切问题”的理论讨论会。讨论会上,莫斯科大学教授奥夫恰连科格外大胆且破天荒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浪漫主义”这一创作方法;这是三十余年来,苏联社会主义创作中纯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地位头一次破天荒地受到摇撼。3在苏联文学界,这样的主张给予了浪漫主义再度与现实主义同台的机遇,二者相辅相成、趋于合一,共同显现出其自身所具备的文化潜力,创造出属于一个全新时代的风格迥异的作品,正如这诸多优秀作品足以证明,浪漫主义的种子从始至终都未被从苏联文学的土壤中掘出。走向进一步转型的文艺思潮在动画界同样激起着层层余波。这

9、一时期的作品在改编经典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原创独立短篇叙事发展,或以现代文学创作为台本;受众并非儿童而是成年人的作品也在不断增多。具备讽喻性的臆想故事与抽象自然景观短片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以源自自然界、生态世界的精神境界作为情感寄托来传达创作者的主体情感的创作选材再次开始崭露头角了尤里诺斯坦因执导的故事中的故事(,1979)运用非传统的、非线性的情节结构和创新的动画技术择取虚幻而脆弱易碎的梦境景象作为表现的主体,营造了浓厚的感伤情怀与凄婉纯真的气氛,在抒发对时代创伤带来的忧郁感性的悲观情思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地表达了对与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的反叛与挑战。同时,另一部分作品则在立足于实际情境的基础上创

10、造出诸多细节情节与线索导向,构建出映射现实、意象却荒诞甚至讽刺的题材。费多尔希特鲁克执导的一个犯罪的故事(,1962)则是使用这样的诙谐题材讲述了一个小职员因不忍生活秩序受到破坏最终成了犯罪者的故事,成为动画领域的衍生作品逐渐向这一独特的表现方向靠拢的转型时期中的代表作之一。二十年后,同样由他执导的寓言片狮子和公牛(,1982)通过心理细节与描写的全面运用与强调,生动表现了两头巨兽之间的争斗,具有强烈的普世人道内涵。该作品一定程度上使得苏联动画具备了进一步摆脱浅显而肤浅的平铺直叙、挣脱与视觉规律相悖的传统手法的力量与勇气,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与人文情怀:深刻地关怀了进入现代高速发展节奏的

11、人类生活,表达对世界中的万象的认知、探索与这过程中所产生出的困惑。4进入八十年代的动画作品与同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思潮展现出诸多相似性之处,则是其以“浪漫主义的虚拟特色”在击破了现实世界的虚浮幻梦的同时又将其虚实表达结合起来,深刻地传达出对当下社会现象的全方面反思与对人类未来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苏联动画艺术表现手法中的浪漫主义抒怀“解冻”时期及其之后的苏联社会仍在战后创伤、政治动荡与文化分裂的浪潮中颠簸,这一时期文艺作品中呈现出的独特的历史政治形态带来的此时代下的艺术家普遍具备的悲观情绪可以看作是对苏维埃政府一直以来强势倡导的纯正的“乐观主义”逐渐弥散的反作用,在此时期的苏联

12、动画中的体现便是极具浪漫主义情怀尤其是消极浪漫主义的诸多种类的诗学表达。5相对于19世纪初叶凝聚着由普希金、基普林斯基等杰出人物源自俄罗斯民族的原生精神中生发而出的积极浪漫主义美学呼求而言,此时的浪漫主义所需要直面的则是不断下行的沉郁与对未来未知前程的难以排解的忧虑与想望。仅仅是与战前的动画作品的作画风格与色彩氛围相比较也可发现:三十年代的作品中呈现出的欢快、活跃、积极的情感在此时几乎已不可见,在苏联艺术家逐渐摆脱对美国迪士尼动画细致入微的表现技法的模仿、逐渐找寻到独树一帜的风格式样后,欢快的画面表达便进一步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表现主义技法的充分运用与抽象技法、超现实技法等打破传统的手段共同

13、构建成的虚幻、精美、诡谲的幻想般的世界。在这一时期的苏联动画中,我们很少能够领略到热情洋溢、憨态可掬的色彩构成与角色形象设计在六十年代后的作品中,这一点更加清晰地体现出来。基于现实中人物与自然景物进行卡通化描摹的技巧甚至也减少了;人物形象自通常认知中跳脱,形态上逐渐转变以至于将传递现实的基础形态所剥离,不再致力于描摹“人”的基本造型与轮廓;而景观色彩的搭配则完全将对现实景色的反映这一经典的主张进行了颠覆,辅以大量美学手法的修饰,雕琢出极具诗意表达的动帧画面。文化综合222大众文艺伊万阿克森楚克执导的海的女儿(,1968)则是一部依靠具备以上特征的美学表达手法完成的名作:他以非写实的手法与剪纸般

14、的色块拼接勾勒出小美人鱼的美丽而哀愁的形象,以高饱和度对比色撞色搭配渲染出的主体故事画面与接近于单色调的旁白桥段相互衔接穿插,相互映衬,为观者营造出仿若现实与虚幻交织的独特观感。片中包括主人公在内的全部角色都由形状变化较少的几何图形为塑造基础譬如,完全抛弃了写实描绘手法、均以简洁的线条组成的几何形态设计出的“听众”与辅助旁白的“鱼群”形象;而环境氛围设计则大量运用抽象与具象、写实与虚幻并行的珂拉琪(Collage)风格,以剪纸拼贴画的造型呈现出美轮美奂以至于足以将现实击碎为幻梦的童话世界。以冷调与暖调色彩的相互碰撞鲜明地渲染出的是爱与死亡面前残酷而温柔的忧郁该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可谓是更为真诚地描

15、摹了原著童话中的悲剧色彩,并以强烈的浪漫主义美学表现手法将之渲染至淋漓尽致。相较于“解冻”时期中的五十年代的童话题材动画依旧追求卡通化的表现手法而言,这一时期的动画作品之中几乎完全不再能够发现具象的表达,取而代之的是将对浪漫美学的感性认识深入地放大的表现方式。而此前研讨过的故事中的故事这一作品则使用浓重而沉郁的灰、黑、白与浅棕色四色进行写意的画面渲染,大多数场景颜色昏暗,并不具备鲜明的格调。但与普希金的诗歌秋天一般,诺斯坦因将对童年的回忆中在集体公寓中生活的背景设置在秋天,棕色与和黄色的树叶散落在废墟上,草木横生中秋与碎石、美与衰落的景象交错重叠,构成了萧条、颓废却唯美的意象。片中的梦境世界与

16、其他场景的美术风格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异,这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在形式与效果上与普希金的手稿涂鸦十分相似。普希金写作时经常在手稿的空白处信手作画,风格简洁明快、笔触随意灵动,为他人所津津乐道。而在诺斯坦因在故事中的故事这部作品中对梦境世界的角色的外表形象所作出的描绘中似乎都可以进一步窥见普希金所创作的那些旧时的速写的形迹。6与以独立人物为线索进行直叙的手法相异的是,该片以一只小狼作为主人公与全片的情节线索,其活动描绘和心情描写同样隐喻着作者自己内心中传达出的独白,而这一要素大段、成片的出现则将作者的心境状态与情感表达向观众娓娓道来。这独特的自现实之上游离开去、超然于真实世界的艺术表现方法真切地剖析了片

17、中战争创伤、生活创伤的幽秘的情感内质,为观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7这是一种无拘无束、不受刻板的造型规律所限制的崭新的描绘手法,通过对真实的时空界限与形态束缚的藩篱的冲破,创造出仿若越过了现实的边界的表达效果;这样的手法与影片中浓厚的追忆气息相呼应的昔时年代的情感熏陶便正是如此在这样的充满怀念与沉思之感的笔调中回环流连。辅以以意识流为主要润色方式的编排,浪漫主义色彩在作品所呈现的氛围与情节中进一步地晕染开来。结语在“解冻”时期及此后的五十至八十年代的苏联动画艺术家们如此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中蕴藏着的极为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与美学呼求毋庸置疑是自极为特殊的人文环境与文化发展局势的隙缝中生长而出的。纵使

18、处在飘摇与动荡并存的客观大环境之中,艺术家们作出的“反叛”无疑是成功的;以五十年代的作品作为经验积淀、六十年代后的作品作为转型生变的动画艺术表达技巧创制出的数不胜数的优秀作品以他们独特的、在世界艺术史上无法被取代的风格飞跃出现实的篱墙,凝聚着铁幕时代下的苏联乃至世界的文化思潮在迷茫与踌躇中畅想、寻觅理想归宿的时代特质。同时,尽管时代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决定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潜力生发的方向,但追根溯源犹可得见,自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审美观念与具备典型的标志性的创作风格里展现出的是俄罗斯传统的民族意识的自然流露与向往自由、质朴的人文观念的追求,是俄罗斯民族精神文化内涵的别样的流露既具备着向

19、时代的崭新潮流不断生长与演化的资质,更是经典的文化底蕴在创作风貌的变迁中不断受到磨砺而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观者眼中的典型体现。这一时期优秀的动画作品作为如今仍广受好评的经典,至今依然对新世纪的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动画爱好者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成为学习世界艺术发展史的过程中值得观赏品鉴的一份精粹。其中可贵之处,仍值得如今的艺术研究者与历史研究者们进行反复探讨与斟酌。参考文献:1曉風.苏联一九五四年动画生产计划J.世界电影,1954年05期,86-87页.2冯叶童.苏联动画电影联合制片厂创作中的民族性探索研究MA.天津工业大学,2019.3严永兴.苏联当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J.文艺评论,1985年05期,110-114页.4顾启军.苏俄现代动画美学之流变J.电影艺术,2018年06期,100-108页.56江渡;李兴.前苏联动画中浪漫主义的诗学表达MA.天津大学.7卢阳.解读动画传说中的传说里的意识流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6期,61-63页.作者简介:王禹童(2002-),女,汉族,辽宁大连人,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艺术学。文化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