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非遗”融入高校影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_杨恩东.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3670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遗”融入高校影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_杨恩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非遗”融入高校影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_杨恩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非遗”融入高校影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_杨恩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26 第 25 卷第 1 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3 年 2 月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我国青年了解西方文化的机会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他们的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其影响,而一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日渐忽视甚至遗忘。我国是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然而我国有大量的“非遗”项目不为大众所知,且有一部分还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高校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主要阵地,在高校的部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非遗”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对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和锻炼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以传媒专业的影视类课程为切入点,从“非遗”融入影视类课程的意

2、义、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以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展开探讨。一、“非遗”融入高等教育影视类课程的意义“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21 世纪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非遗”热潮。随着 2014 年第 4 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公布,我国“非遗”保护实践进入了一个以“如何科学保护”为重点的“后申遗时代”1。在“后申遗时代”,如何对“非遗”进行可持续性保护、传承与开发,是一个迫在眉睫且充满挑战的问题。“非遗”如何融入高等教育,是所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缔约国在 21世纪初就非常关注的全球性教育议题。现有关于“非遗”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遗”融入音乐、美

3、术、舞蹈、体育等专业领域的理论研“非遗”融入高校影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杨恩东(湖南城市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摘要:作为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主要阵地,普通高校对“非遗”的保护及其文化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普通高校传媒专业影视类课程为切入点,探析“非遗”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及相关教学模式改革问题,锻炼学生运用影视化语言“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专业实践能力,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影视类课程;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583(2023)-0126-04Research onthe Teaching R

4、eform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tegrating into College Film and Television CoursesYANG En-dong(Hunan City University,Yiyang 413000,China)As the main position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

5、ge and its cultural dissemination.Taking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courses of the media major in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starting poin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d professionaleducation,as well as the reform of related teaching mod

6、els,so as to train students professional practical ability to“tell the story of theChinese nation”and spread the Chinese voice by using film and television language,and accomplish the goal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and cultivating peopl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ilm and

7、television courses;teaching reform收稿日期:2022-05-08作者简介:杨恩东,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传播与文化。第 25 卷第 1 期2023 年 2 月遵义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Zunyi Normal UniversityVol.25,No.1Feb.2023 127 究,而关于“非遗”融入传媒专业影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却非常少,尤其缺乏新闻学与传播学等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从高校影视类课程教学层面来看,目前存在着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作为一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课程,影视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大多偏重理论讲授,

8、且普遍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时下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课程建设与职业岗位衔接不够紧密,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第二,就学生自身而言,目前学生关注与创作的作品大多追求视觉上的刺激,缺乏深度与思考,尤其缺乏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因此,研究“非遗”融入高校影视类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思政教育层面。大学阶段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成型的重要时期,将“非遗”融入影视类课程,可以让大学生系统而又直观地了解本地的优秀“非遗”项目。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能够唤起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

9、增强青年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感。第二,专业实践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因此,在影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对接本地“非遗”项目,并根据课程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影视化语言记录、传播“非遗”文化,提升“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三,社会效应层面。传媒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他们善于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并且充分掌握网络话题的传播技巧。因此,他们的参与可以让更多的人,尤其是新时代的年轻人关注“非遗”、热爱“非遗”,从而助力传播“非遗

10、”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此外,还可进一步对接消费市场,挖掘“非遗”背后的商业价值。二、“非遗”融入影视类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国内高校开设的影视类课程,一般包括“数字摄影与摄像”“视听语言”“影视鉴赏”“非线性编辑”“微电影创作”等,除几所知名影视传媒类院校会将影视类专业课程进行深入细分与科学系统地安排外,其他普通高校传媒专业的影视类课程往往只有少数几门,而且课程教学要么完全讲授理论概念,要么纯粹练习剪辑技术,很少将二者有机融合,更不用说以影视专题制作的形式完成对学生专业能力综合检验的设计安排。因此,根据传媒专业的影视类课程教学经验,在已有教学内容安排的基础上,可以将“非遗”融入影视类课程的教学板块

11、,改革设计成视听语言基础理论、影视后期剪辑、“非遗”专题拍摄与制作三大内容板块(见图 1)。在视听语言基础理论板块,采取“非遗”案例式教学方法,紧扣思政教育;在影视后期剪辑板块,结合“非遗”案例提供软件实操素材,培养学生软件操作技能;在“非遗”专题拍摄与制作板块,按照不同主题内容布置实践任务,依托相关专业竞赛,鼓励学生分工合作进行课外实践,以此巩固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上三大板块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前一板块是后一板块的基础,后一板块又是前一板块的延伸与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影视类课程的过程中,由易入难,从局部到整体,最终在系统实践中建构起一套成熟的视听影像化思维。图 1“非遗”

12、融入影视类课程设计方案三、“非遗”融入影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策略关于“非遗”应如何具体地融入影视类课程教学,下面将从理论阶段、实训阶段、评价阶段等方面入手,同时结合案例式、情景式、互动式以及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思考和探讨,以期将“非遗”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一)理论阶段案例式教学,思政教育贯穿全过程案例教学是影视类课程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方式杨恩东“非遗”融入高校影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28 第 25 卷第 1 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3 年 2 月之一,它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然而,在现有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重娱乐、轻教育”现象,课堂上

13、所展示的视频案例,大多趣味性、娱乐性十足,但案例展示完成之后往往只讲解其中的理论知识点,并不注重对视频进行批判性地解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课堂吸引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但却无法拓展课堂的深度,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削弱了课堂的思政教育功能。基于此,在视听语言基础理论板块教学中,可重点结合纪录片 中国记忆 了不起的匠人 我在故宫修文物非遗传承,少年敢当,以及影视剧 霸王别姬百鸟朝凤变脸 等十余部体现“非遗”内容的优秀影视案例,展示中华民族伟大的生产生活智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讨论。案例展示完成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学内容分析案例,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

1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青年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政目标。以视听语言基础理论部分的“景别”一课为例,课堂上将 百鸟朝凤 中两个富含景别变化的片段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景别分析,同时对影片内容和主题思想进行共同探讨与反思。如:片尾徒弟在师傅坟前吹奏唢呐追忆师生情片段,通过全景-近景-特写-全景-远景的景别变化,让学生感悟到主人公对传统艺术(唢呐)的坚守,以及个人在时代背景下的无力感。这份执着坚守的匠人精神无关乎时代变革、无关乎金钱与名利,然而这个看似无奈的结尾又是

15、让人值得深思的:对待日渐衰落的民族传统技艺,应该如何做才能真正守住并让其延续下去呢?在进一步的讨论中,让学生意识到这部影片在呼吁观众关注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只是简单地提出了传统技艺即将面临失传的问题,却缺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反省。(二)实训阶段(早期)情景式教学,创作“非遗”主题微视频习近平总书记曾号召:“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讲故事的方法多种多样,尤以影视化的视频形式最为喜闻乐见。因此,可以重点将创作本地“非遗”主题微视频作为实训任务之一。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师生应积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共同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

16、理论教学成果。如:联动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以益阳小郁竹艺、明油纸伞、湘中铁锅、羊舞岭窑、纸影戏等一批极具地方代表性的本地“非遗”项目为试点,由专业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本地“非遗”传承人的工作环境,近距离观摩“非遗”传承状态。用情景式教学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记录并传播“非遗”影像的专业意识。在具体的实施操作中,可将学生分为 3-5 人一组进行田野调查,充分收集第一手“非遗”项目资料。资料收集完成后,将学生分为编剧、导演、摄像、剪辑等几个小组,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一期“非遗”口述史、“非遗”技艺、“非遗”传承故事的视频创作,分别以微纪录片、微短片、微剧情片的形式呈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前期

17、调研与策划、文案撰写、分镜头脚本撰写、实地采访及拍摄、后期剪辑包装等多项工作,培养学生的独立策划能力、创新能力、视听语法运用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团队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专业技能影视化语言记录当地的“非遗”故事,“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传输优秀的民族文化。(三)实训阶段(后期)探究式教学,以赛促学在课程即将进入尾声之时,一方面,可联动本地政府或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举办“非遗”影像大赛,面向全市征集关于本地“非遗”文化的原创视频,并将此作为课程任务布置给学生;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主动参加相关的全国性专业竞赛,如一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南省大学生微电影短视频大赛、湖南省大学生公益广告

18、大赛等。其中,后两项赛事每年都会征集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作品,“非遗”类微视频的内涵切合这一内容。采用“以赛促学,赛学结合”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竞争氛围下,学生的创作热情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会利用一切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给自己“充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通 129 过竞赛活动,学生会全程参与一整套完整的视频策划与制作流程,近距离获得来自业内学者及专家最直接的评判与反馈。这将对学生日后学习目标的制定、积极学习状态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四)评价阶段互动式教学,实现翻转课堂在课程评价阶段,改革单一的教学考核机制,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引入多元化评价标准,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比如,在学生实

19、践作品创作完成后,采取翻转课堂的方式,举行“非遗”微视频展评会,让各小组学生轮流上台进行说明与陈述。老师和其他同学依据事先制定好的评分标准,从策划构思能力、视听语法运用能力、团队分工合作情况等方面,对上台展示作品进行打分,老师评分与学生互评分按照 7:3 的比例计算出综合得分,作为该组同学的期末考核成绩。此外,还可鼓励学生将创作作品分享发布于各新媒体社交平台,如 B 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将受众点击量、点赞量、转发量等纳入课程考核结果。在此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这样的互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

20、学”,真正实现了翻转课堂。四、结语2008 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周和平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2目前,“非遗”进课堂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非遗”与高校的融合相对较少,且多集中于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艺术与体育类专业课程。从影视制作与传播的角度将“非遗”与高校影视类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将会弥补“非遗”传承研究的短板与不足,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用影视化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3参考文献:1杨文艺,顾晓晖.“后申遗时代”的反思:我国非物质

21、文化遗产的概念论争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3):40-44.2邹启山.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77.3徐佳.展示文艺新气象铸就文化新辉煌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N.人民日报,2021-12-27(09).(责任编辑:曹先东)(上接 125 页)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根本目的是培育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9好的教育理念需要通过好的教学方式才能得以实现,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强调情景模拟与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有意识

22、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达到综合育人的目的。10参考文献:1杨满平,施而修,韩鑫.案例教学在“高等油藏工程”课程的实践及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2(5):149-152.2芮旭东,刘维蓉,胡奇志.基于 Cite Sacep 的案例教学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63-68.3孙玉红.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以“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4王林发.语文案例教学:内涵、运用与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8):106-109.5吴晓璐.“生活即教育”视域下硕士研究生闲暇生活的审视与构建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6郑金洲 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36-417曹勇.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求学,2021(12):9-10.8王坦.论合作学习的教学论贡献J.课程教材教法,2003(8):16-20.9袁俊.关于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的思考J.长江丛刊,2021(1):179-180.10吕承文,丁远.案例教学再思考:内涵、设计及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4):85-89.(责任编辑:曹先东)杨恩东“非遗”融入高校影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