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古代经济史.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32918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经济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完整版)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本专题考试大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其主要内容为小农经济,井田制,土地私有制2手工业的发展,其主要内容为青铜器,铁器,瓷器,丝织品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其主要内容为城市商业发展,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帮的出现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难度上以中低难度为主,内容上相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农业方面:小农经济的形成、汉代田庄的特点、租佃制的特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2工商业方面: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本专题多以农业或商业为突破口进行设计,区域经济发展及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是命题的重点.【知识框架】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发展阶段耕作方式变化农具的变化原始阶段刀耕火种石、骨、木商周时期石器锄耕(耜耕)石、骨、木;青铜农具(少)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发达地区)铁制农具(发达地区)汉代牛耕普及全国耦犁一牛挽犁唐代铁犁牛耕曲辕犁2土地制度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问题土地兼并,社会分化,阶级矛盾激化土地国有制北魏、隋唐都曾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

3、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租佃制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租佃制的发展3经营模式(小农经济)形成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作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精耕细作的主要推动力考点二 经济重心转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考点三 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期发展历程从先秦到秦汉形成与发展(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

4、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发展与繁荣(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明清辉煌与滞后(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考点四 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时期发展历程先秦时期兴起、发展和繁荣(1)商朝人善于

5、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步履维艰(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隋唐时期范围扩大,贸易繁荣(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3)出现柜坊和飞钱(4)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是重要港口宋元时期打破时空,空前繁荣(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开封)城市商业发达(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明清时期

6、继续繁荣,“商帮”出现(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高考真题演练1.(2018全国卷IT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以铁器实物的考古发

7、掘地区分布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理解。【解析】选D。依据题干信息“铁器实物”,无法得出是否为铁制农具,故A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各地铁器实物的考古发掘情况,虽然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无法得出“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故B错误;材料中铁器实物“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错误;古代社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图中铁器实物发现地在黄河中下游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说明战国以前此地区社会发展程度较高,故D正确. 2.(2018全国卷T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

8、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考查意图是让我们认识到好的惠农政策,不一定得到好的效果。【解析】选B。题干所述内容出现富商大贾说明抑商不明显,但国家免除实物田租是重农的表现,未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说法错误,排除A;题干也未涉及粮食价格低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排除C;税收的数量和种类是由政府决定的,而非商人,排除D.由于西汉需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于是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放高利

9、贷,导致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土地兼并、农户流亡,直接后果就是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受阻,故B正确。3.(2018全国卷T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以“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切入,考查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下,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若工匠在受雇期间对工作条件

10、或待遇不满,辄另谋高就,可知当时民营手工业领域出现“雇佣”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反映出手工业的进步,故A符合题意;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和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故B错误;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盐业专卖制度长期存在,D与史实不符,排除.4。(2018全国卷T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

11、学科素养。以“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朝贡贸易切入,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解析】选B。A的重心体现在了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这与题干主旨不符,且结合中国古代绘画的相关知识可知,明代以前的中国传统绘画中已出现了动物类题材;从题干可以看出,朝臣用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来解释朝贡的奇珍异兽,“麒麟”体现了中国文化观念,就是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B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明成祖时期为防止东南沿海一带百姓与倭寇相勾结,继续实行海禁政策,故C说法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的结论,排除D。5。(2018北京文综T13)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

12、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B.C. 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通过对南宋初期经济发展的史实描述,论证南宋时期人口迁移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解析】选B。依据材料可知,南迁的中原士民规模大、数量多,在饮食习惯上对麦面需求大,故正确;“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说明南方耕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

13、业的发展,故正确;为明朝时期农书,与本题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曲辕犁,排除。综合以上分析选B。6。(2018北京文综T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时间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以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18621911年369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B.C.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通过明朝中叶以来市镇数量的统计,论证明朝中叶以来市镇的发展状况。【解析】选B.处于明清之际的“15

14、51-1722年”,市镇数量是113个;处于晚清及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723-1861年”,伴随着松江一带通商口岸的开辟,市镇数量增加到167个;到民国建立前的“1862-1911年”,市镇数量扩大到369个。说明市镇数量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封建经济本身发展的推动,另一方面是受到近代社会环境的影响,故正确,选B。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问题,故不正确;中的民国政府应从1912年开始,与本题时间不符,可排除。7.(2018全国卷T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

15、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点的回答先是按照时间划分层次为“先秦”“唐宋等,然后概括层次的大意,从培育时间、种植范围、著书立说等方面概括;作用指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或者效果,联系大豆与人们生活、食物结构变化、国家救灾、备

16、种等角度回答。【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8分)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4分) 10.(2018天津文综T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4分)材料二在

17、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5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2分)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

18、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5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五大学科素养.本题围绕传统农业,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概括、说明、分析等学科方法的掌握情况,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关注民生的热点。【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柱状图可以得出农业发展趋势是缓慢增长.第二问,根据材料“玉米、甘薯种植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

19、的传入是中国明清时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动力”可知小农经济脆弱的原因是生产规模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脆弱的原因还有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体现了小农经济顽强的原因是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的史实之一是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第(3)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

20、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可知,两面性为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第二问,注意从经济角度分析,可以从自然经济自身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对工商业影响和对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答案】(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2分)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2分)(2)原因: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5分)表现: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2分)(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2分)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5分)9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