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道德非认知主义与鉴别难题_李大山.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2762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非认知主义与鉴别难题_李大山.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道德非认知主义与鉴别难题_李大山.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道德非认知主义与鉴别难题_李大山.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6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 0 2 2年第5期(总第4 1期)道德非认知主义与鉴别难题|李大山【摘 要】道德非认知主义是对道德判断进行语言与心理分析的一条重要的研究进路,主张一些道德语句表达情绪或态度,不承担表征功能。该进路的优势是本体论上简洁,能够解释道德判断与动机之间为何有着密切联系;面临的难题是道德非认知性状态如何区别于其他非认知性状态。改装版的道德孪生地球思想实验揭示了琐碎的非认知性状态会导致过度鉴别;优于认知主义的本体论简洁只是表面上的,引入随附性概念仍难以挽救。【关键词】道德非认知主义;道德判断;情绪主义;鉴别难题;随附性【中图分类号】B 8 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2、0 9 6-1 7 2 3(2 0 2 2)0 5-0 0 1 6-0 8【作者简介】李大山,哲学博士,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引 言随着2 0世纪二三十年代展开的逻辑实证主义(l o g i c a l p o s i t i v i s m)运动,几乎所有哲学门类都接受了一场语言分析洗礼,伦理学也不例外。那 个 时 代 的 哲 学“顶 流”罗 素(B.A.W.R u s s e l l)、维 特 根 斯 坦(L.J.J.W i t t g e n s t e i n)、卡尔纳普(P.R.C a r n a p)等人对伦理学持有大同小异的立场,认为道德判断、道德语句既不是分析性的又不是综合

3、性的,需要将其从科学的意义理论中将其剔除(尽管仍有“意义”);消弭道德分歧与达成道德共识的关键是对话、协商与感同身受,道德伦理活动不是一项探究客观真理的认知活动。这样定位道德伦理活动当然会导致麻烦,其中最大的麻烦是,如果道德分歧与道德共识是非认知性的,甚至仅仅是情绪与态度表达,那么道德与口味这样的偏好又有什么区别呢?亚历山大米勒(A l e x a n d e r M i l l e r)指出,这暗中消除了道德态度,大卫梅里(D a v i d M e r l i)、贡 英 亚历山大米勒:当代元伦理学导论,张鑫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1 9年,第5 3页。D.M e r l i,“

4、E x p r e s s i v i s m a n d t h e L i m i t s o f M o r a l D i s a g r e e m e n t,”J o u r n a l o f E t h i c s,v o l.1 2,2 0 0 8,p.3 0.李大山 道德非认知主义与鉴别难题1 7 纳德比约翰松(G u n n a r B j r n s s o n)等人称之为鉴别难题(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p r o b l e m)。这篇文章有两个任务:一是澄清非认知主义的观点与论证,指出其相较于认知主义的优势;二是采用鉴别难题概括非认知

5、主义的主要困难,以之评价情绪主义、表达主义等进路。最后的结论是非认知主义面临两难:要么倒向认知主义,要么面临鉴别难题。一、非认知主义的兴起马克冯罗恩(M a r k V o n R o o j e n)将非认知主义的观点概括为心理学上的非认知主义与语义学上的非表征主义。前者主张构成接受一个道德观点的心智状态不是认知性状态,后者主张陈述性(i n d i c a t i v e)道德语句的功能不是表征或描述世界。部分自然主义者与非自然主义者在道德判断是认知性状态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非认知主义者首先需要回应他们。艾耶尔(A l f r e d J u l e s A y e r)基本承袭了摩尔(G

6、.E.M o o r e)的开放问题论证(o p e n q u e s t i o n s a r g u m e n t)来反对自然主义,他指出,有些时候错误地完成一种行为,可能会引起最大的快乐,或愉快远远超过痛苦。因此趋利避害并不能穷尽道德语言的意义。考虑到开放问题论证本身有不少问题,不妨直接来看逻辑实证主义为分析道德语句提供的一套现成框架。安德鲁费希尔(A n d r e w F i s h e r)这样概括道:一个句子有意义,当且仅当其表达的命题要么是分析的,要么是经验上可证实的。伦理学的句子既不是分析的也无法在经验上被证实(v e r i f i a b l e),所以要逐出科学语

7、句的意义理论,因此伦理学不是一门科学。首先,道德判断不是分析性的,道德谓词的意义难以从主词中推出。例如,未经他人允许使用他人物品是错误的,道德谓词“错误”难以从“未经他人允许使用他人物品”中推出。艾耶尔的例子“偷钱是错误的”,不宜用来解释非分析性,因为“偷”已经有错误的意思。其次,道德判断也不是综合性的。根据逻辑实证主义的教条,综合判断必须在经验上可证实,然而我们难以用证实“天在下雨”“这棵树没有树叶”等方法去证实道德谓词与道德语句的指称。艾耶尔据此驳斥了摩尔的非自然主义。那么应如何理解道德语句的非科学意义?艾耶尔给出的解释是:我对某人说“你偷钱是做错了”比起只说“你偷钱”,并没有多陈述任何东

8、西。只是表明我道德上不赞成这种行为,正如用一种特别憎恶的声调说“你偷钱”,或者加上一些感叹号。声调与感叹号对句子的实际意义没有增加任何东西,只表明说这话时伴随说话者的情绪,因而艾耶尔的理论又称情绪主义(e m o t i v i s m)。情绪主义不同于主观主义、休谟式情感主义(s e n t i m e n t a l i s m)与道德相对主义。元伦理学层面的主观主义与心理主义认为,道德属性或道德事务会引发能动者的主观反应,如信G.B j r n s s o n,T.M c P h e r s o n,“M o r a l A t t i t u d e s f o r N o n-C o

9、 g n i t i v i s t s:S o l v i n g t h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P r o b l e m,”M i n d,v o l.1 2 3,2 0 1 4,p.2.M.V.R o o j e n,M e t a e t h i c s:A C o n t e mp o r a r y I n t r o d u c t i o n,N e w Y o r k:R o u t l e d g e,2 0 1 5,p.1 4 2.英 A.J.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尹大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1年,第1 1 9-1

10、2 0页。A.F i s h e r,M e t a e t h i c s:A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D u r h a m:A c u m e n p u b l i s h i n g l i m i t e d,2 0 1 1,p.3 0.英 A.J.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尹大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1年,第1 2 0-1 2 2页。英 A.J.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尹大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1年,第1 2 1-1 2 3页。1 8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 0 2 2年第5期(总第4 1期)念、欲望,亦有说法是它表征

11、能动者的心理状态,所以兼容认知主义。休谟式情感主义则主张,同情与怜悯是道德的本源,属于道德形而上学范畴。情绪主义的这些特点决定了道德分歧难以通过认知性途径消除,相同教育、文化与生活背景的人更有可能达成道德共识。然而,这不意味着情绪主义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甚至怀疑主义。能动者个体表达态度,但态度本身是确定的、客观的,所谓的道德分歧不是两个能动者个体之间的态度分歧,而是客观存在的态度分歧;不能与规范伦理学层面的主观主义混淆,后者认为能动者个体的主观认知或感受是衡量道德对错的标准。二、非认知主义的两个优势就心理层面而言,非认知主义的优势是能够很好地解释道德判断与动机之间为何有着紧密联系,这是一个接受度

12、非常高的日常直觉:能动者做出道德判断,往往会产生去做的动机。如果能动者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好人,该日常直觉会更强烈。我们很难接受一个意志坚定的好人做出判断“应当”却未产生动机去。迈克尔史密斯(M i c h a e l S m i t h)称之为道德判断的实践性特征。在情绪主义者看来,道德语词不仅用来表达情绪,也可以用来唤起情绪,并且由于唤起情绪而激发行动,所以情绪主义能非常自然地解释为何道德判断与动机之间有紧密联系。罗恩做出了更一般的概括:标准的表达主义的非认知主义者的观点是,相信一些行动是正确的心智状态,就是对该行动持有一个特定的支持性态度(p r o-a t t i t u d e),因而并

13、不奇怪一个人相信一个行动是正确的会被激发起来去行动。这不同于需要加入更多假设的认知主义。在史密斯看来,认知主义立场需要加入理性主义来确保动机追踪道德判断:只有在能动者是完全理性的条件下,做出道德判断才会产生动机。史密斯方案的结果是,道德判断与动机之间的紧密联系变成了概念性的,这种动机内在主义立场已经超出了“紧密性”,成了“必然性”。非认知主义并不需要同时持有内在主义立场,它能更简单地解释我们的日常直觉。非认知主义的第二个优势是免去了不少关联性的论证义务,这涉及罗恩所谓的语义学上的非表征性。认知主义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道德判断所表征的事态与非道德判断所表征的事态的区别?无论二者在本体论上

14、有无区别都会造成麻烦:如果二者在本体论上没有区别,则需要解释为何二者在语言使用习惯上存在差异,以及道德知识为何难以通过经验方式获得。如果二者在本体论上存在区别,则需要解释道德判断所表征的事态是什么意义上的,即便接受道德实在论,还得解释道德实在与非道德实在之间的关系。由于情绪表达是非表征性的,无需关心表征对象,所以选择非认知主义能免去以上诸多论证义务。在费希尔看来,这避免了形而上学负担。由于情绪主义认为不存在道德事实,道德判断的功能不是陈述事实,没有义务解释这些事实的本质以及它们和非道德事实的M.S m i t h,T h e M o r a l P r o b l e m,O x f o r

15、d:B l a c k w e l l P u b l i s h i n g L t d,1 9 9 4,p p.7 1-7 6.M.S m i t h,T h e M o r a l P r o b l e m,O x f o r d:B l a c k w e l l P u b l i s h i n g L t d,1 9 9 4,p.7.英 A.J.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尹大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1年,第1 2 3页。M.V.R o o j e n,M e t a e t h i c s:A C o n t e mp o r a r y I n t r o d

16、 u c t i o n,N e w Y o r k:R o u t l e d g e,2 0 1 5,p.1 5 9.A.F i s h e r,M e t a e t h i c s:A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D u r h a m:A c u m e n p u b l i s h i n g l i m i t e d,2 0 1 1,p.3 1.李大山 道德非认知主义与鉴别难题1 9 关系。这两个优势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第一个优势成立以第二个优势成立为前提,只有证成道德判断表达非认知性状态,非认知主义才能解释道德判断与动机为何有着密切联系。然而这第二个

17、优势并没有真正规避认知主义肩负的论证义务,这些义务以鉴别难题的形式重新出现了。接下来将对此展开分析。三、鉴别难题谈及非认知主义的缺陷,熟悉元伦理学的人马上会想到弗雷格-吉奇难题(F r e g e-G e a c h p r o b l e m),这里不去深究弗雷格(F.L.G.F r e g e)与彼得吉奇(P e t e r G e a c h)各自意蕴丰富的论述,也不关心一些非认知主义者技术性极强的辩护,只关心该难题在元伦理学中的意义。让我们来考虑一组句子:(1)偷钱是错的(2)如果偷钱是错的,那么让你弟弟偷钱是错的(3)让你弟弟偷钱是错的很明显,(2)是一个条件句,而(1)若要与(2)

18、结合推出(3),必须在“偷钱”与“错”上保持语义一致。如果一些道德语词如情绪主义所主张的,只有情绪或态度表达功能,那么“错”在于(1)与(2)中的语义是不一致的,接受情绪主义会导致该推理在形式上无效。米勒进一步概括:当道德语句出现在诸如条件句前件这样的“非断言语境”中,如何给出一种符合情绪主义的解释,可以不损害这些语句所构成的那些推理在直觉上的有效性?弗雷格-吉奇难题引出了高阶逻辑讨论拥有语力算子的命题推理问题,不过仅仅从元伦理学角度解读就足以对非认知主义形成严重挑战了:道德分歧或共识与非道德的规范性分歧或共识有无实质性差异,道德分歧是实质性分歧(s u b s t a n t i v e d

19、 i s a g r e e m e n t)吗?试想,小李与小张两个人分别持有判断“羊肉好吃”与“羊肉不好吃”,我们会认为他们之间存在实质性分歧吗?答案是不会。包括北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爱吃米饭,有人爱喝咸豆浆,有人接受不了豆浆不是甜的,我们会认为道德分歧和这些分歧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异,但这样一来应如何看待道德分歧呢?如果“偷钱是错的”与“偷钱是对的”只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态度或情绪,那么持有这两个判断的人之间不会有实质性分歧。然而,我们的直觉是,持有“偷钱是对的”的人有问题,要么认知错误,要么是坏人,总之,对待他们不会像对待口味差异那样宽容大度。如果一种理论能够解释从(1)到(3)推理形式上的有

20、效性,就为不同道德观点与道德立场的人达成共识提供了一个接受语义规则甚至逻辑规则约束的话语系统,进而将道德判断鉴别于非道德的规范性判断,这正是认知主义的吸引力。一个好的道德判断理论要做到充分鉴别(s u f f i c i e n t l y d i s c r i m i n a t i n g),并且避免过度鉴 英 亚历山大米勒:当代元伦理学导论,张鑫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1 9年,第4 7页。英 亚历山大米勒:当代元伦理学导论,张鑫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1 9年,第4 8页。英 亚历山大米勒:当代元伦理学导论,张鑫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1 9年,第

21、3 0-3 1页。2 0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 0 2 2年第5期(总第4 1期)别(n o t o v e r-d i s c r i m i n a t e)。充分鉴别是指足以将道德判断区别于非道德判断,如审美、口味偏好;过度鉴别是指被琐碎差异(f i n e-g r a i n e d)吸引而将没有实质差异的两个判断鉴别为有实质差异。除了难 以 充 分 鉴 别 口 味 等 偏 好,情 绪 主 义 还 会 陷 入 过 度 鉴 别。大 卫 梅 里(D a v i d M e r l i)改造了道德孪生地球(m o r a l t w i n e a r t h)思想实验来论证这一点。设想一个

22、孪生地球,上面的人对“错”的用法与我们地球上的用法类似,如“随地吐痰是错的”,而且有着同样的慎思、激发行动与社会协作功能;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使用“错”时关联的情绪是藐视与羞愧,而我们关联内疚与愤怒。根据非认知主义,地球与孪生地球上的人在随地吐痰的问题上做出了两类判断(因为情绪不同),然而直觉上我们倾向于认为他们做出了同一类判断,他们各自使用的“错”是可翻译的(t r a n s l a t a b l e),所以非认知主义过度鉴别了。四、非认知主义如何解决鉴别难题看起来,评价非认知主义是否成功解决鉴别难题的标准是充分鉴别并且避免过度鉴别,据此考察艾耶尔以来种种非认知主义,能清楚看到它们的得失。

23、笔者将这些非认知主义分为两类讨论:一类是个体性的非认知主义,主张道德判断是能动者个体表达心理性的情绪或态度;另一类是共同体的非认知主义,主张道德判断是能动者个体对所承诺的共同体规范的表达。有人会说道德判断局部有认知维度。事实判断发生改变有时候会导致道德判断改变。例如,小李看到街上有老人摔倒了,做出道德判断“应当去扶起那位老人”,然而走近发现老人是年轻人扮演的,是自媒体在测试市民的道德水平,于是之前的道德判断消失了,甚至产生了对立的判断“不应当去扶起那位老人”。在这个例子里决定道德判断变化的是一些描述性事实。这能否将道德判断区别于口味偏好呢?答案是不足以。史蒂文森(C.L.S t e v e n

24、 s o n)详细讨论了经验性证据影响道德判断的限度。存在一些价值取向,不会因为信念分歧得到消除而消除,即价值分歧或态度分歧。我们在处理有别于事实分歧的纯粹价值分歧理屈词穷、论证难以进行时,最后只得谩骂。所以描述性事实对态度的影响是偶然性的,甚至许多口味也是这样,例如,当得知西红柿营养丰富的事实时,便喜欢吃西红柿。有人会说“偷钱是错的”除了表达反对与谴责,还激发行动,这足以将道德判断区别于口味偏好。这种回应忽略了一点,即情绪主义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理论,它既不主张所有道德判断都能激发行动,也不主张所有道德判断都是情绪与态度表达,这些只是道德判断的偶然属性。反过来说,口味偏好与激发行动、表达情绪等也

25、有一定的联系,尽管并不是很密切。因此,有人试图给情绪主义升级,以二阶情绪或者二阶态度(h i g h e r-o r d e r a t t i t u d e s)鉴D.M e r l i,“E x p r e s s i v i s m a n d t h e L i m i t s o f M o r a l D i s a g r e e m e n t,”J o u r n a l o f E t h i c s,v o l.1 2,2 0 0 8,p p.3 5-3 8.D.M e r l i,“E x p r e s s i v i s m a n d t h e L i m i

26、 t s o f M o r a l D i s a g r e e m e n t,”J o u r n a l o f E t h i c s,v o l.1 2,2 0 0 8,p p.2 8-2 9.G.B j r n s s o n,T.M c P h e r s o n,“M o r a l A t t i t u d e s f o r N o n-C o g n i t i v i s t s:S o l v i n g t h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P r o b l e m,”M i n d,v o l.1 2 3,2 0 1 4,p p.

27、8-9.美 C.L.史蒂文森:伦理学与语言,姚新中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7年,第2-3 0页。英 A.J.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尹大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1年,第1 2 7页。李大山 道德非认知主义与鉴别难题2 1 别道德判断:道德判断的标准形式是关于情绪的情绪,或者说关于态度的态度,如“(赞成)偷钱是错的”。地球上的人和孪生地球上的人在二阶态度上不同,如“(赞成)偷钱是错的”与“(允许)偷钱是错的”。暂且不论二阶态度有着米勒与史密斯所说的困难,笔者不认为二阶态度对于鉴别道德判断是充分的:首先,对于法规我们也可以有二阶态度,如“(赞成)禁止故意杀人”

28、,如何鉴别法规与道德在二阶态度上的差异?其次,二阶态度理论忽略了一阶态度上的差异,如“(赞成)偷钱是错的”与“(赞成)偷钱是坏的”二阶态度相同,但它们似乎是两类判断;再次,“(支持)偷钱是错的”与“(赞成)偷钱是错的”二者所涉及的事务与所表达的一阶态度完全一致,唯一的区别是二阶态度有微妙不同,前者是“支持”而后者是“赞成”,二阶态度上的琐碎特征导致了过度识别。还有一些(未必彻底的)自然主义的非认知主义者会说,不需要通过形而上学理论来鉴别,只要一个自然化的框架能够解释大多数情况中道德判断的独特性就可以了。笔者完全赞同这番回应,但基于能动者个体的情绪主义没有这种理论资源。虽然西蒙 布莱克本(S i

29、 m o n B l a c k b u r n)、艾伦吉博德(A l l a n G i b b a r d)、马克施罗德(M a r k S c h r o e d e r)等人为非认知主义做了许多技术性工作以避免弗雷格吉奇难题,不过鉴别难题是更基础性的,因为接受语义规则约束不是充分鉴别的充分条件,共同体的非认知主义仍然需要对非认知性状态给出一个类型学解释。比约翰松等人试图将我们关于道德判断的日常直觉分析为五个功能性特征。功能一是反对(a v e r s i o n)行动,这与情绪主义一样,倾向于不执行目标行动或希望他人没有执行目标行动。功能二是个人(p e r s o n a l-l e

30、 v e l)接受,判断一个行为是错的,不同于该行为仅仅看起来或感到是错的,这涉及个人立场。功能三是倾向于参与(e n g a g e w i t h)其他人的判断,参与能动者所拥有判断的论证或基础,倾向于去支持某人反对某人的错误判断。以上三个功能还不是最核心的,最核心的是以下两个功能:一是有独特的基础,奠基于我们知觉或相信某人做出的行动涉及有意地伤害(i n t e n t i o n a l l y h a r m i n g)、有伤害他人或他们所关心事物的风险,或者未能考虑在维持社会合作中扮演角色的特定边界。二是关联社会敌意(s o c i a l h o s t i l i t y),

31、涉及情绪性与行为性倾向的社会敌意图式(p a t t e r n)。温和的社会敌意表现为避免善意,极端的社会敌意表现为排斥与暴力。以上五个功能针对否定性的道德判断。的确,这五个功能将道德判断区别于口味等偏好,我们不会要求别人也有和我们一样的口味;将道德判断区别于审美判断,按照康德式美学,审美是无目的性的,不会涉及个人利益与立场,未必有独特的基础;将道德判断区别于习俗,个体未必接受约束自己的习俗,但一定接受自己做出的道德判断。一些非认知性状态被视作道德判断,不是因为形而上学上独 英 亚历山大米勒:当代元伦理学导论,张鑫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1 9年,第1 0 6页。新 亚历山大 米

32、勒:当代元伦理学导论,张鑫毅译,上海:上 海人 民出 版 社,2 0 1 9年,第1 0 6-1 0 9页。G.B j r n s s o n,T.M c P h e r s o n,“M o r a l A t t i t u d e s f o r N o n-C o g n i t i v i s t s:S o l v i n g t h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P r o b l e m,”M i n d,v o l.1 2 3,2 0 1 4,p p.1 4-1 5.G.B j r n s s o n,T.M c P h e r s o n,“M o

33、 r a l A t t i t u d e s f o r N o n-C o g n i t i v i s t s:S o l v i n g t h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P r o b l e m,”M i n d,v o l.1 2 3,2 0 1 4,p.1 5.G.B j r n s s o n,T.M c P h e r s o n,“M o r a l A t t i t u d e s f o r N o n-C o g n i t i v i s t s:S o l v i n g t h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34、 o n P r o b l e m,”M i n d,v o l.1 2 3,2 0 1 4,p p.1 5-1 6.2 2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 0 2 2年第5期(总第4 1期)特的态度,而是因为这五个功能所概括的思虑范式与语言中的推理范式。该方案的实质是给情绪主义、准实在论(q u a s i-r e a l i s m)与规范-表达主义(n o r m-e x p r e s s i v i s m)套了一件功能主义商标的类型学外衣。笔者不认为比约翰松等人的方案满足了充分鉴别的条件,因为法规判断也满足以上五个功能,但这里不予以详细论证,而是表明,就算这五个功能将道德判断区别于口味偏好

35、,仍受困于精致版本的充分鉴别条件。这五个功能在鉴别不同类型的道德判断时捉襟见肘。关于不同类型的道德判断有两个观察窗口:第一,类型不同是因为涉及的事务不同。对于“不应当杀人”与“不应当剩菜剩饭”,我们的直觉是二者因所涉事务个体化(i n d i v i d u a t e d),“杀人”与“剩菜剩饭”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比约翰松等人的分析下,二者根据那五个功能个体化,这抹杀了所涉事务上的差异。第二个观察窗口是谓词差异:“希特勒是个坏(b a d)人”与“希特勒发动战争是错的(w r o n g)”。我们的直觉是二者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道德评价,前者有比较级,后者没有比较级。在语法上,只有x比y更坏或更

36、好,而没有x比y更错或更对。假设地球上的人与孪生地球上的人分别持有“希特勒是个坏人”与“希特勒发动战争是错的”,在那五个功能上不可分辨时,则没有办法充分鉴别二者。五、随附性能解决鉴别难题吗以上介绍的几种非认知主义的共性是在表征状态或表征对象之外提供一个类型学理论来鉴别道德判断。随附性(s u p e r v e n i e n c e)概念提供了一条直接借助现成的认知主义理论资源来鉴别道德判断的思路,以表征状态或表征对象鉴别道德判断比较符合直觉,所以不少非认知主义者注意到了孕育于摩尔内在价值理论中的随附性思想,如黑尔(R.M.H a r e)的规约主义(p r e s c r i p t i

37、v i s m)、布莱克本的投射主义等。非认知主义中的随附性指的是,如果两个人对特定的描述性事务达成共识,那么对相应的道德事务也能达成共识;但反之未必,达成道德共识的两个人未必在描述性事务上也能达成共识,道德判断涉及的描述性事务可以多重实现。对相同类型的道德判断可能有不同的描述,但对不同类型的道德判断的描述一定是不同的。非认知主义者运用该思想有两个优势:一方面在道德判断与描述性判断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为消弭道德分歧达成道德共识搭建了舞台。在艾耶尔与史蒂文森那里,情绪与描述性判断之间没有逻辑联系,态度分歧不接受后者约束;另一方面保留了道德判断的相对独立性,因为前者发生变化未必导致后者发生变化。这

38、不同于一些主观主义将道德判断与主观性质相等同。有人会质疑,道德随附性的约束力似乎是有界限的,即只能约束一部分道德事务。这一点史蒂文森早已指明。不难设想,地球人与孪生地球人持有相同的描述性判断,但持有不同的道德判断。事实上,在地球上就存在大量例子。例如,在中国“打孩子”是道德上允许的,甚至是应当的,但在一些西方国家“打孩子”是错的。生活在中国的家长与生活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家长对“打孩子”拥有相同的描述性判断,但在道德判断上大相径庭。G.B j r n s s o n,T.M c P h e r s o n,“M o r a l A t t i t u d e s f o r N o n-C o g

39、 n i t i v i s t s:S o l v i n g t h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P r o b l e m,”M i n d,v o l.1 2 3,2 0 1 4,p p.2 9-3 0.美 C.L.史蒂文森:伦理学与语言,姚新中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7年,第3 7-3 8页。李大山 道德非认知主义与鉴别难题2 3 虽然会遇到许多来自文化差异的反例,但笔者仍然认为道德随附性的约束力是强的,凡是道德判断存在差异,一定是因为在描述性判断上存在差异。例如,中国家长会承认“打得太重”不应当,而“打伤”是被禁止的;一些西方国家家长

40、也会认可“蹲下身子,与孩子目光持平,让孩子伸出手,仪式性地拍打孩子的手掌”这种“打孩子”的方式。两边家长能够在这些描述性共识上通达道德共识。非认知主义引入随附性真正的问题是,随附性本身难以鉴别道德判断与非道德的规范性判断,随附性对于非认知主义与认知主义是中立的。例如,“希特勒是坏人”与“这个苹果是坏的”,为什么说前者是道德判断而后者不是?如果非认知主义诉诸希特勒拥有“坏”这一属性,就倒向认知主义实在论了。而如果用表达主义的投射理论来解释,则又回到了鉴别难题,因为并不知道哪种态度有资格被称为道德态度。因此,非认知主义引入随附性解决不了鉴别难题。一个不依靠非认知性要素的鉴别方案不属于非认知主义,这

41、便是非认知主义的两难:要么失去非认知主义的核心特征,要么面临鉴别难题。这个两难也可套用在弗雷格-吉奇难题上。就此而言,非认知主义相较于认知主义本体论简洁的优势是有代价的。结 语最近十几年的非认知主义进路还有施罗德的混合表达主义(h y b r i d e x p r e s s i v i s m),认知主义阵营的一些混合方案也融入了非认知主义精神,如霍根(T i mm o n s H o r g a n)与蒂蒙斯(M a r k T i mm o n s)的非描述的认知主义、大卫科布(D a v i d C o p p)的实在论者的表达主义(r e a l i s t-e x p r e s

42、 s i v i s m)。如果这篇文章的论证还算有说服力,那么混合方案解决鉴别难题的优势则是表面上的,认知主义固然有形而上学负担,但非认知主义难以彻底避免这种负担。我们关于道德态度-非道德态度、道德判断-非道德判断之间存在实质性区别的直觉似乎根深蒂固,或许实验哲学调查能够撼动一些。责任编辑:兰久富N o n-c o g n i t i v i s m a n d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P r o b l e mL I D a s h a n(S c h o o l o f M a r x,S h a n g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A

43、 b s t r a c t:M o r a l n o n-c o g n i t i v i s m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a p p r o a c h t o l i n g u i s t i c 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m o r a l j u d g m e n t s.I t c l a i m s t h a t s o m e m o r a l s e n t e n c e s e x p r e s s e m o t i o n s o r a t t i

44、 t u d e s w i t h o u t a s s u m i n g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a l f u n c t i o n s.T h e a d v a n t a g e o f t h i s a p p r o a c h i s o n t o l o g i c a l l y c o n c i s e a n d c a n e x p l a i n t h e c l o s e c o n n e c t i o n b e t w e e n m o r a l j u d g e m e n t a n d m o

45、 t i v a t i o n.T h e c h a l l e n g e i s h o w m o r a l n o n-c o g n i t i v e s t a t e s d i f f e r f r o m o t h e r n o n-c o g n i t i v e s t a t e s.T h e m o d i f i e d v e r s i o n o f t h e M o r a l T w i n E a r t h t h o u g h t e x p e r i m e n t r e v e a l s t h a t t r i v

46、 i a l n o n-c o g n i t i v e s t a t e s w i l l l e a d t o o v e r-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T h e o n t o l o g i c a l s i m p l i c i t y t h a t i t i s b e t t e r t h a n c o g n i t i v i s m i s o n l y s u p e r f i c i a l,s t i l l d i f f i c u l t t o s a v e i t,e v e n w i t h t h e h e l p i n g o f t h e s u p e r v e n i e n c e.K e y w o r d s:N o n-c o g n i t i v i s m,m o r a l j u d g e m e n t,E m o t i v i s m,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p r o b l e m,s u p e r v e n i e n c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