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当代中国重大历史题材雕塑创作中的公共性研究金石 Jin Shi/文Publicity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culpture Creation of Major Historical Themes摘要:本文以当代中国重大历史题材雕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时期重大历史题材雕塑作品进行纵向比较与分析,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重点从历史语境、文化指涉、象征意义等方面探讨重大历史题材雕塑艺术创作语言的公共性。通过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当代中国重大历史题材雕塑创作不论是从历史语境的视觉再现、历史记忆的美育功能,还是通过符号化的艺术语言构建
2、公共精神,以及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拓展等层面,都体现出面向大众和社会的公共关怀与公共意识。关键词:重大历史题材;雕塑;公共性 This article takes the sculpture of major historical them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By verticall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sculptures,applying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search,cas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
3、ysis,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publicity of its artistic language,especi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ical context,cultural reference and symbolism.It is argued by the study that the sculpture of significant historical them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reflects public concern and public awareness of
4、 the mass and society.Such concern and awareness can be aroused by the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historical context,the aesthetic education function of historical memory,or the symbolized art language to construct public spirit and expand urban public space.Keywords:major historical themes,sculpture,
5、publicity0139从当代重大历史题材雕塑的创作实践来看,该题材创作是一次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参与公共艺术发展与变革、肩负为社会立心、为时代铸魂的功能性表达,不断探索雕塑艺术创作语言公共性与当代性的过程。因此,对重大历史题材雕塑创作的公共性研究,并非简单地将这类雕塑置入公共空间中加以考察,而应从历史语境的视觉再现、历史记忆的美育功能、符号化的艺术语言构建公共精神、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拓展等层面,形成当代艺术与公共空间的对话语境。一、历史语境的视觉再现重大历史题材雕塑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情景再现来介入公共空间,以雕塑视觉艺术的形式开启公共记忆,拓展公共空间,增加文化认同,丰富审美体验,
6、展现其公共性。公众作为公共空间的享有者,要体验的不仅仅是公共空间中的物质存在,更重要的是进入、参与和享受公共艺术带来的情景性、艺术性的文化洗礼。所以,艺术语言的通俗化是重大历史题材雕塑再现的必要前提,也是其公共性的体现。公共空间的情景性叙事,跨越了“表现者被表现者接受者”的界限,在艺术创作的同时,完成了历史的视觉再现。湖南湘潭市东方红广场的乡情是以毛主席回韶山这一事件为情景基础的重大历史题材雕塑。这件巨作不仅有作为主要形象的毛泽东,同时也刻画了老师、农民、妇幼、学生等人物形象,呈现出乡亲欢聚的情景。事实上,这一画面源自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时的历史纪实摄影作品,照片中主席与毛宇居及众乡亲一起行
7、走在乡间小路上。历史定格的瞬间成为这件大型组雕的滥觞。又如在艰苦岁月中,潘鹤以精练的雕塑语专 题 Feature0201.潘鹤,艰苦岁月,170cm154 cm110cm,1956,中国美术馆02.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乡情,1500cm600cm,2005,湖南省湘潭市东方红广场,摄影:孟庆祝40言完美地再现了海岛红军的日常瞬间。老红军的身体瘦而不弱,筋骨强健,神情悠然地吹着笛子,听得入迷的小红军和他相互依靠,两代人随着悠扬的笛声一起畅想美好的未来,让人如临其境。这件作品后来被制作成高大的户外铜像,安置在深圳市市委大院门口西侧。原作除了被国内外美术馆展出收藏,还被上百种出版物刊登和评论,并以艰
8、苦岁月为母题创作了更多的诗歌、戏剧和舞蹈作品,还被收入中小学课本。这也可能是被中国人阅读最多的,也是审美认同最为广泛的雕塑作品之一,甚至一度成为革命乐观主义的代名词。作为弘扬艰苦奋斗、乐观进取的革命精神的典范,这件雕塑作品已经上升到民族精神的高度,完全实现了传播学意义上的共享,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这一特征的完美诠释。事实上,情景性视觉再现的历史题材雕塑创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期就已有之,如四川美院雕塑系师生和民间艺人联合创作的大型组雕收租院,宏大构图和准确的人体结构及动态造型,与传统泥塑人物外在的衣褶协调共生,尤其是逼真的道具,以黑色玻璃珠镶嵌的眼睛等传统技法的运用,使得雕塑更具有真实的视觉效
9、果和强烈的现场情景感。这种行云流水般的衣褶变化完美地统一在或愤怒或疲惫、或恐惧或凶残、或哭啼或冷漠的情景叙事当中,一幕幕欺压与反抗的旧社会哀歌也慢慢地在空旷而凝重的老建筑里弥漫开来。该组雕像以类似剧场的视觉效果成为早期历史题材雕塑中公共性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雕塑陈列在刘文彩庄园中,这里原本就是刘文彩收租的地方,曾经是此地一代人苦难记忆的真实空间。这组雕塑从规划构思到塑造陈设,都是基于刘文彩庄园这一带有强烈社会属性的私人空间。当这个私人空间被置入反映此空间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雕塑,空间的属性也开始转变为公共空间,无形中增添了塑像的真实氛围,使作品具有了天然的在场感与公共性。由此可见,当代重大
10、历史题材雕塑作为一种民族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艺术母题,以情景性叙事作为创作手段,通过典型化的场景提供观看历史的“沉浸感”。将历史事件融于人物、以空间感营造历史语境的表现方式,在形成历史情境中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情感传达,探求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观照历史可能性的同时,完成重大历史题材雕塑作品公共性与政治性意义的生成。二、文化空间的视觉转译重大历史题材雕塑的创作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唤起,是对历史事件的公共艺术再造。将重大历史事件的图像元素、重要形式和核心思想提取出来,加以艺术语言的再造,是重大历史题材雕塑创作中文化空间视觉转译的重要方法。位于上海黄浦区人民广场的五卅运动纪念碑就是以1
11、925年5月的反帝爱国运动这一历史事件为出发点,以五卅的中文字符为图像依据,通过雕塑语言的再设计而提炼出来的立体造型。雕塑给予的第一视觉当然是“五卅”这两个中文字符的立体形变与重构,直接点题了这场震惊中外的爱国运动,以简练而有力的符号语言打开了革命历史的记忆大门。然而,对于这件作品的解读仅从这件公共艺术作品中看到“五卅”的字样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包含以下几种符号的可能性解读。首先,它是运动中被枪杀的工人和学生的抽象符号,转折而有力的线条象征着一个个为革命而牺牲的肉体,这一点可以从烈士雕像身上转折的形体得以印证。其次,这是一个放射性的带有爆发力或者爆破性的烈焰符号,这是一个全国性反帝爱国运动的爆发
12、点,是由工人和学生引燃的革命运动的春雷。再次,整个雕塑由数块不锈钢拼接而成,艺术家毫不掩饰这一点,先驱们就是用自己的肉身来铸造新世界的钢铁长城。最后,这更是一束鲜花的符号,是我们对革命先驱的纪念、敬意和颂扬。因此,当这些多元符号语言综合在一起,在历史记忆中创建了一个新的关于五卅运动的视觉符号和延伸意义,无疑为这件公共艺术作品的文化空间塑造和公共精神传播带来有力的推动作用。借用已有的具有普遍公众认知基础的符号,则是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另外一个方法。吴为山为中国共产党党史博物馆创作的旗帜是近年来重大历史题材雕塑作品符0341号化实践的优秀之作。从最初的三面旗以及旗帜上党史图像到最终确定的一面红旗,吴
13、为山进行了不断的推敲尝试,最终以一面符号化的党旗来构建中国共产党党史博物馆大型主题雕塑作品。这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公共艺术创作实践。由党旗到符号再到旗帜这个过程并不简单,这不是一个由平面到立体的仅仅“增加体积”的过程。艺术家通过对轮廓线、材质、颜色、曲度、体量、光照等因素的反复捶打,来使得这件雕塑作品更好地融入公共空间。在创作过程中,吴为山一直坚持从领导者、公众以及同行这三个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创作。“艺术家必须要尊重这个时代、理解这个时代、融入这个时代,作品才能被这个时代所认同。”可见,艺术家始终秉承着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来指引自己创作的方向。旗帜,它既是方向,又是力量;它既代表中国共产党过去的百年革
14、命奋斗史,也体现了党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努力奋进的精神力量,指引着今天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方向。艺评家尚辉在解读这件雕塑作品时说:“她很具象,因为人们熟悉的党旗符号性特征得到了真挚而饱满的呈现;她很抽象,因为她体现了形与体、线与面、动与静之间多重关系的和谐完美,是有形式意味的抽象组合。”其他符号化的作品还有青岛五四广场五月的风,以及位于重庆红岩魂广场以“?”为符号造型的“1127”烈士纪念碑等。这些符号都是为公众所熟知的,其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和文化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抽象化的符号不但没有将公众拒于公共空间之外,反而以更通俗的方式引领公众走进历史,感受艺术公共性所带来的精神力量和文化认同。受到现代表
15、现手法和形式观念的影响,这些具备通俗视觉经验的符号元素还成了对集体意识公共性表达的手段。形式与精神的统一使得这些具有抽象性意味的重大历史题材雕塑作为一种景观实体,其具有的“公共性”不仅是以符号化的形式寓意历史事件,更是建构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一环,是一种以“实践记忆”的方式延伸记忆之场的公共意识的拓展和深化。专 题 Feature0403.李汉仪,烽火岁月,330cm385cm150cm,1987,广州市人民公园,图片来自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04.余积勇,五卅运动纪念碑,2100cm1560cm,1990,上海人民广场绿地,摄影:刘悦 42三、公共精神的视觉重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
16、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也给今天的重大历史题材雕塑创作指引了方向,宏大的历史叙事也开始以普通人的视角介入公共艺术创作。“烽火红棉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展”是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立项的大型展览活动。作为其中的一件展品,李汉仪的烽火岁月再次走进公众视野。这件诞生于1984年的公共艺术作品是早期少有的以普通人物作为主角出现在重大历史题材中的雕塑作品。雕像塑造的是一位普通的解放军女战士,也是一位孩子的母亲,她一手紧握钢枪,一手托扶着婴儿,在战争间隙哺育子女的情景。普通人逐渐成为重大历史题材不可或缺的角色,公众的形象参与
17、给了重大历史题材雕塑更多的群众基础和审美可能。这恰好说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作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的重要之处。由此可见,以普通人或微观视角的雕塑创作呈现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放置于公共空间之中,让公众参观,这既是当代雕塑艺术公共化的创作尝试,也是公共精神重返社会现场的实践路径。由杨奇瑞主创的中国共产党党史博物馆主题性雕塑攻坚可以说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作品表现了普通建设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团结下所进行的伟大斗争的辉煌历程,整件作品围绕这一主题共塑造了十二个场景,包括六十七位攻坚勇士的形象。“为了塑造好这些群像,我们参考了真实影像资料和经典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结合当今生活中的一定形象特色和理想
18、审美经验。”雕塑所塑造的是各个时期攻坚勇士们艰苦卓绝、顽强不屈的气概和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而不是某些具体的英雄;其所表达的是公共精神而非某一位具体的建设者,借此唤醒散落在普通人身上的历史记忆与生命体验。这也是历史题材雕塑创作在当代语境中推动公共艺术发展,获得公众认同的有效途径。0543经由公共化所带来的重大历史题材雕塑创作的转变,还表现在雕像基座的日渐消逝。我们再回头看组雕乡情,艺术家参考了多座毛泽东的塑像,却并没有照搬以前的经典模式。没有了庄严耸立的基座,没有沉稳庄重的中山装,也没有了标志性的挥手动作,让领袖以普通人的姿态出场。组雕中表现的乡亲有闻讯赶来的农民,老妇人及其牵着的学生
19、娃。当普通人也被以英雄的尺度呈现的时候,每个人都是这个广场的主人,这座城市的主人。这里没有对于历史的修饰,真实地再现了毛主席回乡时的情景,深刻地表现了湘潭人民的历史记忆及其怀念亲人一般的毛主席的朴素情感。这份情感是每一位经历、了解那段历史的湘潭人、湖南人,甚至更多中国人所共有的怀念和记忆。这件组雕放弃了象征崇高庄重的底座,取而代之的是湘潭的丘陵地貌来作为雕像的依托,拉近了这一历史情景与公众的现实距离,使得走下基座的雕像平添了一种亲和力。又如李象群创作的邓小平与人民在一起同样也是领袖与普通人的“生活照”,不同的是该作品更接近真人的尺寸,基座也仅仅是稍做抬起,而居于组雕中心的甚至是一位普通的小姑娘
20、,充分展示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精神内涵。这也验证了阿伦莱文倡导的公共艺术所表现的“不再是骑在马背上的英雄”的观点,这种艺术观念的转变,正是重大历史题材雕塑创作对公共精神视觉重构的体现。重大历史题材雕塑作为一种空间景观、一种介入社会的语言方式,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对于民族公共精神的表达。其所承载的是对社会、历史记忆的复构,是公共精神塑造对当代公共空间的赋能,也是雕塑美育功能实现的重要基础。结语重大历史题材的雕塑创作作为我国主旋律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命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虽然进入新时期以来,其主流地位已被多元化的美术创作格局所消
21、解,但在创作手法、表现形式、艺术语言以及表现视角和主题内容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同类题材的风格特征。重大历史题材雕塑突破了以往创作模式的局限,转而从个人化、生活化的角度切入,呈现出将表现的对象“下沉”的现象,出现了重大战争中的普通革命战士、儿童、女性战士等形象。同时,突破传统历史宏大叙事的局限,从主题表现、符号形式语汇等方面积极探索,为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创作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公共精神。这种创作实践的转变既反映了当下的社会文化景象和时代精神,也是当代雕塑创作观念嬗变的体现。金石,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艺术学院讲师 本文为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时期中国重大历史题材雕塑美学史述与创作研究,基金项目编号为 M21JC070。注释:吴为山.高擎旗帜为理想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户外大型主题雕塑旗帜创作谈J.当代美术,2021(8):25-29.同注.杨奇瑞.攻坚克难大型主题雕塑攻坚创作谈J.雕塑,2021(4):10-11.Best,S.and Kellner,DPostmodern Turn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7:15.专 题 Feature05.杨奇瑞(主创),攻坚,1500cm800cm500cm,2021,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侧广场,摄影:常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