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7.隋朝.巢元
2、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9.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瘰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
3、 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混合痔内剥外扎术 内痔消痔灵硬化剂 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心得派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头从头内出论”: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在治疗上善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用三焦辩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展部位的规律。第二
4、章 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外科学学科界限划分: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2、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脏腑:肠痈,肝痈,肺痈等。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等。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颜色:白驳风,丹毒等。疾病牲:烂疔,流注,温疮等。 范围大小: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病程长短:千日疮等。以穴位命名: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传染性:疫疔等。 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基本术语1)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上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2)肿疡:体表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3)漏:指溃口处脓水
5、淋漓不止,犹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事瘘管,指停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有 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4)顺证:“顺”指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5)逆证:“逆”就是指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6)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7) 七恶:恶就是环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
6、较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症)。8) 痰:是指发生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9)应指 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指按压时有波动感。*10护场 :护,保护;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向愈,没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差。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 致病因素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等七个方面的因素。其中,外感六淫主要包括:1.风 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故
7、发病迅速,多为阳证;风性燥烈,风性上行,多侵犯人体上部,如颈痈、抱头火丹等。风邪致病特点:其肿宣浮,患部皮色或红或不变,痛无定处,走注甚速,常伴恶风、头痛等全身症状。2.寒 寒主收引,寒胜则痛,寒邪侵袭人体而致局部气血凝滞,血脉流行失常,易患冻疮、脱疽等病。寒为阴邪,致病一般多为阴证,常侵袭人之筋骨关节,患部多表现为色紫青暗,不红不热,肿势散漫,痛有定处,得暖则减,化脓迟缓,常伴恶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全身症状。3.暑 暑为热邪,行于盛夏,发病多夹湿邪。由于外受暑热,蕴蒸肌肤,汗出过多,或汗出不畅,以致暑湿逗留,易生痱瘩;复经搔抓,破伤染毒,即可发生暑疖,甚至导致暑湿流注。暑为阳邪,具有热微
8、则痒、热甚则痛、热胜肉腐等特征,故其致病多为阳证,患部掀红、肿胀、灼热、糜烂流脓,或伴滋水,或痒或痛,其痛遇冷则减,常伴口渴、胸闷、神疲乏力等全身症状。4.湿 湿为重浊之邪,以长夏感受者多。湿性下趋,故生于下半身的外科疾病,多与湿邪有关。湿性粘滞,着而难去,为阴邪,致病每多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湿邪致病,常与风、寒、暑、热兼夹为患,外科疾病中以湿热、暑湿致病多见,如臁疮、下肢丹毒、湿疮、囊痈、暑湿流注等,湿邪致病特点:局部肿胀、起水疱、糜烂、渗液、瘙痒,常伴纳差、胸闷腹胀、大便稀薄、四肢困倦、舌苔厚腻、脉濡或缓等全身症状。5.燥 燥邪为病,有凉燥与温燥之别,在外科的发病过程中,以温燥者居多。燥
9、为阳邪,易伤阴液,多致皮肤干燥皲裂,外邪乘机侵袭,易致生痈,或引起手足部疔疮等。燥邪致病特点:易侵犯手足、皮肤、粘膜等部位,出现患部干燥、枯槁、皲裂、脱屑等,常伴口干唇燥、咽喉干燥或疼痛等全身症状。6.火 火邪属热,热为火之轻,火为热之重,两者仅在程度上有差别,其患病大多由于直接感受温热之邪所引起,如疔疮、有头疽、痈、药毒、丹毒等。火为阳邪,其病一般多为阳证。致病特点:发病迅速,来势猛急,局部掀红灼热,皮薄光泽,疼痛剧烈,容易化脓腐烂,或有皮下瘀斑,常伴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于结等全身症状。第二节 发病机理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第四章 中医外
10、科疾病辨证1外科疾病的最大特点是局部症状与体征*阴阳辨证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或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较短病程较长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相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局
11、部辨证一、辨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的体表症状。(一)辨肿的外形1局限性:红肿高突,根围收束,不甚平坦,多为实证、阳证。2弥漫性: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阳证见之,为邪甚毒势不聚;阴证见之,为气血不充。3全身性:疮疡溃后而见头面、手足虚浮,为脓出过多,病久气血大耗,脾阳不振所致。(二)辨肿的成因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肿势急剧。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4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水亮如水疱,搔破流黄水,浸淫皮肤。5痰肿:肿
12、势或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6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7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8.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9.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10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三)辨肿的部位和色泽。例如:手背易肿,手心难肿。三、辨痛:痛是导致气血凝滞、阻滞不通的反映。(一)疼痛原因1热痛:皮色掀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2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3风痛:痛无定处,忽彼
13、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4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5化脓痛:肿势急胀,痛无止时,如有鸡啄,按之中软应指。6瘀血痛: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不变或暗褐,继则皮色青紫瘀斑而胀痛。(二)疼痛类别1卒痛:突然发作,疼痛急剧,多见于急性疾患。2.阵发痛:时重时轻,发作无常,忽痛忽止。3持续痛:痛无休止,持续不减,连续不断。(三)辨疼痛的性质1刺痛: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如蛇串疮。2灼痛:痛而烧灼,病变多在肌肤,如疖、烧伤等。3裂痛: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如肛裂、手足皲裂较深者。4钝痛:疼痛滞缓,病变多在骨与关节间,如流痰。5酸痛:痛而酸楚,病变多在关节间,如流痰。6.胀痛:痛而紧张,
14、胀满不适,如血肿、癃闭等。7.绞痛:痛如刀割,发病急骤,病变多在脏腑,如石淋等。8.啄痛: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疼痛,病变多在肌肉,常见于阳证疮疡化脓阶段。9抽掣痛:痛时扩散,除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如乳岩、石瘿的晚期。(四)痛与肿结合辨1先肿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痈。2先痛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3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为流注。4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的,是毒已渐聚。5.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的,是毒邪四散,其势鸥张。四、辨痒:中医认为“热微则痒”,即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热所致;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
15、一)以原因辨痒1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如牛皮癣、白疙、瘾疹等。2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如急性湿疮、脓疱疮等。3热胜:皮肤隐疹,掀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如接触性皮炎。4虫淫: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如手足癣、疥疮等。5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滋水。如牛皮癣等。(二)以病变过程辨痒包括肿疡作痒和溃疡作痒(疮疡以未溃者称“肿疡”,已溃者称“溃疡”。红者为热证,白者多寒证,青紫多血瘀,黑者为死肌)六、辨
16、脓脓是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产物,因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一)成脓的特点:疼痛、肿胀、温度、硬度。(二)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三)辨脓的部位深浅1浅部:肿块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锨红灼热,轻按则痛且应指。2深部: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而应指。七、辨溃疡(一)色泽阳证疮疡的溃疡,色泽红活鲜润,疮面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收,知觉正常;阴证溃疡,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易脱落,或虽脱而新肉不生,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二)溃疡形态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如岩穴,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
17、珠样结节,内有紫黑坏死组织,渗流血水伴腥臭味瘰疬之溃疡,疮口有空腔或伴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状物。梅毒性溃疡,多呈半月形,边缘整齐,坚硬削直如凿,略微内凹,基底面高低不平,存有稀薄臭秽物。*五善: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七恶: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第一节 内治法内治三法则。消法: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如: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毒邪内陷的治疗法则。如:透脓散。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
18、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如八珍汤。第二节 外治法一、药物疗法药物疗法,就是根据疾病所在部位的不同,以及病程发展变化所需,将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患处,使药物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有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消散药、提腐祛脓药、腐蚀药与平胬药、祛腐生肌药、生肌收口药、止血药、清热收涩药、酊剂、洗剂)、草药等。二、手术疗法常用的方法有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等。切开法:适用于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均可使用。切口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面部
19、皮肤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沿侧方向切开;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影响关节功能;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门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挂线法:适用于瘘管、窦道。结扎法:适用于头大蒂小的赘疣、痔核以及瘤、脱疽等。外治法的掺药:消散药 提脓祛腐药 腐蚀药与平胬药 祛腐生肌药 生肌收口药 止血药 清热收涩药 酊剂 洗剂第七章 疮疡(占15%)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内治法:消、托、补。外治法:应根据疮疡初、中、后期分别辨证用药。初期宜箍围消肿,阳证者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
20、或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膏。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尤其应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的选择。后期宜提脓去腐,生肌收口,阳证用八二丹、九一丹提脓去腐,阴证用七三丹、五五丹提脓去腐;疮口脓水太多时,不论阳证、阴证均可用中药溶液湿敷;疮口太小或成痿时,宜用白降丹、千金药线腐蚀;疮口胬肉高突时用平胬丹;脓腐干净用生肌散、八宝丹,并根据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垫棉法或扩创法。第一节 疖疖是发生在皮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诊断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
21、症状。1.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色红灼热之肿块,约3cm大小,疼痛,突起根浅,中央有一小脓头,脓出便愈。2.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压之疼痛,23天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3.蝼蛄疖:好发于儿童头部。临床上可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小,但根脚坚硬,溃脓后脓出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过一时期还会复发,常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另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后脓出而疮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4.疖病: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
22、余再发。 辨证论治1.内治法(1)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2)暑热浸淫证。治法:清暑化湿解毒。方药:清暑汤加减。(3)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方药: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第二节 疔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生在颜面和手足等处。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颜面部疔疮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颜面部疖、痈。1.内治法(1)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3、2)火毒炽盛证:治法:泻火解毒。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手足部疔疮手足部疗疮是指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1.内治法(1)火毒凝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2)热盛肉腐证:治法:清热透脓托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3)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红丝疔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1.内治 (1)火毒入络证 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2)火毒入营证 治法:凉血清营,解毒散结。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
24、汤、五味消毒饮加减。烂疔烂疔是一种发于皮肉之间,腐烂甚剧,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1.内治法(1)湿火炽盛证:治法:清热泻火,解毒利湿。方药:黄连解毒汤合萆薢化毒汤加减。(2)毒入营血证: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疫疔疫疗是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因具有传染性,其状如疔,故疫疔。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1.内治法疫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方药: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第三节 痈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1.内治法(1)火毒凝结证。治法:清热解毒,行瘀活
25、血。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2)热盛肉腐证。治法:合营清热,透脓托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3)气血两虚证。治法: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颈痈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又称“时毒”。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1.内治法(1)风热痰毒证: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方药: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肿块坚硬,加玄参、赤芍、花粉清热消肿。腋痈腋痈是指发生于腋窝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米疽”“夹肢痈”。相当于西医的腋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1.内治法肝郁痰火证:治法:清肝解郁,消肿化毒。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脐痈脐痈是指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
26、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脐炎,脐肠管异常,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1.内治法(1)湿热火毒证:治法:清火利湿解毒。方药: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加减。(2)脾气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托毒。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委中毒委中毒是发生在胭窝委中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胭窝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1.内治法(1)气滞血瘀证。治法:合营活血,消肿散结。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2)湿热蕴阻证:治法:清利湿热,和营活血。方药: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3)气血两亏证:治法:调补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第四节 发“痈之大者名发。”说明发的病变范围较痈为大。故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锁喉痈锁喉痈是指发生在颈前正
27、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相当于西医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1.内治法(1)痰热蕴结证:治法: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2)热盛肉腐证:治法:清热化痰,和营托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3)热伤胃阴证:治法:清养胃阴。方药:益胃汤加减。臀痈臀痈是发生于臀部肌肉丰厚处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臀部蜂窝组织炎。1.内治法(1)湿火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2)湿痰凝滞证:治法:和营活血,利湿化痰。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3)气血两虚证:治法:调补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手发背手发背是发于手背部的急性
28、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手背部蜂窝组织炎。1.内治法(1)热毒壅阻证: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方药: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2)气血不足证:治法:调补气血。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足发背足发背是发于足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相当于西医的足背部蜂窝组织炎。1.内治法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利湿。方药:五神汤加减。第五节 有头疽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痈。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好发
29、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和消渴病患者,易出现内陷之证。1.内治法(1)火毒凝结证:治法:清热泄火,和营托毒。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2)湿热壅滞证:治法:清热化湿,和营托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3)阴虚火炽证:治法:滋阴生津,清热托毒。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4)气虚毒滞证:治法:扶正托毒。方药: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四侯 “对疽,发背,必以侯数为期,七日成形,二侯成脓,三侯脱腐,四侯生机”古时7天为一侯。第八节 丹毒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1.内治法(1)风热毒蕴证: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2)肝脾湿火证:
30、治法:清肝泻火利湿。方药: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3)湿热毒蕴证: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方药: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4)胎火蕴毒证:治法:凉血清热解毒。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第十节 走黄与内陷走黄与内陷为疮疡阳证疾病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攻脏腑的危险性证候。相当于西医的全身性急性化脓性感染。继发于疔疮的常称为走黄,因疽毒或疔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者,称内陷。走黄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一、内治法毒盛入血证:治法:凉血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合
31、并加减。内陷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内陷证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加之治疗失时或不当,以致正不胜邪,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犯脏腑。1.火陷:由于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不当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成。2.干陷:由于气血亏虚,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载毒外泄,以致正愈虚,毒愈盛,从而形成内闭外脱。3.虚陷: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导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从而余邪走窜入营。1.内治法(1)邪盛热极证(多为火陷):治法:清热凉
32、血解毒,养阴清心开窍。方药:清营汤合黄连解毒汤、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加皂角刺,穿山甲。(2)正虚邪盛证(多为干陷):治法:益气补血,托毒透邪,佐以清心安神。方药:托里消毒散、安宫牛黄丸加减。(3)脾肾阳衰证(多为虚陷):治法:温补脾肾。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4)阴伤胃败证(多为虚陷):治法:养胃生津。方药:益胃汤加减。第八章乳房疾病1、乳房疾病:发生在乳房部位的疾病称为乳房疾病。2、辩证要点:1)肝郁胃热2)肝气郁结3)肝肾不足4)阴虚痰凝3、触诊:应先检查健侧乳房,再检查患侧,以便对比。正确的触诊手法是四指并拢,用手指末二节的指腹平放在乳房表面轻柔按摸,切忌用手指抓捏。否则会将捏起的腺体组
33、织错误地认为是乳腺肿块。其顺序是先触按整个乳房,然后按照一定次序触摸乳房的4个象限,即内上、外上、外下、内下象限,继而触摸乳晕部分,注意乳头有无溢液和溢血。最后触摸腋窝、锁骨下及锁骨上区域。触诊注意事项:1.发现肿块时,应注意肿块的位置、形状、数目、大小、质地、边界、表面情况、活动度及有无压痛。2.肿物是否与皮肤粘连。3.时间最好在月经来潮的第7-10天,是乳房生理最平稳的时期,有病变容易发现。4.结合年龄、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方法。4、治疗:内治:1)疏表解毒法2)清热解毒法3)托里透脓法4)解郁化痰法5)补益扶正法6)调摄冲任法外治:1、敷贴2、手术第五节乳癖1、乳癖:是乳腺组织发既非炎症也
34、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其特点是音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2、临床表现:乳房疼痛以胀痛为主,可有刺痛或牵拉痛。乳房肿块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也可见于其他象限。肿块的质地中等或硬韧,表面光滑或颗粒状,活动度好,大多伴有压痛。肿块的形态常分为下列类型:1)片块型2)结节型3)混合型4)弥漫型3、辩证论治:内治: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加减。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第九节乳岩1、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
35、乳腺癌。期特点是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扒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凹如泛莲。2、病因病机:1)情志失调2)饮食失节3)冲任不调3、临床表现:1)一般类型乳腺癌:常为乳房内出现无痛性肿块,边界不清,质地坚硬,表面不光滑,不易推动,常与皮肤黏连,出现病灶中心酒窝征,个别可伴乳头溢液。2)特殊类型乳腺癌:a炎性癌b湿疹样癌。4、辩证论治:内治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加减。3)正虚毒盛证调补气血,清热解毒八珍汤加减。4)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宁心安神人参养荣汤加味。5)脾虚胃
36、弱证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或理中汤加减。第十一章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1. 皮肤病:指发生在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疾病。皮肤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皮肤病病因:风、湿、热、虫、毒、血瘀、血虚风燥、肝肾不足病机: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一)自觉症状取决于皮肤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最常见的症状是瘙痒,其次是疼痛此外尚有灼热感、蚁行感、麻木*(二)他觉症状以表现在患处的皮肤损害最有意义*1、原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有斑疹、丘疹、风团、疱疹、脓疱等*1)斑疹 为局限性皮肤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面积大而成片的称斑片分为红斑、色素沉着斑、色素
37、减退斑。* 2)丘疹 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为0.5cm,多为风热、血热所致。* 3斑丘疹 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间,稍有隆起的的皮损。* 4)风团 为皮肤上局限性水肿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痕迹,发作时伴有剧痒。 *5)结节 为大小不一、界限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气血凝滞所致,常见于结节性红斑等病。 *6)疱疹 为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肤的损害。 *7)脓疱 疱内含有脓液,其色混浊或为黄色,周围常有红晕,疱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2、继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
38、、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3.皮肤病内治法:祛风法、清热法、祛湿法、润燥法、活血法、温通法、软坚法、补肾法。 热疮定义:在发热过程中或后,发生在皮肤、粘膜交界处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特点:皮损为成群水泡、有的相互融合、多在1周后痊愈,易于复发。病因病机:1.肺胃热盛证:疏风清热、辛夷清肺饮合竹叶石膏汤2.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加减板蓝根、紫草、玄胡索3.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增液汤加板蓝根、紫草、马齿苋、石斛外治:清热解毒,干燥收敛,止痒。渗出多者龙胆紫溶液外搽;皮色发红而无渗出者用炉甘石洗剂。风热疮定义:又名玫瑰糠疹、皮损局部呈红斑、斑上有糠皮状脱屑、为自限性皮肤病,常先出现
39、母斑后有子斑,多发于躯干和四肢一、 病因病机:风热蕴肤证:疏风清热止痒 消风散风热血燥证:凉血消风散原发斑或母斑定义Pg156黄水疮定义:西医称脓疱疮、是指发于皮肤的传染性,化脓性皮肤病。特点:儿童当中流行的以浅表脓疱、脓痂为主要表现,有传染性,自身接种性。病因病机:1. 暑湿热蕴证:清暑利湿解毒、清暑汤加马齿苋、藿香脾虚湿蕴证:参苓白术散加冬瓜仁、广藿香猫眼疮(多形性红斑)1、定义:以红斑为主的兼有巨疹、水疮等多形性损害的急性自限性类症性皮肤病(具有靶形或虹膜样损害)内治:1、风热蕴肤:消风散加减 2、风寒阻络证:当归四逆汤加减。 3.湿热蕴结证:龙胆泻肝汤4.火毒炽盛证:清瘟败毒饮合导赤散
40、 蛇串疮定义:西医称带状疱疹、是皮肤出现群集性水疱,于身体单侧沿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特点: 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疼痛剧烈。二、病因病机(1)肝经郁热:龙胆泻肝汤(2)脾虚湿蕴: 除湿胃苓汤 、参苓白术散(3)气滞血瘀:桃红四物 、柴胡舒肝 疣定义:发生在皮肤浅表部位的良性赘生物。寻常疣:好发于手指、手背、甲廓此处、乳头状赘生物,扁平疣(扁瘊):颜面部、手背为主 癣1、定义: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2、分类:头癣、体癣、股癣、甲癣、花斑癣。损害侵及指甲,可使甲板被蛀蚀变形,甲板增厚或萎缩翘
41、起,色灰白而成灰指甲(甲癣)二、病因病机:风湿毒聚证: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消风散加地肤子、白鲜皮湿热下注证: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汤、五神汤。 疥疮定义:由于疥虫(疥螨)寄生于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接解传染性皮肤病.特点:夜间剧痒、皮损形态多样:呈丘疹,丘疮疹,水疮,遂道,结节。灰白或浅黑色隧道内可找到疥虫。病因病机:湿热蕴结证: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加地肤子、白鲜皮、百部、苦参。接触性皮炎1、定义:皮肤、粘膜接触某些外界致病物质所引起的皮肤急性炎症反应。* 湿疮1、 定义:西医称湿疹、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具有渗出倾向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特点:对称性、多形性、浸润性、瘙痒性、易转化为慢性。分为急性、亚
42、急性、慢性三类。二、病因病机1、湿热蕴肤证:龙胆泻肝合萆薢渗湿汤加减。2、脾虚湿蕴证:除湿胃苓汤合参苓白术散。3、血虚风燥证:当归饮子合四物消风饮。(二)外治1、急性、渗出:干燥收敛,清热消炎。2、丘疹、水疮:清热止痒。3、亚急:清热,干燥,收敛。4、慢性:滋润,止痒。 瘾疹1.定义:又名荨麻疹、是指皮肤上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发无定处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2.病因病机:禀赋不耐,邪毒侵犯风热犯表证:消风散风寒犯表证:麻黄桂枝各半汤肠胃湿热证: 防风通圣丸血虚风燥: 当归饮子 药毒定义:药物所引起的皮肤、粘膜的急性炎症,别名药疹,西医称药物性皮炎。特点:病前用药史,泛发对称,多数手
43、足心有疹,局限固定,形态多样,红而新鲜分型:1)固定红斑型2)荨麻疹样型3)麻疹样4)剥脱皮炎型*1常引起药疹的药物有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磺胺类、巴比妥类、安眠药及各种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药毒急救:(作为常识掌握)1)一般药疹,使用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和钙剂。 2)重症药疹 ,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除上述治法外,宜早期足量使用皮质类固醇,如氢化可的松300400mg或地塞米松1015mg,维生素C23g,加入5%或10%葡萄糖溶液10002000ml中,静脉注射。至病情缓解后,改为强的松或地塞米松口服。必要时配合使用抗生素以防止继发感染。 牛皮癣(神经性皮炎)1、定义:以皮损呈苔藓样变及阵发
44、性瘙痒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西医称神经性皮炎。2、特点:皮肤状如牛领之皮;顽癣:病情顽固,时轻时重;好发于颈项部。有局限型,泛发型之分。二、病因病机中医:初起风湿热邪为患,久病多伴有营血亏虚,其病机:气血凝滞(血阏、肌肤甲错)。四、治疗(一)内治:养血、疏风、止痒(二)外治:润肤止痒:霜、软膏、油剂,糖皮质类激素,尤卓尔、尿素类软膏、维A酸霜类。 风瘙痒(皮肤瘙痒症)1、 定义:无原发性皮肤损害,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的皮肤病。分类:全身性、局限性。2.特点:多发生于老年人、成人,好发于冬季。瘙痒呈阵发性,尤以夜间为重,无原发皮损,有继发皮损。3.病因病机:1.血热风热:消风散;2
45、.湿热蕴结:龙胆泻肝汤;3.血虚肝旺:当归饮子。 白疕1、定义:及银屑病,是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损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为丘疹、水疱等多形损害、和虹膜样特征性红斑。*2特点:在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鳞屑,抓之有薄膜或露水珠样出血点。病程长,发作反复,不易根治。*3 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型、红皮病型二、病因病机1、血热风燥:犀角地黄汤2、血虚风燥:当归饮子合四物加消风3、气滞血瘀证:桃红四物加减4.湿毒蕴阻证:萆薢渗湿汤5.火毒炽盛证:清瘟败毒饮 白驳风1、 定义:以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皮肤变白的主要临床表现的局限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西医称白癜风。2、 病
46、因病机:1.肝郁气滞证:逍遥散2.气血瘀滞:通窍活血汤黎黑斑定义:由于皮肤色素改变而在面部呈现局限性褐色斑的皮肤病,西名称为黄褐斑。特点:孕妇和经血不调妇女多见,颜面,两颊、鼻、唇多见,褐色、淡黑斑片常呈现对称分布。病因病机:肝郁气滞证:逍遥散肝肾不足证:六味地黄丸脾虚湿蕴证:参苓白术散气滞血瘀证: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粉刺1、 定义:以面胸背处出现的丘疹如刺,挤出碎米状白色粉汁为表现的皮肤病。(发生于颜面、胸背等处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西医称痤疮2、 病因病机:1、肺胃热盛证:枇杷清肺饮。2、湿热内蕴证:枇杷清肺饮,黄连解毒汤。3、痰湿蕴结证:二陈汤合参苓白术散。 面游风定义: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皮炎,表现为皮肤油腻而出现红斑,其上覆有鳞屑。西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