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等速训练对舞者膝关节损伤后肌力与功能康复的影响_任妍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2060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5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速训练对舞者膝关节损伤后肌力与功能康复的影响_任妍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等速训练对舞者膝关节损伤后肌力与功能康复的影响_任妍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等速训练对舞者膝关节损伤后肌力与功能康复的影响_任妍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等速训练对舞者膝关节损伤后肌力与功能康复的影响*任妍静(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北京 100081)【内容提要】文章主要探讨等速训练对舞者膝关节损伤后肌力和功能康复的影响。研究方法为将 12 名膝关节损伤的专业舞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6 名。首先,运用德国 D 公司开发的 Isomed2000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和 Lysholm膝关节评分主观量表对舞者膝关节肌力和损伤状况进行评测。随后实验组进行等速肌力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肌力康复训练,训练 8 周后再次测试对比两组膝关节屈伸肌肌力及 Lysholm 膝关节评分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康复训练后两组膝关节屈伸肌肌力和 Lysh

2、olm 膝关节评分均有所提高,但等速肌力训练比传统肌力训练效果更为明显。实验组在屈伸肌峰力矩(P 0.05)、屈肌总做功(P 0.01)、伸肌总做功(P 0.05)和 Lysholm 膝关节评分(P 0.01)三项指标上提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研究得出结论,等速肌力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舞者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且训练效果优于传统肌力康复训练,具有维持舞者膝关节稳定性、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关键词】等速训练;膝关节;舞者;损伤康复【中图分类号】J70 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018(2022)06-0157-08Muscle Strength and Function eh

3、abilitation of Dancers after KneeJoint Injury by Isokinetic TrainingEN Yan-jing(School of Liberal Arts,Beijing Dance Academy,Beijing 100081,China)Abstract:This study mainly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isokinetic training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muscle strength and function ofdancers after knee joint in

4、jury Twelve professional dancers with knee joint injuri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and a control group,with 6 dancers in each group First,the Isomed 2000 isokinetic muscle strength testing and training systemdeveloped by the German D company and the Lysholm knee joint score su

5、bjective scale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knee musclestrength and injury condition of the dancers Th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isokinetic streng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while the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training After 8 weeks of training,the changes in knee flexor and extensor mus

6、cle strength andLysholm scores of knee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knee flexorand extensor muscle strength and Lysholm knee joint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improved,but the isokinetic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was more effectiv

7、e than the traditional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peak torque(P 0.05),flexor totalwork(P 0.01),extensor total power(P 0.05),and Lysholm scores of knee(P 0.01)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group The study concludes isokinetic streng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eff

8、ectively improve the muscle strength around the knee jointof dancers,and the training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streng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promoting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knee function of dancers and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knee jointK

9、ey words:isokinetic training;knee joint;dances;injury rehabilitation【收稿日期】2021 10 04【作者简介】任妍静(1990),女,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舞蹈科学。*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一般项目“等速技术在舞蹈损伤康复评估与训练中运用的研究”(项目编号 KM20181005001)系列成果之一。751近年来,随着运动康复领域的先进理念、技术和方法等研究的不断深入,舞蹈损伤后的康复训练也逐渐受到舞蹈专业师生、演员和研究人员的关注。相关文献表明,发生舞蹈损伤后只有 63%

10、的舞者能够完全恢复到受伤前的水平。其中,伤后的康复训练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各舞种的舞蹈损伤中,膝关节是舞蹈损伤最常见的身体部位,其损伤发生频率高居第二位。由于舞蹈训练对膝关节功能的特殊要求,以及膝关节本身的解剖力学结构特征,导致舞者膝关节损伤的原因、症状和康复要求等均具有专业特性。其受伤后的康复评定和康复训练方法成为损伤恢复的重要研究内容。等速运动的概念最早由海伦希斯洛普(HelenJ Hislop)和詹姆斯佩兰(James Perrine)于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提出。等速测试可精确量化被测关节周围肌群肌力,对评价肌力有重要作用。由于等速训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目前将等速肌力训练应用于

11、辅助康复诊断和治疗成为临床的最佳选择。目前,国内外舞蹈领域关于等速肌力的相关研究较少,仅有少数学者尝试将等速技术应用于芭蕾舞、现代舞和中国古典舞舞者的评估和训练中。其中埃利诺尔肯尼(Ellinor Kenne)、林(Lim)和温柔等人对芭蕾舞舞者踝关节及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专业舞者的下肢各关节最大肌力和做功等,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具备专业特征。阿尼阿戈皮安(Ani Agopyan)对舞者柔韧性与等速力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专业舞者腘绳肌的柔韧性与膝关节等速力量无关。由于舞蹈训练的特征及需求,一名专业舞者对膝关节周围肌群的力量水平有很高的要求。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的不足是造成舞

12、者膝关节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舞蹈演员损伤后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是显著下降的,尤其是股四头肌的力量下降更为明显10。所以,如果想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并且防止再次损伤的发生,肌力训练是舞者膝关节损伤后康复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现有研究中,将等速技术运用于舞者损伤后的康复评估和干预训练并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较为鲜见,限制了该方法在本领域中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对 12 名发生膝关节损伤的专业舞者进行等速肌力测评和肌力训练,观察等速肌力训练与传统肌力训练对膝关节损伤后肌力与功能康复的不同影响,探讨等速肌力训练应用于舞者膝关节损伤康复的具体方法和效果,从而为舞者膝关节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建议

13、,有助于提高舞者损伤康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85110参见 Emily J,Megan ,Faye D,et al:“A etrospective Assessment of eturn to Function in Dance After Physical Therapy for CommonDance Injuries”,Journal of Dance Medicine Scienc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Dance Medicine Science no4,2017,p156参见 DPAM V

14、an Winden,M Van ijn,A ichardson et al:“Detailed Iinjury Epidemiology in Contemporary Dance:A 1 year ProspectiveStudy of 134 Students”,BMJ Open Sport Exercise Medicine,no1,2019,pp1 5 Amy Jo Vassallo:The Safe Dance eport IV:Investigating Injuries inAustralia s Professional Dancers,The University of Sy

15、dney and Ausdance National,Sydney:2017参见任妍静:舞者膝关节损伤与康复训练现状研究 ,2019 舞蹈科学学术研讨会文集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20 年;KorneliaKulig:“Ground eaction Forces and Knee Mechanics in The Weight Acceptance Phase of A Dance Leap Take Off and Landing”,Journal of SportsSciences,no2,2011,pp 125 131参见 Hislop H J,Perrine J J:“The

16、Isokinetic Concept of Exercise”,Physical Therapy,no2,1967,pp114 117参见赵卫侠,巫宗德,刘波,等:等速肌力测试评价断裂跟腱修复后的肌肉力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年第 46 期,第 7468 7471 页。参见黄志平,尹彦,刘敏,等: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的研究进展 ,体育科技 2011 年第 4 期,第 5258 页;emaud A,Cornu C,Guvel A:“Agonist Muscle Activity and Antagonist Muscle Co activity Levels During Stand

17、ardized Isoonic and Isokinetic Knee Extensions,”JEletromyography Knesiology,no3,2009,pp449 458参见 Kenne E,Unnithan V B:“Knee and Ankle Strength and Lower Extremity Power in Adolescent Female Ballet Dancers,”Journal of DanceMedicine Science,no 2,2008,pp 59 65 Lim J M:“A Comparative of Q Angle,Knee Ang

18、le and Low Extremity Isokinetic Strength on Career inFemale Ballet Dancer”,Korea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 6,2017,pp 459 468;Wen ,Xue J,en Y,et al:“Effect of Ballet Dance onKnee Joints Muscle Strength Based on The Isokinetic esearch:1902 Board”,Medicine Science in Sports Exercise,no51,2019,p

19、506参见 Agopyan A:“Hamstring Flexibility is Not Correlated with Isokinetic Knee Muscle Strength in Female Modern Dancers”,Medical Problemsof Peforming Artists,no2,2018,pp95 101参见杨磊:古典舞专业训练中膝关节损伤的原因及预防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年第 6 期,第 149 151 页。参见冉雯雯:舞蹈动作符合解剖学原理之探究 ,黄河之声 2016 年第 2 期,第 112 页。一、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对象与分组本

20、研究以近 2 年内发生过或正在发生膝关节损伤的专业舞者作为实验对象。通过专业运动康复师根据医院诊断证明,详细了解舞者损伤基本情况,并对其膝关节等速肌力、Lysholm 评分、关节活动度(ange of Motion,OM)、大腿围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抗阻伸膝、深蹲、闭眼单腿平衡、蹲跳、舞蹈专项跳跃等共计 16 个指标的严格评估后,选取了 12名符合实验要求且自愿参加实验的专业舞者作为受试者。纳入标准:1.年龄 18 25 岁舞蹈专业院校或舞团在读/在职舞者,具备 6 年以上系统的专业舞蹈训练经历。2.近 2 年内在舞蹈训练中发生过膝关节损伤,

21、有明确医学诊断,目前非急性期。3.自愿参加此次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近期发生除膝关节损伤外其他较严重运动损伤。2.膝关节屈伸 OM 严重受限,VAS 分值7 分,健患侧肌力差值小于 20%。将 12 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等速肌力训练组)和对照组(传统肌力训练组),每组 6 人(男 2人,女 4 人)。两组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专业训练年限等基本信息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如下(见表 1)。12 名受试者膝关节损伤均发生于舞蹈训练中,都具备明确医院诊断,且目前非急性期。受试者中半月板损伤 10 人次、前交叉韧带损伤 4 人次、关节积液 3 人次,

22、髌骨脱位 2人次,内侧副韧带损伤、髌骨软骨损伤、髌腱损伤、筋膜炎和滑膜炎等症状分别出现1 人次,大部分受试者为复合性损伤,同时发生2 种或2 种以上症状。表 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表组别N性别男女年龄(岁)身高(cm)体重(kg)专业训练年限(年)实验组62421.50 1.52173.17 6.4160.17 8.1310.20 1.10对照组62420.83 1.17173.25 5.4958.08 11.929.05 2.95(二)实验方法测试及训练地点设备:本研究实验于 2019 年 3月至 2019 年 7 月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机能评测实验室完成。在等速肌力训练前、后分别进行膝关节等速肌

23、力测试和 Lysholm 膝关节评分。1.等速肌力测试本研究使用德国 D 公司开发的 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进行等速肌力评定。康复训练前和康复训练8 周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对受试者膝关节肌力进行测试。首先,按常规进行仪器测试参数设置,本研究测试速度选取角速度慢速60()/s和快速180()/s 两种。测试前,受试者做充分的下肢拉伸、深蹲和跳跃等准备活动 10 15 分钟。测试时,受试者取坐位,后背坐直紧贴椅背,将动力仪轴心对准受试者膝关节外侧中部,肩卡固定于肩膀处,安全带固定于腰部,利用下肢3 号适配器与测力仪机头相连接,将测试腿足踝上部约 5 8cm 处用绑带固定。测试姿势

24、固定好后先让受试者在 60()/s 和 180()/s 角速度下试做几次膝屈伸,以适应运动模式作为准备。然后正式进入测试,受试者依次进行 60()/s 6 次和快速 180()/s 10 次测试,组间间歇为3 分钟。前后两次测试,均由同一专业人员进行实时指导,以保证测试的准确性。根据受试者膝关节损伤情况和等速肌力评测要求,选取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peak torque,PT)、总做功(total work,TW)、和屈伸肌峰力矩比(Hamstring/Quadriceps,H/Q)分别在60()/s 和180()/s 两个角速度下,共6 个指标作为评价舞者膝关节等速肌力的主要指标。2.Lys

25、holm 膝关节评分用于评价膝关节运动损伤的常见功能评分量表包括 Lysholm 评分、IKDC 评分、KOOS 评分等。其中本研究使用的 Lysholm 膝关节评分(Lysholm KneeScoring Scale,LKSS)是评价膝关节损伤的条件特异性评分,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膝关节疾病,如半月板损伤、软骨退变或软化。Lysholm 的评定内容包括 8 大项:跛行(5 分)、需要支持(5 分)、交锁(15 分)、不951参见杨涛: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有关重返运动的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18 年。稳定(25 分)、疼痛(25 分)、肿胀(10 分)、上下楼梯(10 分)及下蹲(5 分

26、),总分为 0 100 分。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打分,评分 95 分以上为优,表示关节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94 85 分为良,84 65 分为可,小于 65 分为差。3.肌力康复训练方案本研究对 12 名受试者,其中实验组(6 名)和对照组(6 名),进行为期8 周、每周2 次、每次45 分钟的膝关节肌力训练。每次肌力训练均包括:热身(10 15 分钟)、正式训练(20 25 分钟)和放松(10 分钟)3个环节,其中在热身和放松环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训练内容完全相同,在正式训练环节实验组采用等速肌力系统进行膝关节屈伸肌肉力量训练,对照组采用徒手和弹力带进行膝关节屈伸肌肉力量训练。8 周干预训

27、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 4 周),主要为学习适应训练动作和形式,逐步增加负荷。第二阶段(5 8 周)根据第一阶段训练情况及受试者反馈,及时调整训练负荷,在热身环节加入了不稳定小器械,正式训练环节增加了中速及快速等速训练的次数。具体训练方案如下:表 2舞者膝关节康复训练方案训练环节训练组别训练内容训练负荷热身两组相同股四头肌拉伸股后肌群拉伸肩桥弹力带侧滑步单腿蹲(芭蕾舞专业)大射燕舞姿(古典舞专业)一位小跳一位中跳保持拉伸 30 秒为 1 组,共 2 组保持拉伸 30 秒为 1 组,共 2 组双腿、单腿变化式各 4 次,为 1 组,共 1 组(后 4 周加平衡垫)8 次为 1 组,共 2

28、组伤腿为主力腿,前旁后旁 4 次为 1 组,共 2 组(后 4 周加平衡垫)伤腿为主力腿,保持舞姿 30 秒为 1 组,共 1 组(后 4 周加平衡垫)小跳 1 拍一跳,四个八拍 32 次为 1 组,共 2 组中跳 4 拍一跳,四个八拍 8 次为 1 组,共 2 组正式训练实验组等速向心模式,膝关节屈伸;角速度 90()/s 8 次为 1 组,共 1 组角速度 60()/s 8 次为 1 组,共 1 组角速度 120()/s,前4 周10 次为1 组,共1 组。后4 周15 次为1 组,共 1 组角速度 150()/s,前4 周10 次为1 组,共1 组。后4 周15 次为1 组,共 1 组每

29、组组间间歇 1 分钟,此四组作为一个大组循环,做两个循环循环间间歇 3 分钟,总计每人训练时长约 15 20 分钟坐位伸膝慢速 4 拍伸4 拍屈,10 次;快速2 拍伸2 拍屈,20 次;以上为1 组,共1组俯卧屈膝慢速 4 拍屈 4 拍伸,10 次;快速 2 拍伸 2 拍屈,20 次;以上为 1 组,共1 组弹力带坐位伸膝慢速4 拍屈4 拍伸,8 次;快速2 拍伸2 拍屈,共16 次;以上为1 组,共1 组弹力带俯卧屈膝慢速 4 拍屈 4 拍伸,8 次;快速 2 拍屈 2 拍伸,16 次;以上为 1 组,共1 组每组组间间歇 1 分钟,此四组作为一个大组循环,做两个循环循环间间歇 3 分钟,

30、总计每人训练时长约 15 20 分钟放松两组相同大、小腿前后侧肌群拉伸2 分钟下肢肌肉筋膜放松8 分钟061参见 Lysholm J,Gillquist J:“Evaluation of Knee Ligament Surgery esult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Use of A Scoring Scale”,American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no3,1982,pp150 154(三)统计分析本研究运用 SPSS 22.0 对等速肌力康复训练前后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两组前测各项指标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验证组间无

31、显著性差异。其次,对各组组内训练前后的测试数据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的方法进行差异性检验,以验证该训练方法的有效性。最后,采用协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后数据进行组间差异性统计,以比较等速肌力康复训练效果和传统肌力康复训练效果的区别。实验结果以平均数 标准差(?x s)表示,P 0.05 表示有显著性差异。二、结果(一)两组膝关节等速肌力相关指标比较由表3 和图2 至6 可得知,实验组在康复训练后膝关节等速肌力各项指标均得到了提高,且角速度60()/s 时各项指标的提高幅度大于角速度 180()/s。在测试角速度为 60()/s 时,屈伸肌的峰力矩和总做功两个指标提高非常明显,均具有

32、显著性差异(P 0.01);在测试角速度为180()/s 时屈肌和伸肌总做功在训练后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峰力矩屈伸比指标在角速度为 60()/s和180()/s 时,均有所下降,但不具备显著性差异。表 3康复训练前、后两组膝关节等速肌力峰力矩、总做功、峰力矩屈伸比结果(?x s,Nm)角速度峰力矩 PT总做功 TW峰力矩屈伸比 H/Q训练前训练后训练前训练后训练前训练后实验组屈肌60()/s59.17 22.2488.43 21.52 63.25 27.81106.25 27.62 0.71 0.230.55 0.07180()/s54.57 16.3472.70

33、 20.0856.67 24.6987.12 19.91*0.74 0.160.65 0.04伸肌60()/s93.65 50.09162.43 38.11 89.03 42.79156.25 34.77 180()/s79.05 36.48112.27 28.97*77.20 44.90124.37 29.75*对照组屈肌60()/s61.55 38.2378.77 38.17*#67.52 49.1387.72 39.39*#0.63 0.180.63 0.08180()/s55.35 37.1460.85 24.7653.58 43.6666.35 37.980.80 0.300.66

34、0.16伸肌60()/s95.95 53.06124.07 49.84*#92.57 51.81123.10 53.85*#180()/s77.02 60.3697.73 42.8874.98 68.30103.28 43.30图 1实验组康复训练前、后峰力矩比较对照组在康复训练后膝关节等速肌力各项指标也得到了提高,但没有实验组明显。其中,在测试角速度为 60()/s 时,屈肌和伸肌的峰力矩和总做功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在测试角速度为180()/s时,各项指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不具图 2对照组康复训练前、后峰力矩比较备显著性差异。峰力矩屈伸比指标在测试角速度为60()/s 时,没

35、有变化,180()/s 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不具备显著性差异。康复训练后在角速度 60()/s 时,实验组屈伸肌峰力矩(P 0.05)、屈肌做功(P 0.01)、伸肌做161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前后组内对比,*代表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代表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 0.01);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前后组间对比,#代表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代表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 0.01)。图 3实验组康复训练前、后总做功比较图 5两组康复训练前、后膝关节峰力矩屈伸比比较功(P 0.05)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在角速度 180/s 时,实验组屈伸肌峰力矩、屈肌做功和伸肌做

36、功均高于对照组,但不具备显著性差异。峰力矩屈伸比指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但不具备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前后的组内对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 0.01)。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前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 0.01)。(二)两组膝关节 Lysholm 评分比较由表 4 和图 6 可得知:实验组在康复训练后,膝关节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与训练前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对照组在康复训练后膝关节功能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与训练前相比较不具备显著性差异。康复训练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膝关节 Lysholm 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表 4康复训练前、后,两组膝关节 Ly

37、sholm 评分结果组别训练前训练后增长百分比实验组68.83 14.5589.92 10.30 42.64%对照组68.58 14.3579.50 8.73#15.92%图 4对照组康复训练前、后总做功比较图 6两组康复训练前、后膝关节 Lysholm 评分比较三、讨论(一)等速训练对舞者膝关节肌力康复的影响膝关节周围肌群肌肉力量是膝关节损伤后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在康复的初期还是中后期,肌力的恢复和提高都是主要目标。尤其在度过急性期后,患处肿胀基本消除和关节屈伸角度 OM 基本恢复正常以后,更需要加强肌力的训练,才能够保证后续的站立、行走和跑跳等关节基本运动功能的康复。研究表明,股四

38、头肌肌力下降是膝关节损伤所致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最常见的临床问题,并成为影响其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因此,股四头肌肌力训练是促进其功能恢复的重要途径 1。由于等速肌力训练具有恒定角速度和顺应性阻力的特点,对疼痛和疲劳的良好适应性、利于关节营养等优点,成为目前最佳的肌力训练方法之一 2。在舞蹈专业训练中膝关节周围肌群的肌力非常重要,它会影响舞者的舞姿控制、跳跃和旋转等动作的完成质量与表现水平。例如,在完成 Battement Fondu 动作时,股四头肌的力量261直接决定了主力腿下蹲的幅度和动作腿伸直的质量。在舞蹈训练中有大量的跳跃类技术技巧,在完成跳跃动作时,对舞者膝关节屈伸肌肌群的起跳蹬地爆发

39、力和落地离心控制力有极高的要求。舞者损伤后膝关节周围肌力的恢复与加强,可以帮助关节维持稳定,提高动作转变过程中重心控制能力及平衡能力,促进舞者的下肢动作质量以及整体技术表现。同时,良好的膝关节屈伸肌力量还可以帮助舞者在训练中起到很好的缓冲和保护作用,避免再次损伤的发生。本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等速肌力康复训练和传统肌力康复训练都可以有效提高膝关节屈伸肌肌力。但是,等速肌力训练比传统肌力训练效果更为明显,两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在等速肌力评价指标中,峰力矩是运动过程中膝屈肌和伸肌收缩所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代表肌肉能产生的最大力量,有较好的重复性,是反应肌肉力量的金指标。峰力矩随着角速度的提高而下降,

40、呈反比关系。其中,60()/s反应的是绝对肌力,180()/s 反应的更多是肌肉耐力。总做功主要进行肌肉耐力评定,做功为力矩乘以距离,即力矩曲线下的总面积。肌肉做功能力也是反映肌肉力量的指标之一,总做功与峰力矩等指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3。本研究实验组经过等速肌力训练后,明显提高了膝关节在角速度为 60()/s 和 180()/s 下的屈伸肌肌力。尤其是在慢速角速度为 60()/s 时,屈伸肌的峰力矩和总做功指标都得到了十分显著提高,说明等速肌力训练对提高舞者膝关节周围肌群的最大力量的恢复具有很好的效果。这与等速肌力训练应用于运动训练领域可以提高不同专项运动员的膝关节肌力水平,促进康复效果的相关

41、研究结果相一致。有研究表明,等速肌力训练效果优于传统肌力训练其主要机制在于:首先,等速运动可通过神经和生化调节途径提高肌力。神经调节途径可兴奋神经活动,使运动单位募集增多。而生化调节途径则是通过增加肌糖原及线粒体酶的数量和活性以提高肌细胞性能。所以,肌肉的横截面在等速训练后无明显改变,快肌纤维的比例则增大 4。等速肌力训练这一特点非常符合舞蹈专业的审美需要,舞者运用等速训练恢复和发展膝关节周围肌力的同时,可以较好地保持肌肉纤长的形态。另外,吴玉玲、沈良册等人的研究表明,等速训练不但可更好地维持关节及周围组织的延伸性和柔韧性,也可通过反复、低速节律性的屈伸使关节滑液增多,改善软骨营养。这可能也是

42、其优于传统肌力康复训练效果的原因之一。(二)等速训练对舞者功能康复的影响等速肌力训练在提高膝关节屈伸肌肌力的同时,对于膝关节肌力均衡发展和膝关节稳定性改善也有较好的训练效果。膝关节峰力矩屈伸比反应主动肌与拮抗肌的肌力平衡情况,对判断膝关节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普遍认为,屈伸肌肉力量的平衡提供了这个关节的稳定性,并减少了受伤的倾向。膝关节峰力矩屈伸比是运动训练学中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可以用峰力矩屈伸比评估动态膝关节稳定性预测运动员受伤风险。膝关节屈伸肌以相互拮抗的形式分布于运动轴两侧,其中伸肌肌力大于屈肌肌力,这与肌肉配布规律有关。人直立行走,下肢伸肌群为抗重力肌,在维持人体动静态姿势中起主导作用,

43、因此膝关节伸肌群较屈肌群发达。膝关节峰力矩屈伸比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肌肉用力的协调性和均衡性,造成膝关节损伤。张静云等人研究得出角速度60()/s 时,正常人群健康的膝关节峰力矩屈伸比为 59.03%16.56%。Wilson 等研究得到的361参见李吉如,邓京捷,张小莉:等速康复训练在集体小球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体育科研 2015 年第 2 期,第 35 38 页;梁丹青,黄志芳,李立,等:等速肌力康复系统对膝关节损伤后力量训练的作用案例分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年第2 期,第372 375 页。参见吴玉玲,吴敏魁,沈良册,等:不同运动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颈腰痛

44、杂志 2013 年第4 期,第335 338 页;沈良册,杨秋红,吴玉玲,等:等速训练在股骨骨折制动后膝关节僵硬康复中的应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 年第18 期,第162 164 页。参见 Agopyan A,Tekin D,Unal M,et al:“Isokinetic Strength Profiles of Thigh Muscles of Modern Dancers in elation to Their Experience Level”,Medical Problems of Performing Artists,no 3,2013,pp 137 144;Van Dy

45、k N,Bahr,Burnett A F,et al:“Hamstring and Quadriceps Isokinetic StrengthDeficits Are Weak isk Factors For Hamstring Strain Injuries:A 4 Year Cohort Study”,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no7,2016,pp1789 1795参见宣磊,江海魁:青少年击剑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测试分析 ,安徽体育科技 2011 年第 5 期,第 50 53 页。参见孔令华,李令岭:神经肌肉训练对运动员 A

46、CL 损伤康复与预防的研究综述 ,中国体育科技 2019 年第 10 期,第 62 67 页。参见 Yeow C H,Lee P V S,Goh J C H:“Non Linear Flexion elationships of The Knee With The Hip and Ankle,and Their elative PosturesDuring Landing”,The Knee,no5,2011,pp323 328参见娄海波:击剑运动员等速肌力特征分析 ,运动 2013 年第4 期,第50 52 页。参见张静云,王莹莹,王春方等:基于等速技术的健康成人膝关节屈伸肌肌力的年龄和性别

47、特征的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0 年第1 期,第54 59 页。正常人群膝关节慢速 60()/s 运动时峰力矩屈伸比为50%55%。在运动训练学中,与专业舞者相似,同样属于技能主导类难美项目的健美操运动员60()/s 时峰力矩屈伸比值为52%56%。本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进行等速训练前,受试者膝关节峰力矩屈伸比值在 63%80%的范围,大部分达到 70%甚至 80%,说明舞者发生膝关节损伤后,关节伸肌肌力即股四头肌下降大于屈肌,这可能使膝关节结构力学关系发生改变,造成膝关节两侧肌群肌肉力量失衡,进而引发其他训练或损伤问题。在舞蹈训练中,为完成吸撩腿、大射燕等动作和舞姿控制,分别需要膝关

48、节屈、伸肌肌力的协调配合和精准控制,从而完成下肢在三轴和三面上的复合运动。这就要求舞者不仅需具备较强的膝关节屈伸肌肌力,同时,在力量训练中除了关注绝对力量的增加外,更需要保持相对平衡的屈伸肌肌力增长比例,一侧过强或过弱都会影响关节运动的均衡性,出现不良动作模式,产生肌肉代偿,从而导致动作幅度受限变形,完成效果不佳,甚至发生损伤。本研究实验表明,实验组受试者经过肌力康复训练后,在 60()/s和 180()/s 两种速度下峰力矩屈伸比均有所下降,基本回归正常值。对照组经过传统肌力训练后,仅在 180()/s 下有一定下降,60()/s 下无变化。这说明通过等速肌力康复训练后,膝关节伸肌肌力增加幅

49、度大于屈肌,使舞者峰力矩屈伸比相对趋于平衡,接近健康人群标准值范围,等速肌力康复训练相对传统肌力训练可以更加均衡的提高膝关节伸肌肌肉力量,使大腿两侧肌力协调性发展,从而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性。在进行肌力训练后,两组受试者 Lysholm 评分均得到提高,这说明他们的膝关节在行走、下蹲、上下楼梯等动作中的功能得到了改善。尤其是实验组通过等速肌力训练后,其膝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等速训练能够有效提高Lysholm 评分,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相一致。实验组经过等速肌力训练后,膝关节评分已达到 94 85分,之前的不适症状均得到较好改善,说明其膝关节功

50、能已恢复至良好水平,可以较好地完成日常基本动作,在此基础上可以逐步恢复运动能力,开始进行舞蹈专业动作的练习,进而为顺利重返舞蹈专业训练中提供一定基础与参考。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和传统肌力训练都可以提高舞者膝关节损伤后周围肌群的力量水平,但是,等速肌力训练相比较传统肌力训练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等速肌力训练显著提高了舞者膝关节屈伸肌肌力,增强了关节稳定性,使大腿两侧肌力协调性发展,能够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对于膝关节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在今后探讨运用等速肌力进行康复训练时,可以进一步结合舞蹈专业动作特征和力量需要等要求,更具针对性地恢复舞者运动能力,提升动作技术表现。另外,因专业舞者长期进行舞蹈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