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巢湖窦家嘴遗址调查报告_方晓晓.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1904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巢湖窦家嘴遗址调查报告_方晓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巢湖窦家嘴遗址调查报告_方晓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巢湖窦家嘴遗址调查报告_方晓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巢湖窦家嘴遗址调查报告巢湖窦家嘴遗址调查报告方晓晓(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313000)程晓伟(长兴县博物馆313100)吴卫红(安徽大学230000)【摘要】窦家嘴遗址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城南窦家嘴村东侧,是目前巢湖流域发现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根据调查,初步推断其主体年代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泽文化早期。窦家嘴遗址虽然未经过考古勘探和发掘,但从遗址采集到的遗物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为巢湖流域史前文化的传播发展演变提供了新的材料。【关键词】窦家嘴遗址巢湖裕溪河凌家滩文化 窦家嘴遗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城南窦家嘴村东约150米处,北距裕溪河南岸约300米,西北距巢湖约1

2、.5千米,西南500米有小型岗地望城岗(图一)。遗址所在地较为平坦,地表种植有农作物、树木等。遗址于2012年1月开展裕溪河流域系统调查时发现,2017年12月巢湖市亚父路(巢湖南路港口大道)工程项目施工至此处,笔者发现施工区域有较多新石器时代陶片和红烧土,遂对遗址及周边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道路施工作业已经将窦家嘴遗址的部分表土铲平,到路面垫土平整阶段(图二)。遗址南北两侧开挖了两条用于建设道路排水设施的沟槽,深约1米、宽约1.5米(下文简称排水沟槽)。地表及排水沟槽内壁上可见大量陶片、红烧土块等遗物。根据遗址地表采集陶片等遗物的范围,推断其中心区域大致呈东西较长、南北较短的不规则形状,面积

3、大约10000平方米。采集的遗物以新石器时代为主,汉代以后较少,此次整理对象为新石器时代遗物。一、堆积情况借助已挖掘的东西方向排水沟槽,笔者选取堆积明显和遗物较为丰富的一处剖面P1作为堆积参考剖面(图三、图四)。P1位于遗址东南部,为排水沟槽的南侧剖面,截取剖面长度4米。根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可分为4层:第层:表土层。灰褐色,土质疏松,厚1030厘米,包含物为杂草、树枝、近现代砖瓦、陶片、红烧土等。第层:深褐色,致密,厚4080厘米,距地表1030厘米,包含大量红烧土块、陶片、木炭、石块等,遗物丰富。第层:黄褐色,较为致密,厚4080厘米,距地表50110厘米,较为纯净,偶尔夹杂少量碳粒和陶片

4、。第层:棕黄色,致密,厚度不详,距地表90190厘米,无遗物。疑似生土层。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2二、遗物本次调查所采集的遗物大部分为挖掘排水沟槽的翻土中所出,没有明确的层位关系。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角器、玉器,另有动物骨骼等。其中陶器占比最大,玉器仅采集到1件。(一)陶器分为夹砂陶、泥质陶、夹石英陶、夹植物陶四类,其中夹细砂陶占比最大,质地坚硬密实,多为红陶,少量褐陶和灰陶,器类有各类足、器物腹片、盖纽、杯、网坠等。其次为泥质陶,多为红陶,少量黑陶和灰胎白陶,多为豆、纺轮等。夹石英陶很少,因石英颗粒较大,表面粗糙,多为红色,少量褐色、灰色,基本为缸类。夹植物陶数量最少,表面多孔,陶

5、质疏松,断面可见碳化植物,多为红色,少量灰色,多为器物腹片。陶器均手制,陶缸内可见泥条盘筑痕迹,部分器物带鋬,带足陶器占较大比重。器表以素面为主,少量施有红衣,存在相当数量的弦纹,另有戳印纹、按压纹、刻划纹、波浪状附加堆纹、圆形三角形组合镂孔等多种装饰手法,彩陶仅发现一片,为红色网络状图案。完整或可复原的器物较少。主要有鼎、罐、缸、豆、盉、纺轮、球、网坠、鬶、钵、杯等。鼎数量较多,可分罐形鼎和釜形鼎两类。罐形鼎12件。其中可复原1件,口沿10件,腹片1件。多为夹细砂红陶,多数在颈肩部饰弦纹,整体呈罐形。采:01,夹细砂灰胎红陶。侈口,圆唇,颈部及肩部饰数道弦纹,鼓腹,圜底,残留一柱状足,足尖残

6、缺,稍外撇,鼎底部有烟炱痕迹。形体较小,口径13厘米,残高16厘米,已基本修复(图五、图六 1)。采:02,残留部分口沿、颈及肩腹部,夹细砂红陶。侈口,方唇,颈及肩部饰数道弦纹,腹微鼓。形体较大,残高9厘米(图六 2)。采:03,残留部分口沿及颈部,夹细砂红陶。侈口,圆唇,颈部饰按窝状附加堆纹。残高6厘米(图六 3)。釜形鼎11件。口沿7件,腹片4件。多为夹植物和夹细砂红陶,多数饰弦纹,整体呈釜形。图二窦家嘴遗址全景(西东)图四窦家嘴遗址P1剖面图图三窦家嘴遗址及剖面P1位置示意图图一窦家嘴遗址地理位置图080厘米3巢湖窦家嘴遗址调查报告采:04,残存部分口沿,夹植物红陶。侈口,近方唇,肩部饰

7、数道弦纹。残高6.5厘米(图七 1)。采:05,残存部分口沿,夹植物灰陶。直口,方唇。残高5.2厘米(图七 2)。采:06,残留腹部,夹植物和少量螺蛳壳红陶。腹部有折棱,表面饰多道弦纹。残高8.6厘米(图七 3)。采:07,残留腹部,夹细砂红陶。折棱饰按窝,其上部饰数道弦纹。残高7.5厘米(图七 4)。此外,还采集到大量鼎足标本,按照其形制可大致分为扁平状、窄长状、圆锥状、足根外折状等。扁平状52件。多为夹细砂红陶。采:08,足尖残,截面略呈椭圆形,外侧有三条凹槽。残长17.6厘米(图八 1)。采:09,较完整,截面略呈椭圆形,外侧中部有一条凹槽,足尖平直。残长16.5厘米(图八 2)。采:0

8、10,较完整,截面略呈椭圆形,外侧中部有一条凹槽,足尖稍外撇。残长11厘米(图八 3)。采:011,截面略呈椭圆形,足尖外撇。残长11.2厘米(图八 4)。采:012,残存足根,外侧有一条凹槽,足跟部凹槽两侧各有一圆形按窝。残长7.2厘米(图八 5)。采:013,残存足根,截面略呈椭圆形,外侧靠近足根部有一较深按窝。残长8.5厘米(图八 6)。采:014,残存足中部,截面略呈椭圆形,外侧布满按窝。残长8.4厘米(图八 7)。采:015,足根残,截面略呈椭圆形,整体呈铲形,素面。残长10厘米(图八 8)。采:016,足根残,截面略呈椭圆形,外侧有上下排列两处按窝,足尖平直。残长12.3厘米(图八

9、 9)。采:017,残存足根,截面略呈椭圆形,外侧有多处较浅按窝。残长6.5厘米(图八 10)。采:018,足根残,截面略呈圆角长方形,足尖稍外撇,整体略呈弯曲状,外侧有多处按窝。残长6.4厘米(图八 11)。采:019,残存足尖,夹植物红陶。截面呈凹字形,足尖平直。残长4.6厘米(图八 12)。采:020,足尖残,截面略呈圆角长方形。残长8厘米(图八 13)。窄长状35件。多为夹细砂红陶。采:021,足尖略残,截面略呈椭圆形,外侧靠近足根部有两处乳钉,表面有烟炱痕迹。残长11.8厘米(图九 1)。采:022,足根稍残,夹细砂灰陶。截面略呈椭圆图五罐形鼎(采:01)图六罐形鼎图七釜形鼎1、2.

10、口沿(采:04、采:05)3、4.腹片(采:06、采:07)1.罐形鼎(采:01)2、3.口沿(采:02、采:03)21304厘米04厘米1234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4图八扁平状鼎足图九窄长状、圆锥状及足跟外折状鼎足1.采:082.采:093.采:0104.采:0115.采:0126.采:0137.采:0148.采:0159.采:01610.采:01711.采:01812.采:01913.采:0201.采:0212.采:0223.采:0234.采:0245.采:0276.采:0287.采:0298.采:0309.采:02510.采:0261234591067811121308厘米12

11、34567891008厘米5巢湖窦家嘴遗址调查报告形,足尖外撇,表面有 烟 炱 痕 迹。残 长13.5厘米(图九 2)。采:023,较完整,截面略呈椭圆形,足尖平直,靠近足根部有上下连续的四个戳窝,表面有烟炱痕迹。残长11.2厘米(图九 3)。采:024,较完整,截面略呈椭圆形,足尖平直。残长6.5厘米(图九 4)。圆锥状24件。采:025,较完整,夹细砂灰陶。整体呈锥形,稍弯曲,截面略呈圆形,足尖稍外撇,表面有烟炱痕迹。残长7.8厘米(图九 9)。采:026,足根稍残,夹细砂红陶。整体呈长锥形,截面略呈圆形。残长9厘米(图九 10)。足根外折状10件。均为夹细砂红陶。采:027,足尖残,截面

12、略呈椭圆形,足根部有数道弧形弦纹,弦纹下有五个戳窝。残长7.2厘米(图九 5)。采:028,较完整,截面略呈圆形,足尖呈圆形,稍外撇。残长8.2厘米(图九 6)。采:029,足尖残,足根部外侧饰数道弧形弦纹,弦纹下抹平,并饰数个戳窝,整体呈象鼻状。残长6.8厘米(图九 7)。采:030,足尖残,象鼻状,截面略呈圆形,足根部饰多道弧形弦纹。残长4.5厘米(图九 8)。其他形制15件。采:031,残存足根,形体较大。泥质红陶,夹有少量植物。扁平状,外侧有三条凸棱。残长10.5厘米(图十 1)。采:032,残存足中部,形体较大。泥质红陶,陶质较为疏松。扁平状,外侧有一条凸棱。残长9厘米(图十 2)。

13、采:033,足根残,泥质红陶。足尖稍外撇,呈香蕉状,两侧各有一条凹槽。残长10厘米(图十 3)。采:034,残存足根,夹细砂红陶。足面内凹,截面呈弧形。残长6.5厘米(图十 4)。采:035,足图十其他形制鼎足图十一陶缸(采:040)图十二陶缸(采:041)1.采:0312.采:0323.采:0334.采:0345.采:0356.采:0367.采:0378.采:0389.采:03908厘米123456789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6图十三陶缸图十四陶豆16.口沿(采:046、采:047、采:048、采:050、采:049、采:051)79.柄(采:052、采:053、采:054)10.底

14、座(采:055)1、2.陶缸(采:040、采:041)36.口沿(采:042、采:044、采:043、采:045)尖残,夹细砂红陶。截面略呈椭圆形,整体呈弯曲状,外侧有多处按窝。残长11.3厘米(图十 5)。采:036,残存足根,夹细砂红陶。截面略呈圆角长方形,靠近足根部留有一穿孔。残长6.8厘米(图十 6)。采:037,足根稍残,短小,夹细砂红褐陶。残留一戳窝,截面略呈圆角长方形,足尖外撇。残长5.7厘米(图十 7)。采:038,足根稍残,短小,夹细砂红陶。足根部外折,足尖平直,外撇。残长4.6厘米(图十 8)。采:039,足根残,短小,夹细砂灰陶。截面呈椭圆形,足尖呈鱼尾状。残长5.6厘米

15、(图十 9)。缸23件。其中2件可以基本复原,口沿7件,腹片12件,底2件。多为夹粗砂或石英红陶,形体较大,多数素面,少量刻划纹,有些饰有陶衣。04厘米10987456123665431208厘米04厘米1、2367巢湖窦家嘴遗址调查报告采:040,残存口沿和底部,可基本复原。夹石英灰胎红陶。敛口,方唇,斜腹,平底。从口沿向下缸壁逐渐变厚。口径约30厘米,底径14厘米,残高28厘米(图十一、图十三 1)。采:041,口沿略残,形体较小,可复原。夹石英红陶。侈口,尖唇,腹部微鼓,斜收,平底。上腹部饰一周斜向戳印纹。口径约17.2厘米,底径10.4厘米,高16厘米(图十二、图十三 2)。采:042

16、,口沿,夹石英褐陶。侈口,尖唇,口沿以下饰三角形刻划纹。残高6.2厘米(图十三 3)。采:043,口沿,夹粗砂红陶。侈口,尖唇。残高3.6厘米(图十三 5)。采:044,口沿,夹石英灰陶。侈口,方唇。内外施红色陶衣,口沿以下饰数道弦纹,弦纹中间饰附加堆纹。从口沿向下缸壁逐渐变厚。残高8.8厘米(图十三 4)。采:045,口沿,夹粗砂外红内灰。侈口,圆唇,口沿处饰圆点状戳印纹。残高4.5厘米(图十三 6)。豆36件。没有可复原者,均为残片,豆盘口沿28件,豆柄7件,底座1件。多为夹砂和泥质,红陶较多,有些饰有红色陶衣。少量泥质灰胎白陶,可能时期较晚。采:046,豆盘口沿,夹细砂红陶。微侈口,圆唇

17、,浅盘状。残高2.8厘米(图十四 1)。采:047,豆盘口沿,夹细砂红陶。敛口,圆唇,稍呈深盘状,外侧饰红色陶衣。残高4.5厘米(图十四 2)。采:048,豆盘口沿,泥质灰胎红陶。侈口,圆唇,浅盘状,外表饰红色陶衣。残高4.5厘米(图十四 3)。采:049,豆盘口沿,泥质灰胎红陶。敛口,圆唇,浅盘状,口沿下有一条折棱。残高3.3厘米(图十四 5)。采:050,豆盘口沿,泥质灰胎红陶。侈口,圆唇,外侧有折棱,内部残留红色陶衣。残高4.8厘米(图十四 4)。采:051,豆盘口沿,泥质灰胎白陶。侈口,尖唇,浅盘状,口沿下残留两条图十五陶盉1.口沿(采:056)2.腹片(采:057)3.流(采:058

18、)4、5.底(采:059、采:060)5412304厘米折棱。残高3.5厘米(图十四 6)。采:052,豆柄,泥质灰胎黑皮陶。外侧数圈凸棱。残高4厘米(图十四 7)。采:053,豆柄,泥质红陶。外侧数圈小型戳印纹。残高4厘米(图十四 8)。采:054,豆柄,泥质灰胎白陶。外侧有圆形镂孔和三角形纹饰。残高2.9厘米(图十四 9)。采:055,豆座,泥质灰胎黑皮陶。平底。残高2厘米(图十四 10)。盉7件。口沿1件,腹片2件,底2件,足1件,流1件。均为夹细砂红陶,多饰红色陶衣。采:056,口沿。灰胎。口沿以下数道凸棱,外侧残留红色陶衣。残高5.2厘米(图十五 1)。采:057,腹片。鼓腹,颈部饰

19、数道弦纹,腹部有一圆形凸纽,外侧饰有陶衣。残高7.2厘米(图十五 2)。采:058,流,灰胎。呈管状。残长8.2厘米(图十五 3)。采:059,底,残留一足。圜底,足较短小,稍外撇。底外侧饰有红色陶衣。残高9.5厘米(图十五 4)。采:060,底,残留一足,夹细砂外红内灰陶。圜底,足较短小,足尖呈圆角方形。残高7.7厘米(图十五 5)。杯1件。采:061,底残,夹细砂灰陶。侈口,尖唇,微鼓腹。口径7.4厘米,残高7.8厘米(图十六、图二十四 1)。罐3件。其中2件小罐,1件大罐。采:062,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8图二十二陶网坠(采:068)图二十三彩绘陶片(采:072)图二十陶球(采

20、:066)图二十一陶球(采:067)小罐,口沿略残,夹细砂红陶。侈口,圆唇,鼓腹,平底,底部有烟炱痕迹。口径约7.4厘米,底径4厘米,高5厘米(图十七、图二十四 2)。采:063,小罐,口沿和底略残,夹细砂红陶。侈口,尖唇,微鼓腹,平底。口径约5厘米,底径约2.6厘米,高5厘米(图十八、图二十四 3)。采:064,大罐,口沿,泥质红陶。微侈口,圆唇,表面饰有红色陶衣。残高7.5厘米(图二十四 4)。纺轮1件。采:065,残,泥质红皮灰陶。圆形,中间有一穿孔,外凸内凹。直径4.5厘米,厚1.8厘米(图十九、图二十四 5)。球6件。多为素面,形体较小,少数有戳窝和穿孔。采:066,泥质红褐陶,实心

21、,表面布满戳窝。直径约2厘米(图二十、图二十四 7)。采:067,夹细砂红陶,素面,有一穿孔。直径约1.6厘米(图二十一、图二十四 8)。网坠1件。采:068,夹细砂红陶,整体呈长方形,截面呈圆角长方形,两端有用于捆绑的凹槽。长4厘米,宽2.5厘米(图二十二、图二十四 9)。鬶足1件。采:069,泥质红陶,陶质较为疏松,侧装,扁平状,整体呈三角形,足尖平直。残长9.8厘米(图二十四 10)。图十六陶杯(采:061)图十七陶罐(采:062)图十八陶罐(采:063)图十九陶纺轮(采:065)9巢湖窦家嘴遗址调查报告图二十四陶器1.杯(采:061)24.罐(采:062、采:063、采:064)5.纺

22、轮(采:065)6.彩绘陶片(采:072)7、8.球(采:066、采:067)9.网坠(采:068)10.鬶足(采:069)11、12.钵口沿(采:070、采:071)04厘米08厘米10121178935642113、5124图二十五陶器器盖1.采:0732.采:0743.采:0754.采:0765.采:0776.采:07804厘米126354钵4件。口沿3件,腹片1件。均为泥质红陶。采:070,口沿。敛口,圆唇,腹部内折,呈葫芦状。残高7厘米(图二十四 11)。采:071,口沿。侈口,尖圆唇,鼓腹。残高4.6厘米(图二十四 12)。彩绘陶片1件。采:072,残片,泥质灰胎红陶,表面绘有红色

23、网格状纹饰。残长8.1厘米(图二十三、图二十四 6)。此外,还有部分采集的陶片暂时不能准确分辨形制,标本分盖、口沿、鋬、腹片、底座、足等。器 盖 7 件。纽 多 为 圆 形。采:073,较完整,盖纽和盖沿略残,夹细砂红陶。整体呈倒扣碗状。通高4.1厘米,纽径2.8厘米,盖径5.8厘米(图二十五 1)。采:074,残,夹细砂红陶。无纽,中部有一圆形穿孔,表面饰有红色陶衣。高3.6厘米,盖径8.2厘米(图二十五 2)。采:075,盖纽,夹细砂红陶,整体呈柱状。高4厘米,纽径2.8厘米(图二十五 3)。采:076,盖纽,泥质红褐陶。上表面较扁平呈圆形,内中空。残高2.5厘米,盖径5.4厘米(图二十五

24、 4)。采:077,盖纽,夹细砂红陶。上表面稍内凹呈圆形,下部内凹,边缘下侧内收。残高3厘米,纽径6.3厘米(图二十五 5)。采:078,盖纽,泥质红陶。整体呈喇叭形,上表面中间内凹,纽边缘下侧内收。残高2.5厘米,纽径7.2厘米(图二十五 6)。口沿56件。夹细砂红陶为主,少量泥质陶。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10图二十六陶器口沿和鋬1、2、4.口沿(采:079、采:080、采:081)3、57.鋬(采:082、采:083、采:084、采:085)123456704厘米图二十七陶器腹片、器底和足13.腹片(采:086、采:087、采:088)4、5.器足(采:092、采:093)68.器

25、底(采:089、采:090、采:091)1234567804厘米采:079,泥质灰胎红陶,内外表面均有陶衣。侈口,尖圆唇外卷。残高6.8厘米(图二十六 1)。采:080,泥质灰胎红陶。侈口,尖唇,口沿下残留两个穿孔,颈部饰有刻划图案。残高6厘米(图二十六 2)。采:081,残存部分口沿,夹细砂红陶。微侈口,方唇,唇上有锯齿状戳印纹。残高4.5厘米(图二十六 4)。鋬12件。采:082,残,牛鼻状,泥质灰胎红陶。残留两个穿孔,外饰有红色陶衣。横长9.6厘米,宽5.8厘米(图二十六 3)。采:083,较完整,泥质红陶。略呈长方形,侧面呈弧形,较扁平。长3.2厘米,宽3.6厘米(图二十六 5)。采:

26、084,较完整,泥质红陶。略呈梯形,侧面呈弧形,较扁平。长5.5厘米,宽3.7厘米(图二十六 6)。采:085,半圆状,夹细砂灰胎红陶,边缘微卷。长3.8厘米,宽2.8厘米(图二十六 7)。腹片172件。大多为夹细砂红陶,少量夹植物、泥质陶,腹片外侧多见烟炱痕迹。采:086,夹细砂外红内黑陶,外侧有一凸纽。残长6.7厘米(图二十七 1)。采:087,夹细砂灰胎黑陶,表面有戳点组成的波浪纹和弦纹。残长4厘米(图二十七 2)。采:088,泥质红陶,表面饰有三个箭头状戳印纹组成11巢湖窦家嘴遗址调查报告图二十八石凿(采:094)图二十九石钺(采:095)图三十砺石(采:096)图三十一砺石(采:09

27、7)图三十二砺石(采:098)图三十三不明器物(采:099)的纹饰。残长4.5厘米(图二十七 3)。器底9件。多为夹细砂红陶,多数平底。采:089,平底,带一足根,足根截面呈椭圆形。残高4.3厘米(图二十七 6)。采:090,圈足,圈足与器底内部有制作时留下的捏制痕迹。残高5.6厘米(图二十七 7)。采:091,圈足,泥质灰胎白陶。残高4.2厘米(图二十七 8)。器足7件。大多形体较小。采:092,较完整,夹细砂红陶。整体呈锥形,截面略呈圆形,足尖稍外撇。残高5.4厘米(图二十七 4)。采:093,较完整,短小,夹细砂红陶。残高3.5厘米(图二十七 5)。(二)石器数量不多,主要有石凿、石钺、

28、砺石、不明器物(疑似研磨器)等。石凿2件。形制相似。均残缺。采:094,顶部、背部、刃部、侧面等均有不同程度残缺,灰白色,表面光滑。高9.6厘米(图二十八、图三十四 1)。石钺3件。均残缺严重。采:095,残留顶部,双面钻孔,表面光滑,褐色。残高4.5厘米(图二十九、图三十四 2)。砺石5件。多单面磨光,亦有双面磨光或通体磨光。采:096,较完整,浅紫色泛灰,圆柱状,通体磨光,两侧有磨制凹槽。似亦可作为研磨器使用。高5.3厘米,最大直径5.6厘米(图三十、图三十四 3)。采:097,较完整,青灰色,单面磨制,中间有凹槽,其余几面均未加工,呈自然状。长17厘米,宽7.4厘米(图三十一、图三十四

29、4)。采:098,残,青灰色,较扁平,单面磨制,磨面较平滑。长9.5厘米,宽8厘米(图三十二、图三十四 5)。不明器物1件。采:099,灰褐色,形状不规则,由天然石料略加工而成,较扁平,两侧及两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12图三十六骨镞(采:101)图三十七鹿角(采:102)图三十八玉璜(采:103)图三十四石器图三十五角锥(采:100)1.石凿(采:094)2.石钺(采:095)35.砺石(采:096、采:097、采:098)6.不明器物(采:099)04厘米123456端均有磨制痕迹。疑为研磨器。长7厘米,宽4厘米(图三十三、图三十四 6)。(三)骨角器仅见角锥、骨镞各1件。角锥1件。

30、采:100,利用动物角磨制而成,截面略呈圆形,通体磨光,顶部残断,通体有裂痕。残长7.9厘米(图三十五、图三十九 2)。骨镞1件。采:101,利用骨骼切割磨制而成,截面呈三角形,较锋利。长3.1厘米(图三十六、图三十九 3)。除此之外,还采集到部分动物骨骼,经初步分析鉴定,包括鹿角、猪上颌骨、羊距骨、螺蛳壳、青鱼牙齿等。鹿角1件。采:102,为附着角盘的主枝残段,主枝中上部缺失,被人为切断。主枝尚保留数圈人工锯断、切割的痕迹。眉枝残留端部。主枝和分枝13巢湖窦家嘴遗址调查报告的虎口部位被磨光。残长14.5厘米(图三十七、图三十九 1)。(四)玉器仅见玉璜1件。采:103,乳白色,截面呈椭圆形,

31、一端有穿孔,孔一端大一端小,应为单面钻孔所致。长2.5厘米。此玉璜在未穿孔一端有断茬,但断茬边缘部位经过修整加工,被打磨光滑(图三十八、图三十九 4)。三、结语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南部,地形地貌属江淮丘陵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窦家嘴遗址所处的位置较为特殊,位于巢湖连接裕溪河的出口位置,而裕溪河是连接巢湖与长江的通江水道,著名的凌家滩遗址即位于裕溪河中下游沿岸。据现有研究,该遗址属于平地型聚落遗址1,地势与周边基本一致,距离西南部的望城岗不远。望城岗上曾发现过旧石器时代遗址2,可见此地及附近区域自古以来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沃

32、土。本次调查采集所得完整器很少,但从部分陶器中仍能发现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遗址中可见部分陶器存在牛鼻耳、少量泥质红陶宽扁形鼎足、小陶罐(或为明器)、带流盉、斜直腹平底缸等,与马家浜文化晚期器物相似,一些陶器腹片上的小鋬也带有马家浜文化的遗风3。两个三角夹一圆形镂空组合4的豆柄则具有明显的崧泽时代特征。从巢湖流域来看,窦家嘴遗址的文化面貌与巢湖西岸的肥西古埂遗址早期文化相近,特别是鼎足中有一种象鼻状外折鼎足,即古埂遗址简报中所述的足尖外撇根内弯,上饰数道划纹的鼎足5,于别的同类遗址所少见,可作为此区域内一种特征性器物;扁平状饰按窝的鼎足、扁平状饰凹槽和按窝的鼎足等与含山大城墩遗址一期6文化存在相

33、似性。从巢湖流域以东看,窦家嘴遗址地理位置靠近宁镇地区,其整体文化面貌受北阴阳营文化影响较大,弯曲状鼎足、按窝状鼎足、附有乳突的鼎足、大量弦纹、钵形豆盘、三足盉都显示出二者之间有紧密联系;小陶罐、陶盆、陶钵与江淮东部地区的龙虬庄遗址二期文化也存在某些相似性7。从巢湖流域以西的皖西南部地区来看,陶球和彩绘陶片上的图案与怀宁孙家城一期文化中的类似8;罐形鼎和釜形鼎与皖西南地区同时代的黄鳝嘴文化存在一定的联系9。从巢湖流域以北来看,窦家嘴遗址的按窝状鼎足、足面内凹、截面呈弧形的鼎足和足端呈鱼尾状鼎足等与侯家寨二期文化相似10,其中足端呈鱼尾状鼎足较为少见。从南部太湖流域看,窦家嘴遗址中的平底缸、小陶

34、罐与薛城遗址中下层文化相似11;陶杯与福泉山遗址12出土的崧泽时期陶杯较为相似。因此,窦家嘴遗址主体的相对年代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泽文化早期,其中部分器物如宽折沿豆盘、三角形鬶足等的年代相当于崧泽文化中晚期。遗址内可见剖面上存在较大面积的红烧土区域,从红烧土分布走向看,存在一定的连贯性,所以不排除存在房址的可能性。另外,由于附近区域时代相近的墓葬中出现的鼎、豆、罐组合器物在窦家嘴遗址中均有涉及,并且有玉璜和明器化陶罐的出现,这也增加了墓葬存在的可能性。目前安徽省内发现的崧泽时代遗存最早的是宿松黄鳝嘴遗址,时代与南京北阴阳营遗址相当。窦家嘴遗址文化面貌所反映的时代与上述两者相图三十九骨器和玉

35、器1.鹿角(采:102)2.角锥(采:100)3.骨镞(采:101)4.玉璜(采:103)02厘米1234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14注释1 朔知:崧泽时代皖江两岸的聚落与文化,东南文化2015 年第 1 期。2 郑龙亭、徐繁:安徽旧石器时代,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1 年,第255262 页。3 陈杰:崧泽文化的形成,东南文化2015 年第 1 期。4 仲召兵: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圈的形成,东方考古第 11 集,科学出版社,2015 年。5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肥西县古埂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5 年第 7 期。6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含山县文

36、物管理所:安徽含山大城墩遗址第四次发掘报告,考古1989 年第 2 期。7 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 年,第 198199 页。8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怀宁县文物管理所:安徽怀宁孙家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 2014年第5期。9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宿松黄鳝嘴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7 年第 4 期。10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定远侯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考古学报2019 年第 1 期。11 南京市文物局、南京市博物馆、高淳县文管所:江苏高淳县薛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 5 期。12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

37、会:福泉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 年,第 20 页。当,是巢湖流域目前发现的时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陶器制作工艺成熟,陶器质量好,形制多样,既能因地制宜的以蚌壳作为羼料,又有创造性的以箭头形组合或刻划符号作为纹饰。另外,石器、骨角器、玉器的存在也证明了这是一个较为成熟、全面的聚落遗址。窦家嘴遗址处于马家浜文化向崧泽文化的过渡时期,这类遗址在巢湖流域数量不多,有较好的研究价值,也为巢湖流域史前文化传播发展演变提供了新的材料。本项整理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凌家滩遗址及所在裕溪河流域调查发掘报告”资助(项目编号 15ZDB054)。本次调查和资料整理工作由原巢湖市文物管理所程晓伟、原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方晓晓和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卫红共同完成。采集动物骨骼的初步鉴定由西北大学李悦完成,部分陶器修复和线图清绘由长兴县博物馆梅亚龙完成,在此一并致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