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详细归纳.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318020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0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详细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详细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详细归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详细归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详细归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直线运动一复习要点1机械运动,参照物,质点、位置与位移,路程,时刻与时间等概念的理解。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速率、位移公式S=t,St图线,t图线3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4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t图线5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重要推论6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7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第一模块:描述运动和物理量夯实基础知识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宏观、微观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2、参考系(参照物)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

2、,选作标准的物体(假定为不动的物体)描述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决定于它相对于所选的参考系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由于所选的参考系并不是真正静止的,所以物体运动的描述只能是相对的。描述同一运动时,若以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是有时选运动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会给问题的分析、求解带来简便,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通常都是以地球作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3、平动与转动平动:物体不论沿直线还是沿曲线平动时,都具有两个基本特点:(a)运动物体上任意两点所连成的直线,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行(b)在同一时刻,平动物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都相同,因此在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时

3、,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它作为质点来处理。转动:分为定轴转动和定点转动,定轴转动的特点为:(a)在转动过程中,物体上有一条直线(轴)的位置不变,其它各点都绕轴做圆周运动,且轨迹平面与轴垂直。(b)物体上各点的状态参量,除角速度之外都不相等。定点转动的特点是运动过程中,物体内某一点保持不动的机械运动,绕定点转动的物体只有一点不动,其它各点分别在以该固定点为中心的同心球面上运动。4、质点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对问题的研究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做质点质点没有形状、大小,却具有物体

4、的全部质量。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是为了使研究问题简化的一种科学抽象。把物体抽象成质点的条件是:(1)作平动的物体由于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可以选物体任意一个点的运动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可以当作质点处理。(2)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虽然不同,但它的大小、形状及转动等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极小,可以忽略不计(如研究绕太阳公转的地球的运动,地球仍可看成质点)由此可见,质点并非一定是小物体,同样,小物体也不一定都能当作质点5、位置、位移、路程位置:质点的位置可以用坐标系中的一个点来表示,在一维、二维、三维坐标系中表示为s(x) 、s (x,y) 、s (x,y,z)位移:位移是表示质点

5、位置的变化的物理量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位移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位移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它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注意:位移的方向不一定是质点的运动方向。如:竖直上抛物体下落时,仍位于抛出点的上方;弹簧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时。单位:m路程:路程是指质点所通过的实际轨迹的长度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路程和位移是有区别的:一般地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做直线运动的质点始终向着同一个方向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6、时刻和时间时刻:时刻指某一瞬时,时间轴上的任一点均表示时刻如第3s末、3s时(即第3s末)、第4s初(即第3s末)均表示为时刻

6、,对应的是位置、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时间:时间指一段时间间隔,时间轴上任意两点的间隔均表示时间,如:4s内(即0至第4末) 第4s(是指1s的时间间隔) 第2s至第4s均指时间。对应的是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7、速度、速率、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速度:表示质点的运动快慢和方向,是矢量。它的大小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定义,方向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速率:在某一时刻物体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速率是标量瞬时速度:由速度定义求出的速度实际上是平均速度,它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它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要精确地描述运动快慢,就要知道物体在某个时刻(或经过某个位置)时运动

7、的快慢,因此而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瞬时速度的含义: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方向: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方向,轨迹是曲线,则为该点的切线方向。平均速度:运动物体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定义式:平均速率: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的大小不等于平均速率。8、加速度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包括大小和方向的变化)大小定义:速度的变化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定义式:a=(即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a也叫做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是矢量:现象上与速度变化方向相同,本质上与质点所受合外力方向一致。判断质点作加减速运动的方法:是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

8、比较,若同方向表示加速。若反方向表示减速。9、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和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或者说是描述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表示运动得越快,或者说位置变化得越快速度的变化量是指末速度与初速度之差,用v=v-v0表示速度的变化v也是矢量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v跟时间t的比值加速度用公式:由公式可知,加速度的大小决定于速度的变化v的大小和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t的大小的比值,而与速度v的大小、速度变化v的大小无关它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第二模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夯实基础知识1、两个基本公式:位移公式: 速度公式:2、两个推论:匀变速度运动

9、的判别式: 速度与位移关系式:3、两个特性 可以证明,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4、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初速度为零,或者末速度为零,那么公式都可简化为: , , , 以上各式都是单项式,因此可以方便地找到各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5、两组比例式: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按照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分有1s末、2s末、3s末即时速度之比为:前1s、前2s、前3s内的位移之比为第1s、第2s、第3s内的位移之比为按照连续相等的位移分有1X末、2X末、3X末速度之比为:前1m、前2m、前3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第1m、第2m、第3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6、两个图像:即位移时间图像与速度时间图像。研究和处理

10、图像问题,要注意首先看清纵、横轴各表示的意义,采用什么单位,搞清所研究的图像的意义。识图方法: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五截距、六交点位移时间图象(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纵轴表示位移s,用横轴表示时间t,通过描点和连线后得到的图象,简称位移图象。位移时间图象表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破解位移图象问题的五个要点图象只能用来描述直线运动,反映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不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由图象可判断各时刻物体的位置,或相对坐标原点的位移。由图象的斜率判断物体运动的性质若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则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图像的斜率为正值,表示物体沿与规定的正方向相

11、同的方向运动图像的斜率为负值,表示物体沿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若图象与时间轴平行,说明斜率为零,即物体的速度为零,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若物体做非匀速直线运动,则图象是一条曲线。图象上两点连线的斜率表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图象上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这点的瞬时速度。若图像不过原点,有两种情况: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表示开始计时时物体的位移不为零(相对于参考点)图线在横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过一段时间才从参考点出发两图线相交说明两物体相遇,其交点的横坐标表示相遇的时刻,纵坐标表示相遇处对参考点的位移。速度时间图像: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来说,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t图

12、线如图所示,对于该图线,应把握的有如下三个要点。(1)纵轴上的截距其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的初速度0;(2)图线的斜率其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的加速度a;(3)图线下的“面积”其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在相应的时间内所发生的位移s第三模块: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夯实基础知识1、自由落体运动:(1)概念: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2)性质:它是v0=0,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3)规律:基本规律: 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一切规律对于自由落体运动都适用。2、竖直上抛运动(1)竖直上抛运动:有一个竖直向上的初速度0;运动过程中只受重力作用,加速度为竖直

13、向下的重力加速度g。(2)性质:是坚直向上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3)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竖直上抛运动是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若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上为坐标轴正方向建立坐标系,其位移公与速度公式分别为 对公式的理解当时,表示物体正在向下运动。当时,表示物体正在最高点。当时,表示物体正在向上运动。对公式的理解当时,表示物体在抛出点下方。当时,表示物体回到抛出点。当时,表示物体在抛出点上方。(4)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竖直上抛运动可分为“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前一阶段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后一阶段则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具备的特征主要有:时间对

14、称“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通过同一段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位移所经历的时间相等速率对称“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通过同一位置时的速率大小相等(5)竖直上抛的几个结论:最大高度 、上升时间 (6)竖直上抛的处理方法:对于竖直上抛运动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对于运动过程可以分段来研究也可以把把整个过程看成一个匀减速运动来处理。这样比较方便,即全程做初速度为加速度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注意有关物理量的矢量性,习惯取的方向为正。第二章:力 物体的平衡第一模块:力的的概念及常见的三种力夯实基础知识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性质(1)物质性:由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力概

15、念是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的,任意一个力必然与两个物体密切相关,一个是其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其受力物体。把握住力的物质性特征,就可以通过对形象的物体的研究而达到了解抽象的力的概念之目的。(2)矢量性:作为量化力的概念的物理量,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在相关的运算中所遵从的是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就是说,力是矢量。把握住力的矢量性特征,就应该在定量研究力时特别注意到力的方向所产生的影响,就能够自觉地运用相应的处理矢量的“几何方法”。(3)瞬时性:力作用于物体必将产生一定的效果,物理学之所以十分注重对力的概念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由于物理学十分关注力的作用效果。而所谓的力的瞬时性特征,指的是力与其

16、作用效果是在同一瞬间产生的。把握住力的瞬时性特性,应可以在对力概念的研究中,把力与其作用效果建立起联系,在通常情况下,了解表现强烈的“力的作用效果”往往要比直接了解抽象的力更为容易。(4)独立性:力的作用效果是表现在受力物体上的,“形状变化”或“速度变化”。而对于某一个确定的受力物体而言,它除了受到某个力的作用外,可能还会受到其它力的作用,力的独立性特征指的是某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它力是否存在毫无关系,只由该力的三要素来决定。把握住力的独立性特征,就可以采用分解的手段,把产生不同效果的不同分力分解开分别进行研究。(5)相互性: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物体A施力于物体B的同时,物体B也必将施力于物体A

17、。而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总是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互,作用线共线,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上,同时产生,同种性质等关系。把握住力的相互性特征,就可以灵活地从施力物出发去了解受力物的受力情况。3、力的分类: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安培力等(按现代物理学理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分四类:长程相互作用有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短程相互作用有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宏观物体间只存在前两种相互作用。)按效果分类: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浮力、回复力等按研究对象分类:内力和外力。按作用方式分类: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为场力,即非接触力,弹力、摩擦力为接触力。说

18、明:性质不同的力可能有相同的效果,效果不同的力也可能是性质相同的。4、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A、瞬时效应:使物体产生加速度F=maB、时间积累效应:产生冲量I=Ft,使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Ft=pC、空间积累效应:做功W=Fs,使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W=Ek5、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6、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7、力的单位:是牛顿,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米秒2加速度力的大小为 1牛顿二重力1、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说明: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但它并不就等于地球时物体的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

19、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旋转所需的向心力。由于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向心力很小,所以计算时一般可近似地认为物体重力的大小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1)重力的大小:重力大小等于mg,g是常数,通常等于9.8N/kg(说明: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所处的状态都无关)(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说明:不可理解为跟支承面垂直)(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总是作用在物体的各个点上,但为了研究问题简单,我们认为一个物体的重力集中作用在物体的一点上,这一点称为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用悬线法求出重心位置说明:(l)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物体的重心与

20、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都有关系。重心是一个等效的概念。(2)有规则几何形状、质量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其重心随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的不同而不同。(3)薄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求得三、弹力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1)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课本中提到的形变,一般都是指弹性形变。(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相互接触;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2)弹力的方向:跟物体恢复形状的方向相同一般情况: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的弹力

21、;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并指向被支持的物体一般情况:凡是一根线(或绳)对物体的拉力,都是这根线(或绳)因为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的弹力;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线(或绳)的方向杆一端受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弹力方向的特点:由于弹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垂直,面面结触、点面结触时弹力的方向都是垂直于接触面的(3)弹力的大小:与形变大小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对有明显形变的弹簧、橡皮条等物体,弹力的大小可以由胡克定律计算。胡克定律可表示为(在弹性限度内):F=kx,还可以表示成F=kx,即弹簧弹力的改变量和弹簧形变量的改变量成正比。一根张紧的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可由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

22、求得四、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存在相对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们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1)产生条件:接触面是粗糙;两物体接触面上有压力;两物体间有相对滑动(2)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的切线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3)大小滑动摩擦定律滑动摩擦力跟正压力成正比,也就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即其中的FN表示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G。为动摩擦因数,取决于两个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2、静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所受到的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叫做静摩擦力(1)产生条件:接触面是粗糙

23、的;两物体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两物体接触面上有压力(2)方向:沿着接触面的切线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3)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 ,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必须明确,静摩擦力大小不能用滑动摩擦定律F=FN计算,只有当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时,其最大值一般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既Fm=FN3、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的方向相反。而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如:课本上的皮带传动图。物体向上运动,但物体相对于皮带有向下滑动的趋势,故摩擦力向上。摩擦

24、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而不一定是阻碍物体的运动的。如上例,摩擦力阻碍了物体相对于皮带向下滑,但恰恰是摩擦力使物体向上运动。注意:以上两种情况中,“相对”两个字一定不能少。这牵涉到参照物的选择。一般情况下,我们说物体运动或静止,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而牵涉到“相对运动”,实际上是规定了参照物。如“A相对于B”,则必须以B为参照物,而不能以地面或其它物体为参照物。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摩擦力不一定使物体减速,也可能使物体加速。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静止,但一定保持相对静止。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第二模块:力的合成与分解夯实基础知识1、合力和力的合成:一个力产生的效果

25、如果能跟原来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出来。共点的两个力F1,F2的合力F的大小,与它们的夹角有关,越大,合力越小;越小,合力越大,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F1与F2同向时合力最大,F1与F2反向时合力最小,合力大小的取值范围是 | F1F2|F(F1F2)多个力求合力的范围有n个力,它们合力的最大值是它们的方向相同时的合力,即,而它们的最小值要分下列两种情况讨论:若n个力中的最大力大

26、于,则它们合力的最小值是若n个力中的最大力小于,则它们合力的最小值是0。3、三角形法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1,F2的合力,可以把F1,F2首尾相接地画出来,把F1,F2的另外两端连接起来,则此连线就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4、分力与力的分解: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叫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5、分解原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同样,由力的分解所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如不加任何限制而将某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则可以得到无数种分解的方式,这是毫无意义的。通常作力的分解时所加的限制有两种:按照力的

27、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按照所建立的直角坐标将力作正交分解6、正交分解法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求其合力,可将各个力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直行正交分解,然后再分别沿这两个方向求出合力,正交分解法是处理多个力作用用问题的基本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对、方向选择时,尽可能使落在、轴上的力多;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步骤为:正确选择直角坐标系,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水平方向或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为X轴,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正交分解各力,即分别将各力投影在坐标轴上,分别求出坐标轴上各力投影的合力。分别求出轴方向上的各分力的合力Fx和轴方向上各分力的合力Fy。Fx=F1xF2xFnx Fy =F1yF2yF

28、ny利用勾股定理及三角函数,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共点力合力的大小为F=,合力方向与X轴夹角第三模块: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夯实基础知识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1)物体受力情况分析的理解:把某个特定的物体在某个特定的物理环境中所受到的力一个不漏,一个不重地找出来,并画出定性的受力示意图。对物体进行正确地受力分析,是解决好力学问题的关键。(2)物体受力情况分析的方法:为了不使被研究对象所受到的力与所施出的力混淆起来,通常需要采用“隔离法”,把所研究的对象从所处的物理环境中隔离出来;为了不使被研究对象所受到的力在分析过程中发生遗漏或重复,通常需要按照某种顺序逐一进行受力情况分析,而相对合理的顺序则是先找

29、重力,再找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其它力(场力、浮力等)。重力是否有;弹力看四周;分析摩擦力;不忘电磁浮(3)受力分析的几个步骤灵活选择研究对象:也就是说根据解题的目的,从体系中隔离出所要研究的某一个物体,或从物体中隔离出某一部分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对它进行受力分析 所选择的研究对象要与周围环境联系密切并且已知量尽量多;对于较复杂问题,由于物体系各部分相互制约,有时要同时隔离几个研究对象才能解决问题究竟怎样选择研究对象要依题意灵活处理对研究对象周围环境进行分析:除了重力外查看哪些物体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对它有力的作用凡是直接接触的环境都不能漏掉分析,而不直接接触的环境千万不要考虑进来然

30、后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进行力的分析,根据各种力的产生条件和所满足的物理规律,确定它们的存在或大小、方向、作用点审查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是平衡态还是加速状态等等,根据它所处的状态有时可以确定某些力是否存在或对某些力的方向作出判断根据上述分析,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把各力的方向、作用点(线)准确地表示出来(4)物体受力情况分析的依据:在具体的受力分析过程中,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某个力的依据通常有如下三个。从力的概念判断,寻找施力物体;从力的性质判断,寻找产生原因;从力的效果判断,寻找是否产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六平衡概念的理解及平衡条件的归纳1共点力:物体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能

31、相交于一点的力2平衡状态: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加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最高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0说明;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的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问题,则其平衡条件为:FX合=0,FY合=0;有固定转

32、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转动平衡状态是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其共同的物理本质是描述转动状态的角速度这一物理量保持恒定;而能够迫使物体转动角速度发生变化的只有力矩,所以在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是:物体所受到的合力矩为零,即=0。4力的平衡:作用在物体上几个力的合力为零,这种情形叫做力的平衡(1)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仅受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即二力平衡(2)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则这三个力中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另一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3)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的作用,则宜用正交分解法处理,此时的平衡方

33、程可写成 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建立适当坐标;列出平衡方程5解决力的平衡问题常用的方法第三章:力和运动第一模块: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夯实基础知识1、历史上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过程: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凭直觉观察的经验事实得出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直到伽利略才用理想实验否认了这一观点。伽利略的想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指出:如果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笛卡儿的结论:如果没有加速或减速的原因,运动物体将保持原来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牛顿的总结:牛顿第一定律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1)程序内容 (事实) 两个对接的

34、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推论) 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释放的高度。 (推论) 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推论) 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小球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直线运动。 (推断) 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时并不需要外力来维持。(2)此实验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3)理想实验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它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希望同学们用心理解。3、牛顿

35、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都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其改变运动状态为止。(2)意义: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而抽象出来的规律,其意义在于: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个重要属性惯性;指出了物体在不受力或合外力为零时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澄清了力的含义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换言之,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分别从物体的本质特征和相应的外部作用两个侧面对运动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就物体的本质特征而言,一切物体都具有“不愿改变其运动状态”的特性;就物体所受到的外力与其运动的关系而言,外

36、力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也就是说,牛顿第一定律一方面揭示出一切物体共同具备的本质特性惯性,另一方面又指出了外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因为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即通过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物体运动状态指的是速度,速度一定,我们就说物体处于一定的运动状态,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物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4、惯性及其理解(1)定义:一切物体具都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

37、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2)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受力、运动状态、地理位置、温度等因素均无关,即任何物体,无论处于什么状态,不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当物体不受外力时,惯性表现在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上;当物体受外力时,惯性表现在运动状态的改变的难易程度上。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的一属性(即保持原来运动不变的属性)。不能说“受到惯性”和“惯性作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惯性和力是两个绝然不同的概念。物体惯性的大小仅由质量决定,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难改变,其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其惯性小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惯性定

38、律:(牛顿第一定律)反映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即不受外力或合外力为零)的运动规律,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称为牛顿三大定律)奠定了力学基础5、运动状态的改变及其原因(1)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的速度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于速度是矢量,即有大小又有方向,所以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三种可能的情况:速度大小的变化;速度方向的变化;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形式只有两种,即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2)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意味着物体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表明物体具有加速度,可见,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9、,力不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对牛顿第二定律1、对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牛顿通过大量定量实验研究总结出: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2、其数学表达式为: 牛顿第二定律分量式:用动量表述:3、揭示了: 力与a的因果关系,力是产生a的原因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与a的定量关系4、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力的作用效果的,在使用过程中,建议关注如下“七性”:瞬时性:对于一个质量一定的物体来说,它在某一时刻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只由它在这一时刻所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来决定当它受到的合外力发生变化时,它的加速度随即也要发生变化,这便是牛

40、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的含义例如,物体在力F1和力F2的共同作用下保持静止,这说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若突然撤去力F2,而力F1保持不变,则物体将沿力F1的方向加速运动这说明,在撤去力F2后的瞬时,物体获得了沿力F1方向的加速度a1撤去力F2的作用是使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由零变为F1,而同时发生的是物体的加速度由零变为a1所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和合外力是瞬时对应的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合外力F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a的原因,反之,a是F产生的结果,故物体加速度方向总是与其受到的合外力方向一致,反之亦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前务必选取正方向。独立性(物体受到的每个力都要各自产生一个加速度

41、,物体的实际加速度是每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若F为物体受的合外力,那么a表示物体的实际加速度;若F为物体受的某一个方向上的所有力的合力,那么a表示物体在该方向上的分加速度;若F为物体受的若干力中的某一个力,那么a仅表示该力产生的加速度,不是物体的实际加速度。因果性(合外力为“因”,加速度为“果”);同一性(F、m和a属同一研究对象的三个不同的物理量)。单位统一性:只有选用质量的单位为千克、加速度的单位为米/秒2、力的单位为牛顿(使1千克的物体产生1米/秒2的加速度的力规定为1牛顿)时,上式中的比例系数k才是1,故使用F=ma时,单位一定要统一在SI制中。局限性 适用于惯性参考系(即所选参

42、照物必须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一般取地面为参考系);只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情况,不适用于微观、高速情况。对系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不仅对单个质点适用,对质点组或几个质点的组合体也适用,并且有时对质点组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要比逐个对单个质点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要简便许多,可以省去一些中间环节,大大提高解题速度和减少错误的发生。对质点组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即质点组受到的合外力(质点组以外的物体对质点组内的物体的作用力的合力)等于质点组内各物体的质量与其加速度乘积的矢量和。证明:设系统内有两个物体,质量分别为和,受到系统以外的作用力分别为,对与对的作用力分别为和,两物体的加速度分别为,

43、由牛顿第二定律得两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由牛顿第三定律得:由以上三式得:其中式中为系统所受的合外力,同理可证,上述结论对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也是成立的,即为如按正交分解则得: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本不需要力来维持,但物体做什么样的运动却与力密切相关,牛顿第二定律就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深刻理解这一点就明确了牛顿第二定律所能解决的两大问题(已知运动求力和已知力求运动)的解题思路。1、已知运动求力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通常采用隔离法,根据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原因,先分析重力,再逐个分析每一个与它接触的物体是否对它施加了弹力、摩擦力;并将所有对它施加的力一一画在受力图上。但由于通常情况下

44、物体的弹性形变和物体间的相对滑动趋势是看不见的,这些力就需要“待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从运动与力的关系去分析可简便地确定这些“待定”力。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应用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可以以某一个物体为对象,也可以以几个物体组成的质点组为对象。(2)分析受力情况与运动情况;(同时还应该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并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图旁边画出来(3)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解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三个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注意灵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4)

45、沿各坐标轴方向列出动力学方程,进而求解。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2、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要点:(1)同时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2)同性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3)相互性,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的,成对出现,且相互依存(4)异体性,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彼此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不可叠加的,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5)做功问题:可不做功;一个做正功,一个做负功;一

46、个做功,另一个不做功。这应注意同二力平衡加以区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二力平衡的关系也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二力平衡往往容易混淆,它们的区别如下表所示:5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1)只适用于研究惯性系中运动与力的关系,不能用于非惯性系;(2)只适用于解决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微观粒子高速运动问题;第二模块:超重与失重夯实基础知识1、真重与视重。如图所示,在某一系统中(如升降机中)用弹簧秤测某一物体的重力,悬于弹簧秤挂钩下的物体静止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地球给物体的竖直向下的重力mg和弹簧秤挂钩给物体的竖直向上的弹力F,这里,mg是物体实际受到的重力,称力物体的真重;F是弹簧秤给物体的弹力,其大小将表现在弹簧秤的示数上,称为物体的视重。2、超重与失重(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失重的物体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或对悬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物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