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2022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专题强化训练中图版必修32021-2022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专题强化训练中图版必修3年级:姓名:- 7 - 专题强化训练(一) (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2020苏州高二检测)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据此完成1、2题。 1.甲、丙区域的植被类型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甲区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少B.丙区域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C.甲区域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D.丙
2、区域海拔高, 气温低2.甲、乙、丙三个区域,发展农业的共同区位条件是()A.地形平坦广阔,地狭人稠B.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C.农作物都有花生、水稻、甜菜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解析】1选B,2选B。第1题,植被类型的差异取决于气候差异,甲区域位于三江平原,因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主要植被是温带针阔混交林;丙区域位于山东半岛,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主要植被类型是落叶阔叶林。甲、丙两区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都是森林植被,丙区域山东半岛热量较充足。第2题,比较甲、乙、丙三个区域,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都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甲区域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乙区域面积小
3、,丙区域地形起伏较大。甲区域农作物有春小麦、玉米、甜菜,乙、丙区域是冬小麦。土壤肥沃,黑土广布只在甲区域分布。“推冰”奇观是博斯腾湖一道奇特的自然景观,每到冰雪消融,湖面上的冰面破裂,隆起的大量冰块受到风的影响涌向岸边形成场面壮观的景观,其中以湖泊的西岸和南岸地区最为壮观。据此回答35题。3.博斯腾湖发生“推冰”奇观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4.当湖泊的西岸和南岸地区出现壮观的“推冰”奇观时,湖区的风向主要是()A.西南风 B.东北风C.东南风 D.西北风5.博斯腾湖成为内陆淡水湖的原因()A.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B.纬度高,蒸发量小C.冰雪融水补给量大D.多地形雨,降
4、水量大【解析】3选A,4选B,5选C。第3题,材料“每到冰雪消融,湖面上的冰面破裂”时发生“推冰”现象,由此可判断“推冰”发生的季节为春季。第4题,材料显示“推冰”主要发生在湖泊的西岸和南岸,说明风吹向西岸和南岸,所以影响“推冰”奇观的风向是东北风。第5题,博斯腾湖属于内流区域,来自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降水量小,晴天多,蒸发量大,湖泊水主要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量大,使得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博斯腾湖能成为淡水湖。博斯腾湖位于天山山脉中段南缘,不易形成地形雨。中缅油气管道全线贯通,成为我国第四条能源进口战略通道。读中缅油气管道线路示意图,回答68题。 6.中缅油气管道与之前通过马六甲
5、海峡将原油运抵广东湛江或浙江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运距短相对安全交通运输方式单一A. B.C. D.7.关于中缅油气管道的说法正确的是()缓解我国东北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带动缅甸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国石油运输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A. B.C. D.8.油气资源的大量使用,对昆明下列环境问题没有显著改善的是()A.粉尘污染 B.地面下沉C.酸雨 D.煤烟污染【解析】6选A,7选C,8选B。第6题,中缅油气管道与之前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广东湛江或浙江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距离近,而且相对安全得多。第7题,中缅油气管道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
6、害严重,是目前中国管道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中缅油气管道建成后可以有效地减少目前我国进口石油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有利于提高能源安全供给,并使能源进口方式多元化;中缅油气管道除了输送来自中东、非洲的石油外,还可以把缅甸的天然气输送到中国,改善中国西南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带动缅甸的基础设施建设。第8题,油气资源的大量使用,可以减少煤炭的使用量,进而缓解粉尘污染、酸雨等环境问题,地面下沉是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的。“红帮裁缝”发展于清末民初,是中国近现代服装业的开拓者,宁波是我国“红帮裁缝”的故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红帮裁缝”的员工成为上海等多地服装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领导。改革开放后,
7、宁波服装业承接上海服装企业的加工业务,逐渐造就了雅戈尔、杉杉、罗蒙等著名服装品牌。据此完成911题。9.改革开放后,宁波能够承接上海服装企业加工业务的主要原因是()A.环境优美 B.劳动力成本低C.土地租金低 D.两地社会关系非常密切10.大量服装企业集聚宁波,能够()A.降低产品运输成本 B.减少能源消耗C.促进信息和技术交流 D.降低劳动力成本11.宁波服装企业能够造就国内著名服装品牌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规模大B.产品质量高C.产品价格低D.产品多元化【解析】9选B,10选C,11选B。第9题,服装企业的加工环节是廉价劳动力指向型生产过程,上海的劳动力工资水平较宁波的高,服装企业加工业
8、务设在宁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第10题,大量服装企业集聚宁波,同类企业相互学习,信息共享,能够促进信息和技术交流。服装企业的产品不笨重,生产耗能小,集聚不能减少劳动力投入。第11题,由材料可知,“宁波是我国红帮裁缝的故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红帮裁缝的员工成为上海等多地服装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领导”说明宁波服装企业的上游设计研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能够造就国内著名服装品牌的主要原因是产品质量高,服装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同样是产品质量。二、非选择题(共45分)12.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经济
9、带内有三条东西通道:以欧亚大陆桥为主的北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以跨国公路为主的南线。材料二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遭遇地价飙升、劳动力成本上涨、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国内外市场低迷等问题的困扰。材料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通道示意图。 (1)简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两端气候差异及其对农业类型形成的影响。(2)简述中亚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主要形成原因。(3)“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线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对中亚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有_。(4)结合材料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是我国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
10、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主要发展小麦种植;西端是西欧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乳畜业发达。第(2)题,中亚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远,降水较少,自然地理环境干旱。第(3)题,资源跨地区调配对调出地来讲,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但资源开发和管线建设会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第(4)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可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各国的经济联系,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家发展构建和平的外部环境;扩大我国市场,缓解国内外市场低迷的问题;“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可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产业转
11、移,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答案:(1)东端为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适合种植业发展;西端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温和湿润,适合多汁牧草生长,农业地域类型为乳畜业。(2)干旱。深居内陆,降水稀少。(3)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建设;增加就业;资源开发和管线建设会对脆弱的环境产生不利影响(4)扩大市场,使过剩的生产能力得到释放;获得国内缺乏的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移,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我国西部地区发展;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家发展构建和平的外部环境。(任答4点)13.下图为西气东输三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25分) (1)指出中
12、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并分析原因。(2)试述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对中亚地区社会和经济的有利影响。(3)福建省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能源短缺问题?(4)宁夏回族自治区是福建省的结对帮扶对象。福建省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永宁县的闽宁镇,试说明对闽宁镇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解析】第(1)题,读图,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边境到中国霍尔果斯的这条天然气管道,穿越地区主要位于大陆内部,深居内陆距海远,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多,以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为主,植被稀疏,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铺设管道,植被破坏后不易恢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容易引发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水资源紧缺等生态环
13、境问题。第(2)题,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对中亚地区社会方面的有利影响主要是设施建设、就业、收入等方面: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增加人们收入。经济方面: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第(3)题,缓解能源短缺问题的措施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分析。节流即发展科技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开源即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沼气能等新能源,使能源结构多样化; 进行其他能源跨区域调配等。第(4)题,本题考查产业转移对迁入地的影响。产业转移对迁入地经济、社会、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相对落后,福建省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永宁县的闽宁镇,
14、有利于加快当地工业化的进程,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增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居民收入。不利影响是工业迁移可能会给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答案:(1)土地荒漠化(或土地沙漠化)。铺设管道,挖掘地表,植被破坏后不易恢复;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以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为主,植被稀疏。(2)社会方面: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经济方面: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沼气能等新能源,使能源结构多样化;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进行其他能源跨区域调配等。(4)有利: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增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居民收入。不利:可能造成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