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ppt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31309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8.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第十二章神经系统概述:概述: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组成,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的一般结构与功能神经元的一般结构与功能(图图)1基本结构基本结构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胞体胞体 有髓神经有髓神经纤维纤维神经元神经元 树突树突 神经纤维神经纤维 突起突起 无髓神经无髓神经纤维纤维 轴突轴突 神神经经元元及及其其功功能能示示意意图图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一)生理完整性(一)生理完

2、整性 结构完整性结构完整性 功能完整性功能完整性(二)绝缘性(二)绝缘性(三)双向性(三)双向性(四)相对不疲劳性(四)相对不疲劳性第一节第一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突触及突触传递一、突触及突触传递(一)突触的概念及结构(一)突触的概念及结构概念: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概念: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 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二)突触的分类:(二)突触的分类:1 1、根据接触的部位分为:、根据接触的部位分为:轴轴-树突触树突触 轴轴-体突触体突触 轴轴-轴突触轴突触2 2、根据功能分为、根据功能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

3、性突触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二)突触的微细构(二)突触的微细构:(三)突触传递的过程(三)突触传递的过程1 1、定义:、定义:是指信息从一个神经元经突触传到另一个神经是指信息从一个神经元经突触传到另一个神经 元的过程。元的过程。2 2、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冲动到达轴突末梢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末梢膜的末梢膜的CaCa2+2+通通道开放,道开放,CaCa2+2+内流内流促进囊泡向前膜移动、接触、融合、促进囊泡向前膜移动、接触、融合、破裂破裂以出胞作用形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入间隙。以出胞作用形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入间隙。递质递质通过间隙并扩散到后膜通过间隙并扩散

4、到后膜 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或超极化产生突触后电位产生突触后电位.化学性突触传递3 3、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1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EPSPEPSP产生机制: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兴奋产生机制: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提高后膜对提高后膜对NaNa+和和K K+,尤其是尤其是NaNa+的通透性,的通透性,导致导致NaNa+跨膜内流,使突触跨膜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从而提高突触后

5、膜神经元兴奋后膜发生去极化,从而提高突触后膜神经元兴奋性,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性,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的产生机制的产生机制2)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IPSPIPSP产生机制:产生机制: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触后膜,提高突触后膜对提高突触后膜对ClCl-和和K K+的通透性尤其是的通透性尤其是ClCl-的通透性,的通透性,ClCl-跨突触后膜内流而使突触后膜跨突触后膜内流而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称为发生超极化,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产生机制:的产生机制:(四)(四)、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概念:概念: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轴突末梢处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轴突末梢处 释放的信息传递物质释放的信息传递物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1 1、外周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 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1 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胆碱能纤维:在周围神经系统,释放胆碱能纤维:在周围神经系统,释放AChACh的神经的神经纤维。包括所有的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纤维。包括所有的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经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汗腺和骨骼肌血管舒张),躯体运动纤维。血管舒张)

7、,躯体运动纤维。(2 2)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以以NENE为递质的神经纤维,大部分为递质的神经纤维,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为肾上腺素能纤维。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为肾上腺素能纤维。2、中枢递质(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2)生物胺类)生物胺类A、多巴胺多巴胺 主要存在于中枢:黑质主要存在于中枢:黑质-纹状体、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结节中脑边缘系统、结节-漏斗部。漏斗部。B、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主要在低位脑干。主要在低位脑干。C、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主要在延髓和下丘脑。主要在延髓和下丘脑。D、5-HT 低位脑干近中线区的中缝核群内。低位脑干近中线区的中缝核群内

8、。(3)氨基酸类)氨基酸类抑制性氨基酸:甘氨酸和抑制性氨基酸:甘氨酸和-氨基丁酸氨基丁酸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门冬氨酸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门冬氨酸 3 3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 相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饱和性;饱和性;可逆性;可逆性;二、神经二、神经-肌肉接头与接头传递肌肉接头与接头传递 1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运运动动神神经经纤纤维维末末梢梢和和骨骨骼骼肌肌细细胞胞之之间间相相互接触的部位称为神经互接触的部位称为神经-肌肉接头。肌肉接头。接头前膜接头前膜 接头后膜接头后膜 即终板膜即终板膜 接头间隙接头间隙 2 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神经肌肉接头处兴

9、奋的传递过程 AP接接头头前前膜膜Ca2+通通道道开开放放Ca2+内内流流囊囊泡泡移移动动、融融合合出出胞胞作作用用Ach释释放放ACh与与后后膜膜N2受受体体结结合合,通通道道开开放放Na+内内流流终板电位终板电位肌膜肌膜Na+通道开放通道开放AP三、反射中枢的活动三、反射中枢的活动 (一)、中枢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一)、中枢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 1.1.辐散辐散 :辐散的意义:辐散的意义: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许多神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许多神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从而扩大了反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从而扩大了反应的空间范围。应的空间范围。2 2聚合:聚合:意义:可使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意义:可

10、使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 制在同一神经元发生总和。制在同一神经元发生总和。3 3链锁状联系链锁状联系:意义: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意义: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在空间上扩大了反应范围。在空间上扩大了反应范围。4 4环状联系环状联系:意义: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活意义: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活 动反馈调节的结构基础动反馈调节的结构基础。(二)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二)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1 1、单向传递单向传递 2 2、中枢延搁中枢延搁 3 3、总和总和 4 4、兴奋节律的改变兴奋节律的改变 5 5、后发放后发放 6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三)中枢抑制(三)中枢抑制

11、 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 机制: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超极化抑制。机制: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超极化抑制。因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引因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引 起的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从而产生抑制性起的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从而产生抑制性 突触后电位。即突触后电位。即(IPSP)突触后抑制的分类突触后抑制的分类 传入侧枝性抑制传入侧枝性抑制 协调不同中枢的活动协调不同中枢的活动 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使活动及时终止使活动及时终止(同步同步化化)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末梢释放突触前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兴奋性递质减少,引起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EPSP减小而造成的抑制减小而

12、造成的抑制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机制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机制(B)释放的递质使释放的递质使(A)膜局部去极化膜局部去极化 (A)本身兴奋传来引起的本身兴奋传来引起的AP (A)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C)膜膜EPSP(C膜抑制,即难兴奋)膜抑制,即难兴奋)第二节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Sensory Function of Sensory Function of Nervous SystemNervous System 一、脊髓与脑干的传导功能一、脊髓与脑干的传导功能 感觉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感受感觉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感受器器(感觉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接受刺

13、激接受刺激脊髓后根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第第级神级神经元经元)脊髓后角细胞及延髓薄束核、脊髓后角细胞及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或脑干脑神经核楔束核或脑干脑神经核(第第级神经元级神经元)交叉上行至丘脑感觉接替核交叉上行至丘脑感觉接替核(第第级级神经元神经元)由此再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由此再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皮层中央后回。深感觉通路第一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楔束薄束第三级神经元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第三级神经元浅感觉通路第三级神经元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浅感觉通路浅感觉通路第一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 第一级神经元第一级神经元 第二级神经元

14、第二级神经元 第三级神第三级神经元经元 视觉投射脊髓传导感觉的特点脊髓传导感觉的特点1、浅感觉传导路径、浅感觉传导路径2、深感觉传导路径、深感觉传导路径当脊髓半横断时,浅感觉的传导障碍在当脊髓半横断时,浅感觉的传导障碍在断离的对侧,深感觉的传导障碍在断离断离的对侧,深感觉的传导障碍在断离的同侧。的同侧。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一)丘脑的核团(一)丘脑的核团丘脑的核团可分为三大类:丘脑的核团可分为三大类:1感觉接替核:感觉接替核:此类核团接受除嗅觉外的第此类核团接受除嗅觉外的第级神经元感觉级神经元感觉纤维的投射,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纤维的投射,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

15、层感觉区,引起特定感觉。包括后腹核和内、外侧膝状引起特定感觉。包括后腹核和内、外侧膝状体(听觉、视觉)。体(听觉、视觉)。2联络核:联络核:此类核团接受丘脑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此类核团接受丘脑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某一特定区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某一特定区域。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水平域。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水平间的联络和协调有关。如:丘脑前核、丘脑外间的联络和协调有关。如:丘脑前核、丘脑外侧腹核、丘脑枕核等。侧腹核、丘脑枕核等。3髓板内侧核群髓板内侧核群(非特异核群非特异核群):靠近丘脑中线的,内髓板以内的各靠近丘脑中线的,内

16、髓板以内的各种结构。主要指髓板内核群,包括中种结构。主要指髓板内核群,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等。此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等。此类核团没有直接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纤类核团没有直接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纤维,但可接受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纤维维,但可接受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纤维的投射,通过多突触换元后弥散地投的投射,通过多突触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起着维持和改变射到整个大脑皮层,起着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作用。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作用。(二)感觉投射系统(二)感觉投射系统 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投射特征的不同,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投射特征的不同,分成两类。分成两类。1、特异投射系统、

17、特异投射系统定义: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到大脑定义: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投射系统。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投射系统。特点:特点:A、有、有专一专一的传导通路,的传导通路,B、与大脑皮层具有、与大脑皮层具有点对点投射点对点投射关系。关系。功能:引起特定感觉(除嗅觉外),并激发大功能:引起特定感觉(除嗅觉外),并激发大 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定义:由丘脑的髓板内侧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定义:由丘脑的髓板内侧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 脑皮层广泛区域的非专一性感觉投射系脑皮层广泛区域的非专一性感觉投射系 统。统。特点:特

18、点:A 无专一的传导路径无专一的传导路径 B 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不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之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之 处于觉醒状态。处于觉醒状态。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动物实验:动物实验:刺激中脑网状结构,能唤醒动物,脑刺激中脑网状结构,能唤醒动物,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电呈去同步化快波;在中脑头端切断网状结构,动物昏睡,在中脑头端切断网状结构,动物昏睡,脑电呈同步化慢波;脑电呈同步化慢波;

19、表明:表明:1)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具有上)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即网状结构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即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上行激动系统。2)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通过丘)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通过丘 脑非特异投射系统而起作用的;脑非特异投射系统而起作用的;3)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一个多)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一个多 突触的接替系统,易受药物影响突触的接替系统,易受药物影响 而产生传导阻滞。而产生传导阻滞。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功能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功能(一)体表感觉区(一)体表感觉区1 1、第一体感区、第一体感区1 1)部位:中央后回)部位:中央后回2 2)投射规律:投

20、射规律:交叉投射,即身体一侧的体表感觉传入交叉投射,即身体一侧的体表感觉传入冲动向对侧皮层投射,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冲动向对侧皮层投射,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的;是双侧的;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体表感觉的灵敏性呈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体表感觉的灵敏性呈正相关;正相关;投射区的空间安排是倒置的,但头面部投射区的空间安排是倒置的,但头面部代表区内的安排是正立的;代表区内的安排是正立的;2 2第二感觉区第二感觉区部位:中央前回和岛叶之间。部位:中央前回和岛叶之间。(二)视觉代表区(二)视觉代表区1 1、部位:枕叶皮层内侧面距状裂的上、下缘。、部位:枕叶皮层内侧面距状裂的上、下缘。2 2、投射特点:、投射特点:一

21、侧枕叶皮层接受同侧眼的颞侧视网膜和对一侧枕叶皮层接受同侧眼的颞侧视网膜和对侧眼的鼻侧视网膜的传入投射(即鼻侧交叉,颞侧侧眼的鼻侧视网膜的传入投射(即鼻侧交叉,颞侧不交叉);这与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功能的形成有不交叉);这与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功能的形成有关。关。视网膜的上半部投射到距状裂的上缘,视网膜的上半部投射到距状裂的上缘,下半部投射到距状裂的下缘;下半部投射到距状裂的下缘;视网膜的周边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前部,视网膜的周边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前部,黄斑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后部;黄斑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后部;视觉投射(三)听觉代表区(三)听觉代表区 部位:颞叶皮层的颞横回和颞上回部位:颞叶皮层的颞横回和颞上回

22、 投射特点:听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投射特点:听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四、痛觉四、痛觉(一)皮肤痛觉(一)皮肤痛觉 1、痛觉的感受器:游离的神经末梢。、痛觉的感受器:游离的神经末梢。2、致痛物质:缓激肽、组胺、致痛物质: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羟色胺、钾离子、氢离子等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钾离子、氢离子等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痛觉。起痛觉。3、皮肤痛特点、皮肤痛特点(1)快痛:)快痛:一种发生很快的定位清楚的一种发生很快的定位清楚的“刺刺痛痛”,由,由A纤维传导。如纤维传导。如:伤害性刺激作用于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针刺、电击、刀割等)产生尖锐定皮肤时(针刺、电击、刀割等)产生尖锐定位清楚的痛

23、觉。多伴有防御反射。位清楚的痛觉。多伴有防御反射。(2 2)慢痛)慢痛(Slow Pain)(Slow Pain):刺激后:刺激后0.5-1.0s0.5-1.0s才能才能感到,持续数秒的痛感强烈,定位不明确的感到,持续数秒的痛感强烈,定位不明确的 “烧灼痛烧灼痛”。常伴有情绪反应和心血管和呼吸。常伴有情绪反应和心血管和呼吸等方面的变化。由类纤维传导。等方面的变化。由类纤维传导。(二二)内脏痛与牵涉痛内脏痛与牵涉痛 1内脏痛的特点:内脏痛的特点:(1)缓慢、持续、定位不精确和对刺激的分缓慢、持续、定位不精确和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辨能力差;(2)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而对炎症、)对切割、烧灼等

24、刺激不敏感,而对炎症、缺血、痉挛、牵拉、化学性刺激敏感;缺血、痉挛、牵拉、化学性刺激敏感;(3)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活动变化,)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活动变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强烈。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强烈。(4)常常发生牵涉痛。常常发生牵涉痛。2牵涉痛:牵涉痛:(1)概念:内脏疾病常引起体表某些部位产生概念:内脏疾病常引起体表某些部位产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2)常见的牵涉痛部位)常见的牵涉痛部位患病器官患病器官 心心 胃、肠胃、肠肝胆肝胆 肾脏肾脏阑尾炎阑尾炎体表庝痛体表庝痛部位部位 心前区心前区左上臂左上臂尺侧尺侧 左上腹左上腹肩胛间肩胛间 右肩胛右肩胛 腹

25、股沟腹股沟区区上腹部上腹部脐部脐部第三节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是躯体运动的基本中枢脊髓是躯体运动的基本中枢(一)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一)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前角存在着在脊髓前角存在着运动运动N N元元运动运动N N元元 1 1、运动运动N N元元 f f 梭外肌梭外肌2 2、运动运动N N元元 f f 梭内肌梭内肌 胞体较胞体较运动神经元小。其轴突支配梭内肌运动神经元小。其轴突支配梭内肌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高,受高位中枢的下行作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高,受高位中枢的下行作用,常有高频持续放电用,常有高频持续

26、放电,以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以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的敏感性。运动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运动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AChACh。(二(二)脊髓反射脊髓反射1 1、牵张反射、牵张反射定义:定义:是指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地引是指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地引 起被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起被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类型:类型:分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类。分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类。腱反射腱反射 定义: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定义: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反射等如膝反射、跟腱反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反射等。腱反射的特点: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即传

27、入腱反射的特点: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即传入 纤维直接与纤维直接与运动神经元形成运动神经元形成 突触联系。突触联系。腱腱反射的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腱腱反射消退或消退或减弱,提示反射弧某部分损伤腱腱反射亢进,提示高位中枢病变。肌紧张:肌紧张:定义: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定义: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特点:是多突触反射。特点:是多突触反射。生理意义:对抗关节屈曲,维持站立姿势,是一生理意义:对抗关节屈曲,维持站立姿势,是一切运动的基础。切运动的基础。故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故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的反射弧:牵张反射的反射弧:牵张

28、反射弧:牵拉肌肉牵张反射弧:牵拉肌肉肌梭兴奋肌梭兴奋.f.f 脊髓脊髓运动运动N N元兴奋元兴奋 Af Af 受牵肌肉收缩受牵肌肉收缩(三)脊休克(三)脊休克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在损伤面以下的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在损伤面以下的 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态。态。表现表现肌紧张降低或消失肌紧张降低或消失发汗反射消失发汗反射消失血压下降血压下降粪尿积聚粪尿积聚(以后反射可恢复以后反射可恢复)脊休克产生和恢复的脊休克产生和恢复的原因:原因:产生产生: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控制出现无反应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控制出现无反应 的状态。的状

29、态。恢复:恢复:脊髓的初级中枢恢复功能发挥作用脊髓的初级中枢恢复功能发挥作用最先恢复的是一些简单的反射,逐渐所有的脊髓反射都恢复。不同动物恢复的时间不同:蛙只几分钟。犬需要几天,人需要数月之数周。C C反射恢复后:有些反射比正常时有增强和扩反射恢复后:有些反射比正常时有增强和扩散。如屈肌反射、发汗反射;散。如屈肌反射、发汗反射;D.D.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脊髓是某些低级反射的初级中枢;脊髓是某些低级反射的初级中枢;正常时脊髓受高位中枢的调节:正常时脊髓受高位中枢的调节: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的调节(一)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易化区包括:延髓

30、网状结构背外侧部分,桥脑被盖,中脑中央灰质和被盖等范围较广。作用: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作用途径: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网状脊髓束运动神经元梭内肌收缩肌梭敏感性升高肌收缩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对a运动神经元也有易化作用。(二)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包括:抑制区较小,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抑制区较小,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 部分。部分。作用: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作用途径:通过网状脊髓束抑制运动神经元 从而抑制肌紧张。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可加强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作用从而抑制肌紧张。在正常时,易化区的作用较强,抑制区的作用较弱,两者保持相对平衡,维持正常肌紧张。当

31、破坏了这种平衡,就会出现异常的肌紧张。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定义: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定义: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 现头尾昂起、四肢伸直、脊柱挺硬等伸现头尾昂起、四肢伸直、脊柱挺硬等伸 肌紧张亢进的现象肌紧张亢进的现象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网状结构抑制区的下行始动作用网状结构抑制区的下行始动作用(大脑皮大脑皮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被切断,抑制区活被切断,抑制区活动减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增强所致动减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增强所致三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维持身体平衡:主要是前庭小脑功能(是指绒球小结叶)损伤时

32、:身体倾斜,站立不稳,醉汉步态 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脊髓小脑包括脊髓小脑包括 小脑前叶和后小脑前叶和后 叶的中间部位叶的中间部位受损受损:肌紧张降低肌紧张降低 (人)(人)(三)协调随意运动(三)协调随意运动脊髓小脑后叶中间部的功脊髓小脑后叶中间部的功 能能损伤:小脑性共济失调损伤:小脑性共济失调(四)参与随意运动(四)参与随意运动设计设计 是皮层小脑是皮层小脑的功能的功能受损:不能做协调的精巧受损:不能做协调的精巧 动作动作四四.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功能:功能:调节随意运动调节随意运动 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 处理本体感觉处理本体感觉 传入信息传入信息基底神经节损基底神经节损伤:伤:运运 动动

33、 肌紧张肌紧张帕金森病(震颤麻痹)帕金森病(震颤麻痹)见于中脑黑质发生病变见于中脑黑质发生病变 运运 动动 肌紧张肌紧张(舞蹈病,手足徐动症(舞蹈病,手足徐动症)见于纹状体发生病变。见于纹状体发生病变。新纹状体黑质系统:五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功能:发动、协调随意运动发动、协调随意运动 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大脑皮层的大脑皮层的运动区运动区1.1.主要运动区主要运动区 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 (4.64.6区)区)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征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征 交叉性支配交叉性支配 (头面部多为双头面部多为双侧性侧性)机能代表区大小机能代表区大小 与运

34、动精细程度与运动精细程度 呈正变关系呈正变关系倒置机能定位倒置机能定位 (头面部局部正立头面部局部正立)2.2.运动辅助运动辅助区区皮层内侧面运动区皮层内侧面运动区之前之前功能特征:功能特征:双侧性支配双侧性支配(二)锥体系及其功(二)锥体系及其功 能能由大脑皮层发出经由大脑皮层发出经延髓锥体下达脊髓延髓锥体下达脊髓的运动传导系。的运动传导系。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锥体系的功能:锥体系的功能: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锥体外系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锥体系以外的所有运动的所有运动传导系。传导系。锥体外系的功能:锥体外系的功能: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

35、张协调肌群运动协调肌群运动第四节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神经系统对内脏 活动调节活动调节Visceral Activity Control Visceral Activity Control By Nervous SystemBy Nervous System一、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及其生理意义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传入神经传入神经传出神经传出神经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一)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二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T1L3脊髓灰质的侧角节前神经元位于脑神经核(、)和脊髓S2S4节后神经元位于交感神经节(椎旁节和椎前节)节后神经元位于副交感神经节在效

36、应器附近或壁内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分布广几乎所有内脏器官、血管、汗腺都受交感神经支配。分布局限皮肤和肌肉的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肾脏等仅受交感神经支配(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1.双重支配2.功能相互拮抗3.具有紧张性作用4.受效应器功能状况影响二、自主神经的递质与受体二、自主神经的递质与受体(一)自主神经末梢的递质(一)自主神经末梢的递质 乙酰胆碱乙酰胆碱1 1、自主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自主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 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1 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胆碱能纤维:末梢释放胆碱能纤维:末梢释放AChACh的神经纤维。的神经纤维。包括副交感神经

37、节前和节后纤维,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包括副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纤维,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的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的纤维),支配骨骼肌的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的躯体运动纤维。(2 2)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释放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释放NENE为的神经纤维。为的神经纤维。包括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为肾上腺素能纤维。包括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为肾上腺素能纤维。(二)受体(二)受体1 1、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1 1)毒蕈碱受体)毒蕈碱受体(M-RM-R):):产生产生M M样作用如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平滑肌、样作用如

38、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平滑肌、胃肠平滑肌、逼尿肌、瞳孔括约肌收缩,胃肠平滑肌、逼尿肌、瞳孔括约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加、汗腺分泌增加、骨骼肌消化腺分泌增加、汗腺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舒张等。血管舒张等。阻断剂:阻断剂:阿托品阿托品 分布:分布:胆碱能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上。胆碱能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上。(2 2)烟碱受体)烟碱受体(N-RN-R):产生烟碱样作用):产生烟碱样作用 分类及分布:分类及分布:N N1 1受体:位于自主神经节神经元受体:位于自主神经节神经元 N N2 2受体:位于神经受体:位于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肌接头的终板膜阻断剂阻断剂 :箭毒箭毒 2、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能

39、与能与E和和NE结合结合 分类:分类:-R;-R 分布:在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分布:在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细胞膜上支配的效应细胞膜上(汗腺和受交感舒血汗腺和受交感舒血管纤维支配的骨骼肌血管除外管纤维支配的骨骼肌血管除外)。E和和NE效应的影响因素效应的影响因素1.受体特性受体特性:与与-R结合,产生兴奋效应;结合,产生兴奋效应;与与2-R结合,产生抑制效应;结合,产生抑制效应;与与1-R结合产生兴奋效应。结合产生兴奋效应。2.配体特性配体特性 NE对对-R作用强,对作用强,对-R弱;弱;E对对、-R作用都强。作用都强。3.器官上器官上、-R的分布的分布 皮肤、肾、胃肠的血管平

40、滑肌上皮肤、肾、胃肠的血管平滑肌上-R为主为主 骨骼肌、肝脏的血管平滑肌上骨骼肌、肝脏的血管平滑肌上-R为主为主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心绞痛合并支气管哮喘病人选用心得宁治心绞痛合并支气管哮喘病人选用心得宁治疗。疗。酚妥拉明酚妥拉明 1、2-R哌唑嗪哌唑嗪 1-R育哼宾育哼宾 2-R 普萘洛尔普萘洛尔 1、2-R心得宁心得宁 1-R丁氧胺丁氧胺 2-R二、自主神经的功能和生理意义:(一)自主神经的主要生理功能(见下表)器官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循环器官心率心肌收缩力腹腔内脏、皮肤、唾液腺、外生殖器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收缩(受肾上腺素能)或舒张(胆碱能)心率心房肌收缩力少数器官血管舒

41、张呼吸器官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呼吸道粘膜腺体分泌消化器官抑制胃肠运动和胆囊活动,促进括约肌收缩,抑制消化腺分泌,分泌黏稠唾液。促进胃肠运动,胆囊收缩,括约肌舒张,促进胃液、胰液分泌,分泌稀薄唾液泌尿生殖器管逼尿肌舒张、尿道内括约肌收缩,已孕子宫收缩,未孕子宫舒张。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眼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睫状肌松弛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睫状肌收缩内分泌和代谢皮肤肾上腺髓质分泌,促进糖原分解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胰岛素分泌增加无交感神经的作用:心快气舒消化抑,瞳扩贮尿汗分泌,促进糖原来分解,肾上腺髓质来分泌.(二)自主神经活动的意义:交感神经活动的意义:使机体迅速适

42、应环境的急剧变化。应急反应:人体在遭遇紧急情况时,(剧痛、失血、窒息、寒冷、恐惧等)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的现象。副交感神经活动的意义:促进机体的调整恢复和消化吸收、积蓄能量、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三、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脊髓是内脏反射的初级中枢:脊休克过去后,一些反射如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便排尿反射、勃起反射等可以恢复,说明了这一点;2这种反射调节的功能是初级的,不能很好地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如截瘫患者,虽血管张力反射恢复,但体位性血压调节反射能力减弱,患者由平卧位变为直立位时感到头晕,因为外周阻力血管不能及时发生改变;排便反射虽恢复,却不

43、能受意识控制。(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延髓: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如: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等的基本中枢;延髓受损可迅速引起死亡。延髓发出的传出纤维支配头面部的全部腺体、心脏、支气管、食管、胰腺、胃、肝脏和小肠等。2脑桥:呼吸调整中枢、角膜反射中枢。3中脑:中脑是瞳孔对光反射中枢,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提示病变侵犯到中脑,预后不良。(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1、体温调节:只有保留下丘脑及其以下神经结构的完整动物才有恒定体温的能力。下丘脑存在体温调节中枢及其既能感受温度变化,又能对传入温度信息进行整合的温度敏感神经元。2 2、摄食行为调节:、摄食行为调节:摄食中

44、枢摄食中枢 饱中枢饱中枢所在部位:下丘脑外侧区所在部位:下丘脑外侧区 下丘脑腹内侧核下丘脑腹内侧核给予刺激:动物多食给予刺激:动物多食 动物拒食动物拒食 破坏中枢:动物拒食破坏中枢:动物拒食 动物食欲增加而肥胖动物食欲增加而肥胖饥饿状态:放电频率增多饥饿状态:放电频率增多 放电频率较低放电频率较低注葡萄糖:放电频率注葡萄糖:放电频率 放电频率放电频率血糖水平:血糖血糖水平:血糖时,兴奋时,兴奋 血糖血糖,兴奋,兴奋此外,饱中枢活动加强时,可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此外,饱中枢活动加强时,可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3水平衡调节:下丘脑存在控制摄水的区域:位于外侧区,摄食中枢尾侧。刺激该区,饮水;毁损该区

45、,饮水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反射性地调节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调节肾脏水的排出量。5对情绪反应的调节:间脑以上去大脑猫出现“假怒”现象,正常时,由于下丘脑的这种活动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而表现不出来,提示下丘脑与情绪反应有关;下丘脑存在防御反应区:位于近中线两侧的腹内侧区。刺激该区出现交感神经活动亢进现象和防御反应;6对生物节律(biorhythm)的控制:生物节律按频率高低分为:高频节律:低于一天,如心动周期、呼吸周期等;中频节律:即日周期,如体温变化、某些激素的分泌等;低频节律:长于一天,如月经周期。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可能是生物节律日周期的控制中心。

46、下丘脑腹内侧区与边缘前脑杏仁核有联系,杏仁核皮质内侧核群可抑制腹内侧区活动。下丘脑疾病患者常发生情绪异常。(四)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新皮层:刺激新皮层一定区域,除能引起躯体运动外,也能引发一定的内脏功能活动的变化。如刺激6区,除引起肢体运动外,还可引起肢体的血管舒缩反应。表明,新皮层参与内脏功能活动的调节。2边缘系统:边缘系统由三部分构成:边缘叶:是大脑半球内侧面环绕在脑干周围的弯曲环周结构,包括海马、穹隆、扣带回、海马回等。大脑皮层:岛叶、颞极、眶回;皮层下结构:隔区、杏仁核、下丘脑、丘脑前核等;边缘系统的功能:参与摄食行为调节:如杏仁核易化饱中枢,抑制摄食中枢;参与情绪反应调节:如刺激杏仁核不同部位,可出现恐惧、逃避、攻击等行为;参与性行为调节:有杏仁核、梨状皮层、下丘脑视前区等参与;参与学习和记忆功能调节:如海马,切除颞叶而损伤了海马的患者丧失近期记忆功能;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是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反应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