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苏轼诗中的理趣摘要苏轼作为历史文化名人,不仅以文艺名世,更以思想见称。他的思想,不只存 在于文以传道的文章中,更通过说理议论的方式,进入了诗歌,并借助诗歌的抒情 性和审美性,以理趣的面貌呈现出来。论文前三章分别从诗歌深层内涵的三个因素:思理、形象、情感三方面展开论 述。第一章着眼苏诗中之思理内容。其一苏诗中之理虽有纯粹的哲理思辨,但更多 源自于对自然人生的直觉体悟,是呈现了自然之趣和主体生命精神的生动真实的理,表现出智慧和生机,给人以思理的启迪;其二苏诗中的理新颖独特,集中体现苏轼 自成一家的性情思想,别开生面;其三理自身有时也作为诗歌的章法结构,成为说 理话语的一部分,构建了理趣的艺术风貌。第二章就苏诗说理中理与象的关系展开 论述,分对理与象在艺术构思中的先后关系、在诗歌中使用的艺术手法与诗歌呈现 的艺术效果三层,层层深入。一方面借助形象来表现理,展现出即物即理的契合性、明象尽理的形象性和以象隐喻理的寄托性三种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将形象作为理 的象征,消减了形象的艺术性。第三章探究思理与情感的关系问题,苏诗说理融入 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在情与理的相和谐、相交织和理对情的节制平衡中,体现出说 理而带情韵以行的艺术特征。第四章探究苏诗说理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分三节论述苏诗说理形成的东 坡个人形象、苏诗意境和苏诗风格。一者三节在内容上层层递进,一者每一节的主 要研究对象都是由前三章的思理、形象和情感共同形成的艺术特征,是苏诗说理中 理趣的直接表现。第一节,诗人通过自我观照,多对本人形貌、动作举止、情感、思想做正面描写,成功塑造出一个多元、可感的苏轼形象,此典型形象的建立,使 东坡思想在文中有直观的感染力,也带读者进入诗人创作时的情理氛围意境;第二节针对意境而发,即苏诗在说理中,意境往往与道境相融合,道境在借助意境 得到表现的时候,一方面将道境高度地审美化,在诗歌创作中完成了文道合一,一 方面也消解了诗歌中情感的主要地位;第三节从小处入手,说明苏诗说理对其诗歌 艺术风格的影响,即简笔勾勒而有言外之意,疏放和谨严相互交织,诗歌情境中的 萧疏意味及其调和。关键词:苏轼;诗歌;理趣;物象;情感Research on the Interest of Thoughts in Su Shis PoemsAbstractAs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elebrity,sushi is not only famous fbr literature and art,but also fbr his thoughts.His thoughts,not only exist in the passage of preaching,but also enter the poetry through rational argumentation,and with the help of the lyric and aesthetic nature of the poem,it is presented in the face of rational interest.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of the thesis are respectively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thought,image and emotion.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ntent in Su poetry.Although the theory in his poems has pure philosophical thinking,it is more derived from the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life,which is a vivid and real theory which shows the interest of nature and the spirit of the main body life,and shows wisdom and vitality,and enlightens people with thinking;Second,the reason in Su poetry is novel and unique,which embodies Su Shis thought of self-determination and unique personality;The three theories themselves,sometimes as the structure of poetry,become part of the discourse of reasoning,and construct the artistic style of rational interest.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image in the theory of Su poetry,and divides it into three layers:the success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image in artistic conception,the artistic technique used in poetry and the artistic effect of poetry presentation.On the one hand,the author shows three artistic effects:the conformity of the theory of being the object,the image of the Ming Xiang and the sustenance of the iconography;On the other hand,the image is regarded as the symbol of reason,which reduces the artistic nature of the image.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ught and emotion.The fourth chapter explores the artistic image and artistic style of the theory of Su poetry,and discusses the personal image,artistic conception and style of the Soviet poetry formed by the reason of the Soviet poetry.One or three sections are progressive at the top of the content.The main research objects of each section are the artistic features formed by the thought,image and emotion of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which is the direct expression of the rational interest in the reasoning of Su poetry.Section one:through selfobservation,poets describe his appearance,action and behavior,emotion and thoughts positively,and successfully create a multi-element and perceptible Su Shi image.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typical image makes Dongpo thought have intuitive influence in the text,and also brings readers into the emotional atmosphere of poet creation artistic conception;The second section is about the artistic conception,that is,in the reasoning of Su poetry,the mood is often integrated with the Tao state.The third section starts from a small point of view,which shows the influence of Sus theory on his poetic artistic style,that is,the simple and meticulous description has the meaning of speaking,the alienation and strict interweaving,the meaning of the poem in the context of Xiaoshu and its harmony.KEY WORDS:Su Shi;Poems;The Interest of Ihoughts;Image;Emotion目录绪论.1(一)理趣的定义.1(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2第一章苏诗说理的立意构思之妙.5(一)深刻透辟富有哲理.5(二)立意新颖富有奇趣.8(三)谋篇构思呈现意理.12第二章 苏诗说理中理与象的关系.16(一)理是象的哲理升华.16(二)以象达理中使用的艺术手法.18(三)以象达理中呈现的艺术效果.21第三章苏诗中的说理中理与情的关系.24(一)情理相谐.24(二)情理不相合.28第四章 苏诗说理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32(一)东坡个人形象对思理的呈现.32(二)苏诗中意境与道境的融合.34(三)苏诗说理中的艺术风格.36结语.41参考文献.42致谢.44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45绪论(一)理趣的定义理趣是中国古人对于在诗歌中表现理的要求,简言之,是说“理”而有“趣”。即议论说理的诗歌,在强调“理”的内涵的同时,也要传达出理的生机、意蕴和人 的生命情调。诗歌中对理的表达,如何能不枯燥乏味而理趣浑然呢?从理的角度看,首先,理要有真理性和启发性,而非荒谬之论或陈腐之言;其次,理要来自作者的人生体 验和思考,而非得之学问书本,如此则主体的生命情调和理的深邃内涵是交通的,诗歌才会呈现出生机和情韵。而“趣”是对审美的感性评价,指向情致、意味等美 感特点。因此从“趣”的角度看,说理的诗也要符合诗歌共性的审美特征,即有生 动的形象、充沛的情感以及朗朗上口的音韵;但这还不够,理的意味和情调,产生 于物与理的浑融契合,义理通过物象而得到发明,物象也成为普遍义理的独到表征,即物即理,难分彼此。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用生动 的形象说禅理禅境,就是如此。陈文忠先生提出诗的理趣的特征有四,“生趣盎然 的形象性”、“即物即理的契合性”、“审美感悟的直接性”和“机趣洋溢的智慧 性”,前三条都是对用审美的思维方式创构物象而发,而“机趣洋溢的智慧性”,则是作者之哲理领悟,通过理趣的前三个特点,在审美体验中传递给读者而产生的 特性,使人感觉到智慧流动的生机与意趣。由此可知,当理作为人生体验和思索,从人情物趣中自然流出时,理与物契合,理带情韵以行,诗歌整体呈现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生机与情韵,具有言外之趣,达到了“状理则理趣浑然”的艺术境界。因此可以说,理趣是诗歌表现理时在内容 的哲理性和形式的艺术性兼具下能达到的最高美学境界。理趣是对诗歌表现理的艺术要求,但这个要求不只存在于哲理诗中,而是广泛 地存在于各种题材的诗歌中。诗歌虽贵吟咏,但不排斥思理。因情感是人生体验的 感性面,思理是人生体验的理性面,且抒情和议论用到的表现手法也并非两立,两 者绝难分开。在以吟咏情性为主的诗作中,思理也不可避免地包蕴其中,有意、无 意地出现在诗人笔端,或表现为散联警句,或暗与理合,使诗歌超越一时一事的特 殊性,而获得更具普遍性的意蕴。陈文忠论理趣中国古代哲理诗的审美特征.文艺研究,1992(03):6 4-6 5.宋包恢答曾子华论诗.见包恢.敝帚稿.四库全书本.1本文的研究范围是苏轼所有具有说理议论成分的诗歌,主要针对哲理诗而言,但也包括体现出哲理趋归的诗,以及在抒情写景叙事中广泛存在的说理成分。文中 统一以“苏诗说理”称之。(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理趣是中国古典诗学关于哲理诗的最高美学范畴,中国学界对理趣这一美学范 畴的形成过程和审美内涵作了充分的阐释和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单篇论文有张少康 谈谈诗歌的理趣、陈文忠论理趣一一中国古代哲理诗的审美特征、胡建次 论理趣、朱志荣中国古代的艺术趣味论等。陈文忠先生论理趣一一中国 古代哲理诗的审美特征一文不仅对理趣概念的形成作了历时性研究,说明并不创 自诗学,而是取自禅学,由偶涉而遍施,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肇端于唐,形成于宋,推广于清这三个阶段而完全确立,而且基于钱钟书在谈艺录和管锥编中对 理趣的论述,提出了理趣诗的四个特征,即生趣盎然的形象性、即物即理的契合性、审美感悟的直接性和机趣洋溢的智慧性。可知学界普遍认可的文论思想中,即物即 理,物理浑容的形象性思维,是诗歌有理趣的关键所在。郭维森的诗思与哲思:中国古代哲理诗赏析用选本这一传统的研究方式对中国哲理诗加以研究,基于时 代背景对作品中蕴含的哲思的内容作了充分的分析,并与诗歌表现的情感密切结合。立足于宋调来发明苏诗说理的特点,是苏诗研究一大特点。从南宋严羽沧浪 诗话开始,关于唐音宋调的论辨始终不曾停歇,理趣作为宋诗的主要艺术特征,以与唐诗比较对照的方式,其审美内涵得到了不同角度的阐释挖掘,甚至有一些学 者认为宋人以理入诗,是唐音宋调最重要的区分。苏诗作为宋诗之代表,其以文为 诗、以说理为诗的说理的基本特征在历代的研究中逐渐确定,在肯定其新颖有奇趣 的独创性的同时,也不免论及其情韵少、形象思维不足的缺点。在整体评价中肯的 同时,对其艺术特点的研究仍有粗糙片面之处。周正湘浅析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 异一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唐宋诗歌的风格差异在于“唐诗以韵胜,宋诗以 意胜”和连带的一些差别。对于宋调一脉的艺术展开,当属钱钟书对宋诗的论述。钱先生论宋诗,突出强调了重理趣是宋诗的根本特征。张思齐从中西诗学比较看 宋诗的理趣看到宋诗重理趣这一基本特征与西方诗歌有契合之处,将宋诗和宋代 诗学的优长之处,与西方诗歌和西方诗学二者做平行比较,以认识宋诗在世界诗学 中的地位和价值。历代关于理趣的个案研究,则集中在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杜甫、苏轼、黄 2庭坚、朱熹、杨万里这些大作家身上。而从题材看,宋以前的理趣诗主要存在于东 晋的玄言诗和之后的山水田园诗中。在宋代,尤其是苏轼以后,才普遍出现在诗歌 的各种题材,尤其是广泛出现在表现日常生活的作品中。学者对苏轼的研究从哲学到文艺理论到文学作品可谓面面俱到。立足苏轼思想,对苏轼的综合研究中,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立足于北宋的政治文化背景,对 苏轼思想人生作出整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来发明苏诗说理中表现的“寄寓”者的文 化性格,对苏诗说理中艺术形象的分析,可谓另辟蹊径,深入精到。而在单篇论文 中,对苏诗说理之艺术性作出的探讨,或以理的内涵为基础,总论或分论苏诗中的 儒道释三家思想,言及艺术表达却不深入,或从艺术特色上以“趣”为论点,分析 苏诗之理趣、奇趣、谐趣等。对苏诗理趣的研究基本以山水自然题材为核心,力求 发掘苏诗理趣中“理”的独特内涵,进而在理的发掘过程中,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 析,兼论苏诗理趣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体验。纪啊的纪批在苏诗说理而仍是诗人之诗、不流于道学家诗上把握住苏诗结构、格调等显著特征,就单独作品做出评价,其结 论却具有概括性。马德富在苏诗以意胜中说明,随着理性因素在诗歌结构中的 强化,打破了唐诗情景交融的旧平衡,而形成了情理互渗的新平衡。陶文鹏苏轼 山水诗的谐趣、奇趣和理趣简要分析了山水诗中理的内容和内涵。同样的研究在 葛晓音论苏轼诗文中的理趣-兼论苏轼推崇陶王韦柳的原因得以深化,葛晓 音在对“理”的内涵的溯源中指出,苏轼诗文中理趣的内涵是将东晋以来山水田园 诗中的“适足”之乐和“静照”之理扩充到世间生活的一切方面而形成的,该研究 基于山水田园诗,而结论却扩展到整个苏诗之中,是对苏诗理趣研究的突破。荆楠 在从“吾生本无待”到“思我无所思”一一苏轼理趣诗一解中提出苏轼在诗中 将哲理审美化时,也在建构其审美人格,“无待无思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 式是其理趣能够以情悟理又化理为情的根本原因”。沈广斌在苏诗理趣论中,就苏诗之理与儒、释、道三家的关系,作了如下概括:苏轼既有明确表现儒、释、道之理的诗作,也有仅用儒、道、释观念和诗歌传统很难概括的诗作。这种“将三 家合为一体的文学创作”、“难以概括的内容”正是苏诗的独特贡献,反映了宋代 学术思想三教融通的大势,更是苏轼以诗性智慧融通三家的艺术结晶,也是苏诗理 趣的独特性所在。而包树望苏轼理趣诗情理结构分析举隅则通过对苏诗情理结 构的分析,说明苏轼理趣诗的艺术性,说明苏轼理趣诗的理不是理学家之理,而是 文化本体下的人生哲思达到了诗情与哲思的统一,在更高的层次上与美的本质相契 合。荆楠.从“吾生本无待”到“思我无所思”一一苏轼理趣诗一解冻岳论丛,2015,36(07):106-111.沈广斌.苏诗理趣论.中国苏轼研究,2016(01):15-47.包树望.苏轼理趣诗情理结构分析举隅.中国苏轼研究,2017(01):97-107.3由以上文献梳理中可以得知,学界对苏诗理趣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对理的内 涵的分析把握中,对理趣诗的艺术手法、艺术特色及形成的艺术风格的研究相对单 薄,且对理的艺术表现的评价往往将唐诗之形象玲珑视为诗家正统,而没有注意苏 诗在表现形象上独特的艺术风貌;对苏诗理趣的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尚待完善。因此,对苏诗理趣比较系统的艺术研究还有发展的空间。4第一章苏诗说理的立意构思之妙构成诗歌的因素有很多,而就深层内涵来说,主要是形象、情感、思理三元的 有机统一,它们在诗歌中互为联系,互相生发,形成以形象为外形、以情感为血脉、以思理为骨肉的审美世界,作为整体呈现在读者面前。苏诗以说理议论为其显著特 征,不管是在其说理诗中,还是在其它题材如吟咏山水、友情、日常生活中,理的 比重都有所加强。苏轼是才学型的诗人,以广博的学识和敏捷的思辨著称,又十分好议论,“言 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思堂 记),总是不吐不快,富有战国策士的雄辩特点。他善于演绎理念,往往曲尽其 笔,意无不到。在宋代“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环境中,他将议论说 理大量地注入诗歌的表达中,诗作体现出向意的层面的倾斜,成为宋调的典型代表。苏轼诗中的理趣首先在于议论本身,有以下三个特征:深刻透辟富有哲理,立 意新颖富有奇趣,谋篇构思呈现理致。(一)深刻透辟富有哲理苏诗中的议论多言之有物,不是空洞虚泛地陈说道理,而是将真实的生命体验 思考凝练后的宣心写妙。故其说理,就内容言,是深刻发掘生活本质的哲思妙理,真实深刻,能启发人的智识,富有启迪性。题西林壁展现了对“道”的追求和领悟的过程,即认识看待事物的方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说庐山的小诗,纯以看山视之,也妙趣横生。在山中行走,随着所处位置的变 化可以领略到庐山的层层面貌,成岭成峰都是庐山,但每一处都是单一片面,只要 身在山中,就无法避免这个局限,这既指明了一条途径,也指出了一个悖论,唯有 跳出山中,身在山外,才能识得庐山真容。但是在当时的时代环境,物理上的跳出 山中是不存在的,即便站在了山的顶峰,也只是勉强实现了超越,不是真正地站在 山外看山。诗中的庐山显然具有象征意义,总的方向是认识、看待的方式,一是从不同的 角度看待会获得不同角度和层面的认知,二是要获得全面、理性的认识,就要跳出“我”的身份的主观,忘却我执,以博大的关怀看待。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 6.36 3.苏轼著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 2.1219.5这样的认知方式其实是对“道”的至高境界一一空静的反映,体现了苏轼一生 对至道的追求,是彻底的超越。然而这和不借助外力而想要在山外看山同样具有难 度。睿智通达如东坡,也只是偶有超越,达到即物即理、冥心默会的境界。但就是 这生命中偶然出现的灵光一点,在苏诗中形成了包蕴哲思的艺术境界,成为其诗歌 说理而呈现为理趣的关键。因为诗歌挖掘出了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本质,所以每个人都能在这首个别的 游山诗重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获得触动与启发。可以用这首诗来概括苏诗说理中对 于生活的认识,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在个别视野下的纵横风 貌和偶然一遭的超越境界。也可以此为线索来认识苏轼一生精神追求的经过,即在 观照、探寻、体验中获得超越。可见在诗歌作品中,”对单一的现象或事件挖掘愈深,概括就愈广,作品越具 有普遍意义,越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和联想”。像钻石,不论从哪个切面 看过去,都会折射出耀眼的光芒。题西林壁可以说是认识、看待的总论,意在超越。和子由涌池怀旧则 是站在人生的一个点上回望过去的体悟,对雪泥鸿爪般飘忽不可测又不可追的人生 生出怅然若失之感,将对生命空幻的描写,用生活的寻常图景浅浅道出,却让人仿 佛能透过文字,看到作者思考时略显消沉索寞的背影,将他对生命的怅惘十分具体 地传达出来。站在时间的点上追求旧迹自然是人生如梦,缥缈难寄,这是将镜头拉长后对人 生存在的否定,但面对当下需要积极正向地把握人生。在承受外在的不如意、不顺 遂时,他用主观精神超越感性世界,通过否定身外存在来抗衡身前的忧患。唐道 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在面对震怖天象 的反应中联想到人生的超越。“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山头只作婴儿 看,无限人间失箸人”。由俯视雷雨联想到傲视忧患,放下对名利的追求,免除物 累,才能从俗世欲海中超拔而出,以俯视雷雨之心俯瞰得失,何惧之有?情绪强烈,豪迈傲视,用爽健之笔道出以出世之心入世的思想精神,读来倍觉豪气,与太白“天 生我材必有用”相类。他更常在平常的景物、生活中化入不平凡的道理。作于黄州的东坡:“雨 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荤确坡头路,自爱锵然曳杖声”。在荤确小 路上听到锵然曳杖之声,马德富先生说:“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处于逆境而不沮丧的 生活态度,同时又宣示了一种哲理,唯其坎坷艰难,才有生之欢乐”。试看慈湖刘学借著.唐诗名篇鉴赏.合肥:黄山书社,2008.379.苏轼诗集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 2.456.苏轼诗集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 2.118 3.马德富.苏诗以意胜.文学评论,1989(02):112.6夹阻风其五: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嵋岩?前两句写夜尽时起航,后两句写要将坎坷路当作人生寻常事,体现了著薄衣行雪中 而赏雪的高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东坡总在挣扎摆脱对物的依赖,用人生如寄、忘却身累来实现对苦难的超越,外在 事功不可追,口体之欲不足道,还不颓废放任,就必然转向对独立个体人生价值的 追求,将人生的意义放在自适上,自适来自于与物的逍遥之游,但核心还是精神世 界的通达,他精神世界的通达则在于摒弃物质名利等外在追求后心境的清澈圆满。元符三年(1100)苏轼从僧州归,渡琼州海峡时写下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用 月的意象充分反映了他晚年精神世界的清澈圆满,不受物累,不为物污。外在世界 在不停地流动变更,但他终究是积极的追求,期待一个好的完成,是“苦雨终风也 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是对自我的高度完成,就算外在一 时遮蔽,现不出光华,但清辉朗月就在心中。道的意义在于人,苏轼用他的自身彰 显了他所追寻的道。以上这些短小精练的近体诗集中表现了苏轼基于个人的主观人生之体验,而在 咏史题画论诗等题材的五七言古诗中,则更多地表现了他对身外宇宙人生各方面的 认识,体现了敏锐的思辨和卓绝的识见。苏诗在史论中也能独出机杼,发掘深广。这里举虢国夫人夜游图为例:佳人自鞍玉花驶翩如惊燕蹋飞龙。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虢国夫人夜游图描绘宫廷美人富贵豪华的生活,颐指气使的神态,在“明眸皓 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点明题画之意后,却跳出了画面反映的历史事件,用 简练的笔墨,写当年隋炀帝嘲笑前代陈后主,又转身步入其后尘的模样,就把玄宗 包罗其中了,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历史教训展现得苏轼诗集卷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 2.2034.苏轼诗集卷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 2.236 6.苏轼诗集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 2.146 2.7 生动而淋漓尽致,使人“弥见千古一辙之慨”o在扩大诗的表现范围的同时,揭示出千古一辙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一代统治者愚昧暗弱不知治乱之理,而是能知而不能行,没有坚定的毅力,被温水般的生活表象麻痹,不能控制收束自己,明知故犯,终于重蹈覆辙。“笑”和“不知”将统治者的愚蠢傲慢刻画得淋漓尽致,揭露了人性的贪婪软弱,不知节制。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对知行不能一的揭示比简单揭示其行为之荒唐更鞭辟入里,作者对这样的历史悲剧,态度是冷峻的审视并深刻的讽刺。因为知行不一、贪婪懦弱是普遍人性,所以此诗讽刺的对象实际超越了亡国之君,指向全部的人,使人读之汗下,获得了超越这一题材范围的典型性与普遍意义。(二)立意新颖富有奇趣一些传统题材有较为固定的写作思路和立意,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更普遍被世人认可,其局限性有时在于,人的思维认识久经固化,其盲区并不容易被人捕捉。苏轼对此时有突破,他每每站在新颖的角度上独抒己见,有时想落天外,全然颠倒已有的认知。刘熙载说:“东坡诗推到扶起,无施不可,得诀只在能透过一层,及善用翻案耳”。正是“透过一层”和“善用翻案”,使其诗歌的说理立意新颖、富有奇趣。“透过一层”是在司空见惯的常理外发出新意,“翻案”是指与原有的观点背道而驰,都是建立在先有一个固有观点的基础上,这个本意可以来自一幅画、一则史论、一篇文论、人物品评等。基于这些固有的观点,苏轼横说竖说,痛快淋漓地发表意见,此种最能体现东坡的丰富才学、雄辩作风和独是一家的思想性格,因为常常把目光放在历史典故中人的遭际、选择上。苏轼在常情常理外往往更具一层心眼,他的识见总不被社会人群局限,越过社会对人的价值评断,而着眼于真实独特的人生,关注真正的个人价值,遂能摆脱一贯因遭际穷达而生的悲苦情怀,遨游在广阔的宇宙自然中。这是苏诗立意“透过一层”的主要方式,他将社会历史文化等重大主题的关注点都放在了个人层面上,一定程度上撰脱了社会的固有认知来看人,遂有别开蹊径的立意。如题画诗韦偃牧马图:神工妙技帝所收,江都曹韩逝莫留。人间画马惟韦侯,当年为谁扫骅驱。至今霜蹄踏长楸,圉人困卧沙垄头。沙苑茫茫蓑藜秋,风骏雾鬣寒飕飕。苏轼诗集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 2.146 2.纪的批注.刘熙载著王气中笺注.艺概笺注卷二.贵阳:贵州人民.,198 6.209.8龙种尚与莺珀游,长秸短豆岂我羞。八銮六辔非马谋,古来西山与东丘。作者并没有将立意放在对画功与神韵的品评上,也没有论及画家的穷通、心境等对 创作的影响,而是在描述画面场景的生动逼真后,针对画中的骐骥与弩马同游,独 出机杼。“龙种尚与尊殆游,长秸短豆岂我羞”,龙种尚不可避免与弩马同游,天 地间本来就没有所处位置一定与才能品格高下相匹配的道理,我又何羞于生活的困 窘呢?再退一步讲,身居社会的高位本就不是建立在自我价值上的人生追求,西山 伯夷之高、东丘盗跖之鄙,不过是社会赋予的正奇,与其生命本身无涉,又何必在 意?一首题画诗开阔如斯,完全立足于画意,却又超出题画本旨,道出苏轼在人生 追求上的自我调节与逐渐明确。再如他从惠州贬至僧州,置身孤岛,与中原隔海不能见,而精神上仍有指通天 地之能。其名篇行琼信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 急雨戏作此数句,首四句介绍海南地势之全景,继而登高北望发现穷途末路,而 发幽怀,述渺小:“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至此 苏轼已经将自己缩得无比小,将命途作无比的否定,类似情境下的诗,有柳宗元与 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其愁绪似有锋芒,使人同感悲怆,因此似乎可以预 料苏轼此诗的情感主调。而此时忽来一阵清风急雨,扫尽幽人情怀,“幽怀忽破散,咏啸来天风。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画面一下子变得清澈高昂起来。诗人想 象之中,这是群仙知他将有归期,特在天宫开宴相庆,故生此千山万谷笙钟鳞甲之 震动,作者感其美意,欣然赋诗,天宫亦为之赞叹,为之云开雨霁,作者之心情亦 雨过天青。作者在宏观物质世界中自我审视,不过是“茫茫太仓中”微不足道的米 粒,试图用哲理思辨来化解心中块垒;然而主观精神世界未尝没有交通天际之能,作者的精神飞纵,不为现实环境局限,精神无限广,天地无穷大,挥毫文字,即可 指斥风云,豪情逸气,一扫贬谪之幽闷。在根据杜甫丽人行而作的续丽人行中,苏轼也完全改换了论点。同样 是描写宫廷丽人纸醉金迷的生活,杜甫很质实地写权贵的嚣张气焰,抒发了他对国 家政治的担忧;苏轼将视线落在了女性的个人幸福上,不讨论对外界产生怎样影响,而就宫廷丽人本身来说,在豪华放纵的表象下面,是无尽的孤独寂寞,只能背面伤 春,并没有真正的幸福可言,还不如普通人家布衣荆钗平凡踏实的夫妻人情。以上三首都体现了作者超越常理常情,把关注点放在纯粹的(社会之外的)个 人情感和精神上,探索或反映个人情思的奇思妙想。在送别诗中,苏轼也用高扬的苏轼诗集卷四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 2.2397.苏轼诗集卷四H一.北京:中华书局,198 2.2246.9“我”体现了非同寻常的立意。武昌菩萨泉送王子立:“送行无酒亦无钱,劝 尔一杯菩萨泉。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杯中之泉可以照出头上青天,也可以照出饮水人的面影,我们此刻同饮此水,往后我也陪伴在你身边,当水面倒 映出天空时,水中亦将浮现我的面影,因为我们始终同此一天,同此一水。用天水 永恒来寄托自己,这种想象看似无理却能领会于心,因为生活中常有类似的体验,低头抬手间,习以为常的事物中会让我们突然想到友人的音容笑貌,苏轼将这种偶 然的灵心一点通过水天相照落到实处,因此别开新意;而用随处都有水天以寄托对 我的思念来安慰朋友,告诉朋友不需为别离伤感,是又一重心意,不落寻常送别诗 的窠臼。有宋一代,“士”的独立精神崛起,体现在学术方面是学术胸襟开阔、理性精 神高扬。他们不宗经,不唯圣,时常提出与前人意见相悖的观点。苏轼身处这个理 性发达的时代,本身又学富力强,才思敏捷,遂翻案文章多见于集中。因为以文为 诗,以议论为诗,他的诗歌,立意也常在翻案。在答孔周翰求书与诗中,作者通篇都在说作诗对现实的无意义与有损害。开头四句“身闲曷不长闭口,天寒正好深藏手。吟诗写字有底忙,未脱多生宿尘垢”,以“身闲”“天寒”为背景,这种情形下写得再多再好也于社会无补,百姓在尘 泥中,不得安宁,所以不如“长闭口”并“深藏手”;接下来“不蒙讥诃子厚疾,反更刻画无盐丑。征西自有家鸡肥,太白应惊饭山瘦。”埋怨友人非但不劝我戒除 好辞工书的病癖,反更鼓励我,且你自有好诗,而反求于我,不体谅我久病诗书之 憔悴消瘦。后四句”与君相从知几日,东风待得花开否。拨弃万事勿复谈,百辄之 后那辞酒,你我相从之乐本来短暂,何暇以虚无之诗书打扰这相见之欢乐。作者 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反驳友人求书与诗,但反驳本就借助于诗的形式,否则就没有 这篇作品了。诗人写诗来表达不该作诗的意思,有一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矛的好笑,其实反映了作者身为知识分子的矛盾。他极爱诗歌文艺,却又深知诗歌文艺于社会 现实无补,于人生现实有损。他在读孟郊诗中也表达了相近的观点,“诗从肺 腑出,出辄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写诗宣泄苦闷,不过是徒添悲苦 而已,这样发牢骚,正体现出他对创作的欲罢不能,也体现出他对时局无法扭转、人生不能自主、自身价值无从实现的悲哀无奈,写来却是奇之又奇的真语。又如以 往写鹤,梅妻鹤子都仙气飘飘,与主人关系和谐,共同构成一幅清远有高致的山水 人物画,而作者在鹤叹中一反常情,扭转了这种清雅的和谐关系,展示了鹤与 主人间不谐的场景。诗中鹤的主人与鹤并不精神相通,而是意欲驱使,以饼饵收买苏轼诗集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 2.108 4.苏轼诗集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 2.775.苏轼诗集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 2.798.苏轼诗集卷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 2.2003.10之,欲能呼之即来,使之恭立坐隅,做高情逸趣的点缀;而鹤并非木然无知、浑浑 噩噩,它发言自辩,我自有瘦躯傲骨,不会为五斗米供你娱乐,在被主人驱逐上堂 后,得不到尊重的鹤毅然而飞,这种不和谐关系的塑造达到极点。诗以主人与鹤的 关系影射当权者与诗人的关系,诗人反常道而行,在鹤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的精神 意志,”立题措意奇妙有趣”,戏剧性的场景一边令人发笑,一边是以戏言作庄论,用冷色调的讽刺表明自己身处朝政之中清醒而不得脱身的无奈。苏轼的思想随人生旅程的展开而发生变化。他针对三良殉秦穆公这一历史事件,在早年和晚年发表过截然相反的议论。早年诗秦穆公墓高度评价三良自愿殉葬 的行为,以之为高度的忠诚,并感慨今人计较一己之利,不复其忠厚且甚至怀疑古 人的用心。和陶咏三良既翻自己之案,也反陶诗原作之意,他质疑三良殉葬之 自愿性,”三子死一言顾命有治乱,臣子得从违”,三子是听从穆公之命去殉 葬的,接着批评他们不分是非盲目效忠于个别人的行为,以私事君轻于鸿毛,忠君 的本意在于国家人民,单纯地对君王尽忠没有任何价值。两诗对比,可见他对君主、仕途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更加尊重爱惜羽毛,不再把生命完全寄托在风波濡诡的庙 堂之高。苏诗之翻案总偏向于嘲笑调侃,又在调侃中有庄重严肃的思考。李行中秀才 醉眠亭其三:孝先风味也堪怜,肯为周公昼日眠。枕麴先生犹笑汝,枉将空腹贮遗编。就醉眠亭这个题目立论,诗借两个典故说两种醉眠,以对第一种之否定,来为第二 种张本。第一例边韶(孝先)昼寝被弟子嘲讽,板起脸来说老夫便是梦中也在和周 公交通,并不废学,尔等怎能嘲我,可见其勤苦板肃之貌;后来者刘伶之醉眠,“奋 髯跟踞,枕麴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酒德颂),是得“眠”之真味。边韶连睡觉都不能心空无碍,犹自斤斤于经书,不得人生畅意之妙,白白虚度人生 而已。这种翻案体现了苏轼通脱自得、不为世所拘系的面貌。从以上四首诗中可以看出,苏轼翻案的具体事件都有体面高雅、义正辞严的表 象,而其立意是否出自真诚的本心,结论是否正确则有待商榷。苏轼对此做独立之 思考判断。答孔周翰求书与诗中他说自己深爱文艺,却深刻意识到文艺无法对 社会人生产生现实作用;鹤叹中,鹤被当做风雅的象征,正如士人,食君之禄,装点庙堂,处在既无人格尊严又无法发挥真正价值的窘境中;和陶咏三良之中 三良之死轻如鸿毛没有人生价值可言;李行中秀才醉眠亭中边韶眠而犹不能放 怀忘情,醒后犹斤斤于自辩,体现出社会固有标准对人的精神的束缚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