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安徽省与长三角及中部地区科研人才集聚比较研究_丁元欣.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30184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与长三角及中部地区科研人才集聚比较研究_丁元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省与长三角及中部地区科研人才集聚比较研究_丁元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省与长三角及中部地区科研人才集聚比较研究_丁元欣.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省与长三角及中部地区科研人才集聚比较研究_丁元欣.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省与长三角及中部地区科研人才集聚比较研究_丁元欣.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62 摘 要:近年来,安徽省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集聚科研人才,激发科研人才创新活力,为安徽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动能。为进一步促进科研人才集聚安徽,本文从科研人才总量和集聚度两个角度,选取区位熵模型,分析安徽省及省内各地市科研人才集聚现状,将安徽省与沪苏浙及其他中部省份进行比较,发现安徽省在科研人才体制机制、省内创新资源分布、区域人才争夺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并围绕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安徽省;科研人才;集聚度;集聚成效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772/j.issn.1

2、009-8623.2022.11.010安徽省与长三角及中部地区科研人才集聚比较研究丁元欣,陆婉清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省科学技术档案馆),合肥230091近年来,安徽省着眼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打造“人才高地”,大力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着力打造“三地一区”。同时,对科研人才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通过打造平台链条、优化产业布局、激活创新主体、加强开放合作、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服务保障等举措,坚持引育并举,加强安徽省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激发科研人才创新活力,有力支持安徽省创新发展。截至 2021 年底,安徽省共有 R&D 人员 27.9 万人,其中两院院士 39 人,柔性引

3、进院士 364 人次,分别较 2016 年增长了 105.1%、25.8%和 115.4%。但是,安徽省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显著,相较于发达省份,安徽省创新发展仍存在差距。科研人才是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推动力,深入剖析安徽省科研人才集聚现状,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科研人才等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进而推动安徽省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文选取区位熵模型,从科研人才总量和集聚度两个角度,分析安徽省及省内各地市科研人才集聚现状,并将安徽省与沪苏浙及其他中部省份进行比较,剖析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完善。1文献综述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科技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如张

4、春海等1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环境、科研经费投入、收入水平、生活环境等方面分析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王艳波等2认为收入差距、区域环境和人才流动的区域效应是影响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霍丽霞等3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环境、文化教育环境、社会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分析科技人才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李慷等4从科技人才政策的视角分析省级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二是关于人才集聚度的测算及人才集聚效应分析。如黄苏萍等5采用层次分析法来对人才集聚竞争力各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对上海人才集聚竞争力进测算;王艳波等2第一作者简介:丁元欣(1990),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人才、科技政策。项目来源:安徽省创新环境建设

5、专项科技创新战略与软科学研究“安徽省科研人才集聚机制研究”(202106f01050067)。收稿日期:2022-08-23第 37 卷 第 11 期2022 年 11 月全球科技经济瞭望Global Science,Technology and Economy OutlookVol.37 No.11Nov.2022 63 构建包含人才因素、收入因素、环境因素、区域效应因素的人才集聚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合芜蚌综合试验区人才集聚效应进行评价;徐广林等6从空间聚集指数、社会聚集指数和经济聚集指数来描述科技人才集聚现象;桂昭明7构建人才集聚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数权重,对

6、全国 32 个城市人才集聚度进行评价;霍丽霞等运用区位熵模型对中国地区科技人才集聚情况进行测算。李作学等8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建立科技人才集聚度模型,分析内地 31 个省份人才集聚现状。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成果多是围绕人才或科技人才集聚,对科研人才集聚现状,尤其是对安徽省科研人才集聚度测算及对比分析的研究文献较少,未能全面总结和分析安徽省科研人才集聚与发达省市的差距及其原因。2安徽省科研人才集聚现状及比较分析本研究选取 R&D 人员数量作为科研人才测算指标,搜集 20102020 年全国、安徽省、安徽省内各市及长三角和中部各省市 R&D 人员数和年末人口总量,对科研人才集聚度进行测算和比

7、较。所有数据均来源于 20112021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及相关省市统计年鉴。测算方法方面,本研究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考虑可以排除区域人口基数和地理资源差异性对分析结果影响的区位熵模型对安徽省及相关省市科研人才集聚度进行测算及比较。科研人才集聚度公式如式(1)所示:其中,E 代表科研人才集聚度,STi代表 i 地区科研人才总数,TLi代表 i 地区年末人口总数,ST 代表全国科研人才总数,TL 代表全国年末人口总数。一般认为,E 值越大,表示 i 地区科研人才集聚度越高。当 E1 时,认为 i 地区科研人才集聚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相对优势;当 E

8、1 时,则认为 i 地区科研人才集聚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相对劣势。2.120102020 年安徽省科研人才集聚现状分析从 R&D 人员总量和增速来看,20102020 年安徽省 R&D 人员总量持续增长。2015 年之前,安徽省 R&D 人员年均增速虽然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三五”时期,R&D 人员年均增速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总体来看,20102020年安徽省通过各项举措的实施,使科研人才集聚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但还需继续加强对科研人才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促进科研人才集聚(见图 1)。从集聚度来看,20102020 年,安徽省科研人才集聚度最高值 Emax=0.861,人才集聚度

9、较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研人才集聚表现良好,具有相对优势。蚌埠市、滁州市、黄山市、池州市、安庆市居于第三方阵,科研人才集聚度 0.5E1,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相对劣势。其中蚌埠市集聚度相对较高,其余四市均低于全省平均科研人才集聚度(E=0.85)。淮南市、六安市、亳州市、阜阳市和宿州市为第四方阵,科研人才集聚度 E0.5,集聚程度弱(见图 4)。从安徽省内区域分布来看,皖南六市科研人才集聚情况较为均衡,大多城市位居第一、二方阵,总体表现最优;皖中地区四市科研人才集聚情况差异较大,合肥市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以及多重战略叠加的红利,科研人才集聚度遥遥领先,其余三市集聚度与其存在较大差距,但整体优

10、于皖北地区;皖北六市大多居于第四方阵,科研人才集聚度相对较弱。2.32020 年安徽省与长三角及中部各省市科研人 才集聚现状比较分析从 R&D 人员总量来看,2020 年,相较于中部地区,长三角地区人才集聚优势显著。在中部六省中,安徽省 R&D 人员总量居第三位,略低于河南省与湖北省。而在长三角区域,安徽省在一市三省中排名最后,且与江苏省、浙江省 R&D 人员总量差距较大(见图 5)。可以看出,R&D 人员总量与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呈现一致性,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创新资源加速涌入,科研人才资源也相对较为丰富。从科研人才集聚度来看,2020 年

11、,中部六省的集聚度均小于 1(见图 6),与沪苏浙相比差距显著,中部地区科研人才集聚较全国平均水平处于相对落后位置。本文认为,这与中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缺少一流高校院所、人才培育难、体制机制 02 0004 0006 00080 0010 00012 000024681012当地R&D人员数地区生产总值人员数(万人)金额(亿元)图 32020 年安徽省 16 个地市 R&D 人员数及地区生产总值资料来源:2021 年安徽统计年鉴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人才相关问题专题 66 图 42020 年安徽省 16 个地市科研人才集聚度资料来源:作者根据 2021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

12、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计算得出。00.511.522.5宿州市阜阳市亳州市六安市淮南市安庆市池州市黄山市滁州市蚌埠市淮北市宣城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合肥市芜湖市集聚度 020 00040 00060 00080 000100 000120 0000102030405060708090100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湖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山西省 江西省 安徽省R&D人员数地区生产总值人员数(万人)金额(亿元)图 52020 年长三角与中部各省市 R&D 人员数及地区生产总值资料来源:2021 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安徽统计年鉴 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及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江西统计年鉴。丁元

13、欣,陆婉清:安徽省与长三角及中部地区科研人才集聚比较研究 67 00.511.522.533.5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山西省江西省安徽省集聚度 图 62020 年长三角与中部各省市科研人才集聚度数据来源:作者根据 2021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及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江西统计年鉴计算得出。不够完善、人才保障不够有力等有直接关联。而长三角地区除安徽省外,沪苏浙科研人才集聚度均大于 2,较全国平均水平具有绝对优势。其中,浙江省科研人才集聚度达 2.8,人才集聚优势显著,领跑长三角地区。近年来,浙江省大力实施“鲲鹏行动”等重点

14、人才计划,江苏省出台“人才 28 条”,上海市打造金字塔式人才引育体系,人才发展瓶颈难题持续破解,科研人才加速集聚。安徽省与沪苏浙鄂等先进省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科技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突破。3存在的差距及原因分析基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安徽省通过实施多项举措,在科研人才集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中部六省中表现良好。但相较于沪苏浙等发达省份,安徽省科研人才总量和集聚度均较弱,其原因大致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安徽省科研人才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省内区域创新资源分布不均等,外部因素包括科研人才的区域争夺等。3.1科研人才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从 2016 年的体制机制改革文件,到 201

15、8 年的“江淮英才计划”,2021 年出台人才优先发展意见、“安徽人才 30 条”,安徽省人才政策体系实现了迭代更新,推进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9。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推动力量,而科研人才又是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安徽省的人才政策体系中,针对科技人才的专项政策不多,针对科研人才的专项政策更少。要让更多科研人才集聚安徽省,让更多人才潜心科研事业,就需要更加完善的顶层设计、更加健全的服务体系、更加包容的创新环境。而安徽省目前在科研人才的培育、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如高校学科建设与创新发展存在脱节现象、科研人才评价方法单一、现有薪酬制度对科研人员激励性不强

16、、科研人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3.2省内创新资源分布不均科研人才集聚离不开优质的平台载体和富有活力的创新主体。皖南、皖中、皖北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差异较大,各具特色。皖人才相关问题专题 68 北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层次不够优、经济活力不够足、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多方面原因,发展速度较慢。资本的逐利特性使得皖北地区创新资源集聚相对较弱。2020 年,安徽省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共 3 154 家,其中皖中地区 1 429 家、皖南地区 984 家,皖北地区741 家,分别占比 45%、31%和 24%。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 8 559 家,其中皖中地区 4 535 家、皖南地区 2 583

17、家,皖北地区 1 441 家,分别占比 53%、30%和 17%(见图 7)。可以看出,皖中、皖南、皖北地区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且差距较大。合肥市、芜湖市等省内先发城市凭借高度集聚的创新平台和创新主体,科研人才加速汇聚。根据2021 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省内地级市中合肥市吸纳了近一半的省内就业毕业生。3.3区域人才争夺日益激烈安徽省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享受着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带来的机遇,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位势,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安徽省在享受这些战略机遇,推进开放合作的同时,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风险。如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

18、的实施给安徽省创新发展带来极大利好,长三角一市三省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建立协同共享机制,共建产业联盟,有力推动安徽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但是沪苏浙三地由于其发达的经济基础、优质的创新资源、广阔的发展机遇、灵活的体制机制、良好的创新环境,对科研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研人才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存在一定的虹吸效应。相比之下,安徽省在留住和引进科研人才方面面临艰巨的挑战,特别是皖北地区。根据2021 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2021 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就业的比例分别为 9.83%、5.71%和5.76%,占比均超过了除合肥市外的安徽省其他市,安徽省

19、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区域人才争夺力较弱。4促进安徽省科研人才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1)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一是要不断完善针对科研人才的政策体系。科研工作包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等多种类型,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工作特点。要结合不同科研人才的工作周期、投入、产出、阶段等,制定有针对图 72020 年安徽省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及高新技术企业区域分布数据来源:2021 年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皖北地区24%皖中地区45%皖南地区31%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皖北地区17%皖中地区53%皖南地区30%高新技术企业 丁元欣,陆婉清:安徽省与长三角及中部地区科研人

20、才集聚比较研究 69 性的专项政策。二是要不断完善科研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科研人才分类评价机制,让不同领域的科研人才在各自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并行,科学评价科研人才,让更多人才投身科研,让科研人才潜心科研。优化薪酬激励制度,切实发挥绩效激励的有效作用。优化评价激励导向,切忌急功近利,让科研人才坐得住“冷板凳”。三是要调动青年科研人才积极性。破除“唯帽子”现象,在项目申报中为青年科研人才搭建绿色通道,给予其更多的机会与支持。四是要优化学科建设。围绕创新发展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培养创新发展紧缺科研人才。学科建设应避免追求热度、重复建设,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推动科研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有效衔接。

21、(2)进一步汇聚创新资源,缩小省内区域差距。一是加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省内各市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发展目标及各类创新主体发展需求,灵活运用政府搭建、多方合作共建、企业主导等方式,大力建设资源共享、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各类创新平台,加快高新区等区域创新载体发展,打造创新发展先行区,为科研人才集聚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各市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引导当地领军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企业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等,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企业竞争力。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力量,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创新主体队伍,鼓励企业自

22、主培育和引进优秀科研人才。三是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集聚全省优势资源快速发展的合肥市应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周边地区的带动,缩小省内各市的差距。要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 的机遇,利用沪苏浙的辐射带动,提升皖北地区的“造血”能力和内生动力,不断缩小省内南北差距,全面提升全省的科研人才集聚能力。(3)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吸引科研人才集聚。一是要加强开放合作。安徽省要充分利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和优势,加强开放合作,促进创新资源的互通与共享,大力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优秀科研人才,鼓励本地科研人才去发达国家或先进省份学习深造。鼓励有条件的各类企业在

23、境外通过设立研发中心、共建实验室等形式,吸纳并用好海外优秀科研人才。二是要加强对标对表。围绕科研人才的培育、引进、使用和激励,学习沪苏浙鄂等省份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找出不足之处,完善安徽省促进科研人才集聚发展的政策体系,锻长板补短板,勇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改革创新,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免责机制,为科研人才集聚创造更优的条件和环境。三是要加强服务保障。不断完善包含落户签证、住房就医、配偶就业、子女教育、项目申报、创业辅导等在内的科研人才全方位服务链条,解决科研人才的后顾之忧。参考文献:1 张春海,孙健.我国科技人才集聚的动因研究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1,24(

24、2):81-84.2 王艳波,唐根丽,许芳.合芜蚌综合改革试验区科技人才集聚效应评价 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6):107-110.3 霍丽霞,王阳,魏巍.中国科技人才集聚研究 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21(5):13-21.4 李慷,黄辰,邓大胜.省级科技人才政策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分析 J.调研世界,2021(7):41-47.5 黄苏萍,彭希哲,朱咏.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人才集聚竞争力效果评估以上海为例 J.人口与经济,2011(3):57-63.6 徐广林,王庆军,甘宁艳.科技人才聚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4,14(

25、10):32-36,65.7 桂昭明.城市人才集聚度评价与比较研究J.人事天地,2015(4):13-18.8 李作学,张蒙.什么样的宏观生态环境影响科技人才集聚基于中国内地 31 个省份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10):131-139.9 黄永礼,陈畅.正是乘风扬帆时 N.安徽日报,2021-12-16(4).人才相关问题专题 7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gglome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alents in Anhui Province,Yangtze River Delta and C

26、entral RegionDING Yuan-xin,LU Wan-qing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Anhui(Provincial Archiv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fei230091Abstract:Talent is the primary resource,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alen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

27、vation and development.In recent years,Anhui Province has adhered to high-level sci-tech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concentrated efforts to build the sour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th important influence,deeply promoted the reform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

28、stem,continuously optimized the talent development environment,gathered scientific research talent,stimulated the innovation vit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alent,and increased momentum for Anhui Province to achieve high-quality leapfrog development.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agglomeration of

29、scientific research talent in Anhui Province,this paper selects the location entropy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alent and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alents agglomeration in Anhui Province and other c

30、ities in Anhui Province,compares Anhui Province with Shanghai,Jiangsu,Zhejiang and other central provinces,finds that Anhui Province still has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alent,the distribution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in the province,and the competition for

31、regional talent,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ound the existing problems.Keywords:Anhui Province;scientific research talent;agglomeration degree;agglomeration effect(上接第50页)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Sino-US Health Research CooperationFAN Kai(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hine

32、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90)Abstract:As Sina-U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have cooled,health research becomes one of the few areas of cooperation where both sides share common interests and concerns.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Sino-US health research coope

33、ration,summarizes the current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cooperation in the US,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Sino-US health research cooperation.Keywords:Sino-US;health;research cooperationwonderful-world.8 Jocelyn K.Genome researchers question security provisions in new U.S.Senate billEB/OL.2022-05-20.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genome-researchers-question-security-provisions-new-us-senate-bill.丁元欣,陆婉清:安徽省与长三角及中部地区科研人才集聚比较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