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富贵不能淫【作者资料】本文选自 。作者 ,名 ,字 。战国时期 、 、 。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 家大师,被尊称为“ ”,与孔子并称“ ”。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提出“性善”论;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宋朝朱熹把 、 、 、 合称为 。【重点字词】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 大丈夫: 。2、安居而天下熄 安居: 熄: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 焉: 4、丈夫之冠也 冠: 5、父命之。 命: 6、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往: 戒: (戒之曰:戒: )7、以顺为正者 以: 顺: 正: 8、得志与民由之 得: 由:
2、 。9、独行其道 独行: 道: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 移: 屈: 【通假字】往之女家: 【理解性背诵】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 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是: 4.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重点句子】1、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2、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3、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重点赏析】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2.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 是什么?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请谈谈“富贫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 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
4、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7.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9. 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这句话出自
5、“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为“实现志向,就与老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因此,这里的“道”应该是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1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列举几个人物说说,富贵不能淫关羽、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资料】本文选自 【重点词语】1、实词积累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版筑:古人筑墙 筑:捣土用的杵3、管夷吾举于士 士: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 5、行拂乱其所为 拂: 乱: 6、人恒过 过: 7、而后作 作
6、: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 发: 喻: 9、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1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 2、词类活用人恒过 过:犯错,犯过失(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 死: 必先苦其心志 苦 : 劳其筋骨 劳: 饿其体肤 饿: 空乏其身 空乏: 所以动以忍性动: 忍: 3、通假字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重点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人恒过, 然后能改;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征于色,发
7、于声,而后喻。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理解性填空】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用课文词语回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8、,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论断: 。、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理解内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重点】 3、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4、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人要经历的磨炼?磨练的益处是什么?【重点】 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重点】 6、 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重点】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9、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7、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重点】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8. 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重点】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9. 这篇文章阐明了什么道理?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重点】答:这篇文章说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家亡国破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