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静悄悄革命》精华.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288463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悄悄革命》精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静悄悄革命》精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静悄悄革命》精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静悄悄革命》精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静悄悄革命》精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静悄悄的革命提纲第一章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 一、关于“主体性”神话1、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特别是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之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只针对上述四要素中的“学生”这一要素,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2、为了教师不提出课题而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世界各国中,被大一统教学形式最顽固地支配着的地方。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近代学校建立之前,只存

2、在“自学自习”,并不存在“教授”这一概念,所以“教育”这一概念也不存在。这些矛盾的关系应当怎样来理解呢3、培育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标。对此谁都不会有异议。而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4、现实“主体性”的意思,可以说是从一切从属关系或制约中获得自由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思想而行动。这样的“主体性”不成了“我行我素”了吗进一步说这样的“主体性”难道不是丧失了其应有的从属关系而成为悬在半空中的“主体”吗?5、

3、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6.今后的教学显然应当从大一统的传授型方式中蜕变出来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正因为此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在笼罩着“主体性”神话的教学中尽管学生不断地应答“是的”“是的”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

4、了浅薄与贫乏。二、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1、让学生表现出虚假主体性的教室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利用“手势”进行教学。所谓“手势”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游戏里常用的“石头、剪刀、布”的手势来表达意见。如对前面同学的发言表示赞成就举出“布”的手势反对的话就手握拳头出示“石头”想提问时就举起“剪子”。这样做是为了让教师认识到“手势”教学是把学生当成了教学过程中只能向教师打手势的被操作的对象这种教学把教室里的相互对话与日常的相互对话割裂开来使其成了人为的游戏。2、“手势”在操作上制约学生被强迫使用“手势”的学生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发言时被强制地将自己内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

5、“赞成”“反对”、“提问”三部分。因为只能赞成或反对所以一开始就把那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意见排除在外了。而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胆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程度。3、“手势”教学里更大的问题是应用此方法的教师似乎有一个牢固的信念,认为思考或意见都应该清楚、明晰地发表出来。正因为此就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地表达“赞成”、“反对”、“提问”的立场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声音再大一点”“再清楚一点”都是教室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师是不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

6、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4、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构建和他人的联系。在这类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不确定的言语能深入到其他学生的心中能有实实在在的说服力。5、除了“手势”之外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的意识和由此意识而产生出来的教学形式主义渗透了我国教室的每个角落。6、说起来,在追求

7、虚假主体性的教师的意识深处,有着与学习的活动或内容无关的、想轻松方便地控制教室、维持秩序的欲望。应该说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对这些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视为理所当然并首先有必要来一番认真的自我反思。而那些不论对什么课题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关心、欲求”的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维逻辑懒惰的学习者。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开端是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如果这样认识的话教师就可以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

8、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三、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神话1、建立润泽的教室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

9、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地柔和。 2、突出作为“被动的能动性”的主体性 “润泽的教室”是主体性神话的对立面。“主体性”是植根于去掉了“被动性”的单方面的“能动性”。而与此相对的“润泽的教室”则是以“被动性”为基础的在那种教室里的活动,是以可被称作“被动的能动性”的应对为基础而开展起来的。“主体地学习”这一口号之所以总带着一点遥不可及的缥缈感是因为这一口号忘记了在人能动地活动的前提中就有与人或物的“应对”这样的“被动性”。 这一事例说明了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然而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想法而并不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

10、。其实对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3“应对”的活动 “被动的能动性”正是我所追求的教和学的形态。教也好,学也好,都应该以“应对”的应答性活动为中心来组织的。因此从这种“被动的能动性”或者“应对”的视角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之间的结构。 对于学习这一能动性的活动来说“应对”这种被动的应答也是其基础的基础。他是将之作为怎样的问题来认知的这些是决定

11、性的。对于具体表现教学内容的教材的“被动的能动性应对”是很重要的。然而不仅如此对主导地组织课堂学习的教师的言语的“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以及对其他学生的言语的“被动的能动性应对”对自己自身的感情、印象或思考中的犹豫的“被动的能动性应对”都在学习中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对教师的言语、教室里同学的言语的“应对”唤起了什么的时候让这种被唤起来的东西结晶为自己的言语让自己的这些言语和教材中的内容、和其他同学的言语相互碰撞在学习发展的动态过程中这种“个体和个体的相互碰撞”不断地产生出来。正因为动态的学习过程就是小小的差异相互反响激荡的过程因此学习中需要十分谦虚和密切的关注。自古以来就认为“慎学、善思、明察”在

12、学习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古今的一切文献中言及学习都追求这一“慎学”本质。而“自主性”、“主体性”或“努力”、“欲求”等并不是学习的本质。4、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 “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中是中心在教师的教学中也是中心。然而大多数教师却没有能理解这一点。那么以“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为中心的教师的活动该是怎样的呢其第一要义是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因为在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而且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

13、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然而有不少的教师对学生身体所传达的信息漫不经心麻木不仁有。当学生不听讲时大多数教师是责备学生的“听讲态度”而极少有教师反省自己的“讲话方式”极少有教师认为以自己的“倾听方式”或“身体姿态”为轴心所构成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有问题。也可以说教师的全身心还没有对每个学生敞开没有能够与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情感相呼应、相互应答。 在那些还没有推翻“主体性”神话的教室里要开始为改革做准备的话必须设定“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为教师与学生活动的基础。四、“应对”的教师的身

14、体和言语倾听学生的发言 1. 就这个发言有两点想作一下评论。第一点是教师“倾听”的意义。倾听学生的发言的,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 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因此,说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投球”纷纷落地的确不是为过的。没有接住球还不让学生去替他捡,像这样的互动如果持续的话,那些投不好球、投偏球的学生就会变得讨厌投球,甚至还会讨厌他们自己。结果,仅仅只有那些擅长事先了解教师棒球手套状况的学生才会瞄准教师准备好的手

15、套位置把球投过去。当然,明确地控制教学的进程是教师必要的工作而在此之上,首先让教室里的“投球”成为愉快的事情,不是更加重要吗?再说深一步的话,不擅长接球的教师,应当专心一意地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2、“理解”学生的发言意味着什么 这里在说“理解”学生的发言时围绕着两种“理解方式”这当中就隐藏着问题。一是“理解了意思”的“理解方式”但是我们在理解人的话语时“理解方式”却并非止于理解其说话内容。人与人的交流与计算机信息传递的原理是不同的如果不能“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的而又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其话语所暧昧地表达的意思或

16、言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的。而另一种“理解方式”是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样来考虑“理解”的话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倾听”的重要性就突现出来了。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吧。如果教师总是被“下一步怎么办”的观念束缚着的话那是不可能产生“欣赏”、“体味”的“倾听方式”和“理解方式”的。五、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 如何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1、教学观的混乱 要

17、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话既不追求“自学自习”也不是让教室解体不零零散散的个体。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认为自身的作用是很消极的。而实际上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较之集体划一的教学来讲恰恰需要教师更积极地与每个学生更复杂的互动在划一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精力是用在让全体学生集中听讲一起思考维持教室良好的秩序把活动控制一个方向上。而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主轴。2、在交往中学习 以“主

18、体学习”、“自我教育力”等词语为标志的热潮如果说得极端一点的话其错误是让现代学校划一教学向古代“寺子屋”的自学自习后退的时代性错误。遗憾的是在我国的教师中对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进行教育、对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相互交流展开学习的教学形态都不熟悉因此一旦划一教学的形式破坏了就退回到个体的零零散散的“寺子屋”的自学自习状态将“主体的学习”形态或者“自我教育力”的培养统统理想化。当然自我主动学习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今后的社会中从异质的他人那里学习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首先,需要了解“学习”一词的确切意思。将“自学自习”、“自我教育力”等理想化的倾向的错误在于,认为学习是个人主义性质的活动但是在学校里的学习既不

19、是学生一个人一个人的孤立的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进行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因此可以说在“学”这个字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状况被表现到了极致。在教室里正是要构筑这样一种关系即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而展开这种能触发与支持这一关系的教学的人就是教师。而并没有积极地想办法与儿童交往。即是说儿童也好大人也好都如现在“学”的字的上部所表示的那样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因而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关系就崩溃了。3、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 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

20、发我将之称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可以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无数值得学习的东西与同伴相互学习具有无限丰富的内容通过这种学习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也能够改变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教师自身通过引发、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也能够实现自己 实实在在的追求。让我们再来细细观察一下周围教室里发生的事吧可以说在每天发生的事情中存在着无数的契机让我们得以构筑教室

21、里的“交往中培育”的师生关系。仔细地关注每个学生在理解上、感受上的差异从这一点开始就能够向着硕果累累的相互交往迈出一大步。 学生能竖起耳朵倾听教室另一角的学生说话与远处的学生发生相互交流那必须经过非常耐心的长期的反反复复的努力。当然在最初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仅仅只愿意关心身边的同伴的想法或兴趣也是可以的。在教师的言语鼓励下仅仅能侧耳听稍稍远一点的同伴的声音也是不错的。要在教室里构建相互交往、共同成长的关系不从这样一些小小的步骤开始是不可能的。 六、每个学生相互作用-交响乐团式的教学1、服装裁剪与交响乐团 如果确定了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与学生的应对为轴心,那么,教师的活动该怎样进行呢?这种

22、教师的活动可以作一个大致的区分,主要表现为两种活动形式。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一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裁剪制作。即是说,象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而后者是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所以称之为“交响乐团”。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一般的教学。 如果观察双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的话就能够了解教师的活动大致是归于“服装裁剪”与“交响乐团”两类的。杜威先生也曾说过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活动决不是难以理解的。而现在的划一的教学所要求的技术其实是非常复杂和费解的。然而由于

23、现今学校制度的制约想要实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的确要求教师具备复杂和费解的技术尽管原本教师的活动基础并不像这样的复杂只要以“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两类活动为中轴去触发、组织、发展学生的学习就可以了。 首先来看看“服装裁剪”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从个体发出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当从对应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去。由于对这一点的意识很难故今日的教学形态基本上成了大一统的天下学生不过是作为“集团”而进入教师的意识的。对此应当说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都必须把一个个的对应重新作为教学的基本。最能明确地意识到“服装裁剪”的含义的是在学生做作业中的情景中。“课桌间巡视”是教学的常用语

24、但这一用语总觉得带有傲慢的色彩而教室并非监工管理劳动者的工厂。因此“课桌间的巡视”这一用语本身就应当用其他不同的词语来改换。在学生做作业时有许多教师一门心思地把每个学生的想法记录下来以备下次教学时使用。的确观看学生的作业并记下各种各样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比“课桌间巡视”更适当一些。但是在学生做作业的这一时间里教师集中精力去“量体栽衣”是更重要的。无论那个教室里都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他们一一对应的“做衣服”不仅仅是给那些不能达到目标的儿童提供个体的帮助也是教师自身从教学展开之可能性的角度去发现个别差异的绝好机会。 在全班学生中即使在各种声音回响混合的“交响乐团”式活动中“量体衣”的意识也是教师必

25、须一直保持的。因为在进行集体性的思考或探究活动时能看清、识别每个学生的学习是怎样通过那些活动而与其他学生相互作用的哪些教材的内容在活动中得以深化并正在发展都是教学的中心问题。2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 在一个个学生的声音相互回响、相互烘托的“交响乐团”中十分关键的是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样。关于这个问题京都大学的哲学家、诗人原资明先生在词语交往论五柳书院一书中对“交往”的四种分类给我们以启示。他划分的四种交往类型是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 在这几种交往中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尤其重要。在讲台上授课时不管怎样总

26、是容易按教师的思路来听学生的意见。与教师的思路岔开的“异向交往”的话语由于是教师难以了解的发言所以特别容易被忽视。而一旦被教师忽略或排除在外那个学生就再不会有第二次发言了因为无论谁都喜欢被肯定而不愿意自尊心受到伤害。可以说在教学中没有比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更重要的了。 组织”交响乐团“的教师正是通过把学生与教科书连接起来并把学生与学生连接起来而展开教学的。“连接性的询问”就有可能在教室里生成出什么来。针对教师的提问那个男孩的回答说“因为书上写着豆太整个身体蹦起来跑出去了。”那一瞬间全教室安静极了一下接着就爆发出“真不简单啊”的叫好声和一片欢笑声。其他学生把那个男孩描绘的情景再“真实”地扩展.

27、耐心地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就能使教学中的交往丰富而深刻地展开这一教学实例成为了一个可见的典型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在“异向交往”的话语中如果把探究那个学生自身的“逻辑世界”作为一个课题的话教室里的交往就能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相反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那么教学就只可能顺着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 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的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所在。通过“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每个学生之间富有内涵的相互学习是否能够开展起来与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洞察

28、其差异之间相互学习的可能性是分不开的。七、 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1、学生气息 与学生息息相通的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息息相通在人际关系中乃比言语还要基本。在我碰到的教师中原田老师是一位能够与学生绝妙地息息相通的教师。特别补充一下原田老师只是拒绝“齐步走”而不是与同事发生了冲突。为了与学生的气息相呼应需要超越年级的同事们暗定“齐步走”框框。如果教室不同儿童不同教师也不同的话在那里产生出来的学习的广度和发展的方向也就不同。“超越”说起来是当然的事原田老师在学生、家长的要求与教师同事的“常识”之间的狭小空间里烦恼着、奋斗着。2、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 这是两年前的事情。4月原田老师当班

29、主任的三年级教室里有个学生拿了一棵蒲公英来说是他上学途中在路边发现的。接着原田和学生开始寻寻找学校空着的花坛来移植蒲公英。在向花城移栽时学生和家长们把找到的日本蒲公英或者珍稀种类的蒲公英也拿来了原来“蒲公英学习”在学生的家里也一直支持续着。这些蒲公英不是杂草而是学生、家长和原田老师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结晶啊第二章 改变教学学校改变1、我的实地研究工作应用了20世纪30年代由库尔德勒温所开创的行动研究法。通常的实地研究要求客观地进行观察禁止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所持的问题和实践进行干预。但是在行动研究中研究者自身与作为调查对象的人员合作参与问题的解决携手共创实践并探究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行动研究中研究

30、者本身也是实践者。2、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我认为要让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通过如此三年的教研活动学校就可能成为一所像样的学校了。3,打开教室的大门 改变学校的第一步,就是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体制。无论是怎样的改革学校里只要有一个教师不上公开课要取得成功都是困难的。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

31、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 在教室之间相对封闭的学校里教师间的团结、合作的意识很淡薄而且教师按教育观、人生观的不同聚合成一些小团体就算其间没有明显的对立关系仍存在背后说三道四的现象。由于相互页信任而形成沉闷气氛的场合也不少对彼此的工作大家都恪守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不成文的规矩。结果每个教师都在孤立的状态下开展自己的工作。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越是这样的学校校务分管的工作越多开会的时间也越长。由于没有建立起根本的团结、合作关系每个人的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导致校务分管委员会的工作量越来越膨

32、胀起来。一、 相互开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1、第一年的课题 学校改革包括学习的改革、教学的改革、课程的改革、教研制度的改革、经营管理的改革、与地方的合作等多方面的课题。其中,最为重要并且是中心的课题,是围绕创造性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作为专家的教师们之间互相培养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之间的关系。 究竟为什么所有的教师向同事敞开教室大门都如此之难呢?原因看来很多最突出的是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此外教师文化中也存在着问题即每个教师都不愿意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因为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此

33、外教育工作本身就是无法做到十全十美的谁也不想自己的缺点总被别人指责。有这样的教师文化存在要让教师打开自己教室的大门让别人来观摩教学那遭到抵抗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是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必要开放教室相互观摩教学克服正在日益扭曲的教师文化。开放教室、实现观摩教学相当困难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迄今为止的学校培训、教学研究活动的实施方法存在着问题。另外教学研究的方法上也存在着问题。之所以有必要在学校改革的第一年让所有的教师至少上一次公开课是因为必须把许多陋习如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闭而不谈却无所顾忌地批判别人的陋习没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只知道按上边的指示行动的陋习不愿被别人在背后指点用坚实的盔甲把自己严密地包裹起来

34、的陋习只认可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肯向别的老师虚心学习的陋习等等一并清除、克服让所有教师超越自己构筑起和同为实践者的同事们的团结合作关系这正是所有学校改革的前提。2、为了打开教室的门 如果要让所有教师都能在同事面前公开授课该怎么做呢?只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校长的领导能力,让所有教师敞开教室门的第二个条件不用说就是要“充实”教研活动。虽说是“充实”但在第一年最大的课题还是如何使教研活动办得生动有趣。非常重要的是首先得让上公开课的教师心甘情愿地接受再一次的公开评论其次能让其他参加者也自觉地产生“下次公开课我来上”的愿望。就是必须开展更为轻松愉快、简便易行的教研活动。 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的次数是必须保

35、证的。仅靠两三次的研讨要深入地进行教学方式上的取长补短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十几次的案例研究才可能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而且在研讨教学问题时比起事前的研讨来开展事后对教学过程的反省针对实际的事例进行相互学习更为重要。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二、 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1、应对学生的教学 改革第一年校内教研活动的中心目的不是“

36、上出精彩的课”而正相反授课技术拙劣一点无所谓失败多次也无历谓最重要的乃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相互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也就是要在教室里形成一种每个学生都能安心上课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勉励的学习氛围。缘此观摩课和校内研讨的中心应该是教师对待每个学生的态度问题。其实应该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态度作为讨论的中心问题。对于教材内容和授课结构的研究应该从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实况和教师的对应这两者间的联系出发来进行讨论。 要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对应作为中心对象的话需要从改变观摩课的参观方法、研讨时的讨论方法等做起。在教学研讨会上,还有必要把课堂上教师对每个学生学习实况的对应作为

37、适题的中心。在改革的第一年比起教师的提问、教材注解的研究来更应该围绕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和教师的对应来进行讨论。比如对于学生上课时的窃窃私语或困惑教师是否能够领会教师有没有在无意识中以不恰当的对应遏制了学生学习发展的苗头对于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学生的反应教师有没有采取灵活、耐心的态度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有没有给予恰当的帮助等等。通过对这些具体问题的探讨为创造这样的教室打下基础即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要进行以学生的学习实况和教师的对应为中心的研讨最重要的是在教室里进行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建

38、立起互动关系这在第一年的教学改革中有着决是性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是否得到了尊重只需在教室里听听他们的声音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因为在感到放心、安全的氛围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时人们(当然包括学生)通常都是在思考的同时把自己的心声慢慢地讲出来的。作为改革第一年的课题是要把学校里大多数的教室变成能让学生情绪稳定、相互间能够诚恳、亲热地发言和倾听的教室。反过来即是说如果能让教室的空气远离浮躁让学生自然平静的声音重新回到教室并且教师能够通过对每个学生言行的恰当对应而创造出平和气息的教室来那么无论是使用什么样的教材都能实现与其内容相应的自立的学习、合作的学习。2、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 互相倾听是互相

39、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的话必须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士分敏感地倾听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来否则这一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要形成这种互相倾听的关系光靠说一句“喂注意听呀”是不够的。形成互

40、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接下来就是教师的讲话方式即视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如珠玉般的宝贵而给予尊重的态度以及消除粗话或含义不清的言辞精心选择那些能给每个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言语来上课的讲话方式。如果不能建立相互倾听、相互交谈的和谐关系是无法创设出相互学习的教室的。3、教师持有自己明确的课题的教学研究在改革第一年中教学研究里还有一点是必须重视的即每个教师都要带着自己

41、的课题致力于教学研究。要让教学具有创造性教师自身必须明确自己的挑战课题。尽管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教学研究课题的确定应当是每位教师个人的责任改革第一年的教学研究目标就是建立所有的教师一年上一次观摩课并接受同事们评议的制度以及让教师各自确立自己要挑战的教学研究课题。只有当这两个条件都具备了学校才能成为以创造性教学为中心的、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四、学校组织的简化为了能让教研活动成为核心以校内教研活动为中心建立教师间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ey)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研讨教师间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是学校改革的中心课题。假如第一年建立起了全校教师(一个不少地)每年至少上一次公开

42、课并听取同事们评议的制度那么第二年里必须着手的新课题就是学校机构和组织的简化。1、我向学校的教师们提出了以下4个方针第一无论学生怎样调皮课怎么上不下在教员室和学校以外的地方绝对不说关于学生的坏话。第二作为教学改革的具体指针在所有教学时间内哪怕是几分钟的时间也要引入让学生活动的作业引入小组的、合作的、相互交谈的活动引入学生相互表现、交流的品评各自理解的事情等活动。也就是把“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具体地落实。第三设定每周一次的校内教研活动进行教学事例的研究。另外在每周的年级大会或者学科组的会上进行教学事例研究。第四为了把教学工作置于中心位置废除校务分管和委员会把这些工作一并

43、放到每周一次的教师会议上讨论解决。2、大濑校长的提案是采取一人分管一项事务的方式。的确如果是一个人负责就算是想开会也开不起来。至于这个责任人由谁担任由校长和教务主任商量后拟定人选再交教职员会议审议通过。由于是一人分管一项事务每个教师都在学校的运营中负有一定的责任。当需要多数人的合作时只需向教职员会议要求协助即可。3、把校内教研活动作为学校运营的重点 就算是100次的教学研讨会平均分配给20名教师的话每人也只有5次机会。如果没有5次这样上公开课的机会来获得同事们的评论、帮助越师的教学是难以改变的要在校内建立起牢固的“合作性同事”关系也是不可能的。三、 召开公开研讨会按照三年计划来进行学校改革的话

44、第二、三年的关键在于召开公开研讨会。那么究竟该如何准备和举办这样的公开研讨会呢?1、指令性研究实验学校制度的功过 首先来看一下那些进行指令性研究的实验学校里的公开研讨会。实验学校的最大弊端在于它的形式主义。全校教师围绕规定的主题按照规定的方法根据惯例归纳出研究结果并打印成文件再公开授课。这样一来无论过程怎样生动活泼到头来都是形式主义地进行按统一的框架开展所以这种研究从本质上来说不过是被动的研究和被动的公开研讨而已。现实是大多数的实验学校都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发表而发表的。我在与实验学校合作的时候总是建议他们把指定的研究主题只作为校内教研活动的一部分即使是要印刷研究成果也不要在事先做过多的准备只需把

45、三年的记录照原样打印出来交上去即可。2、公开日常授课 公开研讨会的目的是通过公开日常的授课情况和教研活动的成果听取校外人士的评议来为下一年的学校改革做好准备工作。让大家看到日常授课的情况也是为了改善日常授课所以我觉得上公开课时保持平时上课的风格才是最好的。3、与参观者的应对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上公开课的教师的胆怯、不安有与日俱增的倾向。对于这种不安我的建议是参观的人是来看学生学习的授课的好坏不无关紧要。只要平时培养了学生如何学习到时坦然地迎接公开研讨会的到来就行了。 只要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育他们的学习方法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把授课实况展现给外校教师并请他们进行评论的公开研讨

46、会是推进学校改革的必经之路。虽说第一年就可以开这样的研讨会但那样容易犯操之过急的毛病。改变学生是慢工出细活的事情不能性急。所以我总是把公开研讨会设在改革的第二、第三年。总之不管是不是实验学校每个学校都应该隔几年进行一次自我挑战把校内教研活动活跃起来。没有公开的研讨就难以产生创造性的教学。六、学校向社区开放校外人士参与学习的挑战1、教师和家长的合作 开放了教室在校内建立起了合作性同事关系那么学校就有可能向社区敞开大门了。学校的改革只能从内部开始但是为工把改革继续深入下去学校内部的改革必须要有来自外部的支持。现今学校的不幸就在于家长和教师之间相互不信任。教师不信任家长家长也不信任教师只要这种状况继

47、续下去要全面地推进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可能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也没有可能。只有双方都各自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将合作变成现实。2、从参观教学到参与学习 家长参与的方式更是各式各样。有的作为小组学习的讲师来参加也有的代替教师来授课还有的坐在教室里和学生一起听课等等。在参加这些活动之前有的家长事先跟教师商量过但大多数都是当天临时决定参加什么活动的。有的家长与教师合作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工作也有的家长只参加一节课的学习。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都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教学参观”了家长们亲身加入到了授课和学习的活动中。3、为形成学习共同体而努力 由于有了这么多学校的经验推进“参与学习”的各种创意也逐步丰富起来。如果教师希望有更多的家长来参加学习的话那么还是避免“客串教师”的方法为宜特别是在开始时应该采用一种更加轻松、家长自身也能乐在其中的方式。此外好不容易引进了“参与学习”的方式如果教师过分注重授课的完美性就会使家长们受到拘束。所以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