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藏乡田园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项目总论21.1概述31.2总投资及资金来源31.3建设内容与规模31.4项目实施进度计划41.5主要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41.6可研究报告主要结论及建议5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72.1项目的背景72.2项目建设现状132.3必要性172.4可行性19第三章 市场分析及建设规模213.1旅游资源评估213.2市场分析323.3建设规模40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414.1 项目选址414.2 项目区位条件414.3 交通条件414.4 工程地质424.5 历史文化沿革444.6 社会经济环境474.7项目所在乡镇概况484.8建设项
2、目所在地其他条件51第五章 建设方案设计535.1 建设指导思想535.2总平设计535.3 旅游服务站、生态厕所555.4步游道675.5生态停车场685.6观景台705.7标识标牌715.8门禁系统725.9供电线路725.10供排水管线725.11排污设施725.12垃圾回收装置73第六章 节能评价746.1节能746.2节能措施756.3绿色建筑826.4能源消耗分析836.5节能结论84第七章 环境影响及评价857.1环境现状分析857.2分析依据及执行标准857.3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867.4运营期间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907.5环保教育917.6项目竣工环境验收927.7环境
3、评价结论92第八章 工程进度计划安排938.1进度计划目标938.2项目实施进度计划93第九章 项目建设组织与管理959.1 项目组织机构959.2项目法人负责制959.3项目建设管理制度959.4财务管理969.5进度管理969.6合同管理969.7安全管理979.8人力资源配置97第十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9910.1项目建设期劳动安全9910.2项目运营期间劳动安全10210.3消防102第十一章 招标方案10511.1招标(比选)范围10511.2招标组织形式10511.3招标方式10511.4招标情况表105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10712.1投资估算的依据10712.2投资估算金额及资
4、金来源107第十三章效益分析11013.1 社会效益分析11013.2 经济效益分析111第十四章 项目风险分析11314.1 风险因素分析11314.2 风险评估11414.3 风险对策115第十五章 结论及建议11715.1结论11715.2建议117第一章 项目总论1.1概述1.1.1项目名称.000藏乡田园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2建设地点.000.0001.1.3建设性质新建1.1.4项目业主.000文化旅游和广播影视局1.1.5建设范围.000。 1.2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建设工程直接费4125.0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419.52万元,基本预备费455
5、.47万元。资金来源:中央预算内藏区专项投资4000万,县级投资1000万。1.3建设内容与规模新建.000(.000)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内容:新建4个旅游综合服务站共800(每个200),停车场4座共8000(每个2000),新建旅游步游道55km、观景台10个,生态厕所10个及标示标牌30个、门禁系统4套、供电线路10km,供排水11km管线、排污设施10套、垃圾回收设施10套等基础设施。1.4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1、2017年8月启动;2、2017年12月底,完成可研报批、初设审查及其他前期工作; 3、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项目施工期(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冬歇期);4、
6、2019年8月,项目竣工验收,投入使用。1.5主要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1.5.1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2.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09);4.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5.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6. 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2000);7.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03);8. 关于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意见(川府发201342 号);9. 甘孜藏族自
7、治州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10. 甘孜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11. 甘孜州全域旅游规划;12. .00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3.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14.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15. 委托方提供的资料等;16. 调研工作中获得的其他相关资料。1.5.2主要研究范围根据.000文化旅游和广播影视局与我公司签订的.000藏乡田园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咨询合同,我公司进行本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000藏乡田园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背景及必要性、市场分析及建设条件、节能及环
8、境影响评价,论证确定建设内容,并就此进行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1.6可研究报告主要结论及建议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000产业结构调整,拉动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地方税收和财政收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这对于解决当地居民就业问题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本项目建设条件较好,建设方案可行,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建议业主积极作好准备工作,为项目实施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同时,建议有关部门为项目创造条件,使项目尽早实施,以提高.000旅游文化水平,加快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甘孜州旅游产业发展。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2.1项目的背景2.1.1国家相关
9、政策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2016年12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0号)表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其中对于乡村旅游特别指出: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加大乡村旅游规划指导、市场推广和人才培训力度,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建立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开展乡村旅游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旅游延伸。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推动农副土特产品通
10、过旅游渠道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乡村旅游创客行动计划,支持旅游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创业就业,推出一批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和以乡情教育为特色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创新乡村旅游组织方式,推广乡村旅游合作社模式,使亿万农民通过乡村旅游受益。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全文共分6个部分33条,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
11、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文件提出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要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
12、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
13、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17年5月,农业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通知(农办加201715号),文件指出:近年来,各级休闲农业管理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政策落实,为本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但一些地方仍存在认识不
14、足、重视不够、落实不力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央政策的落地生效。各级休闲农业管理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进一步将政策细化实化,切实提高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生根,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态多样化、产业集聚化、主体多元化、设施现代化、服务规范化和发展绿色化。并从用地政策上、财政政策上、金融政策上、公共服务上、品牌创建上、宣传推介上等方面对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建议与要求。2.1.2四川省相关政策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中提出,十三五期间,是四川省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呈现出经济增长进入规模质量同步提升
15、期、工业化城镇化仍然处于加速期、多点多极发展进入整体跃升期、发展动力转化到了关键期、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接续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等特征,既面临不少严峻挑战,又面临许多重大机遇。主要挑战是:稳定增长的挑战,促进投资较快增长难度加大,工业结构调整任务繁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转型升级的挑战,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面临不升级则迅速萎缩的现实压力,新兴产业发展竞争激烈,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创新驱动的挑战,科技与经济联系不紧密,科教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有利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制度环境尚未形成;协调发展的挑战,区域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低,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开放合作的挑战
16、,全国重点区域开放点多面广、竞争加剧,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民生需求的挑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如期脱贫任务重难度大;治理能力的挑战,社会治理面临新旧矛盾交织的压力,法治建设有待加强。同时,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加快建设成渝城市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我省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针对这些挑战,纲要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就有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打造,促进旅游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优化旅游发
17、展布局,提升大成都、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G318/317川藏线、大攀西、大巴山、大川南等旅游目的地国际化水平,完善九环线、成乐环线、大熊猫生态文化、蜀道三国文化、川江水上旅游、攀西康养旅游、“长征丰碑”红色旅游、光雾山诺水河巴山蜀水等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四川藏区、彝区全域旅游发展,推进川滇藏、川甘青、川陕甘、川渝黔等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智慧旅游、旅游厕所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快旅游交通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四川省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中指出各地要按照国家和四川省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的有关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发展原则,围绕粮食、油料、蔬菜、水果
18、、茶叶、中药材、蚕桑、花卉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依托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万亩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大基地以及农业化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及新村规划,积极组织编制当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以规划为先导,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参与体验,加快创意发展,加大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力度,培育多元化休闲农业园区。遵循休闲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鼓励产业间开展联合与协作,构建新型休闲农业产业联盟,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在西部大开发中,中央把四川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基
19、地,国家旅游局把四川作为中国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重要基础,四川省委、省政府把三州(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旅游业的发展作为四川建成全国旅游强省的重要依托。关于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意见指出:形成旅游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新格局。2.1.3甘孜州相关政策甘孜州是享誉国内外的旅游资源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全面发展和文化强州的战略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中共甘孜州委、甘孜州人民政府立足优势资源,确立了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甘孜”的宏伟目标,制定了“一有序、二优先、三加快”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把旅游业的开发作为甘孜州六大支柱产业中第一个优先发展和重点培育的产业。同时,确立了“三大区域
20、、两大环线、三大景区”的旅游开发思路,将甘孜州建设成为全国全域旅游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实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为深入理解“五大发展理念”和“未来五年,全国将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1200万人口脱贫”的目标,甘孜州把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与旅游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了基础保障型、景区带动型、产品开发型、专合组织型、乡村旅游型、人才支撑型、对口支援型、智慧推动型、政策扶持型九大旅游扶贫方式,成为甘孜州脱贫奔康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甘孜州全域旅游规划提出,旅游发展全域规划上先行,在基础设施全域宜游上先行,在旅游景区全域联动上先行,在旅游产品全域优化上先行,在旅游市场主体全域培育上先行,在旅游市场全域
21、营销上先行。并对甘孜州旅游发展作了新的布局,即:围绕“创建全国民族地区全域旅游试验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按“二轴、三域、四重点”空间布局,把全州15.3万平方公里全境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乡村和寺庙、公路和河流都打造成景观景点。2.1.4.000相关政策.000委、县政府制定了“康南发展高地、香巴拉休闲胜地、民族团结福地、藏区社会建设示范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着力在发展、民生、社会建设三大方面实现跨越。创建1个特色乡镇(青德镇)。启动青德镇仲德田园藏乡景区AAAAS创建工作,已被确定为全州2017年度扶贫攻坚战略目标任务和.000201
22、7年生态旅游产业富民目标任务。2.2项目建设现状2.2.1青德镇旅游发展现状青德镇作为康巴江南藏乡田园景观的核心区,拥有独具特色的康南藏乡田园特色景观。特别是以“亚丁后花园”来打造的仲德村,不仅拥有乡城独特的白色藏房群和独具疗效的温泉,还有众多的珍稀古树、幽静小道、丰富水系、名古寺庙、特色藏家民居等景观,是藏区藏寨一绝。身临其境,是放松身心、休闲度假的绝好去处。 近几年,按照州委农旅结合的指导思想,通过新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在改变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借助于青德乡淳朴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浓厚的民族宗教文化,借助于毗邻稻城亚丁国际精品旅游景区的大好时机,借助于海拔和气候优
23、势,作为亚亚路出口一道美丽风景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打造仲德村为田园风光休闲度假村落。同时,借助青德乡万亩特色林果示范园区、康南农特产品加工园区、蓝莓种植园区、葡萄酒庄等坐落我乡的产业优势,借助于我乡群众民族手工艺特长优势,规划以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群众参与的开发模式,以温泉开发为依托、以藏寨体验旅游为特色、以农特产品加工为支点,开发私人度假会所、温泉度假别墅等。同时,高起点、深层次规划和开发旅游商品,带动全乡九个村的民族手工艺产品(唐卡画、木雕、泥塑、泥陶、银器、凤眼菩提佛珠等)农特产品的加工销售,解决群众的就近就业,增加群众旅游收入。引导群众逐步从农耕经济转向旅游小商品经济。把青德打造成集休闲
24、旅游和生态观光农业为一体的休闲集镇,成为亚丁至香格里拉环节上一道靓丽风景。2.2.2然乌乡旅游发展现状然乌乡是一个村落沿河而居,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的灵秀宝地。森林面积22830亩,草场面积163011亩,耕地面积2134亩。然乌乡还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有悠久灿烂的民间文化积淀、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具异彩的地方特色。享有盛名的然乌天浴温泉、萨苟神山、查呈沟等待开发的风景区,很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因此然乌每年都会迎来大量游客在此沐浴、疗养、观光旅游。这是一片正在崛起的原生态旅游热土,是游人们心中的那片“净土”。然乌乡克麦村位于然乌乡南部,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背靠稻城亚丁,是出入
25、香格里拉的必经之路。克麦村位于然乌乡南部,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幅员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343.99亩,年平均气温17。克麦村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享有盛名的然乌天浴温泉、萨苟神山、查呈沟等待开发的风景区,都坐落在此,这里是然乌乡旅游开发的处女地,是天浴文化的发源地。目前建有占地40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室一个、生态旅游休息区3个、全村硬化路面4.5公里实现全硬化。旅游方面着力打造温泉旅游开发旅游民居接待,发展高山牲畜养殖合作社。2.2.3尼斯镇旅游发展现状尼斯镇原名尼斯乡,2015年4月撤乡建镇,更为现名。位于县城东北面,距县城5公里,全镇总户数272户,总人口1866人。尼
26、斯镇结合“产业立镇、旅游兴镇、生态丽镇、和谐安镇”的目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脚步。1、狠抓旅游产业发展。按照“全域旅游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切实推动镇内旅游发展,着力打造则鲁村“藏乡田园风光建设示范村”,发展特色民居接待,打造示范户4户。修建藏香田园旅游风光栈道600米,旅游厕所1座。2.完成马色村、沙孜村、则鲁村新农村建设任务,对农户家里实行人畜分离,改厕改卫,设立垃圾收集点9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对则鲁新村进行亮化工程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37盏,对村道两边的女儿墙进行风貌改造提升,完成风貌改造1600米。3.大力引领蓝莓种植、帮助农民增收。
27、采取“支部+企业+农户+基地”模式,鼓励群众利用土地入股的形式实现土地流转,帮助群众到“木雅通”蓝莓基地务工挣钱,实现务工群众年增收3200多元。4.成立.000尼斯镇妇女种养协会,建立“专合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大棚蔬菜特色种植产业,年内建成大棚9座,占地13亩。5.成立杠色村牦牛养殖合作社,投入启动资金85.89万元,购买种牦牛89头。发展杠色村红皮土豆种植100亩、沙孜村发展树椒种植50亩。6.在边边哨村与巴尔村集体林地建设干果种植基地500亩,主种核桃,引导鼓励群众到基地务工挣钱,基地产生经济效益实行分红制。2.2.4热打乡旅游发展现状热打乡结合旅游发展及产业扶贫政策,大
28、力开展种植、养殖产业。千亩油菜基地、高山牲畜养殖、千亩玛咖基地初具规模。在高山牲畜养殖中,协调落实80平米的暖棚14个,引进优质种牦牛20头;为玛咖规模化种植土地连片流转2600亩;在油菜基础建设中,安排300名本乡民工化解用工难问题。2015年,种植油菜1800亩,带动438户、2628人增收130.6万元;种植玛咖2600亩,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等形式带动318户、1980人增收532.8万元;牦牛、藏猪出栏1031头,带动507户、3348人增收339.9万元。全乡人均收入同比增900元。2.2.5存在问题一、尚未真正形成旅游发展市场项目建设地位于四川省甘孜州.000,距州府康定4
29、88公里,距成都860公里,距云南昆明930公里,.000客源市场以到稻城亚丁、香格里拉的过境游客与周边短程市场为主,入境游客、休闲度假游客等高端客户群较少,支撑.000旅游跨越式发展的大市场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具体主要体现在:国内游客多,入境游客少,旅游吸引力的辐射范围有限,东部发达地区市场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观光游客多,体闲度假游客少,游客的消费能力有限;过境游客多,过夜游客少,游客在乡城停留的时间较短。二、核心旅游目的地建设严重滞后乡城旅游的核心产品和目的地建设严重滞后,还未在全国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核心旅游产品,以及对全国旅游发展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大型旅游区和目的地。首先,乡城旅游产
30、品结构层次低,以观光旅游为主,缺少以体闲度假为主等类型的高端旅游产品:项目区内配套服务设施落后,尚未形成集特色餐饮、体闲娱乐、旅游商品等于一身的配套接待系统。旅游产品缺乏较强的市场带动力和号召力,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其次,.000缺乏功能完善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由于乡城处在过境地地位,过境游客数量较多,连同旅行社、旅行路线和旅游产品都不能有效的吸引游客驻留。从而制约了乡城旅游的效益提升和长期可持续发展。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目前,交通仍然是制约乡城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直接服务旅游的交通网络尚未形成。1、 景区与旅游集散中心之间缺乏快速交通连接,景区内部交通发展滞后,通达
31、性和舒适性没有得到妥善解决。2、 各景区与旅游集散中心之间的交通连接呈放射状分布,环绕旅游集散中心的交通环线没有形成。3、 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如:游客服务中心、厕所、餐饮住宿以及旅游交通标识系统的严重缺乏,使得游客出游变的困难。此外,自驾车服务体系的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2.3必要性一、促进与整合.000区域旅游资源的需要近年来,.000的旅游得到了迅猛发展,现已形成了有藏乡田园景区、巴姆神山、然乌乡温泉、巴姆七湖、桑披岭寺、扫布尤景区等多处景点,但存在资源整合不足,主题定位不够突出,体量不够大,仅仅在甘孜州的“旅游板块”中处于附属地位。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将整合.000的山水、民俗、历史文化资源,
32、重构区域旅游发展大框架、大品牌,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形成“多业共生”的发展格局。.000旅游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的优势,而且也应加强区域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尽快将.000主动融入四川省旅游大环线中,共同打造甘孜州内一个著名景区组成的精品旅游线。而.000境内有山、有水、有民俗、有历史典故,项目的开发建设将大大增强.000旅游的整体影响力,对区域旅游板块的整合、提升、促进及全县旅游空间格局的进一步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二、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000是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33、发展旅游产业项目,可以极大吸引区域外的旅游者,包括国外入境旅游。随着旅游市场得到快速拓展,旅游业能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财富。同时,旅游体验项目的开发,将有力促进当地服务业快速发展,给老百姓带来可观收入,让老百姓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向外向型增收方式的转变;另外,项目建设将极大丰富周边景观,扮美城市面貌,大大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极大提高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三、项目建设是响应政策要求,打造田园景区的需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这一新概念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乡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34、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这是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是培育和转换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现有农庄、农场、合作社、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园以及农旅产业、乡村地产等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000应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业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的良好契机,把握好四川省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文化大省”以及甘孜州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全州六大支柱产业中优先发展和重点培育产业的有利机遇,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0
35、00的支柱性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并引导宗教、文化、民俗、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将完善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打造藏乡田园景区的需要,服务广大游客,是.000旅游发展的需要,是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传播乡城文化的需要,是促进汉藏融合的需要。因此,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2.4可行性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旅游业的启动和发展速度已远远超过了其他产业,在许多国家旅游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在我国也日渐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把重大旅游度假项目和专项旅游项目建设、大
36、型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列入今后一个时期有较大发展前景、市场需求较广、有利于开拓国内市场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项目,并予以重点鼓励和发展支持。发展改革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第三十四项旅游业第二条: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游及其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服务,为鼓励类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优先位置,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本项目作为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37、二、环境优良.000社会风气良好,民风淳朴,各民族和睦相处,项目周边环境优雅,没有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三、地质安全有保障项目所处位置地势开阔、平整,周边山体地质坚固,没有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安全隐患。四、规划设计符合相关建设标准 .000藏乡田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8年3月完成可研、申请立项、设计地勘等前期工作,2018年4月建设工程将全面铺开,于2019年8月将竣工验收。 五、地方党政高度重视.000文化旅游和广播影视局予以高度重视,多次开会专题研究民俗旅游建设情况,督促成立了.000藏乡田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从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给与大力支持,有效协调解决.000藏乡田园旅游
38、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使项目建设进展顺利。.000旅游发展局组织了强大的力量,从事该项工程的前期基础工作,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三章 市场分析及建设规模3.1旅游资源评估乡城是康巴藏区的腹地,康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康巴文化底蕴深厚,无论宗教、生活、艺术、建筑、人文精神,各方面都透射出康巴文化的光辉。县域地处青藏高原南部,是云南进入康巴腹地的门户,川、滇人民接触交流的重要通道。古代“茶马古道”曾贯通乡城全境,由此进入康巴腹地和西藏。乡城人在参与康巴文化共铸的同时,也负载了别具特色本土文化,融合并吸收了许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精华,其本土文化多元性的
39、特色十分鲜明。乡城拥有神秘而深厚的宗教文化气息浓厚,有康南最大的黄教寺庙桑披岭寺,有全藏区最为独特罕见的白藏房民居群落,有融合了汉、藏、纳西三种民族服饰特色,全藏区绝无仅有的妇女服饰服装。更为可贵的是,这里的本土文化和古朴民风,虽历经历史风雨的侵蚀,却仍能保持住其固有的本色。旅游者所到之处,仍能寻觅到原汁原味的真实体验。旅游景区自古为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金沙江流域大香格里拉国际精品旅游区”的腹心之地。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资源富集,风光秀美,素有“中国西部香巴拉”及“康巴江南”等美誉。这里有(全)世界唯一的白藏房田园民居群落、闻名遐迩的“疯装”、万亩阳光果园,更有丰富多样的珍稀动植物为
40、伴。浓郁的宗教文化,多彩的人文风情、好客的藏家人们,悠悠的山歌锅庄,幽静的乡村夜色,共同构成了乡城藏乡田园独特的风景线。3.1.1历史人文资源乡城(藏语意为佛珠之地)县历史悠久,汉为白狼羌地,唐属吐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司,明属朵干都司地,自古为多元文化交融之地。历史上的茶马古道、藏彝走廊纵贯乡城,藏人时代繁衍,独特的康巴白藏房,闻名遐迩的“疯装”源远流长,散播着蒙古、纳西和汉等民族的文化基因。它们在历史上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至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被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征服,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乡城地区受青海蒙古族硕特部控制。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设理塘宣抚司,乡
41、城归其管辖。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设置定乡县,隶属巴安府。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属西康省管辖。1951年更名为.000,1955年10月至今隶属四川省。乡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深厚。从民居建筑、民族服饰、民间歌舞、民族手工艺到宗教文化、餐饮等,都保持着朴实的传统风格,同时,由于历史和区位原因,.000藏民族与纳西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在文化上存在一定的交融,.000除具有一般藏区的民族文化之外,形成了以祖神文化为代表的独有民族特色文化。典型代表:特色民居建筑白藏房、乡城疯装、藏芭比、传统农耕文化、锅庄演艺、乡城藏戏、民俗手工艺(木雕、唐卡制作、雕刻、木工、手工编织)。一、白色
42、藏房:“白色藏房”是乡城藏文化“三绝”之一,是乡城最为重要的人文品牌,更是藏乡田园旅游景区的核心景观资源。该藏式建筑独具一格,是乡城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建筑实践经验,当地居民最终在康藏传统建筑基础上,融汇井干式结构、碉房造型以及土筑墙体技艺,创造出融合藏、汉、纳西三大民族风格与艺术审美的建筑乡城白藏房。白色藏房属于土木结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藏房墙体是用湿度适宜的普通泥巴通过夯筑而成,一般使用年限可达上百年。墙体外侧呈内斜状,内侧垂直,房屋整体为室内木柱密架,柱头越多房子越大。房屋整体为梯形,墙体平整光滑,每年传召节前一月左右,用一种乡城山上特有的阿戈土拌水搅成白色土浆,盛于茶
43、壶等器具里,从墙头慢慢浇下,直到土墙变白。这不仅使墙体美观、防雨,更主要的是祈求吉祥、幸福。传说每浇注一次,就相当于点上一千盏酥油灯,诵一千道平安经。白色藏房二、乡城疯装:在色彩斑斓的雪域文化长河里,乡城疯装是一颗独具魅力的耀眼明珠,疯装即氆氇装,用氆氇为材质而制成。乡城疯装藏语称为“楚确”,意为“氆氇装”。乡城人用手工将羊毛纺线后,再用传统的纺织技术织成布匹,然后由有一定缝纫技艺的人手工缝制而成疯装。这种连衣裙最初形成于文成公主进藏时期,定形于云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时期,由纳西族妇女穿的齐膝围裙、唐代宫女服饰和本地土装兼收并蓄演变而成。乡城“疯装”吸纳了纳西族妇女穿的齐膝围裙的形状特点,
44、一般以氆氇为上品,108道折皱的袍裙,分内折、外折各54个。左右胸襟分别镶有红、黄、绿、黑、金五块三角形布料,它们分别代表福寿、土地、先知、牲畜、财富。疯装,寄托着把人间福气都聚齐了的寓意。“疯装”的穿法与众不同,其他藏区一般是左襟在里,右襟在外。而乡城疯装却恰恰相反,这种穿着上的“错位”正是疯装独具的特色。乡城女子连衣裙被其他藏区称为风装,城男子服饰与整个藏区男式服饰融为一体,也用水獭、虎孢皮等包装得华贵大方,配上刀枪更显威风凛凛,刚毅雄强。背部嵌一块绣有吉祥图案的“公热”,一般为绿色;下连后部有无数褶皱的十字花氆氆呢彩裙。风装用料讲究,以手织氆氆为上品,妇女头饰亦别具一格,将头发辫成上百根
45、小辫后,横向编织成网状,再披戴在头上,两耳角上分挂四根红珊瑚枝,更加显得光彩照人,在藏区实属少见。乡城的“疯装”在其它藏区无法找到的,体现着香巴拉的传奇风味。因为“疯装”,乡城有了一种浓浓的异域情调。乡城疯装三、疯装芭比来自.000青德镇的疯装芭比不同于其他芭比娃娃服装的批量化生产,疯装芭比身上的疯装都是由.000专门制作疯装的手工艺人一针一线手工缝制而成,每一道工序和制作成人疯装的工序完全一致,甚至更为细致。疯装芭比四、甲(嘉)绕拉康(空、岗):嘉绕藏语称之意为“坛城或院落”,拉岗为寺庙之意。这座镶嵌于青山绿水间的小寺庙,就是当年噶玛巴传道布施时,加持修建的著名寺庙之一。该寺庙因供奉有六世噶
46、玛巴通瓦顿丹(1416-1573年)的塑像而远近闻名、妇孺敬拜。据说,旧寺毁于民改时期,新寺占地面积不足300平方米,为土木结构的乘凉阶梯式三层建筑。大殿中央供奉着六世噶玛巴泥塑像,右面塑有莲花生大师泥塑像,接着是白度母塑像;左侧塑有宗喀巴师徒三尊的泥塑像等。这种格鲁、宁玛、噶玛三种教派和谐共存于一座寺庙的文化习俗,的确在整个藏区实属非常罕见,也折射出了青德的确式富者卸下马鞍子休息的地方,乞丐放下打狗棍安居的地方,疲惫的旅人喝酒的地方,倦怠的马儿吃草的地方。相传,噶玛巴莅临青德传道时,亲赐两颗菩提子。经青德、青麦人爱心呵护菩提树苗,最后漫山遍野开始茁壮成长,成为盛产菩提之地。据说,噶玛巴亲赐的
47、菩提子一株生长于青德赐美户果园。一株生长于青麦乡黑达村、山羊、老鼠等食过菩提子后,大便满山遍地,菩提树也就漫山遍野的生长。当时,噶玛巴亲赐的菩提子成长为菩提树后的果子取名曰“确亭茨弥”,意为“佛音汇聚之果”,果实顶部呈现 等几种图案,其中呈 状的被称作“龙眼菩提”据说,寺庙第一次修建时,卦书上要求,寺庙座南朝北,对着青布日神山修建。当时,青德人中最有威望和话语权的数下坝村的扎都尼玛。为护佑下坝村人畜兴旺。扎都尼玛强行要求,寺庙坐北朝西,俯视瞭望下坝村。20世纪,寺庙再次修建时,青德乡木郎宫村的加如仓巴,到处去化缘集资,又修改了寺庙朝向,演变成了如今东西方向的朝向,主要是想让寺庙对准木郎宫村。五、仲德菩提:“乡城”在藏语里意为“手上的佛珠”,雪域高原上唯一一个以“佛珠”命名的地方,其盛产一种菩提子,藏语称之为“称洼辛”或“称棚”,意为“佛珠树”。相传大宝法王杜松钦巴于乡城遗落了两粒佛珠,后都长成了菩提树,一棵长在青德,一棵长在青麦,所以“青德”藏语意为“上佛珠”,“青麦”意为“下佛珠”,亦由此而来。此为因缘造化,也预示着此地将成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