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论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279764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7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论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论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论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论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题目:论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 摘要内容摘要: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因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从理论到实证的框架,对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全面和科学的阐释,并进而得出了居民收入对GDP的最优占比.为了与实际挂钩,本文又再举了江西省的例子,使理论付诸于实践。然后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最后作出了自己的一些总结。关键词:收入分配;理论;实证;最优占比;举例;建议;总结AbstractContent:the residents income distribution problem of relationship betw

2、een the survival of the country, so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by constructing a framework, from theory to empirical on our countrys income distribution problem has carri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d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and then obtained the income for the optimal propo

3、rtion of GDP。 Again to linked to actual, I cited the example of jiangxi province, make the theory into practice, finally aimed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its own.Finally made some of his own summary。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Keywords: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y: empirical :the o

4、ptimal proportion for: advice :summary. 目录1绪论511问题的提出512研究意义613文献综述62理论分析721模型一:基于新古典理论的角度722模型二:基于新剑桥学派的角度823两种模型的比较92.3。1求解的基础不同92。3.2推导的思路不同93.实证分析93.1从新古典理论的角度94。举例分析(以江西省为例)134.1江西省居民收入增长现状分析134。1.1各项收入全面增长,四轮驱动带动城镇居民总收入快速增长.134.1.2江西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基本上与GDP增速同步134.1.3按照往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江西省城镇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在逐渐拉大1

5、44.1.4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144。2对策与建议144.2.1对外应平衡国际收支144.2。2对内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国内的需求154。2。2.1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154。2.2.2强化税收的调节杠杆作用154。2。2.3以特殊群体为重点加大民生投入154.2。2.3。1加大教育的投入水平154。2。2.3.2大力促进就业164.2。2.3。3加快医疗卫生改革的步伐165.总结16致谢16参考文献17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然而贫困问题仍然是困扰全球的突出问题.世界银行曾以2005年购买力平价为标准重新评估世界人口贫困状况,结果

6、表明:以1.25美元贫困线衡量全世界有14亿人口生活在赤贫状态,占世界人口的25%,其中亚太地区贫困人口为9亿人,占世界贫困人口的2/3,同时非收入方面的不平等程度日益增强。从各国的发展实际来看,持续的经济增长是战胜贫困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力量来源。然而经济增长只能是贫困减少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经济增长的减贫成效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一国或者是地区初始的不平等程度及其变化情况。此外,不平等程度过高将会给整体经济增长和减贫效果带来损害。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20世纪90年代我国人均GDP增长率创造了历史性的最高纪录,然而减贫的成就却相对有限,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经济增长质量的下降、收入分配的不公以及

7、贫困人口获取收入机会的减少。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要缩小发展差距、实现赶超发展也需要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中国的快速发展和迅速崛起创造了中国奇迹,被世界银行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最大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我国经济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不足,诸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下、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技术进步贡献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失衡等.各种迹象表明,我国只有合理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够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在这下问题中收入分配问题无疑是其中最突出、最迫切的问题之一。而从国内研究的进展情况来看,涉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领域的研

8、究很多,但是把二者相结合进行研究则相对较少;从研究方法来看,定性分析较多,而定量分析较少,特别是对当今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理论界仍然缺乏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通过本文试图从居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内涵手,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建立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协调增长的分析框架. 12研究意义 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存在收入分配问题。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和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从理论意义来看,对于稀缺资源

9、的有效配置,进而最大可能的增进人类的福利,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也是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领域产生的种种问题,既具有世界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问题的共性,也具有我国国情所导致的个性.因此研究居民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协调的机理是对传统收入分配理论的有益补充,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再从实践意义来看,一方面,我国拥有全世界20%的人口,在过去的近1/4个世纪中我国在坚守贫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由于我骗过贫困人口基数大,在世界贫困人口总量中我国仍占有第二大份额,仅次于印度。研究和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对于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减少我国贫困人

10、口总量,推进世界减贫进程具有重大的时间意义。而另一方面,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国民收入过度向政府倾斜、收入在分配调节力度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研究如何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使居民收入能够协调增长,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13文献综述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主要经济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关于收入分配的包括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收入分配的两个维度,即功能性收入分配与规模性收入分配.其中功能性收入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间的分配,属于分配的初始状态.从古典经

11、济学开始,经济学界开始关注收入分配份额的决定及变化,分析不同生产要素参与生产分工所需要获得的要素收入份额大小,这一领域的研究呗学术界称之为功能性年收入分配。主要学派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剑桥学派等。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穆勒等为代表人物的古典经济学家,把收入分配问题视为经济理论的核心部分,进行了详尽的讨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内涵;新古典经济学家克拉克、马歇尔等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从生产要素角度研究分配规律的传统,发展了已经成为经济学教科书基本组成部分的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卡

12、尔多和斯拉法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提出了与古典综合学派相对立的观点,试图从新恢复李嘉图的传统,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具体如图所示:功能性收入分配古典经济学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新古典经济学如:克拉克、马歇尔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剑桥学派如:罗宾逊、卡尔多及斯拉法等图1-1功能性收入分配规模性收入分配是经过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政府转移支付以后,一个体和家庭为单位的收入差距状况,用以衡量收入分配不平衡状况的最终状态。在20实际50年代,功能性收入分配被认为是“典型化事实”,收入分配的研究重心转向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即从国民收入在工资利润间的分配转向用基尼系数描述个体之间收入分配的

13、不平等,这一领域的研究呗学术界称之为规模性收入分配。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等,具体如下图所示:规模性收入分配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图1-2规模性收入分配2理论分析 21模型一:基于新古典理论的角度新古典学派的居民收入增长理论模型进一步改进了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所以产出Y与劳动投入L、资本投入K和技术投入A符合生产函数,而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AKaLb,其中Y表示社会总产出,A、L、K分别表示技术水平,资本以及劳动力三种生产要素,a和b都表示两种要素对于总产出的贡献率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可得:LnY=LnA+aLnK+bLnL将上式两边对

14、时间t求导得: 我们令gY=又由于含义是产出Y随着时间t变化的增量,因此可以表示为产出Y的增长率,而其他可以依次表示为:gA= , gK= , gL=再令gY, gA,gK,gL分别代表总产出、技术水平、资本和劳动增长率,则上式可以表示为:gY= gA+a gK+b gL从上式我们可以看出,产出增长率是由技术水平、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增长率的线性组合,总产出的增长是由所投入要素的增长所决定.其中,a和b确定了各要素的增长对于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 22模型二:基于新剑桥学派的角度传统的相关理论虽然对于居民收入分配问题都有所阐释,但是都没有很好的解释下面的问题:经济增长的成果究竟应该如何分配。而

15、我的这个增长模型吸取了古典的假设,从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入手,结合了相关学者的收入支出模型,然后讨论了居民收入占GDP比例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我国采用收入法核算GDP可以表示为:GDP=工资W+利息收入R+固定资产折旧D+营业净收益Q而采用支出法核算GDP,则可以表示为:GDP=消费C+投资I+G政府购买+NX进出口则收入支出模型可以表示为:GDP=W+R+D+Q=C+I+G+NX左边的收入也是产品的总供给价格,右边表示产品的总需求。由此,我们可以将居民收入与利润等统一在一个核算体系下。由此经过一系列的假设和分析,得出居民收入占GDP比例与企业利润等的关系。 23两种模型的比较 2.3.1求解的基

16、础不同模型一是从各投入要素对产出水平不同的贡献率来考察劳动率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模型二则侧重于从整个宏观经济均衡的角度来考察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 2.3.2推导的思路不同 模型一中的主要的参与主体为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它根据不同的要素投入对总产出的贡献率,按贡献的不同进行收入分配;而模型二主要参与主体为企业和居民两个部门,根据投资等于消费的恒等式进行模型的演绎。3。实证分析 由于从新剑桥学派的角度难以得到相关数据,为此,我在这里仅从新古典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3。1从新古典理论的角度第一步:我们根据上面理论分析所得出的结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很容易得出新古典理

17、论条件下所得出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表达式:lnYt=C+1 lnKt+2lnLt+ut其中Yt表示总产出,Kt表示资本存量,而Lt表示劳动力的投入量,最后ut为误差项第二步:通过相关渠道数据的收集,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到以下表格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数据与中央政策挂钩,我所选的数据是从1979年改革开放开始。具体原始数据如下表所示:年份GDP(Yt)就业人口(Lt)资本存量(Kt)19793922。254058811574。0319804228.7541692.512187.919814450.474304312823.1519824853。544451013474。4319835380.29

18、45865。514233。319846169.8147316。515184.0319857031.284903516382.5519867653。2950577.517776.7319878539.852032。519384。7119889503。1353558.521206。5419899889。2754831。522862.64199010268.926003924286。67199111211.56512025892199212808。0965821。527991。81199314596。656648030820。719941650667131.534398。41199518309。27

19、6776038603199620141。7668507。543320.8199722014。356938548356.2199823738.8170228。553735。32199925547。6671015.559523.36200027701.6671739。565743.5200130000。987255572610.68200232725。6973352。580488.5200336006。577408690022.19200439637.8574816101439.14200544120.975512.5114851.07200649713。976112.5130511.772007

20、56754.5876695148310.71200862222.777235168145。67200967893。177737.5192117。25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为了便于使用模型,我们将以上数据都取了对数,结果如下表:年份GDP(Yt)就业人口(Lt)资本存量(Kt)19798。27442110。611239。35651919808。34966210.638089.40819919818.40076510.669959.45900719828.48746410。703479.50854919838。59049810。733479.5633419848.72742310。764619.6

21、2799919858.85812410。800299.70397219868。94289110.831269。78564619879。05249310。859629.8722419889.15937610.888539。96206519899.19920610。9120210.0372619909.23687711。0027510.0976819919.32469511.0839910。1617319929。45783211.094710.2396719939.58854711.1046610.3359419949.71147911.1144110。4457719959。81516311。12

22、37310.5610919969。91055111。134710。6763919979。9994511。1474310.78635199810。0748711.1595110.89183199910。148311。1706510.99412200010.2292511.180811.09352200110。3089911。192111。19287200210。3959211。2030311.29587200310.4914611。2129811。40781200410。5875411。2227911。52721200510.6946911.2320511。65139200610。8140411

23、。2399711.77922200710.9464911。2475911。90706200811。0384811。2546112.03259200911。1256911.2610912.16586第三步:运用Eviews计量经济学软件,我们可以将数据输入新的工作簿,得到三个变量间关系的散点图,具体如下图所示:,图3-1变量的散点图 我们从图中可以很容易看出,但通过对变量取对数,各个时间变量的数据会更加贴近事实.第四步,对此数据,我们还可以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简单估计,以确定结果是否与事实相符,拟合程度是否良好,具体产生结果如下所示:Dependent Variable: LNYMethod: Le

24、ast SquaresDate: 02/23/13 Time: 14:41Sample: 1979 2009Included observations: 31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C10。098620.883030-11。436330。0000LNL1。0721360.10150010。562910。0000LNK0。7527520.02495330。166370.0000R-squared0.997296Mean dependent var9.675568Adjusted R-squared0。997103S。D. dependent va

25、r0.865827S.E. of regression0.046601Akaike info criterion3。202642Sum squared resid0.060805Schwarz criterion-3。063869Log likelihood52。64095Hannan-Quinn criter。-3.157405F-statistic5164。101Durbin-Watson stat0。503598Prob(F-statistic)0.000000 第五步:结果分析。从上表中,我们根据上面变量系数所估计数,可以很容易得到表达三个变量关系的建议方程式:lnY=10。10+1。

26、07lnK+0。75lnL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R的数字基本接近1,所以方程系数估计的结果拟合的非常好,各变量系数皆为正数,统计结果显著.本次计量经济学模型是采用数据的对数刑事进行回归,而回归系数所反应的是产出弹性。我们从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劳动、资本的产出弹性分别是1.07和0。75,两者之和的数据明显大于1,不难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从数据中,我们还可以很容易看出,劳动平均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使GDP增长10.1%,而同样,资本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也可增长1.07,虽然从表面上看,劳动力似乎比资本更能够提升GDP的总量,但由于我只考虑

27、了固定资本存量,而没有考虑人力资本存量,所以出现了相反的结果。事实证明,GDP的增长,也就是经济增长与劳动力,资本等存在一些相关关系,所以控制好收入分配问题仍然是我们国家以后的重中之重.只有分配问题,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才会大增。第六步:结果预测。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力即居民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了GDP的增长,当然我们不禁要问,那居民收入占多少才是最好的呢。经过相关经济学者的研究,他们考虑的比较周全,资本产出弹性在资本、土地和劳动产出弹性之和中中的比重为34%,劳动产出弹性在弹性产出中的比重为23,人力资本产出弹性为43。而其中劳动和人力资本同属于劳动者报酬的范围,所以劳动者报酬的相对份额

28、为66。虽然理论上是这个结果,但因为理论与实际永远不可能相符,实际告诉我们,劳动者报酬略低一点56为最好,当然不能绝对。4。举例分析(以江西省为例)4.1江西省居民收入增长现状分析限于数据的关系,我现在只对2011年江西省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作个介绍,总的来说,江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据对全省1230户城镇居民家庭收支状况抽样调查,2011年一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93。5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66.79元,增长11。5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0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68%。综合来说呈现出以下特点: 4。1。1各项收入全面增长,四轮驱动带动

29、城镇居民总收入快速增长.一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为4743。3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50.31元,同比增长10.49。从构成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的四大项看,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均呈增长之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来自工资性收入为3026。0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8;人均来自经营净收入为410。68元,增长42.5%;人均来自财产性收入为94.93元,增长12。42%;人均来自转移性收入为1211.7元,增长9.65%.从四大项收入增长对家庭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看,工资性收入的贡献率为46.79,经营净收入的贡献率为27.2%,财产性收入的贡献率为2。33,转

30、移性收入的贡献率为23。68%。见下表:2011年一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各项收入增长对家庭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 单位()指 标 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贡献率46.7927.22.3323。68贡献度4.912.850.252。48以上数据显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是拉动城镇居民总收入增长的主体. 4。1.2江西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基本上与GDP增速同步在城镇居民总收入的统计中,可支配收入主要指工资、奖金、房租、红利等,可用来支付日常开销。据统计,去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860元,数据上增长13。52,但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实际增长10。64

31、%,基本与GDP实现同步增长。而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6。另外,去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五等收入分组:最低为9705元,增长15。96%;最高为38166元,增长11。09。 4.1。3按照往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江西省城镇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在逐渐拉大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江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51元,同比增长10.8%;2007年为11222元,同比增长17.5;2008年为12866元,同比增长14。7%.但同时城镇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在逐渐拉大,在2006年城镇居民户中,最高10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368元,最低10收入组为3814元,高低收入

32、组的差距达到了18554元;在2007年度的城镇居民户中,最高10%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316元,最低10收入组为4789元,高低收入组的收入之差达到21527元;在2008年城镇居民户中,最高10%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550元,最低10的收入组为5181元,高低收入组的收入之差达到23369元。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2008年高低收入组的收入极值差比2006年高低收入极值差增大了4815元。 4。1.4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 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江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585元,同比增长9。8;2007年尾4098元,同比增长14.3%;2008年为4697.7元

33、,同比增长14.6,但同时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在2006年农村居民户中,最高20%收入组的人均纯收入为7050。9元,最低20收入组为1418.95元,高低收入组的收入之差5631.95元;而2007年,在农村居民户中,最高20收入组的人均纯收入为8160.78元,最低20%收入组为1556.22元,高低收入组的收入之差达6604。56元;2008年,最高20收入组的人均纯收入为9872.66元,最低20%收入组为1532.89元高低收入组的收入之差达到8339。77元。2008年高低收入组的收入极值差比2006年高低收入组的收入极值差扩大了2707.82元. 4.2对策与建议

34、根据以上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本结论,我们省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一致的总体思路是:以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为56左右为最好。为此,我结合了自己的一些认识,提出了以下自认为可行的一些建议。 4。2.1对外应平衡国际收支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外部输入特征要求必须从国际贸易差额入手,改善贸易政策,如降低出口避税等方法.但是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政府还应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人民币汇率更具弹性,这将有助于遏制资本项目下外汇资金的流入。 4.2.2对内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国内的需求 我们应该在稳定无价的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医疗、公共教育、保障性居住等方面的投入,增强居民对未来生活

35、保障的信心,改变人们的和消费倾向,从而降低人们储蓄的意愿,进而有效地减轻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4。2。2.1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者平等竞争的就业制度和机制,做好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各类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将税费减免、贷款贴息、岗位补贴、教育培训、就业援助等政策覆盖对象扩展到各个领域、各类企业、所有人群,对就业困难人群,包括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并建立城乡统一的管理。培训、监察制度,打造城乡一体的劳动力供需网络和就业服务平台,实行城乡统筹就业。 4。2.2。2强化税收的调节杠杆作用建立社会保障和个人信用相结合的个人账户,完善储蓄存款实名制,推广不动产

36、和金融资产实名制.也可考虑加大对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力度将定额定率相结合的扣除法转化为因素扣除法,同时对低收入者考虑增加赡养、教育等专项费用扣除项目提高费用扣除标准,适当提高起征点及降低中段的累进税率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4.2。2。3以特殊群体为重点加大民生投入继续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文化。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机制,真正实现居有其所、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减少江西居民的收入漏出。 4。2。2.3.1加大教育的投入水平 具体包括很多,如推行点对点教育教育援助制度;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

37、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积极推行学生助学贷款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 4。2。2。3。2大力促进就业 包括很多,如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促进劳动者就业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对因多种原因造成就业困难人员集中的地区,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更重要的是,应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继续教育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实行就业与再就业援助制度,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 4。2.2.3.3加快医疗卫生改革的步伐 具体包括: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

38、生服务体系,建立适应农民承受能力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系和农村医疗管理规范;完善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推广医疗服务一卡通,加强不同医院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5。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例证,一方面,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我们国家的收入分配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虽然存在问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以上的相关建议,继续重视和保障民生,这个问题终究会解决;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它跨越了城市和农村、市场和政府、效率和公平等各个领域,贯穿从生产、流通到分配的整个链条,涉及到多个阶层、多种关联的利益群体,为此,解决好收入分配

39、问题将是我们国家以后,甚至将来的重中之重。致谢 年前,我主要进行了论文题材的收集工作,一方面自己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以了解一下那种题材可能会比较好写,而在另一方面,我又多次在课外询问我的指导老师相关情况,毕竟老师对写论文应该是经验最丰富的.经过老师的指点,我终于确定了自己写作的论文题目。现在,我的论文已经写完,自己感觉还不错,我要感激很多对我的论文提出自己批评意见的人,尤其是我的指导老师,相信没有她的指导,我不可能这么快就搞定论文的事情,真的很感谢她王铮老师.参考文献1柴华奇: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载于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2常兴华、李伟: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测算结果与调整对策,

40、载于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3董碧松: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分配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4冯子标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变动趋势分析5国家计委综合司课题组:90年代我国宏观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载于经济研究1999年底11期6韩建雨: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研究综述,载于经济纵横2011年第1期7何江、张馨之:中国区域人均GDP增长速度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载于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22期 8胡鞍钢、胡琳琳、常志霄:中国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载于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9胡兵、赖景生、胡宝娣: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缓解-基于中国农村贫困变动的实证分析,载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41、2007年第5期10胡永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的首要作用,载于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12贾庆 、韩晓明、刘薇:我国居民收入占比并非过低,载于中国证券报2010年5月12号13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载于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14李实、罗楚亮:中国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对修正样本结构偏差的尝试,载于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15李扬:收入功能分配的调整:对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现象的思考,载于经济研究1992年第7期16李子联:收入分配如何影响经济增长一个基于17梁达: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带来的负效应不容忽视,载于上海证券报2010年11月1日18刘扬:现阶段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证分析,载于财贸经济19刘霞辉:建国60年来的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载于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20欧阳煌: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协调增长:理论与实证,载于中国财政2010年第9期21世界银行 :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2孙居涛、田阳群: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从新审视,载于经济评论2004年第4期23田阳群: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良性互动与作用机制分析,载于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5期24王远鸿: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不利扩大消费,载于上海证券报2010年3月4号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