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国水资源开 发利用与管理.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27791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PDF 页数:140 大小:11.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水资源开 发利用与管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我国水资源开 发利用与管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我国水资源开 发利用与管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我国水资源开 发利用与管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我国水资源开 发利用与管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水褥源开发利用 与管理:非常高兴和各位专家、代表交流“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有关情况。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A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 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洪涝灾害一“水多”水资源短缺一“水少”水土流失一“水浑”水资源污染一“水 脏”: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问题极其过重的国家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明确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支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做出 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情况哈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合我国水资源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T我国水资源管

2、理工作主要成效谡: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球淡水资源的稀缺全球水的总量:13.86亿km3全球淡水资源总量:0.35亿km3,占总量2.53%,淡水资源十分珍贵中国淡水资源总来量(降水):6200km3 中国占全球淡水量不到万分之1.8(0.000177)(1立方公里=10亿立方米)我们的土总量=1386000000 km3K球上G木 杓12月6酬11a全球河川径流稀缺,仅40000 km3(40多万亿m3)中国2700 km3地下行汨南方和山区多,北方和平原少总量多,人 均、亩均少水资源基本情况年际和季节差 别大,主要集 中在汛期气候变化加剧了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状和其他自然资源 分布不

3、相匹配况,极端气候带来更多水资源问题水资源量2.8 亿立方米,居 世界第6位23人均水资源量 低,约为世界 人均值的28%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低,约为世界亩均值的50%I T地表水2.7万亿nP-一62万亿m3t2.8万亿m33.4万亿nP地下水1000亿m3少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亿立方米,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 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自位人均水资源量却只有21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值的空%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只有14叱方米,约为世界亩均值的奥。相赢布上 极不均匀(南方地区地表水 资源量占全国的 84%,北方地区 地表水资源量占 全国的16%;k山丘区地表水资 源量约占93%,平原及

4、盆地地表水资源占7%。)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和河川径流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集中,水资源 时间分布极不均衡。降水量越少的地区内集中程度越高北方地区汛期4个月 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 比例一般在70%80%,其中海河、黄 河部分地区超过了 80%,西北诸河部分产区可达90%。J南方地区多年平均连(最大4个月径流量占全 年的60%70%。不 但容易形成春旱夏涝,而且水资源量中大约有 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防灾任务繁重。)同时,我国河流往往出现连续生水年或枯水年。月降雨占全年降雨的百分数(%)中国部分地区与伦敦、巴黎多年平均降雨量年内分布比较水份和气温决定生态条件变化的宏观格局从南往北,生态格局的决定因素

5、是气温从东南往西北,生态格局的决定因素是水份我国降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受降水支配,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空间地理分布上不均,降雨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1.自然资源分布不相匹配2.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中国的水工程建设任务比较繁重北方地区以19%的水资源支撑了 46%的人口、64%的耕地和 45%的GDP,尤 其是黄淮海地区 以7%的水资源支 撑了 35%的人口、39%的耕地和 32%的 GDP。这种水资源的 逆向配置给中 国社会经济带 来深远影响要解决这个问 题,不能完全 依赖市场,需 要在国家层次 上实现资源配 置和宏观调控,南水北调工 程就是这种战 略思想的具体 体现。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

6、还反映在水资 源与人口、耕地、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南水北调工程就是这种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气候变化加剧了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状况,极端气候带来更多水 资源问题A7 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1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明显减少。9 近20年来,全国降水量和水资源量变化不大,南方地区降/水量和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而北方水资源量减少明显。_i_Ay 不其中以黄淮海和辽河区最为显著,河川径流量减少17%,水资源总量减少12%;海河流域河川径流量减少41%,水资源总量减少25%。we,1 980-2000年(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与 19567 979年(第一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数量两次水资

7、源调查评价水资源数量比较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发生频繁,强度加大,危害加深,不少地区连续出现大面积干旱,如去冬今春的西南大旱。我国水资源状况,特别是北方地区水资源情势变化十分显著,水资源供需形势更趋紧张,对经济社会发展 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情况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合我国水资源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T察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成效谡: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的需求量持续增长,总体上经历了快、中、慢三个增长阶段用水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量比例正在逐步增加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北方远高于南方平原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高,部分地

8、区地下水超采严重生态用水量正在逐步增加南方用水量增加相对较快我国年总用水量从1949年的1030亿m3,增力口到2010年的5998亿 m3o用水量增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980年 1980年995年前后 一1996年至今、增长主要由于农业用 水的大幅度增加这一阶段农业用 水趋稳,工业和 城镇用水量增加 较快节水使用水效率 得到提高,同时 还受供水能力和 水源枯水期的限 制,总用水量保 持微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用水呈持续增长态势。2010年工业用水量1445.5亿m3左右,比上世纪80年 代初增加了约2倍,用水量从占总用水量的从9.5%提高 到24.1%。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和

9、生活水平提高,城镇生活用 水量也在持续增加,2010年总用水量为515.8亿m3,比上 世纪80年代初增加了3倍多,占总用水量的比重从1.8%提高 到8.6%,城市生活用水量的比重将随着城市化和城市人民生活质量的 提高继续增加;而农业和农村生活用水量在大规模增长后,从1980年后开始 趋于稳定,农业用水比例已经从85.3%下降到63.4%。20002010年,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1%。北方地区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平均为50%,其中的海河、辽河、黄河流 域分别为134%、87%和73%;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为 14%。全国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8%,北方地区平均地表水资 源开发利用率为

10、38%,海河、黄河和辽河流域分别为76%、63%和59%;南方地区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4%。:平原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高,部分地区地下 水超采严重全国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63%,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74%,南方平原区浅 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7.6%。172%石羊河 昨.新疆吐哈盆地1士业也 山东半岛11 海河北系w|jBSI 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河道外人工生态 环境用水量增加较快 19802010年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量增加了 116亿 m3,年均增长率4.1%。2010年生态环境补水量114亿m3,占总用水量的 1.9%o 改革开放以来,南方

11、东部地区(包括沪、苏、浙、闽、粤、琼等)由于经济发展快、城镇人口增长迅 速,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增长均较快;西北地区(包括蒙、陕、甘、青、宁、新等)城镇生活用水增 长相对较慢。西南地区(包括桂、渝、川、贵、滇、藏)由于用水基数小,工业用水增长速度最高;而北方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辽、鲁等)尽管工业 发展也较快,但由于水资源短缺和节水力度的加大,工业用水增长相对较慢。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情况哈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给我国水资源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T 察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成效谡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T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地貌地形条件的多样 性、复杂性,气候条件的季风性,加之社会经

12、 济高速发展/发展中_ 发利用出现7盾和问题 四大水问题相互作用,彼此叠加,形成了影响中国未来发展和安全的水危机。这些水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经济社会 发展的影响,还有我们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误 区。这里我将着重介绍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问题,这两个 问题密切相连,一个是量的问题,一个是质的问题。水资源短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我国用水水平与先进水平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已超过承载能力,生态退化和失衡问题突出金水资源短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现状开发利用条件下,全国年均缺水量约为400亿m3,但实际上,我们通过挤占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

13、,超采地 下水,弥补了一部分短缺用水,其中挤占河道内生态用 水约为132亿m3,超采地下水215亿m3。由于缺水,对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带来了影响。J严重干旱情况呈增加趋势.“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由于缺水每年造成经济损失约为1800亿元。截止目前,全国规划内尚有1.6亿多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全国缺水城市有400座,严重缺水城市有110 座,其中城镇生活及工业未满足的供水为22亿 m3,农业为167亿m3。2006年西南地区东北部以及东北、华北、西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其中重庆、四川东部地区遭受百年一遇特大干旱。2010年冬

14、春季的西南5省大旱,时间长,范务ZVS茄工新中A-发围大,影响严重,农业、工业、人畜饮水都受到威胁。旱旱旱旱 特重中轻 虽然近30年来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工业用水效率不高200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附)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废污水排放 总量增加,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尽管我国在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花费了巨大气 力,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废污水污染处理状况水质水资源 1开发废污水排放 量大,废污 水处理和达 标率不高水体污染形 势严峻,水 功能区达标 率有待提高湖泊水质较河

15、流 水质状况差、河 流水质较水库 差;缺水地区较 丰水地区差,水 网地区较其它地 区差,城镇河段 较一般河段差,下游人口密集地 区河段较上游地 区差部资超力化题分源过,和突水已能退问 区发载态衡 地开承生失出八 1980年以来,我国工业及城镇废污水排放量年均增长率为6%左右。2010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617.3亿吨,比上年增加4.7%o 由于点源污染不断增加而废污水达标和处理程度低(2010年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为77.4%,县城不足30%),非点源污染日渐严重但缺乏有效的防治,进入我国江河湖库水体的污染物不断增加,如海河流域、太湖流 域、辽河流域的污径比分别高达50%、44%和38%。由

16、于许多河流(段)污染物入河量远远超过其水体容纳能 力,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2010年,对全国17.2万公里的河流水质状况进行监测评价,水质N类和劣于IV类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37.9%,特别是劣V类水河长占17.5%。劣V类水17.5%V类水7.4%IV 类水 13.0%I类水6.0%II 类水 29.3%ID 类水 26.8%:湖泊水质较河流水质状况差、河流水质较水库 差;缺水地区较丰水地区差,水网地区较其它地区差,城镇河段较一般河段差,下游人口密集地区河段较上游地区差。:对全国主要江河846个水质代表测站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水质变化趋势的分析表明,约四分之一测站水质呈恶化趋势,水质日趋硬化;

17、湖库水体的 营养水平处于升高态势。我国江河湖泊数量众多,水生态类型丰富多样,但 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我国不同区域出现了众多 不同的水生态问题。河流断流,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地下水超采严重湖泊萎缩,湿地面积减少 初步调查的北方514条河流中,有49条河流发生断 流,其断流河段长度总计达到7428km。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特别是北方河流实测径流量较其天然径流量均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许多河流(段)实测径流量仅为其天然径流量的20%40%,部分河流(段)仅为10%左右,有的河段甚 至常年干涸。黄河区和海河区入海水量占本区地表水资源量比例 从20世纪50年代的70%下降到90年代不足30%。超采地下

18、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地表、水资源因是地表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由 于缺少地表水或者地表水严重污 染,我国许多地区不得不依靠过 度开采地下水维持经济社会发地表超采地下水 特别是近30年超采严重。全国目前已形成深浅层地下水 超采区400多个,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近19万km2,约 占平原区总面积的11%。地下水超采已导致全国超过9万km2的面积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最大累积沉降量达3040mm;海水入侵总面积超过1500km2;地下咸水入侵面积约1160km2。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面积大于10km2的635个湖泊中,目前有231个湖泊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其中干 涸湖泊89个;湖泊总萎缩面积约1

19、.38万km2(含干涸面积0.43万km?),约占现有湖泊面积7.7万km2的 18%,湖泊储水量减少(不含干涸湖泊)517亿m3。全国天然陆域湿地面积共计减少约13.5万km2,减少了28%,其中由于围垦开发造成的天然湿地面积减少约占81%o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情况哈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合我国水资源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T塞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成效 您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治水兴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党中

20、央、国务院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近年来,水利部党组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系统总结我国长期治水经验和教训,提出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着力做好民生水利工作,推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注重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水资源配置和水权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水资源调度和调控能力明显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水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相继修订并颁布实施 国务院颁布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黄 河水量调度条例、水文条例等法规 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联合颁布了水资源费征

21、收使 用管理办法 水利部颁布了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量分配暂行办 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 证管理办法等规章 各地相继出台了水法实施办法、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配套法规,初步建立了以水法为核心、多层次的水资源管理配套法规体系,确立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水 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建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 约、保护和管理的制度框架体系。以水资源综合规划、各类专业专项规 划编制和流域综合 规划修编为标志,初步构建了我国水 资源规划体系,为 水资源配置奠定了 规划基础。国家水权制度建 设取得积极进展 O大部分省区实 行了年度用水计 划管理,宁蒙水 权转换探索取得 经验。国务院批复了永定河

22、 干流水量分配方案,并授权水利部批复了 大凌河水量分配方案;广东东江和江西省 主要江河的水量分配 方案相继经省人民政 府批复实施。各地加大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发挥水资源费在水资源配 置中的调节作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实施 了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加强水资源论证管理,否决了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 政策、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遏制水资源无序开 发和过度开发。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开工兴建,向北京应急供水工程已经通水辽宁大伙房输水、甘肃引然 等区域性调水工程正在实施针对天津、北京、广州、澳 门等重要城市和地区一度出 现的用水紧张局面采取了应 急调水,开展了引江济太、淮河闸坝防污

23、调度等工作。吉林哈达山、重庆玉 滩、宁夏固海十一泵 站以及润滇、泽渝、兴蜀、滋黔等一批水 源工程开工建设;兴建了大量蓄水、引水、提 水工程,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保障重点城市用水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D除了保障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供水外,重点加强了 生态用水的保障。人水的谐:比照治水理念指导下长江、黄河、海 河、太湖、珠 江、淮河、嫩 江、太湖等流域 都陆续开展了生 态调度尝试J3A以水生态系统保护为主 要目标,对江河水量在 时间、空间上进行重新 分配或调节,有效改善 了河湖水质,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水利调度从以传统 的人类需求为主要 目标的调度,转向 不仅为人类的需 求,同时也考

24、虑生 态系统的需求 黄河连续10年不断流,黑河实行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黑河水连续6年进入东居延海,塔里木河、石羊河 水量调度顺利实施;实施引江济太、引黄济淀、扎龙湿地补水,湖南、江西等一些南方地区相继开展了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不仅如此,作为指导先行的水利规划,近年来愈来愈多 的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理念、新内容。水利部门已经为此做了专门的规划,将临时性的、救急性 的补水逐渐转变为有计划的统筹安排,生态用水已经成为 水利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环境保护在规划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甚至部分 流域专门制订以保护生态为主要目的水资源专项规划。例如松辽水利委员会编制了我国第一个针对湿地保护的专 项水资

25、源规划:扎龙湿地水资源规划;海河水利委员 会编制了第一个以生态环境恢复而冠名的海河流域生态 保护水资源规划陆续开展了张掖、大连、绵阳、西安等 100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200个 省级试点,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积 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 和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运行 机制,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用水定额,促进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颁布 实施了“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 划,制订了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 设,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明显提高。全国万元GDP用水量从1980年3500m3下降到2008年258m3(

26、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下 同;若按当年价计算,为188 m3),下降9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783m3下降到142m3,下降8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30提高到0.48,亩均灌溉用水量由588m3 下降到435m3,下降26%。将饮水安全作为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重点依法规范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管理依法加强水资监测发挥行业优势,积极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6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将饮水安全作为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重点 饮用水安全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民众高度重视的大事。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将饮用水安全保障列为重 大的民生水利

27、问题并积极推进有关工作。2004年水利部完成了中国饮用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5年,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 障工作的通知,水利部开展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全国城市饮用水源地饮水安全保障规划、2005-2006年农村饮水安全应急规划等工作。加大了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的力度。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61个建制市、1750个县级城镇、所辖范围人口4.1亿的全国城镇水源地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了我国全国城市水源地的基本情况,对全国4090个水源地安全状况进行了分级分类评价,提出了水源地安全建设与综合防治措施。对重要饮用水水源

28、地实施核准公布制度,先后公布了两批共118个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并提出了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管理目标和要求。各流域机构和各级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积极开展城市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工作,编制城市饮 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 保障规划已得到省级人民政府的批复。依法规范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管理 按照水法规定,水利部组织开展了水功能区划和监督管理工作。截至2007年,31个省级行政区水功能区划都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结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各大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各流域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 管部门核定了主要江河的水域纳污能力,并向环境 保护部门提

29、出了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为各级人民政 府编制水污染防治提供了依据。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是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提出的 重要水资源保护制度,2008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细化了入河排污口 设置同意和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之间的 衔接关系,提高了对违法行为进行行政 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的力度。Q可排污口管理是水功能区管理、实施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保障饮用水安全的切入点,只有 严格入河排污口管理,才能最终实现水 功能区管理目标 2004年,水利部发布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对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排污口登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已设排污口等实施监督管理。从2003年开始,以流域为单元,水利部组织了开展了 入河排污口登

30、记,至2006年基本完成了登记工作,全 国共登记入河排污口3万多个,基本掌握了全国入河排 污口的分布情况和行业特征。从2003年至2009年,各流域受理了约100余家企业拟建入河排污口的设置申请,进行了实地查勘拟建工程现场,并对其入河排污口论证报告进行了审查,通过参与水资源论证和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等工作,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入河排放量。长江委每年都对管辖权限内的入河排污口进行现场检查,对重点入河排污口进行监督性监测。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要求排污单位进行整改。依法加强水质监测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 同水行政等部门组织水环境监测网络第二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机构负责监测其

31、所在 流域的省界水体的水环境质量状况水法、水文条例、河道管理条例等法规也规 定水利部水质、水量等监测职责1.掌握江河、湖库水资源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水量、水质等基本要素,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基础信息2.要为水行政管理 提供服务的信息,如取水许可、调水 工程、防汛抗旱防 污减灾、入河排污 口等用水与排污的 监测信息3.配合有关部门 做好水污染监控 提供的信息,如 突发性水污染事 件的应急监测等从上个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近60年的发展,监测 网络不断完善,监测能力不断增强,为水利部门履行法 定职责提供了重要支撑。水利部门现已建成了中央、流域、省及其地(市)共 264个监测中心(分中心)组成

32、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四级水质监测体系(可覆盖全国的水质监测网络),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形成,水质监测专业技术人员 2145人(不包括水量监测人员),水质测站总数为 5688个,与水文站结合的水质站约占总数60%左右。从1985年就开始实施实验室质量控制,保证了监测数 据的可靠性,实现了对江河湖库水体水质的有效监测。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四个流域中心赴四川重灾区开展应急监测,科学严谨的监测成果为稳定灾区民心和前方指挥部管理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并得到了灾区人民和水利部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的好评。从1997年开始,各流域机构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要求,开展省界水体水质监测,水利部组织各流域机构对省界水体

33、监测站点进行了规划与建设。规范省界站点设置技术要求,制定省界水体水质站设 置导则(试行)。目前,全国水利系统已施测监测的省界断面达300多处。通 过加强省界水体监测,基本上掌握了全国主要河流省界水体 的水质状况。2009年,环保部等六部委发布重要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 施考核办法,将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负责监测的省界水体 水质监测成果作为考核各省级行政区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 治规划成效的重要依据,通过近两年的考核,对促进地方积 极治污,落实水环境质量地方政府负责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挥行业优势,积极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 水利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发挥水利系统水质监测网 络、水利工程调度的优势,发挥了重要

34、作用。建立了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有所增强O 近年来,我们成功应对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太湖、巢 湖、新立城水库等蓝藻暴发事件以及汉江甲醇货轮起火 爆炸等突发事件。2010年1月1日黄河支流渭河突发油污染事件 在水利部及黄委的正确领导下,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积极 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发挥监测网络的优势,即时监测水质水 文数据,并根据水文条件对油污推进进行了预测,并对可能 受影响的地区和用水户进行了预警,根据油污发展动态加强 水利工程调度,统筹水利工程防凌、供水等功能,及时采取 关闭三门峡水利枢纽泄流、压减万家寨和小浪底水库的下泄 流量等措施,全力配合清油拦污工

35、作,为污染处置赢得了时 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油污对黄河水质的影响。2000年,水利部制定了重大水污染事件报告暂行办 法,全国主要江河流域陆续建立了突发污染事故快速反应 机制。如长江完成了“三峡水库135米蓄水及运行期间重大水污染 事件报告办法”、“黄河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调查处理规 定”、“松辽流域重大水污染事故上下游通报制度”等。努 力做到水污染事故发生时责任部门协调配合,信息渠道畅 通、反应迅速和处理措施得力。一6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 从2004年到2010年,水利部在全国选取了 13个大中小城市 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这些试点城市包括湖北省的武汉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

36、 市、湖南省的凤凰县、江苏省的无锡市、浙江省的丽水市、山东的莱州市、辽宁省的新宾县、吉林的查干湖、河北省的 邢台市和陕西西安的清蠲河、黑龙江的哈尔滨市、安徽省的 合肥市等。启动了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大部分省区实行地下水 年度开采总量控制,苏锡常地区实现全面禁采,南水 北调东中线受水区、杭嘉湖平原区地下水限采工作稳 步推进,济南约突泉复涌,部分超采严重地区的地下 水位开始止降回升。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从实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 响评价工作逐步拓展到开展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理,认真 实施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等工作。将水利工程环境保护贯穿在法规建设、建设项目规划、设计

37、、施工以及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中。我部先后完成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塔里木流域农田灌溉项目、黄河小浪底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治淮、长江堤防、百色、尼尔基等多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或其他类型的200余项水利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预审工作。三十年来水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关注短期 影响到长期影响,从关注水量和水质的变化到关注水生 态系统的总体变化,从定性分析到逐步定量分析,从技 术规范的统一到预审、审查的程序规范化。水污染防治工作涉及多部门的职责,需要各部门密切 配合。水利部非常注重与环保等部门的合作,并积极推动建 立相应的机制。为落实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源地和引滦入津工程水 源地等跨区水源地保护

38、工作,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与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5个市人民政府建立了“五加 一”的区域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协同机制。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与河北、天津有关部门建立了 水源保护协作机制。淮河流域积极组织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水利、环保 部门开展淮河沙颍河水情水质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枯水期污染源限排及水闸防污调度工作,实现上下游 和不同部门的联防联治。60年来,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上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成功应对了 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增长率,而用水总量实现了微增长,部分地区 实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我们以占世界平均

39、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3倍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在连续30年保持农业灌溉用水量零增长的情况下,扩大 有效灌溉面积近1.2亿亩,粮食产量提高近50%。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0%两项节能减排指标按年度全部完成。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情况哈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合我国水资源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ATmX.-T察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成效噫L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尸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基于我国基本水情和严峻水资源形势,面向 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需求,在对过去水资源管理工作系统 总结、深入思考和有效继承

40、基础上的一次重大革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水和谐为核心理念,以水资源配 置、节约和保护为工作重心,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坚持改革创 新为推进管理的不竭动力,统筹协调水资源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 用水安全和水生态与环境安全,着力推进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 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向节约保护优先转变,从事后治理向事前 预防转变,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从水 资源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从注重行政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是围绕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建立水资源管理的三条控制红线,

41、完善各 级政府的责任制,提高水资源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 平,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一.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总体要求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 用水总量控制三.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U!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五.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确保最严格 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通过健全制度、落实 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 高用水效率,严格限制入河湖排污量,加快建设节水型社 会,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

42、置、全面节约、有效保 护,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 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 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2)基本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坚持改革创新,改进管理方式方法;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主要目标指标2015 年2020年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亿立方米)63506700700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 下降30%比2010年 下降45%40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30.550.60建

43、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要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严格流域与区域取水总量控制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金严格流域与区域取水总量控制:加快制定重要江河流域的水量分配方案,实施流域、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对取水总: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水总量接近取水许可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 增取水。:在水量分配方案的基础上,鼓励地区间开展水量交易,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金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按流域、区域统一制定规

44、 戈!I,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进一步推进实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淘汰类的,产品不符合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的,在水功能区中的保护区 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在城市公共供水 管网能够满足用水需要时建设项目自备取水设施取用 地下水的取水申请,审批机关均不予批准。认真落实水资源费管理制度,依法加强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征收

45、范围、对象、标准和程序征收,确保应收尽收。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积极推进实施地下水保护行动,实行地下水取水总 量控制和水位控制,依法规范机井建设审批管理,加大地下水动态监测,防止地下水超采,强化深层 地下水的禁采和限采管理。:抓紧制订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面沉降区、海水入侵区地下水压采方案,合理配置水资源,逐步削减开采量。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各流域管理机构、县级以上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法制定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 划,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区域水资源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 力发电、供水、航运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 调度。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46、到 2015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 30%以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的责任,加强需水管理,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 的体制和机制,积极探索推进水权制度建设,逐 步、稳妥地推进水价改革,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 效率和效益。水资源不足地区要严格限制高耗水型工业项目建设 和农业粗放型用水,尽快形成节水型经济结构。强化用水定额管理要及时组织修订各行业用水定额。强化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对超过用水计划及定 额标准的用水单位依法核减取用水量,对

47、达到一定取 用水规模以上的用水户实行重点考核。: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应当制订节水措施方案,节水 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即“三同时”制度)。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加大国家有关节水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力度,制定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等级强制性标准,实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不得生产不符合节水标准的产品。加大农业灌区节水改造力度,因地制宜地发展喷 灌、微灌等高效节水工程。抓好工业高耗水、高污染企业节水,建设工业节水示范工程。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 量。到2015年,全国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提高 到60%以上。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水

48、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要加强对水功能区的动态监测,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监 督管理。按照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确定的水域纳污 能力和入河湖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应作为各级政府开 展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参考依据。:要加强省界水量水质监测,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 理,对现状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 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限制审批入河湖排污口。金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组织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工作。严格饮 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依法划定保护区,并采取相应 的安全保障措施。全面落实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落实管理责任制,加强水源地保护

49、和综合治理。完善涉及饮用水水源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备用 水源,禁止破坏水源涵养林。推进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开发利用水资源应维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 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河流生态健康。:要组织编制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研究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健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全国重要河湖的健康评价。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确保最严格水 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完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健全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县级以上

50、地方 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工作负总责。国务院对各省级行政区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考核结 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和相关企业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套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抓紧制定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等管理办 法,健全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省界断面和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为重点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O:加强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财经 > 质量控制/管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