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273530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西塞山怀古文题解读文本赏读内容索引文本拓展文题解读一、诗人名片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回京后,又贬为连州刺史。历任夔州、和州刺史。后回京任主客郎中等。此后又曾出外任苏州、汝州刺史。刘性格倔强,信奉佛教。年老多病,而时思振奋。故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齐名,合称“刘白”。诗风清峻明朗,其怀古诗十分为人称道。还有一些诗向民歌学习,散发着民歌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刘梦得文集。前度刘郎今又来前度刘郎今又来“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十年后,才被召回长安。他和友人们到玄

2、都观来观赏桃树。观中道士所种的数百棵桃树开花时,如同朝霞一般灿烂,极为美艳壮观。刘禹锡看后当即吟诗一首,名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不料这首诗被人告发,说是“语涉讥刺”,是用“桃千树”影射当时涌进朝廷的大批保守势力,引起执政大臣的不悦。因此,刘禹锡非但不能留京任用,反被赶往更加边远的连州等地。这一二、诗词故事去,又是整整十三年。现在,再回玄都观,他又吟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心中有几分悲凉,却又不失其信心。前度刘郎也演化为一成语。据五代时何光远的鉴诫录记载,穆宗长庆年间,元稹、

3、刘禹锡、韦楚客在白居易居所相会,谈起南朝兴废。白居易说:“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韵则任意择用。”当时刘禹锡官职低微,但他却“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写下了这篇西塞山怀古。白居易看了此诗,感叹说,刘诗已探骊而得珠,其他人再写已是白费心力。于是三人“罢唱,但取刘诗吟味竟日,沉醉而散”。三、文题背景上述记载,或是后人附会名人名诗而起,不足以据为本事。现今论者认为,刘禹锡于穆宗长庆四年(824)由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所在今安徽和县)刺史,顺江东下,路经西塞山,有感于今古兴亡,写下了

4、这首诗。文本赏读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一、诵读,整体感知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提示示这首怀古诗前两联叙史,后两联感论。一个“伤”字,道出对往事的伤心,尾联虽说言“伤”,但“伤今”讽喻之意很显明,全诗感情抒发得含蓄深沉。提示青山无言,见惯了人世的变迁。渐渐地,我们都步入虚空,仿佛置身于滔滔岁月河流,不再拘泥一人一事的得失,不再流连一日一年的情绪。回首处,轻舟已过万重山。人生有限,自然二、悟读,诗情画境永恒。人身渺小,光阴似箭。这种对比足以让人黯然以至潸然泪下。一世苦心经营,纵然功成名就,到最后还是如同沙砾,散失流逝离去。有什么可以永生不忘?有什么可以至死

5、铭记?高山流水,知音难求;天涯海角,独自飘摇。落日的余晖下,怅然独立的人,渐渐融入隐隐青山、迢迢碧水中1.诗的前四句追怀西晋灭吴的往事。你认为用得最为凝练传神的词有哪几个?试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三、品读,鉴赏评析答案答答案案“下”、“收”、“沉”、“出”四个动词用得准确凝练,不仅使人看到了东吴失败之速,也使人感到西晋军队气势之雄,较好地说明了成败之理,寓理于事,令人沉思,并为下文“伤往事”很好地做了铺垫。2.“人世几回伤往事”一句包含着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答案答案答案不仅有对前朝兴亡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3.这首诗以景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答案案它妙在含不尽之意,讽喻又深刻。唐末国家处割据状态,金陵虽为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眼前西塞山故垒长满芦荻,谁知哪天战火再起?诗人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又是对唐统治者的提醒、警诫。文本拓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