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中医基础理论【目的要求】O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掌握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中医基础理论板述O 1、病机1)含义: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2)意义: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 而得到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 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中医基础理论3-02、病机学说1)含义: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2)形成:病机理论源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六气病机理论基础。中医基础理论3)发展伤寒杂病论发展了六经病机,发挥了脏腑、经络、气 血、痰饮病机。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阐明了儿科 病机特点。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阴不足”及阐发“六 郁”病机。温病学派阐发了卫、气、营、血病机传变规律与三焦传变 机理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而二六Frfn二H 日在自知1丘山 T 咏山66一日中医基础理论)三 O 3、主内容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 失常系统病机一一经络、脏腑病机等疾病病机一一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病证病机一一感冒、哮证、痰饮等的病机症状病机一一疼痛、发热、健忘等的病机近几十年新病机理论:病机层次说、痰瘀同源 说、体质病机说等。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精气血失常 津液代谢失常 内生“五邪”中医基础理论、邪正盛衰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中医基础理论(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O1、虚实病机1)实的病机一一邪气盛则实-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 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特点: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 烈的、有余的证候。中医基础理论O-形成:外感六淫和疣气致病的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表现:体质壮实、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 腻等。中医基础理论O2)虚的病机精气夺则虚-含义:虚,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 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特点: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 的一系列虚弱、蓑退和不足的证候。中医基础理论O形成:先天禀标不足气、血、津、液、阴阳耗伤病后亏虚 气化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生化不足多种慢性病损耗气化功能亢奋,但消耗精微过多邪气损害 1-表现:神疲体倦、气短、面色无华、自汗盗汗二 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中医基础理论2、虚实变化 O1)虚实错杂-含义:指疾病过程中,邪盛与正虚同时并存的病 理状态 形成:实性病变失治,邪久留、损正气,形成邪实正 虚的虚实错杂病变。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本正虚,兼内生 痰、食、瘀血、水湿凝滞的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 病变。中医基础理论|-O 表现:虚中夹实一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脾气不 足,运化无权之湿滞中焦证)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 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如邪 热炽盛灼津,致气阴两伤证)中医基础理论2)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一一实邪久留而损伤正气的病理 转化过程 由虚转实一一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的病 理转化过程中医基础理论O3)虚实真假-真虚假实一一至虚有盛候含义: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形成: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表现: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又兼腹满(时减)、腹痛(喜按)等假象中医基础理论q-o-真实假虚一大实有赢状含义: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 临床假象。形成: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 不能畅达于外。表现:如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澹语。又兼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 等状似虚寒的假象。中医基础理论(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I-O1、正胜邪退 含义:正气奋起抗邪,正气日趋强盛,邪 日衰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的一种病 理变化。-形成:患病机体正气较盛,抗邪能力较强;或邪气较弱;或治疗正确及时。-转归:为疾病向好转或痊愈发展的最常见 的转归。中医基础理论O-含义:邪气亢盛,正气虚弱而抗邪无力,疾病向 恶化、危重、甚至向死亡转归的一种病理变化。形成:受邪机体正气愈虚,病势急重,无力抗邪;病邪 愈盛,毒力愈强,生理功能衰惫,病情趋向恶化,阴阳离决如“亡阴”、“亡阳”O 转归:邪盛正虚,正不敌邪,病势恶化,甚至死to中医基础理论O3、邪正相持-含义:疾病过程中,正气不甚虚弱,邪气亦不 亢盛,二者相持不下,病势迁延。形成:多见于病之中期,或慢性病迁延期。转归:正气不能完全驱邪外出,病邪稽留于一 定部位(邪留、邪结),或为慢性病证。中医基础理论O4、正虚邪恋 含义:正气已虚,余邪未尽,因正气难复,致病处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为邪正相持的 特殊病机。形成:多见宇疾病后期,急性转为慢性;或慢病久 不愈,正虚驱邪无力而或。中医基础理论O 转归:1.积极治疗和调理,正气增强,余邪散尽,病趋好转或痊愈。2.调养失当,正气难复,无力驱邪,或病邪 粘滞缠绵、难以速 除,使正气久而不复则转 为迁延性或慢性病证,或留下后遗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失调O 概念:指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 致病因素的影响,致机体阴阳双方失去相对协 调平衡,形成阴阳或偏胜、或偏衰、互损、格 拒、亡失等的病理变化。-同时,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营卫、气血 等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运动 失常的概括。-表现:主要为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和阴阳亡失。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偏胜|-O 含义: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亢 盛状态。阴胜则寒(实寒)阴胜则阳病 表现I 转归(阳胜则热(实热)阳胜则阴病“邪气盛则实”的病机和病证。中医基础理论1、阳偏胜W-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 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特点:一般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 甚)的实热病证。r多因感受温热阳邪-形成原因 感阴邪从阳化热,五志过极化火【气滞、血瘀、食积郁而化热中医基础理论1-机理阳邪入侵,从阳化热 阳热亢盛邪自内生,气郁化火J热一一壮热、面红、目赤表现 动一一脉数、心烦、躁扰 阳胜则热 燥_口渴、便干、苔黄J转归实热兼阴亏百证(阳I生则阴病)。虚热病证(久之由实转虚)。中医基础理论2、阴偏胜O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 性偏盛,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病理性代谢产 物积聚的病理状态。特点:一般多表现为阴寒偏盛而阳气未虚(或虚损 不甚)的实寒病证。形成原因感受寒湿阴邪 过食生冷,寒滞中阳,遏抑阳气中医基础理论O 机理:阴寒邪盛、阳不制阴;寒湿内聚、阴 寒内盛。表现:寒恶寒、喜暖、肢冷静一一舌淡、脉迟、蜷卧湿一一水肿、泄泻、痰液清冷阴胜则寒 以寒为主 转归:实寒兼阳虚(阴胜则阳病);虚寒证(久之由实转虚)。中医基础理论(二)阴阳偏衰O含义:指机体阴或阳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表现: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一一虚寒证阴虚则热、阴虚则阳亢一一虚热证“精气夺则虚”的病机和病证。中医基础理论1、阳偏衰阳虚则寒以虚为主O含义: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机体衰退 或衰弱,代谢缓慢,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特点:一般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 阴,阴气相对偏亢的虚寒证。中医基础理论O区成原因先天禀赋不足机体阳气虚损,以脾肾阳虚为主后天饮食失养I尤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 劳倦内伤 久病伤阳(肾阳为诸阳之本)表现温煦作用减退的寒象畏寒肢冷,皖腹冷痛、面色白光白,舌淡脉迟等 温养兴奋不足的虚象I神疲、喜静瞋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中医基础理论2、阴偏衰阴虚则热以虚为主W-含义: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 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特点:一般多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亢盛的虚 热症。-形成原因阳邪伤阴 五脏皆可发生,以肺、肝、肾为主:五志过极化火伤阴尤以肾阴亏虚最为重要久病伤阴(肾阴为诸阴之本)J中医基础理论I-o 表现: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额红升火、消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一一阴虚则热(全身热象)火旺(多局部热象)。阳亢(上部或全身症状)。中医基础理论(三)阴阳互损B-含义: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相当程度,病变发 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形成:由于阴阳互为根本,故阴或阳之间可以发生 互损;由于肾阴阳为人体阴阳之本,均以肾中精气 为基础,故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累及肾阴或肾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时,才易发生阴阳互损。中医基础理论1-0表现:1.阴损反阳一一阴虚到相当程度,累及阳气生化不 足,继而致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如肝阳上亢,病机为阴虚不能制阳,继而损及 肾阳,现畏寒肢冷、面白而灰黯、脉沉细等阴阳两 虚证。)2.阳损区阴一阳虚较重,无阳则阴无以生,导致 阴虚,形成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如肾阳不足,气化失司之水肿,继而发展为烦 躁升火,抽搐等阴虚症状,形成阴阳两虚证。)中医基础理论(四)阴阳格拒O概念:即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为在阴阳 偏胜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 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形成r阴和阳中的一方偏盛至极-O 4、津亏血瘀一一高热、烧伤、汗吐下太过致津液 亏少,血浓滞不畅而血瘀,则津亏兼舌质紫黯、瘀 点、瘀斑。5、血薪水停一一血脉瘀阻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 液停聚心阳虚血脉瘀阻则心悸、气喘、口唇爪甲青紫,胁 下痞块、舌有瘀斑水湿停聚则下肢、面目浮肿中医基础理论五、内生“五邪”O 风气内动 寒从中生-湿浊中生-津伤化燥 火热内生中医基础理论(一)风气内动O1、肝阳化风肝气郁结、化火亢逆-形成j暴怒伤肝、肝气亢逆 史亢劳伤耗伤肝肾、水不涵木则亢逆J化风 肝阳上亢表现-表现筋惕肉喝、肢体震颤、眩晕欲仆 一甚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卒然厥仆中医基础理论W-2、热极生风火热亢盛化风 形成邪热煎灼津液、燔灼肝经、筋失柔顺 表现: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 高热、神昏、澹语中医基础理论O3、阴虚风动成现竭风 形表阴动热病后期r津液枯竭、阴气大伤 致久病耗伤J L筋失濡润、阴不制阳一低热起伏、舌光少津、脉细如丝一筋挛肉喝、手足蠕动中医基础理论4、血虚生风“生血不足-形成1失血过多 血不荣络久病耗伤Jr筋肉跳动、手足拘挛不伸-表现肢体麻木不仁中医基础理论O5、血燥生风久病耗血、形成年老精亏血少!血少津枯、肌肤 长期营养缺乏 j失养、经脉失调:瘀血内结、新血不生表现皮肤干燥、肌肤甲错、皮肤瘙痒或落屑中医基础理论(二)寒从中生O含义: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的病理状况。先天禀赋不足-形成久病伤阳 外感寒邪伤阳I过食生冷伤阳阴寒内盛中医基础理论O表现:温煦失职:面色苍白、畏寒喜热、肢末不温、舌质淡胖、苔白滑润、脉沉迟弱或经脉拘挛阳不化水:尿频清长、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 泄泻、或水肿血脉迟滞:血流不畅、疼痛、遇寒加重中医基础理论(三)湿浊内生O含义: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过食肥甘、嗜烟好酒、恣食生冷牌失健运形成喜静少动、素体肥胖、情致抑郁一气机不利表现: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 湿阻中焦则腹胀、食欲不振、口甜腻、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溃、小便不利 水湿犯溢皮肤则水肿中医基础理论(四)津伤化燥O含义: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 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状态。久病伤阴形成汗、吐、下太过亡血失精I热病伤阴耗津中医基础理论O-表现:肌肤干燥、起皮脱屑、口燥咽干、舌上无津、甚则光红龟裂,鼻干目涩少泪、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肺燥则干咳无痰、甚则咳血;胃燥则食少、舌光红无苔;肠燥则便秘。中医基础理论(五)火热内生O含义: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 滞,或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 病理状态。阳气过盛化火(壮火)f外感六淫形成J邪郁化火 体内的病理代谢产物 食积、虫积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疾病传变O概述疾病传变的形式病位传变表里出入 外感病传 内伤病传变病性转化寒热转化 虚实转化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中医基础理论概述O-传变的含义: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传移 和变化。传变与否-决定传变速度的因素一邪正斗争及盛衰变化 传变方向正盛邪衰:传变慢或不传,易愈邪盛正衰:传变速、易恶化、或死亡正邪俱盛:病情剧烈,但不易恶化正邪俱衰:传变慢,病缠绵-传变方式一病位传变、病性转化两个方面中医基础理论一、疾病传变的形式|-O(一)病位传变1、表里出入(1)表病入里含义:外邪侵袭人体,首先停留于机体的 肌肤卫表层次而后内传入里,病及脏腑的 病理传变过程。中医基础理论O-形成:正虚抗邪无力;或邪太盛;或失治、误治,表邪不解入里(正不抵邪)表现:常见于外感病初中期,为病向纵深 发展的反映。中医基础理论0-(2)里病出表O 含义:病本在脏腑经络,由于正邪斗争,邪由 里透达于外的病理传变过程 形成:素体正气充盛,治疗护理得当,驱邪外 出,由里达表 表现:为邪有出路,病势有好转或向愈之机。中医基础理论O(1)六经传变含义:疾病的病位在六经之间的相对转移。形式:阴阳经传变由阳入阴一阳气由盛而衰,多见于外感病 由轻到重的过程。由阴出阳一一正气由衰而盛,疾病由重到轻的 好转过程。中医基础理论表里经传变手足经传变-O发生于表里相合经脉间的病位转移 即经脉表里相传。病位在手经与足经之间的转移(因其相互交接)。中医基础理论|-o(2)三焦传变顺传:上下相传(上中下三焦传)由上而下一肺卫受邪传至脾胃肝肾。病由 轻而重,或恶化。由下而上一脾胃受邪,正确治疗后气化由 肺出。好转、向愈之兆。逆传:邪由肺卫直传厥阴心包。病势趋恶化。中医基础理论oj-(3)卫气营血传变O顺传多为渐传卫分一一温病初期阶段,病在肺卫气分一一温病中期,病在肺、胃、肠、胆、脾营分一一温邪深入里,温病严重阶段,病在心与心包 血分一一温病的晚期,病在心、肝、肾温病四个病理阶段,若病由营血出卫气,则由重转轻逆传一一多为暴发形成一一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而 直接深入营血分。中医基础理论O3、内伤病传变 脏与脏传变:病变传变发生于五脏之间。脏病及腑 脏与腑传变 其形式按脏腑间表里关系而传腑病及脏 腑与腑传变一一病位在六腑间发生传移变化。中医基础理论O形脏内外传含义:主要指外邪通过形体而内传相关之脏 腑,及脏腑病变影响形体。形式:形体组织病变久则传入所合内脏(五 体痹不已,复感于邪致五脏痹)。病变由 脏腑传至经脉,亦可反映于体表。中医基础理论(二)病性转化|-O1、寒热转化由寒化热 由热转寒由阴阳的消长和转化所致-寒热转化的因素(形成)主要由于病邪“从化”的缘故一一人体禀赋有 阴阳虚实之分。其次与邪气侵入部位、时间及治疗当否有关。中医基础理论O(1)由寒化热含义:疾病或病证的性质本属寒,继而转为热 性的病理过程。形式:实寒证转化为实热证(寒邪化热入里)虚寒转化为虚热证(阳损及阴)中医基础理论O(2)由热转寒含义:疾病或病证的性质本属热,继而转 为寒性的病理过程。-形式:实热转化为虚寒(伤阳所致)实热转化为实寒(热去从寒而化)虚热转化为虚寒(阴损及阳)中医基础理论W-寒热转化规律_阳盛阴虚体质一易热化、燥化受邪脏腑经络属阳一多从阳化热、化燥阴盛阳虚体质一易寒化、湿化受邪脏腑经络属阴一多从阴化寒、化湿误治伤阳从寒化;误治伤阴从热化预后由寒化热示正气强,阴病出阳为顺。由热转寒示正不胜邪,阳病转阴为逆中医基础理论FO1、因实转虚含义:病或证本为邪盛为主的实性病变,继而 转为以正虚为主的虚性病变的过程。-机理:主要是邪过盛,正不抵邪,正气耗损。失治、误治致病程迁延,邪去正伤。中医基础理论|-O2、因虚转实含义:病证本为正虚的虚性病变,转变为邪气 盛较突出的病变过程。机理:脏腑机能衰减致气血津液不足或功能障 碍,气化失司,痰、食、血、水留滞的病理。病情迁延失治,邪留损正,或复感新邪而致。中医基础理论:、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四)生活因素中医基础理论O-(一)体质因素一定程度伤影响正气的强弱,决定发病和传变的迟速对病邪的从化具有重要决定作用素体阳盛,邪易从火化素体阴盛,邪易从寒化中医基础理论O-(-)病邪因素影响传变的迟速:六淫阳邪传变快;阴邪传变慢;彷气更速继发性病因传变稍慢邪盛传变较快;邪微传变较慢影响传变途径:外感以表里传变;内伤以脏腑传变疣气各有特殊传变途径影响病性变化阳邪易从热而化;阴邪易从寒而化中医基础理论OJ-(三)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地高干燥,久晴少雨一一热重于湿,易化热、化燥、伤津液-居处卑湿,阴雨连绵一一湿盛热微,易化湿、伤气、伤阳 时令气候对疾病传变亦有影响O中医基础理论(四)生活因素-主要通过作用于正气而影响传变治疗情况也是影响传变重要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