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王瑞钢摘要:新乡市博物 馆所藏青铜器数量丰富,中原地域风格突出,其中馆藏铸铭青铜器五十余件“卫父己”铜觚和“卫父己”铜 觯尤其引人注目:文章通过对“卫父 己”的释读,对其进行族属研究:通 过对比研究和对器物铭文的阐释,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从汉字字源、商代政治背景出发,对早 期卫氏与卫国进行探讨,为早期“卫”文化溯源打开新的视角:关键词:青铜器铭文;卫父己;族属研究;卫文化;氏族图腾;新乡市博物馆河南地处中原,商周时期为王朝建都之地和 重要活动地区,商周文化遗存 丰 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河南商周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如商代早期都 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新发现,晚期都城殷墟考古发掘的新突破,一
2、系列的重大考古发现证明了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华夏文明的中心地位。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卫父己”铭文青铜器就是其中的 代表。一文物鉴赏觯是中国古代传统礼器中的一种,做盛酒用。形似尊而小,或有盖,流行于商 朝晚 期和西周早期。卫父己觯,通高、口径厘米,商代 后期,饮酒 器。属于椭圆体带盖觯,侈口、鼓 腹圈足,盖纽为菌状柱形,盖饰饕餮 纹,颈和圈足饰 夔纹,腹饰饕餮纹(图一)。“卫父己”铭文在盖内(或识读为“卫(辰)父己”“(辰)卫父己”,下文详述)(图二)。其造型规整,纹饰精美,常常作为商代铜觯研究的标准器,为国家一级文物。卫父己觚,高、口径、腹径、底径厘米,重克。商代后期,国家二级文物
3、。喇叭形口,腹微鼓,平底、高圈足。器体粗矮似尊,历史上也被叫做觚形尊。腹部与圈足分别饰斜角雷纹和联珠纹(图三)。圈足内壁有铭文“卫(辰)父己”(同上)(图四)。商代晚期铜觚已由平腹发展到鼓腹,而且商代晚期之前没有 铭文,可见卫父己觚属于商代晚期。最 初的觚为上圆下方,有四条 棱角。到了孔子的时代,改成圆形而且没有 棱角了。论 语?雍也:“觚不觚,觚 哉!觚哉!”孔子叹息它不像觚的样子了。“卫父己”觚上下均为圆形,正处于觚逐渐变 化并被取代 的时期。墓葬中常常成组出现,例如年洛阳东郊西周墓,年洛阳北瑶西周墓等都是二爵与一觚一觯同 出气另有鼎、簋两种,共五件的说法。与两件酒 器同时代的还有一件父己
4、方鼎,殷墟三期,高、口边长厘米,重 克。器形长方,直口、折唇、耳微侈、柱形足。颈饰高冠鸟纹,腹饰乳丁纹和细云雷纹,器身四角有 扉棱,足饰饕餮纹(图五),内壁有铭文“父己”二字(图六)。二铭文释读()卫字解析甲骨文卫?是由城邑()与东西两侧的“止”(彳?代表脚)一起组成的,表示在城邑东西两侧出警巡逻,由此引申出保卫的含义。有的甲骨文用三“止”代替两“止”,表示警哨围绕城邑南、北、东三面 巡逻把守。有的甲骨文“韋”把东西两面巡逻的字形丨周整成南北两端巡逻的字形之 后甲骨文用“行”(行进)另造“衛”,表示守卒围绕城邑行专题 文物天地卫父己铭文青铜器族属研究与卫溯源作 者 单位:苏州博物馆图五商父己方
5、鼎图六父己铭文新乡市博物馆藏表一字金文选录金文出处集成页编号 集成页编号 集成页编号集成 页编号进巡逻,警 戒 护 城;用“方”(发配边疆的罪犯)或者“巾”(代表权杖)代替“口”(城邑),表示发配边疆的士卒守护边境(见表格)。通过对比发现,金文中“卫”内部几乎是中空的。前文所述的两件器物铭文“卫”与之不同,其内部有明显的放大和突出,且有铭文,故可以判断不是单字。(二)辰字解析从字 形上辨 析,嘧(卫)中“口”内部的字应该是“辰”或者“臣”,两字在金文中字 形 接 近,较难辨析。殷周金文集成将其 释读为“辰”,本文就沿用该释读。参考“亚”铭文青铜器,我们釆用先外后内的释 读规律,可以读作“卫辰(
6、臣)父己”。“卫辰”合二为一,且“辰”字刻画生动,图案特征明显,作为单字的话,大小和“父己”有较大差别。根据商代铭文常见的用途和表意,当系族徽。(三)父己解析王国维认为“男子字曰某父,专题 文物天地女子字曰某母”。(观堂 集林?女 字说)。殷人崇拜日神,盛用日名。“父”“母”“妣”“祖”是比较常见的商代铭文中的用字。“父己”“父辛”这类种称呼,在商周器铭中大量出现,亲属称谓加十天干成为日名的基本形式。目前资料已经证明周氏族人不用日名,西周统治阶级对日名的抵制也加速了日名的消失。暂不论疑 似族徽的“辰”,单独阐释“卫父己”我们可以找到类似结构,比如发现于河南浚县辛村墓中的束父辛鼎。其中束为氏名,
7、“父”是父亲 或父辈的意思,辛是 他的日名。“卫父己”与“束父辛”与结构一样,内涵也应无太大差异。这种叠加受祭者日名的结构一般都是族氏铭文。除了本文的卫族青铜器外还有舌族铜器也集中在河南。相信未来新的考古发现会为我们探寻卫族的分布、封地、流徙提供更多重要线索。三卫氏与卫国(一)时间上前后相继对于卫文化探源,我们一般会 从卫康 叔讲起。本文旨在通过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追溯 更早的“卫”。卫康叔姓姬,名封、卫氏。史记?卫康叔世家: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以武庚殷余民封康 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为卫国第一代国君。汉书?地理志:“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中的邶风鄘风卫风就是这三国。卫康
8、叔属于卫氏后人。由此推测,早在卫康叔之前,卫氏已在商都周围形成。因此,“卫”在时间上与本文研究的商代青铜器很可能重合。(二)空间上密不可分卫国,周朝的姬 姓诸侯国,首都朝歌。卫国立国前后共计年,传君,是 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卫国疆域大致位于黄河以北的冀 豫鲁三省交界处,先后建都于楚丘(河南省滑县)、帝丘(河南省濮阳市)、野王(河南 沁阳)。三地均在 黄河以北,今河南省境内,且距离 安阳很近。空间上也使历史上的卫氏与“卫”青铜器族属产生了关联的可能。(三)政 治发展的接续其实,学界也有早在夏商已开始分封诸 侯的论断,称号有 侯、伯、方、方伯等,都代表集
9、体。商周时 期的方伯,可视为中国早期国家的地方势力 的 代表,方伯是区域邦族之长。而“侯”“甸”“男”“卫”这些称谓都是由职官逐渐发展为 外服诸侯。“卫”就是其中一种,是商王派驻在外保卫的武官,后演变为诸侯。无论哪种制度,都体现了商末出现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雏形。从方伯与中央政权的互动关系来看,他们都经历了由外入内、逐步被吸纳到早期国家体系之中的 发展过程。“卫”就是这种早期方伯,它是由区域邦族通过征服、联姻和公共事 务治理的需要自然成 长起来 的。这为研究早期卫氏与卫国发展壮大提供了政治基础。(四)类似氏族立国的佐证“卫父己”铭文青铜器与馆藏“己并父丁”爵类似。馆藏商代“己并父 丁“青铜爵铭
10、文探析一文中论及:己氏早在殷商时 期就已经立国,其 首领在殷商晚期入王室,从事主管酒祭的酒正。由此我 们可以猜想,卫氏也可能在殷商时期立国,且从事保卫商朝的武 官。“己”“并”“其”等国隶属于殷商管辖,必然会存在政治、礼仪和经济上的往来。而卫氏青铜器除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卫父己”铭文青铜器以外,在安阳还发现了“卫觚”。频频在安阳地区出现的卫氏无疑说明了他们与殷商王朝的密切关系,也是卫国先祖登上历史舞台的最早记录。四结论“父己”“父辛”“父丁”这种包含天干的日名,在商周器铭中大量出现,代表了商代及西周的商遗民。这些带铭青铜器见证着商朝都 城附近某一地 方族 群“卫”,从早期作为武官官职,后来演变
11、为诸侯的过程。根据大量史料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推测出“卫”是殷遗民中的商人外服诸侯的一种。新乡馆藏的两件“卫父己”青铜器应是商晚期生活在都城殷墟附近的外服武官所使用过的礼器,后被埋藏于这些商代武官贵族的墓地中。透过这些青铜器,我们似乎还原出了一个神秘的氏族图腾,也为“卫文化”探源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视角。李静:青 铜觚初步探 讨觚的释读以及后世流变,兰台世界 年第期。王文 娟:商 周 青铜觚研究,西北大学 年硕士论文。杨秀 清、付山泉:新乡市博物馆藏 商 代青铜酒器,文博】年第期。中国社会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 集成,中华书局,年,第页。张懋镕:周人不 用日名说,历史研究年第期。卢闻弦:浅析新出束父己鼎,剑 南文学(经典教苑)丨年第期。高 晋 南:商周 青铜器族氏铭文 历史来源分类研究,山东大学 年博士论文。汤威:舌 族探微 年安阳薛家庄 殷墓 稽 考,中原文物年 第期。李雪山:商代封国方国及其制度研究,郑州大学 年博士论文。苏全有、王仁磊:何为卫文化,新乡学院 学报 年第期。】李 学 歎:殷代地理筒论,科学出版社,丨 年,第页。杨永生:商周时期的方伯与方伯制东北师 范大学年博士论文。赵茜、饶胜:馆藏商 代“己并父 丁”青 铜爵铭 文探析,文物鉴定与鉴赏第期。(责任编辑:李珍萍)(责任校对:阮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