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思政课”视阙下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定位与实践向路_杨丽艳.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26989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思政课”视阙下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定位与实践向路_杨丽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思政课”视阙下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定位与实践向路_杨丽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思政课”视阙下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定位与实践向路_杨丽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思政课”视阙下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定位与实践向路_杨丽艳.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思政课”视阙下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定位与实践向路_杨丽艳.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作者简介:杨丽艳,博士,教授,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刘梦雨,在读硕士,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红色文化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红色文化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课题编号:)。文章编号:()“大思政课”视阙下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定位与实践向路杨丽艳,刘梦雨(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摘 要:“大思政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大理念创新,而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育人功能的特殊文化形态,能够助推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建设。因此,要理清新时代“大思政课”视阙下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定位,分析其现实困境

2、,有针对性地从健全育人队伍、优化育人内容、拓展育人途径三方面提出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向路,从而推动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课堂,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质量和效果。关键词:红色文化;“大思政课”;实践向路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的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作出了许多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明确提出:“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又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突显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革命实践形成的优秀文化,以其鲜

3、明的民族性、革命性和时代性而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是助推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是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继承红色血脉的内在要求,更是建好“大思政课”、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应有之义。一、“大思政课”视阙下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定位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包含着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等。把红色文化与“大思政课”结合起来,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也是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内在需要,还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

4、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这充分说明了立德树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引领性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是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立德树人,是我们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局,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对教育根本问题作出的时代性回答,它的核心在于价值观引领,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建设“大思政课”,就是让处于世界动荡变革期的青年学生,在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通过理论学习来坚定自己的立场、拓宽自己的视野,通过社会实践亲身投入到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5、设中来了解国情、把握时代脉搏,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优势所在,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革命实践形第 卷 第 期 年 月黑 龙 江 工 业 学 院 学 报(综 合 版)()DOI:10.16792/ki.1672-6758.2023.01.019成的优秀文化,其中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各类红色文化资源。这一系列的红色文化资源,既包含着许多“舍小家顾大家”的英雄历史人物故事,也包含着无数“抛头颅洒热血”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还包含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些都体现着“明大德

6、、崇公德、严私德”的本质内涵。此外,“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作为贯穿红色文化始终的红线,集中反映着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为“树人”指明了政治取向。因此,把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课当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对于在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是十分重要的。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红色文化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把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课中,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也是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的需要。当前世界局势瞬息万变,我国的社会矛盾和发展问题十分复杂,社会舆论环境也在迅速变化。

7、另外,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和平演化、文化渗透等方式,向国内传播各种消极负面的价值观理念,这对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社会上死灰复燃,也影响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要抵御社会不良思想的冲击,就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站在正确的位置,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增强辨识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新时代青年,从而理性地剖析西方物质文明背后的价值实质,坚定文化自信。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成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红色文化以各种遗迹遗址、烈士陵园、红色故事、文献制度等为载体,反映了无数革命先辈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精

8、神与爱国情怀,也是我们党执政历史必然性的有力佐证。建设“大思政课”,不仅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导,也有红色文化为其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论述,使大学生增强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从而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冲击,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谈到“人才是第一资源”,可见人才在新时代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而思政课正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9、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思政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提上日程。如何推动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大思政课”为其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思路。“大思政课”中的“大”,包含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学科课程之间的同向同行。“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它之所以“大”,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它明确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全党全社会办好思政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使得思政课的内容、载体、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从表面上看,这是以全新的形式让课堂教学重新焕发生机;但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红色文化作为具有教育意义的特殊文化形

10、态,是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生动教科书。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突出强调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的重要性。对于高校思政课来说,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校史资源,不仅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高校思政课程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同历史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课课程也有着内在的关联,还与“四史”教育等党史课程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将地方红色文化、红色校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有助于丰富“大思政课”的授课内容、优化“大思政课”的教学体系、夯实“大思政课”的资源载体,从而打造思政金课,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二、“大思政课”视阙下红色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近年来,全国各高校纷纷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发展,通过对

11、各种类型的红色教育资源的综合运用,开展了许多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多方聚力、多管齐下,加快了“大思政课”的建设步伐,并取得显著成效。但还存在诸如教育主体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意识不强;教育内容的创新意识不足、整合力度不高;教育途径方式选择不当、利用程度不精等问题,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发挥其育人功能仍面临许多第 期大思政课视阙下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定位与实践向路 年困境。教育主体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意识有待提高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作用,强调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全国各高校也都在积极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但作为教育主体的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在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意识等方面仍

12、需加强。基于思政课教师视角,“大思政课”既不能教条死板,也不能枯燥乏味,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而在思政课的实际教学中,尽管思政课教师非常注重把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思政课堂中,但由于思政课教师自身可能就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并不是很全面,甚至没有深入研究和探讨红色文化与思政课之间的共通之处,这就使得思政课教师不善于将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起来,导致红色文化入课堂的“机械化”和“生硬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性思考,使得课堂活力大大减弱。因此,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教师必须立足于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校史资源,强化对红色文化资源和校史资源的理论研究,探讨

13、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共通之处,并结合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赋予思政课堂新鲜活力,增强思政课堂的亲和力。基于学生视角,“青年兴则国家兴”,面对如此重要的青年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西方思想的不断渗透,思政课程在学生中的认同度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娱乐节目的泛滥使得青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而部分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关注较少;另一方面,网上有些恶意评论扭曲我国革命历史、抹黑革命烈士、诋毁榜样模范,对部分青年学生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等方面造成了消极影响。建设

14、“大思政课”,就是要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红色文化资源投入到思政课建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教育内容的创新意识和整合力度有待优化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内容是关键。将什么样的红色文化内容融入思政课堂、怎样将红色文化内容融入思政课堂,这是在“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创新力度方面,“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各高校要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将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各种英雄事迹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各阶段各门思政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虽然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但由于大部分的红色文化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出来的,它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带有那个

15、时代的印记。如果将“原汁原味”的红色文化照搬进入思政课堂,不与学生的现实需求、时代大背景相结合,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年学生而言,接受这种“原汁原味”的红色文化就比较困难,从而降低红色文化育人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新时代建设“大思政课”,需要教师提高创新意识,发散思维,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学生需求、现实需要相结合,促进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课堂。在整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方面,虽然我国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但由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并不均匀,资源集中地区与其他地区交流受限,从而难以发挥红色文化的整体效应。此外,红色文化是一种系统性、完整性的革命文化,然而,由于缺少规范性的引用标准,致使一些学校在将红色文

16、化融入思政课堂的过程中,存在着“截取”“任意拼接”红色文化内容的相关问题,从而损害了红色文化内容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无法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甚至有些断章取义的讲解会让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怀疑,无法形成认同,导致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质量的降低。建设“大思政课”,就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各种力量,整合各种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政课注入新鲜活力,建设思政“大课堂”。教育途径的方式选择和利用程度有待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实施教育育人工作采取的主要手段,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以思政课堂为主,教学渠道过于单一。在教育部推进的“大思政课”建设中,要求既要改革创新思政课堂的主渠道教学,又要善用社会实践教学

17、基地的大课堂,也要搭建思政课教育信息的资源大平台。面对“大思政课”建设的要求,目前各高校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仍需改进。首先,在课堂教学方面,虽然思政课教师都积极将红色文化引入思政课堂,但由于受到自身知识水平、综合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把知识“灌输”到学生身上,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思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其次,在实践教学方面,一些大学把第 期黑 龙 江 工 业 学 院 学 报(综 合 版)年参观革命纪念馆、会议遗址等作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项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红色文化的历史氛围中去,从而使

18、得参观和学习成为一种消遣,也没有发挥出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作用,这就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另外,还存在一些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闲置的情况,对实践教学基地的使用率不高。最后,在网络教学方面,当前在校大学生多以 后学生为主,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互联网扮演着不可忽略的角色,对他们的影响深刻且长远。在建设“大思政课”的过程中,运用网络媒体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而且可以增强思政课的育人效果,达到“双赢”的目的。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红色文化资源未能实现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例如,在融合过程中未能与学生所关注的问题相结合,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不能深入学生内心并产生影响。三、“大

19、思政课”视阙下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向路在“大思政课”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将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大思政课”,有效应对红色文化育人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必须从育人队伍、育人内容、育人途径三个方面进行改善,从而全面提高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育人质量和效果。健全育人队伍,提升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专业性思政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主体,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在“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各高校不仅需要配备、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也要建立实行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从而健全红色文化的育人队伍,为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提供人

20、才支撑,以提升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专业性。第一,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要常学常新。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传承红色文化的重任,而在红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伴随着红色文化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相对模糊、历史人物的相继逝去,只有通过不断地回顾、温习才能获得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各种资源。因此,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对党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认真地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地理解党的革命斗争历程。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挖掘红色资源、创作红色作品、开展红色宣传等形式,使得广大教师对红色传统教育的学习抓在日常、常学常新,以此帮助他们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第二,建立思政课特

21、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基于“大思政课”建设,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健全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选聘优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以及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名师大家等加入思政课的教师队伍来讲授思政课,有条件的高校返聘退休教授,从而为思政课堂增添专业性和学术性色彩,以弥补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形成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以及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基地讲解员进高校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大思政课”建设,不仅要求学生要获得书本上的知识,也要有来自生活的社会实践知识,思政课教师在自己领域的研究相对较为深入,但在某些实践领域可能没有其他专业人

22、士更为精深。因此,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将一些先进代表、红色基地讲解员引入思政课堂,使得思政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增添思政课堂的现实性和时代性,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融入思政课堂,提高红色文化在思政课堂中的育人质量和效果。优化育人内容,增强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趣味性红色文化要用生动的内容来吸引学生,要用“纯干货”的核心内容来教育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发挥其时代价值。因此,增强红色文化在“大思政课”中的育人效果,要优化红色文化的内容,以增强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趣味性。第一,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建设“大思政课”,是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23、强国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面对新时代、新的发展环境,要提高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育人质量,必须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发散思维、开阔视野,把红色文化与其他学科领域结合起来,拓宽研究范围,比如将有关红色文化的授课内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青年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让红色文化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第 期大思政课视阙下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定位与实践向路 年第二,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建设“大思政课”,需要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和校史资源。地方红

24、色文化是地域革命的一种历史象征,是一种具有继承性的地方文化。当地民众对当地的红色文化有着较深的了解,能够形成较强的认同感,从而为学校的红色文化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促进红色文化和思政课的融合发展。同时,通过对地方红色文化的挖掘和深入研究,可以找出本地与其他地方的文化差异,从而开展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活动,增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感染力,进而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质量。另外,各个高校的校史资源也是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活动的重要源泉。通过对高校历史人物的深刻挖掘,用生动的小故事来讲述高校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和感人故事,以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学校的奋斗历史,从历史维度感受学校

25、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激发学生对学校的激情和热爱。拓展育人途径,增加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多样性建设“大思政课”,教育部明确要求,既要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又要善用社会大课堂,还要搭建大资源平台。因此,拓宽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路径,要使得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这“三大课堂”融合发展,三者相互促进从而为学生提供多种路径选择。第一,利用好理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大思政课”虽以“大”为特点,但其核心还是“课”。因此,首先,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地进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准备工作,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其中,讲授时要讲得更准确、更深入。一方面,正确的大历史观是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前提。教师在讲授地

26、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时,要把握正确的政治取向、价值取向,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进行准确的评判,而不能只凭个人的认识,讲课要讲准。另一方面,创新的大时代观也是教师应具备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意义。当前中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同时又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教师要结合时代特点,善于抓住时机、引导话题,用红色文化资源来激发学生的认同感,促进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讲课要讲深。其次,要积极探索思政课的教育方法,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二主体。在讲课过程

27、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课堂“活”起来,积极探索“自己讲”“别人讲”“官方讲”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讲课模式,从而增强红色文化、红色故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学生个人采取“自主叙述”的方式,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从而使得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红色文化。第二,拓展好实践课堂的大平台。既要把握理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又要善于运用社会大资源开展实践活动,这既是“大思政课”的本质特征,也是善用“社会大课堂”的应有之义。在“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高校举办的实践活动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社会实践活动,二是高校社团活动。首先,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普遍采取的实践育人方式。但社会实践活动的

28、开展,一方面,要与学生的现实需求紧密相关。在总体规划设计上,注重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将弘扬红色文化作为提高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内容选取上,要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生活情况、行为习惯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红色文化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开发,使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符合学生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红色文化实践基地的联系,增加其利用度,努力在红色遗址遗迹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等机会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其次,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建设“大思政课”,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各高校可以根据学生兴趣来组

29、建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社团,通过社团宣讲、社团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相关红色历史人物的艰苦奋斗精神,从而推动红色文化深入学生群体,发挥出育人效应。第三,构筑好网络课堂的新空间。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一群 后的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无疑成为开展思政课的新课堂。因此,建设“大思政课”,高校要积极建设和完善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网络平台,使其成为宣传红色文化资源、举办红色文化活动的新渠道。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网络课堂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新媒体时代,终端和载体固然重要,但内容才是重点。在内容建设方面,红色文化才是网络平台的核心内容,深刻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价第 期黑 龙 江 工 业

30、学 院 学 报(综 合 版)年值,并与新时代的最新理论成果、与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相结合,呈现出具有历史厚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的红色文化作品,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其次,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难以实现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在形式建设方面,网络空间中呈现的红色文化作品,必须在遵守网络传播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网络语言”使红色文化“活”起来,同时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审美偏好,以达到吸引大学生的目的。最后,虽然要运用“网络语言”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但也要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确保红色文化作品的真实客观。在语言表达方面,必须运用专业、学术、系统的语言,运用客观、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料,来构建网络

31、平台的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参考文献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求是,():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卷 北京:外文出版社,: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卷 北京:外文出版社,: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人民日报,()习近平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朱旭“大思政课”理念:核心要义、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耿化敏 红色校史资源与中国人民大学“大思政课”建设 教学与研究,():黄慧 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路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葛涛 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责任编辑:张瞳光)第 期大思政课视阙下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定位与实践向路 年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