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35年共同富裕之明显实...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及其实现_刘方平.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26479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35年共同富裕之明显实...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及其实现_刘方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35年共同富裕之明显实...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及其实现_刘方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35年共同富裕之明显实...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及其实现_刘方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35年共同富裕之明显实...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及其实现_刘方平.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35年共同富裕之明显实...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及其实现_刘方平.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29卷第1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9 No.1 2023 年 1 月 J.CENT.SOUTH UNIV.(SOCIAL SCIENCES)Jan.2023 DOI:10.11817/j.issn.1672-3104.2023.01.014 2035 年共同富裕之明显实质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及其实现 刘方平,黄陈晨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的青年运动史教研部,北京,100089)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到 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文明的更加丰富、精神文明的更加发展、

2、政治文明的更加进步、社会文明的更加和谐、生态文明的更加提升以及人的发展更加全面六大方面。这六大方面的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体表现在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趋势得到扭转,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人类发展指数进入极高人类发展指数组等。以上实质性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建设有效市场,进一步做大“蛋糕”;塑造有志精神,进一步做好“蛋糕”;构建有为政府,营造有爱社会,进一步分好“蛋糕”;完善有偿生态,激发创造活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键词:2035 年;共同富裕;实质性进展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3、72-3104(2023)01015411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到 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独特命题,外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标志性概念,代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指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全面开启,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逐渐清晰,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徐徐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逻辑,既表现为国家台阶式的发展,也表现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显著进步。共同富裕作为继小康社会之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又一新图景,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个

4、百年奋斗目标。提出 2035 年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高度,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理力量,契合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完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价值复归。本文拟结合相关文件精神和既有研究,就“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及其实现作一粗浅探索。一、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的富裕,而不是少部分人或一部分人的富裕。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对立面,共同富裕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1992 年,邓小平同志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论时,明确提出了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收稿日期:

5、20220314;修回日期:20220716 基金项目:2021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对外减贫援助的基本经验与国际共享研究”(21YJC710029);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对外援助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向度问题研究”(20FKSB032);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视阈下中国对外减贫援助研究”(21B0007)作者简介:刘方平,男,山东菏泽人,法学博士,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黄陈晨,女,湖北襄阳人,法学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联系邮箱:.政治与社

6、会研究 刘方平,黄陈晨:2035 年共同富裕之明显实质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及其实现 155 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共同富裕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从理论逻辑来看,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社会生产资料由谁占有决定了社会性质,也决定了社会生产的原因和目的这个根本性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导致社会生产的目的也有所不同。生产资料由私人占有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部分群众的需要,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则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所有人的需要。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

7、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2。正是因为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社会生产的劳动产品将服务于所有人,恩格斯才提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3。因此,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一项基本特征的描述,共产主义社会即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这一理论特征与中国古代“大同社会”中的生活富裕、财产共有等思想有着相似之处,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共同富裕一经提出迅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围绕共同富裕这一话题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达成了一系列研究共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认为共同富裕社会既不是平均主义社会,也不是福利过度的社会,

8、靠均贫富思想实现不了共同富裕4。其二,认为共同富裕建立在物质财富更加丰富的基础上,要对财富进行公平分配,不产生两极分化5。其三,认为共同富裕的内涵除了包括物质文明更加丰富以外,还包括精神文明的更大发展6。其四,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最终要通过发展生产力的办法来实现,并就发展的高质量、共享性、可持续性提出了新的要求7。其五,认为实现共同富裕要发挥好市场、政府和道德的综合作用。如经济学家厉以宁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提出了基于道德为核心的第三次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8。这些研究成果为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探索。习近平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9除了学术界达

9、成的以上共识以外,共同富裕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就其内涵来说,应当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六个方面,只谈一个方面的共同富裕并不符合其本质要求。因此,本文认为,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其基本内涵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物质文明更加丰富 共同富裕,首先是指物质文明的富有程度,这是判断一个社会贫穷或富裕的主要标准,也是包括中国式现代化在内的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中,共同富裕的内涵包括两层特殊含义。一是社会物质的更加富足。一个物质严重匮乏的社会绝对不能称之是一个富裕的社会,一个物质文明水平低、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的社会也

10、不能称之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其保证社会物质的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10。二是所有人都拥有更加丰富的物质文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在肯定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巨大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指出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之殇”居民收入差距的两极化。收入差距的两极分化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要将共同和富裕两者结合起来,只有全体人民都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而不是一部分富裕另一部分不富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之殇”的显著优势所

11、在。(二)精神文明更加发展 就其内涵而言,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富裕,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富裕。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合体,两者相互统一,缺一不可。共同富裕是以物质层面的富裕为基础,但又离不开精神层面的富裕,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物质文明的建设质量。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一方面,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带动人民群众在精神领域的富足;另一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29 卷第 1 期 156 方面,人民群众在精神领域的富足也会反过来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

12、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1中国式现代化包括了物质层面现代化与精神层面现代化,虽然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建设好了,但是精神文明建设如果没有跟上,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就会丧失、综合素质就不会提升、违法犯罪活动就会猖獗、社会道德也会滑坡、国家就可能动荡不安,这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9。(三)政治文明更加进步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就是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制度和不利因素,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在切实保障发展成果的前提下,多举措激发生产力各要素的自由流动,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共同富裕既需要高度的物质文明,也需要

13、高度的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作用就是保障发展成果,激发更多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之中,创造更多的劳动产品,并对其进行公平的分配。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的富裕。如果发展的权利和发展的成果被少数人占有,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发展权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基本的公平正义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就难以激发起最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共同富裕应当具备高度的政治文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让人民群众在更加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

14、的重要理念12。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民主等人类共同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政治文明的更加进步。(四)社会文明更加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3,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之一。社会文明的和谐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程度。社会的和谐和睦、友善友爱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良性状态,它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睦、友善友爱。这种和谐和睦、友善友爱的外在表现,实质上反映了社会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运行协调、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富裕作为继小康社会之后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无论是在物质基础层面还是在精

15、神文化层面,都应当比小康社会阶段有新的发展与进步,社会文明的更加和谐和睦就是主要表现之一。在共同富裕社会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发展都为其他社会成员的发展作贡献,同时,其他社会成员的发展也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发展带来帮助,这是一个相互成就、共建共享的社会状态,也是一个安定有序、和谐和睦的美好社会阶段。(五)生态文明更加和谐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4人总是在客观的物质环境下进行创造,生产力的发展依赖客观的物质世界,离开了物质世界,生产将停滞不前,共同富裕也将无法实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

16、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共同富裕的可持续性问题。没有和谐的生态环境为要件,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很有可能会丧失。人类的社会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生态环境,共同富裕的实现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5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终究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因此,促进生态文明的更加和谐理应成为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之一。(六)人的发展更加自由和全面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以外,共同富裕还应当包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

17、全面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最终归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致力于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的解放以及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作为生产力发达的一种状政治与社会研究 刘方平,黄陈晨:2035 年共同富裕之明显实质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及其实现 157 态,本质上是为了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从事各种创造性的生产劳动的需要,而这些创造性的生产劳动得以成为集体财富涌流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6。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因。一方面,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离不开生产力发展这个前提。如果工人每天工

18、作 16 个小时以上,劳动的主要目的就是换回必要的生活资料,我们可以推断这种状态下的生产力是不发达的,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到达可以解放劳动的时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劳动被日益解放出来,劳动者不再为了换回必要的生活资料而疲于奔命,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人的更加自由和全面发展推动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个人才能发挥自身最大潜能,使创造财富的源泉得以充分涌流出来,带来社会财富的增长和共同富裕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共同富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有着天然联系。综上所述,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应当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

19、展六大领域,其中物质文明是根本,精神文明是动力,政治文明是保障,社会文明是表现,生态文明是依托,人的全面发展是归宿。推进共同富裕致力于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共同富裕实质性进展的基本 阶段及其战略目标 在明确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后,如何设计共同富裕的战略实施步骤成为现实课题。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急不得,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去谈共同富裕,否则容易陷入“福利主义”的陷阱之中,“杀富济贫”只能导致“杀富致贫”;另一方面等不得,共同富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新阶段。合理

20、划分共同富裕的战略阶段,对科学制定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及举措具有重要意义。(一)共同富裕的阶段划分 在实现共同富裕这个问题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和精神体现出明显的分阶段、分步骤来实现的思想,即第一阶段从 2020 年至 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用三个五年计划时间,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二阶段,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基础上,再用三个五年计划,到本世纪中叶,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从主客观条件来看,在 2035 年之前,中国将重点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即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从纵向

21、维度来看,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并不一致,中国将在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此时的共同富裕才刚取得实质性进展,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之际,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两者之间大概有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间隔;从横向维度来看,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保持交织共振而非同频共振的态势。这说明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以国家的现代化为根基,先有现代化才有共同富裕,只有实现了现代化,实现了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才能够实现。明确了共同富裕要分阶段实现的总体设计,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和方式方法才更有针对性。从研究现状来看,学术界就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有学者提出了实

22、现共同富裕应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学者从新发展理念的角度对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相关分析,主要观点聚焦在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爱社会建构等方面17。以上研究成果或从生产力角度对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思路,或从生产关系层面对实现共同富裕提出建议,这些都为共同富裕的建构提供了多元化思路和相关路径借鉴。但鲜有研究成果从阶段划分角度对实现共同富裕问题提出思考,大多数研究成果都侧重于从宏观角度对实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29 卷第 1 期 158 共同富裕进行探讨。我们认为,研究推动共同富裕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的路径

23、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聚焦共同富裕第一阶段目标即 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一重大紧迫问题更有现实价值。(二)共同富裕阶段划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马克思关于过渡阶段理论为共同富裕的分阶段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18,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政治上也有一个过渡时期,即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提出,在过渡时期的第一阶段里,由于社会形态尚未脱离原有的资本主义属性,出现种种“弊病”是无法避免的。过渡阶段理论为共同富裕的阶段划分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也

24、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共同富裕,这一阶段的共同富裕与“大同社会”中的共同富裕有较大差别。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绝非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即可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推进共同富裕,也有一个从小康社会变为共同富裕社会的转变时期。根据马克思过渡阶段理论,我们既不能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视角来过度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形态,也不能用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标准来审视社会主义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同理,我们既不能站在共同富裕第一阶段的视角来过度设想未来共同富裕的理想形态,也不能用高级阶段的共同富裕标准来要求第一阶段的共同富裕达到这个标准。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依赖于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客观的生产力发

25、展水平,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马克思关于过渡阶段理论的意义在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分阶段分步骤来实现,切不可将不同阶段的方针政策混为一谈。从实践依据来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行分步走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之一。1987 年,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形成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到 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群众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到建党百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完善,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裕;到建国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2017 年,党的十九大

26、正式提出 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再次对这一战略步骤安排进行了肯定。由此得知,分步走或分阶段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之一。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保持时间一致,在共同富裕的阶段划分上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作为参考,到 2035 年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再到本世纪中叶共

27、同富裕基本实现,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三)2035 年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定位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 2035 年,是推进共同富裕的第一阶段。该阶段的总体定位是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何谓实质性进展?首先,所谓的实质性进展不等于要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在 2035 年之前实现共同富裕存在较大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制约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程度有高有低,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也应当有快有慢。除个别省市以外(如浙江省提出到 2025 年共同富裕示范

28、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到 2035 年,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率先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19),大多数省市难以在2035 年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则是更为现实的目标。这充分说明,2035 年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只是共同富裕建设中的一个中期目标,而共同富裕的实现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即便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政治与社会研究 刘方平,黄陈晨:2035 年共同富裕之明显实质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及其实现 159 富裕,也是低水平的共同富裕,与发达国家的水平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其次,实质性进展不等于不要共同富裕。2035 年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说到 2

29、035 年共同富裕仍然停留在理念和政策宣传层面,而是进入需要扎实推进、逐步实现的阶段。因此,2035 年共同富裕任务的定位对制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制度的设计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所谓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则该阶段的目标定位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进一步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虽然 2035 年并不能实现共同富裕,但为了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2035 年中国应实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新跨越,打牢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把“蛋糕”进一步做大。二是进一步丰富共同富裕的精神基础。共同富裕说到底还需要靠每一个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想不想富是第一步。共同富裕不仅

30、包括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精神领域的自立自强对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补充,更是起到推动作用,其意义重大。三是进一步完善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实现共同富裕,依赖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将在 2035 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为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防止社会贫富差距两极化,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四是进一步营造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从共同富裕的角度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最大区别在于,在制度上中国坚持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不是部分人或少部分人的富裕。共同富裕仅靠政府推动是远远不

31、够的,还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先富帮后富,鼓励先富群众“奉献”“蛋糕”来帮助未富裕群众实现富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五是进一步构建共同富裕的生态基础。习近平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共同富裕的建成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 2035 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建设基本实现”21。除以上五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外,人的全面发展也是衡量 2035 年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必要的指标之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来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最终还是要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

32、全面进步,体现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鲜明底色。三、共同富裕之实质性进展的 主要指标 结合共同富裕的六大内涵和 2035 年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定位,我们认为,2035年共同富裕实质性进展目标的主要指标,可以用“5+1”来概括。“5”就是指共同富裕所涉及的物质、精神、民生、社会、生态五大领域指标,“1”就是指人的全面发展指标。其一,生活富裕富足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物质文明发展程度高低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发展依旧是硬道理。关于中国究竟能否在 2035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指标的双双翻番,部分学者认为存在一定压力22。但综合各

33、方面因素,中国在 2035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双双翻番的目标任务是有可能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两份文件都明确提出,到 2035 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6。按照普遍标准来看,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在 2 万美元以上。2020 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 1 万美元,2035 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至少应在现有的基础上翻番。但建议和纲要并没有明确提出 2035

34、 年的奋斗目标的提法是通过静态法测算还是动态法测算,如果是基于动态法测算,203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应当有更大提升。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虽然建议和纲要没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29 卷第 1 期 160 有提出国内生产总值的具体任务指标,但如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番,国内生产总值指标随之也会翻番。实现建议和纲要确定的任务指标是完全有可能的,据测算,基于年平均增长4.8%左右的前提,中国将在 2035 年顺利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双双翻番的目标,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二,精神自信自强指标: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文化强国基本建成。人民群众在精神领域的自

35、信自强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2035 年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中应当包括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了新部署,明确提出到 2035 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对提高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四个自信”,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发展方向。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35 年中国在生产力方面需要跨越一个新台阶,文化软实力也应当跟上步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四个自

36、信”说到底是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产生自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就会迷失方向,陷入各种各样的“陷阱”之中。展望 2035 年,人民群众要实现精神领域的自信自强应当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成,这是一个总体指标。具体而言,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中国文化产品的质和量应实现新的跨越。2019 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为 8 137.8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8%23,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占 GDP 的比重普遍在 10%以上。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 2035 年顺利建成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其三,政治民主民治指标:

37、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到 2035 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些具体目标要求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国政治民主民生发展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不仅需要做大做好“蛋糕”,更需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政治和经济文化事务的治理中来,建成法治中国,保护好“蛋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

38、治社会的建立对于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护好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否则,人民群众得到的“蛋糕”也有可能会失去。政治民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这包括公平竞争、勤劳致富、合法致富等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法治中国建设,这些都是政治民主的内在要求,是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制度保障。其四,社会和谐和睦指标: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趋势得到根本扭转,有爱社会基本建成。展望2035 年,社会和谐和睦的两个重要考核指标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显著

39、扩大和收入差距的显著缩小。社会和谐和睦是友爱社会的生动体现,如果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社会出现收入差距两极化,影响社会大局稳定,友爱社会也将无法实现。据统计,中国目前的收入差距问题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24。如果任由这一趋势持续扩大下去,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不符合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考虑到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矛盾,到 2035 年,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拉大趋势应得到根本扭转,两大差距显著缩小;到本世纪中叶,两大差距回归到合理区间,共同富裕基本建成。在中等收入群体方面,目前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 4 亿人,到 2035 年人均 GDP 翻一番的基础上,这一指标有望

40、达到或接近 8 亿人,将目前“宝塔形”收入结构转变为“水滴形”收入结构,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睦。在两大差距显著缩小的基础政治与社会研究 刘方平,黄陈晨:2035 年共同富裕之明显实质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及其实现 161 上,人民群众愿意在“分好”“蛋糕”的前提下“分享”“蛋糕”,营造有情友爱的社会氛围,社会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友爱社会得以基本建成。其五,环境宜居宜业指标: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客观载体,人的创造总是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自然生态环境,人什么也创造不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条件保障。展望 2035 年,中国生态环境得到根

41、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建成,为共同富裕创造宜居宜业的优美环境。具体而言,一是到 2035 年基本形成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彻底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从“十四五”到“十六五”期间,中国应彻底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着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朝着绿色方向转型,形成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二是到 2035 年之前中国应努力实现碳达峰。中国一直积极承担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国际责任,推动发展绿色经济,不断提高应对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行动力度。在二十国集团第十六次峰会上,习近平提出,“中国将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

42、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5。从现在起到 2035 年,是中国努力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实现碳达峰不仅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也是提升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约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 56.8%,天然气和其他清洁能源约占 26.3%18,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在 2030 年实现碳达峰和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绝非权宜之计,而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其六,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人类发展指数再上新台阶,进入极高人类发展指数组。共同富裕的建设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上 来,人 类 发

43、展 指 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 1990 年提出,用于衡量各成员国和地区的发展水平。与传统的衡量指标相比,人类发展指数更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最终标准,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人类发展指数由三个指标构成:健康长寿、知识渊博和有体面的生活,其中健康长寿的衡量指标是预期寿命,知识渊博的衡量指标是平均受教育年限,有体面的生活的衡量指标是人均国民总收入。相对而言,人类发展指数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的全面发展情况,因而被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和研究机构所采用。人类发展指数有四个类别,分别是低人类发展指数(0.55 以下)

44、、中等人类发展指数(0.55 至 0.7)、高人类发展指数(0.7 至 0.8)和 极 高 人 类 发 展 指 数(0.8 以 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20 显示,2019 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值为 0.761,在全球近 200 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 85,属于高人类发展指数水平26。21世纪以来,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呈现出逐年提升趋势,平均每年的增长率约为 1.2%。2035 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将有望达到 0.85 以上,进入极高人类发展水平行列,这意味着全体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也意味着中国迈向共同富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 进展的

45、实现路径 2035 年共同富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体人民群众做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美好憧憬。2035 年共同富裕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对本世纪中叶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至关重要,必须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加强制度设计与协调配合,共同助力共同富裕的建构。(一)建设有效市场,进一步做大“蛋糕”实现 2035 年共同富裕实质性目标,生产力发展是基础。物质文明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共同富裕水平的高低,人民群众能否拥有富裕的生活是共同富裕是否实现的核心指标。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进一步做大“蛋糕”是实现共同富裕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表

46、明,在各种做大“蛋糕”的方式中,市场是最有效的。市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29 卷第 1 期 162 场是决定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方式,市场经济被绝大多数发达经济体所采用,做大“蛋糕”的关键是建设有效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结合,实现要素价值与使用价值、个人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有机统一,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30 年来,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动各领域改革,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让市

47、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此,必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各领域的改革,尊重市场客观规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减少市场主体力量以外的其他力量对资源配置的干扰,全力提高市场效率,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根基。另外,做大“蛋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赋予了生态文明的生产力价值,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提供了一条正确道路。绿水青山作为生态资源,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也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两山论”的提出为完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建设有效市场提供了理论支撑。一方面,完善有偿生态体制机制,建立利益分配

48、机制来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公平与正义,不能让市场主体只使用生态资源而无补偿,也不能让部分市场主体污染生态环境而逃过处罚。另一方面,发挥政府作用,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对因生态环境保护而丧失部分发展利益的地区和群众进行补偿,引入市场力量来支持生态功能区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经济,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进一步做大“蛋糕”,促进共同富裕。(二)塑造有志精神,进一步做好“蛋糕”有效市场聚焦做大“蛋糕”,有志精神则聚焦做好“蛋糕”。做大“蛋糕”与做好“蛋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做好“蛋糕”;既要发达的生产力,又要高素质的国民队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缺一不

49、可。根据唯物辩证法,精神层面能够对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反作用。精神文明的高度决定了物质文明的质量,精神文明能够为物质文明的建设提供更加持久的力量。如果没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已经取得的物质文明成果也有可能会失去。共同富裕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不会在“靠着墙根晒太阳”中等出来,只有全体人民靠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来。塑造有志精神关键在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勤劳致富、合法致富,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补足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合法致富并不可耻,而是应当大力弘扬,只要按照规则比赛,“你的致富能力可以走多远就让你走多远”。这有助于国民培养起正确的致富观、财

50、富观,消除社会仇富心理。此外,塑造有志精神还应当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无数的文明成果,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再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中国精神在不同时代都有着生动体现,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中国精神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三)构建有为政府,进一步分好“蛋糕”在“蛋糕”做大做好以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分好的问题了。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提出,要确保市场各类主体的活力需要建立起稳定的市场环境和相应的司法系统,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合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