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又是一年三月三》:壮族文化符号的主旋律呈现_黄新宇.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26426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又是一年三月三》:壮族文化符号的主旋律呈现_黄新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又是一年三月三》:壮族文化符号的主旋律呈现_黄新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又是一年三月三》:壮族文化符号的主旋律呈现_黄新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又是一年三月三》:壮族文化符号的主旋律呈现_黄新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又是一年三月三》:壮族文化符号的主旋律呈现_黄新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76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2 月 25 日出版 2022 年第 6 期又是一年三月三:壮族文化符号的主旋律呈现黄新宇(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摘 要: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作为 2018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的献礼片,主要讲述黄永华时隔 39 年重回南山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故事。影片以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为背景,通过壮族民族服饰、特色饮食、诗性思维、干栏建筑、壮乡铜鼓等,将文化符号进行声光影呈现,展现浓厚的壮乡文化与边疆民族的家国情怀,弘扬壮族的民族团结精神,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时代内涵,不愧为一部成功的主旋律庆典献

2、礼片。关键词:又是一年三月三;壮族文化;文化符号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91(2022)06-0076-05电影又是一年三月三讲述黄永华在临近退休之时,主动请缨来到 39 年前自己曾经作为插队知青下乡的中越边境南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当地群众在严重缺水的村里开山凿洞开通引水渠,从而了却多年夙愿的故事。影片聚焦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呈现广西脱贫攻坚和追求中国梦的现实生活,致敬为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奋进的时代英雄1。本部影片为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而特别制作,除了展示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还以壮族特有的传统服饰、饮食文化、铜鼓器乐、丧

3、葬习俗、节日活动等,呈现华南地区壮族人民的民族文化、诗性思维和性格特点等。该片获得了第 26 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少数民族电影工程优秀剧本奖以及 2018年中国国际青年电影展“组委会特别推荐奖”和“最佳女主角奖”等奖项,并入选“中国民族电影七十年回顾展”百部优秀影片、第九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影片将秀美的边境风光嵌入到浓郁的民族文化之中,不断呈现壮族文化符号元素,以壮族服饰、丧葬习俗等展示南疆边境独特的民族风情,不失为近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少数民族题材主旋律电影1。一、盛世三月三:壮族节日的宏大呈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广西的一个重要民族传统节日,身在异乡的壮族民众在这一天都要赶回乡里团聚、祭祖,

4、各家各户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同时还举办各种盛大的庆典活动,青年男女聚集到田间地头、江边河畔进行山歌对唱,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收稿日期:2022-10-2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越边境乡村 共建共治共享 治理机制研究”专项课题(18XMZ053);崇左市民宗委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中越跨境文化研究”课题(LHKT202201)。作者简介:黄新宇(1976),男,壮族,广西凤山人,硕士,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华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语言与艺术 第 3 9卷 第 6期2 0 2 2年 1 2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V o l.3 9

5、N o 6D e c.2 0 2 2DOI:10.19488/ki.45-1378/g4.2022.06.012 77 第 39 卷 (总第 145 期)祈盼。经过千百年的延传播布,广西“三月三”已具有稳固的地方民族文化符号、象征符号及特定的文化价值表征,强化民族归属感与认同感,延续、传承壮族文化精神,成为一种集体意识的文化心理积淀与身份显现。在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卷十中就有关于青年男女抛绣球择偶求欢的记述,“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飞駞。男女目成,则女受駞而男婚已定”2。说明宋代期间华南西部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以歌传情已成为一种交流交往方式,通过节日对歌而自由婚恋已成

6、为一种习俗。明朝的邝露在赤雅里也记载了壮族“三月三”歌圩对唱的热闹场面,“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歌曰浪花歌”3,由此可见,华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农历三月初三对歌的习俗。影片开头呈现壮族民众在节日期间穿着盛装载歌载舞,无论是敲击铜鼓的男子,还是手捧绣球的少女,都展现了节日期间的“歌”“舞”习俗。片尾呼应片头,以民众在山野里擂铜鼓加一首壮族山歌三月三作为收尾,展示了三月三的民族节日氛围和习俗,文化韵味浓厚而独特。影片选取民族重要节日“三月三”以及壮族文化符号,将其作为民族核心文化元素进行时空叙述及声光影呈现。作为展现民族团结进步、不畏艰难险阻的主旋律庆典献礼电影,影片讲述广西民族团

7、结好故事,诠释边疆地区壮族民众的民族文化与家国情怀,彰显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情感4。影片紧紧围绕三月三传统节庆时间节点,以脱贫攻坚事业为主轴,一方面呈现新时代民族和谐发展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呈现地方民族文化的节日符号,“这部电影在细节上则处处展现着壮乡的风土,服务着自治区献礼片的需要”“影片名字直接将壮乡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呈现出来”5,影片用极具壮族文化标志意义的标语“又是一年三月三”作为题名,意在展现特定的民族节庆氛围,突出壮民族文化意蕴,寄托地方民众对社会精神生活的坚守,讴歌南山村世世代代的乡土情怀与家国情怀。二、传统服饰:以黑为美的服饰观念千百年来,壮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8、在湿润温热的喀斯特地貌环境里形成了以黑为美的民族服饰审美意识。至今,在中越边境壮族群众聚集区以及传统壮族村落,多数中老年村民在节日期间还戴上自制土布黑色头巾,身穿自织的黑色棉布上衣、长裙或长袍,脚穿自纳自绣的黑色布鞋,其传统服饰审美习俗多以黑蓝色为基调。影片中南山村群众上衣衣角衣摆处、袖口边,大多都缝纫镶嵌有一条白色或蓝白相间的甘蓝饰边小布条,黑色上衣衣襟边也有蓝白甘蓝镶边。无论是以卢爷爷、莫大山为代表的老年人,还是像农香竹、农金秀以及村里外出到城市务工的中青年男子,抑或是晓丽等少年儿童,日常也都是身穿黑衣或黑底蓝衣。影片中所呈现的壮族传统裤子基本都是黑色缅裆裤,裤管宽大、透风。影片开头,载歌

9、载舞的青年少女服饰也带有红色布料和绸缎,部分黑色衣裤在袖口边镶嵌一条红色花边,代表着喜庆色彩,分明是受到汉文化的色调影响,从中可窥见壮族文化及民族文化性格中具有较为强烈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吸纳性,能够包容、吸收、接纳来自外地的不同文化,并融合衍生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影片以当地老、中、少三代人的壮族特色服饰来呈现民族外显符号和民族文化,展示诚朴纯真的地方文化风采和边疆民族风情,从侧面代表他们其实也在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与魂魄,展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至今,部分壮族村民还在山地种植棉花,并自行用棉花纺线织纱,浆洗、蒸煮、染色,做成黑色布匹,再缝纫成各式服饰6。壮族民众通过黑色服饰展现出个人、民族

10、的文化心态、审美旨趣以及价值观念,将长期历史积淀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心理、文化习俗、服饰观念呈现在以黑蓝色为主调的穿着打扮上,并在一定程度上定格成为壮黄新宇又是一年三月三:壮族文化符号的主旋律呈现 78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2 月 25 日出版 2022 年第 6 期族区别于当地其他民族的身份特征和符号之一,也成为壮族文化血脉流淌传播的一种外在展演,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而延绵不绝6。影片中以农香竹、农金秀等为代表的壮家女性大都是身穿斜襟右衽女式黑色或蓝黑色土布短袖上衣,裤子是自织黑色土布甘蓝花边七分裤,头戴黑色嵌红白条纹甘蓝刺绣头巾;卢爷爷、农大安、卢有望以及一众铜鼓擂鼓手等男性也是身穿黑色

11、或蓝黑色对襟土布上衣。当地民众上衣纽扣都是用土布条揉拧而成的布纽扣,脚上穿的农家布鞋也一律是土布黑色鞋帮和鞋带,即便是作为壮族定情物、友谊象征物的绣球,以及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也大多以黑色为基调,就连农香竹闺房的门帘也是一匹黑色的土布垂帘,可见以黑为美的服饰文化观念深入民心,已成为民众日常服饰的审美色调。影片中黑色服饰等一系列具有浓厚壮族文化的符号随处可见,它们作为壮族民族文化心理、文化审美的外在物进行多场景多景别的视觉呈现,契合了壮族自治区献礼片的文化元素赋能及主题要求,不愧是一部成功的民族叙事电影。三、饮食习俗:五色糯米饭的民族意涵五色糯米饭是壮族群众在三月三期间必备的特色美食,主要

12、用于祭祀先祖及馈赠亲友。节日期间,壮族民众用枫树叶及其嫩茎浸泡制作而成黑色汁液,从黄花、黄栀子、黄姜等植物的花朵、果实、块茎当中提取黄汁,用红蓝草、紫蓝草等经水煮熬制而成红色、紫色汁液,将糯米分别浸泡到四种不同颜色的汁液里数小时,之后再加上白色糯米一起放到蒸笼里进行蒸煮,就成了香甜可口的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在壮族民众当中寓意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也代表壮族民众的自然崇拜、祖先信仰以及文化审美,契合“五行”学说的思维,也就是“木、火、土、金、水”所对应的“绿、赤、黄、白、黑”五种自然颜色。千百年来,三月三期间,壮族民众家家户户蒸煮五色糯米饭,用来馈赠亲友,共同祭祀先祖,并聚族分享,已是一种民间特

13、定的习俗,并成为一种集体文化意识。在岭表纪蛮里,就有记载古代华南地区民众在三月三吃食五色糯米饭并进行祭祖拜坟的习俗。“三月三日,以枫叶染糯米,曰乌饭,一曰青精饭,或染五色饭,以祀祖先,男女咸出拜墓。”7这说明五色糯米饭成为壮族传统美食和三月三祭祖供品由来已久,早就成为民族特色文化标识并被广泛认同、传播。三月三作为壮族传统盛大节日,将特有的文化符号体系进行主动的世代传承,把“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形式之中,使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成为对人生的知识及生命的态度”8。影片结尾以特写镜头呈现杜鹃提前迁坟的感人场景,因农大安一家“舍小家为大家”“逝者为生者让路”的宽广胸怀与淳朴民风,卢爷爷双

14、手捧着一碗糯米饭上来,“杜鹃不到二次葬的时间又要启程,这在我们南山可是件大事啊大伙都来送送她”,全村人手捧五色糯米饭在坟墓四周围了三圈,以最高的礼节最隆重的地方习俗表达对逝者的无限敬意。影片以俯拍、仰拍、平视等多种视角,将五色糯米饭所表征的壮族人民情感、民间信仰、道德习俗以及文化审美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呈现,将其所蕴含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民族审美等文化意识进行象征性与隐喻式呈现,通过镜头将民族文化符号的深刻内涵外化为视觉表达,以视觉语言传达无限的文化意涵及民族文化心理。四、文化心理表达:诗性思维的歌唱千百年来,壮族人民世代生活在祖国华南边陲,在北回归线附近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及喀斯特地貌环境里日

15、出而作日落而息,常年伴随着溪河、山峦、树林、幽谷、台地、梯田以及各种飞禽走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孕育、习得了“以歌代言”的诗性思维和诗性智慧,养成了“山歌 79 第 39 卷 (总第 145 期)黄新宇又是一年三月三:壮族文化符号的主旋律呈现本自心中来”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文化思维方式、交流交往方式,民众以诗性思维传达着对生活的体验,并延续至今。长期以来,壮族地区到处是“歌山歌海”,民众一直浸润其中,用山歌来代替直白简单的语言进行心声表达,已成为生活交往中的一种习俗,特别是在酒席上的酬唱应和,在歌圩场上的自由对唱,壮族民众常常用腰脚韵的壮语山歌(壮话山歌每一句多为单数字的五言或七言,在两句一联

16、里,上一句最后一个字作为“脚”,和下一句中间一个字作为“腰”,该两字壮话语音务必要押韵)来表达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思想情感,并通过山歌传达民众道德审美、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以及人生百态,记录并讲述日常生活,抒发心声与情怀,传情达意。时至今日,在壮族聚居区的田间地头、幽谷山林、河溪湖畔,还常常能听到悠扬婉转的脚腰韵原生态壮歌,“以歌代言,出口成章”的“歌化生活、诗化生活”习俗正是诗性思维的具体外化。壮族民众在长期的文化流变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山歌代言传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诗性思维表达模式,熏沐成一种具有人类文明史意义的心灵习性、讲唱习俗。正如有学者所言,“从神性思维、诗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演化序列中,

17、壮族民歌传统和诗性思维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重要的文化史意义”9。纵观壮族发展史,其传统文化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及审美意识,并深深植根于华南地区广大喀斯特山乡丛林乡野民众群体的土壤之中,反映出壮族群体的诗化、歌化文化特征与交流表达习俗,折射出地方群体的独特性格与民族审美意识、文化心理及服饰观念,维系着民族群体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在千百年不断的积淀过程中,通过山歌唱和与以歌代言的对话交流交往表达方式映射出壮族民众深藏于心展现于形的民族文化心理10。时至今日,无论在重大节日期间,还是在婚嫁、建房以及生日、祝寿等人生仪礼活动中,“以歌代言”的诗性思维表达依然盛行不衰,山歌唱

18、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贯穿到人生的整个过程,在浓郁热烈的民歌酬唱氛围和悠远深情的歌咏传唱之中,衍生出壮族别具一格的诗性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9。影片中的卢有望作为土生土长的壮族人,长期生活在壮乡歌海里,在日常习得中养成了极为喜欢唱山歌的习惯,他张口就能唱,随口就能哼,以此来表达心智和心理,如他在回家的路上所唱的:“大风吹来满山坡,坡上坡下石头多。石头多来有鸟用,不能拿来做老婆。”这首充满野气的山歌既是南山村山多、石头多、石漠化严重的贫困艰难生活真实写照,更是作为大龄未婚青年卢有望期盼摆脱单身结婚生子,过上正常生活的一种强烈坦露。壮乡有“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世间解忧愁”“饭养命来歌养心,三天不

19、唱脚抽筋”等说法,卢有望通过简洁明了的山歌歌词、苍凉沙哑的原声曲调表达他的无奈、落寞与企盼,也表达了当地因贫困致使部分男青年难以找到对象的现实写照。在成功开通引水渠之后,片尾以一唱三叹回环复沓的山歌来表达南山村村民的心声,“又是一年三月三,山歌唱暖一条条河湾。又是一年三月三,米酒灌醉一排排大山”。“壮家有酒就有歌,就像山和水缠绵。壮家有歌就有酒,就像太阳月亮把手牵。有了这壶酒,山里的男人能把山呼,山里的女人牵来江河游山间。”“有了这壶酒,人生会盛开最美的花瓣,绿水青山相伴到永远。”壮族民众在自然意趣、季节轮回、民间信仰、地方习俗中通过“诗化”的语言把生活“歌化”,他们遵循自然的节奏起居,体验生

20、命脉搏的节律与感悟,求得心灵的慰藉与安宁,形成了以歌咏为手段和途径进行表情达意的“诗化”“歌化”习俗。影片呈现卢有望以及一众村民载歌载舞的热烈场景,其实是在用民间山歌的表达方式来展现群体的共同思维和共同文化习俗,将源于华南壮乡的生活经验、文化运思和表述机制用诗性思维和诗性精神进行生动传神的声光影呈现,将心灵习性以及历史积淀形成的诗性思维、诗性精神显示为一种群体艺术,一种集体意识,一种人生追求。80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2 月 25 日出版 2022 年第 6 期结语本部影片以广西天等县立屯壮族群众在三代村支书带领下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用 24 年时间最终打通石山隧道的真实故事作为

21、蓝本。为了开山凿洞,立屯人子承父业、弟接兄班,凝练成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当代愚公移山精神。影片在叙述过程中呈现了壮族干栏式建筑,二次葬孝道习俗,铜鼓祈天等民族传统文化,把壮族的特色文化融入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里,进行深情的声影传播。不可否认,本影片在拍摄手法、叙事技巧、人物设定等方面依然存在“为演出而表演”的痕迹,存在不够地道不够真切的少数情节。如卢有望作为土生土长的壮族青年,其儿化韵口音不匹配中越边境壮族同胞的语音习惯。总体而言,本部影片仍然瑕不掩瑜,从片头到片尾对民族文化元素的展示是符合壮族的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心理、民族审美意识的。影片选取中越边境壮族村落南山村为叙事核心发生地,紧紧围

22、绕多民族民众汇聚在一起共同开展精准扶贫的团结互助精神风貌,以交融、包容、宽广、和谐的民族情感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命运共同体”。即便是壮族特色饮食五色糯米饭关于“五行”学说的现实表征,以及衣物上的红色镶边的喜庆色彩,无不都代表着民族融合、民族团结、民族包容,其在表现手法上无缝展现了壮族同胞和兄弟民族之间的手足深情和民族共情,切实表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主题。参考文献:1 沈后庆,肖启映.论少数民族题材主旋律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特色:以又是一年三月三为例 J.电影文学,2021(13):60-63.2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M.杨武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422.3

23、 邝露.赤雅考释 M.蓝鸿恩,考释.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25.4 付勇.试论主旋律电影文本建构的新变 J.学术论坛,2020(16):13-16.5 梁晗昱.又是一年三月三:主旋律叙事与民族发声 J.电影文学,2020(8):81-83.6 黄新宇.壮傣族群文化的形态与特征及传播思考 J.广西社会科学,2013(3):175-178.7 刘锡蕃.桂黔滇湘粤之民族学研究:岭表纪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95-196.8 格尔兹.文化的解释 M.纳日碧力戈,郭于华,李彬,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89.9 覃德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壮族民歌传统与诗性思维的文明史价值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28-132.10 陆斐,王敦.壮族歌咏文化的诗性思维与民族 心 理 J.百 色 学 院 学 报,2010(1):31-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