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真情”或“假意”:老年网络主播的准社会关系建构研究_黄建华.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26366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情”或“假意”:老年网络主播的准社会关系建构研究_黄建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真情”或“假意”:老年网络主播的准社会关系建构研究_黄建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真情”或“假意”:老年网络主播的准社会关系建构研究_黄建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真情”或“假意”:老年网络主播的准社会关系建构研究_黄建华.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真情”或“假意”:老年网络主播的准社会关系建构研究_黄建华.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3新媒体研究MEDIA OBSERVER 媒体观察 近年来,众多“银发弄潮儿”跻身直播行业,依托直播平台进行积极的自我呈现与表达,重新建立社会关系提升自我感受,成为数字时代积极老龄化的踊跃实践者。根据短视频直播平台快手官方发布的2019 年快手直播生态报告可知:“在 40 后至 90 后的主播中,60 后主播观众最捧场,主播每天收到的人均点赞数最多。”在直播市场中,相较于“高颜值”“好身材”的年轻主播,老年主播在外表吸引力方面稍逊一筹。但不少老年主播仍能博得观众支持,可见他们有着一套独特的“关系之术”。本文以准社会关系为理论基础,基于线上观察与访谈,欲从情感角度探讨老年主播与观众的关系建构问

2、题。1 文献回顾:网络主播与准社会关系研究1.1 网络主播研究1.1.1 网络主播研究关系视角的转向自 2016 年以来,网络主播相关文献激增,学者们从多种理论视角审视主播群体:第一种是形象视角,主播形象可通过场景设置、表演整饬等方式由主播建构,也可作为“审美”客体被观众建构1。第二种是身体视角,主播将身体作为一种“表演工具”展现魅力,以满足观众的窥视快感,并成就消费2。第三种是劳动视角,在平台的“规训”下主播进行身体符号化、打造“人设”等情感劳动,以获得劳动报酬3。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运用关系视角拓宽网络主播研究,从微观层面剖析主播关系建构、维护问题。网络主播与观众的关系策略具有高度“性别化

3、”“商品化”的特征4。例如,女性主播可以利用自身性别“优势”进行关系建构,直接通过身体展演满足观众需求5,或是间接地设置“英雄救美”的爱情游戏6,激发观众的保护欲。“商品化”关系策略主要体现为网络主播将亲密关系商品化“标价”向观众出售,以期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7。1.1.2 老年主播研究亟待完善大量学者将目光聚焦于年轻主播研究,老年网络主播相关文献仅有寥寥数篇。老年网络主播暂无规范定义,本文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所界定的60 周岁为老年群体年龄起点,借鉴学者黄勇军对网络主播的论述,将老年网络主播定义为:在网络视频平台上进行聊天、歌舞等现场直播互动的 60 周岁以上的主持人8。有学者发现老年主播出于

4、信息获取、交友互动、实现自我的动机成为主播,并通过直播获得相应满足9。但部分老年主播存在“畸形表演”的问题10。由此可见,目前老年网络主播的研究处于缺位状态。“真情”或“假意”:老年网络主播的准社会关系建构研究黄建华,杨 露摘 要 基于对抖音直播为期 1 年的田野调查,从准社会关系理论视角探讨老年主播与观众带有丰富情感色彩的关系建构。研究认为,不同于年轻主播竞逐商品化亲密关系,老年主播更加关注自我体验,倾向于建构“真情”关系,他们调整表演与话术亲近“家人”,拟定情感距离招待“朋友”。此外,部分老年主播会出于经济目的建构“假意”关系,通过设置“弱者”角色等情感手段制造亲密。关键词 老年网络主播;

5、准社会关系;情感视角;关系建构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3)01-0073-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移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性行为疏导机制研究以有关群体为例”(19YJCZH059)。作者简介:黄建华,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公关、计算传播、健康传播。杨 露,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新媒体公关。DOI:10.16604/ki.issn2096-0360.2023.01.0252023年第1期 NEW MEDIA RESEARCH74新媒体研究 1.2 准社会关系理论及应用 在 20 世 纪

6、50 年 代,学 者 Horton 和 Wohl 意识到一种新型社会互动基于电视媒体产生,将此种媒介人物与媒介使用者之间的互动称为“准社会互动”(Para-social Interaction)11。他 们 认 为在电视媒介基础上“观众和表演者之间 好像面对面的远距离关系”就是“准社会关系”(Para-social Relationship)11。Horton 和 Wohl 强调准社会关系的虚构性,认为准社会互动与关系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均需通过参与双方的想象建立。传统准社会关系具有单向性、非对话的主要特征,但在媒介技术赋权的当下,准社会关系增加了互惠潜力12。在 PSR 理论发展初期

7、,媒介人物视角与媒介使用者视角均被使用。而后,受到使用与满足学派的导向影响,相关研究主要沿着媒介使用者视角展开,而媒介人物视角被冷落搁置。1.2.1 媒介使用者视角下 PSR 研究的碰撞与争鸣基于准社会关系理论展开的研究大量集中于媒介使用者视角。身处传统媒体时代的学者们开始探究受众与媒介人物建构准社会关系的原因,由此发展出“缺陷范式”“通用范式”两大范式。前者认为受众建立准社会关系用以补偿自身缺陷,后者则认为此种关系建立来源于情感联结,而非补偿13。同时,基于受众感知的准社会关系的测量研究兴起并不断丰富,PSR 经典测量量表也随之诞生14。步入新媒体时代,部分学者开始在直播视域中拓展准社会关系

8、研究,仍以受众视角为主,定量分析准社会关系的影响因素15与准社会关系对观众认知、行为的影响16。1.2.2 媒介人物视角下 PSR 研究的式微与回归准社会关系理论另一条分析路径是从媒介人物出发。Horton 与 Wohl 以电视角色为例分析准社会关系建立的策略,包括:“复制”日常聚会时的手势、对话风格和环境;模糊自身与节目的界限;利用媒介手段制造与观众的亲密错觉11。但是随着 1957年 Wohl 的离世,加之媒介使用者研究的大势影响,媒介人物的准社会关系研究日渐式微。到新媒体时代,少量研究重新从媒介人物视角出发,采取定性方法分析准社会关系建构问题。如,学者 Chen 在直播领域内探讨影响主播

9、与观众准社会关系的三大主要因素,其包括“需求意识”“仪式与传统”与“统一的社区价值观”17。由综述可知,年轻主播研究的主流之势下,老年主播仍属于“边缘”群体,老年主播研究仍待丰富;准社会关系研究实现了对受众一方的讨论争鸣,但却忽视了对媒介人物的深入剖析,造成研究失衡。所以,在准社会关系理论框架下,本研究重新从媒介人物的主体视角出发,探讨老年主播与观众建构存在何种关系,以及采取什么策略建构与观众的关系。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从老年主播主体视角出发,运用网络民族志与深度访谈法获取老年直播调查材料。第一,网络民族志。鉴于研究对象处于虚拟网络世界这一文化情境和生活现实之中,本文主要通过网络民族志展开

10、调查。本文选择抖音作为田野平台,调查时间为 1 年,通过随机方法获取 21 位老年主播(编号F121)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 60 81 岁,直播类型覆盖才艺、聊天、卖货等基本内容,直播时间处于 1 个月至 36 个月区间,以期横向对比老年主播的直播呈现与关系建构的共性与差异。第二,深度访谈法。依据“最大变异抽样”和“信息饱和原则”18,考虑年龄、职业、地域等差异,共发展 17位老年主播(编号 F521)与 10 位直播观众(编号 S110)作为访谈对象。对于老年主播,围绕直播原因、关系认知、关系策略等展开调查;对于直播观众,问询其直播观看、互动的主观感受与行为等。3 老年主播准社会关系及其建构

11、策略准社会关系本就具有高度情感参与的特性,媒介人物需要制造亲密以建构与媒介使用者的情感关系12。对于处在生命退化期的老年群体而言,情感需求是他们一种普遍强烈的精神需求19。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尝试融入虚拟世界,线上朋友在老年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作用日渐凸显20,其提供的情感支持有助于老年人缓解消极情绪,获取情感满足。所以,本研究主要从情感视角探析老年主播的准社会关系及其建构策略。3.1 联结网络“家人”,强化情感互惠 在直播间内,部分老年主播会使用“家人”称呼观众,但由于缺乏血缘联系,此种“家人”并非真实的亲属关系。不以获取收入为主要目的的老年主播,无需刻意增加与观众的身份、利益关联,“家人”关系的

12、建立、发展依赖于双方持续性的隐性互惠。这种互惠主要体现为情感或精神互通,潜移默化地加固情感连接,并企图强化社群意识21。3.1.1 整饰话术表演,亲密积蓄渐进老年主播可以运用话术或调整表演以增强与观众的持续性交互。在话术方面,他们不断强调与“家75新媒体研究MEDIA OBSERVER 媒体观察 人”们的亲密关系,着力于将主播一人的直播间打造为“大家庭”共同参与的集聚地。老年主播通常会使用亲密性关系符号称呼观众,除了通用的“家人”以外,还有更为具体化的“干儿子”“孙子/孙女”等称谓。这种类似家庭关系的建构,试图与现实家人关系接轨,向观众传达一种“我们是”的潜在信息,提升观众的存在感与归属感。例

13、如:“布偶(账号名)来了!我的妹妹来了!对我像是我女儿一样,跟我女儿一年,她从我四月开播以来就一直支持我。”(F2)传统准社会关系具有非互惠的显著特征,电视媒介人物通常根据表现“公式”进行标准化表演,观众作为接收方处于被动位置11。而今,老年主播可以通过响应观众的表演要求实现表演互动,进而提高观众的参与度,逐步增强与观众的关系黏性。老年主播 F8 表示:“直播间里的人,让我唱歌儿我就给他们唱首歌;让跳舞,我就给他们跳个舞。让唱戏,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剧目都行。”3.1.2 “义务”帮衬同行,激发情感共鸣在老年主播看来,还有一部分身兼主播角色的忠实观众也是“家人”。这类观众与主播大多处于同一

14、年龄阶段,具有共同的直播兴趣与直播目标,也曾面临一些直播共性问题。他们之间容易建立起以情感为导向的纯粹情谊,在相互倾诉、相互帮助中建立信任,进而产生认同。老年主播与这些具有主播身份的“家人”的情感互惠主要体现为提供免费的工具性支持与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指通过做数据帮助其他主播增加直播间人气;情感性支持主要体现为老年主播与“家人”在直播间内外交流直播经历,或相互加油鼓劲产生情感共鸣。老年主播将这种对同行“家人”的支持视为自己的“义务”,相比与观众的“家人”关系,此种倾向于一对一互惠的“家人”关系更为紧密。我每天一睁开眼睛,朦朦胧胧地摸出手机就要去那些家人的直播间打卡,给人家做个停留的时长,停上

15、 30 分钟,滚屏点屏关注亮灯牌,全套数据,家人们不用说就一口气做下来了。(F16)你不能说(这些家人)今天没有来给我助力,或者昨天晚上没有来给我助力,我今天都不去给人家助力了,不会这样的。(F17)3.1.3 观众反馈加持,真诚关系存续“家人”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观众一方的反馈支持。Horton 认为“如果媒介人物成功建立了与观众的准社会关系,观众可以采取各类支持帮助他维持此种关系,这会间接支持媒介人物的行为11。”观众所提供的时间陪伴、礼物支持等有助于减少老年主播的社会孤立,增强其对社会支持的感知。持续性的“真情”互惠使老年主播对“家人”形成深层次的情感认同,促使老年主播更为主动地构建与

16、观众的“家人”关系。(观众)跟我的关系并不是一般的朋友关系,我的朋友们比我的家人还像亲人。因为我的家人都不支持我,我的朋友们都来支持我,我把(这些)朋友都当成家人了。(F16)也有关系比较好的家人们,坚持一年多两年多的。他们会私下来跟我聊,然后我再回他们,这样一来二去的。(F5)基于双方情感互惠建立的“家人”关系,能有效地促进关系传递,增强准社会关系的强度与时效。通过观察发现,老年主播 F2 即使因直播事故停播时间长达半年,他的“家人”们仍在粉丝群内为其“守护”,等待主播的“返场”。3.2 友好招待“朋友”,拟定情感距离3.2.1 情感需求为上,关注自我体验对于年轻主播而言,直播是一种谋生手段

17、,而众多老年主播将直播视为打破无聊生活状态的工具。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加迫切。许多老年人出于“打发时间”“丰富生活”而参与直播,通过结交朋友愉悦心情。老年主播F14表示:“我就是闲着无事可做,闲着无聊交交朋友,在直播间里面跟这些朋友们乐呵乐呵。”无论观众身处何处,年纪或长或幼,老年主播大多将他们统称为“朋友”。他们积极发挥自身主体性,以表演与对话热情“招待”来直播间“做客”的朋友。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介人物的个人形象需要被隐藏。而如今,老年主播们可以在直播间“做自己”,更加关注自身的情感需求。部分老年主播本身就热爱某项才艺,在表演过程中感到自我满足。老年主播

18、F1 表示:“(我)自己很喜欢唱歌,之前在老年 QQ 群里面经常晚上唱歌,现在给抖音朋友们表演,大家一起开开心心的,多好!”老年主播还可以依托直播平台进行自我表达,通过积极话语打造“正能量”直播间以“招待”朋友。有的老年主播将自己的直播内容生活化,与观众更像是在跟朋友“唠嗑”,讲述自己种地、养猪等生活琐事。许多秀场直播间充斥着“请大家给我点亮一个灯牌”等惯用话术,而部分老年主播还会要求观众不要刷太多的礼物,希望“不要搞年轻主播那套”。农村老年主播 F18 说到:“大姐就是开玩笑的,不要给大姐刷那么多(礼物),你说拿那些钱干啥不好。”3.2.2 包容寻求和谐,秉持亲疏有度老年主播将观众称作“朋友

19、”本质遵循情感距2023年第1期 NEW MEDIA RESEARCH76新媒体研究离的拟定,其内核是一种非排他性的关系4。老年主播致力于为观众营造一个和谐的休闲“场所”,尽量保持与直播间观众的友好相处,促使观众与观众之间也能成为朋友,企图在直播间中建立包容性的“共同存在”。例如老年主播 F13 会在直播间反复强调“在这个直播间我们一起学习,是个有爱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面,大家都是朋友,没有大哥大也没有大姐大。”但具体而言,老年主播与观众个体的“朋友”关系存在亲疏之分,停留于泛泛之交的“水友”才是此种朋友关系构建的常态。老年主播理解直播间观众的高流动性,与大多观众限于只言片语的互动,为其投

20、入的真情也相对较少。(与观众)当然是一般朋友而已!他来我欢迎,他走我不送。(F11)有朋友的话我就跟他们说说话,没有就不说了不会在直播间外聊天的,直播间外边朋友们都见不了面,就不聊。(F19)老年主播与这些普通“朋友”保持一定情感距离,双方在这段关系中均具有独立性,没有“责任”“承诺”的负担。老年主播平和地看待观众随时的“退出”,他们自身也具有筛选“朋友”的权利,对来去自由持有较为包容的态度。直播间的朋友都是自由的,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我是比较平和的。(F5)君子之交淡如水,(与主播关系)不远不近刚刚好就好,因为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该干什么去就干什么去。(S4)3.3 制造假意亲密 获取经济收益

21、没有年龄、地域、学历等限制的低门槛直播平台,为老年群体再就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许多老年主播参与直播具有明确的经济目的,表示想要通过直播赚取收益,改善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创业”梦。老年主播 F20 说到:“我想来抖音创业,最开始看到一个宝妈每天能挣四五位数,我也想来抖音平台努力一把,在这拿到我想要的那一份。”3.3.1 设置“弱者”角色,软性“捆绑”情感在现实社会中,身体机能衰弱,社会工作丧失等共性问题让老年群体具有一种天然“弱势”属性。这为老年主播在直播中设置“弱者”角色,博取观众同情提供便利。个别老年主播从侧面提及“老年”的直播优势,“有的年轻人也装成老年人来跟我打PK,从来没露过面。”

22、(F6)受访主播 F5 透露有的老年卖货主播就是“走了(卖惨)那条路子。”老年主播制造“同情”,主要可以分为两条话语路径:一种是“暗示型”,直播内容较为“自然”地夹杂着“不易”,促使观众萌生同情。另外一种是“明示型”,运用大量话语“暴露”自己的艰难处境,甚至会直接向观众索要“援助”,带着“情感勒索”的意味。老年主播 F6 会在直播间反复说道:“我的身后还有残疾的儿子儿媳,他们一辈子需要我二老照顾,还有三个孙子要抚养,希望热心的家人们能帮帮我们,你们都是大大的好人。”在具有浓厚的孝文化传统中,银发群体更容易得到受众的情感支持22。老年主播此种带有“弱势”属性的角色设置往往能捕获观众的同情,增加其

23、关系卷入度。多位受访观众看到老年直播会感到心酸,希望在直播间内陪伴主播,并予以经济支持。观众 S8 表示“看到苍老的爷爷一直喊大家好 谢谢大家,我感到难受我想着,爷爷家中有难,那我就也献一小份力吧!”3.3.2 利用 PK 机制,“套路”数字礼物PK 机制是老年主播变现“假意”关系的重要手段。在PK场景中,老年主播通常运用话术不断地“推波助澜”,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 PK 中,促使观众的集体感知愈发强烈,直播间的情感能量迅速充盈,一步步将直播打赏推上高潮。老年主播想要打造一个团结的集体,达成坚定共识,即努力将“我们”从落后的困难处境中“解救”出来。若老年主播最终获得了 PK 胜利,将迎来直播场域

24、内主播与观众的集体共欢。例如,老年主播 F5 反复说到:“对面的大哥来了,每次到了 PK 的倒计时 30 秒他们就来 偷塔(最后反超),我们这边也一定要加加油,争取让对面的(主播)做蹲起(惩罚)。”在庆祝 PK 胜利的时刻,赠送出大额礼物的“大哥”“守护”备受瞩目。礼物金额决定了打赏者在观众序列中的位置,也决定了老年主播对打赏者的重视程度。老年主播会反复地感谢这些挺身而出的“英雄”,不断强调位于礼物榜榜首的观众用户名及其赠送的礼物。例如“谢谢大家!现在就差十票谢谢我的榜一大哥 XX,刚刚送出了爱的摩天轮,尤其谢谢刚刚的榜一到榜三(F21)。”老年主播一对一地与其他观众互动,进行热烈的讨论,让打

25、赏者在直播间的身份再生产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使其获得了有效的情感回报,同时也增加了打赏者的情感卷入。在直播间外,部分老年主播试图建立与“大哥”更为长久的“守护”关系,选择将关系私人化以“抱紧”大哥,表露更多日常生活的信息来拉近双方距离。4 结语本文探讨了不同情感秩序下老年主播的准社会关系建构: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关系,情77新媒体研究MEDIA OBSERVER 媒体观察 感既是维系关系的方式,也是维系关系的目的;而在后一种准社会关系中,情感主要是维系关系的手段,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需要说明的是,三种准社会关系并不是割裂互斥的,在实际情况中可能是交叉融合的,并且可以实现相互转化。在理论

26、层面,老年主播的关系建构既验证了传统准社会关系的研究又为其注入了活力。传统准社会关系具有想象性、单向性的主要特征,老年主播建构“假意”关系增进观众的亲密感受,正是为其制造“亲密的幻觉”。而在“真情”关系建构中,老年主播自身也投入到情感关系之中实现与观众双向交互,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单向的传统准社会关系。在实际层面,老年群体不囿于传统关系圈子,通过直播不断拓展准社会关系,是“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积极实践。一方面,老年主播出于自身的情感需求主动作为,努力建立与观众良好的情感关系以获得更多元的支持;另一方面,老年群体依托主播这一职业再社会化,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家庭作出贡献。如

27、今,众多老年主播不断涌现,向社会展示了数字时代老年人积极养老的精神面貌,并激励更多老年人建立社会新链接,投身老年群体价值共创的潮流。参考文献1 朱冬艳.我国游戏直播中女主播形象建构研究D.杭州:浙江传媒学院,20182 余富强,胡鹏辉.拟真、身体与情感:消费社会中的网络直播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8(7):5-12,32.3 涂永前,熊赟.情感制造:泛娱乐直播中女主播的劳动过程研究J.青年研究,2019(4):1-12,94.4 董晨宇,丁依然,叶蓁.制造亲密:中国网络秀场直播中的商品化关系及其不稳定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37-15.5 吕鹏.线上情感

28、劳动:短视频/直播、网络主播与男性气质:基于快手的数字民族志研究J.社会科学,2021(6):179-192.6 WANG Y.Playing livestreaming“love games”:mediated intimacy and desperational labour in digital ChinaJ.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2021(5):621-6327 ZHANG X,XIANG Y,HAO L,et al.Virtual Gifting on Chinas Live Streaming Platforms:Hijacking the Onlin

29、e Gift EconomyJ.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9(3):340-355.8 黄勇军,张国建网络主播的特性与监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5):75-76,107.9 聂潇.老年网络主播的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10 屈文静.边沿的中心化:浅析银发网红的兴起与进路J.中国报业,2021(20):14-15.11 HORTON D,WOHL R.Mass Communication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Observations on Intimacy at a Dista

30、nceJ.Psychiatry,1956(3):215-229.12 KOWERTA R,DANIEL E J.The one-and-a-half sided parasocial relationship:The curious case of live streaming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Reports,2021(4):1-7.13 LIEBERS N,SCHRAMM H.Parasocial intera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with media characters-an inventory of 60 years

31、 of researchJ.Communication Research Trends,2019(2):4-31.14 RUBIN A M,PERSE E MLoneliness,Parasocial Interaction and Local Television News ViewingJ.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85(2):155-180.15 周勇,郝君怡.嵌入与游离:网络直播用户与主播的准社会交往J.新闻与写作,2021(12):41-49.16 HU M,ZHANG M,WANG Y,et al.Why do audiences choose

32、to keep watching on live video streaming platforms?An explanation of dual identification framework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7(75):594-606.17 CHEN C P.Digital gifting in personal brandcommunities of livestreaming:Fostering v i e w e r-s t r e a m e r-v i e w e r p a r a s o c i a l relationshi

33、psJ.Journal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2021(5):1-16.18 埃文塞德曼.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中研究者指南M.周海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9 周绍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及其社会政策意义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6):70-74.20 孙鹃娟.互联网时代新老年群体的新型社会网络J.人民论坛,2021(33):76-79.21 张媛.移动社交时代的老年人际交往:基于结构、情感和认知维度J.青年记者,2019(36):52-53.22 韩敏,孙可欣.数字情感劳动:银发群体再社会化J.青年记者,2022(6):59-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