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年四川省攀枝花市总发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 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两个文人和一座小城唐韧走上沈从文先生墓地的那面山坡时,希望我们坐他游船的船工一直跟着。他 说:“我要不带路,你们多半找不到他的墓。很多人都找不到。”同行的朋友说:“怎么会?我们是学文学的,我们有心灵感应!”船工不多说,跟着。结果我们真的从先生墓前没有心灵感应地走了过去。我 们输了。先生的墓跟我们的预期、跟世俗的规格都差得太远。比现在最一般的“考”“妣”们的墓排场还小。所谓碑,根本就是块不方不正还有坑洼的褐色石 头,说是叫五彩石,碑石里也确实有小石子,可看不出多么“五彩”来,碑石边缘 粗糙,一点没打磨过,字是绿色,小于拳,近视眼很容易以为那是几片绿苔。张充 和先生著名的诔文还刻在了碑背后,虽说字是中央美院名家所刻,自然是友情留 字,定不是重金聘请的。这已是我们到凤凰的第二天清早。第一天我们走完了古城,验证了出发前在网上查到的那些绮丽的照片、文字 以及苗家菜。但印象最深的,倒是吊脚楼主们那份悠闲宁静的神态。只要拥有一座 江边吊脚楼,就可以这么悠悠然地坐在敞开的堂屋里,等着背包客自己游进来。木 条钉就的吊脚楼结构,设施绝对简单,背包客所需的,只是洗澡喝水睡觉,顶多还 有蚊香。电视是有的,但是背包客们眼睛都朝外,盯着沱江虹桥,盯着山上的“岚 雾”、水上的方头船,盯着石板街,还不够用。一年四季石板小街上的络绎的游人 朝他们走来。我们住二层吊脚楼楼下。每天老夫妻早起把客房跟堂屋擦抹干净,灌上客房 暖壶,就坐下来闲聊,或出去溜达了。他们脸上露出满足闲散的表情,同样的闲散 弥漫在凤凰全城,卖蜡染的、卖编织披肩的、卖书(沈从文、黄永玉著作居多)和 音像制品的、卖苗人松糕酸肉血耙鸭的、卖小玉雕的、纪念馆售票的都温和自 在地坐在竹椅上等生意,除游船上的歌声鼓响,没有什么兜售生意的吆喝。第一天还在“万寿宫”看了黄永玉画展。两幅凤凰古城的山水长卷中,在喷 染而成的淡雅流动的彩雾之上,流动着一条沱江,挨挨挤挤生长着吊脚楼、古桥、古城楼、石板街、水坝和几乎装不下要伸出画外的蓬勃的树。红莲花富丽,银雕生 肖幽默,铜浮雕风情旖旎。见宫门前黄老诗云“我欠父老画三千”,才悟出这所有 的画,原来都是还债的。仅那一大幅红莲,就估价300万元。不要说万寿宫,就是 对河的小小准提庵,也挂有他多幅还债的画,老僧人像、佛家人物故事,刻画精细 活络、神采飞动,一般的佛院,绝不趁这样的财富。如果一个经济学家、企业家站在凤凰古城楼上俯瞰,一定感到整个凤凰城是 一份老大的产业,它使旅店主人、书摊主人、饭店主人直到在江边捞小螃蟹小 虾摘山葱野蒜的小姑娘都能安居乐业。开发这份大产业的,与其说是哪位投资者或 政府机构或官员,不如说是两个满心还债意识的文人。南方的山间水边应该不缺吊脚楼,不缺古趣盎然的小城,不缺”日出而林霏 开,云归而岩穴暝”的风景,用心策划、建造、装点,一时要100座小城也不难,而凤凰独秀于湘西者,何也?为有两位文人在此“镇城”也。现在,一位谦卑地躺在难以发现的墓碑之下,一位还在不停地作画还债,他 们用恋眷和才华开发了、装修了小城。不是他们,小城或许山水依旧烟霞依旧,却 怎么也成不了天下学人神往之地。或许已濒风烛残年,寂寞流淌的沱江边,庵、塔、桥们灰蒙蒙地剥落着,发黑残余的几座吊脚楼前,老人们在太阳底下翻动着受 潮的包谷,念叨在远方城市忘记归来的孩子两位是像儿子一样在赡养着凤凰,赡养着凤凰小城的父老乡亲。两位有幸生长在凤凰,吮其山水之精气,在中国文学 艺术的滩头弄潮踏浪;而凤凰也有幸被他们所写所画,在他们的笔下凝聚精魄,修 成正果。(选自人民日报2005年n月27日,选文略有改动)14.第自然段中写凤凰古城的人都是“闲散”“温和”的,这里的“闲散”“温 和”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15.第自然段中“开发这份大产业的,与其说是哪位投资者或政府机构或官员,不如说是两个满心还债意识的文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6分)(1)我们输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2)“这已是我们到凤凰的第二天清早”这句话能否删掉,请结合文章简述理 由。(4分)17.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下两位文人和凤凰古城的“有幸”。(6分)参考答案:14.“闲散”表明凤凰人的悠闲、舒适和无拘无束;“温和”表明凤凰人的 随和、亲切,没有世俗人追逐金钱的急切,表现了凤凰古城人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意思对即可)表达了作者对养育两位文人的凤凰古城的向往和喜爱之情,为下文的描述做 好铺垫。(意思对即可)(6分,每点3分)15.凤凰山水养育的两位文人,用恋眷和才华开发了、装修了小城,回报着家 乡。而他们所造就的世界性声望又使后代的凤凰人借此安居乐业。(意思对即可)(4分)16.引起下文,突出沈从文先生墓的平凡、朴实,衬托了沈从文先生的可贵 品质。(2分)不能删掉。一方面点明参观沈从文墓的时间,即到凤凰的第二天清早,对所 描述的人和城有一个时空的明确交代;另一方面表明行文的结构特点-一倒叙,以 参观沈从文墓开篇,故人与名人的盛名与墓的朴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出下文两位 文人与小城的共同特点一一质朴,凸显文章主题。(意思对即可)(4分)17.两位文人有幸生在凤凰,古城那绮丽的风光、独特的吊脚楼、绵延的沱 江、悠闲温和的凤凰人等培育了他们独特的气质和才华,终至成为享誉中外的名 家;(意思对即可)凤凰古城也有幸出现在两位文人的文字中和画卷里而“独秀于湘西”,闻名 于世;并因是两位文人的诞生地而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意思对即可)(6 分,每点3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信封上的大头菜马癖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 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 有人用。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 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 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 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 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润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 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 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 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 小酌,代写冯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 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 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 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 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 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 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 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曰,“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得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 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 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 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 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 近日,儿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 信,信封背而铃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 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 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 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A.小说用不少篇幅交待代写行当的摊位位置、具体工具、代写内容等,既向读者介绍了 这一传统行当,又为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做了铺垫。B.小说插叙了淮安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家乡亲友的情节,点明了故事 发生的历史背景,也含蓄解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C.“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 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D.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了大头菜是淮城人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 之物,是淮城人的情结,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民俗民情和地方色彩。5.代写冯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6.“大头菜”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C5.有智慧。有耐心,坚持不懈。重视亲情。做事有原则。6.“大头菜”是小说的线索。代写冯借“大头菜”标志寻亲,兄弟俩因大头菜得以相 见。小说围绕“大头菜”行文,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让情节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清 晰。“大头菜”是主人公感情的载体,是兄弟联系的纽带。以“大头菜”为中心有利于 突出代写冯有智慧、重亲情的形象。“大头菜”是乡情的象征。以“大头菜”为中心有 利于表达乡情难断,故土难舍的主题思想。【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 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 项,无中生有,“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文中无此意。故选c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小说的情节进 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 象。代写冯用为别人代写信留下大头菜标记的方式找到哥哥,可以看出他有智慧;代写冯 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才找到哥哥,可见他有耐心,能够坚持不懈;代写冯六岁就和哥哥分开,一直没忘了寻找哥哥,可见他重视亲情;为别人代写信,“秉 持着自己的原则”,写完就忘掉内容,留下印记之下还要与顾客商量,可见他做事有原 则。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6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本题重点考查的是 某物象的作用,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分析。从 情节发展来看,小说先写了代写冯在代写的信件后留下“大头菜”标记,然后交代了留标 记的目的是寻找哥哥,再写通过留有“大头菜”标记的信件找到了哥哥,结尾写兄弟相 见,哥哥拿出母亲当年给自己的大头菜,小说围绕“大头菜”展开,情节上能够前后呼 应,使结构清晰。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代写冯把对哥哥的思念之情通过“大头菜”这 个标记表达出来,可见“大头菜”是主人公情感的载体,是联系的纽带,有助于突出人物 形象。从主题表达的角度来看,小说中“大头菜”是“河北村”的代表,而哥哥对家乡的 情感、对弟弟的情感、对母亲的情感,也通过“大头菜”表达出来,可见“大头菜”是 乡情的象征,“大头菜”使小说故土难舍的主题得到了突出。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总结 出本题答案。【点睛】第2题是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这类题目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 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止面 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 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 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总体把 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画出小说中 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 句。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妈妈的秘密【日】赤川次郎千万不能让丈夫知道。绫子拿着那个小包,站在桥上。夜深人静,河水在黑暗中悄 无声息地流淌着。它能带走这秘密吧。小包飞快落入河中。回家吧。明天丈夫住院,得 起个大早呢。绫子疾步往回走。轻轻打开后门,穿过厨房,溜进卧室丈夫站在那里!丈夫满脸愤怒。“上哪儿去了?”“这”哼,是把见不得人的东西扔到河里了 吧!”丈夫真的动了气。绫子的脸也变白了。“扔了什么东西,说!绫子忍不住反问一 句:“你怀疑我什么?”“我替你说吧一一是北山的信!”绫子睁大了眼睛。接着,慢 慢将视线移至脚下。“跟那家伙勾搭上啦!”“啪”,一记沉重的耳光。绫子头晕目眩,一头栽倒在床上。好不容易抬起头时,女儿有纪子正怯生生地站在床边,黑黑的瞳仁里充 满了恐惧和疑惑。“我到底是谁的孩子?”有纪子问,“是爸爸的,还是叫北山的那个人 的?”“你为什么问这个?”“想知道。”良久,绫子没有做声。微风吹拂着她那业已大 部分变白的头发。“好,”绫子终于开口了,“那就告诉你吧。”“和我结婚前,你爸爸 爱着一个人,她叫”晶美,并不出众。在中学,比他低一年级。当时很迷恋他的绫 子,偏偏和晶美又是最好的同性朋友。不过,这两个女孩儿那时都还不到敢向异性吐露爱 心的年龄。因此,也就没有发生什么争“郎”大战。论家庭背景,绫子占上风。晶美死了 父亲,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度日维艰。她自然穿不起绫子身上的漂亮衣裤,也不善于玩 耍。不过,绫子知道,晶美特有的那种清纯、温柔和娴静是谁也学不到手的。那件事发生 在一个炎热的暑假。晶美突然跑到了绫子家。他正巧也在。紧追而至的是一群恶煞似的男 仆,他们的主人是当地首富,晶美的母亲在那家干活。“让那个女孩儿滚出来!”男仆们 叫嚣说,他们小姐放在梳妆台上的宝石不见了,晶美当时正进府找她母亲,偷宝石者必是 晶美无疑他,发怒了,让晶美躲进里屋,他转身直奔门口,跟那帮男仆大吵起来。大概是被他那不要命的样子吓住了,男仆们嘟嘟哝哝着回去了。本来他们也没有充分的证 据。他走向面色惨白、颤抖不已的晶美,温柔地拉起她的手然而,那件事并未结 束。署假期间,晶美偷盗宝石的传言飞遍整个镇子。新学期开始后,没一个人愿跟她说 话。她母亲也失去了工作,娘儿俩的日子更难过了。他则明明确确地爱起了晶美。那不是 出于怜悯或同情,而是纯粹发自内心深处的诚挚之情。绫子一如既往关心着晶美,同时暗 暗在心里发誓:委屈自己,成全他们。然而,单靠一个学生的爱情,是无法支撑母女俩的 生计的。这个事终于打上了一个句号一晚秋的一个黄昏,晶美和她母亲一同投河自尽 To 后来,你爸爸倒插门到了咱们家,再后来,就有了你。”绫子停顿了一下,“不 过,你爸爸在心里一直思念着晶美。我只是他的妻子,晶美才是他的恋人,而且只有她一 个”有纪子长长地叹了口气。“可这与你扔到河里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我打扫 里屋的时候,发现了塞在天棚上的宝石,就把它偷偷地扔进了河里。”“是,是这样”有纪子儿乎喘不过气来。“晶美被人追到咱们家,趁你爸爸跟人吵架的当儿,踩 着板凳,把宝石塞到了天棚里。”“那你为什么不告诉爸爸呢?”绫子莞尔一笑:“我那 时已经得知,晶美的不幸使你爸爸在心身方面所受的沉重打击和极度悲痛该有多大。对你 爸爸来说,晶美是完美无疵的女性偶像。如果告诉他真实情况,你想会发生什么事儿?”,妈妈!”有纪子紧紧地抱住了母亲。“您才是最爱爸爸的人啊。绫子的脸微微 发红。(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妈妈的秘密”一是指发现晶美真的偷了宝石,几十年来一直瞒着爸爸,后来才把宝 石扔进了河里;二 是指跟那个叫北山的人秘密书信交往。B.学生时代爸爸爱着晶美,妈妈迷恋爸爸,而妈妈和晶美又是最好的朋友,都不到吐露 爱心的年龄,论家庭背景妈妈占上风,因此没发生争“郎”大战。C.晶美性格虽然有清纯、温柔和娴静的特点,但也有不足,比如,偷主人家小姐放在梳 妆台上的宝石,无论如何都是不对的,这是她爱慕虚荣的表现。D.小说对晶美偷宝石的犯罪现象进行反思;晶美和她母亲投河的悲剧命运,更是揭露社 会贫富悬殊、穷人走投无路的黑暗现实。E.妈妈对晶美的同情友爱,对爸爸长期以来一直深埋在心中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爱,给 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2)文中划线句中提到女儿“充满了疑惑”,请从文中找出女儿有哪些疑惑。(3)本文在情节构思上颇有独到之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DE(2)自己的身世之谜。妈妈扔了什么东西。妈妈为什么要扔宝石。妈妈为什 么不将秘密告诉爸爸。(3)小说先设置悬念,制造一个妈妈的秘密,然后丈夫动气,女儿追问,层层推进,而 揭秘又必须回到过去的岁月。于是小说自然巧妙地用插叙的方法让时光倒流,回到青春的 岁月,展开丰富复杂的感情纠葛。最后又出人意料地揭示出宝石的秘密。让读者在“欧-享利式”结尾中顿悟、体会、感受妈妈的秘密。这样,整个故事情节集中紧凑,让 读者一气读完,便荡气回肠,感受到巨大的艺术冲击力。【详解】(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 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选择正确的两项。A 项,“二是指跟那个叫北山的人秘密书信交往”错误,那是爸爸的猜测。“妈妈的秘密”不是“跟那个叫北山的人秘密书 信交往”,而是指对爸爸儿十年如一日深埋在心中只求 奉献不求回报的爱。B项,”论家庭背景妈妈占上风,因此没发生争郎大战”强加因 果,原文“不过,这两个女孩儿那时都还不到敢向异性吐露爱心的年龄。因此,也就没有 发生什么争郎大战,原因与家庭背景无关。C项,“这是她爱慕虚荣的表现”不准 确,根据原文“晶美死了父亲,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度日维艰”,她偷钻石是因为家庭 困难。故选DE。(2)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抓住关键词,再联系上下文理 解句子含义。本题要求从文中找出女儿有哪些疑惑。可通过有纪子对母亲的提问分析。据“我到底是谁的孩子?有纪子问,是爸爸的,还是叫北山的那个人的?”可知女 儿的疑惑有“自己的身世之谜”;据“有纪子长长地叹了口气。可这与你扔到河里的东 西有什么关系呢?”可知女儿的疑惑有“妈妈扔了什么东西;据“那你为什么不告 诉爸爸呢?”可知女儿的疑惑有“妈妈为什么要扔宝石”“妈妈为什么不将秘密告诉爸 爸”。(3)本题考查情节构思的特点。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需要了解小说构思的特点有哪些,再与文本比对。情节构思的特点有线索、结尾特色、情节设置的悬念、伏笔、照应,情节 的一波三折,叙事特点等。本题构思上的独到之处有开头设置悬念,比如“千万不能让丈 夫知道。绫子拿着那个小包,站在桥上。夜深人静,河水在黑暗中悄无声息地流淌着。它能带走这秘密吧。小包飞快落入河中”,为什么不能让丈夫知道?小包里面是什么?有什么秘密?这些悬念吸引着读者往下读。接着写丈夫动气“丈夫站在那里!丈夫满脸愤 怒”,女儿追问“女儿有纪子正怯生生地站在床边,黑黑的瞳仁里充满了恐惧和疑惑。我到底是谁的孩子?”引出构思上的第二个特色:自然巧妙地通过插叙让时光倒流,回到青春的岁月,展开丰富复杂的感情纠葛。第三个构思特色是欧享利式的结尾:“我 打扫里屋的时候,发现了塞在天棚上的宝石,就把它偷偷地扔进了河里”“晶美的不幸使 你爸爸在心身方面所受的沉重打击和极度悲痛该有多大。对你爸爸来说,晶美是完美无疵 的女性偶像。如果告诉他真实情况,你想会发生什么事儿?”“您才是最爱爸爸的人 啊”,让读者在“欧亨利式”结尾中顿悟、体会、感受妈妈的秘密。这样,整个故事情 节集中紧凑,让读者一气读完,便荡气回肠,感受到巨大的艺术冲击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二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 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 马冲阵而进。贼惊日:“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 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 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 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口,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 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 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 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橘丛射之,骂贼不 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 急,云妻部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 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部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 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债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 洲I,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郃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注:债军:溃败的军队。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俾将兵略地略:攻掠杖剑谒太祖于临濠杖:拿着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翼:像鸟翅膀那样保护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趣:归顺F列加线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貌伟面黑立忠臣祠祀之善刀面藏之 均之二策C.爸等善抚之 惹属皆且为所虏D.其五世孙请王世宗乃设九宾礼王庭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拔剑跃马冲阵而进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 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A.(2)(4)B.C.D.(5X6)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5分)译文:_(2)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5分)译文:_参考答案:4.D“趣”,读 3,副词,“急速,赶快”的意思。“趣降”是“赶快投降”。5.C C都是“你们”的意思。A前者表并列,后者表顺承;B前者是人称代词“他”,后 者是指示代词“这”;D前者是“向”,后者是“在”。6.B扣住题目“艺高人胆大”的要求选择。其中不属于,是贼人对他的评价;是视死如归,至死不屈。7.(1)贼兵大惊叫道:”这个黑将军太勇猛了,不可抵挡他的锋芒。”大军来到,于是 攻下了滁州。太祖渡长江,花云最先渡过去。(“甚”1分,“当”1分,“克1分,“遂”1分“济”1分)(2)花云回军驻扎在太平,陈友谅带领水军前来攻城。花云与元帅朱文逊结成阵势迎战,朱文逊战死了。(“还驻”1分,“舟师”1分,“以”1分,“寇”1分,“结阵”1 分)附译文:花云,是怀远人。面貌奇伟粗黑,骁勇善战,无人能敌。至正十三年,他提着宝剑在临潼 拜见太祖。(太祖)认为他的才能不寻常,让他率军攻打城池,所到之处总能攻克。太祖 打算攻取滁州,率领数名骑兵前行,花云也随从前往。突然遇上了几千贼兵,花云保护着 太祖,拔出宝剑,策马奔腾,冲破敌人的阵地前进。贼兵大惊叫道:“这个黑将军太勇猛 了,不能抵挡住他的锐气。”(后来太祖的)大军来到,就攻下了滁州。太祖渡长江,花 云最先渡过去。攻克了太平以后,花云凭借着忠诚和勇猛在太祖身边担任护卫。升任禁军 总管,攻打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等地,都攻占了。在经过马驮沙的时候,几百大盗拦 路挑战。花云一边前行一边迎战,连着战斗了三天三夜,把大盗们全部杀死。太祖在太平 建立行枢密院,提拔花云做了枢密院的院判。命令他去宁国,军队陷入山中长达八天,盗 贼们互相勾结阻挡道路。花云拿起长矛喊叫着刺杀,杀了成百上千的贼人,身上却没有中 一箭。返回后驻守太平,陈友谅率领水军前来进攻。花云与元帅朱文逊结好阵势迎战,朱 文逊战死了。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 去。城池陷落,贼兵绑缚了花云,花云用尽力气大喊,绑他的绳子全断裂了,花云乘机夺 下看守者的刀,砍杀了五六个人,骂道:“你们不是我主公的对手,为什么不赶快投 降!”贼兵大怒,打破了他的头,又把他绑在桅杆上,用箭射他,(但花云)仍旧大骂,到 死他的骂声还十分雄壮,当时年龄只有三十九岁。太祖做了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 侯,并修建了忠臣祠堂来祭祀他。在战斗紧急的时候,花云的妻子都氏祭祀家庙,拉着三 岁的孩子,哭着对家里人说:“城被攻破,我丈夫必定会死,我为了道义决不一个人活卜 去,但不能使花氏家族没有了后人,你们一定要好好抚养他啊。”花云被俘虏之后,部氏 投水而死。仆人孙氏把葬她埋葬完毕,抱着花云的孩子出走,被劫掠到了九江。孙在 晚上投奔到一个渔家,脱下她的簪子珥环等嘱托渔家抚养这个孩子。到汉兵败了,孙又偷 上孩子去渡江,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 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过了一年到了太祖所在的地方,孙抱着孩子哭泣着拜见太 祖,太祖也跟着哭泣,把孩子放在他的膝上,说:“(这是)将军的后代啊。”赐孩子名 字花炜。他的五世孙向明世宗请求,追赠都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修建祠堂祭祀。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2分)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嵩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 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称,言多讽兴。自三 代已来,风骚之后,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 凤。卢黄门云:“陈拾遗(子昂)横制颓波,天卜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 敌造化欤!”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 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 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 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谓公谪仙 人,朝列赋谪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遂就 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 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时宝应元年H一月乙酉也。(李阳冰草堂集序,有删节)安禄山反,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 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 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 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节选自新唐书?卷二0二)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言多讽兴B.横被六合C.害能成谤D.手集未修讽:劝谏 被:覆盖 害:害怕 修:编纂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公乃浪迹纵酒B.御手调羹以饭之C.俾予为序D.今所存者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李自远祖显赫。先人曾为凉武昭王,累世为官,中世无辜被贬,其后五代均为平民,令人叹惜。B.李白才华卓著。有人说,陈子昂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李白改变了诗坛自梁、陈以来的 绮靡之风。C.李自仕途不济。也曾深得皇上宠信,一度出入翰林,终因谗言被疏远,后位列八仙,誉为谪仙。D.李白晚景落魄。因卷入“永王之乱”,被流放夜郎,后辗转依附于当涂李阳冰,文稿 得以整理。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2分)(2)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4分)参考答案:4、C 5、A 6、A7.答案(1)(2分)天子知道李白不能够留下来了,就赏赐他金银让他归乡了。(2)(4分)皇上下令,(把李白)长期流放到夜郎,后又恰逢天下大赦,回到寻 阳,又因事犯罪而被关进监牢。【文言文译文】李白,字太白,是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李嵩的九世孙。家族累世为官,家世非常显 赫。中世由于无辜的罪名,被贬谪到了条支,改名换姓隐居下来。不过祖先从穷蝉到舜的 时代,五代人都是老百姓,名声没有多显赫,真是令人叹惜。唐代神龙(唐中宗年号)年 初,从条支逃回四川,又对着李树生下了伯阳(伯阳,即老子。李耳字伯阳,号老聃。李 姓人奉老子为祖先。此用老子代指李白)。孩子生下来的那天晚上(惊姜,用郑伯克段 于鄢中姜氏生郑庄公的典故),长庚星(又称太白星)进入梦境,所以生下来就命名为“白”,用“太白”来作字。世人都称这孩子是太白星的精灵,的确如此。(这孩子生下来后,)不读那些不是圣贤写的书,耻于写那些淫词滥调,所以他说的 话大多像是神仙说的话。凡是所写的文章,言语之中多含寄寓之意。从夏、商、周以来,国风离骚之后,继承并且赶上了屈原、宋玉,超过了杨雄和司马相如。千年以 来,超出绝伦的人,只有李白先生一人。所以王公贵族纷纷倾倒于他,名流也纷纷与他交 游;学子们纷纷向他学习,就像鸟儿拥戴凤凰一般。卢黄门说:“陈拾遗(陈子昂)提倡 改变颓靡的文风,天下的文章忽然就变了风格,可到如今诗歌还是有梁、陈时代宫廷的靡 靡之风。到了李白才真正有了本质变化,靡靡之风如同扫地一样被扫得干干净净。古人今 人的文集,都没人看了,只有李白的文章,流行于天下,真说得上是他的能力可与大自然 相抗衡啊。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祖皇帝下诏,征招李白到宫廷中(金马,汉朝宫殿之门列 置金马,故称金马门。喻指朝廷),皇帝亲自下阶迎接,如同是见了绮、皓(指商山四 皓,汉代著名贤人)。用七宝床来赐食,皇帝亲手调和羹汤来给李白吃,对李白说:“你 是平民,名声竟被我知道了,不是平日里道德显著怎么会这样?”把李白安置在金銮 殿,可以自由出入翰林院,并向他征询治国方略,暗中让他撰写宫廷诏书,别人并不知道 这事。坏人好人同朝为官,妒忌贤才能人,造谣诽谤;忠言不被采纳,于是皇帝疏远了 他。李白于是就放浪举止饮酒无度,以此来掩饰自己(的雄才大略)。撰写的诗歌,多次 声称要隐居(晋谢安隐居东山,后来重新做官。成语“东山再起”即用此典故)。又与 贺知章、崔宗之等人一并自称为“饮中八仙”,(贺知章等)称李白是谪仙人。朝中官 员赋谪仙之类的诗歌多至数百首,大多是写李白不得意的事。天子知道李白不能够留下来 做官了,就赏赐他许多财宝让他走了。于是到从祖(从祖,俗称“叔公”)时任陈留采 访大使的李彦允那儿,请北海高天师在齐州紫极宫给李白授道箓。打算东归蓬莱,跟随神 仙一起在丹丘驾车云游而已。(屈原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 乡”,李阳冰的序化用了这两句话。意思是:追随神仙于丹丘啊,留在那长生不死的地 方。)我李阳冰在当涂(当涂,安徽县名)任职,当官不是我内心所喜欢的,李白不以我处 在偏僻之地而忘记我,来与我同舟欢游。正准备卸任时,李白却患了重病。他写有书稿上 万卷,还没有好好编辑。在病榻上把书稿给我,让我给他写篇序言。我想:评论诗经 的精义,我比不上卜商(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阐明春秋的微言大义,我惭愧 比不上杜预(杜预,晋人,曾注左传)。(引用这两个典故意思是我李阳冰不敢对李 白的作品妄作评论)自从中原发生战事,李白逃避战乱达八年之久,当时所写的文章,十分之九都遗失 了,现在保留下来的,都是从别人那儿收集来的。序文写于宝应(唐代宗年号,762年)元年十一月乙酉日。永王李嶙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永王起兵,心怀不轨,他即逃回彭泽(今属江 西);永王失败了,李白按照罪行说来应当被处斩。当初,李白游并州(今山西太原)曾 见郭子仪,郭偷偷地称他奇特。当时郭子仪犯法,应受处法,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到处 罚。以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之罪,于是他得免一死,朝廷 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又回沼阳(今江西九江),因为某一件事获罪 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地之兵三千人将赴河南(今河南洛阳),道经沼阳,把李白释放 了,并且聘任他为行军参谋,没有过多久,李白又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涂(今属安 徽)县令,李白去投奔。代宗即帝位以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然而在这时候李白已然 死了,终年六十多岁。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董其昌,字元宰,松江华亭人。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礼部侍郎田一俊以教 习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迁授编修。皇长子出阁,充讲官,因事启 沃,皇长子每目属之。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 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 司按治,其昌卒谢事归。起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并不赴。光宗立,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乃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年,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其昌广搜博 征,录成三百本。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 者,别为四十卷。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 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五年正月,拜 南京礼部尚旧。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 官,掌詹事府事。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赠太 子太傅。福王时,谥文敏。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四方金石之 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精于品 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人撅之米 芾、赵孟云。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刑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刑、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选自明史董其昌传)【注】党祸酷烈:此处指明朝东林党人受到宦官的残酷镇压和迫害。4.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仿史赞之/例每篇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