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项报告甘肃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2258918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3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项报告甘肃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项报告甘肃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项报告甘肃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项报告甘肃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结项报告甘肃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结 项 报 告项目批准号: 1676SS12069 项目名称:甘肃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项目负责人: 夏 小 慧 项目组主要成员:周彦新 欧阳林 郑慧芳 孙辉 所在单位: 兰州城市学院 联系地址: 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联系电话: 0931-7601141 填表日期: 2013年9月25日 目 录绪论11 研究对象与意义11.1 研究对象11.2 研究意义12 研究范式与方法42.1 研究范式42.2 研究方法83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93.1 研究现状93.2 发展趋势124 研究思路和方向144.1 研究思路144.2 研究方向15第

2、一章 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概念研究161 对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的理解162 对民族、体育与民族体育概念的理解17第二章 甘肃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研究201 甘肃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形成的条件201.1 地理环境条件201.2 自然环境条件221.3 民族宗教条件232 甘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233 甘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特征264 甘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27第三章 甘肃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个案研究291 东乡族民族体育文化资源291.1 东乡族的地理环境特征291.2 东乡族的族源与形成301.3 东乡族的宗教信仰与禁忌301.4 东乡族的民族体育项目301.5 东乡族民族体育文化内

3、涵342 保安族民族体育文化资源362.1 保安族的地理环境特征372.2 保安族的族源与形成372.3 保安族的宗教信仰与禁忌382.4 保安族的民族体育项目392.5 保安族民族体育文化内涵413 裕固族民族体育文化资源443.1 裕固族的地理环境特征443.2 裕固族的族源与形成443.3 裕固族的宗教信仰与禁忌453.4 裕固族的民族体育项目463.5 裕固族民族体育文化内涵48第四章 甘肃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研究511 甘肃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的意义512 甘肃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533 研究现状553.1 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保护研究现状563.2 关于少

4、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和发展方面的研究563.3 甘肃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保护的研究现状574 甘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的路径选择595 甘肃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626 非物质文化视野中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636.1 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646.2 甘肃省开展传承保护的现状657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688 甘肃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699 甘肃开展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的对策71第五章 甘肃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研究751 甘肃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的意义752 创意开发甘肃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应遵循

5、的原则773 甘肃省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存在的问题784 甘肃省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战略805 甘肃省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创意开发模式83参考文献86III绪论1 研究对象与意义1.1 研究对象甘肃地处祖国西北内陆中心地带,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北西南的枢纽,与内蒙古、青海、新疆、宁夏等民族省区毗邻,区域内伊斯兰文化、儒释道文化、吐蕃文化多种文化融合、交汇,复杂的地理环境促成了甘肃特有的敦煌文化、石窟文化、黄河文化、彩陶文化、民族宗教文化、丝绸之路等区域文化,而地理区域及人文环境的多样性也影响着甘肃体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过渡性、脆弱性、原生性、古老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6、因此,紧紧把握住甘肃体育文化资源所包含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探索甘肃体育文化现象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元素的文化内涵及特征,深入了解现有的民族体育资源以及开发保护状况,并在此基础上,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借鉴其他发达地区已有的成功经验,研究具有本地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探索适度开发、合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长效机制。1.2 研究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甘肃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与其他省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

7、献。同时,在创造的多民族文化遗产中,包含了众多绚烂多姿、异彩纷呈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挖掘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和谐发展,推动民族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价值。1.2.1 甘肃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多民族省份,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特殊的人文和地理环境,铸就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使甘肃成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之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在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整理、发掘、保护和研究提上了重要日程,同时也为甘肃少数民族

8、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甘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西北各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甘肃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且有着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对于它的保护、挖掘、开发有利于甘肃体育事业的兴旺,有利于调动人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的身体素质。但是,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体育文化潮流中仍不处于优势地位,发展相对迟缓;甘肃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虽然丰厚,但在保护和开发方面与一些省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着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工作量大,范围宽阔,专业性强。从长远发展和常态保护的角度出发,缺乏保护工作机构和人

9、员编制,缺乏多渠道、多形式的民族体育文化遗产资金投入机制。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策略,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的不够深入。1.2.2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对民族体育的研究已经逐步成为当今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同时,受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体育地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和启迪,研究者力图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入手来研究民族体育的保护与开发问题。项目组以甘肃各种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为依托,注重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对少数民族体育资源进行分析。从民俗体育保护的实践层面上,目前,我国正初步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体系,从地方到国家层层甄

10、选,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竞技与杂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个类别,这些“非遗”项目虽受到国家的大力保护,但因受到社会转型、市场发展等因素,民族体育开展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或逐渐消亡,或面临传承危机。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深入人心后,为少数民族体育的生存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自2004年开展以来,省文化厅基本摸清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经省非遗保护中心统计汇总,全省共普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

11、7075条,初步确立非遗项目4133项,囊括了民间文学(815项)、民间美术(341项)、民间音乐(260项)、民间舞蹈(268项)、戏曲(113项)、曲艺(89项)、民间杂技(60项)、民间手工技艺(744项)、生产商贸习俗(75项)、消费习俗(243项)、人生礼俗(262项)、岁时节令(182项)、民间信仰(342项)、民间知识(80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220项)、医药(29项)、其他(10项)十六大类。 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现有220项民族体育项目,其中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的万人扯绳赛,平凉市的崆峒派武术,酒泉市阿克塞县的叼羊、姑娘追,张掖市高台县高台通背捶、八虎棍,天水市秦安县秦

12、安壳子棍,临夏州临夏市天启棍等7项进入省级保护项目。甘肃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马术、摔跤、赛马、射箭、拨棍、博克、叼羊、角力、骆驼赛、姑娘追、打木球等40多个项目,只有酒泉市阿克塞县的叼羊、姑娘追2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列入保护范围。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部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正在受到冲击,一些民族文化特性正在淡化,有些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甚至正在走向消亡。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研究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及挖掘民族体育项目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研究如何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生态安全,显得尤为重要。1.2.3 甘肃地处西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有55个民族成份

13、,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有回、藏、东乡、土、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等10个。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省内现有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有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东乡、积石山、张家川7个民族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积17.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9.8%。从分布情况来看,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散居在兰州、平凉、定西等地市;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东、中段地区;东乡、保安、撒拉族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裕固、蒙古、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中、西段地区。全省86个县、市、区中,除少数民族聚居的

14、21个县、市外,其余65个县、市、区中均有散居的少数民族。甘肃特殊的人文和地理,铸就了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竞技性、观赏性、文化属性浓郁鲜明,在文化传承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基层体育场所设备设施明显不足。因此,研究符合地域特点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模式,依据甘肃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文化发展有自身的特点,发挥体育文化资源丰厚、体育文化资源独特的优势,在推动甘肃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成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只重要力量。1.2.4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22条指出,要“推广简

15、便易行和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与体质状况的体育健身方法。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开展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健康强壮的体魄,同时在开展民族体育活动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内容丰富,有很高的技巧性、趣味性与益智性。如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府非常重视,做了大量的抢救工作,在当地中小学校中广泛开展这些项目,让学生们在寓教于乐中做游戏,如夺腰刀、拔棍的精华部分,摔、拧、拌、擒、摸、打跟头等动作既

16、锻炼了孩子们勇敢、机智和不畏艰难的品格,又提高了对体育课的强烈兴趣。东乡县充分利用当地体育资源,突出特色,大力发展品牌赛事,举办夺腰刀、拔棍、耍社火、押架、摔跤等一系列活动,并且从单一的夺腰刀、拔棍、等延伸到了赛马、摔跤等10多个比赛项目,深受当地群众的喜欢,这为在民族地区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由于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强的特点,吸引人们积极参与民族体育体育活动,对于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切实推进体育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研究范式与方法2.1 研究范式“范式”一词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最早提出的,指的是常规科学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

17、范,这一具有“革命性力量”的理论自提出以后,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在目前的学科定位和归属上来讲,是研究中的一个“瓶颈”,由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自身多元化的特点和边缘性的特点,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横跨多个学科,理论体系相对不完整。从目前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来看,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重点侧重于少数民族体育精神内涵、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等方面,从学科的归属来说,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更加靠近人文学科的研究范畴和领域。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范式主要有“实证”与“理解”两种,这两种研究范式分别来自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因此也称为科学主义研

18、究范式和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实证”范式重视理性思考,追求真理、规律和知识,注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应用的是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和程序,坚持研究的价值中立。“理解”范式立足于人的存在,追求的是人的情感、信念和价值,具有人文性、整体性、情景性、互动性等特征,主张以直觉、感受、体验和内省为主要手段,以人的本质和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这两种研究范式当前都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陈俊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与“理解”范式的对立统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7期.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主要通过“实证”范式开展研究。研究人员采取

19、实地调查的方法,进行艰苦的原始资料的积累,挖掘整理各民族的体育文化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民族学院汉语系民族民间文学教研室的吴德坤等编著的少数民族民俗资料收录200多项与传统体育活动有关的民俗文化活动,是80年代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1990年8月,中国体育博物馆、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由广西民族出版社于出版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这本巨著涉及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众是空前的,其中收录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676个传统体育项目的条目,它的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08年,吉首大学白晋湘等借鉴和运用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及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创立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编目体系,运用

20、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建成了我国首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数据库公共平台,供研究人员参考使用。在“实证”研究的同时,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理解”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其标志是1995年,云南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写、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论。这本著作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各种文化领域中提炼出来,作为独立的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本质,阐述了体育文化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论证了其价值功能和市场应用前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领域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另一个标志是2000年,吉首大学白晋湘等主编、由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民族传统体育教程,这本教材开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先

21、河,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起到促进作用。从1982年开始,原国家体委和国家民委每4年组织和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时举行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从198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的第二届到2011年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的论文来看,研究内容涉及体育政策启示、体质健康、资源开发、竞赛体制、文化冲突、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文化考证等诸多领域,两种“范式”的研究方法进入到应用阶段,形成了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吉首大学等研究团队,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带动了全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领域的研究。如2004年,民族

22、出版社出版了白晋湘的专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饶远、刘竹的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2011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了张延庆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态势。尽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从研究方法来看,大部分的成果是使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民族学等其他学科的实地调查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而进行的,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入实际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还是比较少见的;从研究内容来看,过度集中在教学训练、文化探源和资源开发等方面,在基本学科建设和文化深度等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差距;从研究的深度来讲,许多研究成果只停

23、留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研究手段单一,跨学科的深层研究成果也不多见;从研究的广度来看,研究内容不够平衡,重复性研究和相似性研究时有发现,许多领域涉足者较少或者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从研究成果的理论基础来看,许多人缺乏民族学、人类学和体育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到现在为止,比较系统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也只有短短的20多年,还处于起步阶段,适时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的状况进行总结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2.1.1 “实证”的研究范式。改革开放前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主要是体育自然科学为主的,从应用的学科来看主要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和技术学科的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体育运

24、动物质层面。在人们的意识和传统概念中,认为体育科学研究就是体育自然科学研究,其研究范式就应当是实证范式。举个简单的例子,全国除了体育文化导刊之外,几乎还没有以体育社会科学中某一学科为刊名的刊物。大量的体育社会科学论文出现在省市体育科研刊物和体育院校学报中。有些刊物设立“体育社会学”、“传统体育”、“民族体育”等栏目,把大量的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等文章纳入这个栏目之下。这种刊物布局和栏目设置无疑是大一统的综合性思维使然,它无法呈现出单一体育社会学科的特质及其规律,造成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始终徘徊在笼统和混沌的状态中。反观西方的体育学术刊物,我们不难发现以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史学、体育经济学

25、等命名的刊物,而且多数刊物的栏目设置都有理论探索、个案研究、书评等我们鲜有的栏目。 易剑东.反思中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02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他们借鉴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也采取了实证性与定量化的方法,采用以观察、调查、实验等手段收集研究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试图揭示各种体育现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规律。为了达到量化分析的目的,研究者们经常采用层次分析、里克特等办法,对一些缺乏量化指标的定性问题进行人为赋值,通过赋值使具体问题数量化,为量化研究打下基础。比如一些学者为了比较国家或省份之问竞

26、技体育竞争力,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及其权重,再收集这些因素的有关数据,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竞争力的差距;不少研究者常将不同领域中的体育认识、态度、情感、意志、感受、能力等问题,用各种相应的手段给予赋值,使问题做到量化分析。应当说,科学主义研究范式确实给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使研究摆脱了原来基本上是单一哲学思辨的纯理论研究状况,给体育社会科学带来新的研究面貌。这种研究范式的优点就是用数据驱动研究,翔实的数据使问题的论证更有说服力;数字还能较客观反映各种体育事实的基本状况,使人们对事实的了解更加清晰,同时数字统计的结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事实的因果关系和发展的趋势。

27、但弊端也很明显,就是在追求实证性和定量化的过程中,过于推崇实证研究范式,往往使我们只能看到体育现象的表面,缺乏对体育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情况的全面了解,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体育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反映的信息往往技术层面的较为详实,而体育蕴含的民族意识、宗教精神、文化与社会价值往往会被淡化和淹没。因此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尤其是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如果生搬硬套实证范式、为量化而量化的研究,只能得出一些没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结论,甚至是不全面不真实的,难以揭示体育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本质。2.1.2 “理解”的研究范式。实证研究范式确实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但在运用的过程中人们逐

28、渐发现到它的不足之处,尤其是难以把握深层次的体育文化,如体育的制度、观念、情感、态度、伦理道德和审美观等问题。于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种称之为“理解”的研究范式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这种研究范式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因此这种研究范式也叫人文主义研究范式。20世纪中叶以理解为核心的解释学开始逐渐被人们接受,解释学认为:“自然科学以说明的方法获取事物的原因(cause),人文科学以理解的方法揭示生活的意义(meaning)。”学研究不断向体育文化的深层推进,研究者们逐步认识到体育运动是人参加的一种活动,因此对它的研究必然要涉及到人的本性、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关怀以及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运动的关系等问

29、题,必然要深入到人的意识、精神、情感与体验领域。对这些深层问题的研究,实证研究范式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因此“理解”这一研究范式很自然就在体育科学研究中有了自己的位置。在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这种研究范式,首先是把体育运动看作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对体育的观念和价值的判断,因此不同人的体育参与将因主观价值、特定情景和客观条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体育运动的参加者是活生生的人,体育实际上是主观的世界、人文的世界、意义的世界,因此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于通过主客体的互动和理解,揭示体育与人的内在关系、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的内心活动理解范式强调研究的整体性,反对把

30、复杂的体育现象肢解后进行分析,不追求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注重体育现象内外部复杂多种的影响因素;这种范式强调探究的情景性,要求研究者深入到研究的情景中去,在具体的体育事件中感受、体验和领悟事实的本质。因此,近年来行动研究、田野研究、叙事研究、现象学方法等研究方式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开始受到人们关注。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就是研究者将自己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展开研究,同时研究主体进入实际情景而与研究客体融合在一起,或者说将原有意义的研究客体同样视为研究的主体而进行双主体之问的互动,通过直觉、体验、理解来获取反映现象的深层次问题的信息,从而生成情景性、动态性、本质性、丰富性和鲜活性的知识。 陈俊钦,体育人文

31、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与“理解”范式的对立统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 07期2.1.3 综合运用两种范式。体育运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一种研究范式有他的优点,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在某些训练项目中,实证范式一般采取确定研究路径、数据收集、数据的效信度控制、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步骤,注重严谨的研究和详实的数据。在指标上,研究人员可以对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与运动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负荷可以采用量化方法来衡量。理解研究对于和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相关的社会因素,包括与教练、队友的关系、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成功或者失败后的情绪表现,则不能用实证研究来进行研究,尤

32、其在民族体育的研究中,对研究对象主体之间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理解研究范式具有较大优势,实证研究范式就显得无能为力。研究方法本身并无对错、好坏之分,只有在研究过程中与其他因素相联系时才有可能衡量其是否适宜。实证研究范式和理解研究范式都是都是体育学研究中可以采用的研究范式。实证研究范式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数据的收集主要通过抽样、实验、量表测量、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并用数学方法分析资料,研究结果具有概括性、精确性和理解的客观性。如果在研究中,一味地追求实证范式的研究,会

33、使研究失去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行为和关系,研究的是一种复杂、动态的系统,靠局部的、抽样的、静态的、机械的和过于笼统的数据得出的研究结果,很难做到真正揭示体育事实中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理解研究范式可以弥补实证研究范式的不足,更好地反映人文世界的风貌。目前,理解研究范式在民族体育研究中结合民族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得到充分的运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理解范式强调研究的整体性,反对把复杂的体育现象肢解后进行分析,不追求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注重体育现象内外部复杂多种的影响因素;这种范式强调探究的情景性,要求研究者深入到研究的情景中去,在具体的体育

34、事件中感受、体验和领悟事实的本质。因此,这两种范式都不可或缺,因为不同问题的解决需要不同的研究范式;体育现象的复杂性又决定了在一些问题上,需要综合应用两种范式,使二者从对立走向统一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研究的水平与价值。2.2 研究方法2.2.1 文献资料法。在高校图书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专著,在中国期刊网分别以“体育文化”、“甘肃体育”、“民族体育”等关键词搜索期刊类文献。通过甘肃省民族工作委员会、甘肃省体育局掌握相关的政策、文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翔实的材料。2.2.2 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甘肃省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分布、开发和保护情况,了解民族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探讨开发和保护民族

35、体育文化的对策。2.2.3 专家访谈法。依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以及专家的主要研究领域,制定专家访谈提纲,采用当面访谈为主,电话访谈为辅的方式,就甘肃民族体育文化和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方式与途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开发与保护深层次关系的处理等问题进行访谈,先后访谈体育界和民族界专家30名。2.2.4 问卷调查法。在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大量文献并形成综述的基础上,按照民族体育文化学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依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的初步设计“甘肃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状况调查问卷”和“少数民族体育在学校开展状况调查问卷”。对甘南州、临夏州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在初步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的基础上

36、形成研究假设。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分析,结合实地考察,对甘肃省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存在问题进入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开发与保护新模式。3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甘肃由于它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特点,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族体育文化作为甘肃文化的一部分,并不独立于整个甘肃文化之外,那么相应地,甘肃民族体育文化也确实有自己的独特性,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形成了它独有的资源和特质。甘肃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就必须扎根在这样的基础和实际上。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从现有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研究来说,民族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承载

37、、表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过历史的积淀,民族体育的生活方式,反映着本民族的发展历史、身存状态、生产方式、精神状态、民族意识等多方面文化价值观。3.1 研究现状由于甘肃少数民族大多处于边远贫困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信息不发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快速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也得到重视。但是由于缺乏文献资料,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工作只能从搜集、挖掘和整理具体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始起步。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工作力度的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工

38、作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首先,研究领域日渐宽泛。在全国有关民族体育研究的方面都有研究,甘肃的民族体育研究工作者立足西北,研究内容涉及到民族体育类型特征、类项划分、基本特征、体育文化特点、民族体育产业化发展、民族体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等宏观层面的研究。科研工作者结合西部地区特点,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民族体育教育与民族体育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体质健康调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介绍、推广和旅游开发等等。其次,研究层次越来越深。对民族体育的研究工作基本完成了民族体育项目的搜集、挖掘和整理发展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文化特征和经济

39、价值功能及其开发的研究,这种状况与我国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发展是同步扩展的。3.1.1 取得的成果。学者们从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考古学、民俗学等方面对生活在甘肃的各民族开展的民族体育项目进行田野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甘肃关于民族体育方面的研究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以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等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为中心的科研团队,对西北地区民族体育进行了长时间不间断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从1993年以来,已发表论文上百篇,如:“西北民族体育形成的社会基础及其品格”芦平生,袁明煜.西北民族体育形成的社会基础及其品格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

40、体育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芦平生,陈玉玲.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体育学刊,2002年01期.、“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芦平生.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年11期.、“西北少数民族学校体育中民族传统体育的调查分析”丁鸿祥.西北少数民族学校体育中民族传统体育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0年05期.、“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理论构建”芦平生,杨兰生,郭层城,刘广奇,万明钢.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理论构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群分类及其特征”芦平生.西北少数民族传统

41、体育的项群分类及其特征J.中国体育科技,2001年09期.、“体验式营销理论下的西北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开发研究”李英.体验式营销理论下的西北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开发研究J.理论导刊,2009年09期.、“西北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对促进区域社会进步的研究”杨兰生,芦平生.西北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对促进区域社会进步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01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王飞雄,张鲲.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消费现状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07期.、“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性化的自然选择与定位”芦平生,冯平.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性化的自然选择与定位J.体育学刊,2003年01

42、期.、“西北五省老少边穷地区特色体育资源的经济开发研究”谢英.西北五省老少边穷地区特色体育资源的经济开发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与研究”芦平生.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芦平生,朱忠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资源开发的社会价值研究”芦平生,潘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资源开发的社会价值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西北地区乡镇

43、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郑文海,杨建设,黄瑞霞.西北地区乡镇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任莲香,钟全宏,袁音,王安平.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4期.。出版专著多部,如西北体育文化(乔克勤,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芦平生,杨兰生.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芦平生,熊振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西北民族体育文化(陈青,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姚重军,民族出版社,2004)等

44、。其中兰州理工大学的李重申、李金梅等教授挖掘丝绸之路和敦煌古代体育文化资源,出版敦煌古代体育文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丝绸之路体育文化论集(中华书局,2005);忘忧清乐:敦煌的体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丝绸之路体育图录(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中国马球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9)等,敦煌体育研究和丝绸之路体育考古处于世界前列。总体来看,甘肃学者对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从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社会基础背景、地理环境因素、经济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了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认为发展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增进

45、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与政治统一的象征。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其广泛的社会功能和鲜明的时代内涵,起着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显著作用。 芦平生,熊振海.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二是西部地区民族体育产生根源和形成发展原因的认同。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特点及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的要素是宗教信仰、征战与狩猎、民俗与婚恋和农事与生产,得出发展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必须遵循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的结论,说明只有结合边疆的大开放、民族体育文化的大开发,才能实现民

46、族素质的大提高。 芦平生,杨兰生.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2期.三是挖掘、整理和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由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与之适应的生活方式的原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其中民族体育项目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和表现了各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宗教、风俗习惯以及心理状态等,这些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不仅蕴涵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同时强化了民族情感,促进了民族向心力的凝聚。 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四是丝绸之路(包括敦煌)体育考古开拓了体育研究的新领域,它不仅为古代体育研究提供了

47、真实可信的研究对象,扩大了体育研究的范围,开拓了体育研究的领域。兰州理工大学的研究者在丝绸之路体育文化考古中结合历史遗存和文献资料研究古代体育的萌生和发展、体育的起源和传播,古代体育与现代体育传承与演变关系,揭示了在丝绸之路古代体育形态中的丰富文化内涵,使丝绸之路古代体育文化考古成为横跨考古学和体育学这两大学科的边缘性学科,为深入研究体育的文化意蕴做了开创性探究,敦煌体育和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综上所述,甘肃学者对西北地区民族体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开发西北地区丰富而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体育资源积累了重要经验和提供了理论依据。3.1.2 存在不足从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在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理论支撑上来讲,缺少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的介入,缺少对国外以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借鉴,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与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体育健美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