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七下《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答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254695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下载积分:5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下《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七下《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精选- 20 古代诗歌五首 自主预习 文本预习 1. 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生字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怆然(chuàng)  涕下(tì) 岱宗(dài) 决眦(zì) 足鸡豚(tún)  叩门(kòu) 箫鼓(xiāo ) 吟鞭 (yín biān ) 合作探究 《登幽州台歌》 一、整体感知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二、探究品味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2.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明确:(1)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 (2)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望岳》 一、整体感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这首诗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 二、探究品味 1.你认为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吗?好在何处? 明确:“钟”。“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含有拟人的意味,诗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既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割”字是“切断”的意思,这里诗人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比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得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的高峻挺拔、遮天蔽日。 2.颈联是从作者的感受来写泰山景物的,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明确: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睁大眼睛,看那暮归的鸟群渐渐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使人眼眶欲裂。 《登飞来峰》 一、整体感知 1.分析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的? 明确:诗人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想,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试想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难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二、探究品味 谈谈你对“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两句话的理解。 明确: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耸高,直入云霄。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游山西村》 一、整体感知 1.农家如何待客?风俗如何? 明确: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 2.诗人游玩,经历了什么?心情如何? 明确: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二、探究品味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请描绘出“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画面。 明确: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戴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真是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己亥杂诗(其五)》 一、整体感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离京,却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品味 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移情于花,表达诗人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感情。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拓展延伸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有不少诗句因蕴含丰富的哲理而流传千古,请你搜集几句这样的诗句,并说一说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哲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达了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逆转历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将茁壮成长的思想。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哲理: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哲理: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 哲理: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 新水长流。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 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可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