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项目总结报告.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253487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7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项目总结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项目总结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项目总结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项目总结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项目总结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完整word版)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项目总结报告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项目总结报告一、项目建设目标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三个方面。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确定课程体系,落实课程发展规划以及建设计划,对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使之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充分体系理论实践相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创新工学结合的机电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一) 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1“工学结合

2、”的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创新工学结合的机电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贯穿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展一体化教学,建立学历教育与认证培训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敬业精神,培养职业能力与素质。打破按照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设置课程的惯例,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按照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三个专门化技能平台,进而完善“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

3、养模式具有较强实用性、可操作性,在构建、实施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并具有较强示范性和指导推广作用。2构建“学练一体化”的动态循环课程体系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群,确定职业核心能力,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练一体化”的动态循环课程体系。建设以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以企业岗位需求为核心的模块化专业课程,构建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结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计划建成7门网络课程,7门核心课程。3教学内容的改革以能力为基础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逐步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以

4、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逐步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改革,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的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转变。所谓整合,不是把有关内容机械地拼接,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能力水平以及毕业生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来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1)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进行整合。同时,依据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加大本校教材的开发。(2)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这一类的课程整合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关键应用能力为目的,以实际任务来驱动教学,把

5、单纯的理论和实作有机结合,把相关相邻课程进行合理整合。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的目的和内容,能将多种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二)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通过两年的建设,组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学团队,全面提升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满足“项目驱动”和顶岗实习教学的要求;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懂技术、具有项目实施能力的,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在现

6、有基础上,重点培养2名高职称专业带头人、培养6名骨干教师、聘请8名企业兼职教师,从而形成校内专职教师19人(含4名专业带头人,7名骨干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8人,总数达到30人的专业教学团队。(三)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根据“立足教学,兼顾服务”的原则,在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中,突出体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性、开放性,扩建机电设备故障维修实训室和CAD/CAM实训室,新建机床电器维修实训室、电梯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和创新实训室。积极与企业合作,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出发,以培养岗位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思路,推行“学中练,练中学”教学模式,新建14个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融校内外教学实践

7、、企业顶岗实习于一体的“立体化”人才培养环境。二、项目建设完成情况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的建设任务,按时完成全部建设任务,达到预期建设目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完成情况见表1所示。表1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项目完成情况序号一级项目二级项目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完成比例1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根据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进行的人才需求调研,确定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职业、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从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最终形成为区域经济服务、培养一线具有良好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培养机电一体化技能型应用人才为主,实施岗位导向“工学结合”的

8、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完成100%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制定订单培养实施、管理办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确定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构建“学练一体化”的动态循环课程体系,并制定课程教学标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建成7门核心课程和7门网络课程,并达到学院制定的核心课程建设标准或网络课程建设标准。2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的专业带头人达到学院专业带头人的人才标准。完成100%骨干教师培养6名骨干教师,培养的骨干教师达到学院骨干教师的人才标准。兼职教师聘请8名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培训选派教师利用

9、假期时间进修20人次,选派教师下企业锻炼2人次。3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机电设备故障维修实训室在原有场地设备基础上,对机电设备故障维修实训室进行扩展,新增实训设备和教学软件。完成实训室配套资源的建设,包括实训室管理规章制度、实训指导手册等。完成100%CAD/CAM实训室在原有场地设备基础上,对CAD/CAM实训室进行扩展,新增教师机、学生用机、服务器、交换机、机房实训软件、投影仪等硬件设备。完成实训室配套资源的建设,包括实训室管理规章制度、实训指导手册等。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新建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购置自动化生产线全套生产设备,完善教学所需硬件要求。完成实训室配置资源的建设,包括实训室管理规章制

10、度、实训指导手册等。机床电器维修实训室新建机床电器维修实训室,购置全套实习设备,完善教学所需硬件要求。完成实训室配置资源的建设,包括实训室管理规章制度、实训指导手册等。电梯维修实训室新建电梯维修实训室,购置全套实习设备,完善教学所需硬件要求。完成实训室配置资源的建设,包括实训室管理规章制度、实训指导手册等。创新实训室新建机创新实训室,购置全套实习设备,完善教学所需硬件要求。完成实训室配置资源的建设,包括实训室管理规章制度、实训指导手册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新建16个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融校内外教学实践、企业顶岗实习于一体的“立体化”人才培养环境。三、专业建设资金执行情况按照建设任务书资金预算,本专

11、业建设资金预算300万元,实际投入 万元,资金到位率约 %,并有效使用到各专业建设中,具体各专业资金预算和执行情况如表2所示。表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项资金执行情况分项明细表专业名称序号支出专业预算投入资金(万元)实际投入资金(万元)省财政经信委自筹省财政经信委自筹机电一体化技术合计109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42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建设53师资队伍建设34校内实训基地建设925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5四、项目建设成效(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成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三能力”(“扎实的职业岗位能力、突出的职业持续发展能力、良好的工作协作能力”)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通过对机电职业

12、岗位群等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行为能力进行分析、归纳,构建能力教学主线。以“项目驱动”为主线,以复杂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设备装配与调试、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及机电设备技术改造与设计和机电设备销售等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并将课程体系融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实施效果良好。1课程体系总体框架本着“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突出能力、优化和重组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逐步建立起专业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提高学生项目开发能力为目的,打破传统课程内容的局限,优化整合课程,推行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课程内容体现最新技术,使学生能力符合社会职业岗位最新要求,促

13、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校企合作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有利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同步提升,满足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我们已经建立按照企业标准搭建的软件开发平台,并且在校企合作开发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项目案例库,形成“学练一体化”的动态循环课程体系。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自我发展综合素质能力这两个目标,我们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做了整体的修订。首先是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其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的40%,从第一学期开始,每学期都有专周实训课程。这样使理论教学和实践

14、教学交叉进行,双向不断的反馈、思考、修正和提高,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真正地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无缝对接,相互验证、补充和提高。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课程情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包括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方向和数控技术方向两个方向,开设课程总表见表3。表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课程总表专业方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实践能力拓展顶岗实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1、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计算机应用基础4、应用文写作5、职业生涯规划6、体育7、公益劳动理论课理论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综合实践1、人文素质任选课12、人文素质任选课23、人文素质任选课

15、34、人文素质任选课45、职业基础任选课6、职业基础任选课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1、机械制图12、机械制图23、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4、机械制造基础5、机械设计基础6、CAD/CAM7、电工基础1、自动生产线组建与调试2、机械设计与制造3、电机与机床电器控制4、PLC应用技术5、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践课实践课1、机械制图测绘2、公差实验3、CAD实训4、机械制造课程设计5、机械加工实习6、钳工实习1、自动化生产线实训2、机床电器控制实训3、PLC实训4、电梯实训数控技术理论课理论课 1、机械制图12、机械制图23、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4、机械制造基础5、机械设计基础6、CAD/CAM7、电工基

16、础1、数控机床原理与结构2、数控铣编程与操作3、数控车编程与操作4、数控加工技术5、机械CAD复杂零件加工综合实践实践课实践课1、机械制图测绘2、公差实验3、CAD实训4、机械制造课程设计5、机械加工实习6、钳工实习1、数控铣实训2、数控铣实训3、CAD/CAM实训4、考证专周3课程资源建设 (1)核心课程建设成立核心课程建设团队,编写核心课程建设任务书。完成机械制图、PLC应用技术、数控机床诊断与维护等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大多数课程资源数字化,并投入使用。建成了机械制图、PLC应用技术、数控机床诊断与维护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加工工艺数电机与机床电气控制数控机床原理与维修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自动化

17、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9门核心课程网站,并已投入使用。(2)网络课程建设 建成7门网络课程,为学生营造一个自我学习、拓展职业能力的学习平台。成立了网络课程建设团队,编写网络课程建设任务书。建成了机械基础、机械CAD、计算机绘图、焊接方法与设备、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子线路分析与实践7门网络课程网站,并已投入使用。(3)教材建设配合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积极进行教材建设。目前,机械制图(第二版)、机械制图习题集(第二版)已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PLC应用技术教材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机与机床电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已出校内讲义。 完成各门教材多媒体课件

18、的制作,并在课程网站上发布。(4)精品课程建设建成了机械制图、塑料模具设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3门级精品课程。(二)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1、师资队伍建设概况(1)建设目的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通过两年的建设,组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学团队,全面提升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满足“项目驱动”和顶岗实习教学的要求;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队伍。(2)主要建设目标任务定期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高等职业教育学培

19、训,增强专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开展教师教学设计比赛、精品课程评比,年级统考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和引进工作,经过两年建设,力争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2名在省内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11名,“双师型”教师20名,稳定的兼职教师达7人,下企业顶岗实践教师数达到专业课教师的95%,通过提升学历、高校进修、主持科研项目、企业锻炼等方式培养提升,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建设过程和任务如表所示。表4: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单位:人序号项 目2009-2010学年2010-

20、2011学年培养引进聘用目标培养引进聘用目标1专职教师人数2231242专业带头人11123专业骨干教师374114双师型教师6155205行业专家6677(3)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表5:教师队伍建设预算序号项目名称2009-2010学年2010-2011学年合计(万元)1培养专业带头人76132培养骨干教师1213253培训教师1010204聘请企业兼职教师8715合 计3736732、师资队伍建设完成情况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以教师的发展为主要内容,要创造各种条件,激励教师成功,学有所长,不断进步。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帮助青年教师早日成才。根据机电工程系制定的师资队伍建设

21、(三年)目标规划的总体安排,到2011年,利用三年的时间,建设了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做出了重要保证,师资队伍经过3年的建设,已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专业教师数量适当,整体素质较高,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现已基本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培养和造就出了一批实践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切实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实现了教师由理论型向实践型转变的过程。(1)制定了详细的师资培训计划努力提升教师的素质,这是学校兴衰的关键,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队伍素质的首要任务,从学校层面到系都制定了详细的师资培训计划和方案

22、,包括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兼职教师聘用文件等实施性计划。明确了目标、规划,制定了方案,使师资队伍建设有序、合理、高效运作。(2)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以“教师发展为本”,营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提高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特长。建立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审机制,健全教育教学奖励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试行评聘分离,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建设,制度了专业带头人评选办法、专业带头人暂行规定、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办法等各项规章制

23、度,明确了各种教师的能力要求、资格条件、申报、审批、待遇等制度,使师资队伍建设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搞活用人制度,通过师资队伍的管理竞争流动,基本上形成骨干教师“稳得住,进得来”,不胜任或不合适教育的人员出得去的良性态势,形成“上岗靠竞争、聘任靠实绩、报酬看贡献、考核看实效”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3) 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已经完成了孔杰和占刚2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两位教师获得了副高职称,取得了硕士学位,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有一定造诣,谙熟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到国内著名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培训,具有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熟悉我国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的现状,具有国际视野,能

24、正确预测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具有主持中型项目开发的经历,在行业、企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了解职业教育和市场需求,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和桥梁作用。主持专业建设,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编写教材;组织本院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提高了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组织召开高水平的专业研讨会和面向学生的讲座,为教师和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信息,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把握行业脉搏。(4)骨干教师的培养已经培养毛卫秀等11名骨干教师,这些教师分期分批到中达集团、振华公司等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

25、能力,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他们已经成为机电一体化领域的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同时从振华公司等企业聘用7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既熟悉PLC编程操作又精通机械加工工艺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达到省级技术能手技能水平的技术工人担任骨干教师。通过培养与引进两种方式相结合形成一支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加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的能力。(5)“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创新“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培养、使用激励措施,通过教师到企业锻炼、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进行项目改造等途径,建立“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持续培养的良性机制,主要通过实行严格的教师“上岗培训”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

26、岗”,新教师上岗前必须在指定企业进行不少于5个月的专业实践训练,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目前具有“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比例达到教师的82.3%。(6)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青年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到企业锻炼、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在老教师的带领下参与课程建设,支持青年教师通过进修、提升学历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学历水平。2011年机电一体化及相近专业师资队伍中研究生(含在读)的比例有显著提升。每年组织一次青年岗位能手评选,打造了一支“敬业爱岗、技能精湛”的技术服务团队。(7)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之间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三年内从振华电子集团、中达、振华

27、科技、宇光科技公司等自动化技术领先企业中聘请了8名专家、技术骨干作为长期稳定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参与了课程体系开发,与专职教师共同编写自用教材、建立教学资源库并承担实践实训教学。同时,注重对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培训,通过“专兼互培”提高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培养一支层次和结构多样化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的超过了骨干教师的50%。(8)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机电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带动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目前专业群师资队伍情况如下表:表6: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师资队伍统计 单位:人序号项 目2009-2010学年2010-2011学年培养引进聘用目标培养引进聘用目标1专职教师人数63

28、2专业带头人11123专业骨干教师112113344双师型教师153911505行业专家88883、取得的成效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研、教改、学术研究,开展了各种教学观摩课、示范课及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推动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近三年教师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8篇、已出版教材6部、完成了17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获得以下奖项:表7:教师队伍所获奖项序号获奖项目奖项举办单位指导教师12010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技术复杂部件造型与多轴联动编程与加工三等奖教育部黄力、占刚、赵传彬22010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技术教学方案设计二等奖教育部占刚32010机电工程系教师计算机绘图大

29、赛一等奖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占刚42010机电工程系教师计算机绘图大赛二等奖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吴家福、杨啟鑫52010机电工程系教师计算机绘图大赛三等奖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曾德芝、杨德校、陈海峰62010辽宁省数控骨干教师培训邀请赛一等奖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赵传彬72011辽宁省数控骨干教师培训邀请赛一等奖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蔡泽能8贵州教师誓词征集评选活动二等奖贵州省教育厅孔杰9借助产业发展平台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全面升级二等奖贵州省职业教育学会(2011)邱宗轩102010台达公司创新大赛第一名台达公司黄力112011年第四届“亚龙杯”全国高职院校“自动线安装与调试”

30、技能大赛三等奖教育部高职高专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占刚、常开洪(三)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成效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室建设目标是遵循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力求具有真实的职业氛围,按专业群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整合,配套,扩大规模,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率。建设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校内实训室。继续加强现有实训室的改建、扩建工作,提高校内实训的比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如表8所示。表8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表序号实训室/车间名称主要实训项目设备总数(台套)设备总值(万元)建筑面积(M2)实训工位1数控车间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实训40520384402单片机实训室单片机编程与结构401

31、672403液压与气动实训室液压与气动项目实训104081204维修电工实训室机床电器信修实训2060108405电力拖动实训室电机与电器控制153072456PLC实训室PLC编程实训20654407自动生产线自动线安装与调试1013072208电梯实训室电梯安装与调试53090159机电设备故障维修实训室数控系统与驱动161401083210创新实训室简单机电项目制作20305420合 计19610021095312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积极与企业合作,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出发,以培养岗位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教改思路,推行“学中练,练中学”教学模式,常年保持与校外实训基地紧密合作,合作办学、合

32、作育人、合作就业。确保学生顶岗实习时间达到半年以上;建立健全学生顶岗实习的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新建16个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融校内外教学实践、企业顶岗实习于一体的“立体化”人才培养环境。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一览表如表9。表9 校外实训基地与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效一览表序号基地名称基地类型实习岗位接收人/次1中达光电有限公司顶岗实习与就业设备安装与调试、维修电工30402华联电子仪器公司项目实训机电设备组装与调试30403增城科密科技公司项目实训机电零件生产、设备组装与调试30404鹏创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实训机电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电工30405展运股份有限公司顶岗实习

33、与就业机床电器维修工10156威灵电机有限公司顶岗实习与就业电机装配10207黔东南精密液压元件厂顶岗实习与就业液压元件的安装与调试10208贵州天通设备公司顶岗实习与就业机电零件生产、设备组装与调试10159贵州建新科技公司顶岗实习与就业机电零件生产、设备组装与调试152010新云设备有限公司顶岗实习与就业机电零件生产、设备组装与调试2030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项目建设主要成效如表10所示。表10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主要成效一览表专业建设内容原有基础目前状况增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院级精品课程231规划教材341课程网站51712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242骨干教师5116兼职教师08

34、8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5105校外实训基地21614五、特色与创新特色和创新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灵魂,没有办学特色的学院就无法生存与发展。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在办学理念与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质量管理、素质教育、特色与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属于老牌专业,专业建设根底扎实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它与学院发展史一样走过了近40年历程。从1973年创办的“贵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开始,到2001年国家教委批准学校升建为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高等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一直是学校的

35、支柱专业。在从中专到高职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机电一体化专业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到多元化专业方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经历了初级技能型人才到就业为导向的高级专门型人才质量的飞跃,为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实用型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也为国家建设输送了一批优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出特色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不断进行实践教学创新 通过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校内实训教学、独立实习(实训)、校内综合项目实训、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等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各类实习(实训)总学时占各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以上,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

36、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务实诚信态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初步建立岗位职业实践体系,并从机电一体化模拟实习,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实践到机床电器维修,到实训室的不断完善,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创新;开创了多层次、多类型的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新形式。2、依托校企合作,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状况,必须在专业建设环节中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本质特征。具体说,就是建立具有显着特色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机电一体化专业内涵特性,再造特色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几个主体框架,即: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方向、专业定位、专业建设内容等的独

37、特性与独占性,使其显着区别与同类高等院校所办机电一体化类专业。我院在和企业合作中成功开办了“台达班”“富士康班”等合作方式,不仅学生就业有保障,而且学生就业的质量也高于同类院校。(三)、明确专业特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1、建立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基本原则,确定“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目标性明晰原则。全面提升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内涵性教学质量,明确高级技能性、综合运用型的人才目标。2、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用一体化”动态平衡原则,加强课程体系的综合设置,优化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使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上体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3、大力推行机电一体化专

38、业工学结合,突出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批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成效 结合专业特色和地区行业企业情况,创新探索并深入实践“校+企”的合作模式,在专业建设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总体思路下,结合行业背景和专业实际建设情况,在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后,深化“2+1”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条件和保障制度,制定了“行业订单”实施、管理办法、项目课程设计及教学评价标准等教学管理条例。深化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进企业资源,开发实训项目;模拟企业环境,

39、开展生产实训;聘请企业教师,规范工作行为。同时,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台达集团等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培养班,众多学生通过订单班的学习在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并就业,学生体现出的高素质高技能受企业的好评。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内涵建设,带动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稳步提高。学生的双证制获取率达到100%,学生在参加2010“2010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技术复杂部件造型与多轴联动编程与加工” 荣获全国三等奖;参加“2011年第四届“亚龙杯”全国高职院校“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 荣获全国三等奖。 机电工程系2011年12月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

40、也。鱼离不开水,人离不开亲人和朋友,当你处于逆境和灾难时,帮助你一臂之力,渡过难关的人,都是你的亲人和朋友。吃水不忘挖井人,度过苦难,不能忘记援助过你的人。知恩图报,善莫大焉。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必须懂得感恩。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 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顺境里给你帮助的人,不能全部称作朋友,但是能够在你逆境时依然愿意援助你,走出困境的人,一定是你要用一生去感谢和珍惜的人。唐代李商隐的晚晴里有这样一句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当一个人闯过难关的时候,一定要记住那些支撑你,陪你一起走过厄运的朋友和亲人,这个

41、世界谁也不亏欠谁,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如古人所说: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学会感恩父母养育之恩,学会感恩朋友的帮助之情,生活里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你要知道,父母,永远是你最亲近的人,是最爱你的人,不管他们的方法怎么错误?可是爱你的心,都是一样的。千万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私心,而忘记感恩。我们常常希望别人都对自己有情有义,可是想得到别人你真情,首先你必须先付出真情。你帮助别人,不要记在心里,别人帮助你,你要懂得感恩和感动,而不是当做理所当然。你要知道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侍父母,要孝顺,对朋友,要真诚。不管你生活的精彩或者混沌,孝顺父母,颐养天年。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在这

42、个美好的时代,中华很多的美德都在逐渐消失,做子孝为天,但是总有一些人,自己活在天堂,硬生生的把父母扔进地狱。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鱼离不开水,人离不开亲人和朋友,当你处于逆境和灾难时,帮助你一臂之力,渡过难关的人,都是你的亲人和朋友。吃水不忘挖井人,度过苦难,不能忘记援助过你的人。知恩图报,善莫大焉。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必须懂得感恩。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 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顺境里给你帮助的人,不能全部称作朋友,但是能够在你逆境时依然愿意援助你,走出困境的人,一定是你要用一生去感谢和珍惜的人。唐代李商隐的晚晴里有这样一句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久遭雨

43、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当一个人闯过难关的时候,一定要记住那些支撑你,陪你一起走过厄运的朋友和亲人,这个世界谁也不亏欠谁,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如古人所说: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学会感恩父母养育之恩,学会感恩朋友的帮助之情,生活里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你要知道,父母,永远是你最亲近的人,是最爱你的人,不管他们的方法怎么错误?可是爱你的心,都是一样的。千万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私心,而忘记感恩。我们常常希望别人都对自己有情有义,可是想得到别人你真情,首先你必须先付出真情。你帮助别人,不要记在心里,别人帮助你,你要懂得感恩和感动,而不是当做理所当然。你要知道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侍父母,要孝顺,对朋友,要真诚。不管你生活的精彩或者混沌,孝顺父母,颐养天年。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在这个美好的时代,中华很多的美德都在逐渐消失,做子孝为天,但是总有一些人,自己活在天堂,硬生生的把父母扔进地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报告/总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