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年第22卷 第1期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23(22)1“互联网 ”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研究陶 茹【内容摘要】在“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创新了思政教育模式,应用网络资源提高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本文介绍“互联网 ”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整理“互联网 ”背景下思政教育要求,分析“互联网 ”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关键词】高等学校;“互联网 ”;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教育【作者简介】陶茹(),女,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开展方式,高校应立足思政教育
2、要求,从德育方面创新教育模式。互联网技术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径,在思政教育方面可以使用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基础。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可利用网络平台共享教育资源,研究思政教学工作的进展,优化教学方案,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一、“互联网 ”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一)提供新的教学载体。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在时代发展下改变教育方法,在“互联网 ”背景下,将慕课、微课、微信等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充分利用线上教育,丰富教育渠道,拓展教育内容,为师生互动提供平台,便于思政教师与学生沟通。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与网络媒介向学生传授思政教育内容,提高学生思想认知水平。(二)突出学生主体性。高校开
3、展思政教育工作,在“互联网 ”理念下分析思政教育,应用互联网技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育工作,突破传统教学在空间与时间方面的限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机会,向学生推送学习资料,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课程。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将其引入思政教育领域,可以丰富教育渠道,对学生能力培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思政教师应该关注对学生明辨是非与反思能力的培养,互联网环境复杂,网络平台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地辨识信息,可能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在互联网 ”背景下,教师必须应用互联网选择精品学习资源,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地呈现出来,让学
4、生参与思政学习活动,在思政知识熏陶下形成正确的发展观,拓宽学生的思政视野。高校在“互联网 ”背景下改变思政教育模式,教育工作者围绕教育目标,分析教育环境、教学工具、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合理应用互联网技术优化教育内容,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三)为教师教学提供便利条件。在“互联网 ”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调整教育方式,要使教师由领导者变为引导者。教师使用微课、慕课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研讨,增强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掌握。教师在学生学习期间,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进行合理指导,使用互联网技术为教师教学工作提供便利的条件,增强教学的主导性。教师应该为
5、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设计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课程内容。在学生研讨方向出现偏差时,教师通过导向性内容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确保学生合理利用学习时间快速掌握实质内容。利用互联网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习能力、自主意识与其他能力的培养有巨大的帮助。二、“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要求高校在互联网时代下,需要重视思政教育,分析思政教育形式,了解思政教育场所改变对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造成的影响,确定教育要求,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思政教育的实践效果。在“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应该本着发展精神,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在教育活动中明确工作目标。按照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
6、方面的要求完善教育方案,借助思政知识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发挥信息化平台的优势,增强思政教育的趣味性与生动性。高校在思政教育环节,还应该整合网络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学习思政教育知识,利于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开展,引导学生在青年时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三、“互联网 ”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一)建立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在“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应该发现传统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合理应用网络技术拓宽线上教育渠道,以思政教育为中心搜集信息,整合线下与线上的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教师围绕思政教育目标,设计思政教育模式,
7、由此可以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高校可基于不同网络终端,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知识。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可基于电脑终端建立满足思政教育需求的网站,围绕当地文化与教育需求,整合网络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比如,南昌大学在思政教育期间建立“团学时空”“家园网”等平台。前者可以有效拓宽网络思政教育范围,后者建立满足南昌大学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工作平台,确保网络教育可以按需推进,为教育工作提供支撑。高校在教育方面还可以建设慕课网站,围绕思政教育目标建立慕课网站,让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在线学习,比如建2023年第22卷 第1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Industrial&Science Tribu
8、ne设爱课程网站。在该网站,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课程,从而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选择课程,学习思政教育知识。高校基于手机终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注册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号,定期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时政信息、布置作业任务,引导学生掌握思政教育内容。学生阅览公众号,提高对思政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另外,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相互交流,在线上互动,分享各自对思政内容的看法。借助微信使学生探究思政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思政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高校可以自主研发,让学生通过 查询思政内容,可围绕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需求设计,为学生学习与日常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我国很多大学均自主研发,包含校园
9、资讯、思想理论、学生事务、教务教学等模块。学生可以通过思想理论模块学习思政方面的内容,在该模块内介绍思政理论、党建要闻、先进典型,同时还支持党校考试、共青团员推优等工作,增设多个实用性模块,提升 在应用方面的便捷性,因而受到大部分学生的喜爱。对于 中教务教学、校园知识与学生事务等模块,设计人员应围绕学生实际需求推出功能模块,为学生学习与生活提供便利条件。(二)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在“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围绕立德树人的任务,重新考量思政教育工作,明确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确保思政教育可以按照要求推进,在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
10、的价值观。教师应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等基本理论上,以网络资源作为补充,优化思政理论框架、丰富教育理论内容,将思政知识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应该保证教育内容具备鲜明的人性化、个性化特点,思政教师必须确定教育目标,结合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调整教育方案,提高思政教育的人性化、个性化程度。高校教师可合理使用地方资源,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文化纪念馆或革命历史遗迹,借助思政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要通过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某高校以现代网络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思政实践活动,将互联网 思
11、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教育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上的思政资源学习课程知识。教师要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基于课程任务设计教育模式,引导学生理解思政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创新思政教育理念。高校在思政改革期间应该调整工作方式,立足教育改革需求优化教育方案,提升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高校思政教育者应该创新教育理念,在思政教育中融合互联网技术。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良好的效果,教育工作者应该调整工作节奏,将工作落脚点投射在学生身上,以为学生服务为工作核心内容。高校的思政教育应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教育改革层面推进教育工作,由此提升思政教育在人员
12、培育方面的效果。随着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应该关注教育工作的实施情况,在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思政教育理念与互联网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思政教育的影响力。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借助互联网可突破空间与时间对思政教育的限制,使用网络技术可创新教育模式,建立系统、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在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的教育方式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具备时代特征,教育工作者应该选择当下的新闻或素材展现思政内容,将社会热点与时代发展特征有机联系起来,结合教育需要,使用部分经典案例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将互联网应用到思政教育中,教师不再受限于教学场地与课程时间,其可以
13、与学生在线上互动,将教学阵地由课堂转移到网络中,引导学生对教师抛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在线上研讨中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让思政教育内容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在青年时期拥有正确的三观。教师要多与学生探讨社会性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还可以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增加一定的阅历,对学生日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高校在互联网 思政教育模式下,需要调整教育进度并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工作。高校应该建立思政教育队伍,提高教育队伍人员的综合水平,让其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辅导员、思政教师与学生接触较为频繁,在学生观念建立等方面有巨大的作用。高
14、校应该定期推进教师培训计划,让负责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人员获得启发,提高其教育水平。思政教育工作者还需要掌握思政教育要点,学习信息技术,为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助力。高校应该聘请专家作为培训活动的教育人员,还需要与培训活动的讲师沟通,围绕思政教师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调整培训活动的内容,确保教育活动可以高效开展,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整体水平,为互联网 思政教育提供有利的条件。(五)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在互联网 思政的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政工作人员应针对思政教育的开展情况,分析该模式存在的不足。为完成思政教育任务,高校教育人员应创设安全、健康的网络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形态,具备
15、分辨是非的能力,浏览网上信息时不受不良内容的影响。教师要利用技术手段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使用思政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者需要掌握网络话语权,发挥高校的教育职能。高校应该在网络思政教育方面,合理使用技术手段,借助思想政治理论引导学生,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具备政治性、时代性与价值性,在网络思政教育环境创设方面,必须同步跟进网络文化、产品研发、网络舆论引导等工作。高校思政教育人员为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构建新媒体品牌、打造网络公众平台,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六)共享思政
16、教育资源。在“互联网 ”背景下,为提升互联网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效果,高校之间可以合作,发挥各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优势,为教育工作提供可靠支撑。高校围绕思政教育目标,整合各院校资源,打造共享系统,补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年第22卷 第1期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23(22)1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路径研究韩世龙【内容摘要】伟大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教育是最具凝练、最鲜活、最具说服力的思想教材,也是现代大学教育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材料。将伟大建党精神纳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思想党性和教学功能的有机整合,是赓续祖国与人民“精神族谱”的内涵诉求、践行思政
17、课“培根铸魂”教育宗旨的要义、回答新时期中国青少年理想与信念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把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谱系纳入高校思政工作课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从教学内容设计、革新课堂教学方式,以及教师队伍构建、健全教育制度等领域,开展有效尝试。【关键词】建党精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作者简介】韩世龙(),男,内蒙古包头人,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党政治和政党外交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学理基础、重要意义(一)学理依据。理论同源:坚信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国家教育方鲜亮底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克服艰难险阻、披荆斩棘,取得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建设光辉成果,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源在于一直把
18、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指导和行为准则。我国的思想政治教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基石,以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为专业宗旨的灵魂,以加强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思想教育领域的指导作用。当前,筑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底色,就必须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学。大学思想政治课是对青年大学生开展直接、全面的政治理论知识灌输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渠道,需要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利用课堂经验引领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以提高学生肩负中华民族崛起大任的精神能力。也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思政教学课堂,已不是单纯的政治理论知识讲授或历史教学,而是与当代我国政治发展的密切衔接,并根据
19、社会实际发展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吸收精神力量。理念契合:建党精神契合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导向需要。宣传伟大建党精神,与新时期的高校教育任务、中国教育任务与国家未来目标,有着高度统一。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有思想、有知识、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讲好伟大党建精神就是引领他们更加深入了解伟大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脉络,激发他们为实现人类伟大奋斗目标的接续力量,形成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素质,两者的教育宗旨相得益彰,高度结合。当前随着信息化建设发展,多元文化日益侵蚀着学生的价值意识,把党的历史、文化、思想引入大学思想政治教学,通过介绍中国共产党创建及
20、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感染力,提高学生史学辨识能力,使其坚定政治思想,强烈反对诋毁、扭曲和抹黑史学、国历、改革开放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行为,积极抵御史学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享乐理论等错误思想。内容相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中的伟大建党精神。党的发展史是最生动活泼、最富于说服力的教材。开设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要内涵的思政教学必备课,是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推进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改革要求、促进思想政齐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短板,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创设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从交流活动中获
21、得收益。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可建立资源共享系统,共享思政教育资源,降低因地区发展不均衡给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四、结语在“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确定教育目标与要求,关注思政教育的开展情况,合理应用网络资源,改善网络思政教育环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推进德育工作,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具备良好品德操守的技能型人才。【参考文献】李冬俐“互联网 ”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食品研究与开发,():徐晓璐,潘宁“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高艳烽,郁晗“互联网 ”下高校思政教育困境及出路探索 传播力研究,():王韵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途径 记者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