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年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253190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年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年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年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年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word完整版)2014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世界卫生组织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近20年以来,国际上对糖尿病病因以及并发症方面研究取得了大量成就,加深了对糖尿病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于1996年和1997年先后提出了对现行WHO19801985年的诊断和分型的修改.WHO1999年咨询报告和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区 (IDFWPR)委员会正式认可了这些修改.中华糖尿病学会也于1999年正式采用这一新的诊断标准和分型,并于当年开始实施.在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中降低了空腹血糖的指标,并提出了空腹血糖损伤(IFG)概念。降低空腹血糖标准是美国糖尿病协会19

2、97年提出的,他们发现空腹血糖 7.8mmol/L时,餐后2小时血糖多在12。813。9mmol/L之间,与原来餐后2小时的血糖标准(11.1mmol/L)不能吻合.修改后的 血糖标准使空腹和餐后2小时得到了统一。同时也有利于及时发现糖尿病。这里特别说明的是IFG和糖耐量损伤(IGT)都是介于糖尿病人和正常人之间的一种状况。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类别血浆全血静脉毛细血管静脉毛细血管(糖尿病)空腹=7.0=7.0=6.1=6。1餐后2小时=11。0=12。2=10.0=11.1(糖耐量损伤)空腹6.1-6.96.16。95。66。05。6-6.0餐后2小时7。8-11。08。9-12。16.79。9

3、7。8-11。0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者,任意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为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PG)6.11mmol/L并且餐后2h血糖(2hPG)7。77mmol/L,为正常。餐后2h血糖(2hPG)7。77mmol/L,但11。1mmol/L时为糖耐量损伤(IGT),空腹血糖(FPG)6.11mmol/L,但6。99mmo/L时为空腹血糖损伤(IFG)在我国医生在作出诊断时往往要结合临床症状加以考虑,如果有症状只要有一次空腹或餐后血糖达到上述糖尿病诊断标准,就可以判定为糖尿病.如果完全沒有糖尿病症状,就需要空腹和餐后血糖

4、同时达到上述标准,才可以判为糖尿病。世界卫生组织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1980年及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有糖尿病症状。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7.8mmol/L; 一日中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空腹血糖7.8mmol/L,但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2)无糖尿病症状。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两次空腹血糖7.8mmol/L ;第一次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的1及2小时血糖均11。1mmol/L,重复一次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重复一次空腹血糖7.8mmol/L。(3)糖耐

5、量减低。空腹血糖7.8mmol/L,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 之间者。妊娠糖尿病诊断参照上述标准。另外,1979年美国卫生实验院糖尿病资料组(NDPG)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与WHO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其一,NDPG强调,不论是糖尿病还是糖耐量减低除服糖后2小时血糖值超过诊断标准外,还须在空腹及服糖后2小时之间即服糖0.5小时、1小时或1。5小时血糖数值中有一个11.1mmol/L才能诊断。其二,NDPG诊断妊娠糖尿病的标准不同于WHO的标准。目前世界各国已广泛应用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国家糖尿病资料组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便于与世界各国交流及具有国际间的可比性,全国

6、糖尿病研究协作组于1982年建议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 血糖高过正常水平就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组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为持续的高血糖,这种高血糖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或两者同时存在所引起的。 糖尿病2000年前就有糖尿病并不是一种刚刚被发现的疾病。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将其称为“消渴病”。两干多年前中国黄帝内经已有关于糖尿病的记载。我国隋代发现糖尿病尿甜,并有水果气味的现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糖尿病尿甜、有水果气味的文字记载,比西医发现糖尿病尿甜早一千多年。 糖尿病一词来自西医糖尿病一词来自西医,他的英文

7、全称为Diabetes and mellitus。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医生Aretaeus 观察到某些病人有多饮多尿的现象,当时他形象地将这种现象命名为Diabetes.Diabetes意思是说患者多饮,尿频得如同液体在一个虹吸弯管中不停地流动,比喻人体就 象管子一样,一头吸水,另一头放水,水在他身体不停地流过。1675年英国医生ThomasWillis发现糖尿病尿甜,并使用mellitus这个术语,意思是说“甜如蜜.18世纪末英国人John Rollo和德国人Johan Peter Frank在世界上首次在医学论文中使用mellitus来描述尿甜,并把mellitus这一词语和Diabetes

8、放到了一起,形成Diabetes and mellitus(糖尿病)的病名概念。从此,以多饮多尿、尿有甜味为主诉的糖尿病病名产生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三多一少”为典型症状一般情况下糖尿病人还会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並不是每个糖尿病人都会表现出“三多一少”症状,研究发现大约只有一半的2型糖尿病人才有症状。糖尿病长期不能很好的控制将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睛、肾脏、神经、心脏及血管等受到损伤,最终导致功能缺陷和衰竭等并发症.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时人体往往会表现多种多样的症状,如皮肤骚痒、神经疼痛、多汗、腹胀、便秘、水肿、阳萎、月经失调等等。 尿糖高不等于有糖尿病对

9、于糖尿病,人们存在许多错误认识,比较典型的就是认为尿里有糖就称为糖尿病,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检测尿糖一般采用尿糖试纸进行,根据试纸颜色深浅来判断尿中糖含量的高低.但是在很多种情况下,用尿糖试纸检测的结果是不准确的.因为尿中有不少物质具有还原性,如尿酸、维生素C或从尿中排出的药物比如水杨酸盐(如阿司匹林)、异烟肼、青霉素、强心甙、噻嗪类利尿剂等等,当他们在尿中浓度升高时,都可能造成尿糖定性实验得出假阳性结论.另外,少数正常人在摄入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糖水米饭等)后,由于小肠吸收过快而负荷过重,可出现临时性尿糖;还有一种叫肾性尿糖,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疾病,这类患者无论何时尿中都有糖分,但是血糖並不高

10、;某些正常孕妇在妊娠后期及哺乳期尿中可能有乳糖出现,也可能引起尿糖阳性。还有许多类似的情况,所以不能以尿糖作为衡量是否患有糖尿病的标准。判断糖尿病的唯一标准就是高血糖.血糖、尿糖和胰岛素 血糖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值表示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健康人的空腹血糖应该在3.36。1毫摩尔升,而餐后2小时血糖不应超过7.8毫摩尔升,一个人的血糖随时随地都在这个正常范围内变化着,每一个时刻测试到的血糖都不完全相同。 血糖代表单位有两种血糖的代表单位有两种表示方法,意义都是一样的.一种是毫摩尔升(mmol/L),另一种是毫克分升(mg/dl)。两种表示方法之间是可以换算的:所求毫克分

11、升已知毫摩尔升18所求毫摩尔升已知毫克分升0。056比如一个人的血糖为6.8毫摩尔升,要换算成时成毫克分升时,可以这样计算:6。8毫摩尔升18=122。4毫克分升。 血糖是身体的主要能源血糖是身体的主要能源物质,他驱动人体完成每件事.从走路、吃饭、工作到呼吸,甚至消化食物都离不开能量。换句话说,葡萄糖是人体生物汽油”,他是保证人体各个器官正常运转的基本物资。 血糖主要来源于食物血糖主要来源于食物,食物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我们吃的米、面、薯类、糖、水果、馒头等这些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转化,最终会变为葡萄糖,并吸收入血,成为血糖。食入的蛋白质、脂肪在代谢过程中分别

12、有58%和10也会转变成葡萄糖(血糖).由此糖尿病人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控制饮食在治疗糖尿病中的重要性.另外,肝糖原的分解、肝中糖异生作用也能提供一部分血糖。 影响血糖升高的因素多影响血糖的因素很多,比如 糖尿病病情恶化、进食过多、吃油腻性食物过多、吃零食、运动量减少、腹泻、感冒、发热、感染、情绪波动、创伤、天灾、人祸等意外事件以及疲劳过度,生活、工作压力过大,经常有应酬,喜欢刺激性夜生活等等这些因素都会使血糖升高。知道这些因素对血糖有影响,那么平时生活就会科学的安排生活,从而保持健康的身体,减少高血糖对身体的侵害。 尿糖是指尿中的葡萄糖尿糖是指尿中的葡萄糖。正常人每天可从尿中排出微量的葡萄糖,约

13、3293mg,一般尿糖常规检验不能测出。每天尿中排出葡萄糖超过150毫克,则尿糖试验阳性.一般情况下,血糖和尿糖之间是有关系的,也就是血糖越高,尿糖也高,自然尿糖试纸上的加号也越多.血糖和尿糖之间的关系如下:血糖:(mmol/L)9.729。7 11.111.113。913.916。716。719.419。4尿糖加号上述这种关系并不适合每一个糖尿病人,特别是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这些人的肾糖阈可能升高,也就是血糖虽然已经超过11。1毫摩尔升,但尿糖还可能是阴性的.有关尿糖与糖尿病的关系前面已经有介绍,这里不再繁诉。 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是人体唯一具有降低血糖功能的激素。胰岛素的正

14、常分泌和作用可以使血糖维持在正常的范围。胰岛素由人体胰脏中胰岛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正常人时刻都有胰岛素的分泌,每小时基础分泌量为0.51.0单位.正常人吃饭后,血糖升高,胰岛素的分泌量也相应增加510倍。胰岛素分泌量的增加,可以使我们进餐后吸收的血糖,被身体利用。没有胰岛素或胰岛素的功能不好,糖就不能进入细胞,糖不能进入细胞便滞留在血液中,造成血糖升高。高血糖就意味着葡萄糖滞留在血液中,转化不了人体需要的能量,并且侵害人体健康,包括心脏、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等.另外,胰岛素在促进氨基酸和脂肪酸在体内的代谢和贮存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胰岛素有特殊的调节血糖机理胰岛素是一种特殊的激素,他不能直接发挥作用,

15、必须和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紧密结合,并形成胰岛素受体复合物后,才能产生生理效应。胰岛素受体是一种特殊的蛋白,主要分布在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的细胞膜上,它对胰岛素特别敏感,而且识别性极强。人们常常把胰岛素比喻为钥匙,把胰岛素受体比喻成一把锁,只有胰岛素的钥匙才能打开胰岛素受体这把锁。胰岛素发挥降血糖的过程就好象用钥匙打开锁,使细胞的大门打开,血流中的葡萄糖迅速进入细胞内并被利用,血糖随之下降的过程.在相同数量胰岛素情况下,胰岛索受体数量越多,结合的胰岛素就越多,胰岛素降血糖的能力就越强。胰岛素和受体结合的越紧密,我们说它亲和力强,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就强。如果胰岛索受体数量减少或亲和力降低,胰岛素

16、的降血糖作用就会减弱,正常量的胰岛素不能完全发挥降血糖的作用,临床上称为胰岛素抵抗。科学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人体内缺乏GTF后就会导致胰岛索受体数量减少或亲和力降低。目前,胰岛素抵抗已经成为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糖尿病诊断和分型 糖尿病诊断新标准已经启动近20年以来,国际上对糖尿病病因以及并发症方面研究取得了大量成就,加深了对糖尿病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6年和1997年先后提出了对现行WHO19801985年的诊断和分型的修改。WHO1999年咨询报告和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区(IDF-WPR)委员会正式认可了这些修改。中华糖尿病学会也于199

17、9年正式采用这一新的诊断标准和分型,并于当年开始实施。在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中降低了空腹血糖的指标,并提出了空腹血糖损伤(IFG)概念。降低空腹血糖标准是美国糖尿病协会1997年提出的,他们发现空腹血糖7.8mmol/L时,餐后2小时血糖多在12。813。9mmol/L之间,与原来餐后2小时的血糖标准(11。1mmol/L)不能吻合。修改后的血糖标准使空腹和餐后2小时得到了统一.同时也有利于及时发现糖尿病。这里特别说明的是IFG和糖耐量损伤(IGT)都是介于糖尿病人和正常人之间的一种状况. 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一)糖尿病1.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者,任意血糖11。1m

18、mol/L,糖尿病。或2.空腹血糖(FPG)7。0mmol/L,糖尿病。(二)正常3。空腹血糖(FPG)6。11mmol/L,正常。并且4.餐后2h血糖(2hPG)7.77mmol/L,正常.(三)糖耐量异常5.餐后2h血糖(2hPG)7。77mmol/L,但11。1mmol/L时为糖耐量损伤(IGT);6。空腹血糖(FPG)6。11mmol/L,但6.99mmo/L时为空腹血糖损伤(IFG)在我国医生在作出诊断时往往要结合临床症状加以考虑,如果有症状只要有一次空腹或餐后血糖达到上述糖尿病诊断标准,就可以判定为糖尿病。如果完全沒有糖尿病症状,就需要空腹和餐后血糖同时达到上述标准,才可以判为糖尿

19、病。 什么是OGTT?OGTT是葡萄糖耐量试验的英文缩写。意思是人体通过服用葡萄糖后检测血糖的一种方法,能提高糖尿病的检查出率。这种试验应该在空腹1014小时后进行。先检测一下空腹血糖,然后在5分钟内喝下含有75克葡萄糖的300毫升水,然后再抽血分别检查喝糖后30分1小时2小时的血糖值,以此来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分型上的误区人们往往有这样的认识,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严重,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糖尿病的分型不是按照糖尿病的严重程度,而是依据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进行的。所以在生活中你就会遇到有些2型糖尿病人不用打针、也不用吃药,而身体也是非常好的,而有些2型糖尿病人却各种并发症缠身,甚至瘫痪、失

20、明、中风等等。同样,有许多1型糖尿病人虽然每天必须注射胰岛素,但是身体仍然非常健康的例子。 糖尿病最新分型方案糖尿病最新分型方案是按照糖尿病病因进行的,基本反映了近年来对糖尿病病病因方面研究的进展.新分型在名词上取消了原名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避免混淆按治疗分型的概念.保留1型和2型名词,不再使用罗马数字I和.新的分型方案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由于自身免疫破坏胰岛细胞致其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的数量不能满足身体需要。病人必需注射胰岛素才能维持身体健康,一旦中止胰岛素就会威胁生命。此种类型糖尿病人发

21、病人数不多,一般不到糖尿病总人数的10,常发病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成人较少。 2型糖尿病由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所致的糖尿病。目前新诊断的糖尿病人多数为此类型,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发病年龄多数在35岁以后,但目前有年轻化的趋势,在美国已经发现在614岁肥胖的小孩中就有2型糖尿病发生的.多数2型糖尿病人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数量是正常的,甚至超过正常人水平,也有一些2型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数量不足。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胰岛素抵抗是指身体对胰岛素反应不良,有胰岛素而作用效果(如降低血糖)不好。根据Haffner的研究报告

22、表明92%的2型糖尿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胰岛素抵抗不但会引起血糖升高,而且还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助虐者。2型糖尿病起病缓慢 、隐匿,多数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部分病人是在健康检查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的 。多数病人在控制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的基础上即可很好的控制血糖,保持身体健康,一般不需要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3.妊娠糖尿病妊娠妇女原来未发现糖尿病,在妊娠期,通常在妊娠中期或后期才发现的糖尿病,称为妊娠糖尿病。 目前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近期江苏南京妇幼保健院对该院3000多对有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倾向的孕妇进行筛查时,结果发现25以上的孕妇血糖有异常,约5的孕妇患上妊娠期糖尿病。因为妇女

23、怀孕期间内分泌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对糖的代谢能力减弱,如果饮食不合理非常容易诱发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不仅会损害孕妇的肾、眼等多脏器,而且对胎儿也可产生一系列病变性影响,如畸胎、巨大儿、围产儿死亡率高、新生儿低血糖等。孕期一定要合理安排饮食,少食多餐为宜,应以黄瓜、西红柿等低糖的水果为主,体重的增长也要控制在1015公斤以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更应该经常检查。 4.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1)细胞功能缺陷,如MODY.(2)胰岛素作用遗传缺陷,如胰岛素基因及受体异常。(3)胰外分泌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肿瘤等,取消1985年的营养不良性糖尿病。(4)其他内分泌病所致者,如生长激素瘤等。(5)药物或化学性(

24、6)病毒感染,如先天性风疹病毒等.(7)特殊免疫调节异常,抗胰岛素受体抗体。(8)其他伴糖尿病的遗传性代谢病,如血色病等。谁容易患糖尿病 有糖尿病遗传史者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早在70年前,医学界就发现糖尿病病人的亲属中,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如果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中有糖尿病的,那么自己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很大。2型糖尿病人的遗传性要比1型糖尿病人高.单卵孪生子患病一致性几乎达100%。异卵孪生子患病一致性为17。如果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其子女中50有糖尿病,12有糖耐量异常。到目前为止,大多数2型糖尿病还沒有明确的相关基因,已经明确的单基因突变引起的2型糖尿病不到5。所以,目前声

25、称利用基因治疗糖尿病是不客观的。 肥胖者Coldite等在1995年报道11428名年龄在3055岁的妇女14年随访研究,结果表明体重指数在2325(中度肥胖者)之间的妇女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是体重指数小于22(正常)的妇女的4倍,体重指数大于35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93。2倍。体重指数是评价肥胖的一种指标,他等于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在肥胖患者中中心性肥胖的人更容易患糖病。中心性肥胖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将军肚人士,他们的具有细胳膊、细腿、肚子大等特征。这种肥胖对身体不好,因为这些人的脂肪包围在心脏、肝脏、胰脏等重要器官的周围,所以患冠心病、脂肪肝和糖尿病的危险性要

26、高得多。对于中心型肥胖有些专家将其称为”苹果型肥胖,可以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进行评价。也就是测量自己的腹部周长和臂部周长比来进行判断,如果男同志腹臂0。90,女同志0.85就是中心性肥胖。身体越肥胖,胰岛素抵抗就越重,也就越容易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长期服用甜食,劳累、焦虑,精神压力大者吃甜食本身不会引起糖尿病,但到了糖尿病种种条件基本具备时,大量甜食可能就是“促发剂”。会使已经疲惫不堪的胰岛象一匹累跨了的马一样,无法正常工作,血糖升高,发展成糖尿病.糖尿病的促发剂还有紧张的生活、焦虑、劳累、精神压力、精神刺激、手术、外伤、感染、分娩、其他重大疾病、以及使用升高血糖的药物等等,这些都是导致糖

27、尿病的诱因。 有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者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1988年Reaven在第48届美国糖尿病学会学术年会上提出的,当时称为X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指一组共同具有胰岛素抵抗的代谢性疾病.目前至少包括八个“高”与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有关,这八个高就是高体重(肥胖或者超重)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血脂异常)高血黏稠度高尿酸高脂肪肝发生率以及高胰岛素血症。在八个高中如果具备其中两项,即使目前血糖不高,也很容易的糖尿病。 其他1.生过4公斤以上婴儿的妇女或妊娠时血糖异常者。2。吸烟3.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者.专家建议对下列无症状或诊断者需要重复检测空腹血糖或OGTT。年龄40岁空腹血糖正常者,每年复查空腹

28、血糖或每3年查糖耐量试验(OGTT)。下列情况应复查OGTT.1.糖耐量损伤或空腹血糖损伤;2。肥胖(超重20或体重指数27);3。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者;4。有妊娠糖尿病或分娩巨大婴儿(4kg)史;5。有高血压,140/90mmHg;6.低密度脂蛋白(HDL)0。91mmol/l(35mg/d1),甘油三酯(TG)2.83mmol/l(250mg/d1);糖尿病能根治吗 糖尿病不能根治根治糖尿病这是每个病人及其家属的梦想,也是医学工作者的追求,但目前的医学水平,尚达不到根治糖尿病的目的。目前没有任何一种中药或西药可以根治糖尿病,糖尿病的治疗必须是终身的。 根治糖尿病上的突破国外最近几年在基因治

29、疗、胰岛或细胞移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为根治1型糖尿病提供了希望。美国迈阿密大学的jay S。Skyler教授表示到2021年,也就是胰岛素发现100周年,人们至少在三个方面可以改善糖尿病的治疗 ,既人工胰腺、胰岛移植和基因治疗、疫苗预防1型糖尿病。美国19962000年登记了4000多例胰腺移植,三年后仍有80%以上胰腺有功能,接近10年时间的随访仍发现约7080的移植胰腺是有功能的.过去胰岛移植的最大问题是胰岛的生命力差,胰岛移植后不依赖胰岛素的比例少(8%),还需要依赖注射胰岛素。但加拿大的Edmonton研究,采用了许多方法提高胰岛生存率,有一部分病人不依赖胰岛素的时间超过2年。今

30、后人们也期望通过基因的办法来治疗糖尿病.通过基因调控的方法使普通细胞具备胰岛细胞的特性,可感受血糖并根据血糖的情况分泌胰岛素。已经有研究在非细胞中导入胰岛素原的cDNA,在细胞内进行转录和翻译,可产生胰岛素原分泌至细胞外。但是目前尚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目前的治疗缺陷是没有胰岛素感受器,不能对胰岛素分泌进行调控,尚需要引入多种cDNA,包括胰岛素cDNA等,才能形成一系列具有细胞特异性的基因表达特点。而对于2型糖尿病的基因研究方面,目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糖尿病是一个外显不全性疾病,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一个或几个基因的突变并不一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由此可见,距离根治糖尿病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31、而上述这些研究主要针对1型糖尿病人展开的。2型糖尿病的根治至今还是遥遥无期,但我们应该相信糖尿病总有一天会根治的。可怕的并发症认 识 并 发 症 糖尿病的多重损害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与其关联的急、慢性并发症和由其引起的巨额治疗费用。糖尿病会造成病人微血管病变、大血管和神经发生病变.这些并发症是导致病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微血管病变主要指肾脏病变和眼底病变。大血管病变主要指脑血管、心血管和其他大血管,特别是下肢血管的病变.神经病变主要包括负责感官的感觉神经,支配身体活动的运动神经,以及管理内脏、血管和内分泌功能的自主神经病变等等.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不仅给病人的健康、家庭的幸福造成很大的不

32、幸,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并发症高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糖尿病大小血管并发症像心肌梗塞、中风、尿毒症等引起的死亡率也随之上升。美国的资料表明,与非糖尿病病人相比,糖尿病患者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3倍,中风的危险高2。5倍,下肢坏死发病率高5倍,神经病变患病率高5倍,肾功能衰竭发病率高17倍,3050%男性糖尿病人阳痿。并且每年有35的糖尿病患者因并发症而死亡,这个数字正在日益扩大。据WHO估计到2000年将有440万人死于糖尿病,占世界总死亡率的9,其中印度和中国死于糖尿病的人数将超过100万。 惊人的医治费用在许多国家中,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致死

33、、致残并造成医疗费开支增高的主要原因.如美国自1987年至1992年每年直接或间接用于糖尿病的经费开支从210亿美元增至920亿美元,占总体医疗费的12%.在美国4的住院糖尿病病人消耗了总住院医疗费用的14.4。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州的一项调查证实,5%的住院糖尿病人消耗了该地区10%的医疗费用。我国糖尿病的治疗费用也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据调查我国糖尿病人年人均医疗费用约为人民币9000元,意即我国一年仅用于糖尿病的医疗费高达360亿人民币,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预计今后治疗费用将增加更快. 糖尿病控制的好坏与治疗费用直接相关糖尿病控制的好坏与治疗费用直接相关。即血糖控制的越好,花费的金钱越

34、少。一项调查表明,如果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一种表示在一段时期内血糖平均水平的指标)分别控制在6、8%和10时,一生用于医治糖尿病的费用分别为85697美元、91146美元和132253美元。最近结束的欧洲八国的“欧洲2型糖尿病花费”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如果出现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时,其治疗费用增加三倍半。大部分费用花在住院上,占总费用的3065%,而花费在口服降糖药方面的费用只不过占总开支的27%。这说明及早的治疗糖尿病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每位糖尿病人都应对糖尿病有正确的认识,学会科学的控制血糖,这样许多并发症都是可以避免的。今天多重视一些,明天就会少一些痛苦和经济损失. 我国

35、糖尿病人治疗状况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糖尿病人的治疗状况不容乐观。糖尿病防治资料收集项目(DCDCP)于1997年在亚洲6个地区开始展开,1998年扩展到12个地区,我国共有49个中心参与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多数患者空腹血糖、血脂和糖化血红蛋白处于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或高危状态,已经有36的患者有神经病变,23%患者有眼底病变,32患者出现白内障,11%的患者并发中风。对于每一位糖尿病人一定要对糖尿病给予充分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免遗憾终生。为了让大家对糖尿病并发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下面对一些常见的并发症简要介绍如下。常见慢性并发症 眼睛病变糖尿病很容易伤害病人的眼睛。糖尿病人眼部病

36、变主要有三种,即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和青光眼.高血糖可引起视物模糊,经过严格控制血糖视力是可以恢复的。但是长期的高血糖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导致永久性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新的合法失明成人中,11%是由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大约20的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为糖尿病时已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主要因为2型搪尿病患者确诊时已经历了很长时间(大约10年),这段时间内高血糖已造成了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和青光眼也可导致失明。白内障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比非糖尿病组的患病率高50%,而青光眼发病危险性增加70。在欧洲,90%的成年盲人的病因是糖尿病.在美国,糖尿病人失明是非糖尿病人的25倍。糖尿

37、病人最少每年到医院检查一次自己的眼底情况,便于及时了解自己是否出现眼部并发症。早发现早治疗可以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如果你现在出现看东西模糊、眼前有固定或飘动的黑影出现等症状时,必须立即到医院就疹。 肾脏病变糖尿病人肾病的病变会随病程延长、病情控制不良而逐渐增高.人群调查表明:20一30的患者伴微量白蛋白尿症,20%30有大量白蛋白尿症。临床持续蛋白尿预示着肾功能开始衰竭,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在波土顿Josl诊所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持续蛋白尿后10年有50发生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生蛋白尿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糖,其次为长病程、高血压和吸烟。约35新发生的终末期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在美国,糖尿病患者是

38、增长最快的需要进行肾透析和肾移植的人群。如1991年,48274例糖尿病患者接受肾透析或肾移植等替代治疗,并有17888例发展到终末期肾病。同年,糖尿病性终未期肾病死亡人数达1136l例.每年美国用于糖尿病终末期肾病的治疗费用超过20亿美元,尚不包括影响生产、安排失业的费用。 神经病变人群调查显示,30一7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神经病变,主要累及周围神经和内脏自主神经.随病程延长,合并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不断增加,2型糖尿病人中神经病变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人高5倍。神经发生病变后会造成人体感觉异常、减退甚消失,身体机能也会发生异常。有很多病人已经发生神经病变后,而自己没有意识到,这是极其可怕的。神经病变

39、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周围神经病变,另一种是自主神经病变。什么是周围神经病变呢?周围神经病变早期以感觉异常为主,下肢症状较上肢多见.比如感觉身体有异常的麻木、虫子爬行的感觉、触电的感觉、如同戴上手套的感觉,而有些人会出现刺痛,深入骨髓,有时剧痛的感觉如同截肢一样.严重神经病变会造成感觉减退或消失,这时侯病人即使皮肤碰破(手、足)、针刺也毫无感觉,此时一旦受到感染或烫伤(如洗脚时)很难治愈,以致发生坏疽而不得不进行截肢,导致残废。自主神经病变会导致三种功能异常,胃肠道、心血管和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有腹胀、恶心、呕吐、阵发性夜间腹泻、便秘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此时许多人会误认为得了胃肠炎。

40、心血管常表现为心率加快、窦性心律失常。泌尿生殖系统紊乱常常令病人痛苦,比如会出现排尿困难、逆行射精、阳痿甚至不育等等。阳痿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一般认为是由自主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所致,并合并有精神因素的作用。糖尿病阳痿约占男性糖尿病病人的3050,且随年龄增长发生率亦增加。女性也同样会出现性功能障碍。 心血管疾病近30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病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约为非糖尿病病人的23倍。2型糖尿病患者中75%的人死于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可以造成环绕心脏、四肢及脑部供血的动脉受伤,使得这些血管僵硬、官腔变细,形成血栓,因此导致血流减慢、甚至阻断血流,发生动脉硬化。动脉硬化的后果就

41、是冠心病、中风和下肢坏疽。糖尿病人出现中风和心肌梗塞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26倍,中风反复发作会造成病人跛行,甚至瘫痪.美国Joslin Clinic统计显示54。6%的糖尿病病人死于心脏病.糖尿病人合并心脏病与没有糖尿病的人相比主要特点为发病年龄早,无性别差异,且常呈致命性。国外最新资料表明,没有糖尿病的病人30%是以心绞痛为首发症状,50%以心肌梗塞为首发症状,10猝死为首发症状。但是对于糖尿病人就非常可怕,因为许多病人由于神经已经受损,对疼痛的反应能力降低,即使造成心肌缺血、甚至出现心梗时也没有心绞痛的感觉,所以就疹时已经错过抢救的最佳时机,死亡率自然很高。有研究表明糖尿病人心肌梗塞的抢救成

42、功率是10%,而非糖尿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是90%,这足以证明糖尿病并发症的可怕。另外,糖尿病人患高血压比正常人高1。52倍,有报道甚至高达45倍。欧洲3554岁糖尿病人高血压患病率为3050。常见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控制不好时,除了上述慢性并发症外,还会引起急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主要有昏迷和感染两种情况。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以及乳酸性酸中毒等都是造成糖尿病昏迷的主要原因。糖尿病人一旦出现上述并发症,必须及时抢救,否则威胁生命。 低血糖昏迷一个人的血糖一般情况都不应该低于3.3mmol/L,当血糖值低于2。8mmol/L时患者就会出现低血糖反应。比如面色苍白、大汗淋漓、饥

43、饿心慌、疲乏无力、双手颤抖、眩晕、烦躁不安等。如果血糖更低,或者低血糖持续的时间太长,患者就会出现精神和意识障碍,甚至昏睡、昏迷和死亡。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后没有按时吃食物、盲目加大降糖药物用量、减少进食量、空腹饮酒等因素都可能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降血糖药与心得安、水扬酸等药物同时服用也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多数患者血糖低于2。7mmol/L时就应有临床症状。但对于有些老年患者,血糖低于正常值时,也没有明显的感觉,这是非常可怕的。为了防止低血糖的发生,病人每天必须保证足够的主食(碳水化合物),饮酒要适量,同时将自己的运动时间、运动量、服用药物剂量与饮食多少的协调性做好。如果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时也注意

44、这种药是否有增强降血糖的作用。低血糖一旦发生,只要进食少量糖块、糖水或含碳水化合物高的食物,就可以得到纠正。建议病人应及时地记录每次发生低血糖的时间,积极地查找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也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占住院糖尿病病人的14左右。在没有胰岛素之前,该症的死亡率高达70%,约占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的40%。在胰岛素问世后,该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目前仅占糖尿病死亡数的1%以下。导致该病的主要是由于身体缺乏胰岛素或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因而身体不能利用葡萄糖,只能依靠大量分解脂肪为肌体供应能量。脂肪分解的一部分的产物称为酮体,酮体产生过

45、多,即不能有效利用,也难以完全排除体外,就会在血中大量蓄积,导致血液变酸,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临床上称其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病人原有症状明显加重,表现为显著的口渴、多饮、多尿、头昏、食欲下降,血压下降,呼吸中有烂苹果味.部分病人可发生嗜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如果不能及时抢救,会造成病人死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因为该病发生时一般有多种诱发因素。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为各种感染,比如伤风感冒、气管炎、肺炎,还有消化道、泌尿系统和皮肤感染等。饮食失调,特别是暴饮暴食也是该并发症的诱发因素。另外胰岛素不足、高脂肪饮食或者过于限制碳水化合物(每日主食少于2两)以及各种应激

46、情况下都有可能造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非酮症性高血糖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简称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约占糖尿病人的5%,其死亡率极高,在70年代以前可高达40%70,近年来由于提高了对急性并发症的警惕和认识,死亡率也高达1520%。所以必须对该并发症给予高度的重视。一般发病年龄在60岁以上,有一半人原来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各种使血糖升高、糖尿病加重的原因都能促使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感染,某些药物如激素、各种利尿药,心得安等。引起失水、脱水的原因也可导致该并发症,如引水量不足、呕吐、腹泻等.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也容易造成该病。发病时患者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加重,皮肤干燥脱水严重,精神委靡不振,昏睡乃至昏迷,经常伴有抽搐、偏瘫、失语等症状。及早发现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慎用心得安、甘露醇、降压药等这些升糖和利尿的药物是预防该并发症的措施之一。糖尿病人特别要注意多饮水,一定不要限制饮水,以免造成脱水和血液浓缩。老年人一旦出现感冒、泌尿系统感染等必须及时治疗,否则也容易造成该并发症. 乳酸性酸中毒昏迷乳酸性酸中毒昏迷是因体内乳酸堆积而发生的,也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之一.在所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