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供给...—以“农耕的乐趣”课程为例_蔡京华.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25154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供给...—以“农耕的乐趣”课程为例_蔡京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供给...—以“农耕的乐趣”课程为例_蔡京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供给...—以“农耕的乐趣”课程为例_蔡京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供给...—以“农耕的乐趣”课程为例_蔡京华.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供给...—以“农耕的乐趣”课程为例_蔡京华.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供给中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为何与何为以“农耕的乐趣”课程为例 蔡京华摘要 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课后服务内容,小学生劳动教育需要通过适宜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以契合城市小学生劳动意识形成、劳动的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现实需求。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在总校课题引领下尝试构建的四季课程之“农耕的乐趣”劳动课程,通过知识学习、实践体验、过程观察、分享感悟四个环节,初步达致了小学生劳动教育观念形成、劳动知识与技能获取与劳动精神的养成。当然,这一劳动教育课程的进一步推进也需要在知识维度实现课程优化的多学科参与,在时间维度着力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拓展,在空间维度推进课程实施的生活化整合。关

2、键词“双减”政策;课后服务;劳动教育课程;城市小学生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23)02-0094-05蔡京华/北京小学红山分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北京100055)。2020 年 7 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不仅要在校内单独设立劳动课程,还要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在上述政策指引下,如何

3、切实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成为当下中小学校有效落实“双减”政策、达成“五育融合”育人目标的重要命题。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在总校“城区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引领下,尝试构建四季课程之“农耕的乐趣”劳动课程,成功地探索出课后服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路径,为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农耕的乐趣”课程开发:为小学生劳动意识形成奠基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认识到劳动是一种创造,对参加课外小组的学生产生巨大影响,他们关于劳动的叙述还能够影响所有学生。”1由此可见,从认知层面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及其所进行的劳动叙事对于学生个体与群体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因此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

4、,增强他们在劳动中的自我效能感,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开发了“农耕的乐趣”课程。此项课程并非课后服务的应景之作,而是基于北京小学“四季课程”理念与天宁寺分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对身处大都市的小学生劳动意识形成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一)劳动意识培养: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追求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劳动意识的培养是新时代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其主要体现在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劳动技能。2这些要素目标是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进行劳动教育课程“农耕的乐趣”开发与实践的思想指南与根本遵循。结合本校学生年龄特征、认知实际,我们明确了课后服务的

5、“农耕的乐趣”劳动课程目标定位。一是基于本校劳动资源挖掘,为小学生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躬耕园),帮助其身临其境接触农耕、种中国教育学刊2023.02官方微信号:zgjyxk中小学教科研-94子、农具,在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进而促使小学生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促进劳动价值观的教育。二是在小学生参加劳动活动实践中,掌握基本劳动知识、学会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例如种植小白菜的过程中,简单的操作程序、规范与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劳动技能,在亲历实际劳动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与此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劳动方式,培

6、养小学生集体劳动的合作意识,促进协作能力的提升。三是培育小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主要通过对小白菜的收获与分享,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二)农耕课程定位:城市学生劳动教育的最佳选择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城市青少年的“大自然缺失征”(Nature Deficit Disorder)现象愈发凸显,并不断困扰城市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学校开辟农园、提供儿童亲近自然的农耕劳动教育正逐渐成为城市学校教育的新思路。“农耕的乐趣”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北京小学“四季课程”理念与学校劳动教

7、育资源实际考量的创意之举,其中选择小白菜种植活动作为小学生的劳动对象的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现代大都市学生对传统农耕劳动认知体验的兴趣使然。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坐落于西城区二环边,身处大都市的学生接触农耕方面的知识、实践机会较少,其对传统的农业劳动体验更是阙如。基于此,我们把传统的小白菜种植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载体,以便形成大都市小学生对于传统农业劳动的兴趣、好奇心与吸引力。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学校在选择劳动教育载体时,应充分考虑到城乡的差异性,应基于对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必要了解:对于城市学生,可以选择具有乡土气息的传统农业进行劳动教育。”3事实也证明,“农耕的乐趣”课程中的一系列关于传统的农耕劳

8、动活动,确实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劳动体验,对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循序渐进的劳动过程有力支撑了小学生劳动意识形成。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把学会关心作为农耕教育的一个元模型,注重农耕劳动与社会关系的完整性,考虑教育目的与地点的“连续性”原则。4这实际上表明劳动教育课程要以劳动对象为核心,以劳动方式、关系、过程与成果等系列劳动教育内容,达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目标。5“农耕的乐趣”课程中以小白菜种植与收获为对象的一系列系统的农耕劳动活动安排具有阶段性、过程性与系统属性,不仅满足了小学生不同阶段的劳动知识、技能学习需求,也对成功塑造小学生劳动观念、养成宝贵的劳动

9、精神提供时间保证。这种持续 40 多天的多样化、规范化的劳动活动,也让小学生体验到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不仅需要知识,也需要付出辛勤劳动,更需要时间去等待。尤为重要的是,这一完整的小白菜种植活动也鲜明体现出学校教师知识与校外园艺师技术的协作、校内小种植园与校外大农场的联结、农耕活动的辛苦付出与成果获得的关联,为城市学生系统认知农耕劳动知识、文化及实践提供了完整的图景。可以认为,城市学校开展农耕劳动课程的意义在于理解和回应实践性、连续性劳动教育活动需求的同时,促进城市小学生的劳动意识、文化以及价值的修复。二、“农耕的乐趣”课程实施:兼顾“知识实践观察感悟”四环节课后服务的劳动教育不仅关注课程开发,更

10、重视课程实施过程的质量把控,这是关涉劳动教育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为此,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制订了“农耕的乐趣”课程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农耕知识的专项学习、农耕活动的系列开展、作物生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农作物的收获与分享四个环节(见图 1),力求通过每一个环节的科学合理落实,培养学生劳动教育观念,增加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劳动精神,最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一)知识学习:“农耕的乐趣”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王阳明曾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儿童“自然缺失症”(Nature Deficit Disorder)源于美国学者理查德勒夫(Richard Louv)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中提出的儿童

11、在户外玩耍的场地和时间减少,他们与大自然越来越疏远。“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供给中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为何与何为以“农耕的乐趣”课程为例-95了解和掌握有关农耕的科学知识是“农耕的乐趣”劳动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既包括有关农耕的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有操作的学习。图1“农耕的乐趣”课程实施的四环节学科知识方面的学习,学校通过梳理农耕相关的知识模块,在课程内容中重点涉及了五个方面。其一,二十四节气春季的节气,重点分享北京春季气候的特点,介绍了立春、雨水、惊蛰三个春季节气。其二,诗话春耕,主要是中国传统诗词中与农耕相关语句的个人与集体诵读,如观田家诗 忆平泉杂咏忆春耕等。其三,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主要

12、包括土壤耕作、播种、栽插、收割、粮食加工、农田灌溉过程中工具的发展脉络。其四,认识种子,主要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采用闻一闻等方式了解种子的类型,比较种子的差异,绘制种子结构图。其五,播种的方法,了解播种的温度、土壤、水分等要素知识,掌握小白菜的食用价值和示范播种的手法。上述内容涉及地理、语文、历史、生物等多学科知识,为学生参加农耕劳动奠定了重要的知识基础。针对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方面的学习,学校邀请了专家进行知识讲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学生的学科知识讲座和实践实操,邀请六位专家为 6 个班级学生进行农耕文化的讲座,带领学生认识玉米、葵花子、花生、豌豆等种子和少见的新奇种子的结构

13、,采用动手操作的方式认识种子的各部分,并绘制种子各部分结构图。二是为学校教师普及种植知识,聘请 1位专家为学校 13 位教师进行农耕文化讲座,带领教师了解农耕的相关知识,以及在大田中种植和维护的要领。学生实践操作层面的学习,邀请种植护理师傅,对学生种植前期准备、后期维护进行示范指导。聘请专家带领学生进行翻地、施肥、播种,以及后期维护,指导学生在早晨、中午、下午不同时段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在上述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很大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尤其是一些平常难以见到的农业植物种子,同时对农具的使用充满了期待,这就为后续参与真实情境的劳动教育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实践

14、体验:“农耕的乐趣”课程有效实施的重点不同于学科课程教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经验的学习,而在于劳动实践活动中的学生体验、感受,以及在此过程中实践操作性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在“农耕的乐趣”课程实施中,主要有两类实践活动:一是去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参观体验活动,提供小学生真实认知与亲身感受传统的“农活儿”(如犁地、推碾子、挑扁担);二是以小白菜种植为主的校内“躬耕园”的劳动实践,主要包括施肥、翻地、平地、播种、日常的田间管理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学习掌握的活动目标、主要内容及学生的操作行为、活动规范等要求如表 1 所示。表1“农耕的乐趣”课程的校内外实践活

15、动安排内容农场的参观体验活动,主要包括对犁地、推碾子、挑扁担等多种从未做过的农活施肥翻地活动,主要包括对躬耕园施底肥,然后翻土平地播种活动,主要包括平整土地、撒播种子、施肥浇水田间管理活动,主要 包 括 间 苗、除草、捉虫等目标让小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之后,真实体验农耕实践,为校内躬耕园的种植活动提前预演、实践让小学生认知翻地之前的底肥意义、学会撒播方法,掌握翻地农具的使用方法让小学生体验农耕的基本程序、劳动规范与劳动趣味让小学生尝试多样化的劳动类型、方式,感受农耕劳动的复杂性方式校外参观体验校内劳动实践 资料来源: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的“农耕的乐趣”课程总结。“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供给中的小学劳

16、动教育课程:为何与何为以“农耕的乐趣”课程为例-96无论是校外参观体验,还是校内劳动实践,目的都在于深入真实农耕场所习得知识经验的同时,领悟农耕劳动的必要性、规范性和复杂性,深化对所学农耕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进而感受到农耕活动的价值与魅力,最终形成尊重农业劳动者与热爱劳动的意识。尤为重要的是,这些活动体验的认知方式既包括了对前期所学知识的辨识与拓展,也可在教师指导下实现新知识的汲取与衍生。例如,有学生认为,“小白菜的生长是需要学生去关爱的,就像妈妈和老师关爱我们一样。每天要看看小白菜渴不渴,什么时候需要给它喝水;太阳晒到它没有;有没有小虫子欺负它们,吃它们的叶子。我觉得我种的小白菜就像是我一样,

17、每天在呵护下成长!”(三)过程观察:“农耕的乐趣”课程有效实施的补充农作物种植活动从播种到收获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在此期间,需要常态化对农作物长势、土壤、水分、阳光,以及可能的病虫害等状况予以记录、掌控,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农耕的乐趣”课程实施中,班主任不仅专门为学生制作了小白菜生长的观察记录表,还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包括时间、种植过程、小白菜形状、数量、高度等过程性数据资料以及学生的感受。这些过程性的资料记录一方面有助于小学生观察能力提升,也可以补充小学生关于小白菜健康成长的过程性知识。有些学生还写成了种植小白菜的优秀作文。这种真实情境中的观察与记录活动,实际上是小学生参

18、加小白菜种植劳动所衍生的一种劳动类型,对学生的劳动知识积累、观察能力提升都大有裨益。(四)分享感悟:“农耕的乐趣”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分享感悟是劳动教育课程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劳动成果是指经过一系列劳动实践活动之后所获得劳动果实,在“农耕的乐趣”课程中体现为长大成熟的小白菜。成果分享对于学生劳动观念与精神的形成起着比较独特的作用。首先,学生亲身参与劳动成果(小白菜)的收获,可以得到劳动的成就感与获得感,进而强化劳动的观念、价值与意义。在拔菜活动中,学生满怀收获的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种劳动方式既是“农耕的乐趣”系列劳动活动的终点,也是促进学生形成“有付出就有收获”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的起点。其

19、次,学生共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小白菜),可以进一步拓展其成果的价值与意义。从菜地满载而归的学生们,不仅主动把自己丰硕的劳动成果赠送给学弟学妹们,也欢快地带回去与父母分享。这种与他人共享劳动成果的行为,不仅获得了学弟学妹的感谢与赞扬,也再次扩大了劳动成果的创造价值。最后,把学生从事各种劳动活动的精彩照片制作成劳动成果集,不仅成为学生参加整个农耕劳动的重要见证,也是记录“农耕的乐趣”课程实践过程的珍贵资料,更是激励着其对人生价值、意义的向往。三、“农耕的乐趣”课程建设的未来路向课后服务活动与劳动教育的结合,为“农耕的乐趣”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重要契机,弥补了“五育少劳”的学校教育缺憾,也成为课后服

20、务工作的亮点。回顾整个“农耕的乐趣”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过程,在课程内容、结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一)知识维度:“农耕的乐趣”课程优化的多学科参与从封闭孤立走向开放融合是劳动教育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劳动教育课程应有机吸收与融合多学科知识,以更加接近以劳动为载体的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农耕的乐趣”课程开发与实践中,我们比较重视与农耕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学习(如农耕历史文化、农耕工具),也去农场体验“农活儿”,但离应然的多学科知识融入的劳动教育形态还有差距,劳动教育课程知识的拓展工作有待进一步强化。(二)时间维度:“农耕的乐趣”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拓展随着科技进步,农耕活动的内容、形

21、态与方式也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与之相应,中小学校课后服务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劳动对象、工具、技术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在“农耕的乐趣”课程设计中,我们比较注重把中华民族的勤劳质朴、艰苦奋斗的劳动历史、文化与精神根植于劳动教育课程之中,以便让学生了解农耕的原始形态、劳动人民的伟大精神,而对现代农耕的文化、工具、种植过程介绍较少。因此可进一步把传统的农耕劳动与现代的农耕劳动相结合,让学生领略到不同时代的农耕变化(如劳动工具的变化、由来以及农民的劳动方式等),以此引导学生在实践“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供给中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为何与何为以“农耕的乐趣”课程为例-97中深化对劳动的认知,也增加了劳动教育课程的

22、教育意义与时代价值。(三)空间拓展:“农耕的乐趣”课程实施的生活化整合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指导下,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从以往的书本知识学习,走向具身性、沉浸式的手脑并用、理实交融的真实生活世界。6这里所谓的真实生活世界,包含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家庭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的学习生活三种类型。应该说,生活化是劳动教育课程的最本质特征。在“农耕的乐趣”课程开发与实践中,我们遵循劳动教育生活化的原则,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小白菜种植、过程观察与成果采摘,也可将劳动对象扩展到花生、红薯、大豆等其他农作物,以此拓展农耕活动的类型、方式,进一步扩展学生参与日常生活的生产劳动实践,这种多样化的劳动对象选

23、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农耕的乐趣”课程内容的多元化、立体感、丰富性。此外,我们也在“农耕的乐趣”课程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入学生家长的参与,例如,家长参与摘菜、拍照等,邀请他们到北京农场参加社会实践,努力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实践。参 考 文 献1 周恒.“4+4+X”劳动教育课程的校本建构 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2(5):70-74.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3 班建武.劳动教育实践中的完整性、系统性与伦理性问题探讨 J.中小学管理,2022(4):10-13.4

24、 汪明杰.学会关心:农耕劳动教育的生态模式 J.世界教育信息,2021,34(5):3-5+26.5 檀传宝.如何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概念之思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6):97-104.6 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2):57-63.(责任编辑徐华楠)“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供给中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为何与何为以“农耕的乐趣”课程为例(上接第71页)这样,学生的整个阅读活动便成为洗涤思想、提升素养的过程。这同我国统一规定课外阅读的书目,形成鲜明的对照。

25、自由的“课外阅读”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有效的课外阅读需要基于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的理论支撑,为学生提供切实的示范与指导。这是因为,儿童阅读的本质是一种“意义建构”。在建构过程中儿童阅读的边界不是固定的,而是灵动的。因此,儿童阅读的研究不能停留于外在的阅读活动的组织与具体方法层面,而是需要细致入微地把握儿童的认知活动本身。其三,聚焦“语言力”的培育。语文学科有其自身固有的特质,“语言力”是构成“语文素养”的关键因素。所谓“语言力”是以知识与经验、逻辑思维、直觉与情感为基础,深化自身的思考,运用语言同他人进行沟通所必备的能力。离开了“语言力”的培育,无异于否定语文学科本身。我国目前许多语文教学活动

26、屈从于应试教育的陋习,被严重异化,一边高唱“素质教育”,一边推崇“背诵”是最有效的“传统法宝”,却对彰显语文学科之本质的“语言力”少有问津,这种现象是不可思议也是不可容忍的。“传统与变革”的辩证法告诫我们,真正的变革必然立足于优秀传统的根基,但一味地恪守传统无异于放弃变革。瞄准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提升语文教学研究的水准,创造新的语文教学格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参 考 文 献1 ZWIERS J.培育对话学习 M.北川雅浩,龙田彻,吉田新一郎,译.东京:新评论,2021.2 BOOTH D.我也想说:倾听学生“心声”的教学创造M.饭村宁史,吉田新一郎,译.东京:新评论,2021:143-169.3 田 国 广.如 何 摆 正 国 语 教 育 中 文 学 作 品 的 地 位M.东京:大修馆书店,2021:238.4 钟启泉.解码教育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84-86.(责任编辑徐华楠)-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猜你喜欢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诚招英才     服务填表     联系我们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