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六枝特区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249343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 页数:121 大小:2.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枝特区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六枝特区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六枝特区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六枝特区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六枝特区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六枝特区中心城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说明书目 录前 言1第一章项目综述1第一节规划背景及缘由1一、背景1二、规划修编缘由2第二节规划编制主要过程3一、项目准备阶段3二、资料收集与现状调研阶段3三、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与初步方案阶段3四、纲要编制阶段3五、城市规划成果制作阶段3第三节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依据3一、规划指导思想3二、规划原则4三、规划依据5第四节规划期限5第五节规划范围与城市规划区5一、规划层次与范围5二、城市规划区5第六节规划技术路线6一、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6二、由面到点的空间引导格局6三、生态优先的规划控制手段6第七节修编重点6第二章特区概况7第一节区位与行政区划

2、7第二节历史沿革与夜郎历史文化7一、历史沿革7二、夜郎历史文化7第三节自然条件与资源8一、自然条件8二、自然资源8第四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11一、经济概况11二、产业发展11三、社会发展12四、城镇建设状况12第三章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回顾与评价13第一节城市建设历程13第二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回顾13一、历次城市规划回顾13二、1999年版总体规划述评13第四章城市发展综合分析16第一节城市发展的优劣势条件分析16一、优势条件16二、劣势16第二节城市发展的阶段判断16一、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及六枝所处阶段判断16二、城镇化发展阶段17三、城镇建设发展阶段17四、城市发展阶段总体判断17第五章城乡统

3、筹发展战略17第一节城市发展定位17一、在贵州省、西部经济带的定位17二、在特区区域中的发展定位17第二节城市发展目标17一、总体目标17二、发展指标17第三节区域总体发展战略19一、中心城市极化战略19二、城乡统筹和区域一体化战略19三、产业协同发展战略20四、生态文明发展战略20第四节经济区划与主要生产力布局21一、北部经济区21二、中部经济区21三、南部经济区21四、产业发展重点和空间引导21第六章城镇体系规划22第一节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22一、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现状22二、六枝特区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24三、区域总人口预测25四、特区城镇化水平预测26第二节城镇体系规划28一、

4、城镇体系现状28二、城镇发展战略28三、城镇体系规划29第三节城镇建设标准30一、城镇建设标准30二、重点城镇发展定位和城镇规模31第四节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32一、土地资源32二、水资源32三、矿产资源33四、历史文化、风景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33第五节区域空间管制规划35一、空间管制分区35二、针对性空间管制规则35三、综合性管制措施36第六节 旅游规划36一、旅游资源分类36二、 规划原则40三、总体思路40四、空间布局41五、开发步骤41六、重点景区建设42第七章区域主要基础设施规划47第一节区域综合交通规划47一、现状47二、交通发展策略48三、综合交通规划布局48第二节水源及给水排水

5、规划49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50一、现状及存在问题50二、规划50第四节通讯、邮政工程规划51一、通讯工程规划51二、邮政规划52第五节能源燃气规划52第六节环卫设施规划53第八章区域重要社会服务设施规划53第一节教育设施规划53一、指导思想53二、基本原则53三、规划53第二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55第三节文化设施规划55第四节体育设施55第五节广播电视网络55第六节殡葬设施规划55第七节社会福利设施规划56一、老年福利设施56二、社会救助站56三、儿童福利设施56第八节商业网点与市场发展规划56一、区级商业中心区(城市商业中心)56二、片区商业中心和居住区、街坊商业56三、中心镇、一般镇商业56

6、四、市场规划56第九章区域综合防灾规划57第一节城镇消防工程规划57一、现状概况57二、规划57第二节地质灾害规划58一、地质灾害防治目标58二、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措施58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58一、抗震设防标准58二、避震疏散规划58三、生命线系统防灾规划59四、次生灾害防治59第四节防洪排涝工程规划59一、现状主要问题59二、规划59第十章区域环境保护规划60一、现状概况60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60第十一章 城市规划区协调发展规划62一、城市规划区范围62二、城市规划区空间发展理念62三、城市规划区人口容量预测63四、城市规划区综合交通规划63五、城市规划区“四区”管制64六、中心城区增长

7、边界确定65七、近郊区规划65第十二章 中心城区性质与规模66一、中心城区性质66二、中心城区人口规模66三、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规模67第十三章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条件与发展方向分析68一、中心城区用地条件分析68二、中心城区建设条件分析68三、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评价68四、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方向69五、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研究69第十四章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69第一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69一、一城两区协调布局构思69二、中心城区空间布局方案69三、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70第二节中心城区总体布局规划71一、中心城区用地现状和存在问题71二、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73三、中心城区中心74四、中心城区

8、其他用地75第三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布局规划75一、布局原则75二、居住用地与住房发展目标75三、居住用地分类与环境质量控制75四、居住用地组织结构75五、居住用地布局与发展方向75六、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76七、“城中村”改造与政策性住房规划76第四节中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布局规划77一、规划原则77二、行政办公设施77三、商业贸易设施77四、文化娱乐设施77五、体育设施77六、医疗卫生设施77七、教育科研设施78八、社会福利设施78九、中小学校设施78第五节中心城区工业、仓储物流用地布局规划78一、工业用地布局结构与形态78二、工业园区布局78三、工业门类规划79四、工业用地调整79五、仓储物流

9、用地规划79第六节中心城区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79一、景观系统规划79二、绿地系统规划81第七节中心城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82一、意义与作用82二、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单元划分83三、土地使用强度分区与控制指标83第八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83一、现状与存在问题83二、综合交通规划战略85三、规划布局85第九节中心城区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86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及策略86二、给水工程规划86三、排水工程规划93四、供电工程规划94五、信息网络工程规划96六、邮政工程规划96七、燃气工程规划96八、环卫工程规划98第十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99一、规划原则及总体防护要求99二、防洪规划99三、抗

10、震规划100四、消防规划100五、人防工程规划与地下空间利用100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00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100第十一节 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101一、现状101二、环境保护规划102第十二节 中心城区发展时序103一、城市发展时序规划103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104三、城市远景发展构想104第十五章 规划管理措施建议105一、以城乡规划法为指导,强化依法管理,完善规划的实施机制105二、完善规划层次,加强规划衔接105三、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价监控体制和监督制度105四、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和公示制度105五、理顺行政关系,适时撤销六枝特区建六枝市105六、加强区域协调,实现相邻城市之间

11、规划无缝对接105附表1063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六枝特区中心城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说明书前 言六枝特区是贵州省“三线”建设时期、贵州大规模开发煤炭资源战略实施时期新兴工业城市之一。煤炭资源开发为六枝特区城市快速发展起到了主要的牵引作用,城市规模从当时仅有不到3万人发展到上世纪末的近10万人,每年增加城市人口接近3000人。城市空间从老六枝拓展到那克、新平寨等区域,由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发展到一个产业具有相当规模、极具活力的小城市。到2009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14万多人,每年增加城市人口接近5000人,城市加快发展对城市区域性职能的发挥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进入新千年,随着矿

12、业城市的转型和煤炭资源的枯竭,六枝特区经济状况一度相当艰难。随着资源的深度开发、煤炭资源的枯竭带来以煤为主的产业竞争力逐渐下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矿区与城市之间发展脱节,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较弱等问题,六枝特区的产业发展和城市空间存在很大的不可持续。随着六枝产业化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经过“十五”期间和“十一五”阶段的努力,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区经济正走向振兴和加快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时期,上版城市规划已经不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城市产业开发需要在更大的空间范围落地,现有和上版规划界定的用地范围内满足不了现代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布局的需要;黔中水利工程的上马和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分配,有

13、力消除了水资源对六枝城市的发展制约,城市空间拓展成为必然;水镇高速公路已经启动建设,六枝城市无高速公路的历史将被改变,城市被边缘化的影响正在消除,城市发展动力产生了重大变化,交通引导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六枝电厂项目立项、北盘江旅游开发启动、六盘水市国家煤化工示范基地建设等重大因素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以上因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要求,由六枝特区政府组织、部门参与形式,开展了新时期新阶段的城市规划编制。规划是在城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城市土地资源供需分析、特区人口与城镇化发展分析、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等前期专项研究的基础上深化编制的,

14、做到了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人口规划以及有关部门专业规划的衔接,达到了“政府主导、专家领衔、部门配合、公众参与”的编制要求,体现了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为下一步城市规划的实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规划编制工作从2009年5月份着手,并率先组织了城市规划发展的有关专题前期研究,并以产业发展、城市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域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等方面作为重点研究方向。经各专题的研究分析,在建设配套的水利工程和引导城市空间向新区拓展后,城市水资源、土地资源是能满足城市在今后20年甚至较长时间的发展需要的,城市发展的门槛问题得到较为科学的解决。随后全面启动了城市规划的编制。

15、规划纲要的初步方案于2009年11月向六枝特区四大班子、六盘水市市直有关部门、六枝特区各职能部门做了汇报和沟通,纲要成果于2010年6月经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和建设厅共同组织的审查。本规划是在规划纲要提出城市人口达到30万人、建设用地接近30平方公里的框架下、在纲要城市空间布局格局基础上,按照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对内容进行了深化、细化和完善。 1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第一章 项目综述第一节 规划背景及缘由一、 背景(一)宏观政策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已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措施。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

16、农村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政策的出台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上述要求,并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十一五阶段,国家提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重视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绿色GDP和低碳经济成为各个地方争相追逐的模式,六枝特区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探索有别于传统模式的

17、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新路。城市规划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一个技术工作,通过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城市建设发展,实现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区域、城市与经济社会条件、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有限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实现城市的有限、有机增长。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加大了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一揽子”计划,重点包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坚持灵活审慎的调控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18、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在 “一揽子”计划的推动下,通过政府每年一万亿的直接投资拉动,我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以经济适用住房、安居房和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城镇住房建设,极大改善了城镇居住环境和住房条件。在国家加大投入、拉动内需、共克难关的政策背景下,我省也加快了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建设投入,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城乡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基础设施

19、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力度在逐渐加大,生态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在这个大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加快新一轮城市规划的编制,有利于抢抓发展机遇,促进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规划编制,便于构建新阶段城市规划发展目标,统一发展思路,建立规划协调机制,增强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和城市规划应对金融危机能力,引导城市发展目标明确、空间发展有度、布局趋于合理、建设时序安排有序,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二)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发展和贵州省旅游业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自1999年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努力,尤其是“十一

20、五”期间,随着贵(阳)新(寨)公路、贵(阳)遵(义)公路、清(镇)黄(果树)公路、镇(宁)胜(境关)公路、麻(江)凯(里)公路、玉(屏)三(穗)公路、三(穗)凯(里)公路和株(洲)六(盘水)铁路复线、黔渝铁路、黔桂铁路等项目的建成,我省高速公路、铁路为轴的经济布局格局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此基础上,以毕水兴高速路和杭瑞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汕昆高速公路贵州段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项目为带动,我省启动了“县县通高速”工程,加快了省内高速公路建设步伐。这些高速公路的建设,将推动贵州省区域空间结构由“十字”的点轴发展逐渐向多轴引导、均衡的空间格局转变。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架中,省里加强了沿“两高”地区生

21、产力布局的引导。由交通引领和重大基础设施导向,省域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和主要生产力逐渐向大通道、重点开发区、资源富集区倾斜。六枝在地域上属于贵州西部经济带范围,在地理位置上紧靠黔中经济区,处在两种经济类型区的交界地带,地理区位优势赋予六枝既如西部经济带发展拥有所具备的资源条件,又拥有黔中经济区发展所具备的市场条件和交通优势,资源和市场的结合就是六枝特区新阶段跨越式发展的优势所在和产业转型的契机。六枝除了在资源上、地理区位条件上的优势外,现在在区域发展战略部署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一是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上马建设,从工程移民安置和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的就业带动、库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培育、生态环境保育保护等

22、方面均对六枝特区带来深远影响。二是“一揽子”计划项目的实施,尤其是六盘水已经纳入国家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区域之一,依托黄织铁路和紧邻安顺电厂的条件和即将上马的六枝电厂、六枝煤化工项目、六枝水泥厂技改等重大项目基础,从国家层面、省里以及六盘水的层面,六枝今后在重化工方面将大有作为。三是水安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建设,这将是改变六枝逐渐被边缘化的重大举措,项目的建成将为六枝实施内引外联策略提供重要支撑。四是六枝特区已经进入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在我省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历史阶段,这要求通过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和调整城镇空间布局框架来应对新阶段的发展变化,探求一种符合六枝特区实际的发展路径,引导六枝特区实现经济社会发

23、展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旅游业亦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兴起的新型“朝阳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或支持旅游业的政策与措施出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转型,并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我省旅游发展以黄果树为龙头,以西线旅游和北线旅游、东南线旅游为重点,旅游业逐渐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六枝以毗邻黄果树和处在安顺水城交通线沿线,作为我省西线旅游的延伸地,拥有特色较为突出的旅游资源,因此必须融入到省里的旅游发展重点区域,方能带动本区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三)六枝特区矿业型城市转型的必然

24、对六枝已经形成的矿业城市发展模式,需要及早考虑城市在资源枯竭后的发展方向。产业转型越晚代价越昂贵。在资源开发尚处于稳产期和衰退时,六枝特区就应利用这段资金较为充裕的时期开始制定转型规划,发展替代产业,以赢得时间和主动。实现区域竞争优势的再造、吸引外部投资、建立企业网络,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振兴。二、 规划修编缘由(一)省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调整和六盘水市城镇体系规划发展需要贵州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通过国务院审批实施已有8年,其间城镇体系发展变化较大,且在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拉动内需的投资政策催动下,我省高速公路网的建设步伐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持续推进等等,城镇体系规划已经不适应现实发展。

25、鉴于新时期体系规划的内容和重点变化,省里已经启动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且前期研究工作条件基本成熟。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于2007年经省政府批复实施,对六盘水市的城镇化发展起到的积极的推动作用。统筹全市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对六枝特区城镇体系发展和中心城区建设提出了新的标准,因此需要通过新一轮六枝特区总体规划来落实、深化上位规划的目标和发展要求。(二)城乡协调发展和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加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调控,提出了空间管制等新理念,强调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约束,体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这些新变化均要求对六枝特区城市规划进行充实、完善和提升。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

26、设对城市规划带来的影响包括:一是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实施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初步设计基本完成,对六枝特区带来重大发展机会。二是省高速公路网布局调整,“六七八”网中有一横一纵经过区境,且水城镇宁高速公路进入设计程序,借路出海、发展经济成为六枝新阶段的发展战略。三是借助应对危机、拉动内需的机会,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加快,城市职能逐步完善,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改善投资环境有很大帮助。四是棚户区的改造、加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等措施,结合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对城市布局产生积极影响。(三)明确城市定位与分工、优化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的需要自200

27、0年以来,六枝特区中心城发展迎来快速发展期,城市建设活动和强度的加大增加了对建设用地的持续需求。随着产业扩张和城市空间拓展,老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博弈引发城市建设的盲目性,城市存在定位不够明确、用地拓展重点不清、方向不明等问题。导致目前旧城区建设过度集聚,预留公共空间被房开项目挤占导致公共服务设施缺失,新区建设不集约、开发活动遍地开花。因此,优化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做强中心城市,完善城市职能,整合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格局,提升城市地位、保证社会公平是未来城市规划的重点,也亟待城市总体规划予以明确。(四)上版规划的不适应性和调整规划的必要性上版城市规划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刚刚起步的时期编制的,经过近

28、8年的实施,尽管该版规划对城市建设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有力促进了部门之间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发展,加大了对下位规划的编制指导,但是因为编制时代背景和基础条件的变化,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点不一样,因此规划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不相适应,尤其是城乡规划法的颁行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修订,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这些均是上版规划不能解决或者不被重视的问题,因此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第二节 规划编制主要过程一、 项目准备阶段2008年年底,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向六盘水市人民政府提交了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关于修编(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2009年2月,六

29、枝特区建设局作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向六盘水市人民政府提交了关于调整六枝特区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2009年5月,六盘水市人民政府批复请示,同意规划修编。并明确在规划修编之前,先期开展规划修编前期专题研究。2009年6月,六枝特区人民政府通过邀请招标形式,明确了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城市规划编制单位,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及相关工作。2009年8月,由六枝特区建设局会同省规划院共同制定了本轮城市总体规划工作计划。由六枝特区人民政府组织,六枝特区建设局牵头,有六盘水市规划局、六枝特区有关单位及省规划院参加,以座谈会形式对本轮城市规划的战略问题以及如何顺利开展工作进行讨论、征求意见和咨询。二、 资料收

30、集与现状调研阶段2009年7月底,规划组进行了第一阶段的现状调研。规划组首先对现状建成区、重点风景旅游地区、城郊区以及对外交通线路等进行了踏勘,对特区主要城镇进行了调研。在第一阶段调研期间,规划组分别与规划修编领导小组、特区四大班子、六盘水市规划局及地方专家等进行了座谈和交流。2009年8月,规划组开展了第二阶段的补充调研,对城区用地进行了校核,同时考察了普定、镇宁、关岭、晴隆等周边县城和安顺、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等区域性城市等规划情况,并就黔中水利枢纽、水安高速公路、牂牁江风景区规划等区域性重大项目规划以及与城市协调发展问题所涉及有关设计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进行了座谈和基础调研。2009年8底,由

31、特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有关通知,正式告知特区各部门,请与提供资料方便和协助规划编制的支持。同时,由特区政府组织,特别邀请了历经六枝特区城市规划的老领导、老专家等进行了咨询,以多种形式进行了民意调查,充分把握规划发展意向。三、 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与初步方案阶段2009年9月底,由省规划院组织和完成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涉及的特区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特区产业发展、特区建设用地供需预测、中心城市水资源供需等专题研究初步报告,并提供给六枝特区涉及的统计、发改、国土、水利等部门,进行沟通和征求意见。在此阶段,同时继续修改和完善专题研究内容,力求专题研究的结论更充分、科学。四、 纲要编制阶段20

32、09年9月12月,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组织纲要方案编制。2009年11月,就纲要初步方案提请特区政府和有关职能单位讨论。会议对规划涉及的水资源供应保障、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发展、城市产业发展与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结构、城市对外交通与道路交通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城市防灾减灾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建设布局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2010年年初,就规划纲要主要内容和布局方案提请院技术委员会审查和进行专家咨询。通过行政、技术等各层次、多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对接,从全省角度、六盘水市以及周边地区(市)和六枝特区的相邻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基本认同纲要中将木岗片区纳入城市规划范围,并作

33、为城市工业园区来谋划发展的思路。在此基础上,纲要编制进入继续深化阶段,并将进入提请行政审查程序。五、 城市规划成果制作阶段2010年18月,规划组将按照纲要意见进行总体规划成果内容的编制工作。第三节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依据一、 规划指导思想(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特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六枝。(二)围绕“两型社会”建设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城乡空间关系,加快城镇化进程。(三)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和风景旅游资源。注重挖掘和合理

34、开发地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延续历史文化传统和地方文脉。(四)坚持以人为本和生态优先,科学调控城市空间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合理配置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突出城市总体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二、 规划原则(一)城乡统筹、整合规划、合理布局原则一是将城市规划的范围从局限在城市、城镇向覆盖全区、涵盖城乡延展,并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既将城镇体系构架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同时也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改善、关注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内容,规划积极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服务。二是城市规划作为一个跨部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工作,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

35、划、人口发展规划、水利发展规划等其他部门规划联系紧密,并受限于其他规划。因此,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整合相关规划的内容,按照城市发展规律,组织科学可行的空间布局方案。六枝要较好吸收、利用其他规划的成果,推动城市规划与其他规划充分衔接,促进城市规划的成果内容与其他规划成果内容融合,共同推动规划的全面实施。同时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开发时序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

36、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二)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经济高效原则 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1、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六枝的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富裕,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 2、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经济综合论证,切忌仓促拍板,造成不良后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占用与能源消耗过大,建

37、设行为过于分散,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在城市发展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加大投资密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处理好土地批租单元的改进、产权分割下成片开发的组织形式,提高对城币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为城市更新预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三)功能配套、设施完善、保证安全原则发挥规划的社会属性作用,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规划应成为推动加快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统筹规划建设城市给水、排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技术措施。同时充分关注民生

38、发展和社会公平,要大力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关注弱势群体的服务。城市设施不仅要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为弱势群体着想,充分考虑发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益设施,体现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性质,体现社会高度文明。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是环境的主角,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也需要通过城市规划技术配套城市安全防灾体系建设,以促进和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维护城市安全。(四)改善环境、维护生态、符合美学原则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39、,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学规律来安排城市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一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二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

40、境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需要通过对建筑布局、密度。层高、空间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预,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的要求。(五)近期可行、远期可控、动态规划原则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形成发展、改造更新的过程,城市的近期建设是远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又要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同时规划要强化对近期建设项目库设置的合理性研究,提出的规划方案有利于与国家投资计划向吻合,保证规划的实施可操作性。划定的城市规划区、城市增长边界等在远期内是可以调控和管束的。城市发展是一个

41、动态的过程,要能达到规划与发展的动态适应,规划设定的目标也要求具备动态的发展特征,因此将城市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分解到各个时间段,制定各阶段的发展任务和重点,逐步落实规划目标。同时,根据各阶段的情况,也可以适时调整发展目标和布局发展思路,将静态的规划与动态的发展条件相衔接,保证规划的适应性。三、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2005146号);3、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4、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5、贵州西部经济带发展规划;6、六枝特区牂牁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52020年);7、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

42、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8、六枝特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9、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规2002112号);10、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规2003119号);11、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规2005144号);12、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规2005145号);13、风景名胜区条例;14、六盘水市关于同意修改六枝特区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15、六枝特区中心城总体规划修编(19992020年);16、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总体纲要;17、六枝特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43、年);20、六枝特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21、国家、贵州省、六盘水市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划文件等。第四节 规划期限规划基期年为2009年,规划期为20102030年,共21年。其中 近期2010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规划对2030年后的城市远景发展进行相应展望。第五节 规划范围与城市规划区一、 规划层次与范围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分2个层次,即特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一)特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在特区范围内编制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包括全区行政辖区面积,总面积1792.1km2,辖5个镇14个乡(平寨镇、岩脚镇、郎岱

44、镇、木岗镇、大用镇、箐口乡、新场乡、梭嘎乡、堕却乡、新窑乡、新华乡、毛口乡、龙场乡、中寨乡、落别乡、洒志乡、垄脚乡、折溪乡、牛场乡)。(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248.7km2。根据城市结构,规划中心城区由平寨和木岗两城区组成。平寨城区含平寨镇和大用城镇驻地,其中平寨现为特区政府驻地。木岗城区以木岗城镇为依托,与普定、镇宁等周边协调发展建成的城市新区,因此六枝特区中心城区由两部分组成,简称“一城两区”。二、 城市规划区按照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有关规定划定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指城市建成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它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规划控制的区域。该区的建设和发展

45、必须满足城市的持续发展、资源管理和生态安全的需要。城市规划区范围约327.0km2。根据六枝特区地域条件和资源特点,同时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为促进旅游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本次规划把平寨镇、大用镇、木岗镇和新窑乡辖区范围全部纳入城市规划区。结合索考工业小区建设,规划将落别乡的部分村组纳入城市规划区管理范围。从统筹城乡发展和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角度编制城市规划区协调发展规划,以增强对城市规划区土地的调控作用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事权管理。第六节 规划技术路线一、 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为目标,以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为导向,科学合理定位产生和统筹制定城市发展战略。二、 由面到点的空间引导格局立足区域格局和市域特点,平衡不同空间地域的规划要点,构建由区域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的一体化协调发展空间格局。三、 生态优先的规划控制手段在区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的空间地域内,以生态分析为依据,统筹考虑关系城市安全的生态因素,优先对生态环境和绿地系统进行布局,构建城市生态安全底线,维护城市发展的生态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技术指导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