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培训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中国教育教育培训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中铁二院 投融资开发部2009年4月目 录第一章 教育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预测1第一节 教育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变化1一、教育行业产业链分析1二、教育行业经费所占GDP比重变化1三、教育行业投资额度占全国投资总额比重变化分析2四、2008年重要教育政策分析3第二节 教育行业供给分析及预测5一、供给总量及速率分析5二、供给结构变化分析9三、未来几年供给情况预测12第三节 教育行业需求分析及预测12一、教育需求因素分析12二、个体对教育的需求总量及速率分析12三、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总量及速率分析15四、未来几年需求预测17第三节 供需平衡
2、及价格分析19一、供需平衡分析19二、教育供需失衡的主要表现19三、价格分析及预测20第二章 教育行业规模与效益分析及预测22第一节 2007年教育行业投资状况分析及预测22一、教育投资规模变化分析22二、各类教育投资变化分析22三、教育行业资产管理分析24第二节 教育行业效益分析及预测26一、教育行业成本分析26二、教育行业收益分析27第三章 教育行业竞争分析及预测28第一节 教育行业竞争特点分析及预测28一、规模总量大,优质教育资源竞争激烈28二、教育行业区域性发展不平衡29三、民办教育份额低,前景看好29第二节 教育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及预测31一、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竞争31二、国内教育与
3、国外教育的竞争32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竞争33第三节 教育行业市场竞争综合评价34第四章 教育行业细分子行业分析35第一节 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分析及预测35一、学前教育发展情况介绍35二、幼儿教育行业供需状况分析36三、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37第二节 义务教育发展状况分析及预测38一、义务教育供给状况分析38二、义务教育发展基本数据39三、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情况41三、未来几年义务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42第三节 高中教育发展状况分析及预测43一、高中教育发展概况43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机遇分析43三、2008年高中教育发展趋势44第四节 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及预测45一、普通高等教育发
4、展概况45二、高等教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45三、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46第五章 教育行业区域分布总体分析及预测47第一节 教育经费分布特点分析47第二节 生师比分布分析48第三节 各个地区教育行业发展情况分析及预测49第六章 典型学校分析51第一节 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51一、职业教育行业发展简介51二、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概况51三、学校在中等职业教育行业中的地位及特色52四、学校发展模式对教育行业的借鉴意义52五、学校发展前景预测52第二节 北京巨人学校53一、学校概况53二、学校办学特色53三、融资上市可能性53四、学校发展模式对教育行业的借鉴意义54五、北京巨人学校发展预测
5、54第七章 教育行业投资风险分析56第一节 环境风险分析及提示56一、国际环境对行业影响分析及风险提示56二、宏观经济对行业影响分析及风险提示56第二节 民办教育风险分析及提示58一、民办教育的投资风险概述58二、民办教育投资风险的类型58第三节 其他风险分析及提示61一、教育制度风险61二、教育公平风险61三、教育致贫风险61第八章 教育培训行业投资机会分析63一、投资机会分析63二、中铁二院介入教育培训业的投资建议63附 表表1教育规模6表2各级教育毛入学率6表3各级普通学校生师比7表42006年小学及中等教育教师学历或职称情况8表5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各级普通学校毕业生升学率15表62006
6、年我国部分高校学费与居民支付能力状况20表720042005年教育经费增长幅度24表82006年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29表92005年幼儿教育经费投资情况35表102006年幼儿园院长、专任教师学历情况36表112006年幼儿园院长、专任教师职称情况36表12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40表13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40表142005年各地区教育经费情况47表15各地区各级学校生师比 (2006年)49附 图图1总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变化情况2图2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变化情况2图3教育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图4全国各类学校在校生
7、总数及其增长速率5图5全国各类学校总招生数及增幅5图6专任教师总数及其增幅7图72002-2007年 普九人口覆盖率变化情况9图8高中阶段及普通高中在校生情况10图9高中阶段及普通高中招生情况11图10典型行业人均工资收入统计14图11典型行业人均工资收入统计14图12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初中)招生数及毕业生数变化情况17图13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初中)在校生数变化情况17图141992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情况22图15普通高中招生数,普通初中毕业生数33图1620042006年学前教育学生数35图17人口增长率,总人口,全年出生人口37图182002-2007年 普九人口覆盖率变化情况
8、4066第一章 教育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预测第一节 教育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变化一、教育行业产业链分析教育行业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其中中等教育指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中等专业教育,职业中学教育、技工学校教育和其他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其他教育涵盖职业技能培训、特殊教育和其他未列明的教育。教育行业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人力资源行业,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发展的基础。从社会分工来看,教育属于第三产业,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经济效益。但是,教育部门不是物质生产部门,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教育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为
9、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同时,教育行业也具有产业性质,具有产业的普遍性特征,即:生产性、服务性、经营性和效益性。但是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相比,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业,反映在:1.教育主要提供精神和知识服务,具有能动性。2.教育产业结果具有非实物形态性,是以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学校的科研成果、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以及科技咨询等无形的方式体现出来的。3.教育产业的效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教育产品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一经投放市场,能够反复使用,实现其价值,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增值。由于我国以公有制教育为主,教育行业受到国家政策影响较大。近年来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法规政策对教育的
10、发展方向影响很大。二、教育行业经费所占GDP比重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教育的地位逐渐升高。在国家经济发展持续增长的同时,教育经费也逐年增加。但是教育行业经费所占GDP比重仍然不足。从下图可以看出,在2003年时总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为5.29%,为2002至2006年间的最高值,2004年总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有了较大的下降,为4.53%,此后的几年间总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逐渐回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1 总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变化情况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规定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世纪末达到4,但是从下图可以看到
11、,我国尚未达到这一目标。2002年时曾达到一个最高点,为3.32%,此后该比重一直到2004年均为下降趋势,2005年较2004年有了0.02个百分点的缓慢增长,2006年较之2005年有了1.2个百分点的较大增长。这些情况的产生与2004-2007年中央安排100亿元资金用于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及从2006年开始执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这期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2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变化情况三、教育行业投资额度占全国投资总额比重变化分析教育行业固定资产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呈下降趋势,这主要与教育行业近年资产增幅较慢
12、有关,平均增幅大约为8%,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平均增幅在24%以上。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图3 教育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四、2008年重要教育政策分析(一)义务教育教育部公布了其2008年的工作要点,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的主要政策是:优化教育结构,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二)高中阶段在高中阶段,国家的主要政策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加强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针对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
13、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的主要政策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积极推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深化公办职业院校体制和机制改革,积极推广“三段式”办学模式,引导和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启动国家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大力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三)高等教育在高等
14、教育阶段,国家的主要政策是: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支持校企合作建设国家重点发展领域紧缺人才的学科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加强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实习实践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中心,启动新一轮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度。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初试、复试和推荐免试为重点的改革措施,更加重视创新人才的选拔。做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调查与
15、分析,健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深化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深入推进专业学位工作。继续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竞争力。全面实施“211工程”三期建设,完成“985工程”二期建设,启动“985工程”三期建设,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计划。第二节 教育行业供给分析及预测一、供给总量及速率分析(一)学生数量分析教育行业的供给总量可以从在校生数和招生数反映,从下图可以看到,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幅度变化较小,2005年在校生总数较之前几年有了相对较大幅度的下降,较2004年的增幅为-0.51,2006年在校生总数缓慢回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4 全国各类学校在校生总
16、数及其增长速率从各类学校招生总数及其增幅可以看到,总的招生数持下降趋势,在2006年有了小幅回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5 全国各类学校总招生数及增幅注:以上两表的在校生数及招生数为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普通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的学生总数据(二)教育规模变化分析教育现有规模决定了教育供给量的基数,它决定了教育机会的大小和可以接受教育的人口数量的多少。我国的教育规模为世界第一,2006年我国共有31860万名学生,1652万名教职工,教育人口所占比重为25.6%。至2007年底,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了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
17、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达7000多万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表1 教育规模 年份学校数(万所)学生数(万人)教职工数(万人)教育人口(万人)教育人口比重(%)200211731873 1579 33452 26.2 20039631989 1610 33599 26.2 20046832558 1597 34155 26.4 20056531621 1624 38528 25.6 20066331860 1652 33512 25.6 (三)各级教育毛入学率分析下表是各级教育毛入学率,从表中可以看出,义务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接近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在2005至2006年
18、间有了较大提升,这一情况的产生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执行的“两免一补”政策有关。据悉,实行这项改革以来,2006年我国共帮助西部农村地区的4600万适龄学童顺利走进了课堂。到2006年年底,这项政策已经惠及5000多万名农村中小学学生,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可减负500元。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每年都有较大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进入世界公认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总数为世界第一。表2 各级教育毛入学率 单位:%年份小学 初中高中阶段 高等教育按各地相应学龄计算12-14周岁 15-17周岁18-22周岁 职前全口径2002107.590.038.442.
19、815.02003107.292.742.143.817.02004106.694.146.548.119.02005106.495.050.952.721.02006106.3101.957.759.222.0数据来源:教育部(四)师资水平和数量教育行业的总供给量受师资水平和数量的制约。生师比低则表明师资还较为充足,增加供给量还有很大可能。如果生师比高,师资短缺,那么教育行业供给量的增加就比较困难。另外,教师的分布情况也影响教育行业的实际供给能力。当优质教师资源单向流动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就会影响贫困地区的教育供给能力。1.专任教师数从下图可以看到,专任教师总数保持了一个稳定的增长速率,
20、2002年到2006年的平均增长幅度为1.92%图6 专任教师总数及其增幅注:以上数据按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普通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的专任教师总数统计2.生师比情况生师比低则表明教师数量供给充足,生师比低则表明教师供给不足。从下表数据可以看到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人均师资力量在下降,其中专科院校人均师资力量下降比本科院校严重。职业高中和普通中专的生师比也在逐年上升,教师短缺的现象有加重趋势。而小学、初中及普通高中的生师比逐年下降,表明在这一阶段我国的教师数量较为充足,教育供给能力较强。表3 各级普通学校生师比 小 学初 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专科院校200
21、419.9818.6518.6519.1028.1316.2217.4413.15 200519.4317.8018.5420.6231.0216.8517.7514.78200619.1717.1518.1322.1631.6717.8017.6118.2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3.教师质量情况下表是2006年小学及中等教育教师学历或职称情况,可以看到本科学历出身的教师在普通高中阶段占绝对多数,为普通高中各学历阶层教师总数的85.1%;职业初中以专科学历出身的教师为主,占59.1%;普通初中阶段教师的学历以本科和专科为主,分别占40.9%和55.2%;小学教师职称以小学高级和小学一级为主,分别
22、占45.5%和41.5%。由这些数据来看,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学历基本以本专科为主,研究生所占比例很小。表4 2006年小学及中等教育教师学历或职称情况单位:万人学历情况总计研究生毕业 本科毕业专科毕业高中阶段毕业 高中阶段毕业以下 普通高中13871821907911802421842673472122占总计%1.4 85.1 13.30.30.000 职业初中11546123931682975222占总计%0.1 3459.16.50.2普通初中34634788647141500819130171238922914占总计%0.240.955.23.60.1职称情况中学高级小学高级
23、小学一级小学二级未评职称小学55637392821225309302307148387455309994占总计%0.545.541.57.05.6数据来源:国家教育部4.教师分布情况目前,我国教师分布情况存在城乡教师编制标准不统一,农村比城市低的问题。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而农村地广人稀,学校规模偏小,目前有些偏僻地区存在着约10万个分散的教学点,恰恰需要多配备教师。另据执法检查报告表明:我国农村教师存在编制低,边远、贫困地区、山区教师依然紧缺,长期缺乏培训三类问题。由于边远、贫困地区、山区的学校,特别
24、是教学点派不进足够数量的公办教师,有些地方只能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农村尚有36万名代课教师。并且,我国农村教师年龄偏大,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正面临着年龄断层。在学科结构方面,农村学校的外语、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一些课程无法开设。还有相当一批教师,长期缺乏培训,知识老化,难以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种种迹象表明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存在着结构性缺员的问题,我国教师资源的城乡分布还极其不均,优质师资逆向流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学校之间教育教学质量存在较大差异。这一情况的解决需要中央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地方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
25、入加大对农村、对弱校的倾斜,同时设置、增加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建立农村学校吸引优质师资新机制。二、供给结构变化分析(一)义务教育供给能力快速提高由下图可以看到,2007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0.9个和8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义务教育供给能力快速提高。数据来源:教育部图7 2002-2007年 普九人口覆盖率变化情况从上图可以看到,2006年普九人口覆盖率较上年有了明显提高,这一情况的产生与国家近年来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有关。资料显示,为落实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规定,2006年各级财政共安排361亿元的资金,用于西部地区农村义
26、务教育免除学杂费,补助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免费教科书,寄宿生的生活费的补助等。2007年,全国各级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达到2235亿元,比2006年的1881亿元增加了354亿元。农村学校拿到了政府按学生人数和标准拨付的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有所提高。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中央同时要求地方政府也相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2006年新机制实施第一年就直接减轻农民经济负担100多亿元,农村贫困家庭小学生每人每年平均可免除书本费和学杂费210元,初中生可免除320元,其中寄宿生还可享受200元至300元的生活补助。2006年西部地区约有20万辍学学生重返校
27、园。另外,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84亿元,在试点基础上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为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中央财政安排570.4亿元,比上年增加205.6亿元,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进一步提高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适当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水平,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测算单价标准,并对高寒等地区给予特殊照顾。由于我国公有制教育占我国义务教育的垄断地位,故而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情况直接影响了义务教育的供给能力。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从2006年起我国义务教育供给能力在未来几年内都将有较大提升。(
28、二)职业教育规模增长迅速从2004年到2006年,高中阶段的学生总数中,普通高中在校生数所占比例从60.65下降到57.91,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所占比例则从30.35上升到42.09。图8 高中阶段及普通高中在校生情况而2004年到2006年,高中阶段招生总数中,普通高中招生数所占比例从59.20下降到53.81,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所占比例则从40.80上升到46.19。图9 高中阶段及普通高中招生情况这一情况的产生与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思路密不可分。“十一五”期间,国家累计投入100亿元支持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
29、全部落实到位后,受资助学生将达1600万人。2003年以来中央共投资35亿元,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1482所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2007年秋季学期起,90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享有国家助学金资助。2005年、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连续两年每年扩大招生100万人。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将突破800万人,在校生数预计将达到2100万人左右,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将再创历史最高纪录。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达到300万人左右,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一半以上。据教育部相关文件介绍,将会继续推动职业教育上规模,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要再扩招30万至5
30、0万人,今后几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要稳定在800万至850万人之间,使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保持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继续保持在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职业教育之所以获得较大发展,与我国所面临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现象日益明显有关。我国产业集聚地区初级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劳动力开始紧缺,有限的短缺情况变得越来越突出,技术工人的缺口也越来越大,而新型产业的高级专业人员同样存在短缺情况。并且,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好,据社科院颁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所述,200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堪忧,预计毕业生实际就业人数将在600万人以上。 相较居民在大学学费上的高投入,人们对读大学所获得
31、的回报并不那么看好,反而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能达到95以上,这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会。三、未来几年供给情况预测在教育供给方面,由于我国公有制教育占主体,随着国家对教育行业投资的加大,教育总供给能力会继续上升。在教育结构性供给上,现阶段全国义务教育基本达到100%的入学率,高中阶段入学率持续增长,2006年已经接近60%,高等教育已经初步实现大众化。未来几年里,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会进一步巩固,同时,对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会侧重加大,这表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能力在未来几年内会有较大提高。由于国家着力于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高中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的高水平,社会需求旺盛,职业教育的供给能力
32、也会提高,职业高中对普通高中的比例会进一步提高。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在提高教育质量和优化结构,将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有重点地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所以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速率将会比前几年降低,供给能力将从总量供给向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转变。第三节 教育行业需求分析及预测一、教育需求因素分析教育的作用在于能够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能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同时,教育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产生教育需求的客观条件。教育的价值不仅通过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展示出来,而且通过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展示出来。因此教育需求分
33、为社会、个体教育需求两种形式。社会教育需求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制约下,社会在一定阶段对人才产出、教育发展速度、规模等的需求。个体教育需求则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下,个体由发展、完善自己、成就事业的需要而产生的教育需求。社会教育需求与个体教育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教育需求决定个体教育需求,个体教育需求又影响社会教育需求。在社会范围内,不同个体选择接受教育行为的标准并不一致,分别出于自己谋取职业、完善和发展自己、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来考虑,将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现实条件、家庭环境、受教育前后利弊得失报酬率高低来选择。影响个体选择受教育行为的因素很多,但社会教育需求的变化对个体选择教育的行
34、为影响最大。社会需求变化后,直接表现是国家对教育政策、人才供求系统作调整,引起大众对不同层次教育需求的变化。二、个体对教育的需求总量及速率分析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经济效益,而受教育者也由于接受了教育获得专业技能,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这一现象的外在表现即为,受教育者在投资教育后,其个人收益减去投资于教育的成本后要高于没有投资教育的个体的收入。假如这一结论不成立,即个人受到教育后并没有给自身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价值,那么教育需求就会收到抑制。在我国现阶段,劳动收入仍然是劳动者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其他生产条件给定的情况下,劳动者的素质将直接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劳动生产
35、率的高低则直接决定着其劳动所得。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表明,投资于人力资本不仅有助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对于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中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最重要的方式,它的不平等无疑是收入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下两图为我国1978到2005年典型行业收入情况图,从图中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程度日益成为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可以看到,从1992年至2005年,教育含量高的科技、教育行业的工资增幅远远超过制造业、建筑业等对教育素质要求不高的行业。即使与工资收入较高的垄断行业相比,1999年,科研部门收入也高出电力煤气行业的平均工资收入88元;到2005年,科
36、研部门的工资与电力煤气行业工资收入相比,高出3144元。在此期间,教育文化广播业的工资收入也飞快增长,远远高于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制造业的工资。从图中我们也发现,尽管教育程度对工资收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但是垄断行业工资收入的增长幅度远高于除科研行业外的其他行业的收入增幅。虽然没有更多数据可以比较具体到各行业受教育程度不同者的收入情况,但是从我国受教育程度比较集中的行业中工资收入的变动趋势仍然能够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即教育程度对收入分配的作用在增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10 典型行业人均工资收入统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11 典型行业人均工资收入统计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个体选择在
37、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由下表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06年,各级教育升学率都有较大提高,表明个体对教育需求程度加强。高中升高等教育升学率在2003年开始逐渐回升,这与我国结束大规模扩招,转向稳定高等教育入学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关。表5 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各级普通学校毕业生升学率年 份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级中学高中升高等教育199097.874.640.627.3199197.877.742.628.7199297.279.743.634.9199397.781.844.143.3199498.486.647.846.7199598.590.850.349.
38、9199698.892.649.851.0199798.993.751.548.6199898.994.350.746.1199999.194.450.063.8200099.194.951.273.2200199.195.552.978.8200298.697.058.383.5200398.797.959.683.4200498.998.162.982.5200599.298.469.776.3200699.3100.075.775.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注:1.初中升高级中学包含升入技工学校。 2.高中升学率为普通高校招生数(含电大普通班)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数之比。三、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总量
39、及速率分析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经济现状对它的限制。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变带来就业与职业结构的转型。各国就业与职业结构转换的长期趋势是,劳动者逐渐从第一产业(农业和矿业)转向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应劳动者的职业结构也从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和各种服务业员工。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从农业向制造业转换时,由于初级制造业劳动技能不高,所以农民变为工人比较容易,但是进一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会遇到人力资源质量的限制。随着全球化、技术发展和工作组织方式的变化,尤其是这些变化的不断加速,社会经济转型将对国民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变与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
40、调整与目前劳动里文化素质低、技术水平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结构性失业在城镇已经非常突出。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可以看到:2007年第四季度,总体而言,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依然大于需求;本季度94个城市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1.9%、37.1%和61%。从总量结构看,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依然占主体地位。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较大,分别为2.36、2.36、2.2。(求人倍率是指企业需求的人数除以求职人数。分子是求人,分母是求职。求人倍率越大反映需求旺盛,求人倍率越小反映劳动力供给越多。)这一现
41、象的产生与总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和部分地区“教育深化”现象并存。劳动者在接受了教育后,不能按自己意愿找到合适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却也很难找到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这一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发展的不匹配是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之一,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提出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加强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的“四大工程”。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作用,加强现代制造业
42、与服务业急需人才的培养,培育新型农民。广泛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和未升学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教育培训,加强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从下图可以看到,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初中)的招生数在1998年出现第一个峰值,随后一直下降,从2001年开始快速增长,一直到2006年都保持了快速的扩张规模。这一现象的产生表明,在社会对技术人才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开始快速扩张。从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来看,由于各个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将继续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国家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表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要重点发展中等职
43、业教育。因此,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程度会进一步提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12 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初中)招生数及毕业生数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13 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初中)在校生数变化情况四、未来几年需求预测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程度高的群体收入增长幅度越来越快,这一趋势增强了个体公民消费教育的热情,对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长。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已经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会有较大的增长幅度。普通高中教育由于影响深入,职业高中教育需求暂时还不可能影响到大多数学生对得到普通高中教育需求,但是
44、从我国经济结构发展趋势来看,职业高中对普通高中的比例会进一步增长。第三节 供需平衡及价格分析一、供需平衡分析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的基本供需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现有教育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人们不仅要求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要求接受中高层次的教育;不仅要求接受一般的高等教育,而且要求接受名牌大学的教育。教育市场作为客观存在,在调节教育供需矛盾方面发生着重要作用。学校的“产品”是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产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但以国家投入为主的教育能力相对不足,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满足不了增长的教育需求,造成中国教育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巨大矛盾。二、教育供需失衡
45、的主要表现(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经费的投入。长期以来,国家财政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国家财力有限造成了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004年世界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为5.54%,4.5%,4.06%,而我国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2.79%,从1993年直到2006年底,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最高的也仅是2002年的3.32%。同时我国对初等教育的投入比例过低。2005年国家对义务教育的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全部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的53.8%,实际经费仅占53.38%。经费紧张导致挤、占、挪情况严重,经费投入力度和实际到位率大受影响。(二)教育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使用率低教育人力资源的主体是教师,是教育劳动的主要承担者。许多学校生师比要么偏低,要么偏高,导致教师工作量不足或超负荷,教师使用不充分,使得教师工作效率下降。同时,行政管理及